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如何鉴别豇豆红瓷器 > 导航 >

豇豆红釉菊瓣瓶

豇豆红釉菊瓣瓶

如何鉴别豇豆红瓷器 怎样鉴别豇豆红瓷器 古代釉里红瓷器

2020-08-14

如何鉴别豇豆红瓷器。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豇豆红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康熙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窑变双耳菊瓣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乾隆

尊通体菊瓣形,口外撇,粗长颈,平肩微弧,扁圆腹,圈足外撇,颈、肩部对称置双螭耳。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除肩部有少量蓝色外,余皆为火焰红色。足内酱釉,印“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阴文篆书款。

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其中圆器指碗、盘之属,琢器则包括各种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该尊虽可归入圆器一类,但其外壁呈现的菊瓣纹样则需雕琢而成,《陶冶图》“圆面积器拉坯”条记之为“圆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则有镶雕印销之作”,该器的菊瓣棱线正是这种工艺制成。

颜色釉之豇豆红釉


豇豆红釉是清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的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豇豆红红釉瓷器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仅供皇室内廷使用。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豇豆红釉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菊瓣瓶,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豇豆红釉莱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径3.2cm,足径4cm。

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外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然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此瓶釉色匀净典雅,只在口部呈现绿斑点点,惹人喜爱。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号北江)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

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赏析


清康熙窑豇豆红釉锥花团龙纹太白尊《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底径:13cm

鉴赏人:梁晓新(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前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

这件造型优美奇特的康熙文房佳品,是我在2010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购得,底书青花三行六字年号款。

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是非常著名的官窑名品,应该是康熙十九年始烧的第一批官窑瓷器中的创新作品。它奇特而隽秀的造型,应该是出自当时供奉内廷的刑部主事刘源的精心设计,因酷似唐代酒仙诗人李白的酒坛而得名。面世即得到了朝野内外的喜爱,并有黄釉、青釉、白釉、天蓝釉等不同釉色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又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成为康熙官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豇豆红釉又称“吹红”釉,是康熙独创的高温铜红釉,发色鲜亮柔嫩,似豇豆而得名,又因呈色变化万千,有“桃花片”“美人霁”“娃娃脸”等美誉,乃是以细竹管蒙细纱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体,须吹数十层,而每层极薄,工艺极其细致精巧;高温铜红釉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敏感的,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故掌握窑温与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致使这种釉色能在红绿之间形成微妙的变化,令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赏玩时产生无限的浪漫遐想。

斗彩勾莲菊瓣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斗彩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雍正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清康熙(1662-1722)豇豆红釉洗


清康熙豇豆红釉洗高3.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圆形,敛口,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3行楷书款。此洗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釉层薄而细腻,豇豆红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比郎窑红烧成难度更大。康熙官窑有少量生产,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豇豆红釉器多为文房用具或摆设等小件器物,制作工艺精湛,著名的“八大码”有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龙瓶、洗、太白尊、苹果尊、印盒。

康熙豇豆红器传世品稀少。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至清末光绪民国年间出现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质粗松,纹饰过于呆板生硬。

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有“尤物醉釉”之称


豇豆红釉是康熙时期御窑厂创新的一个釉色品种,因其釉色如成熟豇豆的颜色而得名,是康熙年间瓷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亦称“尤物醉釉”。固然在当今收藏市场上,豇豆红瓷器并没有像青花瓷、粉彩瓷等那样量大,但是其特有的艺术情趣,不停深得藏家的推许。近几年,清代豇豆红釉器物在市场上也屡有体现,尤其是拍卖代价显现了走高的态势。清代康熙豇豆红作品不停都是藏家炙手可热的对象。

清 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革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穷魅力。底施白釉,中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款写于坚细润泽白釉之下,笔力深沈遒劲,在似拙非拙之间,别有格致,非后代所能再现。 清康熙朝瓷器烧制技能承前启后,不停创新,熟练把握了豇豆红釉的烧制技能。豇豆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氛围中烧成,烧成氛围的变革很轻易使红釉产生窑变,烧制难度极大。因此,豇豆红釉并无大器,重要有瓶、太白尊、洗等文房用具。

清 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康熙十九年朝廷派员至景德镇,重启御窑厂烧造,据康熙二十二年本《饶州府志》卷之十一“陶政”纪录:“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代价,连续进呈御览。”此次烧造前后历时七年,至康熙二十七年方止。期间佳构迭出,无论品类照旧纹饰均别开生面,气宇非凡,开创清代御瓷之新田地,于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史称“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储奇妙。于彩绘人物、山川、花鸟,尤各极其胜。既成,其精致过于明代诸窑。”于颜色釉一项创新甚多,风致超群,斑斓缤纷,叹为观止,豇豆红即为此中珍稀之隽品,惊艳照人,而本品正是解释此番妍美之佳例。

清 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镗锣洗为康熙时期典范宫廷文房用具,敛口,矮扁腹,浅圈足,造型小巧风雅,线条流通。内壁、外底部施白釉,略泛淡青色,外施豇豆红釉,娇艳粉嫩,釉面光洁豁亮,玻璃质感强,洗上绿色胎点几不可见,宛如豇豆之赤色,此发色为少见的大红袍品相,且生存齐备,非常少见。是康熙年间瓷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亦称“尤物醉釉”。

清 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传统眼学的判定、要鉴别一件器物是不是豇豆红,重要观其器状、颜彩。豇豆红无大器,大件的器物,绝对不是豇豆红。豇豆红故名豇豆的颜色,色彩独到,为其他瓷器所无,纵然不是行家,过目也不难辨别。其次,要辨别豇豆红的年代,毕竟是康熙“本朝”制,照旧光绪、民国时期制,抑或是当代仿成品,此中讲求颇多,伪者也挖空心思在此装设‘地雷’。一要从底釉的氧化水平等细节判定其年代;二看瓷器胎骨的年代特性;三看落款;最后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点,看重量。”针对仿品的差别特点举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停总坚固践履历,举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判定,而不是依赖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据、推测去判定真伪。

清 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实在,收藏品不但是财产,更是品位、修养及职位的象征。对收藏家来说,他们购买艺术品的目标完满是了满意个人欣赏的喜欢,并不在乎这幅作品未来的代价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因其釉色如成熟豇豆的颜色而得名,是康熙年间瓷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亦称“尤物醉釉”。收藏代价极高。

北宋邓窑鱼水菊瓣纹青瓷釉碗


据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意思是说:北宋朝皇家曾选用过定州白瓷器因器口有针芒状,不好用,遂命汝州烧造青窑器。黄河北的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已经烧造有青瓷器,以汝窑青瓷最好。长江以南的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年间,京城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笔记表明,北宋政和、宣和(1111—1125)以前,定州、汝州、卫州、唐州、邓州、耀州、处州、汴京受朝廷指令烧造青(白)瓷。

这件邓窑鱼水菊瓣纹划花青瓷残碗(图1):口径15、高7.1、足径5.3、外足高0.9、内足高0.5、胎釉厚0.3厘米。敞口,腹圆上收,口外撇,底足规整,饰满釉。色葱青,釉微黄,铁灰薄胎,质细密坚,竖斜纹开片,在40倍放大镜下见分散透明玻璃状。碗内刻划七道水波纹,间饰两条鲤鱼头向相对,卧游波纹之中,鱼眼青晰可见。碗底一周饰齿纹,齿纹内饰两鲤鱼背向相游刃于波纹。从残面看,碗腹应为4条鲤鱼纹,碗外饰菊瓣纹,立体感极强。2019年6月27日,经河南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木森鉴定:此碗为北宋晚期(政宣年间)邓州民窑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青瓷的标本器。

为考证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北宋晚期邓窑青瓷与其他窑口青瓷不同特征,笔者购阅清代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发现,蓝浦对叶寘《坦斋笔衡》、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的定窑、卫州、唐州、邓州、耀州、汝窑、龙泉州府官窑、汴京官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地域、特征、色质等差别,著述十分明白。如“定窑,宋时所烧,出直隶定州,有南定器、北定器。土脉细润、体薄,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诸种,多牡丹、萱草、飞凤花式。以白色而滋润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俗呼粉定,又称白定。其质粗而微黄者低,俗呼土定。定器又有红者,间造紫定、黑定,然唯红白二种当时尚之。”再如“邓州窑,亦宋所烧,即南阳府之邓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润。”(图2-1、图2-2图)“耀州窑,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易茅损,所谓黄浦镇窑也。”

悉数蓝浦载述:北宋大观、政宣年间,有7个州府为宫廷烧造青瓷器。邓州古城建筑工地新出土有碗(图3)、盘、盆、缸、盏、碟、枕、器盖、器座及窑具、匣钵、胎釉料,其中“姚家鱼水院”“李子才造”“姚”“李”“马”“杨”“司”“郭”“王”“焦”“维”“朱”、大小“田”字民窑私家款达14家;另有试釉工匠“辛老大”款识,可佐证邓州民窑青瓷为地方州府官窑烧造贡瓷,但没有汝器滋润;而卫州烧造的青瓷,虽同汝制,色质不及汝,只可与唐、邓、耀等窑为伍;唐州烧造的青瓷,质黝也不及汝窑青瓷;耀州窑的青瓷,色质俱比不上汝窑;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烧造的青瓷,质颇粗厚,制法不甚古雅。这是古瓷爱好者研究北宋大观、政宣年间,五个窑口烧造青瓷的差别,今以此文介绍出来,供同好参考。

“康熙特有”豇豆红太白尊


(真品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现仿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以其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豇豆红是康熙时特有的釉色,器内施白釉,外部铜红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在烧成过程中由于气氛的原因釉面上形成不均匀的绿色胎点。豇豆红产量很少,太白尊(水盂)是其常见的造型。早在1994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年制的豇豆红太白尊的成交价即为人民币604200元。

真品名称: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尺寸:高8厘米

介绍:釉色为豇豆红典型色,红色匀和晶莹,当中还羼合点点绿苔。尊的肩腹过渡自然,浑然一体,不见仿品的生硬感。口部小巧,比例合适,口部外翻如唇口。口部留白,这是出于红白对比装饰的考虑,通常称之为灯草边。器腹隐隐约约能见龙纹暗刻花,因釉色均匀,显示出来的效果也一致,没有出现突兀状。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稀疏,通透自然。底足露胎洁净细腻,略见一丝火石红。底釉白中泛青。“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中锋运笔,笔痕清晰,虽书写稍欠工整,但显示了康熙款式的一种特点。

仿品名称:现仿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尺寸:高8厘米

介绍:此仿品红色太鲜,深浅明显,与豇豆红的基本色调相去较远。仿品肩腹过渡较自然,只是口部太大,失去了太白尊造型的基本特点。此仿品口部施釉,违反了康熙色釉瓷口部留白或施白釉的基本特征。口部做工不规整。器身能见丝丝旋削痕迹,特别是釉薄处更为明显,这是康熙豇豆红器物中不可能见到的。放大镜下见气泡也大小不一,但缺乏通透感。

底足火石红明显。胎体粗糙,修削不够平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