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像碗一样的瓷器 > 导航 >

一只汝窑碗引发的官司

一只汝窑碗引发的官司

古代像碗一样的瓷器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2020-07-22

古代像碗一样的瓷器。

最近几年,古玩市场火得一塌糊涂,前有马未都等人大谈收藏乐趣,后有拍卖会屡创历史新高,古玩圈儿里的那些事儿,可谓是层出不穷。

本人不是古玩的收藏爱好者,一来不懂,二来没钱。可是,也接触了一些有名或无名的圈里人,大约五六年前,我曾听一位河北省的所谓“专家”说,他曾去过一些“鉴宝类”节目,总是被先告知某些东西要开多少钱,这位“专家”也算是比较有骨气的,扔下一句“太缺德”后走人了。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专家”的,至少他还说了“实话”。

这次,我们要说的也是一个关于“打眼”的故事,原告背后是一堆的“专家”,被告本人也是知名“专家”,两拨“专家”对簿公堂,那势必是看点多多,不过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这两拨“专家”中,肯定有一拨是“打眼”了。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创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2011年春拍频出天价的同时,古玩市场的乱象也开始显现。

近日,北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造假骗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209万元。

随后,毛晓沪发表声明,他并不认识刘先生,也无仿造古物,甚至称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而是专家与专家的一场博弈。目前,北京丰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谁“打眼”了

刘先生是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他诉称,2004年3月,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1只。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宋代汝窑是文物界极其珍贵的文物。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特征也成为鉴定汝窑瓷的重要依据。

根据一些陶瓷专家的考证,现存于世的汝窑瓷器仅有六十五件。那么,刘先生购得的这只“宋代汝窑碗”是不是真品呢?

分歧

刘先生:从毛晓沪处购得此碗

毛晓沪:我根本不认识刘先生

刘先生称,“宋代汝窑碗”是在参加一个古董培训班时,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购得。而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对记者说:“事发前,他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有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有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道什么古董培训班。”

那么这个“宋代汝窑碗”是怎么转手到刘先生手里的呢?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沈平对记者说,当年,毛晓沪确实鉴定过此碗,并且经人介绍,以86万元的价格卖出,“可以肯定,第一个买走这只碗的买家绝不是刘先生。”至于刘先生如何花了387万元从何人手中购得此碗,就不得而知。

但刘先生坚称,此碗是花高价从毛晓沪手中购得。

除此之外,刘先生所称,此碗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证书上有杨先生等几位专家的签字。

在文物鉴定行业里,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试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

“当年鉴定此碗时,不仅有我出具的鉴定证书,也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青云等人的鉴定证书,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北京的研究机构对此碗的元素成分和老化程度等进行了鉴定,也出具了真品鉴定书。”毛晓沪清楚记得当年鉴定的种种细节。

对于“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毛晓沪说,该中心是对公机构,并不接受私人的鉴定申请。“直到现在,我也敢保证当年鉴定的那只碗属真品,可我不敢保证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就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刘先生对记者说,经过多年收集,他手里已有足够证据,但要在开庭时才能拿出来。

从2005年开始,刘先生不仅请了众多专家鉴定,得出此碗为赝品,而且还向警方举报毛晓沪诈骗。2008年8月8日,毛晓沪被警方拘留,15天后被取保候审。

对于此事,毛晓沪并不否认。他称,“前两年,就是这位刘先生,向公安机关举报,把我以‘诈骗罪’抓了起来,丰台民警查了15天,查不下去了,只能放人。”

“过了这么长时间对他再起诉,就是因为我向警方报案后,至今警方还没侦结此案。这次向法院提出的是民事诉讼。”刘先生说,民事诉讼要求毛晓沪返还387万元货款及赔偿损失209万元。

对质

刘先生:

专家称造假者是毛晓沪

毛晓沪:

我和“专家”有私人恩怨

2005年8月,刘先生聘请5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鉴定此碗。专家称毛晓沪曾带两只这种汝窑瓷钵给他们看,被当场指出是假货,并指出瓷钵的主人和造假者就是毛晓沪。

2008年6月,刘先生再次找国家级专家对该碗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该碗系赝品,并出具了鉴定书。

“在我人生中从未仿制过汝窑碗,更没有卖过仿品。至于故宫专家说刘先生手里的汝窑碗是我仿的,希望刘先生能提供证据,我就可以起诉他们诽谤罪了。”得知此事后,毛晓沪在博客上发了一份声明,对刘先生提出的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

“既然已经起诉,我就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也要让故宫专家给我一个交待。”毛晓沪说,他从小在故宫长大,十分了解某些故宫专家。

查找毛晓沪的成长经历:1951年,毛晓沪生于上海,1955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成长于故宫博物院家属大院,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

虽然从小在故宫长大,毛晓沪自认不是科班出身,属于实战派专家。他不仅鉴定古陶瓷,也仿制和修复古陶瓷。网上曾流传,多年前,他带着亲手修复好的仿金代黑釉凸线纹花口瓶,拿给故宫专家鉴定,被一些专家鉴定为宋金时代磁州窑的精品。“我与故宫一些专家颇有渊源,也存在一些私人恩怨。”毛晓沪说。

目前在国内,做鉴定的专家分为好几类,由于级别不同,价格也不同。大体分为一般专家、省级专家和国家级专家;也有分为专家、专家的弟子和实习生,还有分为市场实战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而且,各家鉴定中心对一般专家的理解不同,有的将一般专家理解为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有的理解为实战派的专家,有的理解为是中心指派的专家;因为如果持宝人指定某专家鉴定,还需要交纳价格不菲的点名费。

目前鉴定界最纠缠不清的就是实战型和研究型专家之争,到底谁的眼力和鉴别力更胜一筹? 难有定论,只能根据持宝者自己的喜好去做判断。

对于这场诉讼,毛晓沪说:“此事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案,是体制内专家与体制外专家的一场博弈,我已做好捍卫真相的准备。”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窑变釉告诉你一只花盆究竟能有多美


清乾隆 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

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最初人们不知其形成原理,认为窑变现象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因此烧成的器皿往往被当成次品砸碎掩埋,后来人们发现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俗语云“窑变无双”,因而逐渐认识并学会欣赏窑变釉的独特美感,并且开始研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试着人为烧造这种独特的釉色,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灿烂如云霞,变化万千,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清朝时窑变釉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釉色以红为主,交融流淌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其中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著名品种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雍、乾时又进一步发展,达到顶峰。

清乾隆 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

这件清乾隆窑变釉四方倭角花盆即是采用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工艺烧造,由宋代官钧花盆脱胎演化而来,造型新颖,线条饱满。通体满施窑变釉,红、蓝二色相互流淌,艳丽的紫红色釉中夹带着条状天蓝色釉,红釉红如牛血,蓝釉呈现自月白至紫蓝等多层次色阶,釉彩自然垂落,别具一格。

宫廷画家所绘制的《陶冶图册》

不仅釉色特别,方盆带奁造型也十分难得,中国古代认为“古之琢器一方顶十圆”,是因为相较于圆形器皿,方形器遇窑火变化极难烧造,因此传世数量极少,此花盆采用四方倭角造型,十分讲究。在乾隆三年由宫廷画家所绘制的《陶冶图册》中曾提到这种造型的花盆,并且有表现当时使用情形的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中也有提到这种花盆,可见当时宫廷对此品种钟爱有加。

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

【嘉德在线五月大众收藏拍卖会】

预展时间:5月15至16日

拍卖时间:5月17日至22日。

鼻烟壶:或将成为下一只收藏“蓝筹股”


近些年,中国鼻烟壶被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长期以来深受国外收藏家的喜爱,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火速升温,鼻烟壶收藏市场也渐渐由国外向国内发展。

浓缩中国传统工艺

鼻烟自明万历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先在宫廷、王府中得到应用,到清代已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用来盛放鼻烟的鼻烟壶也成为人们显示身份和馈赠亲友的时髦物品。鼻烟和鼻烟盒虽是舶来品,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成长最晚的一门,但却在中国被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壶”。

鼻烟壶“身高”仅五六厘米,却浓缩了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工艺。在材质上,鼻烟壶有料器、玉石、有机物、陶瓷、金属、内画六大类,在制作工艺上集书画、雕刻、精铸、镶嵌、焊接、烧结、锻造、点蓝、珐琅、黏合、模压等各种技术于一体,各种因材而宜的造型同样让人目不暇接。自清乾隆嘉庆时期,内画鼻烟壶出现,由于它结合了鼻烟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中国书画艺术,加之高难度的内画技法,所以一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至今形成了京、冀、鲁、粤四大内画流派。

精品大多在国外

“有九成的精品鼻烟壶藏在外国人手中。”中国鼻烟壶博物馆总经理、艺术总监董晶对记者说,“以前,鼻烟壶在国内被视为"封建糟粕",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到国外,这使得大量明清精品官窑鼻烟壶都被外国收藏家纳入囊中。现在,国内真正称得上鼻烟壶收藏家的不过十几人,甚至更少,许多号称藏有几百、几千件鼻烟壶的人所收藏的,不过是些后人制作的仿品。”

董晶告诉记者,鼻烟壶收藏在国内是名副其实的小众收藏,但这也意味着鼻烟壶收藏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几天,我和几位收藏家还在一起讨论,我们都认为鼻烟壶很有可能成为收藏市场下一只"蓝筹股"。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市场大形势的发展,鼻烟壶收藏市场也逐渐有了起色。从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率先拍卖35件鼻烟壶开始,鼻烟壶在各大拍场上屡创佳绩,价格涨了10多倍。而在国际鼻烟壶拍卖市场上,除了一些鼻烟壶的老收藏家外,也不断出现中国内地的新藏家参与竞拍,相信越来越多的精品将回流到中国藏家手中。”记者了解到,在今年3月22日举办的纽约亚洲周拍卖活动中,琳达·里德尔·霍夫曼中国鼻烟壶藏品专场拍卖现场,亚洲买家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西方买家,洛杉矶收藏大腕ClareChu形容,“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买家纷纷进入市场,并且充满活力地参与竞买”,“这在国际鼻烟壶领域是前所未见的景况”,“也为鼻烟壶市场创造出令人激动的繁荣景象。”

“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鼻烟壶收藏要选择精品,普品的鼻烟壶只能保值。”董晶告诉记者。而衡量鼻烟壶精美与否主要看几方面:材质上,瓷胎珐琅彩目前价位较高;画工、雕工讲究精细,内画鼻烟壶讲求大师之作。在收藏鼻烟壶时还要特别注意鉴别赝品和仿品。各类鼻烟壶中,瓷器鼻烟壶最容易造假,雍正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官窑鼻烟壶胎细,道光时期的鼻烟壶以民俗、人物题材为内容的较多,光绪时期则存在大量仿前朝的精品之作。

深受外国藏家青睐

尽管目前国内鼻烟壶收藏群体规模很小,但在欧美,以中国鼻烟壶为主要藏品的收藏家却不在少数。“中国鼻烟壶的体积虽小,但选材之考究、做工之精美、内涵之丰富,让人惊叹。在美国,那些上乘之品一经露面总是能吸引许多热爱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在欧洲也同样如此。”前任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主席、鼻烟壶收藏家福特先生告诉记者,中国鼻烟壶一直以来深受国外收藏家喜爱,为了便于藏家们交流、学习,他的祖父在1968年发起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学会成立后,每年都在世界各大城市轮换召开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会员通过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对博大精深的鼻烟壶艺术进行切磋交流,不少收藏家也把鼻烟壶作为首次东方艺术的入门起点。

一只青花炉:从1800卖到11000、再卖到800元的故事


玩了几年瓷器,遇上几件有意思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相信大家也回有.今天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从我这里开始的——

大概是去年(2005年)底,一个无锡的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有一个福建人带了几件瓷器过来卖,问我是否有兴趣过去看看。我刚好清闲无事,立刻就赶了过去。

不好意思,,这位无锡的朋友也经常到景德镇网来,,或许他也能读到这篇短文,,,

大家猜猜他是谁??

不过,他虽然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但他可能不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果..

在朋友家,我见到了这位福建人,也看到了他带来的几件瓷器。东西比较普通,看得上眼的是一对明晚期的青花碗和一只清早期的德化青花炉(画得比较精细)。但由于这两件(对)东西品相差了一些(青花碗一只带线、炉的口沿也磕了几处),所以,我并没有作出非拿不可的决定——拿与不拿取决于价格!!……最后,青花碗价格适当,被我拿了;那只香炉,虽然福建人从2600的报价降到1800,但由于仍然远高于我的心理价(不出1000),所以就放弃了。

事情过去了三天,我在江阴(隶属无锡市辖)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我现在是否在家,说他买了一件好东西,希望我能给他看看。在得知我在家后,他与我江阴的另一位朋友一起,两人赶到了我家。在他打开那层层的报纸包装、露出器物的小部时,我一眼就看出来了:那就是我前天上手的青花炉!!我说:不用多看了,东西是老的、清早期的、德化窑的!!

在他惊诧于我早已上过手、而后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就让我猜猜价格。我说:2600?他说不是;我又说:1800?他说更不是——既然更不是,我就往高处猜了:3500?他还是摇摇头!!

我心里开始发毛了:难道你花了4、5000?他预感到情况不妙,沉闷不答!!

少许后,旁边另一位朋友憋不住了,说花了10000,而且还付给了中间人10%的中介费,总共11000——听了这个数字后,我简直晕倒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免不了还和我争辩几句:说我看错了,说这是景德镇出产的康熙年间的“笔洗”——而不是我所说的德化炉(的确,这只青花炉口沿内束,与笔洗很相似,而且,网站论坛上也有很多朋友把同类器物叫做“笔洗”的)。但当他看到我拿出两只自己早年的收藏的德化炉、并耐心给他做一番讲解后,他也没有再说什么。

后来,从无锡的那位朋友处了解到:这只炉被江阴一位古玩贩子拿了(好象是1800成交的)。这个贩子又以4000元的价格转给了另一位古玩贩子。我这位朋友就是从后者的手上拿了这炉子——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该炉转了三次手,价格从1800捅到了11000(含中介费)!!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大概又过了一个月,我在陪同买香炉的朋友来我家的那个朋友的家里,再次看到了这只香炉。在他发现我奇怪这只炉怎么又转到他手上时,他说:对方叫他帮他出掉,能出多少(钱)就算多少(钱)。

再后来,据说以800元出了第三位古玩贩子……

如今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一共多少件


汝窑是北宋宋徽宗取代定窑白瓷的官窑瓷器,汝窑烧造历史仅有短暂的20多年,如今北宋汝窑烧造遗址还没有找到,据说在北宋都城汴梁。目前传是的汝窑瓷器有多少件呢?

汝窑瓷器可以统计的是9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共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这四家拥有汝窑瓷器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它的都是收藏在美国、日本、丹麦、中国其它的博物馆,加上个人收藏的7件,一共90多件,当然了,肯定流传的不只这些,需要以后发掘和登记。

物以稀为贵,由于北宋汝窑自古价格就贵,所以每次出现在拍卖行都是以亿元价格拍卖,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天青釉圆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汝窑瓷器的釉色


汝窑瓷器是烧造铁还原的最高峰,所以汝窑的釉色它以“青”为主基调,天青、粉青、天蓝是最基本的色调,此外有豆青、豆绿、月白,卵青、葱青、灰青、蟹青、米黄等(另还发现有茶叶沫釉标本)。同色之间还有色差,有浓淡之分。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呈青色,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也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汝窑釉面有许多缩釉点及黑色杂点,缩釉点是胎釉中的水份形成的气泡蒸发所致,河南汝瓷研究专家袁海清专门研究气泡问题,他说:“针孔和棕眼是气泡从胎和釉层中逸出釉面后留下的痕迹,(针孔)是末能在烧成时被流动的釉填补而有一定的深度,(棕眼)虽已被流动的釉填补,但仍末完全填平而留下浅浅的凹坑”。黑点是胎土淘洗不净。

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外婆的“猪油碗”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这碗在我家一直装着猪油。当时只知道它很特别,从里到外,布满了纹路,像是整个碗开满了裂缝。

小时候在乡下,我们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在堂屋和厨房之间,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每天烧菜的时候,就见外婆从堂屋的供柜里,端出盛着猪油的那个碗,去前面的厨房里,炒完菜,又把那碗猪油端到堂屋的供柜里放好。这样的情景,每天见到,贯穿我的整个童年,所以我对那只碗,印象不是一般的深。

后来我读书到外地,工作也在城市里,回家次数渐少。这期间,我开始对收藏有了兴趣,买了不少相关收藏的书和杂志,可以说有了一定的收藏知识,也认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藏友。一天某位藏友问我乡下老家有无古玩之类的东西,我茅塞顿开,突然之间想到了外婆使用多年的那个碗。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赶到乡下,当听闻我要看看那个碗时,年岁已高的外婆,也来了兴致,和我说起了它的来历。原来,它是当年外婆出嫁时,娘家送的陪嫁品,很有些年头了,应该算是一件古董了。不过没拿它当回事,几十年了,一直就用它盛猪油。

当听说我对收藏感兴趣时,外婆笑了,乐呵呵地说:“拿去吧,它一定比盛猪油有用得多。”我喜出望外,当外婆把清洗干净的碗递给我时,我两眼放光,因为这时候的我,已经对古玩有了不少了解。

我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再次审视这个碗,看出了不少门道。这只碗,从外观上看,是哥窑瓷无疑。碗敞口,高约7厘米,碗口直径约18厘米,碗底直径约5厘米,胎色铁褐,胎体坚密,厚重,造型别致有趣,碗口有六个“豁口”,那是六瓣葵口,碗内外遍布“裂纹”,那就是哥窑瓷器特有的“金丝铁线”。

凭我仅有的收藏知识,还不能确定它是五大名窑之一的真正宋代哥窑瓷,还是后来的仿哥窑瓷。回来后,我向本地一个行家请教,行家鉴定为“清雍正仿哥窑粉青釉碗”。行家说,虽是仿哥窑,但水平极高,可以乱真。瓷胎为铁灰色,釉质光润,只是“金丝铁线”与宋哥窑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开片纹路少见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尽管不是珍稀的宋哥窑瓷,但雍正仿哥窑瓷器,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这只装了很多年猪油的哥窑碗,总算正式摆到了我的收藏架上,成为我喜爱的一件藏品。

赏析一组清代官窑黄釉碗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适量氧化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黄色。早在唐代时期已能烧制出高温黄釉瓷器,如安徽寿州窑、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铝为助熔剂的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唐三彩和宋三彩陶器上已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始见于明代洪武官窑瓷器上,其后都有烧造。

在明代,因黄色在宫廷祭祀礼器中地位显赫,故黄釉瓷的生产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大明汇典》卷二〇一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祭器,其中方丘(地坛)为黄色。《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卷一,“祭器”条载:“钦定祭器,地坛正位有黄色瓷。”

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明清时期宫廷对黄釉瓷器的使用略有不同,明代黄釉瓷器主要作为皇室的祭器。清代宫廷黄釉瓷器除了祭器外,还成为日常生活用器。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如《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里外黄釉器专供皇帝、皇后、皇太后享用;而里白釉外黄釉器专供皇妃使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和常在都不用黄器,前者用绿地紫龙,后者用绿地红龙器。尊卑有别,不可僭越。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力、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

镇江博物馆藏有清康熙黄釉大碗(图1),高16.6、口径36、底径15.3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底款“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全器施黄釉,口沿有积釉,釉层肥厚。

乾隆款黄釉云龙纹瓷碗(图2),高7、口径14.3、足径7.4厘米;敛口,深腹(图3),圈足;足内“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图4)。全器施黄釉,乾隆官窑黄釉器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莹。腹部暗刻云龙纹,龙发浓密,向上飞扬,动感强烈。云的形状类似于长脚如意云,其辅助纹饰是火焰纹,火焰纹继承了康熙朝的特征,为连续的“山”字形。

一套精美的影青注子注碗


注子、注碗,原是金属器,用于温酒。瓷质的注子、注碗也是配套使用的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北宋时期影青注子、注碗大量出现。“影青”瓷是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晶莹如玉,故称为“影青”。“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据出土资料统计,国内各地出土了几十套“影青”瓷,其中也包括注子、注碗,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注子多配以坐狮形盖,壶身有圆形、瓜棱形,多花口,碗里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至于滑动,稳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陕西耀州窑亦发现青釉圆形注碗。南宋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釉中含铁量高一些,故大多数青白瓷釉发青。日本、韩国出土的这类青白瓷数量很多。

此套精美的注子、注碗,因与常见的传世器及出土器有很大不同,虽经许多专家研究过,但年代、窑口均未确定,现介绍如下,以求教大家。

此注子为小口长流,高24.5厘米、腹径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厘米,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有一尊卧式坐狮;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圈足外撇。注碗为花口,高13.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0厘米,造型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为七出;花瓣间刻划归着蝶形如意纹饰,碗的圈足外墙刻划一圈椭圆状花纹。在莲瓣的顶部外侧凹刻出复瓣莲纹,在灯光的映照下可见入刀和中途转换方向的位置与力度。有趣的是在每片莲瓣的主体位置,在灯光映照下,像一个个虔诚的佛家弟子“打坐”相。

胎是精细雪白瓷石土,釉是蕴润、晶莹剔透的粉青色的玻璃相釉。釉层极薄,整个胎体透光。在灯光的照射下,向外透射出不同于原来的粉青色泽,而是变成十分柔和迷人的翠绿色。用切尔西滤色镜看,所见是一片墨绿色。釉色的变化,会因不同的环境(室内、室外、阳光下、灯下)光源的强弱而有不同深色、浅色的变化。釉色在阳光下,用偏光看可见五颜六色的光泽。在碗内可见漫散一层淡淡的浅粉红色,加入热水后,可见淡粉红色变浓、变深,水越热越红,水凉后颜色逐渐地变淡。釉下的气泡大、清澈、疏朗,每一个气泡壁都附着一层深绿色物质。偏光下可见光芒很长,像羊绒般的光束。在足部露胎处,可见“羊脂玉”性油腻般晶莹的胎质,同样在切尔西镜下观察,釉色显出微微绿色的光泽。在碗底内(心)中间部分有一幅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的隐形凤凰鸟图画(釉下画)。这幅画只有冲着光源,碗体必须是倾斜大约45度的角度,对着碗再拿准鸟上下左右的方位时,即可看见。这幅画是淡淡的浅灰白的颜色。

器身(除壶内、两器物足下)大部分是很细的蟹爪型开片纹,但在壶肩与壶腹的转折处无开片纹,在碗的口沿处、花瓣的尖部内侧的边缘无开片。在足底可见旋转状刮削的刀痕,为上黄色。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知是垫烧的物质与胎溶融为一体后的遗留物,用切尔西镜看是红色、暗红色,如碗足下的支钉痕、壶足下的垫饼痕是暗红色,其他部分是淡红色。在碗的内底边缘处,分布有四个略凹陷的黑点状痕迹,是壶长期放在碗内,因垫饼内铁的氧化过程,对碗底的腐蚀后造成的结果。在放大镜下可见在每一个点部内有一至二处被腐蚀的坑穴。

这套注子、注碗经古陶瓷研究专家赵青云先看后,认为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古瓷孤品,有很大的艺术研究价值,但窑口尚不能确定。后经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姚主任做DX釉的成分测定,发现此注子、注碗釉的成分特征,非常明显地与青白瓷、官窑的四种常量物质含量“相反”。事后姚主任既兴奋又惊讶,表示要好好再研究研究。具体说,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大大地低于汝官窑、官窑的含量。氧化钙或氧化镁的含量远远的高于汝官窑或官窑的含量。这两种相反的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1)注子、注碗使用的是石灰釉,而青白瓷(湖田窑)、官窑使用的趋于石灰碱釉。(2)是在时间上,石灰釉采用的时间要早于石灰碱釉,石灰碱釉是后期发展变化的产物。石灰釉因流动性强,难以控制, 因而向流动性差较黏稠的石灰碱釉方面发展。

据中科院光学研究所毕先生解释说,能产生偏光的现象是物质属性所决定的。这套注子、注碗的呈色可能与用料有关,如源于“刚玉”、翡翠、玛瑙之类的宝石。

由于这套注子、注碗没有可供对比的标准器作参照,目前对其生产的年代、窑口还不能确定。尽管如此,这套注子、注碗的特征却与古文献的一些记载有相合之处。如欧阳修的《归田录》一文曾记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再有明代人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姓柴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少见……”又有清秘藏记载:“柴不可得,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等等。所以说,这套精美的注子、注碗是否可能为柴窑器呢?当然,这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考古挖掘的证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