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白酒收藏渐成气候首选高度酒

白酒收藏渐成气候首选高度酒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酒 热酒瓷器古代

2020-09-03

古代瓷器收藏。

近几年,白酒收藏渐成气候。拍卖市场传来的消息是:1958年出厂价几元钱的一瓶茅台,在2010年拍卖到了138万元。而在国内的另一场拍卖会上,一瓶陈年茅台酒竟然卖到了890万元这样的天价。受到酒类藏品在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的刺激,更多的人加入到高端白酒收藏这一领域里来。同时,喝“老酒”已成为政界人士、商界名流、文人墨客的雅好。

但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鉴定标准,加上高端白酒假酒屡禁不止,而且白酒保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收藏者入市一定要倍加谨慎。

走进李松年的家,简直像走进了一个酒的世界:每一个能摆东西的地方,几乎都陈列着各式各样、各个年代、各种品牌的酒,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名酒。

最初没有收藏意识至今共收藏了3000多瓶酒

李松年,人们也称之为“酒仙”。但有意思的是,李松年基本不喝酒。“我如果是个喜饮酒或嗜酒之人,这些酒还能留得下来吗?!”

今年66岁的李松年是广州市园林园艺师,因为职业的因素,他经常全国各地走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买一些酒。那时的他,并没有什么收藏意识,买酒纯粹是好玩。“我买的酒,首先是酒瓶要独特,好看。别看一个小小的酒瓶,它其实蕴藏着历史和文化内涵,很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将酒买回家,李松年就放在那里。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李松年才有了收藏意识,“那个时候,我与画家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赖少其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泽棉、庄稼、黄松坚等多有交往。我开始收藏字画和陶瓷,从而对白酒进行有意识的收藏。”

1995年,李松年开了一家饭店,同酒打交道更多了。“这个时候,我口袋里的钱也多了,收藏了更多的酒。”至今,李松年共收藏了3000多瓶各式各样的酒。

1999年,为纪念澳门回归,四川一家酒厂特制了一款52度“奥特纯”。酒瓶为仿清乾隆的“斗彩海水云龙夔龙耳扁瓶”,全球限量生产1000瓶,每套两瓶。(李松年藏品)

一瓶1993年泸州产

55度“长寿仙”拍出89万元

李松年如今收藏的年代最久的白酒是一瓶1972年4月24日由四川宜宾酒厂生产的52度五粮液。“当年随便在广州街头买的,当时只花了三四块钱。”

三年前,李松年到汕头出差,看到一种酒的包装盒很长,他欣喜若狂:这是一瓶四川全兴酒厂于1998年3月13日为庆贺当时的四川全兴足球队胜利而做的52度特制酒。“整个酒瓶就跟个奖杯一样,瓶盖上面有一镀金的足球运动员。目前存世的非常少。我花100多元买了下来。”

李松年收藏的名酒还有毛泽东和郭沫若题字的锦合山山西老汾酒。

2006年,复建的“哥德堡号”抵达广州,随船带有150瓶“哥德堡号”干邑,李松年以1.8万元竞得编号第一的那瓶干邑,之后又竞得最后一瓶第150号干邑。

李松年的一款珍藏白酒,是一瓶1987年11月22日由四川泸州酒厂生产的一款54度“泸州老窖特曲酒”。前两年,泸州老窖酒厂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办广东人白酒藏家评奖活动。李松年带去的这款“泸州老窖特曲酒”被评为第一名。“原因在于它年代较久,保存得好,酒瓶及商标、盒子没有任何损伤,就连泸州老窖酒厂自己都没有这款酒,厂家想花1万元买走这瓶酒,我不卖。”

李松年还有一瓶1993年6月四川泸州生产的55度“长寿仙”,该款酒在2002年3月9日曾经拍出一瓶89万元的记录。“不是我拿去拍的,是别人的同样一款酒。”

精装汉帝茅台酒拍出890万元刷新历史纪录

2011年4月,由贵州省拍卖公司举办的“首届陈年茅台酒专场拍卖会”在贵阳开拍。102个标别的113瓶陈年茅台酒参加拍卖,总成交价值达1223.3万元。其中,一瓶被誉为“酒王”的“精装汉帝茅台酒”成交价高达890万元,刷新了茅台酒拍卖成交价格的历史纪录。

精装汉帝茅台酒

“精装汉帝茅台酒”是1992年产的极具收藏和评鉴价值的茅台酒,当初仅生产了10瓶,其盛装的酒盒包装上龙口内含的金珠属纯金制造。

收藏小知识

如何做白酒收藏

高度酒是收藏首选。50度是白酒品质的分水岭,50度以上的白酒一般是由纯粮食酿造,适宜收藏,而50度以下的低度酒多为勾兑,酒内的乙醇很容易挥发,酒质亦容易变坏,无法长期保存。

选择知名品牌的酒。只有本身品质优良的酒才具有较高收藏价值。高端白酒越来越贵,市面上假茅台酒比较多,从防伪方面看,目前还没有可通行的特别有效的鉴定白酒的方法,故藏家要特别小心。

收藏最讲稀、奇、特,艺术价值额外能增加白酒收藏价值。酒瓶造型奇特、酒标艺术气息浓厚、瓶体材质奇异的酒更具有收藏价值。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年份酒更有收藏价值。纪念酒、特供酒等特殊品种,收藏价值会高于普通品种。

收藏小知识

白酒收藏应注意什么

白酒的保存是一门学问。收藏白酒一定要注意保存,否则藏酒会“不翼而飞”,变成了一只空瓶子。首先,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低温恒湿,环境温度不宜超过28℃为宜,这样储藏的白酒清泽、醇香。其次,容器封口要严密,防止漏酒和“跑度”。tAOcI52.com

“美国总统有的我也有”镇店之宝价值18万

李松年的“镇店之宝”是一瓶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剑南春”酒。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商业单位改革,糖烟酒公司也在改革之列。广东某地一家糖烟酒公司有一个“镇店之宝”:一瓶7斤重的“剑南春酒王”!当年,绵竹酒厂以成绩论英雄,谁卖的酒多就奖励谁,那家糖烟酒公司位列被奖之列,而奖品就是一瓶特制的7斤装的“剑南春酒王”。

该“酒王”高约80厘米,瓶口上有两把精致的金锁,底座为水晶莲花造型。据李松年透露,该酒产量仅10支。“其他地方的这款"酒王"几乎都被喝掉了,现存于世的就2支,一支为我所拥有,另一支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收藏。这个意义就不同了,总统有的,我都有。”

2010年,这瓶酒在中国大酒店拍卖的时候,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但李松年考虑再三,最终没有卖。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名家画瓷渐成收藏新宠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方黎波2009年创作的瓷瓶《春江水暖》(李力 摄)

在中国艺术品的价值被深度发掘、价位一再冲高的2010年,收藏与投资的话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书画、玉器、钱币、珠宝等各个领域都有新生力量进入,而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瓷器,更是由于被业内公认为“硬通货”而广受追捧。但是,由于近年来瓷器的价格一再走高,收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投资和收藏的人将目光转向了当代名人瓷。而一些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也将触角伸入了“名家画瓷”的跨界合作当中。

瓷器价格一路飙升 投资收藏另辟蹊径  艺术并不仅存在于某一个板块,热爱陶瓷的人总能发掘新的领域——古瓷玩不起,我们可以从新的入手。当代名人瓷正是这样一个正在日益受到关注的热点。

所谓当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国时期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和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来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家作品。

在名人瓷备受关注的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不仅止于几万元的价位,一些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成交价不断出现,给名人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就以1300万元成交。继其《三顾茅庐》系列之一于2005年卖出150万元之后,再次刷新了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纪录,被人称为“开创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千万元时代”的作品。该件作品的购藏者认为,当代艺术瓷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事实上,早在2004年的时候,当代名人瓷就开始活跃,并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据专家介绍,从2006~2010年这5年时间内,当代名人陶瓷的价格增长了10倍左右。大部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在当时可能只卖到7000~8000元之间,现在已经涨到了7万~8万元之间。从市场占有量方面来看,不论是在礼品市场,还是在投资收藏市场,名人陶瓷的销量每年也在以30%的速度增长。

专家认为,当代名人瓷的主要优势首先体现在工艺精湛上。从2009~2010年之间,陶瓷艺术的水准超过了历代的水平。因为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整个陶瓷业的发展,比如颜料、配釉等都趋向于标准化。同时,分工更趋细化,也使得工艺师可以集中精力搞创新。再加上烧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陶瓷走向精品化。名人瓷的第二个优势在于可以保真。传统的陶瓷能在市场上流通的非常少,赝品可以说能占到60%。当代陶资则不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价格发展和市场占有量的来看,当代名人瓷将是一个长期走高并且极具潜力的投资收藏领域。

投资收藏谨防代工 发扬光大仍需创新

然而,当代名人瓷并不是投资收藏的完美“避风港”或“保险箱”。随着其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正在慢慢出现。最让投资者头痛的莫过于“赝品”和“代工”。

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能够从大师处订到工艺品当然是一件幸事,但是随着大师们受关注程度的提高,“千金难求一瓷”的情况也日益显现,不少藏家手中有钱,但订不到心仪的作品。许多无良的商家也正是瞅准了这一空子,大量复制大师的作品,扰乱了市场。“瓷都”景德镇就曾经集中销毁过冒充大师作品的所谓“名人瓷”。买到“赝品”固然让人窝心,但如果从大师处订来的也不是真品,而是“代工”的作品,恐怕就更令人伤心了。而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这种“代工”现象给艺术陶瓷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需要从业人员尽快提高自律能力,否则会影响到市场的发展,打击收藏者的信心。

一方面是“赝品”和“代工”等现象扰乱了市场,另一方面是大师们满足于现状,鲜于创新。现在有不少大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重复同一件作品。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图进取,故步自封,在艺术方面没有更深的探索。其实艺术不应该是这样的,它需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不断创新。

而从收藏家的角度来看,也应该选择有个性的、有当代艺术风格的东西来收藏,这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陶瓷艺术精品。

“名家画瓷” 探寻新路 “钱”景如何需要检验

说到创新,“名家画瓷”应该算得上是艺术陶瓷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从大的范畴来讲,“名家画瓷”也应该归属到“名人瓷”这一大类当中。只不过“名家画瓷”更注重绘画领域和陶瓷领域的名人之间的一种跨界合作,以求达到更深刻、完美的艺术境界。

艺术家对于艺术天生就有一种狂热的追求。林风眠、谢稚柳、陆俨少等美术界泰斗,就曾在10寸瓷盘上绘就了“仕女图”、“泼墨山水”、“青花山水”等名作,堪称是瓷品中的奇葩。

而事实上,“名家画瓷”并不局限于书画界的名人与陶瓷大师联手合作,许多其他领域的名人对此亦有所涉足。一些影视名人也曾尝试着在陶瓷上留下自己的“笔墨”。这种跨界的合作,在近年来的拍卖场上得到了不少藏家的追捧,拍出了不错的价格。比如范曾“老子演义青花画缸”的134.41万元、江宏伟”留得残荷听雨声釉上彩瓷瓶”的13.4万元、徐乐乐“陆羽品茶图青花笔筒”的10.9万元等。

对于这种合作,专家认为,陶瓷艺术和绘画艺术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也必须认清一点,那就是搞绘画的人画得很有名,画陶瓷却不一定会很成功。因为从材料工艺方面来看,陶瓷绘画和纸面绘画是有本质区别的。很多美术家、画家在陶瓷领域还有学习的过程,并非所有名人画家来画陶瓷都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专家认为,如果为了一种商业目的,把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搞一个创作的话,只是个“拼盘”而已,缺少高尚的艺术性,因为艺术品是一种心态平静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但是,不论是哪一个领域的艺术家来合作,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艺术特色,那都将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名家画瓷”是否能够成功开拓新的艺术品领域,实现艺术陶瓷的高品位跨越,还需要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作出抉择。

收藏“记忆”渐成生活乐趣


2010年,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普通百姓也感觉着转调带来的变化 。本版从今日起,推出“普通百姓的2010”栏目,展现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在转调大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敬请关注。

当陶瓷、玉器、书画、钱币、红木家具等纷纷流入收藏家、企业家等有闲、有钱人的囊中,一种与家族关联、伴随成长的并不遥远的“记忆收藏”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悄然兴起。记者调查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八十年代思想读本、九十年代的家用电器等,都被普通居民列入收藏之爱,成为不少家庭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1970年我在德州教数学用的课本、这是学生们的作业……看,作业本上总是粘满红墨水,是因为那个年代老师们都用‘蘸笔’,现在早已改用自动笔了。” 64岁的退休教师郭大妈顺手拿起一支“蘸笔”,在墨水瓶里快速蘸一下,笔尖便沾满墨水,在纸上画一会儿,笔尖就干了。课本、作业本、“蘸笔”……这些承载着郭大妈个人工作生活经历的碎片,成为她和家人的最初藏品。

郭大妈告诉记者,今年 4月份,在整理落满灰尘的书架时,发现几乎每一件东西都寄托了自己的一段记忆。东西虽旧,但舍不得丢,就与老伴、儿子、女儿、儿媳、女婿一起收集,搞起了家庭收藏。在郭大妈家里,记者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最常用的书本、脸盆架、毛巾、书包、书本夹、小书桌、三角凳、单人床等用品有700 多件,150 多平方米的四居室被挤得满满当当。“有人收藏为升值,我收藏为乐趣。”郭大妈说,闲来无事,和家人把玩藏品,能唤醒沉睡的记忆,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与郭大妈一样,已届不惑之年的赵先生开始收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土涌现出的思想读本,诸如《耻辱者手记》、《观察者说》、《膝盖下的思想》、《精神档案》等等,都在他的收藏之列。“现在看来,这些作品的思想显得稚嫩、粗浅,且作者于杰、摩罗、申维等人的表达方式也有‘豁边’,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境界,无疑是那个时代文化思考者的群体映照,值得记忆。”赵先生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成长,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现在的业余时间全部用于跑旧书摊、翻旧书库,不足1年间,藏品已经堆满了他那间阔大的屋子。

收藏,这种原本浸润有钱、有闲意味的雅趣,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演化为普通人的情趣、记忆和新的生活方式。记者注意到,与陶瓷、玉器、铜器、书画、石器、旧家具、钱币、红木家具、古董等大玩家的收藏不同,百姓收藏多由工作经历、生活环境、家庭积淀引发开去,起初与兴趣爱好有关,并非为升值赚钱。如记者采访的一位电器维修工人,因喜欢播放机,就开始收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CVD、DVD等,成为该主题的收藏家。(记 者 李 梦 实习生 崔雅琴)

古代笔洗渐成收藏新宠


在中国古代,除了一支毛笔之外,还有不少“伺候”笔的用具,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收藏市场对古代文房用具的重视,老笔洗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其价值也越来越被藏友所认识。

大笔洗又被称作“笔海”

笔、墨、纸和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文房用具,除了这“四宝”之外,古代文人墨客用来“伺候”笔的用品还可细分为笔搁、笔舔、笔洗等,这些也一并属于文房用品。顾名思义,笔搁是用来放置暂时不用的毛笔的,笔舔是用来理一理笔尖的,这笔洗就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

“仅凭这各种各样的笔洗,就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一位资深藏家肖先生说,古人对文房用具非常重视。经过几十年收藏,肖先生手上有百件笔洗,从质地上来看,有陶瓷、竹子等,从外形看有圆形、六角形、仙桃形、田螺形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笔洗想要一件件仔细欣赏把玩,没有几天工夫是不够的。笔洗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受到许多藏友的青睐。据笔者了解,笔洗的质地除了最常见的陶瓷外,还有玉、玛瑙、象牙、犀角等名贵材质,贝壳、铜等也能作为制作笔洗的材料。

笔洗虽然是件洗笔用的东西,也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艺术性。肖先生的笔洗藏品,很难找出外形一致的两件。据肖先生介绍,笔洗的形制以扁圆的钵盂为基本形。笔洗的材质以陶瓷最为常见,陶瓷的可塑性非常强,使得笔洗的外形有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像葵花洗、罄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帘段洗、方池洗等等。

在肖先生的笔洗藏品中,有一部分非常特殊,这些笔洗的“身材”非常硕大,比如说直径达到40厘米的福建龙泉窑笔洗,螺口部分直径20厘米的竹雕笔洗。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些笔洗简直就是“盆子”了。据笔者了解,这一类大笔洗还有个形象的名字——笔海。在《红楼梦》中就有描写探春房间情景的文字:“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老笔洗蕴涵深厚文化底蕴

欣赏肖先生的笔洗藏品可谓一件美事。一款清代嘉庆官窑的桃式洗,整个笔洗的造型如同一只活灵活现的大桃子,在笔洗上还恰到好处地镶嵌着一只小桃子,粉嫩可人;一只清代乾隆官窑青花六角洗,竟然是双层结构,内层是洗笔的地方,外层做成菱形的镂空格子状,非常有意思。

“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书房里至少有两个笔洗。”肖先生除了藏家身份,还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他说两个笔洗一个是装饰功能,摆着为的就是赏心悦目,另一个则侧重使用功能,样子可能简单一些但是非常实用。据介绍,从一些古代文献、名著上透露的信息看,古代文人在写字、作画时,还有沐浴、焚香、抚琴等过程。光是笔洗的样式已经这么讲究,洗笔的水也要求是泉水,为了取“清洁”之意,要用莲蓬去了外皮来刷笔。正是这些诸多讲究,才给现代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古代笔洗有繁有简,有的虽简单却功能齐全。比如说有的笔洗,中间用作笔洗,边盘用作笔舔;一款民国的白瓷笔洗,一面是笔洗,倒过来又可以当成砚台使用;笔海的功能也不只是给主人增添气势这么简单,因为主人用的笔大小也是不一样的。专家提醒,藏友在收藏笔洗的过程中,除了那些外观漂亮的,不妨多留意些功能丰富的特例笔洗,这些比较少见的笔洗也非常具有收藏和市场价值。

“文房用品最近几年越来越被藏家看好,笔洗算是其中的一大类。”肖先生说,他在早期收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笔洗,这主要是与他的艺术创作有关系。经过长年的积累,如今他的笔洗藏品已经成一系列,年代、窑口、器型等等都非常齐全。笔洗是文气很重的东西,藏家要懂得欣赏其中的气节。比如说,不少藏友会认为象牙比竹子珍贵,其收藏和经济价值要高,但是相同年代的一件文房用品,竹雕的价格未必会低于象牙,这是因为竹子本身的喻意受到文人青睐。

收藏笔洗有窍门

专家提醒,笔洗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艺拟古,若是出身几大名窑,身价自然不菲。据笔者了解,如今传世比较多是瓷笔洗,像清代的青花笔洗,还有就是民国时期的笔洗比较多。笔洗的收藏,早在清代、民国时期就有了。

藏家肖先生讲起这么一个收藏故事,那是在民国年间,北平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掌柜肖吉农,被人邀请到一户人家鉴定古董,偶然间在这家人的廊檐底下看见一堆破烂的瓶罐,其中有一件海棠式笔洗。他问主人能否买下这堆“破烂”,主人应允。他找来一个收破烂的,把其他的瓶罐卖掉,自己只留下那件海棠式笔洗,然后给主人5块大洋。肖吉农回到雅文斋,把笔洗刷洗干净仔细鉴定,确认是件北宋哥窑式笔洗,至少价值600块银元。这个故事说的是捡漏的故事,但是也说明了名窑笔洗的市场价值。

不过,如今想要在收藏市场上捡漏可不容易了。收藏专家提醒,藏友不但别抱占便宜的心态,还要多带几个心眼仔细鉴别。作为一个种类的瓷器,笔洗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肖先生拿出一只清代康熙年间的官窑青花笔海,指着其中一处飞鸟的纹饰强调,这个时期青花笔洗上远处飞鸟的画法非常特别,身子是椭圆的,加上有一细横作为双翅,而不是那种“V”字形的飞鸟画法。后仿的很容易在这一点上露出马脚。

民国时期的笔洗目前在收藏市场上还能找到不少,价格也不算特别高。专家认为,藏友不妨留意名家的作品。此外,现在最常见的作伪方法是,用民国时期的白瓷笔洗,重新画上纹装,冒充是同时期的名家所出。藏友在鉴别的时候,要从胎、釉、包浆、画工、艺术特征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汉川马口窑收藏渐成热门


十年前一个刻画三国故事的汉川马口窑大罐无人问津,现在的价格却已上万。近日,记者从武汉收藏品市场了解到,以前不为人重视的汉川马口窑收藏逐渐升温。

据史料记载,马口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有龙窑125条,被誉为“湖北陶都”,国内外不少学者甚至将马口窑称为“中国民窑之首”,汉川马口窑为高温陶,主要生产日用器皿,上世纪80年代,马口窑彻底停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武汉瓷器收藏专家李险峰介绍,马口窑陶器其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较知名的汝窑、定窑逊色一些,没有青花、粉彩的细腻文雅,但其釉面润泽,造型饱满,图案自由流畅,以前,马口窑并不被人们重视,但随着窑口的停产,其收藏也逐渐升温。武昌的马口窑爱好者孙先生曾经看中了一个刻画西游记人物故事的马口窑酒壶,出价一万,但藏家仍不卖。

李险峰认为,精品马口窑的升值空间较大,尤其是纹饰为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的,收藏价值较高。

浅绛彩瓷正逐渐成为收藏新宠


精美的浅绛瓷壶。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精美的浅绛瓷壶。

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一度被轻视、进入门槛低……

十年前,若收藏浅绛,可能会被人嘲笑甚至是轻视。因为晚清民国瓷器历来不为世人所重,更何况彩质轻薄容易湮没的浅绛彩瓷。不过这几年来,浅绛彩瓷因为它兼具很好的欣赏价值与不错的投资价值,逐步成为人们的投资新热,不乏一件精品过百万元的例子。

在去年的中国文人瓷画研讨峰会上,全国300多位浅绛彩瓷收藏专家汇聚一堂,一下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浅绛彩瓷为什么如此受重视?

最近两三年,浅绛彩瓷在收藏拍卖市场上屡被重视。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长风等拍卖行2010年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2011年天津海天、英国宝龙也推出了自己的文人瓷画专题。2012年10月份,在英国的宝龙拍卖会上,众多华人藏家展开激烈争夺,其中程门山水板以49.66万元成交,其他画师的浅绛彩瓷也有不俗的表现。以2010年为一个转折点。2008年以前,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瓷板、琮瓶、成对帽筒等器型价位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而2012年已跃升到40万至50万元之间。2011年,程门父子合作琮瓶一对,以84万元成交。

民间交易也较活跃,2012年10月,王少维作、王凤池题款的浅绛彩大瓶以120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单件浅绛彩瓷民间交易的最高纪录。

有行内人士发现,浅绛彩瓷的行情近十年间涨了10多倍。多年经营瓷器生意的庞老板透露,十年前5000元左右就能买到俞子明的作品,现在开价要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年初,朋友在古玩市场以5250元的价格购进一只浅绛彩四方瓶,不到半年时间就以2万元的价格转手。”他说。

不过有行内人士指出,浅绛彩瓷虽渐热,但是还未经历大面积的话题炒作,和元青花以及年代稍晚的新粉彩瓷器相比,价位着实很低,以此来看未来市场,应该还有一波拉升空间。

收藏浅绛彩瓷不可不知的两件事

一要注意画面完整性二要收藏名家的作品

“目前市场上,浅绛彩瓷的精品已经不多了。”某收藏专家康树森介绍,浅绛彩瓷价值高低的关键在于艺术性。一般工匠作品和名家作品的价格可以相差10倍甚至更多。

因此,在收藏浅绛彩瓷器时,首先,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彩瓷器是低温烧成,受彩料与烧制工艺的限制,彩料与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

其次,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浅绛彩瓷在制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一定的认同,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等等。

浅绛彩瓷的艺术价值:

它是“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的完美表现

浅绛彩瓷是一种瓷器彩饰品种。“浅绛”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它是中国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山水绘画技法,浅绛彩瓷则是清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彩瓷新品种。它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纹饰,再染以淡赭、草绿、淡蓝等颜色,经低温烧成的釉上彩瓷。题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从事浅绛彩瓷制作的艺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大多通书画,能诗擅文,制作浅绛彩瓷时,从图稿、勾画到渲染都是由一人来完成的,使画面自由洒脱,充满了艺术表现力。

浅绛彩瓷,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其标准工序是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浅绛彩瓷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

三大原因让浅绛彩瓷成为不错的“冷收藏”

浅绛彩瓷兴起于同治光绪年间,至多不过存在70年,便被新粉彩取代,在瓷器史上素来不受重视。大约十年前,即便是浅绛彩瓷名家之作的一个瓷盘,5000元亦可入手。

然陶朱公有云:“人弃我取,人取我弃”。此乃经商致富之诀窍,亦是收藏的不二法门。浅绛彩瓷一度不为人重视,如今十年倏忽而过,基本上所有的浅绛彩瓷,涨幅都在10倍左右。虽然和某些当代艺术品一路狂飙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其进入门槛低,风险小,收益稳定,也可以说是一门不错的“冷收藏”。

浅绛收藏为何由冷转热?首先,它产生于乱世,存世不久,为一现之昙花,可以引人兴趣。

其二,其确实在中国瓷器史上,以文人气质入瓷画,

诗书画三源同现瓷胎,使得中国文化最精华的情致,和瓷器造型艺术结合。承前启后,有其特色。

其三,其最大的缺点,也就是低温烧就,颜料容易脱落,尤其是绘人之作面目漫漶模糊,反而带来一种古旧残缺之美。这种缺陷美,使得在浅绛彩瓷中,精残品的价值往往胜于普全品。

宋朝酒樽让收藏者着迷


中秋佳节,许多市民都举杯欢庆,迎接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饭桌上,高脚杯、小酒杯、瓷杯、玻璃杯……各式各样的酒杯层出不穷,酒杯的花样和款式也日渐新颖。现代的酒杯大家见多了,今天,记者就带你见识一下千年之前的宋代酒樽———“虎子”(行话,虎子是收藏爱好者对老虎形状器皿的称呼)。

在唐山西街古玩城,记者见到了这双“虎子”酒樽现在的主人赵纬芳,酒樽是他刚从台湾收藏爱好者的手上买回来的。赵纬芳收藏的这两只“虎子”出自宋代的长沙窑,“虎子”的外形如一只站立的老虎,虎尾巴紧收,大嘴张开,有几分威严之势。整个“虎子”呈橘红色,在老虎身上描有虎斑。用收藏爱好者惯用的放大镜观看虎斑,色彩斑斓的纹路细腻鲜艳。在老虎身上架着一条绳索状的“桥梁”,那是酒樽的“提手”。指着老虎张开的大口,赵纬芳说,这是杯口,宋朝人就是从这里倒酒进虎身,再从“虎口”中“夺”酒喝的。细看两个“虎子”的口,唇印非常的明显。

在桂林也开有一家商店的赵纬芳说,前几天他从台湾回来后,第一站便是到桂林。“这双‘虎子’在桂林一现身就被一个收藏爱好者抢到手上,吵着一定要买走,我又把它抢回来带到了南宁。”赵纬芳小心翼翼地把“虎子”放到收藏匣中。

茶罐渐成投资新宠


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拍卖行西洋银器的拍卖会上,一件1844年英国伦敦纯银巴洛克风格雕花茶叶罐引发了藏家的激烈争夺,其毛重为324克,市场价格也就有5000元左右,但最终的成交价接近万元。这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市场对于茶叶罐的追捧。

相比海外的茶叶罐,我国的茶叶罐制作艺术可谓琳琅满目、精品百出。明代著名画家徐渭曾经写过一首诗,“青笼旧封照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显示出茶叶罐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的欢迎。2006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有一件清乾隆御制诗紫砂泥绘幽兰芙蕖图茶叶罐,以宜兴特产之紫砂桃花泥所制,罐壁两面分饰幽兰图与芙蕖图,另外两面则以米色嫩泥料段泥隶书清高宗御题诗。由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库房中,仍有类似之库藏,因此它自然就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并以估价两倍的27.5万元成交。

从质地上区分,茶叶罐一般有锡制、铁制、陶瓷、玻璃、纸制等。目前市面上高端的茶叶罐以锡制茶叶罐为主,古时候的人喜欢用锡来净化水质使味道更加清甜,锡对人体无毒无害,性喜凉。用锡制成的茶叶罐因为自身的材质,密封性相对其他来说更强,而且因为罐身比较厚实,罐颈高,温度恒定,保鲜的功能就更胜一筹。在2012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有一对清早期沈存周锡制诗文四方茶叶罐,估价15万至22万元,成交价达到了51.75万元。

与紫砂、锡制茶叶罐相比,瓷制茶叶罐能在拍卖市场上创出高价的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珍品大多藏于博物馆内,私人手中收藏的少数精品一般不会轻易出手,因而此前,瓷制茶叶罐精品在拍卖市场上极少露面。但随着茶叶罐拍卖市场的日趋火爆,近期一些瓷制茶叶罐珍品开始露面,在2006年北京匡时的拍卖会上,有一件清康熙青花六方山水人物茶叶罐,成交价达到了36.3万元。

“玩”古玩渐成时尚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爱古玩者皆是有“癖”之人,对器物和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

古玩又称古董,其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陶瓷、奇石、玉器、铜器、书画、票据、老旧家具、今古钱币、竹木根雕、古旧书籍、日用物品......总而言之,凡今天以前的东西,只要你觉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似乎都叫古玩,没有一个特别的定义。茶余饭后,闲暇时节,或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好友,细细把玩品评,便可使人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

如追溯历史,自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员府第,墙上多多少少会挂上几幅名人字画,厅堂上多多少少会摆上一圈红木桌椅,案几上多多少少会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为摆设。

在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钱加之有闲,“古玩热”在神州大地的温度于是便越升越高。据权威的《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各类专题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项,3千万收藏者热衷此道,约占人口的3%。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地下交易更是无法统计;全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2002年10月28日新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允许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进行流通,使民间收藏更加火爆。

有识之士甚至称:“收藏古玩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不仅各类介绍收藏的书籍、杂志、报纸订数一路上扬,网上的收藏类网站点击率日见人多,就连中央2套节目的“艺术品投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我家有宝”、江苏电视台的“家有宝物”等专题栏目也成了道上人每日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还有小说《古街》、电视剧《古玩虫》、《五月槐花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这些都为收藏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