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王刚:我收藏的古玩不怕偷

王刚:我收藏的古玩不怕偷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2020-07-22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昨日,著名演员王刚现身西安出席某翡翠品牌的活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刚表示,自己目前对收藏的兴趣远远大于演戏。王刚对记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西安淘宝,“当时兵马俑被发掘不久,我来西安淘过一些现代仿古工艺品,有意思的是当地一些农民说着陕西口音的英语和老外做生意,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发生的一些现代化的改变,很有意思。”

王刚透露,近些年娱乐圈也开始流行收藏,“以前大家在一起可能是聊谁买了辆车,谁买了栋豪宅,这些年很多人都对收藏有兴趣,大家在一起都开始聊收藏了哪些宝贝。”但王刚也表示大部分明星和他的收藏方向不同,“他们有的收藏字画,有的收藏珠宝,我收藏瓷器比较多,跟他们没说头。”王刚甚至表示,自己现在对收藏的兴趣大于演戏,“收藏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到了这个年纪,演了这么长时间的戏,演戏对我的挑战意义已经不大,但收藏是永远都会有挑战存在的。”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藏,王刚说:“我自然有我的安保方法,但也没人敢偷这个。一方面是这个风险太大,一偷就是大案;另外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偷出去也没办法处理。”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我的瓷器邮票收藏


我喜欢瓷器,是缘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是美丽而又易碎,比如爱情、比如瓷器……大概正是缘于此吧,因美丽而又易碎才显得格外珍贵的瓷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珍爱的宠物。

熟悉我的朋友大都知道,区区在下还是一介低层次的集邮爱好者。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那一旦碰到了以瓷器为题材的邮票,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比如,1999年4月,《钧窑瓷器》纪特邮票的发行,就让我不胜欣喜。

对钧瓷,过去我是一无所知。1985年,我的一篇文章在河南获奖,奖品是尺把高的钧瓷瓶一尊。瓷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釉色为成色很好的鸡血红,以此为嚆矢,我和这种厚重、沉稳的瓷器遂一见钟情,并陆陆续续购置价廉、且还看得过去的钧窑瓷器。记得有一次,距我住处不远的一家钧瓷专卖店倒闭清货,我闻讯赶忙前去,还拉了几个朋友帮忙砍价。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结果硬是让老板把骆驼卖了个马价,我背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瓶子满意而归。只是事后又想:这该不会有乘人之危之嫌吧!

除过前面提到的那尊瓷瓶外,我最好的一件钧瓷是向别人讨要来的。一次,去油画家林安龄的工作室聊天,适逢他刚从河南买回一些钧瓷,遂得以先睹为快。其中有两个小碗,经窑变以后,釉色瑰丽多彩,图案出神入化。通过以往的阅读我知道,钧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这两个小碗正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啊!见我爱不释手,林安龄说:“见一面,分一半。你挑一个吧!”如今,这个钧瓷小碗就安放在寒舍客厅一个显眼的位置,闲时把玩,真是感觉好极了!

当然,最好的钧窑瓷器,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想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一眼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把钧瓷精品搬上邮票,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钧瓷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聊胜于无地欣赏一番;更何况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邮票,也是足以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品,瓷器和邮票结合,当然就成为了强强联手的佳制。

1999年4月发行的《钧窑瓷器》纪特邮票共有四枚,所展示的分别是出戟尊(北宋)、尊(北宋)、双耳炉(元代)、双耳连座瓶(元代);皆为钧瓷的传世精品,不但造型各具特色,而且釉色也包括了天青、月白、宝石蓝、鸡血红这么一些钧瓷的代表品种,很能让人对钧瓷“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这套邮票还是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邮资调整为0.8元后的首套符资纪特邮票,别有一种收藏意义。当年这套邮票首发时,我格外多买了几套,陆续送给了那些像我一样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的朋友。

12年过去了,前不久,在网上读到一条消息,得知一种叫作“《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发行的12周年纯金珍藏版横空出世,将在第七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艺术节上惊艳亮相”。据称,这一珍藏版限量发行888套,每套售价8889元,并特别强调“之后增值空间将更加惊人”。哈哈,这么好的发财机会,让给别人吧;我嘛,就算了!

王刚:孤注一掷赌藏品不可取


王刚

1948年出生于辽宁,长于吉林长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直主持北京电视台《收藏秀》栏目。

记者:您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

王刚:是一个鸟笼子。那是在我10岁那年,跟着父亲逛长春市一家古玩市场,我相中了那个鸟笼子,太漂亮了,真是喜欢。5块钱,在当时已经很贵了。我偷偷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回了家,高兴。那个鸟食罐,很可能是康熙青花瓷呢。可惜啊,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对古玩收藏如此痴迷?

王刚:你想想看,天底下还能找出比收藏更美的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就能发大财。除了收藏,我找不到第二件了。

记者:您面对一件官窑瓷器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王刚: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要有一颗满怀敬畏的心,这样才能免于浮躁。对于一件艺术品而眼,我们只不过都是匆匆过客而已。

记者:什么样的瓷器才具有收藏价值?

王刚:很简单,就三个字:真、精、新。前两个字比较好理解,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意思。但这个“新”字,和很多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指品相,几百年前的东西看着跟新的一样。刚入行的人往往误以为表面越老旧的东西越值钱,好像那样才有历史的沧桑感,其实并非如此。

记者:艺术品投资的最大忌讳是什么?

王刚:当你决定要真金白银地购买艺术品时,一定要用闲钱来投资。不能贪心,最好把收藏仅仅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孤注一掷、拿出全部积蓄去赌一件藏品的做法,是艺术品投资中的大忌。

记者:您一直主持《天下收藏》(现在更名为《收藏秀》),曾在一次演播现场当场砸碎赝品,如何解释自己的这一行为?

王刚:我砸那一下是敲击那些造假者、贩假者,同时也是敲一下我们自己“皮袍底下”小我的贪——这个东西值100万元,他才卖我10万元?可能吗?要小心,出发点就是这样的。我一个星期甚至敲自己两三下,“藏市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古玩收藏三不易


收藏古玩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它不是单纯的买或卖,更不是有钱就能够玩。涉足古玩必须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要基本了解历史文化,但看书学习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了解一些古董的名称、年代、用途,不经过实际收藏是绝对学不会的。

涉足古玩唯一的方法是经行家指导入门,然后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经过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的过程,才能够逐步成熟。

一难:找入门老师难

在古玩领域中,古玩商人看的多、经手多、买的卖的多。在长期的买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古玩界中鉴别眼力最好的群体。但是一般内行的商家第一不给别人鉴定,第二不教不带学生,这便给刚入门或者寻找老师学习收藏的人,造成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行家或老师引导也能够逐步入门,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代价是十分高昂的,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弯路。

由于没有学习和确认真古玩的机会,很多初入者只能在地摊市场中进行实践,而地摊市场大部分是伪品。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目的的实践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帮助您进入收藏领域。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必须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看到古董真品的机会,并且进行认真的考查和识别,从而掌握真品的特征。要想能够看到真品,除了馆藏实物,便是通过行家或商家手中来了解古董真品。但对初进入收藏领域的人,更分不清哪些人是真正的行家,哪些人是假行家。

二难:鉴别真假难

前辈们经常讲,认识古玩要有悟性,有了悟性一点即通,没有悟性一辈子也不入门。悟性实际上指的是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如果具备了综合素质,当行家讲解时便能很快理解。特别是对古董的真伪鉴别,如果从实质上认识真伪古董就必须懂得材料学、工艺学以及其他科技领域的基本常识。也许你会说,古玩领域也有很多人没有文化,几年后也懂得古玩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要领,只能识别而不能解释,也只能凭经验大概进行真伪判断。能够做到辨伪是依靠文化、依靠科技理论所产生的悟性。

古玩难在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民间流散和市场中,从来没见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太多了。有的博物馆没有、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因此没有对照物,也不知何时、何地出土,这类古董很难论证。

三难:保持良好心态难

对于古玩商和收藏者来说最难控制的是心态。高超的行家都不可避免地打眼看错,但是有些行家打眼不是技术问题,并不是不懂得真假,而是当时的心态不正确。这种不正确心态的表现主要是:看到好、少、精、奇、绝的古董不冷静,出于爱好,看到好的便容易欣喜若狂,失去自制力。

其次,从经济利益出发,认为此古董是能够赚大钱的,从而失去理智,利欲熏心,而事后心态逐渐平和以后发现当时没有做到仔细考查,买到了伪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收藏者是比较难的。

古玩收藏背后的伪局(组图)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

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王宇斌:文化收藏前端的智者


天山网讯他是中国著名的辞赋家。目前他作的对联和辞赋,刻碑、刻石、刻匾的已经超过百块。

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他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位大收藏家。

字画、奇石、民俗、珍贵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铜器、线装书、名家茶壶、老家具、矿石、奇石、老瓦档及化石标本,都成为了他的陈列品。走进他的家,俨然像走进了汇聚新疆文化的陈列馆,眼睛落在哪里,都能看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藏品。

他说,收藏是一个财富的积累,更是审美的一个选择。“收藏,我不是顶尖的,但在对文化收藏的理解上,我可能是顶级的。”

9月24日,王宇斌接受了新疆都市报记者的采访,记者不仅走进他家欣赏了他的汇聚各种文化元素的藏品,这位走在文化收藏前端的收藏家,也谈了他对当代收藏的独到见解。

不经意间,成为民间收藏大家

原始时期的石器、老琉璃、菩提子,塔吉克的鹰笛,出自名家的茶壶,古庙的钥匙,老秤砣,老烟锅、民国时期的瓷念珠,西周的古玉,珊瑚、老的火镰,这些就随意地挂在墙上或者放在陈列架上,还有古旧的瓷器、陶器……

各种价值不菲的奇石,散落放在花盆里和书架上;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还有仿古家具镶着明清时期的雕花板……

最让人感叹的是,客厅的正面是用完整的雪鱼化石和北鲵化石镶嵌而成的文化墙,而在饭厅,一面的墙裙是用石镰、石斧、石铧、石祖等许多叫不上名的原始时期的石器做装饰镶嵌而成,迎面墙上挂着天然紫荆花根自己长成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根字……一件件藏品令人咂舌。连过廊顶上的彩绘的都是由出色的年轻画家画的。

对于他的收藏,王宇斌说, “我过去只当做摆设、装饰,没想着是在收藏,不过是无意间踏到了点子上,是对古文化的了解使我选对了物件。”

镜框里有一张明信片,这边是西镇的邮票,而明信片上写有一首诗,上面有北京天安门城楼管理处盖的章,”我的诗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是天安门管理处接我上天安门作的诗,给我盖了章,这个名信片是一种纪念,也可以收藏。“

一些并不被注意的稻草,也有来历,“这些稻草是唐朝的,新疆挖掉了一个唐朝烽火台,这是烽火台下奠基的稻草。日本就有稻草博物馆,说明它也是可收藏的。”

介绍藏品时,他的手中拿了一根木棍,这个也有来头,“这根草是蓍草,只长在伏羲墓的后面,乌鲁木齐文化人手中只有几根,这是新疆著名书法家闵荫南、翁伯祥拿字画换来的,给我一根,古人用它占卜用,现在我当讲解棍。”

“这是用钧瓷烧的达摩,是少林寺武术总教头送给我的,有两位大师签字。这也就是一种文化了,另外他们还送给我了一套少林镇寺之宝‘少林秘籍’,内含《易筋经》、《洗髓经》等,是赠各国元首的少林寺最重的礼品,这些都作为我的一种收藏。”

每一件藏品都蕴含了很多故事,而这正是王宇斌最看重的收藏价值。“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贵重,我只是想把我知道的文化气息及新疆文人的气息尽量都归纳进来,传播出去。”

门上的牌匾“未了斋”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写的,门侧面磨沙玻璃上,有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席时珞的书法,有书协副主席陈黎的书法,有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旁边还有已故刘萧无先生用书法写就赠予的王宇斌的诗,“众多文化元素汇成独特的收藏,什么是精深、优秀的文化,你能给别人转达的思想信息越多、越深刻、讲的时间越长就底蕴越深。”

字画收藏,融合最优秀的文化元素

王宇斌是中国著名辞赋家,目前是国内百度辞条中全文收藏推介最多的作者。在网上搜《长城赋》、《黄河赋》、《岳江楼序》、《天马赋》……就可以看到他的文学造诣。而他收藏的新疆文人的字画之多更让人惊叹。

一幅谢家道的画,画上有兰亭奖获得者张沧、戴永芳以书法补写的王宇斌的诗,这就形成了新的意境。一幅王均兵的画,上面有著名书法家翁伯祥题写的王宇斌的诗,这又是给后人留下的一个精品。

“这是原书协主席李般木写的一幅对联,李般木是代表新疆文化的一个重要人物,我留了他的字,写的是我的对联,所以在我的家里就更有一种收藏价值。”

一幅长达数米由老书法家席时珞书写的王宇斌的《胡杨赋》,新疆文史馆馆员闵荫南在看了这篇《胡杨赋》后,在题跋中写道:“赋自汉兴起,司马相如杨雄而下,晋之陶靖节,唐之王勃皆有名篇流传千古,然赋之为体铺陈排比,四六对句,押韵合辄欲驾驭之又能抒情言志诚为难事也。故文人学士多视其为畏途,新疆地方史上未见有能赋之人,今有之,王宇斌先生是也,先生尚未到天命之年,已有很多赋作,成就非凡,是勤奋好学极具才情使之然也……”。作品的后面还有新疆青年书法家张沧的题字。

“给我赠书画并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多是名家,都是成功人士,都有一种成人之事的胸怀,同样我也会是这样的人。”说这番话时,王宇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炫耀之意。“我的字画很多,说收藏了一卡车字画也不为过,其实一卡车也不多。上千幅字画,讲解三天也讲不完。”

“对于字画,刚开始我只是认为是一种装饰,能对我的创作环境有一个改善,对我交友环境有一个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使我慢慢知道了大美、大真,什么是艺术的高峰。谁都喜欢美和真的东西。好的环境有创作欲望,有自信,有成就感,也能提升自己。同时我发现,朋友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就会希望跟一些更高文化层次的人接触,追求最高的,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

他说:追求成功才有可能成功,我也是在追求一种成功,而不仅仅是追求一种财富。只有内心的博大才能产生一种浑厚、一种力量,一种影响。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宇斌的藏品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但是,惊叹之余,难免会问:他的工资够买这些宝贝吗?

“我的字画基本全是以文会友朋友互赠的,除字画外许多藏品是我出差时因为喜欢而买的。比如说,带有文字的陶罐,就是一位大书法家赠送的,带字的茶壶是阳光茶坊的老总赠送给我的。许四海的壶,是中国茶道冠军田雨赠送给我的。这其中都有一些故事,在文化交流中必须是互益的。”

王宇斌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得到名家认可后,中国美协顾问哈兹·艾买提给他写了一幅维文的书法,就是“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宇斌说:“我没有能力专项收藏,只是以文化元素为收藏,文化元素能给我带来愉悦,并且能提升自己,带来很多朋友,甚至增加财富。如果单项收藏,比如瓷瓶,我们的资金力量达不到,以现有的鉴赏水平,也不能准确地对它的价值进行评估,我们能鉴赏的就是它带来的文化气息,这是谁都能感受到的,在这之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先贤们的文化,一种精神,感受先贤们的智慧,有这个就值得收藏了。”

对于盛世收藏,王宇斌认为,搞收藏都有目的,首先要知道你收藏是要干什么,对自己是否有提升。“收藏是一个财富的积累,更是一个审美的一个选择和价值的选择。”

“我觉得我的收藏,有的是文化的需要,有时收藏的是一个劳动成果,有时收藏的是一种智慧,我尽量收藏一个时期最美的东西,最美的往往有不可重复性,证明了那个阶段的历史。”

王宇斌认为,市场上古代文化的真品,已经基本被搜刮尽了,好眼力真还不如好运气。不过现在就是以后的古代,现在最精的东西就是以后最精的东西,侧重点可以是当代眼前的艺术上最高的成就,书法、绘画,文学,特别是文学大家的作品,但我们现在的文学有成就的人并不被重视,他们的手迹很重要,文化信息量较大。另外包括以后各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的文化遗留,他认为都是值得收藏的。

对于收藏的意义,他认为:“仅带有占有财富去收藏,那不是真正好的收藏家。”王宇斌希望自己收藏的字画,能更加全面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和高端文人的艺术,更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集中展示并回馈社会。

■人物介绍

王宇斌,号天山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乌鲁木齐市文联委员、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新疆军区军旅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新疆策划家协会副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

辞赋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报刊杂志介绍。辞赋、对联等作品在新疆旅游景区及公共场所刻碑刻匾已超逾百块,现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会长。

■后记

厚德载物 天道佑德

“此地四时之景相合,特异风情无双。下蕴煤海油田,直似宝藏粮仓。大风车新能发电,冰川水送来琼浆。土特产海外流誉,甜瓜果赛过蜜糖。额河远来,花簇经济植物;晶辉耀目,岩露高品矿床……

熏风化雨,洗去一切污浊;和谐共兴,迎来无限辉煌。彰贤迎春,民生是为天意;国威永震,白日岂容魍魉。纯善本质,并存仁义;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坚持改革开放,幸福插以金翅;友好生态环境,精神超越胡杨。故曰:亚洲中心,神奇壮丽。实乃聚宝之金盆,战略之要地也!”

这篇文采飞扬的《乌鲁木齐赋》的作者正是王宇斌,这首辞赋表达了他对这个城市的热爱,襟怀恢宏,文笔晓畅。

王宇斌在推介新疆旅游景点方面作了很多精彩的文章,他是新疆名符其实的大文人,他以天山客的笔名写的的《奇石赋》、《玉石赋》,也是对收藏的积极引导。

问他为什么收藏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说,“中国有一句话:厚德载物,我又在后面加了一句‘天道佑德’,口碑是真正的实力。”

他说:“我个人的成就我成功的基础。没有对等的交流,没有心灵的沟通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让记者想起了刚刚看到的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9月28日,在文庙举行了祭孔大典,王宇斌受邀参加祭礼并成为献爵人。在谈到祭孔大典时他说,“近年来,祭孔主要以民间和孔家家祭为主,现在辖区政府开始参与,文化局领导参加,说明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悄悄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在山东是公祭,虽没有国家领导参加,但山东主要领导是参加的,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文化的影响力应该靠政府力量和最优秀的文化人来影响。如果祭孔大典能来个副市长,邀请各协会的顶尖人物参加,然后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座谈会,这必然会带动行业,传统文化也有可以带动别的文化,自然也可以带动收藏。”

“我们做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都说是为了发展,要让文化带动发展,要让先进的文化引领发展、引领和平,但应该怎么做,这才是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他认为,只有用激励的机制,才能推动精品文化。

这两年的祭博格达峰活动,也是王宇斌写祝文。“我的祝文和别人写的截然不同,是自己理解而写出的,不是抄的。另外,有人文知识和文化含量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收藏,我作为一个文化人,长远看,包括我的手稿和书法可能也是值得收藏的。”

余乃刚:收藏高古瓷性价比很高


战国灰陶朱绘牛俑一对

高20cm

牛俑体中空,本器捏制成形,然后内部掏空,外面刀削而成。表面有打磨痕迹,刀削痕明显,身躯壮实。战国陶俑数量非常稀少,风格造型亦与汉代陶俑不同。此俑手捏成形,刀工犀利,风格粗放拙朴,形象生动。

春秋原始青瓷双系大罐

高29cm口径23cm

此罐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对称塑有一对绳纹耳系,肩部近口沿处刻画一周水纹,肩部至底印有方格圆圈纹,整器由泥条盘筑法而成。

战国原始青瓷宽钮镈钟

高18cm口径12cm

此钟为陶制礼器,半圆形宽钮,锯齿形缘,筒形钲。钮上有圆形、三角形镂孔;舞部刻画网格纹,有两圆形镂孔;钲的上部刻画块状网格纹;篆部刻画方格纹;钲的左右两侧各有十五枚圆锥体,分五列,每列三枚。

商印纹硬陶四鋬壶

高16cm口径12cm

此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近底外撇,浅圈足。肩上对称塑有四个扁形耳系,腹部印有云雷纹。此壶从烧成温度到工艺制作,均已达到商代应有的水平。风格上,仿青铜礼器造型和装饰占据较大比重。

本版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实习生陈宇强

本版图片选自《书陶押韵》,余乃刚藏品

在陶瓷收藏中,人们向来把重点放在明清彩瓷,对于高古陶瓷往往则认为“看不懂”、“买不起”,多年致力于古陶瓷收藏与研究的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余乃刚却认为,收藏高古,我们和故宫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享受,而且从器物收藏角度来看,性价比也很高。

余乃刚是个丰富而有趣的人,书法家、民俗专家、古陶瓷鉴赏家、注册执业药师、甚至经营着一家酒楼—表面看来,这些身份风马牛不相及,余乃刚却在此之间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之深深吸引,并获得修身正行的快乐。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几乎都在北方,我们广东地区藏家收藏陶瓷最好是从曾于这里出口的明清外销瓷或者当代名家瓷开始,余乃刚涉足陶瓷收藏,其实最初也是这样。

他最初是与好友郑志海一起入手景德镇当代一些名家的瓷器,后来觉得这些东西今天你买一件,明天人家就造一件,这样意思不大,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古陶瓷。

先是玩清末民初的瓷器,后来又去山东、西安、北京等地文物局、文物总店、古陶瓷学会等举办的文物鉴定培训班专门学习陶瓷鉴定,对北方窑口的古陶瓷渐渐有所认识,慢慢拓宽了自己的收藏范围。

“我觉得收藏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我身边许多朋友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对古玩市场里面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凭自己的能力去鉴定一些年代久远,或者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今天我们玩的东西,都不分南方北方,只要看到陶瓷有意思,器型比较少,花纹很少见,有历史价值,我们就会收藏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积累,我也收藏到了一些东西,我又喜欢研究自己收藏的东西,有所心会就编成书,通过书,又能认识很多朋友,这都是收藏的乐趣”

余乃刚所说的这个因为爱好而渐渐形成的朋友圈,其实已经成为广东省古陶瓷民间收藏与研究的重要组织—“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自2001年创会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地开展古陶瓷培训讲座活动,举办大型展览、对外交流学习活动,为中山培养了一批热爱古陶瓷研究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在高古瓷器的收藏上,我们和故宫处于同一起跑线”

近日,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元的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向来就是瓷杂类收藏大热门的明清彩瓷又一次成为市场话题。而余乃刚却认为,高古瓷器的性价比是很高的。

“玩收藏不能单纯奔着利益去,你要是完全把利益作为首要考虑,你的心态就会偏差,急功近利,你就容易吃亏上当。今天你有机会去研究这个文物,你要了解它背后的意义,它的文化价值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件器物,能够把历史的投影放到今天,这才是玩收藏的正道。”余乃刚说,中国民间收藏有很多年的历史,“我们老师的老师是民国时候的人,他们那时已经把明清高档的东西收藏起来了,换句话来说,我们今天去搞收藏,你收明清的东西是不可能超过故宫的那个质量。但是,高古器物就不一样了。高古级的东西故宫也不多,甚至没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和故宫在同一起跑线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余乃刚告诉我们,高古器物在明清时候出土量并不多,是从清末民国初期开始,才陆续进行考古发掘,而历史上高古器物最集中大量出土的时间,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到当下的这三十年。

他说:“解放后城市基础建设和大工程建设,例如三峡工程的时候,出土了大量的高古瓷器。所谓在高古瓷器的收藏上,我们和故宫处于同一起跑线,是说高古瓷在这三十年才大量的出现,以前没有,所以一些专家也会看走眼。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遇。我刚好去过北京,对高古瓷在北方出土的情况有所了解,对高古瓷也比较喜欢。现在玩高古陶瓷的人少,高古陶瓷的价格不高,在这段时间,能花不多的钱,买上档次的高古,还可以挑选。有些人误以为收藏属于富人阶层,其实不是的,古陶瓷其实也不贵,其中不是最高档的那些,不用很多钱,就可以买到。玩古陶瓷,几百块到几十万都有,这种情况,我觉得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去买明清的东西,花很多的钱,很难买到好的东西。”

高古瓷美在雅正

在收藏中,有不少人觉得彩瓷富丽喜庆,而高古陶瓷看起来很朴拙,不够漂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高古陶瓷进行审美呢?

谈到这个话题,余乃刚心情有些沉重:“从清代到现在,我们的审美观慢慢变得俗气了,不像以前文人那样喜欢朴素优雅的东西。我们喜欢花俏的东西,但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人留给我们的文物,就能见得到。古代出土的器物,形状是单一的,颜色也比较统一,比如影青,那时候不是说没有能力做两种颜色,只是他们追求淡雅。再说高古,为什么战国的东西出来我们觉得那么好看,就是因为西周战国时候还没有礼崩乐坏,当时做一件东西出来,就是器以藏礼,所以虽然当时设备和工艺都很简陋原始,但是今天还是觉得很好看。”

器形之美,美在雅正,美在符合每个时代的规范。今天我们为器物断代,器形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余乃刚担心的是,今天我们的陶瓷创作对器形完全失去了要求,“五百年后鉴定现在做的碗,会让那些人比较头疼。”

余乃刚认为,收藏高古陶瓷,除了能够从中学到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修身。对于高古器物的收藏,余乃刚还有另一重角度的责任感,他说:“我们收藏高古瓷,了解、研究高古瓷,才能把它更好地保存下来。如果我们国内的人不收藏,可能高古瓷就去了欧洲,流到外国去了。广州又是中国南大门,如果我们不买,就会从这边流出国门。”

藏家提点

对新藏家的建议:多走古玩市场,买到什么就懂到什么

谈到古陶瓷收藏的心得,余乃刚认为,关键是要走市场。“当然如果你有机会认识到社会上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收藏家、鉴定家,跟他们学习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多走市场。走古玩市场,你可以每一家铺头看看,也不一定买。看了几天了,可以买个几百块的东西玩玩。古陶瓷的鉴定,就是走遍全国古玩市场,大量地对比,但是千万不能够一进门就贪图高档,不要想着一开始就买一件官窑的东西,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来。每个古玩店都去逛下,对比一下,多听听行家怎么说,然后对比,也能摸出一些路出来的。”

在系统学习古陶瓷鉴定之前,余乃刚自己也经历过走遍北京、南京、天津、上海的古玩市场去淘宝的过程,他认为,有了这个走市场的过程,藏家的基础就比较牢固,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容易变成不会鉴赏、只能被动收藏。“你要多看,才知道这个东西是哪个窑口的,在哪个朝代出的。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鉴定家,是市场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哪个人培养的。”

但是,他也强调。“进门靠市场培育,提高则是靠高人、靠理论。如果你入门以后,能找到一个懂行的老师,那你的水平会很快提高。没理论,没见识,来来去去都是判断一些粗的东西,都是很低档的。那些高档的你都没见过,你都不敢鉴定,因为你都没有。”

余乃刚有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买到什么就懂到了什么”。他说,一定要自己去买,才能懂得道理,才知道是什么年代,最起码会对这个年代的东西有个感性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的认识,什么东西都是从理论中学习,这种学习会不牢固。“所以我们玩收藏,只有真正拥有这个东西,才能真正懂。你拥有过了、懂了,以后别人就再也不会骗到你。”

那么古陶瓷市场的造假情况如何呢?余乃刚觉得与明清瓷相比,古陶瓷的历史因为比较长,所以要仿造会比较难。“像我们去看老房子,大家都能知道它是老的。这个就是历史,哪怕是把老房子的砖拆下来,新建一个房子,也是能看出来的。”(来源:信息时报)

《我是冒险王》景德镇探秘 惊现有寓意瓷器


周林灯选中的镂空双层花瓶

古代钱币造型茶壶

网易娱乐5月13日报道“景德镇”三个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此熟悉和亲切。即使从没去过,也一早从小学课本上对它有所了解,进而有了莫名的神往。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中国最著名的瓷都,盛产让人匪夷所思的瓷器。青海卫视《我是冒险王》5月14日晚21:30,一行四人奔赴景德镇瑶里,探寻镇里最具寓意的瓷器。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对于这些传统瓷器的形容描述,冒险主持团已迫不及待,亲身体验“探瓷”全过程。节目刚开始,四位主持人进行分组竞赛,谁选中的瓷器为最具寓意,将由获胜者选择接下来比赛队友。

冒险主持团四人选择寓意深刻的瓷器,依据各不同。老人家孙鸣洁选择历史悠久的乾隆青花纹瓷器;谐星常锦洋凭借自己美好的第六感将一块巨型石头收入怀中;美女主持周林灯看上色彩鲜艳的黄地粉如意镂空瓶,细看瓶颈里,还有一个形状相同的瓷瓶,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可称得上是上等的“瓶中瓶”;一个古代钱币造型的茶壶让快男肖力志爱不释手,为何选择如此独特造型的瓷器,肖力志逗趣猜测道:你看上面的裂纹很多,肯定是有故事、有寓意的好茶壶。不过好在有解释,所谓肉眼所见的裂纹其实是宋代哥窑中哥窑纹,又称冰裂纹。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究竟最后谁的珍品能获得专家赞许的最具寓意瓷器呢,请关注5月12日晚21:30青海卫视《我是冒险王》!

藏友故事:说说我的收藏,瓷器邮票都爱


我喜欢瓷器,是缘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是美丽而又易碎,比如爱情、比如瓷器……大概正是缘于此吧,因美丽而又易碎才显得格外珍贵的瓷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珍爱的宠物。

熟悉我的朋友大都知道,区区在下还是一介低层次的集邮爱好者。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那一旦碰到了以瓷器为题材的邮票,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比如,1999年4月,《钧窑瓷器》纪特邮票的发行,就让我不胜欣喜。

对钧瓷,过去我是一无所知。1985年,我的一篇文章在河南获奖,奖品是尺把高的钧瓷瓶一尊。瓷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釉色为成色很好的鸡血红,以此为嚆矢,我和这种厚重、沉稳的瓷器遂一见钟情,并陆陆续续购置价廉、且还看得过去的钧窑瓷器。记得有一次,距我住处不远的一家钧瓷专卖店倒闭清货,我闻讯赶忙前去,还拉了几个朋友帮忙砍价。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结果硬是让老板把骆驼卖了个马价,我背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瓶子满意而归。只是事后又想:这该不会有乘人之危之嫌吧!

除过前面提到的那尊瓷瓶外,我最好的一件钧瓷是向别人讨要来的。一次,去油画家林安龄的工作室聊天,适逢他刚从河南买回一些钧瓷,遂得以先睹为快。其中有两个小碗,经窑变以后,釉色瑰丽多彩,图案出神入化。通过以往的阅读我知道,钧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这两个小碗正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啊!见我爱不释手,林安龄说:“见一面,分一半。你挑一个吧!”如今,这个钧瓷小碗就安放在寒舍客厅一个显眼的位置,闲时把玩,真是感觉好极了!

当然,最好的钧窑瓷器,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想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一眼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把钧瓷精品搬上邮票,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钧瓷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聊胜于无地欣赏一番;更何况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邮票,也是足以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品,瓷器和邮票结合,当然就成为了强强联手的佳制。

1999年4月发行的《钧窑瓷器》纪特邮票共有四枚,所展示的分别是出戟尊(北宋)、尊(北宋)、双耳炉(元代)、双耳连座瓶(元代);皆为钧瓷的传世精品,不但造型各具特色,而且釉色也包括了天青、月白、宝石蓝、鸡血红这么一些钧瓷的代表品种,很能让人对钧瓷“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这套邮票还是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邮资调整为0.8元后的首套符资纪特邮票,别有一种收藏意义。当年这套邮票首发时,我格外多买了几套,陆续送给了那些像我一样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的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