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长沙窑诗文壶鉴赏

长沙窑诗文壶鉴赏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0-07-22

古代瓷器壶。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以其气势的恢宏、内容的博大,声韵的优美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在那个浪漫与辉煌的时代,诗不但可以入歌、入戏、入画,而且还被以各种工艺技法广泛地铭刻、书写到金银瓷等器皿之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生产的陶瓷器上,就常常用诗文书法来美化外表,开创了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笔者收藏的这只青黄釉执壶就是一件极具典型性的例证。

此壶高22.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3厘米。主体造型为口沿向外平折,筒形颈,较粗较长,其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约为腹部侧视最宽处的二分之一;削肩,瓜棱形腹,瓜棱因前后左右均等对称按压四条较深阴线而凸显出来;肩部有短流斜直向上伸出,短流用刀削出十棱状,上细下粗;与流对应一侧的颈中部至腹中部贴双条形柄。柄内可容入三指受力以持壶;釉色黄中泛青,开细碎纹片,质感莹亮柔润,透明度高;平底假圈足,胎土灰白,细腻致密。壶短流下方的腹部棱面上,釉下以铁褐彩书写诗文一首:“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从诗的体裁上看,不拘泥押韵对仗,文字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首五言绝句类的打油诗;从内容上看,吟咏志向,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气势;从字体上看,楷草相间,用毛笔蘸褐彩写成,线条圆转有力,间架结构随意自然,似与不似间带有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笔法格调,也多少带点书圣王羲之的墨色神韵。让我们再整体观察一下这把壶,并连贯起来欣赏:造型饱满古朴,诗歌简练明快,书法拙中见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感叹,这就是大唐时代浪漫而又朴实的民间艺术。你一定会为大唐时代民间艺人的自由创造力所折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把壶的形体和纹饰达到了善与美的和谐统一。言其善,是因为它腹阔能容,利于致用;言其美,是因为它沉稳中见灵动,饰诗文以抒豪情寄壮志,每当用之,见则自勉警醒。

中国陶瓷史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瓷器釉下彩绘装饰工艺,已是先领风骚,而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更是前无古人。倘若你能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把壶,就一定能深切的感受到壶里壶外所浸透着、洋溢着、闪烁着的一千多年前泱泱大唐帝国的盛世情怀,感受到制作者对美的探索、理解和追求。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堪称国宝的长沙窑青釉壶


这件长沙窑青釉褐彩双系瓷壶,通高2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厘米,通体青黄釉,褐彩,卷口沿,短直颈,六棱形短流,肩上有双系,双条纹柄,椭圆腹,胎质灰白,较为厚重,保存完整。整器造型朴实简洁,优美明快,具有鲜明的唐代长沙窑产品的风格。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专家们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考证,长沙窑为唐代著名瓷窑,坐落在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名铜官窑。它创烧于唐代,到五代时逐渐衰落,烧制的产品品种相当丰富,彩绘更是独特,为当时唐代其他窑瓷中所少见,是我国釉下彩绘瓷的发源地。其特点首先是釉色,以青或青泛黄色为主,同时也烧制褐釉、酱釉、白釉、绿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后涂上油料,烧成后彩绘再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审美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开创了先河。其次是胎质多呈灰白色,也有白中散黄等色,同时胎骨较为厚重。再次是彩绘的装饰方法,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除釉下彩绘有云霞纹和几何纹外,还有点彩,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清新明快,优美雅致。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绿彩云纹双系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点彩勾勒出精美的云纹,色调悦目清晰,整个装饰妙趣横生,可谓唐代长沙窑杰出作品。

总之,长沙窑的发展历程尽管不是那么长,它是继岳州窑之后新起的一座著名瓷窑,但其发展迅速,特色鲜明,在当时影响极大。釉下彩是长沙窑的首创,初期形成单一的褐彩,以后逐步演变到褐、绿两种色彩,笔画线条流畅,纹饰题材也更为广泛,特别是它的釉下彩绘,精湛工艺,为世人所钟爱,对我国古代的陶瓷装饰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产品在当时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

长沙窑


瓷制生活用具。隋唐已有烧制,宋代以磁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登封窑所出为多。形状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园形等,也有塑成婴孩、虎形、龙形的。定窑孩儿枕极为罕见,有卧女瓷枕、童子荷叶枕。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谈瓷枕,离不开宋。我见过的宋枕十有八九是磁州窑的。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一点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形……

宋朝有“张家造”,此外还有“赵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来,千余年前宋人生产的瓷枕仍可谓之“美不胜收”,比如一鹭鸶置身芦苇之中,双腿岔开,回首相望,用笔寥寥,一派生机;一孩童持竿垂钓,神情专注,几条小鱼欲咬欲溜,意趣盎然;两束萱草,丰满柔韧,舒展大方……

这些图案都让我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的长度)的,人称脉枕,是否为号脉专用有待考证。宋枕尺寸适宜,辽金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瓷枕为生活用器,常随亡者下葬。因历史淘汰,极少见传世品。瓷枕为平民百姓所用,皇帝老子大概嫌硬,另有所枕。于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气,说白一点是俗气。这股俗气使后人得以窥见宋人的情趣。宋人图安逸,不尚浮华,干不出唐人那等辉煌热烈的事来。两只鹌鹑,一行飞雁;顽童蹴鞠,赶鸭捉鸟,无不流露宋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你可以想见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丰之际,陶醉于这种“小家碧玉”的气氛之中,自得其乐。

长沙窑釉下彩雁纹壶赏析


唐代长沙窑以釉下彩闻名于世。笔者无论居家或差旅,一直在着意收藏。前年出差广州,在一古玩工艺品市场以不菲的价格购得一长沙窑雁纹壶,至今仍把玩不辍,面对这色彩鲜艳、生动传神的画面,有如欣赏一幅历时千年的唐代花鸟小品,叫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该壶通高22.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2.1厘米,长颈、敞口,瓜楞形腹,九楞短流,流腹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坯痕,执手有修,腹内壁未施釉,可见十分明显的瓦槽形拉坯痕,这是长沙窑壶罐类产品一个典型的工艺特征。该壶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清澈,并有浅开的鱼子细纹,雁纹的彩釉虽有削落之处,但这非但没有损害其整体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沧桑感,使人一看便能认定这是开门的长沙窑。长沙窑釉下壶类产品,其纹饰都在流的正下方,该壶纹饰以褐彩勾线,绿彩晕染,其奋飞的鸿雁及其一抹青山,虽极简练,却引人入胜,浮想联翩。你看那刚健壮硕的大雁,引颈昂首,喙部与壶颈相接,雁首直指天穹,双翅舒展,作飞行鼓动状,仿佛使人听到它搏击空气的呼呼风声,雁翎以褐彩勾勒,根根硬朗明快,齐刷刷的向后,更增加了迎风前进的动态感。在雁纹的下方接近壶身底脚处,画师匠心独运,巧妙地绘有两座青绿山峰,着笔不多,却意境深远。

长沙窑的画师们极善经营画面,他们的作品,往往采用以少胜多,以虚带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事物。在这里,画面上虽说只有一只奋飞的大雁,但它的气势,它的动态,以及整个画面营造的意境,仿佛使你看到,在它的身后,还有一队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群在跟进,它是这个雁群的领头雁。再看雁纹的下方,青山隐隐,真给人一种雁阵惊寒,关山万里的联想。

雁是一种健飞的水鸟,也是一种吉祥之鸟。古人认为雁有信、礼、节、智四德,所以十分受人欢迎。长沙窑的画师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湘江之畔,洞庭湖滨,目睹春去冬来,耳闻雁叫长空,对大雁的习性神态了然于胸,提笔画雁,自然能够传神写照。长沙窑画师们花鸟画技法娴熟,题材广泛,雁纹则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其表现手法有釉下彩绘、模印贴花、粉地釉彩等等,其形象则是多彩多姿,或奋搏云天;或俯视大地;或长飞万里;或将落平沙……但无论是画是塑,无论表现大雁形态的哪个瞬间,都体现了极其强烈的动态和生气,无不使观者为之振奋。

【陶瓷文化】长沙窑陶瓷的鉴赏与鉴定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现在古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制的长沙窑瓷器,不经意间藏家就会“走眼”,如何才能在购买之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长沙窑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鉴定

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

长沙窑瓷器在质地的致密和成型的精巧程度都逊于越窑青瓷和邢窑、定窑白瓷,因而价格就便宜许多。比如同时代的一件长沙窑壶只标价“五文”钱(高19厘米),浙江出土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刻“价直一千文”(高47.9厘米),两件瓷壶大小相差不到3倍,价格相差却达200倍,因而在当时,物美价廉的长沙窑成为畅销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长沙窑陶瓷的纹饰来鉴定

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等工艺都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也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在泥坯上作画,如同在生宣上行笔,有渗透渗开的效果。陶泥、釉彩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往往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长沙窑釉下彩绘艺术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

长沙窑作品用笔潇洒豪迈,完全是书法技巧的运笔,力透窑坯,遒劲奔放,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窑工对深一层生命形象的构想。

唐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称为:湖南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现在我们称之为”长沙窑”。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望城县(今为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在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铜官镇窑区位于今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的湘江东岸,窑区分布在铜官镇北部,在沿江千余米的地带至今仍保存有4处烧窑遗址。石渚窑区则在铜官镇南面的石渚湖南岸 ,与古城窑区(即瓦渣坪窑)仅一湖相隔,约一公里左右。古城窑区位于这两者之间,在铜官镇南五公里处,地属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历史上即称为“古城”。由于当地窑址密集,遍地都有破碎的陶片,俯拾即是,当地村民相沿俗称此地为“瓦渣坪”(以前常被划归入石渚窑区)。这里是长沙窑生产釉下彩绘瓷器的主要窑区,占地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北抵觉华山,西南滨湘江,东南临石渚湖。在这一片三角形地域内的数座保持着自然地貌的小山丘上,尚可见匣钵堆积的“窑包”十多处。瓦渣坪是挖泥段、蓝家坡、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城垅(又名“金鸡岭”)等地的总称。

1·器物的种类和造型

长沙窑彩绘瓷器的种类和比较丰富的,除大量的生活日常用器外(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文房用具和玩具类也是比较丰富的。具体的器物造型有壶、瓶、碗、盘、碟、盆、杯、洗、盏托、盂、水注、枕、盒、唾盂、灯、炉、烛台等,文房用具有:镇纸、笔洗、笔添、砚等。玩具类有:动物、玩具式水注、鸟、兽、人物等。

2·器物的胎、釉、彩

器物的胎壁一般由厚重趋向轻薄,晚期有些器胎趋向粗笨。胎骨结构细密坚硬。胎色呈浅灰色,犹如香灰色,或呈土黄色(也称浅褐色),这是由胎中铁的今量比较高,以及窑炉中的气氛决定了的。胎质较粗,白度不高,淘洗不精。长沙窑所采用的原料为瓷石类原料,是一种富氧化硅质的制瓷原料,今氧化硅达70%左右,今三氧化二铁达1.5~2.5%,今钛也较高,绝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制品,严格地说是一种“炻器”。

绝大多数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化妆土不仅能增强胎体的致密度,也可以增加瓷胎的白度,在化妆土上绘画花纹,更能衬托出彩料的呈色,达到彩绘美 的预期效果。

长沙窑器物的釉是以磷灰石、方解石为熔剂的,即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由于釉层较厚,器物下部的釉多呈现滞流现象。施釉方法主要是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有些产品还兼用数种手法施釉。釉面莹润光泽。

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的釉色大体上有米黄、浅青、乳白、褐、绿五个大类的色调。釉层厚度在0.05~0.4毫米,多数有细纹片。白釉瓷器则白中泛青,釉层较厚,色泽莹润者不多,有开片的不少。

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彩,有褐彩、绿彩两大类,还有一种红斑,但为数甚少。长沙窑的褐彩、绿彩所使用的助熔剂以氧化钙为主,其含量在14~21%之间,属于氧化钙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只有铁和铜两种。如长沙窑的绿色釉彩中很少有透明的绿色,绝大多数为乳浊的湖绿或绿松石色,其中少数绿中泛蓝。而褐彩中的氧化锰高达3.8%,除了一部分是从草木灰中引入外,大部分是从某种含锰的铁矿中引入的。

在绿彩的边缘部分有时也会出现红彩,在有些绿彩中还存在用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这些红色斑点或流纹,是铜 红。铜 红釉彩对温度、气氛、冷却速度、铜含量等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 红。绘于典型釉下彩生胎上的彩绘色料支很薄,一般只有约0.1毫米厚,而长沙窑器上所施加的彩绘色料层比典型下彩的色料层要厚得多。

褐红色的釉下彩是铜和铁两种离子混合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色调。绿色和红色的彩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砷,可能起还原的作用。釉下颜色的变化与烧成气氛和铜、铁离子在釉中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钴蓝色上罩以青黄色釉,即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而构成了绿色。

3·烧制工艺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大多数是以辘轳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板、贴花)等大多是用模制,分单模和分模。少数器物手捏制成。正常烧成温度为1220±20℃,其中少数的釉虽然已经玻璃化,但胎仍属生烧,烧成温度吸有1170℃左右。胎的吸水率多数介于0.8~2%之间,个别生烧的则达到7%左右。窑中气氛不均匀,多数情况下是偏弱的还原焰,但有时也出现氧化气氛,是高温氧化焰烧成的一种,使用卧式龙窑烧成。装烧方法有单件装烧和多件叠装烧。两 种主法装烧的器物底部,均隔以大小相宜的垫饼、垫环或托珠,烧成后一般不留存痕迹。

4·器物装饰的主要特征

器物装饰是以釉下彩斑和釉下彩绘两种主要形式来装饰器物的。釉下褐色斑点——先在胎坯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有脱落。褐斑又可分两种:一种为大斑块或大斑点(常用在壶和罐的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大斑块或大斑点);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接成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釉下褐绿色斑点——斑点的排列方法是褐绿相间地连接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也有褐绿彩大斑点装饰在壶的上部。釉下褐绿彩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美的一种,也是烧制过程中烧成技术最难掌握的一种,烧好它必须熟练地掌握三种金属的变化。

釉下绿彩——这种装饰一般用白釉或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分两种: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白釉绿彩的绿彩应是铜元素呈色,白釉柔和,绿彩淡雅,配合协调。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是任意画几笔,图案比较繁复的即在器物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这类青黄釉绿彩器的绿彩,有的是钴蓝+青黄釉而显绿色。

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制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褐绿彩在胎上平画花鸟纹;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线描为主,图案装饰采用点彩和多彩互渗等手法。线描装饰用笔和用色趋向规范化,常用的线条有:铁线式、棉线式、复合式。铁线式线条多用于“没骨画“,90%呈绿色,常用作填补轮廓线中的色彩。复合式线条系铁线式与棉线式两种线条的配合使用,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色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式线条描绘细部,绿色轮廓与褐黄色细部相衬托。

用色以多彩为主,单彩次之。一般使用点、线、块的表现手法,而以彩线为主。点、线交替使用,块、线组合使用,有时兼用泼墨与渲染,因而具有在宣纸上画水墨画的效果。

5·装饰纹样题材

装饰纹样题 材分以下几类。

人物纹样——有婴戏、竹林七贤、外国女郎、异国情侣、袒腹者。

动物纹样——飞禽有雀鸟、长尾鸟、凤鸟类、雁、鹭、鹤、孔雀、鸳鸯等。走兽有狮、豹、鹿、獐、羊。象征性的动物有鱼龙、龙、摩羯。

植物花草类纹样——莲花、蔓草、水草、芦苇、宝相花、菊花、紫槿、石榴(状)、菠萝(状)、兰草或芝草、折枝(茨菰、羽状叶、荷花、蒲葵、牡丹等),是釉下彩绘中最多的一种,常画于壶流下碗、盘内底中心、枕面等。绝大多数为褐绿彩绘莲花。

云气山水画类——有云山、帆船、树木、茅庐。

图案画——由圆斑点组成方块形、斜十字形、菱形。桃形、圆形以及云霞、水波等图案。多见于壶、罐上,尤以罐为多;线画图案,多为荷莲,主要绘于盘内底中心;非点非线,略同剪贴的图案,多见于唾盂上。

长沙窑址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

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长沙窑、铜官窑、潭州窑


大凡一个古陶瓷窑口的命名,古有旧名则援用其名,如岳州窑、越窑、邢窑等;没有旧名,则根据窑址所在地的名字重新命名,如河南的扒村窑等。长沙窑窑址在古文献上少有记载,更没有窑址名称,所以窑址的名称只能根据地名来设定了。

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专家考察时,考虑到窑址紧挨铜官镇,而铜官镇烧制陶瓷又有悠久的历史,定名为铜官窑则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然而,随着对长沙窑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一些专家认为“铜官窑”的名称不够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铜官窑烧造的是陶器,而唐朝的窑烧造的是瓷器;二是“铜官”的地名太小,远不能与唐朝这个窑口的市场范围及历史影响相匹配。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古陶瓷专家们的斟酌,遂以“长沙窑”作为这个窑口名称,但古陶瓷专家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遗址保护牌上还是兼顾各方观点而铭以“长沙铜官窑”的名称。最早来考察这个遗址的专家,也就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界权威冯先铭先生也曾提出过命名“潭州窑”较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没有采纳。

那么,现在用得最多的名称“长沙窑”是否得当呢?“长沙”一名,秦朝已有“长沙郡”,汉朝有“长沙国”,即使到了唐朝,“长沙”的地名也始终存在。武德三年,唐高祖曾封李世民之子李恪为长沙王;天宝元年,此地改名为“长沙郡”,唐太宗的重孙李岘便当过“长沙郡太守”;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在他的自述帖中就说:“怀素家长沙”,而并非“家潭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潭州“有府一,曰长沙”。

湖南省的古陶瓷专家对长沙窑的创烧年代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安史之乱前后,兴盛于中晚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隋唐时期创烧,延续于整个唐朝和五代。不管哪种观点,长沙窑的创烧时期正是此地名为“长沙”之时。

由此可见,定名“长沙窑”也不是没有讲唐代地名的历史渊源。而且,以历史地名的影响力来看,“潭州”之名远不及“长沙”名字的历史悠久和深入人心,对宣传长沙市而言,恐怕“长沙窑”的名字更为有利。

最后补充一点,曾有研究者认为唐代长沙窑是官窑性质。古陶瓷学术界所指的“官窑”是专门为皇帝烧造瓷器的窑口,并非官府管理的窑口就是“官窑”,连能够向皇帝进贡瓷器的“贡窑”都不能称为“官窑”。要证明“长沙唐代潭州窑是官窑”这个命题,我们以为还是要从实物中去寻找证据。最近有人发现了一片写有“窑司垸子”的长沙窑瓷片,窑司是官府中专门管理窑业的部门,由此便能够证明当年确实有官府在管理着这片规模庞大的瓷器窑场。

铜官古窑址(长沙窑)


长沙铜官窑又称铜官窑、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境内,为唐五代时期民窑,现仅存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釉下彩瓷器,证明了这里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遗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长沙望城区铜官镇和丁字镇一带,沿湘江东岸分布,分铜官镇和石渚湖两大窑区。历史上长沙窑并未见于任何史书的记载,但据研究,它应从岳州窑发展而来,始于唐初,兴盛于中晚唐,而衰落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它是一处民间的瓷窑,早期以烧制盆、碗、罐、壶等生活器具为主,后来也兼烧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和动物造型的玩具。其制品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不少出口,远销至日本、朝鲜、暹罗、南洋甚至西亚、非洲等地。

长沙窑早已废弃达千年之久,目前仅存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已发掘了19处瓷窑,最大的达万余平方米。不少遗址内瓷器碎片堆积如山(自古瓦渣坪的地名由此而来),最厚的达4米之多。其中较典型的是陈家坪窑,它是一座龙窑,依山而建,窑床为斜坡式,长34米,宽4米,坡度约20度。其火膛、火门和风道、烟道等均为砖砌,窑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还残存一些窑具。

长沙窑附近曾有着丰富的瓷土,部分采矿洞坑留存至今。现在古窑周边的制陶业依旧比较发达,部分小型作坊还在使用传统的工艺进行生产。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 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深6.5米,宽3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 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花草、云气、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伊朗、日本、印尼、埃及也都有发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长沙窑诗文壶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长沙窑诗文壶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