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 ——陈行一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 ——陈行一

瓷砖的工艺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瓷砖工艺

2020-09-10

瓷砖的工艺。

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

人物名片:

陈行一

号戴云人家。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戴云人家陶瓷装饰画社墨主。1960年出生于瓷都德化陶瓷世家,擅长花鸟、山水、精通人物图案,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县的嘉奖,深受陶瓷界、收藏界的青睐和关注。《德化名家名瓷》、《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等多部大型典籍均刊登推介其作品,并被国内各地陶瓷博物馆及众多的陶瓷爱好者珍藏。

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瓷都德化,像陈行一这样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越来越少了,他们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工艺并不断发扬光大,他们是德化陶瓷工艺的希望。

戴云人家陶瓷名扬宝岛

“造型古朴美观大方,格调高雅别树一帜,画面清洒隽永、简朴端庄,极具欣赏余韵。”台北资深陶瓷爱好者张先生这样评价福建戴云人家陶瓷装饰画社墨主陈行一的作品。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台湾台北、台中、台南三地陆续举行了德化白瓷鉴赏巡回展,这个系列巡回展吸引了台湾岛内的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们的高度关注,圈内人士认为这个活动很好地对接了当代德化陶瓷艺术与台湾陶瓷艺术,活动有利于全面解读、诠释当代德化陶瓷艺术经典。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巡回展买下陈行一的一个瓷盘后,回家仔细鉴赏后爱不释手,“构图之妙巧自然、画工之精美,收藏价值极高。”张先生说。

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瓷都德化,像陈行一这样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越来越少了,他们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工艺并不断发扬光大,他们是德化陶瓷工艺的希望。据了解,德化县有关部门已经将这些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关部门申报。

陶瓷世家嫡传弟子

目前,记者专程走访了福建德化戴云人家陶瓷装饰画社。一进画社大门,一股浓郁的樟树香味扑鼻而来,原来陈行一刚添置了一套用樟树根雕制而成的茶桌椅。陈行一非常专注地看着这套茶桌椅,脸上露出浅浅的微笑,而这套看似简陋的茶桌椅确实为画社平添了几许古朴。

着装简单朴实的陈行一,不善言语,和来客握了一下手后就忙着给大家泡茶。期间,陈大师仅仅用简单的几句闽南话来回答来客好奇的提问。还好,有在一旁的好友小林忙着向记者做翻译。小林可不是简单的翻译,他对陈行一和他的陶瓷艺术有多年的研究和了解,因此陈大师在现场的简单对白大家都能从小林嘴里得到满意的解释。

今年刚好50岁的陈行一出生于德化陶瓷世家,其父陈其章老先生不仅是德化的陶瓷名家,他对近现代德化陶瓷的贡献巨大,而且陈老先生还是一位当地知名的爱国人士。抗日战争时期,陈其章在厦门、永安、台湾等地联营瓷彩展销行,是德化瓷品在各地的展示窗口与销售渠道,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这也使得德化瓷业免遭灭迹之灾。

从小生活在具有浓厚陶瓷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陈行一尽得父亲艺术精华,他从15岁开始就从事陶瓷美术装饰的创作设计工作。陈行一早年作品善于运用极其丰富的陶瓷装饰材质和多样的装饰手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富有个性和时代气息。他的作品风格酣畅淋漓,古朴典雅,格调清新,构图妙巧自然,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陈行一擅长花鸟、山水,精通人物图案,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县的嘉奖,深受陶瓷界的青睐和关注。《德化名家名瓷》、《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等多部大型典籍均刊登推介其作品。

瓷雕工艺放异彩

陶瓷工艺美术装饰源远流长,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瓷器的美化主要依靠装饰 手段来实现。装饰是加强造型美的方法和手段之一,装饰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对提高陶瓷产品的外观美学质量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品。陶瓷的美术装饰,犹如给陶瓷美容,能够使陶瓷器型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给人以美德享受,给人们生活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陈行一向记者介绍说,陶瓷的长相是靠彩绘装饰打扮的,白胎瓷和生坯都必须通过彩绘艺人灵巧的画笔,用色彩、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烧成后的作品才能美丽大方赏心悦目。这样的陶瓷作品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又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陈行一说,绘画与陶瓷有着不解之缘。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了绘画装饰,而且当时绘画是作为陶瓷装饰的重要一类,这在中国陶瓷历史发展上是很高的成就。“陶瓷绘画的特点,一是陶瓷的,二是绘画的。前者说明了工艺材料特点,对于陶瓷绘画的制约。后者说明了必须要有绘画的基本功,才能胜任陶瓷装饰。合二为一,生成了陶瓷绘画。”陈行一说。

陈行一追求世俗欣赏的思维与追求文人雅士绘画境界的思维,这构成了传统绘画的基本意见。现代陶瓷绘画意见在东西方艺术融通中有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现代表现性的绘画艺术影响,在个性中走出了陶瓷装饰新风格,成为年轻一代乐意追求的目标。

随着现代陶瓷业的发展,陈行一这些陶瓷艺术大师们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让德化瓷雕工艺重放异彩。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瓷器的出口量也逐年上升,目前德化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2004年陶瓷出口突破了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地,德化县副县长吴志伟介绍说,从明代末期开始,古泉州港逐渐衰弱,厦门港逐步取代古泉州港,成为了德化瓷器走向世界的窗口,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新成果展 精品彩瓷“讲述”经典


历经三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中国当代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新成果展”明天将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正式亮相。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在瓷器上以系列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件瓷器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精品,而将整套瓷器放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部完整的经典。除了《唐诗宋词》、《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内容,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甚至也被纹饰在瓷器上。

创新成果展概况300余件精品的“饕餮盛宴”

此次展览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成果展由“中国经典文化系列陶瓷”和“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两年的创新作品”两部分组成共有300余件精品。

《至尊天下》

“中国经典文化系列陶瓷”是在瓷器上演绎中国经典文化名著,共30个选题,均由著名工艺美术家创作而成,且都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监制。每一件瓷器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精品,而将整套瓷器放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部完整的经典。他表示,像这种在画面中完整、系列化地展现文化精髓的陶瓷并不多见。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唐诗宋词》、《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内容,甚至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也成为陶瓷艺术家描绘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瓷器大部分瓷胎都是“7501”瓷质的延续,而且由原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所长、“7501”项目负责人杨火印监制,不仅限量生产,而且每件瓷器都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杨火印的双底款。

第二部分则集中展现了百余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两年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陶瓷美术家”王锡良的《春风拂槛》、秦锡麟的《芦荡飞鹭》异形瓶、张松茂的《黄山清凉台》盘等。所有作品的题材、技法较传统作品都有很大创新和突破,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国演义》系列之一

创新成果展经典文化与瓷器相结合

“一套瓷器,一部经典”,在精美的瓷器上诠释经典的传统文化,可谓“经典上的经典”。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北京东方威龙文化艺术公司陈剑是这一创意的策划人,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想到这个点子,与当下在国人中流行的传统文化热有直接关系,“刘心武带动了‘红楼热’,于丹引发了‘论语’热,而易中天推动了‘三国’热,在全民都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让陶瓷艺术也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社会热点,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策划了这样的选题,这样大家在观看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瓷器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领略到古典文化的精髓。”

这一系列彩瓷包括三十个主题的作品,将经典文化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美丽的民间故事等内容通过优美的画面,在精美的瓷胎上展现出来。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古典名著系列,诗词意境画系列、民间故事系列等。记者看到《唐诗宋词》系列包括9件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杜甫《赠花卿》、杨万里《秋山》等分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瓷器上展现出来。而金庸的作品竟然也成为被描绘的对象,《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釉上彩系列收录了他12部小说情节画面,如《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中的经典画面。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创意当中还包括由景德镇圣东陶瓷精心打造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图谱》系列瓷器,一套两件,八幅画面,每一幅画面所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如《举象图》、《钱塘弄潮图》、《清代器械演练图》等,八幅画放在一起就是一套珍贵的体育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华民族古代体育的灿烂文化,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相呼应。

他还特别强调说,这次的每个选题均绝版限量发行,而且这一主题的瓷器全部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著名的陶瓷专家杨火印的双底款。

《西厢记》系列之一

创新成果展精品百名工艺大师精品力作

除了“中国经典文化系列陶瓷”,此次展出的另一重点是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两年的创新作品。陈剑表示,瓷器精品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广大陶瓷爱好者的目光,牵动着无数陶瓷收藏者的情怀,收藏热不断升温。而在瓷器中,中国现代艺术陶瓷,特别是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一直受到藏家的热烈追捧。

他介绍说,这次展出的大师作品有很多创新之处,比如在瓷器的胎体上,创造性地将漆雕、牙雕、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移植过来,使参观者同时享受到与众不同艺术门类的魅力熏陶。展品都是大师的精品力作,如“陶瓷美术家”王锡良独具风格的《春风拂槛》马蹄瓶,深受赞誉的多产陶瓷艺术家刘远长《万古长青》瓶等。“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这次展出的作品是《芦荡飞鹭》异形瓶,这一作品器形优美、大方,色彩丰腴,画面生动,技法娴熟,具有民间艺术的意趣和文人的高雅,凝聚了古老东方艺术的神韵和时代的审美情趣。”而73岁的著名陶瓷艺术家张松茂的《黄山清凉台》盘也格外引人注意,这个瓷盘画面生动、自然,光彩夺目、品位高、时代感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中外馆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所争相收藏。

创新成果展改进 瓷胎是“7501”瓷质的延续

与以往举行的瓷器展览相比,这次展览中的大部分瓷胎都是“7501”瓷质的延续,而且多数由原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所长、“7501”项目负责人杨火印监制。

“7501瓷器”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陶瓷业内一项特殊的攻关项目,这些瓷器当初在制作时汇集了景德镇顶级的制瓷专家,运用了贵重原料,采用了精湛的工艺,问世后以高雅的艺术品位蜚声海内外,被誉为“现代陶瓷艺术的一枝奇葩”。

杨火印介绍说,这次的泥坯料是他在“7501”瓷泥坯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制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能烧出精品艺术陶瓷的泥坯料。“景德镇在做‘7501’瓷质的历史上,由于花瓶成型太难,偶尔试制过一两次,因此,纯手工制作、批量生产的艺术瓷质花瓶在市场是第一次出现。为了保证‘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品质,这批瓷器采用的烧成技术是一次烧成,其技术难度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由于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滑石子’,这种高岭土数量很少,所以只能限量制作。”

他还强调说,这次展出的瓷器在创作技法也有所创新,“在纹饰绘画技巧上,既有传统的工笔、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又有现代油画的创作技巧。”

主办方为了使参观者能近距离地感受“7501瓷器”的独特魅力,通过多方协调,特地从艺术博物馆调拨部分“7501瓷器”展览品,供参观者鉴赏、对比。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东鹏探讨中国陶瓷文化传承


最近,梅文鼎、刘炳、潘柏林、廖洪标、霍家荣等5位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杨望成、安文江、龙建刚、杨洪、陈月华等著名学者欣然相聚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参加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文化(东鹏)研讨会,就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为当代建陶产业与传统陶文化有机结合建言献策。大师们认为,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只有产品与这种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做大做强其产业,推动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腾飞世界。

安文江:“东鹏魅力,唯我独有”

“参观东鹏生活体验馆让人觉得很受感染,美的享受,美的感觉,我用八个字来形容:‘东鹏魅力,唯我独有’。”著名学者安文江在品鉴完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率先拉开研讨会的序幕,他说:“文学、艺术、文化都是用它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人。东鹏产品独特的个性、东鹏的文化,东鹏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起形成了东鹏独有的东西,这就是东鹏的魅力。”

安文江认为,东鹏文化可以和岭南、佛山、石湾文化更紧密地接合起来,东鹏生活体验馆可以向更高的品质升华。石湾陶瓷大师的代表作或复制品如果在东鹏展厅摆设,人们将联想到东鹏产品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果有必要的话,佛山年画、剪纸同样可以代表岭南文化,成为东鹏魅力独特的一部分。

梅文鼎:中国瓷砖就要用中国名称

穿着朴素的梅文鼎大师,浑身充满艺术气质,在发言中非常注重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他说:“我很欣赏东鹏提出‘传承’这个口号。很多人都会认为我们现在用的马彩克、釉面砖、墙地砖、卫生洁具都是引自意大利、西班牙的。的确,这种技术、工艺、流程是引自欧洲,但是,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是从我们中国引进的。所以,‘传承’,是让五千年中华陶瓷文化得以延伸,传承既是文化的延伸也是精神的延伸。东鹏与南风古灶‘一脉相承’,潘柏林大师点燃的圣火从南风古灶传到东鹏这里,把龙脉完整地连接起来。”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陶瓷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古代欧洲的许多缸、罐、碗,就有从佛山东平河运去的,欧洲展出过佛山石湾制造的陶器。他建议中国的陶企研制新产品打自主文化品牌,用中国特色的靓丽名称,这远远胜过那些“怪异”的洋名。中国陶企应更多地吸收中国陶瓷文化的精神特点,利用传统陶文元素来改造产品,满足群众的追求。佛山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地,可以讲述的历史特别多。若将千年“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传承”上做文章,可以延伸佛山陶瓷的生命力。但推广中国陶瓷文化不能乱来,一定要有一个无形渗透的过程。

杨望成:打造多元素的新东方文化

佛山科技学院杨望成教授认为:“东鹏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这一宏伟目标与远景是通过陶瓷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产品满足了他在生活品位、精神价值上的一种追求。所以,产品要从文化这方面入手,通过产品来表达体现一种文化。用文化打造世界级国际化企业,这是东鹏的一种战略,这个战略又一次走在了陶瓷行业的前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东鹏的文化战略抓住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新东方主义。安老师和梅大师都提到,要把我们佛山的元素、石湾的元素、岭南的元素融到其中,这有一个问题:在市场里会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些元素能不能够卖一百亿的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仅靠几点元素是不够的,我们依靠的不仅仅是东方主义,它重在‘新’和‘东方’的结合,新东方主义一定是带有全球性、国际性的背景的东方主义。当然,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相融,也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当中。”

龙建刚:提升文化高度

“我今天是第二次来东鹏生活体验馆,经过两次认真细看,我感觉到东鹏体验馆是一个感性的世界,空间感很到位,很具有它的个性,可以说是中国最独特的陶瓷产品展示馆。这里的产品、组合、展览到观赏方式,都是唯一的,别人想不到的,东鹏都敢想敢做。”龙建刚不但欣赏东鹏的生活体验馆,而且很赞成企业挖掘东方文化、佛山文化的做法。他希望东鹏能更好地与大师们充分合作,更好地宏扬石湾的陶文化,只有文化高度才能提升价值。

廖洪标:用文化融入生活

看完东鹏生活体验馆后,廖洪标表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石湾陶艺大师级人物众多,利用好现代陶瓷销售体系,促进陶艺发展,从文化元素来讨论、推广陶瓷文化,使石湾陶瓷渗透到世界各地———东鹏提出传承陶文化,传承创新中华历史发展,是一个高远之见。艺术品是生活的点缀,中华文化与现代建筑配合好,把艺术品和生活必须品运用到一起,用文化融入生活去,满足群众的需求,那是个完美的组合。东鹏陶瓷如果产品和文化都是中国的、石湾的、东鹏的,将石湾文化、岭南文化展示给外国人看,品牌含金量将大大增高。

潘柏林:文化传承在于神韵

工业化生产线上的建陶产品,如何从陶瓷历史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认为,陶瓷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历史和感觉,一定要把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才能长远发展,现代瓷砖的设计可以考虑融入石湾陶艺的味道和神韵。

他说:“我对文化的看法就是首先从视觉到感觉,将陶瓷文化与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感觉,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是长远发展之计。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目前在全国开了好几百家,设计都具有独特的新东方文化韵味,产品和文化融汇得很好。”

潘柏林指出:“东鹏产品可以更好地运用石湾的陶瓷艺术,充分运用好大师的无形资产,吸收石湾陶瓷艺术的精神文化,根据地方特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引领世界的潮流。”

霍家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研制出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而又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产品,通过产品中体现的中国历史文化来吸引外国人,让更多的外国人也接受我们的产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家荣指出,东鹏的产品展示具有很高的水平,软、硬装饰品的搭配把产品衬托得很高档,当前东鹏倡导的新东方主义适应世界潮流,今后应考虑把文化范围扩大一些,因为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和特色,中国不同的朝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融入到产品中,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杨洪:陶瓷公仔最具特色

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承,杨洪认为发展陶艺是切入点,他说:“通过这次参观,感觉让人耳目一新,跟以往看过的展厅大不相同。如果展厅放多一些最具特色的陶瓷公仔,融入多一些中国各朝代的文化线条和图案,会更能突出东鹏的文化品位,对石湾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作用。

首届唐山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启帷


7月16日,首届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由209名选手参加的此次评选活动,填补了唐山市市级大师评选的空白。

首届唐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得到了唐山市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和陶瓷艺术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唐山市209名从事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艺精湛的业内精英踊跃报名参赛,涉及近百家企业和单位,包括陶瓷、剪纸、皮影、工艺画、泥塑等多个类别的600多件参展作品在现场进行了陈列展示。

唐山素有“北方瓷都”的美誉,从明朝永乐年间到今天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唐山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工艺美术大家和陶瓷艺术大家。此次评选活动在唐山尚属首次,填补了唐山市作为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市缺少市级大师评选的空白。今后,唐山将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旨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唐山市工艺美术、陶瓷艺术事业,推动唐山市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唐山市“北方瓷都”的艺术影响力和美誉度。

宋代瓷业谱写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的辉煌篇章


中国曾以瓷器著称于世。魏晋瓷业的发展,隋唐瓷业的勃兴,为宋代瓷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当时,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瓷艺荟萃,相互竞争。各种品牌纷纷崛起,大型窑口形成窑系。

北宋汝窑青瓷丙蔡盘

宋代瓷业的辉煌成就,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创建于帝王之手的北宋官瓷,在我国琳琅满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谓独具禀赋,充盈着皇室贵族非凡的艺术神韵和光彩。后世赞叹北宋官瓷乃王者之瓷,国之神器,自在情理之中。

北宋汝窑青瓷丙蔡盘底

宋代瓷业 蓬勃发展

北宋时期,改进农业技术,推广谷物种植,经济得到恢复,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瓷业得到了振兴,全国各地民办专业作坊蓬勃发展,各种瓷艺荟萃,技术广泛传播,使瓷业生产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唐代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宋代北方地区产瓷区域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均生产瓷器,瓷器品种丰富,生产初具规模,出现了窑烟遍地起,处处放光彩的昌盛局面。品种多样、造型新颖、富于装饰、美观实用是宋代瓷业振兴的显著特点。各地瓷器生产竞争激烈,既不断创新,又保持传统,从而赢得了当时的消费者青睐。

五代邢窑白釉虎形枕

北方瓷业兴盛,江南地区也不甘落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瓷业蓬勃发展,瓷器百花争艳,风格迥异。

宋代瓷业作坊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众多窑口窑系,精品荟萃,异彩纷呈。

兴办官窑 振兴瓷业

中国古代瓷业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宋代以前的窑厂均由民间开办,而且规模有限,所烧精品一旦被宫廷贵族赏识,则作为贡品御用,或由宫廷指派每年进贡的数量。

唐代越窑龙纹大碗

五代的柴窑对宋代瓷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上宋代完成了全国统一,百业振兴,瓷业更加繁荣昌盛,民办作坊蓬勃发展,各窑竞争激烈,不乏精品出现,其中越窑、龙泉窑、耀州窑、钧窑、汝窑许多上等瓷器向宋朝皇宫进贡。

唐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宫廷贵族贪得无厌,除了掠夺各窑的精品瓷器之外,还将各窑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由皇宫直接兴办御窑,烧制御用瓷器供皇宫专用。

当时,越窑、定窑、钧窑、哥窑、汝窑都是民办的,官府派职官监烧,后又垄断为官窑,由官府主办,专烧御品。

北宋汝窑青瓷双鱼小洗

据《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坦斋笔衡》记述: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窑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见,宫廷原用定器,其毛边可镶嵌金银,后又认为定瓷有芒不堪用,又改命汝州造青瓷,即命将作少监,在汝州监督窑务,设立青瓷窑名曰汝窑。命汝窑造青瓷,这说明汝窑的原料上乘,做工精细,改为专供宫廷御用的汝官瓷窑。定窑、钧窑、哥窑都是在原民窑烧造的基础上因瓷艺精湛被宫廷垄断为官窑的。

北宋官窑粉青葵花式小碗一对

北宋宋徽宗赵佶在汴京设立“官窑”,专烧御用瓷器。对北宋汴京的官窑,《坦斋笔衡》有文字记载:北宋大观年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总而言之,宋代兴办官窑,以及官府派职官监督窑务,对于振兴瓷业和提高工艺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宋哥窑青釉弦纹瓶

瓷业兴盛 名窑林立

宋代瓷业兴盛,官窑众多、民窑四起、瓷艺荟萃、各窑竞争。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名窑,然而闻名于世的首推“汝、钧、官、哥、定”五大窑系。

然而,与“汝、钧、官、定、哥”五大名窑并称的,还有八大窑系。北方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南方有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窑黑釉瓷窑系。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宋磁州窑风花雪月酒色财气梅瓶一对

宋代瓷业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历史巅峰,成就主要体现在钧瓷铜红釉烧制成功、绞胎与搅釉工艺、覆烧工艺创造与推广和宋辽三彩与金加彩的复兴、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技法、白地黑花装饰的采用、剔花与珍珠地划花艺术、黑瓷釉面装饰不断创新等方面。

金 磁州窑红绿彩鱼藻纹碗

瓷器输出 对外交流

我国陶瓷从唐代开始输出国外,入宋以来对外输出的瓷器有增无减。我国的制瓷技术传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各国所效仿,而且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中国瓷器传遍世界各地。瓷器贸易的输出线路,被考古学家称为“陶瓷之路”。它包括古老的丝绸之路,还包括两条海路,其中一条是中日航线,另外一条自广州绕马来半岛,经印度洋至波斯湾,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

陶瓷之路

英国的一位考古学家曾说过,10世纪以后的坦葛尼喀地下埋藏的历史,是用中国瓷器写成的。据了解,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文化层的绝对年代,常常需要由所出土的中国陶瓷来精确断代。日本当代著名学者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中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可见,中国宋代陶瓷传播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相关资料表明,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输出地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泰国、缅甸;在西亚的输出地有阿曼、伊拉克、伊朗;在非洲的输出地有刚果、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在欧洲的输出地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瑞典、丹麦、德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收藏有大批的中国瓷器。

宋均窑胆瓶,大英博物馆藏

制瓷技术 传至国外

世界各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经鉴定其主要窑口为越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吉州窑、赣州窑、耀州窑以及宋代钧窑等。瓷器种类多为日常生活器皿及陈设工艺品,专供人们欣赏和使用。

宋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在宋代,除了瓷器产品外销,也有不少国家引进中国制瓷技术,进行仿制。如朝鲜仿烧的越窑青瓷,曾以造型工整、釉色纯正、工艺高超的特点,赢得赞誉。日本崇尚中国的黑釉茶盏,按照中国黑釉瓷的烧制技术,仿制出颇负盛名的黑釉瓷器。他们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宋吉州窑黑釉四凤纹梅瓶

中国瓷器的外销与制瓷技术的传播,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国家的居民,把拥有中国瓷器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财产、社会地位的象征。

宋代瓷业的卓越成就,谱写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最辉煌的篇章,为元明清以后瓷业的振兴开了先河,更为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陶瓷工艺介绍


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之一,欧洲人也一向视中国陶瓷为无价之宝,所以,欧洲人把瓷器叫做“China”,久而久之,“China”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陶瓷工艺介绍”。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普通粘土在很高的温度下烧制陶器,这是一种粗糙简陋的器皿,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能造出比较光滑,质地较坚固而且具有不同颜色的陶器了,但它的缺点是容易渗水。到了奴隶社会的商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陶器上釉的技术,使陶器既美观,而且不渗漏,不易被污染。同时,人们已经开始选择比较好的粘土来烧制瓷器了。

至此,陶瓷日用品和工艺品的水平不断完善。陶瓷产品最负盛名的当属宜兴和景德镇了。江苏宜兴,以生产陶器闻名于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大夫范蠡,在灭吴以后,带着西施隐居宜兴烧起陶器来,开创了宜兴的陶业,因此,历代制陶艺人都奉范蠡为祖师爷。宜兴的茶壶,曾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当年苏东坡择居宜兴蜀山,特别喜欢用提梁壶饮茶。重感情的陶工为了纪念他,就将这种提梁壶称为“东坡壶”。

宜兴被称为“陶都”是当之无愧的。江西的昌南镇,自汉朝开始烧制白瓷,到宋朝景德年间已盛名中外,从此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作为“瓷都”盛名绵延至今。普通陶瓷以粘土、石英、长石为重要原料。故又叫三组分陶瓷。粘土是一种细颗粒的含水铝硅酸盐,当与水混合时产生塑性。尽管各地的粘土,其化学、物理性质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具有结晶状的电中心层状结构,从而使其有柔软性、润滑性、易于劈裂等一系列物理性能。陶瓷坯体中,粘土一般要占到45%~60%,其主要作用是为成型提供细颗粒物质和良好的可塑性,并在烧成的过程中使坯体具有一定的强度与耐火性能。

制造陶瓷的第二种重要材料是石英。它的分子式是SiO2,大多以结晶态存在于石英矿中。石英非常硬,不溶于水,高温溶化时为无色透明液体。石英是酸性氧化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一类矿物。以它为基础的硅酸盐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石英在陶瓷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坯体耐熔的骨架,使之不在烧成时变形,并且提高陶瓷的机械强度及半透明度。瓷中是作为助熔剂的。在未烧成前,可降低可塑性,缩短干燥时间,减少坯体收缩,在烧成时,促进形成玻璃相,降低制品的烧成温度。

普通陶瓷的生产工艺大致相同,主要工序是:泥料制备、成型、干燥、上釉和烧成。一、泥料制备由于原料来源不一,制品品种繁多,成型方法各异,所以泥料制备十分复杂。一般制备过程如下:二、成型成型又叫制坯。它是将泥料拌适量的水,灌注在石膏或金属模具中使之成为制品的生坯。三、干燥为了防止在烧成时裂开,生坯要进行干燥,通常在室式或隧道式干燥室内用热空气进行,也可用电热、远红外等进行快速干燥。含水量较大的坯体,在水份蒸发时,会发生较大的收缩,为了避免坯体翘曲或开裂,应小心控制干燥速度。四、上釉釉涂在陶器或瓷器表面,起着美观、光滑、不渗水等作用。釉是由长石、石英、硼砂、氧化锌调配而成的,其中还掺有少量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铅、氧化铜等作显色剂。五、烧成陶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成,坯体在高温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一定的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从而使陶瓷具有所需要的机械、电、热等性能。烧制时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为脱水、分角和氧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脱水:分解:烧成:另外,还发生了重量、体积、颜色、强度、硬度和形状等物理变化。经过高温烧制的坯体还要放在窑里让它渐渐冷却,到80℃时开始出窑,取出来的就是美观、坚固的陶瓷品了。

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在轮番热议中进行着:从“工艺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的“现代性”到“现代手工艺”,从工艺“产销合一”到“文化产业”……思想的碰撞,闪现出行业各界的信心、忧虑和历史的担当。其中,最能让人同声相应的,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特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两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关乎中国工艺美术生死存亡。

浪费是缺失之源 工艺美术是人与物结合的产物。

唐宋名文天球瓶(微雕)王芝文

人才是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近些年,特别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以来,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的呼声迭起,高、中、初三级人才的梯队配置比例失调,专业人才的技能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人才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培养渠道不畅等问题渐次凸显。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1/5相继去世,在世的大师平均年龄约58岁,多数已进入老年。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却在流失: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只有1693人,仅占55.9%,其中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的600多人,约20%。此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人才缺失的另一端是人才的浪费。如今,“学艺不从艺”的青年学子日益增多,在企业改制和行业调整中下岗、改行的普通工艺师更是无以计数。以北京珐琅厂为例,这家曾有2000多工人的工厂,目前只剩下300多人,新人入行的很少。

特需资源是部分传统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特需资源濒临枯竭: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储量稀少。淄博、唐山的高岭土几乎枯竭,景德镇高品质的高岭土已相当稀少。加上批量化生产的现代工艺品对于原材料的抢占,特需资源缺乏的趋势日趋严重,部分产品被迫停产。

枯竭的另一端同样是有限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勇介绍,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市场的自由开放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了承包商对资源的疯狂开采、投资者对资源的疯狂占有。渠道的放开也造成了资源分散,加上企业准入门槛低、人才稀缺、多数传统工艺美术无法建立产品标准的特征等问题,使产品的质量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假冒伪劣、恶性竞争难以制止。

工艺美术讲究“因材施艺”。个性化形质是其特点和价值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即便是陈列工艺也在批量化生产“规格货”,造型千篇一律、价格低廉,充斥着工艺美术市场。它们所占用的原材料,不但未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也更容易因为艺术附加值低而遭废弃。

内因是艰难之本

工艺美术人才和特需资源的缺失、浪费是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多种因素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市场而停产或破产,许多工艺师下岗或改行。行业内部的建构被冲垮,行业协会、企业、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各谋其职,人才交流甚少。工艺美术教育与工艺美术生产结合的机制也被中断,行业与高校疏离,学院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再加上现代社会高学历及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和劳动观念的改变,当他们面对师徒相承的传承方式,以及繁琐、重复、出师慢的工作状态和无法与高薪行业相比拟的工资、工作环境等条件,更容易被别的行业所吸引,就业方向也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从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带徒、研究等提供了保障。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只有9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大多数工艺美术大师无法享受政策的惠泽。王勇介绍,工艺美术技术职称中,高校教授为高级,行业、科研机构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副高待遇,而大师只是荣誉称号,在职称、工资制度中不享有任何优惠,部分地方政府给予大师的每月几百元的补贴,对于大师的创作和带徒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特需资源的枯竭和浪费,同样根源于国家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文化主导了人们的生活。从城市到乡村,道路、建筑、室内外装修等各类工程的大规模开展,以及城市生活所需各类日用品,除了使用化工原料外,也大量消耗着木材、竹材、石材、陶土等原材料。对利益的追逐和消费型社会过快的消费更新观念,使人们对物的珍惜之情变得日渐淡薄,对原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

说到底,行业本身的不足,人才资源的匮乏,这些内在因素才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艰难所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创意产业园区”在各地的兴起,让工艺美术业内人士满怀期待又有所思虑。

作为经济产业,工艺美术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石头加人工等于外汇”的行业;作为文化事业,工艺美术曾经在90年代掀起“文化热”时,被纳入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之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工艺美术的绝大部分市场曾经并仍处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之中。不能否认它在每一个特定时期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低廉的、非自主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的生产和经营的繁荣,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并不是它的兴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认为,应当避免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将工艺美术的命运系于单一市场、听命于外力控制的急起骤落式的“峰端效应”,促成蓄势待发、积水成潭的理性“峡谷效应”,从“资源型”转向“魅力型”——工艺美术品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关联,但不应单纯靠“资源”增值,应该将其价值定位转向由于设计的成功与加工的机巧而产生的产品魅力,才能求得平稳长久的发展。

这首先需要国家推动各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落实及有关政策的出台,建立监管机制和市场准入制,规范市场,激活用人机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需要行业各界的合作、交流,让专业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走近企业和市场,让工艺美术大师和技艺传承者真正走入大学,各界人士勉力共行;还需要工艺美术人才深研传统却又不拘于成规,将手工精神融入生活,突破上世纪以来新的创造和生活分离、研究又和新的创造分离的困境,走出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和创新进入“推陈才能出新”的误区……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十字路口,中国工艺美术须拂去历史和文化撞击中的躁动,坦然横跨传统与现代文明,在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寻找到平衡,方能达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远景。

陶瓷工艺:开光


开光——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器物的显着部位,钩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的栏框,内绘花纹,突出主题纹饰。此法犹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宋代吉州窑采用锦地开光绘画手法,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期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陶瓷大师精英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陶瓷大师的评选已经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开展了两届,评选出了128位陶瓷大师,从评选的过程,和评选的裗来看,这些大师风格不同,来自于全面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拿手绝活,艺术品味极高,而且对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做得很好,很到位,也是伟大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承者,各地的陶瓷大师精英们,每年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把来自于生产实践与市场需求进行全面交流,从设计与需要的不同角度,分析陶瓷产业的发展形式,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传统的中国陶瓷是中华的一个瑰宝,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盛行的中国风之中,有着超级一流的中国陶瓷大师们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陶瓷大师们,是在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评选,有着绝对的公证性,而全国各地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也打造了不同的气质与风范。特别传统特色的产品,有着很大差别,其中象景德镇这样瓷都,因其独特的陶土资源,所以陶瓷制作工艺与水平,还有就是陶瓷制品本身的一些特色,都非常明显,而且烧制工艺本身,也有很强的自己的特色。

陶瓷大师评选出来的精英人才,榜上有名,而私下也有一个很好的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中活动,提高各自的欣赏水平与技能,最重要的还是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对整体的中国陶瓷文化,起到非常积极的传承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 ——陈行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的民间传承者 ——陈行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的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