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 导航 >

斗彩勾莲菊瓣尊

斗彩勾莲菊瓣尊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2020-08-27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斗彩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雍正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豇豆红釉菊瓣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豇豆红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康熙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

生产时代: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五彩

陶瓷造型:尊

说明:清康熙

尊侈口外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形似凤尾,又称“凤尾尊”。

口外沿和胫部各绘水波纹一周,颈、肩相接处绘回纹及水波纹一周。通体以白釉为地,上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

莲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为人们所喜爱,明、清瓷器多以莲花为装饰。此尊器型秀美,色彩丰富,尤其是金彩的应用,使之愈显富丽堂皇。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宋代文人注重生活品位,“煮茶、焚香、插花、挂画”是宋人追求雅致生活的“四般闲事”。作为宋代文人焚香用具的香炉,大多制作精致,品质优良。本文来介绍一件北宋时期繁昌窑生产的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这件青白釉莲瓣纹香炉(图1),高13、口径6、底径4.5厘米,1972年安徽省铜陵市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炉形为敞口,束颈,深腹微鼓,腹部饰有刻花纹饰,下承高足,高足制成二层台造型,足内中空,高足上部与炉腹连接处塑一周覆莲瓣纹装饰。瓷炉器型小巧,胎体轻薄,器身通体施青白釉。

安徽铜陵市与繁昌县紧邻,距繁昌窑窑址不过数十公里,所以根据这件瓷炉的出土地点,结合胎釉特征判断,其应为繁昌窑产品。安徽沿江、江南地区多见有这类高足豆形(或称杯形)的青白釉香炉出土,基本多为北宋时期繁昌窑产品。宋代北方地区多见有一种高足折沿的香炉造型,一般称之为“行炉”,意为行香用具。北宋繁昌窑高足豆形炉与北方常见的“行炉”造型略有不同,最显著的不同是没有明显的折沿,体现了南、北方风格的差异。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香的出现与远古崇拜有关,先民们认为烟气上升氤氲之态可以达上苍、通神灵。香的使用伴随着香具的出现,早在商周时期,陶质的熏炉即已普遍流行,汉代的博山炉更是典型的精致香具。两宋时期,是香文化的鼎盛时代,香和香具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宴饮、婚礼庆典、礼佛祈福、茶馆酒肆、书房闺阁等各类场所都会用香。著名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牌的店铺,反映了当时香料商品化程度也相当高。

繁昌窑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繁昌县,由骆冲、柯家冲等窑址组成,窑址在1954年最早被发现,随后几十年间,文物工作者对繁昌窑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与试掘,近十多年来,又进行了数次正式发掘,共清理了龙窑窑炉三座,出土了大量窑具与瓷器标本,对繁昌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繁昌窑是一处专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产品种类有碗、碟、钵、罐、执壶、炉、粉盒等,因为已普遍采用了匣钵装烧工艺,所以产品釉面较匀净,质量较高。研究者们认为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其烧造青白瓷的时代比著名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更早,并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北宋早、中期,繁昌窑产量达到最高峰;北宋中晚期逐渐衰落,全面停烧可能在北宋晚期或末期。

在繁昌窑窑址上也发现过较多的青白釉瓷炉标本,其中较精致的瓷炉标本多见装饰有莲瓣纹,莲瓣多与佛教信仰有关,此类莲瓣纹瓷炉很可能是佛教信众们礼佛时的焚香用具。繁昌县博物馆汪发志等撰写的《繁昌窑青白瓷的造型与装饰》(《东方博物》2018年第3期)一文中,介绍了一件2016年他们在繁昌窑窑址上采集到的瓷炉座盘部位的标本(图2),标本可见覆莲瓣装饰,并刻划有“天香吉所”几字铭文,明确表明其为焚香用具的用途,是一件十分难得而珍贵的标本。

黄地粉彩勾莲纹佛塔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3cm ,底边长18.4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雕塑

说 明: 清乾隆

塔常见于佛塔,意为:坟、庙、高显处等。它起源于印度,建塔之原义有三:一是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后为佛教所沿用之,存放诸佛菩萨、祖师、高僧之遗骨舍利或佛经,以彰表其功德,并作供养、膜拜之用。久之成为佛教的器物象征,且逐渐演变,呈现各种形式。

这件黄地粉彩勾莲纹瓷塔为藏式塔,顶部饰粉彩如意宝瓶形宝顶,下为宝盖形天盘和十三相轮。十三相轮及塔身施黄釉地,上以粉彩绘勾莲、兽面、璎珞纹等图案。塔身内空,一侧开有欢门,内可放置佛像。塔座呈四方形,施以紫红色釉,并饰有缠枝莲瓣等图案。此塔属供养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观想。该塔制作为分段烧制,后粘合而成。其做工细致,瓷质洁白,釉色晶莹、清透、均匀,莲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据其特征,应是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佛堂烧造的。

成化斗彩


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艳丽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历来是古代宫廷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斗彩。

明代万历时,一双成化斗彩酒杯已价值百金,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贯”。在明代当时已贵重,可见成化斗彩历来被世人所追捧。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于到成化朝苏麻离青钴料已近断绝,因而改用“平等青”,该钴料发色浅淡而呈灰兰,色泽稳定,轻淡柔和,给人一种淡雅恬静之感。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瑩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斗彩的器型

成化斗彩造型精巧俊美,圆润胎轻,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为主,器型简单,官窑精细,民窑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细之作。

成化斗彩瓷器型丰富,常见的有;直颈瓶,高足杯,鸡缸杯,马蹄杯,卧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盘,盒,折腰碟--------。

其它品种青花有梅瓶,渣斗,炉,高罐,园盘,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卧足碗,高足碗,杯,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边盘--------。

红釉,兰釉,黄釉品种不多,只见碗,盘类,仿哥窑器型有瓜楞瓶,贯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

天字罐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书写有“天”字而著称。它口大,颈短,肩部浑圆,腰略收,广底,器腹部绘有海水龙纹,海兽海怪,缠枝花纹,孔雀团花,盖上的纹饰与器身相衬。

鸡缸杯,敞口,深腹,卧足,杯上画功精细,二组子母鸡,配兰草,山石,牡丹纹,雄鸡,母鸡,小鸡形象生动,活泼跳跃,富有动感,色彩鲜明秀丽,柔和自然,是闻名于世的极品。

目前,有关鸡纹图案的斗彩器不仅仅限于鸡缸杯,笔者在多年收藏中发现有其它造型的如斗彩鸡纹花边高足碗,鸡纹菱边高足盘,纹饰与鸡缸杯完全一致,另外还有马蹄杯,高足杯,卧足碗,茶壶等斗彩器上都画有鸡纹图案,其造型与纹饰布局一致。虽说其它斗彩鸡纹没有鸡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斗彩除鸡缸杯外,曾生产过一个系列的小件器物与之配套,仅管历来只闻鸡缸杯,其它器型未见记载,但今有实物在手,我们不妨进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若是真品,那可在斗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篇章。

成化斗彩的胎釉特征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在胎土内的铁,钙含量少,因而胎质洁白细腻,轻薄透体,釉面纯净瑩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黄,牙白,也有迎光微显肉红色,釉面滋润,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一般小件官窑器的杯,盘,碗胎壁较薄,迎光透亮,从底部露胎处看,胎质很细润,少数碗,盘底部足有粘沙现象,呈褐色斑,俗称“米糊底”。

仿品胎体厚薄不匀,胎壁不平整,胎质灰白,现代胎土以高岭土为主,其炼泥技术与古代胎土有别,再说仿品色彩不如真品艳丽,尤其是红,黄,绿,紫诸色。成化斗彩色调各具特点,现代工艺绘制的图案在显色上达不到成化的水平,不是太艳就是太淡,加以青花发色的配合,不能体现成化风格。

真品成化斗彩色釉较厚,而且透明,特别是绿色,黄色釉料都有开片,片纹上翘,並看见内有黄色土沁入胎,釉面润但不光亮,光泽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旧死光一片,达不到釉面润泽的特点。

在釉水上,仿品一般上釉较薄,没有油脂感,胎体较厚,透亮性不及真成化迎光透亮那么明显。

成化斗彩的纹饰与色彩

成化斗彩的纹饰主要采用勾勒与平涂画法,所有斗彩瓷必须二次入窑,先用青花将所需图案用双勾勒线画好,上好釉入窑在高温下烧制,然后取出后按照纹饰要求填入各种颜色,用平等青钴料所绘青花清晰淡雅,没有晕散,锈斑,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焙烧,釉上各彩五彩缤纷,故斗彩更显特有的风采。

成化斗彩常用纹饰有;鸡纹,花鸟纹,仕女纹,人物纹,天马,海兽,鸳鸯,团蝶,瓜果,山石,莲花,牡丹,灵芝,八宝,高士,宝相花,团花,荷莲-------,花朵只绘正面,没有阴阳,人物衣着都是单件,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称,山石无凹凸感,树叶只画阳面,构画简洁,写实与图案相结合,画面显古朴典雅,情趣盎然。

成化斗彩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成化斗彩在器物上常用的图案有;云龙,云凤,团凤,缠枝花卉,荷塘鸳鸯,竹石芭蕉,婴戏图,高士图,秋色图,仕女图,子母鸡,折枝花瓜果,山石牡丹,海兽海怪,其生活气息自然,情趣十分浓郁。

仿品虽然也常照这些图案仿制,但画工,笔法,运笔呆板,没有古朴及神韵。在色彩上,成化色彩丰富,特征鲜明,透明鲜亮,没有黑色,红彩一般在纹饰上点缀花朵,鸡冠,其红鲜艳夺目。黄彩变化多端,有鹅黄,娇黄,杏黄,姜黄及蜂蜡黄。其中鹅黄,娇黄娇嫩透明闪微绿,杏黄闪微红,姜黄色浓光润。绿色大多透亮,闪黄,有水绿,松绿,叶子绿呈色不一。紫色大都象熟葡萄,发色紫黑或茄皮紫而姹紫,表面干涩无光,色如赤铁,紫色至今较难仿出。

目前成化斗彩仿品很多,虽也极力模仿,但很难把握真成化斗彩的各种颜色与韵味,或浓或淡,多看真品与其对比,就能有所感悟。

斗彩瓷器的几种施彩方法

斗彩自明成化始创,其施彩方法一般为五种;点彩,复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

(一)点彩;器型上的纹饰主要以釉下青花构勒渲染,釉上各彩只是稍加点缀,画面显清新淡雅,点缀的色彩只为陪衬。

(二)复彩;在釉下青花或釉上彩图案上再复以另一种色彩,如斗彩鸡缸杯公鸡的羽毛及桃果图案上常用此法。

(三)填彩;以釉下青花图案的双轮廓线为纹样,在线内填入所需色彩,大多在青花线内填绿彩多,在成化普通器上常见。

(四)染彩;在青花图案轮廓线边缘,用釉上彩烘托相衬,但此技法很少用,一般为辅助纹饰。

(五)青花加彩;工艺上与点彩相似,但不是点缀着色而是渲染绘画,主要色调仍以青花为主。

明代嘉靖,万历朝斗彩瓷与成化区别

成化以后,斗彩瓷生产进入低潮,正德也有斗彩器,但极为少见,带正德款的仅见碗,三足洗,嘉靖朝由于五彩器盛行,因而斗彩瓷生产不多。

嘉靖斗彩胎体轻薄,瓷质坚致细密,釉面比较细润,呈青白,灰白,黄白色。受五彩器影响,嘉靖图案较繁密,色彩也有区别,黄彩娇嫩,红彩鲜艳带些枣皮,与成化斗彩淡雅风格区别较大。

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而斗彩纹饰也充满道教色彩,常用灵芝云纹,牡丹纹,仙鹤纹,鸡纹,婴戏纹,嘉靖青花用“回青料”,这种青花发色兰中微泛紫,浓重鲜艳,与成化青花区别明显。

嘉靖朝也有仿“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器物,制作也比较精细,仿品的胎釉,色彩都接近成化,与真品无二,只是釉色青亮,不如成化瑩白,特别是青花线及青花纹饰上仔细观察,能看出来,所仿器型有碗,盘,杯,瓶,炉,罐,但数量不多。

明万历斗彩与嘉靖差不多,但万历仿成化斗彩器胎体比成化厚重,彩料比成化浓艳。特别是青花用“回青料”,因此青花发色兰中泛紫,线条比成化粗,这些都是区别万历与成化特征的鉴赏要点。

万历斗彩常用团花纹,团莲纹,折枝瓜果纹,器型不多,仅见碗,盘,杯,罐,斗彩底部一般都有款,有仿成化的,也有青花双圈,双方款的本朝款,其书写特征与成化不同,能分辨看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成化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真品,器型规整,胎体轻薄,釉面瑩润,呈牙白或带些肉红色,足边一周无釉,底部青花方框楷书款,画面及款识青花线条纤细,色浅淡,纹饰画法生动简练,色彩明快艳丽,色彩纯净内不含杂质。一般在绿釉上已开片且上翘,有的内含土沁点,子母鸡有动感。

(一)清康熙仿成化鸡缸杯

杯子尺寸有的比真品略大,底足露胎处比真品宽,底内青花方框款较大,占满底足,青花线条较粗,色较成化深,纹饰呆板,尤其山石画法,在山石内加重底色浓度以点缀层次,特别是康熙彩料不如成化纯净,显微镜下能看到有些小颗粒状,这一特征又恰好是康熙仿成化的鉴定要点,也是康熙斗彩瓷的特征,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底款除了用仿成化款外,还有用“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以及“外膳房”红彩款。

(二)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很少面世,除书写大明成化款外,大多用“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但青花用料不是“平等青”而是浙料,发色不如成化淡雅明快,仿款特征有点象成化,纤细挺拔,颇有骨气,但底款上气泡不匀,青色焕散,胎色白中闪青,底足露胎显洁白,而成化胎质微带黄。

(三)乾隆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乾隆四年唐英奉旨仿20件鸡缸杯,但差别较大,画工拘束,彩料不如成化鲜艳,胎壁较厚,底部仿款为四字或六字,字体工整,青花色比成化浓,子母鸡画法与成化风格不一,底部写“大清乾隆仿古”款,有的加有御题诗,乾隆非常喜爱鸡纹作装饰,因此做了一批带鸡纹器物,有碗,盘,杯,笔筒--------另有一番情趣。

清三代斗彩与成化斗彩区别

到了清初康熙,瓷器生产得到了恢复和提高,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康熙斗彩发展较快,斗彩器物明显增多,造型小巧玲珑,古朴凝重,器型新颖,式样变化也较多,在制作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康熙斗彩胎体轻薄,釉质也细白滋润,做工精细,胎体坚致细密,釉面与胎体结合紧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纯净,有细润如玉的感觉,釉面有蛋壳青特点。

在色彩上,康熙斗彩色彩丰富,艳丽,.正仿成化斗彩,仿得很成功,在传世品中,就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各方面特征水平到位,几可乱真。

在用色上,雍正斗彩,施彩薄而浅淡,填彩正确,设色明快,更具层次感,纹饰鲜明真实,彩料搭配更多,釉上改为用粉彩填色,烧成后又浓淡,深浅不一,淡雅明快,比成化斗彩更为优越。

雍正朝斗彩器型较多,造型规整,秀美,有大器也有小件,常见有碗,盘,杯,碟,盏,大器有瓶,罐,尊,缸等陈设瓷及文房用具。

雍正斗彩器胎体白净细润,胎工精细,烧制温度控制好,故釉面温润,光洁如玉,胎体轻巧,民窑瓷也较成功。

雍正斗彩常用纹饰有龙凤,牡丹,锦鸡,海兽,鸳鸯,花鸟,花蝶,花果,团花,八仙,仕女,婴戏,八宝,八吉祥,松竹梅--------绘画色彩丰富,红彩油润,黄彩如蛋黄,绿彩如湖水,比成化斗彩更胜一筹。

乾隆斗彩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巧夺天工,创造了制瓷史上又一奇迹。除小件外,陈设瓷,文房用具,,玩赏瓷比前朝更多且精。

在器型上有天球瓶,玉壶春瓶,梅瓶,葫芦瓶,鱼缸,绣墩,大盘,僧帽壶,多穆壶及小件用品如碗,盘,杯,盏,灯座,乾隆斗彩有仿成化之器,但不如成化瑩白,釉面为青白色,肥润坚致,胎体陶炼精细。

在画法上,乾隆斗彩施彩繁复而华丽,与雍正朝清丽淡雅之风格有区别,在填彩上另加金彩,黑彩,珐琅彩,使画面效果更佳,光彩夺目。有的器物上粉彩,五彩,珐琅彩三彩并用,因此乾隆斗彩以呈色柔和之中透出明亮与凝重,淡雅之中显瑰丽,浓艳之感,使器物尽显富贵,大气,绚丽。

乾隆斗彩纹饰构图严谨,仔细工整,很多纹饰是按朝廷旨意而设计的,故画工较呆板,不及成化随意流畅,常用纹饰为牡丹,月季,菊花,灵芝,松竹梅,子母鸡,福寿三多,並蒂莲,缠枝莲,八仙,婴戏,八吉祥等图案,而且器物开光内绘画较多,构图繁密。

乾隆仿成化斗彩均为小件,而且数量不多,大多为碗,盘,盏,在画法及用彩料上与真成化差别很大,对照成化真品便可明白。

清嘉庆,道光斗彩之区别

随着清代逐渐衰落,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在瓷艺上已达顶峰,然粉彩的兴盛直接影响到斗彩瓷的烧造,到了嘉庆朝,虽然瓷器也有精细之作,但大不如前了,品种不齐全,产量大为减少。

嘉庆斗彩器型除日常用具碗,盘外,还有瓶,炉,罐,军持,觚------。嘉庆斗彩的胎质比乾隆粗糙,制作也不精细,釉面水平也不如前朝光润。

在纹饰上主要有,龙凤,花鸟,花卉,初期产品还可以,到了后期则做工粗糙,器型不够规整,写款官窑器均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民窑书写草率,仿明成化之风已停止,不见仿成化器面世。

嘉庆斗彩绘画呆板,画面没有动感,最主要是填彩不仔细,缺乏层次感,色彩浓重,缺乏光泽,民窑斗彩分外销与日常用瓷二类,与官窑相比粗糙,器型不规整。

清道光年,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国力衰退。在制瓷业上,生产规模与制瓷技术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斗彩虽也有比较精细的,但质量普遍下降,没有新意。这一时期斗彩主要仿雍正,但与雍正斗彩相比区别明显,色泽浅淡,釉质粗松,釉面有棕眼,施釉流淌,而且数量大减。

道光斗彩器型较少,目前看到的仅为碗,盘,杯,有折腰碗,墩式碗,直颈瓶,陈设瓷很少。在工艺上道光斗彩,胎质粗松,釉面不匀,造型笨拙,釉面稀薄,波浪釉特征明显,並缺少瑩润之感。

道光斗彩绘画不精细,填彩色较艳,绘画线条纤细,有的斗彩器上加绘粉彩,器型单调。斗彩纹饰图案,常用鸡纹,莲池鸳鸯纹,但笔法不精细,在清代瓷业上已属晚期,器物大不如前了。

有关成化斗彩的真伪鉴别

成化斗彩是收藏界瓷器类所追捧的精品系列之一,由于小巧,精美,稀有,价高,在拍卖上也是抢手货.

真正的成化斗彩,胎薄,釉面如脂似玉.色彩艳丽.器型小巧规正.造型丰富多采,画工精细流畅.胎质细腻.迎光透亮.有的泛牙白,有的泛肉红,底款书写时代特征明显.青花勾勒.五彩填色.以鸡缸杯,高士杯,葡纹杯,莲花杯,天字罐著称.流芳百世,为后人所赞颂.是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拍卖场上的奇货.

要想真正区别成化斗彩的真伪,应首先了解成化一朝的典型造型,及大概尺寸,悉心领会其外形神韵,成化器小件为主,器型比较简单,如斗彩花鸟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葡纹杯,天字罐等,都是成化经典之作,大器不多。

成化斗彩仿器各朝都有,但其尺寸不是大就是小,器型不协调,外鸡线条生硬,不如真品柔美。

成化斗彩真品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迎光透亮,呈牙白或泛肉红色,然仿品迎光显纯白,胎体较真品厚。

成化斗彩青花用料为“平等青”,青花发色淡雅,沉静,色彩柔和,釉质肥厚光润有玉质感,成化早期青花用料还有苏料,故发色较浓,接近宣德晚期,但数量不多,现代仿品在青花呈色上比成化真品深,而且漂浮,没有光泽。

成化斗彩线条纤细,圆润,淡雅而优美,而且色彩艳丽明快,各有特色,斗彩中红色虽深艳但色层淡薄,绿色微闪黄,紫色更具时代特征,色厚但无光泽,尤其姹紫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纹饰简洁,常用团花,团鸟,团蝶,宝相花,图案对称,规矩,连续的装饰手法表现在杯,盘,盏以及天字罐上,现代仿品铺天盖地,但呈色效果差,画法呆板不流畅,造型及釉面如脂似玉的效果无法达到成化水平。

成化器的青花线及双边线很规整,紧靠足底部,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浅二条青花线,而紧靠足跟无釉处的那根青花线色较深,而上面一根比较浅,这也是真成化特征之一,但需结合全面才能断定。

成化瓷款识,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错落有致,字体圆润流畅,排列不太整齐,有它的特征。然历朝仿品虽也书写成化款,明后期及清三代凡仿成化之款多少带有本朝书写特点,有的款因临摹,笔划不流畅,有停顿之痕迹不自然。现代仿品运用电脑打款,粗看很象,但没笔捺,起落笔均为一直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北宋邓窑鱼水菊瓣纹青瓷釉碗


据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意思是说:北宋朝皇家曾选用过定州白瓷器因器口有针芒状,不好用,遂命汝州烧造青窑器。黄河北的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已经烧造有青瓷器,以汝窑青瓷最好。长江以南的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年间,京城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笔记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处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烧造青(白)瓷。

这件邓窑鱼水菊瓣纹划花青瓷残碗(图1):口径15、高7.1、足径5.3、外足高0.9、内足高0.5、胎釉厚0.3厘米。敞口,腹圆上收,口外撇,底足规整,饰满釉。色葱青,釉微黄,铁灰薄胎,质细密坚,竖斜纹开片,在40倍放大镜下见分散透明玻璃状。碗内刻划七道水波纹,间饰两条鲤鱼头向相对,卧游波纹之中,鱼眼青晰可见。碗底一周饰齿纹,齿纹内饰两鲤鱼背向相游刃于波纹。从残面看,碗腹应为4条鲤鱼纹,碗外饰菊瓣纹,立体感极强。2019年6月27日,经河南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木森鉴定:此碗为北宋晚期(政宣年间)邓州民窑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青瓷的标本器。

为考证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北宋晚期邓窑青瓷与其他窑口青瓷不同特征,笔者购阅清代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发现,蓝浦对叶寘《坦斋笔衡》、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的定窑、卫州、唐州、邓州、耀州、汝窑、龙泉州府官窑、汴京官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地域、特征、色质等差别,著述十分明白。如“定窑,宋时所烧,出直隶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土脉细润、体薄,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诸种,多牡丹、萱草、飞凤花式。以白色而滋润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称白定。其质粗而微黄者低,俗呼土定。定器又有红者,间造紫定、黑定,然唯红白二种当时尚之。”再如“邓州窑,亦宋所烧,即南阳府之邓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润。”(图2-1、图2-2图)“耀州窑,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易茅损,所谓黄浦镇窑也。”

悉数蓝浦载述:北宋大观、政宣年间,有7个州府为宫廷烧造青瓷器。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土有碗(图3)、盘、盆、缸、盏、碟、枕、器盖、器座及窑具、匣钵、胎釉料,其中“姚家鱼水院”“李子才造”“姚”“李”“马”“杨”“司”“郭”“王”“焦”“维”“朱”、大小“田”字民窑私家款达14家;另有试釉工匠“辛老大”款识,可佐证邓州民窑青瓷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贡瓷,但没有汝器滋润;而卫州烧造的青瓷,虽同汝制,色质不及汝,只可与唐、邓、耀等窑为伍;唐州烧造的青瓷,质黝也不及汝窑青瓷;耀州窑的青瓷,色质俱比不上汝窑;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烧造的青瓷,质颇粗厚,制法不甚古雅。这是古瓷爱好者研究北宋大观、政宣年间,五个窑口烧造青瓷的差别,今以此文介绍出来,供同好参考。

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斗彩瓷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清雍正

罐直口,丰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交错排列。团花上半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其上绘各色花8朵。盖面中央绘一团花,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明宣德、成化、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成,体现出雍正时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成化斗彩姹紫


成化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已经达到中国瓷器制造的极致,故古玩界评价瓷器时常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在这一历史时期,成化御窑瓷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成化御窑瓷器的不仅仿宋代瓷器,其制作工艺,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而且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御窑厂创造性的成功的烧制出大名鼎鼎的斗彩瓷器(明,清时期称之为成窑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

成化斗彩瓷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优美绝伦,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然而,与成化瓷器如雷灌耳的名气相比,有关成化瓷器的历史记录却有如鳞毛风角,屈指可数。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史.食货六.烧造。成化元年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光禄寺器皿及喂养牲口桶....等件,自天顺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与免。”(《明宪宗实录》卷一,页9)。成化四年(1468):成化四年奏准,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陶器》)。成化十六年三月:“以岁欠,减光禄寺供用物。”(《明史.宪宗本纪》)。成化十八年(1482):闰八月壬申条记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言六事谓:“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明实录.宪宗实录》)。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仓副使应时用请罢饶州烧造御器。”(《明史.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诏减贡献。”(《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崩(四十一岁),九月壬寅其子孝宗即位,发出停止“一切不急之务”诏书,命令“江西烧造瓷器内官回京”。

明代成化年(1463-1487)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时间,传世成化瓷器只有区区不足千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共五百九拾四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青花瓷器有八十余件。其余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共计二十三年,保守估计,期间御窑厂生产御窑瓷器应超过五十万件。与这一庞大数目相比,要靠这千余件传世成化瓷器来全面分析,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真的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也难免在研究,总结成窑瓷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个人认为就研究成化瓷器的水平而言,有两个人可以说达到大师级水平。一个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在此之前,唐英并不懂陶瓷烧造,但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之所以说唐英是研究成化瓷器的大家,成化传世器在紫禁城内的存世数量远较现代多出许多.唐英作为皇家特派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有机会接触,研究和仿制这些传世成化瓷器精品.这些活动在唐英的记事录中有记载.

另一位必然提到的成化瓷器研究大师就是文物界大名鼎鼎的孙赢洲先生.1906年来到北京,在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做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开办“孰华斋”古玩店。解放后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孙瀛洲在孰华斋经营古玩生意达36年,所以存货非常的多,除瓷器、青铜器,还有不少的犀角杯等文物。孙瀛洲先生将自己惨淡经营、多年收藏积累的3000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充实了院内的文物收藏。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他捐赠的瓷器不仅数量,品种多质量也都很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董瓷器研究,特别是对宋、元、明和清代瓷器的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宣德大王.孙先生进入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专门从事瓷器研究.孙先生后期对成化瓷器研究也达到极高的水平,后辈研究者望尘麽及.孙先生通过对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化瓷器研究,总结出许多快炙人口的有关成化瓷器特点,鉴别方法的口诀,对后世学者及文博研究人员研究,鉴别成化瓷器的胎,釉青花,彩料和款识有着极大的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赢洲首次提出了成化斗彩差紫这一新的概念.孙瀛洲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著名瓷器研究大师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最典型的例子是孙先生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对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见图1和图2。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差紫一色从此名声鹤起,此色为成化斗彩所独有的颜色,其他朝代没有此色彩或仿制不成功。换句话说如斗彩瓷器含有差紫色,则此器必为成化瓷器。差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毕竟含有差紫色的成化瓷器毕竟是少数。差紫名气实在太大了,几乎所有介绍成化斗彩瓷器的文章,书籍必谈差紫.令人不解的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确指证除成化斗彩三秋杯之外,还有哪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上还有差紫这一独特颜色。成化瓷器差紫之谜激发了本人探寻,揭开这一谜团的浓厚兴趣。

本人认为,正象孙赢洲先生所提到的成化斗彩瓷器的差紫实际上就是烧造时产生的差异的色疵,通俗地讲它就是因颜料溶液中溶质比例误差,烧制过程中该杯在窑中位于炉温较高等各种因素综合而生产出的一只残次品,绝非烧造者当时想得到的颜色。但由于其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极具魅力而幸存下来。那么差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差紫的原色应该就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颜色--锗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有两只,首先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两只杯上蝴碟的不同,见图3和图4.

孙赢洲先生无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只成化三秋杯图案一致,唯一的差别正是含有差紫的蝴蝶颜色有很大不同.一只杯的那只蝴蝶颜色正如耿宝昌先生所描述的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既所谓差紫.另一只杯的那只蝴碟颜色红中微微泛紫有浓淡色阶.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成化斗彩三秋杯存世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一对.甚至连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也认可这一观点。事实上,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保存有一只斗彩三秋杯,只是名称不同,它被称之为成化点彩花碟杯.见图5.其图案,尺寸几乎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一样.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十字杵洗.高4.2公分口徑12.5公分底徑9.2公分、斂口,弧壁、平底、圈足內凹。器內底心青花繪十字杵,內填紅彩、綠彩。外壁釉色牙白,平素無紋。器底青花書長方雙框「大明成化年製」楷書六字款。见图8

3.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點彩花卉青花梵文小洗.高3.2公分口徑7.4公分底徑4.5公分、歛口,弧壁、平底、平足內凹。器內壁無紋,底心中央青花繪十字杵,周圍一圈蓮瓣紋,其內各填一梵字,共九字。器外口沿青線二道,腹以青花勾勒花卉四朵,其中花心加點紅彩蕊就是锗红彩即所谓的差紫,花梗莖彩以淡紫色,襯以綠葉。器底青線一道。器底青花書雙方框「大明成化年製」楷體六字款。见图9

4.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缠枝莲天字罐罐盖顶部中心区的锗红彩.见图10.

由于一般瓷器爱好者可接触到的成化器馆藏资料有限,应该还有许多有关差紫的例子没有被列出,但我们仍可以由上述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成化斗彩差紫并非成化斗彩彩料中的一个独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种红彩--锗红料。因颜料中配料比例,颜料颗粒度大小,低温烧制颜色釉时炉温控制差异(极可能温度较高),产生的颜色突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颜色效果,其并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仅存在于成化斗彩瓷器中。孙赢洲先生所处的时期正是两岸严重敌对状态时期。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原有馆藏成化瓷器绝大部分随国民党撤离大陆而运往台湾。两岸那时并无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且那时资讯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当时孙先生认为成化斗彩三秋杯传世的此一对,绝无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现为我们揭开成化斗彩差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