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红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收藏故事:一只红釉金龙盘的由来

收藏故事:一只红釉金龙盘的由来

红釉瓷器的鉴别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釉里红瓷器

2020-08-27

红釉瓷器的鉴别。

藏友求鉴:圣诞节前夕,我和几位老乡一起小聚,快要结束的时候接到一位叫赵雲雾的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说3年前从一朋友处收藏到一件罕见的元明红釉曜变金龙盘,十分精美,眼看着就要过新年了,他想把这件龙盘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欣赏,问我有空的话能否去他家里看看,带着好奇心,我满口答应。

持宝人:赵雲雾

收藏主项:陶瓷

藏品名称:元明红釉曜变金龙盘

藏家感言:想收藏到上好的藏品,你就得有一颗持之以恒的韧劲,用你的真诚你的行动打动对方,赢得朋友的认可,这样在你的朋友圈建立良好的威信,好东西总会垂青于你。

元明红釉曜变金龙盘

鉴宝专家:王学武(文物鉴藏家)

专家点评:中国人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关龙的陶瓷器和饰品也成为一种抢手的收藏品。

该龙盘直径12.6厘米,通高5.6厘米,足径4.8厘米,为瓷质,撇口,浅腹,斜直壁,平底,圈足。整体胎质细密,胎色白黄,外施半釉,圈足内略有突出鸡心,旋削修足,烧制温度较高,为北方窑口产品。盘体施以结晶釉,红釉鲜艳亮丽,釉药熔融处似一团烈焰,整个盘内似一片红金釉的火海,火海中冲出一条金色蛟龙,冲得海水四溅,釉熔流淌,动感十足;龙头似驼,眼似虾,双目怒睁,威武凶猛;耳似牛,角似鹿,向后突出,惟妙惟肖;龙口吐金珠,散落满盘;龙身釉裂,恰似鲤鳞,金光闪闪,好一盘红红火火、龙腾吉祥的稀世珍宝。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只瓷盘鲜艳夺目的红金釉和龙形金黄釉,都是窑内釉药的自然变化而形成的。这种红金釉在全国各个窑场没有形成固定的釉料配方,也没有形成大量的烧制成品。它是随着釉料内各种金属含量的不同,在多种偶然的条件下,釉色呈现出鲜红的底色,并有金黄色小点出现;又在极其偶然的条件下,金黄色小点汇聚成一条曲线,恰似一条出海的蛟龙,更是在极其偶然的条件下,窑温变化使釉药熔融,竟然熔化变幻成有眼有角、有鼻有嘴的龙形来。有徒弟想象,假若就在当时,窑工发现了这样的精彩窑变,继续还用原来的釉料再来沾,还用原来的窑炉、窑位、窑温来烧制,还会出现这样的龙纹图案吗?师傅回答说:再也不可能出现!这件“龙纹曜变”的稀世珍品,比起在日本的中国建窑“曜变盏”,更加绚丽多彩,形象逼真,代表中国龙的图腾,与中国瓷器结合,就更加珍奇难得。

藏品来历:藏家赵雲雾是西安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现在一教育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在古玩艺术品方面,他可谓高瞻远瞩,眼力独到,往往能收藏到别具一格的艺术品。谈起眼前博古架上的这件元明红釉曜变金龙盘收藏来历,赵雲雾脸上写满感恩。

赵雲雾说,那是3年前的一个上午,一朋友介绍说最近在小东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品,非常难得。赵雲雾很感兴趣,专程开车来到小东门古玩市场。主家也是位深藏不露的玩家,非朋友介绍是绝对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的。朋友非常热心,说雲雾也是文化人,慧眼识货,不妨饱下眼福。当主家双手打开锦盒的那一瞬,赵雲雾被“红釉曜变金龙盘”扑面而来的气息深深震撼着,凭他多年的知识积累,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件可遇不可求的珍品,上手抚摸许久不忍放手,主家见状说:“小心!小心!不可把玩!”赵雲雾忙问主家多少钱才肯出让,主家拿过盘子收起锦盒说:“不卖!”赵雲雾还想多说几句,主家伸手挡住说:“君子不夺人所爱,请免开尊口,让您看已经是给足朋友面子了。”赵雲雾和朋友只好抱憾而归。回家后,赵雲雾辗转难眠,半夜里又给朋友打电话,希望能从中间撮合,朋友很为难地说:“不容易啊!古玩圈里有些人就是和外面的不一样,尤其您要人家的心爱之物。”赵雲雾无奈地放下电话,但他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是就每个礼拜天都去主家店中坐坐,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一通狂聊,而且两人聊得十分投机。几个月过后,终于一天机会来了,主人家因为要出一本书籍,但苦于书号费用太贵,而又一时找不到赞助,赵雲雾拍着胸脯说:您放心吧,这事情交给我去办理。果然,一周后,赵雲雾对主家说:您去查一查,我给您办这书号可是21世纪以来最优惠的。主家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千恩万谢。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交往,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赵雲雾终于在主家收来价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这件龙盘。主家希望他认真保存,不要轻易卖掉。赵雲雾保证这件宝贝他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世代传承。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一只汝窑碗引发的官司


最近几年,古玩市场火得一塌糊涂,前有马未都等人大谈收藏乐趣,后有拍卖会屡创历史新高,古玩圈儿里的那些事儿,可谓是层出不穷。

本人不是古玩的收藏爱好者,一来不懂,二来没钱。可是,也接触了一些有名或无名的圈里人,大约五六年前,我曾听一位河北省的所谓“专家”说,他曾去过一些“鉴宝类”节目,总是被先告知某些东西要开多少钱,这位“专家”也算是比较有骨气的,扔下一句“太缺德”后走人了。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专家”的,至少他还说了“实话”。

这次,我们要说的也是一个关于“打眼”的故事,原告背后是一堆的“专家”,被告本人也是知名“专家”,两拨“专家”对簿公堂,那势必是看点多多,不过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这两拨“专家”中,肯定有一拨是“打眼”了。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创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2011年春拍频出天价的同时,古玩市场的乱象也开始显现。

近日,北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造假骗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209万元。

随后,毛晓沪发表声明,他并不认识刘先生,也无仿造古物,甚至称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而是专家与专家的一场博弈。目前,北京丰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谁“打眼”了

刘先生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他诉称,2004年3月,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1只。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宋代汝窑是文物界极其珍贵的文物。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特征也成为鉴定汝窑瓷的重要依据。

根据一些陶瓷专家的考证,现存于世的汝窑瓷器仅有六十五件。那么,刘先生购得的这只“宋代汝窑碗”是不是真品呢?

分歧

刘先生:从毛晓沪处购得此碗

毛晓沪:我根本不认识刘先生

刘先生称,“宋代汝窑碗”是在参加一个古董培训班时,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购得。而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对记者说:“事发前,他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有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有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道什么古董培训班。”

那么这个“宋代汝窑碗”是怎么转手到刘先生手里的呢?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沈平对记者说,当年,毛晓沪确实鉴定过此碗,并且经人介绍,以86万元的价格卖出,“可以肯定,第一个买走这只碗的买家绝不是刘先生。”至于刘先生如何花了387万元从何人手中购得此碗,就不得而知。

但刘先生坚称,此碗是花高价从毛晓沪手中购得。

除此之外,刘先生所称,此碗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证书上有杨先生等几位专家的签字。

在文物鉴定行业里,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试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

“当年鉴定此碗时,不仅有我出具的鉴定证书,也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青云等人的鉴定证书,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北京的研究机构对此碗的元素成分和老化程度等进行了鉴定,也出具了真品鉴定书。”毛晓沪清楚记得当年鉴定的种种细节。

对于“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毛晓沪说,该中心是对公机构,并不接受私人的鉴定申请。“直到现在,我也敢保证当年鉴定的那只碗属真品,可我不敢保证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就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刘先生对记者说,经过多年收集,他手里已有足够证据,但要在开庭时才能拿出来。

从2005年开始,刘先生不仅请了众多专家鉴定,得出此碗为赝品,而且还向警方举报毛晓沪诈骗。2008年8月8日,毛晓沪被警方拘留,15天后被取保候审。

对于此事,毛晓沪并不否认。他称,“前两年,就是这位刘先生,向公安机关举报,把我以‘诈骗罪’抓了起来,丰台民警查了15天,查不下去了,只能放人。”

“过了这么长时间对他再起诉,就是因为我向警方报案后,至今警方还没侦结此案。这次向法院提出的是民事诉讼。”刘先生说,民事诉讼要求毛晓沪返还387万元货款及赔偿损失209万元。

对质

刘先生:

专家称造假者是毛晓沪

毛晓沪:

我和“专家”有私人恩怨

2005年8月,刘先生聘请5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鉴定此碗。专家称毛晓沪曾带两只这种汝窑瓷钵给他们看,被当场指出是假货,并指出瓷钵的主人和造假者就是毛晓沪。

2008年6月,刘先生再次找国家级专家对该碗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该碗系赝品,并出具了鉴定书。

“在我人生中从未仿制过汝窑碗,更没有卖过仿品。至于故宫专家说刘先生手里的汝窑碗是我仿的,希望刘先生能提供证据,我就可以起诉他们诽谤罪了。”得知此事后,毛晓沪在博客上发了一份声明,对刘先生提出的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

“既然已经起诉,我就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也要让故宫专家给我一个交待。”毛晓沪说,他从小在故宫长大,十分了解某些故宫专家。

查找毛晓沪的成长经历:1951年,毛晓沪生于上海,1955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成长于故宫博物院家属大院,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

虽然从小在故宫长大,毛晓沪自认不是科班出身,属于实战派专家。他不仅鉴定古陶瓷,也仿制和修复古陶瓷。网上曾流传,多年前,他带着亲手修复好的仿金代黑釉凸线纹花口瓶,拿给故宫专家鉴定,被一些专家鉴定为宋金时代磁州窑的精品。“我与故宫一些专家颇有渊源,也存在一些私人恩怨。”毛晓沪说。

目前在国内,做鉴定的专家分为好几类,由于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大体分为一般专家、省级专家和国家级专家;也有分为专家、专家的弟子和实习生,还有分为市场实战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而且,各家鉴定中心对一般专家的理解不同,有的将一般专家理解为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的理解为实战派的专家,有的理解为是中心指派的专家;因为如果持宝人指定某专家鉴定,还需要交纳价格不菲的点名费。

目前鉴定界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实战型和研究型专家之争,到底谁的眼力和鉴别力更胜一筹? 难有定论,只能根据持宝者自己的喜好去做判断。

对于这场诉讼,毛晓沪说:“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是体制内专家与体制外专家的一场博弈,我已做好捍卫真相的准备。”

窑变釉告诉你一只花盆究竟能有多美


清乾隆 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

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最初人们不知其形成原理,认为窑变现象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因此烧成的器皿往往被当成次品砸碎掩埋,后来人们发现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俗语云“窑变无双”,因而逐渐认识并学会欣赏窑变釉的独特美感,并且开始研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试着人为烧造这种独特的釉色,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灿烂如云霞,变化万千,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清朝时窑变釉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釉色以红为主,交融流淌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其中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著名品种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雍、乾时又进一步发展,达到顶峰。

清乾隆 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

这件清乾隆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即是采用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工艺烧造,由宋代官钧花盆脱胎演化而来,造型新颖,线条饱满。通体满施窑变釉,红、蓝二色相互流淌,艳丽的紫红色釉中夹带着条状天蓝色釉,红釉红如牛血,蓝釉呈现自月白至紫蓝等多层次色阶,釉彩自然垂落,别具一格。

宫廷画家所绘制的《陶冶图册》

不仅釉色特别,方盆带奁造型也十分难得,中国古代认为“古之琢器一方顶十圆”,是因为相较于圆形器皿,方形器遇窑火变化极难烧造,因此传世数量极少,此花盆采用四方倭角造型,十分讲究。在乾隆三年由宫廷画家所绘制的《陶冶图册》中曾提到这种造型的花盆,并且有表现当时使用情形的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中也有提到这种花盆,可见当时宫廷对此品种钟爱有加。

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

【嘉德在线五月大众收藏拍卖会】

预展时间:5月15至16日

拍卖时间:5月17日至22日。

鼻烟壶:或将成为下一只收藏“蓝筹股”


近些年,中国鼻烟壶被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长期以来深受国外收藏家的喜爱,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火速升温,鼻烟壶收藏市场也渐渐由国外向国内发展。

浓缩中国传统工艺

鼻烟自明万历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先在宫廷、王府中得到应用,到清代已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用来盛放鼻烟的鼻烟壶也成为人们显示身份和馈赠亲友的时髦物品。鼻烟和鼻烟盒虽是舶来品,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成长最晚的一门,但却在中国被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壶”。

鼻烟壶“身高”仅五六厘米,却浓缩了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工艺。在材质上,鼻烟壶有料器、玉石、有机物、陶瓷、金属、内画六大类,在制作工艺上集书画、雕刻、精铸、镶嵌、焊接、烧结、锻造、点蓝、珐琅、黏合、模压等各种技术于一体,各种因材而宜的造型同样让人目不暇接。自清乾隆嘉庆时期,内画鼻烟壶出现,由于它结合了鼻烟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中国书画艺术,加之高难度的内画技法,所以一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至今形成了京、冀、鲁、粤四大内画流派。

精品大多在国外

“有九成的精品鼻烟壶藏在外国人手中。”中国鼻烟壶博物馆总经理、艺术总监董晶对记者说,“以前,鼻烟壶在国内被视为"封建糟粕",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到国外,这使得大量明清精品官窑鼻烟壶都被外国收藏家纳入囊中。现在,国内真正称得上鼻烟壶收藏家的不过十几人,甚至更少,许多号称藏有几百、几千件鼻烟壶的人所收藏的,不过是些后人制作的仿品。”

董晶告诉记者,鼻烟壶收藏在国内是名副其实的小众收藏,但这也意味着鼻烟壶收藏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几天,我和几位收藏家还在一起讨论,我们都认为鼻烟壶很有可能成为收藏市场下一只"蓝筹股"。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市场大形势的发展,鼻烟壶收藏市场也逐渐有了起色。从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率先拍卖35件鼻烟壶开始,鼻烟壶在各大拍场上屡创佳绩,价格涨了10多倍。而在国际鼻烟壶拍卖市场上,除了一些鼻烟壶的老收藏家外,也不断出现中国内地的新藏家参与竞拍,相信越来越多的精品将回流到中国藏家手中。”记者了解到,在今年3月22日举办的纽约亚洲周拍卖活动中,琳达·里德尔·霍夫曼中国鼻烟壶藏品专场拍卖现场,亚洲买家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西方买家,洛杉矶收藏大腕ClareChu形容,“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买家纷纷进入市场,并且充满活力地参与竞买”,“这在国际鼻烟壶领域是前所未见的景况”,“也为鼻烟壶市场创造出令人激动的繁荣景象。”

“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鼻烟壶收藏要选择精品,普品的鼻烟壶只能保值。”董晶告诉记者。而衡量鼻烟壶精美与否主要看几方面:材质上,瓷胎珐琅彩目前价位较高;画工、雕工讲究精细,内画鼻烟壶讲求大师之作。在收藏鼻烟壶时还要特别注意鉴别赝品和仿品。各类鼻烟壶中,瓷器鼻烟壶最容易造假,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官窑鼻烟壶胎细,道光时期的鼻烟壶以民俗、人物题材为内容的较多,光绪时期则存在大量仿前朝的精品之作。

深受外国藏家青睐

尽管目前国内鼻烟壶收藏群体规模很小,但在欧美,以中国鼻烟壶为主要藏品的收藏家却不在少数。“中国鼻烟壶的体积虽小,但选材之考究、做工之精美、内涵之丰富,让人惊叹。在美国,那些上乘之品一经露面总是能吸引许多热爱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在欧洲也同样如此。”前任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主席、鼻烟壶收藏家福特先生告诉记者,中国鼻烟壶一直以来深受国外收藏家喜爱,为了便于藏家们交流、学习,他的祖父在1968年发起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学会成立后,每年都在世界各大城市轮换召开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会员通过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对博大精深的鼻烟壶艺术进行切磋交流,不少收藏家也把鼻烟壶作为首次东方艺术的入门起点。

胭脂红釉盘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胭脂红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清雍正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一只青花炉:从1800卖到11000、再卖到800元的故事


玩了几年瓷器,遇上几件有意思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相信大家也回有.今天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从我这里开始的——

大概是去年(2005年)底,一个无锡的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有一个福建人带了几件瓷器过来卖,问我是否有兴趣过去看看。我刚好清闲无事,立刻就赶了过去。

不好意思,,这位无锡的朋友也经常到景德镇网来,,或许他也能读到这篇短文,,,

大家猜猜他是谁??

不过,他虽然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但他可能不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果..

在朋友家,我见到了这位福建人,也看到了他带来的几件瓷器。东西比较普通,看得上眼的是一对明晚期的青花碗和一只清早期的德化青花炉(画得比较精细)。但由于这两件(对)东西品相差了一些(青花碗一只带线、炉的口沿也磕了几处),所以,我并没有作出非拿不可的决定——拿与不拿取决于价格!!……最后,青花碗价格适当,被我拿了;那只香炉,虽然福建人从2600的报价降到1800,但由于仍然远高于我的心理价(不出1000),所以就放弃了。

事情过去了三天,我在江阴(隶属无锡市辖)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我现在是否在家,说他买了一件好东西,希望我能给他看看。在得知我在家后,他与我江阴的另一位朋友一起,两人赶到了我家。在他打开那层层的报纸包装、露出器物的小部时,我一眼就看出来了:那就是我前天上手的青花炉!!我说:不用多看了,东西是老的、清早期的、德化窑的!!

在他惊诧于我早已上过手、而后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就让我猜猜价格。我说:2600?他说不是;我又说:1800?他说更不是——既然更不是,我就往高处猜了:3500?他还是摇摇头!!

我心里开始发毛了:难道你花了4、5000?他预感到情况不妙,沉闷不答!!

少许后,旁边另一位朋友憋不住了,说花了10000,而且还付给了中间人10%的中介费,总共11000——听了这个数字后,我简直晕倒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免不了还和我争辩几句:说我看错了,说这是景德镇出产的康熙年间的“笔洗”——而不是我所说的德化炉(的确,这只青花炉口沿内束,与笔洗很相似,而且,网站论坛上也有很多朋友把同类器物叫做“笔洗”的)。但当他看到我拿出两只自己早年的收藏的德化炉、并耐心给他做一番讲解后,他也没有再说什么。

后来,从无锡的那位朋友处了解到:这只炉被江阴一位古玩贩子拿了(好象是1800成交的)。这个贩子又以4000元的价格转给了另一位古玩贩子。我这位朋友就是从后者的手上拿了这炉子——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该炉转了三次手,价格从1800捅到了11000(含中介费)!!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大概又过了一个月,我在陪同买香炉的朋友来我家的那个朋友的家里,再次看到了这只香炉。在他发现我奇怪这只炉怎么又转到他手上时,他说:对方叫他帮他出掉,能出多少(钱)就算多少(钱)。

再后来,据说以800元出了第三位古玩贩子……

一起见证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传奇故事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在元朝,跟着国内外交易的发展需要,制瓷业较宋朝有了很大的前进,其表现为青花瓷的遍及呈现和趋于老练。元青花以景德镇为代表,拓荒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这个我国陶瓷史上的充溢传奇色彩的瓷器种类,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其共同的魅力风行国际。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元青花――我国陶瓷史上充溢传奇色彩的瓷器种类,由于制造精巧、历史悠久、存世稀疏而无价之宝。作为蒙元文明的发祥地,内蒙古民间存有许多精巧的元青花珍品,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导致大家的重视。5月31日开馆的内蒙古元瓷博物馆,是展现蒙晋民间传世元青花的窗口,馆藏27件元青花个个精巧富丽,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稀世之珍开放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向大家昭示着永久灿烂的蒙元文明。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在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中,瓷器作为艺术品的尖端商品,一直是一切我国艺术品中最具保藏价值的。目前,国际艺术品拍卖报价排行榜上,前三甲都是瓷器,而元青花则位列榜首。2003年纽约朵尔拍卖行拍出一件元青花朝圣龙纹带系扁壶,成交价为583.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820万元,变成当年的瓷器榜首高价。然而这个纪录很快被打破了,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变成全国际我国艺术品中的最高价,这个依照当天金价能够换回2吨黄金的元青花大罐登时变成传奇。而同年12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另一件“锦香亭”元青花大罐,因为曾破损修补过,所以成交价未破纪录,可是也拍出了4716万港币的高价。跟着元青花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不断升温,这个沉寂多年的艺术奇葩逐渐导致世人留意。元代国祚极短,在不及百年的历史中,却因创烧青花、釉里红瓷器,而在我国陶瓷史上奠定了不行撼动的位置。

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


口径27.7厘米,盘面上画有四只喜鹊和几枝梅花,构图疏朗,喜鹊体形浑圆俊俏,各具姿态;梅干枝条笔直干脆,浓淡相间,梅花勾笔描线用笔勾勒,花心内点染釉里红;梅枝为一笔点染画法,线条恣意纵横。整体绘图给人以清雅素淡之感,表现出民窑瓷器纹样装饰用笔敢于恣肆的特点,而这也是官窑瓷所不具备的。美中不足的是,此盘有两处开裂,由锔钉修补痕迹。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大致在宋代,但清之前饰有喜鹊纹饰的瓷器不是很多,到清代喜鹊纹饰才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喜鹊登梅纹较常见。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系创烧于630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也许是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妖娆,令人赏心悦目。

“锔瓷”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技艺。旧时,“惜物惜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锔瓷”体现的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精神。而如今“锔钉补瓷”这项传统技艺,业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只锔过钉的乾隆青花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盘,纹饰寓意美好,“锔瓷”工艺精湛。此外,该盘口径之大并不多见,当属一件很有特色的收藏佳器。

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


数千件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瓷片在挖掘机下出土,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釉里红。虽然都是残片,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珍贵价值。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释义,只有两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也颇为成功了,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极大,后世仿品达到宣德釉里红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烧造的基础上制成的,这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可谓精彩华美之至,也价值非凡。

雍正时期是当之无愧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工艺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

云龙纹或海水龙纹,是最常见、价值最高的青花釉里红图案,它以青花绘出云朵和翻腾的海水,以铜红绘出飞舞的巨龙,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仅吸收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云龙纹与海水龙纹各自的题材,最终创造出海水云龙纹图样。这种纹样超越了明代图案化取向将器物纹饰提升至绘画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现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云气,色调或浓或淡,都非常鲜亮;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怒涛汹涌的大海上,形象极为生动。青花发色还时有晕散,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调。耿宝昌先生认为,这种青花色泽中含有类似宣德青花的褐色斑,它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飘浮于釉面中的。

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釉里红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地表现画意内容。

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的龙纹图案就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海水云龙纹、海水纹依然安排在瓶底,但没有了雍正时期精工描绘的红釉巨龙穿行于云间,云气大量遮盖身体的特点,这是乾隆与雍正时期海水云龙纹的最大区别。乾隆时的青花釉里红特点是: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较淡雅,红色中常见绿色苔点,纹饰所绘青叶红花已经逼真于写实。

乾隆以后,中国瓷器烧造最辉煌的时代渐渐远去了。嘉庆初期,乾隆以太上皇身份临朝,一切与乾隆时期无二,到乾隆死去,进入清中期,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官窑生产也不断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和世上的一切有着共同的命运,釉里红,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瓷器品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