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闲聊景德镇青花瓷器

闲聊景德镇青花瓷器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10

景德镇古代瓷器。

在别的城市,我每每说到景德镇时,旁人便说,哦,景泰蓝啊!说这种话的人都应该挨中学语文老师的板子打屁股。景泰蓝和景德镇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的。连景德镇青花瓷在英文中也是译成“CyanicFlora”,并不直译成“蓝花”。同样的误区,景德镇官窑瓷也不全是那些黄地(底)宫廷瓷,这还包括官窑青花和官窑青花釉里红瓷等等。

景德镇青花瓷主要分官窑青花、景德镇窑青花、和民窑青花等多种,这里景德镇窑又是个名词,并不是所有在景德镇的窑厂烧制的磁器都叫景德镇窑瓷,其所指的就是收藏者熟知的镇窑瓷器。除官窑和景德镇窑瓷外,没有特别注明的均属民(间)窑瓷器。

先说官窑瓷,实际上到毛主席用瓷(7301瓷),也是严格地按照烧官窑瓷的方法炮制的。7301瓷现存仅三套,每套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制瓷作者在《昌南对话》电视节目中谈到,成瓷以后,他本人也可以奖励到一套7301的,但他说不想要,这一句“不想要”现在就值一百多万。这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收藏品,足见在升值空间景德镇瓷的不可企及。7301瓷不是青花瓷也不属於官窑瓷。明、清两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只出产在御窑厂,现景德镇中心位置已搬迁的市政府所在地。随着清宣统帝的退位,官窑瓷就以其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存世数量只减不增而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但御窑厂盗挖出来的官窑碎瓷片和以上三点并不起冲突,其原因就是:天子独一无二,御窑磁器除精心挑选运到紫禁城的,另一些是为保证瓷的质量陪烧的,这些落选的御窑瓷自然没有第二个人敢用,因此摔碎后成批就地掩埋。一朝一代往上累加,御窑厂的土层就成了一部官窑瓷的实物历史。中共建国以后,官窑瓷碎片盗挖现象疯狂,很多人在御窑长廊附近开一爿小店,并不做生意赚钱,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你到景德镇旅游,坐在珠山中路卖小孩子吃的肯德基,千万千万别用脚跺地,地底上可能就有一张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盗挖的通道可以一直延伸到马路的斜对面御窑遣址处。即使是官窑瓷的碎片,因其摔碎掩埋时未经特别处理,现今挖出来后几乎都可按原样拼接和修补,在景德镇就有专门从事修补古瓷行当的,鄙人的母亲就会修补磁器。千万别以为我娘是补鞋出身的,你那是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片中有手艺人拿金刚钻补碗的特写镜头,那是用鞋钉补一支粗瓷碗(低温瓷)。古瓷的修补若用心不良,说白了就是在造假,摔碎的磁器先修补再重新用炉火烧,能补得让外行看不出一丝一毫曾经破损过的痕迹来,景德镇人厉害吧。有不法份子,盗挖了两瓷篓的官窑瓷碎片,暗地找手艺人修补,光修补的费用在前一、二十年前就得花上两、三万元,足见倒卖官窑瓷的利润能有多大。对普通百姓来说,收藏官窑、官窑青花瓷那肯定是不大现实的。

再说民窑瓷,民窑瓷也有精品,尤其是民窑粉彩,“月圆会”(即珠山八友)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这并不前后矛盾。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千禧年我在深圳看到的行情,“珠山八友”的作品拍卖价格也就在八千元到壹万元上下,当然这“八友”的作品升值空间我是敢打保票的。但一件普通的青花瓷叫价万元,你可以大胆地告诉那些奸商,滋味听了会很不高兴的。如果奸商谎称有“珠山八友”的粉彩作品,你也顺便让他们背一背上面那些聱牙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祖籍、寄居地和谁作画神速谁擅长翎毛花卉谁画雪景见长谁又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若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至少还是个勤学的景德镇人在蒙你。

说到民间青花瓷,不能不提王步,王步是比刘雨岑早一年辞世的艺人(王卒於1968年,刘卒於1969年)。在景德镇,王被看作是同珠山八友齐名的艺人,并享有“青花王”的美誉,依我看,称其为“在瓷器上作画的八大山人”也不为过。王步一生“著作”颇丰,60余年的瓷艺创作,作品达万件。王步的作品距今至少是四十年到百年间,因此可用鉴别古瓷的方法鉴别王步的青花瓷。其他的现代青花瓷,卖价在千元左右,商家已经是有利润了。别轻意相信名家名作,站在景德镇大街上甩块砖,砸到十个人,其中有九个就是陶艺界的名家——只要他上了岁数。真正的名家名作,都是些当大官的耀武扬威开着光荣的纳税人为他们配的小轿车亲自到景德镇名人家中寻访。

在市面上选购一件青花瓷,主要注意磁器是贴花的还是手工描摹的,前者就是用一张现成的花纸蘸上酒精端端正正贴在磁器表面扔进窑炉烧成的,数量上几乎到了要泛滥的地步,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仔细端详。景德镇人看得多了,凭直觉就能辨认出贴花和手工描绘瓷。当然买起东西来还要看个人喜好,尤其是女性,如同张爱玲看上胡兰成,王八看绿豆,看上眼了,自己喜欢就行,也就用不着这么费脑子的

相关阅读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


元·青花牡丹琛宝菱花口盘

元·青花仙鹿图玉壶春瓶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元代是景德镇瓷器生产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有四大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即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及颜色釉瓷。当元代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走向衰落的时候,青花瓷器跃上瓷苑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之一。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发明之一,虽与元青花的制作工序相同,但技术含量更高,较青花的烧成难度大,产量也更低,色彩纯正的器物传世不多。枢府瓷在元代景德镇窑也达到高峰。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名卵白釉。此外,蓝釉、红釉、青白釉以及釉上彩绘画也制作极佳,为以后明清两代景德镇窑一枝独放、并成为皇帝御用瓷器烧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青花为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其制作方法为用含有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原料经高温烧造呈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又因花纹与地色蓝白相间,也称“青白花瓷”。青花瓷器,因其釉下彩绘,故色彩不会脱落,又因烧成率高,颜色鲜艳而极受欢迎。青花始烧于唐代。元青花除景德镇的官窑民窑以外,尚有云南的玉溪窑、建水窑。云南的青花瓷时代要晚一些,用当地的钴土料绘画,瓷胎用石英含量很高的瓷石作原料,釉是含钙较高的灰釉,经1 200℃高温烧成,釉质粗,白度不高,普遍发绿,与景德镇窑相比,青花不漂亮,水平不高。

青花瓷器的烧造至元代景德镇窑时极为成功,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官府设置了督烧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将作院》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此时的民间窑场亦有烧造瓷器,如“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有尺籍,私立者刑”,这些都为当时的民间窑场而设立。在此情况下,官、民窑的烧造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是大量使用瓷器,如《马可·波罗游记》对于元朝宫廷生活用具描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属制成品。”元朝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道:“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镶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此时的蒙古贵族多使用金银器皿。而景德镇大量烧造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用于外销。

此时的元代对外贸易极为繁荣,设立的船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出口瓷器、丝绸和其他手工业品等。据《元史》记载,当时经海道和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20余个,这其中有东南亚、西亚和南非等国。在这些国家出土的瓷器,既有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大盘、大碗,也有在东南亚出土的小罐等器。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元代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所藏的青花杂宝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小碗的烧造亦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元代青花罐的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

元代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洗、船形水注、笔架式水盂、器座、瓷塑等。

元代青花的胎体洁白坚致,与当时的坯土细腻洁白有极大的关系,如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其圆器类胎体细腻洁白,当为元代御窑之佳品。此时景德镇的窑工们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样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同时还不至于变形。另外元青花中景德镇官窑产品烧成温度在1 280℃左右。很多大型器物没有烧透,胎体有生烧现象。

元青花琢器底部多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是很紧密而露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断璺中得到证明。也正是元代青花存在的这种技术缺陷为我们鉴定元代青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青花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花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透明度要更好,因此釉灰的用量要多些,但过多的釉灰也会使釉色发青,甚至发灰。元青花釉呈色初期的釉面呈色青白,并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元代末期的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

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呈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有。纹饰绘画清晰优美,釉色透明白中泛青,光润透亮。元青花使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青料,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

进口料来自中东一带,通过丝绸之路或海上运输而来,在矿物学上属于硫砷钴矿或辉砷钴矿。其化学组成是低锰,含铜、砷或硫,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所绘纹饰较为繁密,常常出现黑色结晶现象,表现在瓷器上是有黑色斑点。

国产青料的化学组成是高锰、钴,不含铜、砷、硫,氧化钴含量为1%〜4%。经过挑选和淘洗后的钴土矿,氧化钴含量可提高到7%,呈色较淡,发暗,没有黑斑。

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器要具备三个要素:胎体极为洁白,釉面透明程度极高,钴料的绘画极为成熟,而尤以最后一点至关重要。此时景德镇的工匠明显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也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多样,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以及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与粗犷两种,或白地青花,或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在具体的运用中,十分巧妙地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结合起来使用,表现了元代制瓷工匠的高超制瓷技巧。

元青花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疏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元青花的画面布局、内容和花纹内容都很丰富,花纹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中国历代瓷器传统的图案花纹,特别是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花纹,吉州窑白釉黑花花纹;丝绸彩缎、缂丝刺绣花纹图案;金银器上的锤花纹图案;中亚、西亚地区优秀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将外域工艺美术上的装饰图案,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作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气派。青花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强大吸收力和消化力的表现。元代的艺术形式多样,无论是戏曲、小说、绘画、丝织工艺以及金属工艺均对此时的瓷器装饰影响较大。元青花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

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作为主题花纹有以下几类:

花果类,有莲花、水藻、番莲、牡丹、松竹梅、牵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栀子花、萱草、灵芝、月影梅花等。香港天民楼珍藏的缠枝牡丹纹梅瓶上的牡丹花有两种画法,一是在肩部最宽广的部位画四朵大如意头连缀成云肩锦纹,内用四方连续构图法安排上下两朵牡丹花。二是腹部是二方连续的四朵硕大的牡丹花,盛开的牡丹花婀娜多姿,叶片肥腴纷披,簇拥着繁盛的花朵,富贵高雅。菊多在元青花上出现,以团形折枝花为主,也有缠枝形态,画得含蓄朴实,不争地位与风姿。菊花可以当药,清热解暑,也可以当茶让人品尝,花姿高雅,色彩缤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可贵之处远不在此,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深秋快入冬时期,渐渐寒气袭人,寒风萧瑟,万花凋落,而菊花却顽强生长,展露风姿,给大自然带来生机,令人遐想,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元朝,给人们思想带来几分慰藉和希望。在繁密的官窑瓷器上,它可作主题花纹的内容,又可作陪衬花纹和边饰。而在一些民间青花瓷上往往一朵独放,简洁流畅,生机蓬勃。再说松竹梅在元青花出现得很多。梅花魁万卉,苍松耐岁寒,竹有擎天势,三友四时春。这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最喜欢用来表现个人或民族高风亮节的精神体现,在蒙古贵族暴政统治下的知识分子或汉族广大民众更从这些花卉或花卉组合中找到精神寄托。元青花瓷器上的松竹梅有的和其他花纹内容组成复杂的画面,也有构图疏朗,潇洒奔放的。制瓷工艺的精湛,青花意境的高尚,使青花艺术达到新的水平。还有,梅花的独立运用与月影相配,南宋吉州窑黑瓷上常有用犀利的剔花或花釉工艺作出折枝梅花,或月影梅花苍劲有力,简洁质朴,在黑釉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刀锋所至,浑厚奔放,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升华。元青花上的月影梅花和吉州黑瓷的月梅纹相比色调更鲜艳,月影清晰,梅花简洁而铮骨突出,白瓷作地格外优美雅致。

动物题材有龙、凤、仙鹤、鸳鸯、鹭鸶、鹦鹉、奔鹿、狮子、麒麟、海马、兔子、游鱼、昆虫、孔雀等。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元青花双耳龙纹扁瓶上的龙纹苍劲有力,活灵活现。元代青花龙纹绘画较多,龙刻划极为有力,有三爪、五爪两种。五爪应为御用之器,《元史》中禁止臣民使用双角五龙。这些动物、植物花卉与自然景观组成完整的画面,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成为主题装饰内容。

元朝社会生活中,杂剧艺术、版画、元曲、民间传说故事很流行,工匠将民间生活的情景、杂剧版画、传说故事画在瓷器上,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这是以往瓷绘艺术不能相比的。元青花人物故事有渔翁、樵夫、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吕布战马超、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尉迟恭救主、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孟浩然爱梅、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携琴访友以及一些佛教故事的内容。

人物故事题材丰富,多为历史故事、仕女人物、婴戏等。如梅妻鹤子、四爱图、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单鞭救主、吕洞宾等,这些或是历史故事,或是戏曲小说,或是神仙人物,均绘画精湛。元代盛行戏曲小说,故此类题材亦较为多见。

元青花以文字为饰的器物亦极为别致,如传统的“福”、“寿”和以姓氏、诗词为主题的“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和现藏于江西高安市博物馆的青花菊纹高足杯。杯为高足,内外均以青花绘画纹饰,外壁绘画菊花纹,内口沿绘卷草纹,碗心以青花书写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书写流畅,此类题材当受磁州窑所影响。

元青花极少书有款识,故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无法认清它的真实面貌,近年在全国许多地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或是遗址出土,或是窖藏,或是墓葬出土,根据这些有确切可考的元代青花瓷器,有确切铭文的如江西九江发与有“延戊午年至己未年”铭文地券墓葬,此墓有一件青花塔式盖瓶。景德镇陶瓷馆藏有“戊子年”铭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有明确款识的元青花作为标准,再将那些没有书写款识,且绘画风格、器型相似,青料发色相同的器物排列归类。

陶瓷:如何分辨景德镇青花瓷?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尤以青花瓷最为世人惊叹,每一件雕花都栩栩如生、传神灵动,而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更是闻名于世,人们将之称之为“青花瓷宫殿”,这里的青花瓷凝聚着醇厚深远的陶瓷文化,将陶瓷艺术之美诠释的淋漓尽致。望着那蓝白相映、晶莹如玉的精灵们,你才真正明白什么叫隽永之美。都说景德镇陶瓷青花瓷好,如何分辨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素有“瓷器之都”的美誉,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是人间瑰宝,在唐代,烧制出的瓷器洁白无瑕,堪比玉器之美。

到了宋代,皇帝才赐名“景德”于景德镇,从此以后,景德镇不负厚望,将瓷器制作工艺发展的越来越好,制瓷大师的技艺日益娴熟,为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瓷器发展到巅峰时期是在清康、雍、乾三朝,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奠定了景德镇瓷器达到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在瓷器之上,绘花、鸟、鱼、虫,刻书法、诗词,在瓷器文化基础上又增添了更浓厚的艺术气息,让景德镇青花瓷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

如何分辨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瓷器真的好吗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它作为中国主流品种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很多青花瓷爱好者为了寻得古代青花瓷颇费周折,如果能自己懂得一些辨别知识会减少很多麻烦。下面为大家谈谈如何评定青花瓷?

首先,察看年代,通常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价格从高低,依次为元、明、清、民国;

第二,瓷器上的图画有多种类型,有人物画、动物画,还有花鸟画、山水画,可根据绘画造诣来评估青花瓷价值;

第三,从工艺制作和器型上来看,躺着的青花瓷为盘子,蹲着的为罐子和碗,站着的则是梅瓶;

第四,察看官窑青花瓷还是民窑青花瓷,通常官窑青花瓷要比民窑的好;

第五,元、明朝时期的瓷器没有清朝的瓷器存留的多,清代出窑的瓷器,风格多样化,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其胎体,通常薄厚适中,其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用稀薄的釉施于其上,大多为青白色。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瓷器图案中融入了西方绘画艺术,别具一格。皇帝年号款式是景德镇官窑常常所用,而吉祥语款、私家款式为民窑所采用。

在手工及描绘上乘的前提下,如果是旧瓷或古董级的青花瓷,往往素马里青釉是上等的,色泽显清白和沉稳老色;好的现代青花瓷,须瓷质清白,采用青蓝的回藏青釉。达到这些要求方为上乘品。

徽州版画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


一、景德镇受徽州版画影响的地理条件景德镇地处江西的东北部,是一个比较偏僻、闭塞的地区。景德镇与徽州交界,北面是安徽的祁门县,东北是安徽的休宁县,西北是安徽的东至县,彼此相邻而居。景德镇和古徽州均属于丘陵地带,城区及农村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周围群山环峙。景德镇境内有昌江,徽州境内有新安江。而景德镇最主要的河流昌江就是源于安徽的祁门,下接鄱阳湖入长江,它们血脉相连。徽州多商人,歙县志曾说,因为徽州“田少民稠”,所以“商贾居十之九,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而景德镇是徽州商人西进必经之地,西由祁门下昌江经过景德镇至鄱阳湖到长江,再到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明代徽州版画二、景德镇青花瓷发展的历史条件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和元末的战乱,北方窑系遭到极大的破坏,许多窑工和制瓷工匠纷纷逃到政治相对稳定,战乱较少的景德镇,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又因元代的“枢府窑”及明代的“御窑厂”这些中央督造机构均在景德镇设置。自明朝建立以来,景德镇遂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釉下彩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青花,为釉下彩之大宗,历史可追溯至宋影青瓷,至元代我国已基本能配套生产,至明、清两代更是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青花瓷在景德镇的兴起:一是由于外产瓷区的艺人们带来他们精湛的技术来景德镇生存发展,“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使青花瓷在景德镇生根并结果;二是由于明王朝长期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偏好浓重明艳的蓝白色彩。而青花装饰的“青翠欲滴”、“苍翠幽靓”的特性,更能够体现出“沉静典雅”的艺术效果,无疑使青花瓷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至今在景德镇周围地区仍然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徒,可以看出青花瓷在景德镇所具有的深厚民众基础,使青花瓷成为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装饰艺术之一。三、徽商在景德镇的成就徽商对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徽商参与陶瓷原料供应和陶瓷产品销售,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二是在明万历年间,中国版画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版画已经深入到图书的各个方面。在全国的版画作品中尤以徽州版画冠盖群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由于徽州商人的来往携带有利于艺术大量吸收徽州版画的精华。四、明代徽州版画的兴盛及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俗文化进一步发展起来,突出的表现就是迎合市井小市民口味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的流行以及社会对此的认同。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来看,绘画、陶瓷、文艺等门类之间有着相互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五六百年正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高峰,尤其是欣赏性的版画盛行。所谓欣赏性版画,如画谱、独幅版画:又如小说、戏曲、传统诗词等书籍的大量插图。小说、戏曲文学与版画艺术交融在一起,深刻影响着青花的装饰题材与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要求,窑户、画工们对青花的装饰、造型、烧制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物、花鸟、山水等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通俗文学勃兴,传奇戏曲发达为版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在商品经济的驱动下,书商为了吸引读者使小说和戏曲脚本文图并茂,在其中插入大量版画,使我国版画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晚明的这些小说戏曲版画画谱对此时期的瓷器装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明末,恰值官窑衰落,窑工们失去了长期依靠的官方画样,正好从通俗易懂的版画,画谱中吸收养分拿来进行瓷器创作。至今我们在景德镇仍然可以看见陶瓷手绘艺人依据图书插图进行描摹创作的情形。我们将此时期的瓷画与当时的版画相对照,可以清楚地看到瓷画从版画中吸收绘画内容和题材。此时期瓷器绘画中有一类是小说戏曲故事,使用较多的如《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恰恰也是版画中表现最多的小说戏曲故事。瓷画中有些直接将版画所描绘的情节照搬过来,如海外私藏的“青花水浒故事笔筒”所绘水浒故事与《水浒传》版画几乎一致:又如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青花空城计图”象腿瓶,其所绘《三国演义》“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的场面与崇祯刻本《英雄谱》中的“孔明智退司马懿”极其相似。此时期瓷器上的花鸟、植物、山水绘画,从当时流行的《十竹斋画谱》、《方氏墨谱》、《程氏墨苑》等中得益不少,有的更直接取材于画谱,如天启青花松竹圆盘的“竹”与《十竹斋画谱》的“竹”十分接近;天启青花碗上的山水图与《方氏墨谱》中丁云鹏所绘山水图异曲同工;青花笔筒上的“平沙飞雁图”与万历版画《平沙落雁图》近似,有可能取材于此。可见这些画谱对瓷画的影响。此外瓷画从版画中借鉴绘画风格与技法,此时期瓷器从当时版画中吸收了大量的绘画技法。例如绘仕女,徽派版画上“美人儿个个都是鹅蛋脸,像粉妆玉琢似的”,瓷器上的仕女形象也大抵如此。此时期瓷器山水绘画的清新风格,人文气息也与版画有关。此时期的瓷器绘画大多以版画为底本,甚至直接成为民间画工的参考对象。而且此时期的版画有许多文人画家画稿,刻工精心镂雕,因而瓷器绘画风格上也间接受到这些文人画家的影响,带有人文气息。至康熙时期影响更甚,许之衡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评价说:“人物故事,标新立异,波澜推衍,穷极诙诡,大抵皆导源于小说俾官,然皆与历代丹青画法相合也。”所指的“丹青画法”与当时的版画是分不开的。文中说到:“康熙画笔为清代冠,人物以陈老莲、肖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卉似华秋岳,盖诸老规模沾溉远近故也。”可见窑画工们习得“丹青画法”,在绘画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提高青花装饰的格调与品位。其用分水皴法将涂、染与南宋院体画的斧劈皴法巧妙结合来画山石,使山石具有片状特征。无论是层峦叠嶂的丘壑,缥缈的云雾,还是潺潺流水与苍翠欲滴的树林,都绘制的非常生动,意境深远。如此山水画的皴法都被运用到瓷器绘画上了,这是在瓷器绘画上的一种创新。总之,版画及画谱作为一种当时非常流行、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为瓷画装饰提供了新范本。而青花瓷却以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积极求新图变,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在陶瓷艺术中展放异彩。

景德镇元青花瓷器中蒙古族游牧文化之体现


中华瓷文化源远流长,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大气而精致的造型使其在瓷文化中独树一帜,是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结晶。

一、蒙古族蓝白色彩崇尚对元青花的影响

在视觉艺术的众要素中,色彩是最为强烈、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青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器物造型、装饰和色彩三个方面,其中色彩起着决定性作用。元青花主要运用的是蓝白二色,蓝白相间的色彩构成了元青花视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尚白”观念的体现

蒙古族历来生活在北方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以牛奶、羊奶制成的奶豆腐、奶皮、奶酪等白色的乳制品为主,称为“查干依德格”(译为“白食”);还有饮用牛奶、羊奶、骆驼奶以及用这些奶熬制成的奶茶,尤其以“马奶子酒”最为出名,被尊为圣洁的饮品,常献给最尊贵的客人饮用。这些白色的奶食品构成了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饮食结构,也形成了蒙古族“尚白”的崇尚心理。

蒙古族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是崇尚白色和追求善的。白色在萨满教中象征着纯洁和圣人的神灵,是一切善的代表,这种教义潜移默化地深入蒙古族人的心灵,从而影响了民俗。也因为崇尚白色的习俗,蒙元时期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烧造一种卵白釉瓷器,因纹饰中模印有“枢府”二字,故称“枢府瓷”,属于官府用瓷。

(二)“尚蓝”观念的体现

蒙古族对天蓝色的偏爱是因为蒙古族自古信仰“长生天”,认为它是主宰一切万物的神灵,是善恶的创造者和决定者,最受蒙古人敬畏和崇拜。苍天是神圣的,天空是蓝色的,因此,在蒙古族中蓝色也是神圣和吉祥的。蒙古族人称自己是“呼和蒙古勒”(即“蓝色的蒙古民族”),比喻是像天一样神圣的民族。同时蒙古族也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对蓝白二色的崇尚和喜好来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尊敬。蒙元时代的蒙古统治者也将这种色彩倾向体现在陶瓷制作中。到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创烧出成熟的蓝白青花瓷,或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同时也烧成了以钴蓝釉为主的蓝色釉彩色瓷器。

二、蒙古族生活习俗对元青花器物造型的影响

(一)为适应游牧民族饮酒习俗的大型器皿

蒙古族自古以游牧的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素来有群体聚餐和饮酒的习俗。元代的饮酒器具主要有瓶、壶和高足杯,常见的有金银器和瓷器。因此,众多青花瓷器中玉壶春瓶和梅瓶的烧造最多。在已发掘的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墓的壁画中,所画庙堂左侧侍从身后方桌上依次摆放着白色匜、玉壶春瓶、台盘与双盏等器皿,有学者分析是用来饮酒的瓷器。蒙古族喜欢宴请宾客,并有诸多敬酒礼仪,每当敬酒结束后,仆人便抱着盛酒的大梅瓶,依次将客人手中的高足杯斟满,可见梅瓶也是用来盛酒的器皿。据说在元代宫廷盛宴上,事先要根据客人数量的多少摆出足够多的大型梅瓶,以供宾客饮用。

(二)为方便游牧生活而独创的特殊器型

元青花中有一些特殊造型,是为了方便蒙古族在游牧途中捆扎和把持的。同时在迁徙中,不易携带大型家具,众人席地而坐,器物摆放在地上或较矮的几案上,因此专门创制了一些特殊造型。如四系扁壶、棱形瓶、高足杯都非常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有一些造型在元代以后未再烧制。

(三)受宗教影响而仿制的特殊器型

僧帽壶、塔式瓶的造型源于元代崇拜的喇嘛教僧帽和舍利塔。蒙古族人信奉萨满教,有祭祀习俗,元代受汉人影响,瓷器成为皇家祭祀的主要器皿。目前发现有明确记录详细用途的陶瓷祭祀器是印有“太禧”字样的卵白釉大瓷盘,还有在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凌氏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兽塔式盖罐,也是很好的证明。

三、蒙古族特色纹样与信仰对元青花装饰纹样的影响

(一)蒙古族特色的装饰纹样

云肩纹是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至今仍然广泛应用在蒙古族的建造和服饰中,尤其是蒙古包的顶部装饰最为多见。所谓“云肩”就是类似祥云的纹样,因主要用于装饰罐、瓶类等大型器物的肩部而得名。一般多见于梅瓶、玉壶春瓶和四系扁壶,多用蓝色勾勒外形,内部多绘繁密花卉纹样或海水纹,而云肩纹之间则留有白色,形成疏密对比,给人一种豪放雄劲、舒展秀美的视觉感受。蒙古族称云纹为“哈木尔乌嘎拉吉”(译为“牛鼻状纹”),因为正面看上去云肩纹形似牛鼻;而从留白区域去看,云肩纹又好像一对羊角。云肩纹图案正负形的巧妙应用,正好说明此纹样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产物。

(二)受宗教影响的特殊纹饰

元代青花瓷上带火焰的龙纹、麒麟纹均是具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带火焰的细颈游龙纹多绘于瓶、罐的主体位置,周围饰以海水祥云纹,仿佛飞翔游走在行云流水之间。细颈游龙纹的形态非常独特,整体造型遒劲有力,四足后膊分别饰以火焰。青花装饰上的麒麟有独角与双角之分,一般做奔跑状,而且身旁带有火焰纹。在萨满教中有火神,本源是女性神,是萨满教母权氏族时代所崇拜的“众火神之汗母”。

蒙古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对莲花、八吉祥和宝珠有特殊的感情,在元青花装饰上更为突出。莲花是佛教圣洁的象征,作为青花瓷器装饰中最常见的题材,莲瓣纹最开始模仿藏地佛塔须弥座上的莲瓣纹,后来变形成固定的形式在元代青花瓷器上普遍使用。八吉祥由佛教法器的八种物象组成,代表吉祥。八吉祥和杂宝作为辅助纹饰以二方连续的形式构成装饰带或圆形纹样,多出现在元代青花瓶、罐类器物的颈、胫等部位上,还有碗、盘类器物的内底心,八吉祥也是元青花典型的装饰形式。

结语

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异军突起是以唐宋制瓷技术为基础的,并且在元代对外交流的经济刺激下繁荣起来。元青花的兴起与当时统治阶级推行的政策、贸易的往来与多元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元青花独在蒙元时期出现,是外来进口钴料和景德镇白瓷完美融合的产品。除制瓷工艺技术达到成熟以外,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艺、“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以及对外贸易的需求也对元青花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景德镇瓷器的分类


景德镇的制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制造出来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名,在果然的知名度也是响当当的,因此景德镇又有“瓷都”的称号。

1、宋代。宋代最为出名的瓷器是影青瓷,所谓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耳朵青瓷以及白瓷的基础之上烧制而成的。影青瓷一直有“素肌玉骨”的美称,是我国的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珍贵的品种,正是因为有影青瓷的出现,景德镇也顺利地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2、元代。元代的时候,景德镇又烧制出了两种瓷器,一种是青花瓷还有一种是釉里红瓷。不论是青花瓷还是釉里红瓷,都是非常具有特色并且十分名贵的瓷器品种。当然,这两种瓷器不单单可以单独出现,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将两者相互结合,制作成青花釉里红,极其美观并且具有特色。另外,元代景德镇在高温颜色釉的方面也有突破,出现了卵白釉、红釉、蓝釉、金釉等等。

3、明代。到了明代,景德镇广泛地吸取外来文化,创造出来很多创新品种、造型以及装饰,这也使得景德镇站在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出了玲珑瓷,到了成化时期,在玲珑瓷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进而成功烧制出了青花玲珑瓷。

4、现代。景德镇在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整个低潮期,但是到了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变多,规模也在变大,很多传统的工艺也在逐渐地再次被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是从汉朝开始烧制的,到了宋朝和元朝已经迅速地发展了,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致瓷中心。直到今天,景德镇瓷器仍然赫赫有名,在工艺和技法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那么,景德镇瓷器共有几种分类呢?

1、青花瓷。青花瓷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瓷器之一,它的原料是含氧化钴钴矿。青花瓷的成熟时期是在元代,在学术界,基本上也都承认元代的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鼻祖,虽然在之前的唐宋两代也有青花瓷产生,但是它们并不具备青花瓷所必备的元素,因此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青花瓷。

2、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又被称为是软彩瓷,是在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流行至今。

3、斗彩瓷。斗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彩瓷。“斗彩”以此最早出现于《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4、颜色釉瓷。颜色釉瓷是在釉中加入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之后就会产生某种颜色,所以称之为是“颜色釉”。颜色釉有很多种类,例如豆青、影青、钛黄、象牙黄、翠绿、孔雀绿、窑变花釉、茶叶末、西洋红、胭脂红、等等……

5、珐琅彩瓷。珐琅彩是从国外传入的,之后被人称之为是“古月轩”,它是专门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珐琅彩是宫廷的垄断瓷器,所需要用到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御窑场所特制的。

6、变色釉彩。变色釉彩是以非常高级的细瓷的白釉来作为积釉的,用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来作为它的着色元素,烧制而成之后釉色会随着光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7、古彩瓷。古彩瓷又叫硬彩,它的色彩晶莹,有着十分强烈的色调对比,形象非常夸张。

8、新彩瓷。新彩瓷旧称是洋彩,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出现的,引自国外,因此画面上极其具有西洋风格。

9、雕塑瓷。雕塑瓷是通过雕塑烧制而成的立体陶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狮、象等陶瓷工艺品进贡到皇宫之中了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它们分别是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青花瓷,下面小编就一一来为大家介绍。

第一种:粉彩瓷。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粉彩瓷是先在白瓷上面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把颜料施在上面,根据需要用笔将颜色洗开,这样人物的衣服或者是花瓣就会有浓淡感以及明暗感了。

第二种:玲珑瓷。青花玲珑瓷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宣德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并且发展的。玲珑瓷玲珑剔透,闻名中外。

第三种: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就是依靠釉水色彩变化来装饰瓷器。在釉料中调整微量元素的含量就可以将釉色进行改变。通常,颜色釉有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

第四种:青花瓷。青花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青花瓷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景德镇人民瓷厂的青花路


人民瓷厂最终能成为青花瓷专业生产厂家,并不是上级领导的组合安排,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事实上,1959年底,市有关部门曾对全市各瓷厂生产品种作过一次分工,其中确定新平瓷厂(人民瓷厂前身)以生产中西餐具为主。然而人民瓷厂最终发展为青花专业生产厂,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内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人民瓷厂的青花生产的发展壮大,是历史形成的,是全厂职工勤劳智慧的结晶。

讲到人民瓷厂的青花,必然会提到一个人:他叫巢克谦,又名巢葆珍。我编纂《人民瓷厂志》调研时,这个名字屡屡被人提起。他生于1893年,青少年时代从都昌到景德镇来学画坯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陶瓷这一行。巢葆珍为人精明,善经营、会管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在民国时期就在老罗汉肚开办了“巢葆珍瓷号”,专门生产青花瓷。据当年同巢葆珍熟悉的老人介绍,“巢葆珍瓷号”的瓷器品种很多,碗坛杯碟瓶罐都有,且大部分是青花瓷,其中以梧桐画面为主。他的青花石榴器尤为畅销,西藏寺庙基本都有他的产品,有的还销往东南亚国家。他有丰富的青花技艺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青花技术和青花生产的队伍。由是,“青花大王”、“巢老三”的名声也为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界所熟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瓷业生产成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景德镇的私人瓷号作坊纷纷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组成了一个个私私联营的瓷厂。1952年,座落在风景路金家分头的华光瓷厂成立,巢葆珍是27位股东中的最大股东。华光瓷厂是当时景德镇规模较大的瓷厂,它有26个生产班组,480名职工。巢葆珍入股华光的不但有他的生产资料,还有他的青花技艺和管理经验,以及一支具有青花瓷生产经验的职工队伍。这些,就成了日后人民瓷厂发展青花生产的基础力量。1956年1月,华光同光大、群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第三瓷厂时,巢葆珍任副厂长,直至“文革”爆发才被免职。他于1967年病逝。巢葆珍的管理才华,被我所采访的所有老干部、老工人一致高度肯定。

1959年新平瓷厂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在国庆前生产一批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青花瓷送往北京。当时全厂青花工人占职工总数近一半,但青花瓷比例却只有17%。一半的工人只能生产17%的产品,其原因是当时青花瓷全是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坯上手工绘画,产量自然受到制约;而产量低却还要生产,是因为青花瓷的销售单价比同品种红花瓷高得多,经济效益很好。因工效低,全厂青花工人加班加点,建国十周年的青花瓷生产任务才得以完成。这件事使厂领导认识到,人民瓷厂要发展,必须扩大青花瓷生产;而要达此目的,青花瓷工艺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厂部组织了以刘书阁为主的攻关小组进行青花工艺技术改革攻关。刘书阁等人从手工制版入手,经过大半年的反复试验,完成了部分青花瓷由手工绘画改为分水贴线条的半手工绘画的实验,当时工效就提高50%。之后,刘书阁又把目标定在由贴线条上升为贴全花并取得成功。很快,他又设计出装饰较为繁杂的芙蓉花纸并投入生产,完成了由手工绘画至全部带水贴花的工艺转变,工效成倍、成十倍甚至数十倍地提高。之后,更为繁杂的梧桐、双龙、金鱼、敦煌、双梨花等十余种青花花纸陆续试制成功投产,至1984年,人民瓷厂除砂芯工业瓷外,青花瓷比例已达100%。这些,都离不开带水贴花这一基础工艺改革。带水贴花的成功,是人民瓷厂最终能成为青花瓷专业生产厂家的极为关键的环节。

梧桐是人民瓷厂青花瓷的主打画面。据史书记载,梧桐画面产生于青花瓷鼎盛时期的清康熙时代,四百年来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梧桐画面版本众多,统一其画面已提到新平瓷厂的议事日程之上。1965年,以在新平瓷厂挂点的轻工部陶研所专家王希怀(著名青花大师王步之子,后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主,参加人员有罗贤初、张彬、秦绍雄、袁迪中等,开始对梧桐画面进行整合。这些人员都是陶瓷工艺美术专业人才,青花工艺造诣颇深,对青花瓷历史也了然于胸。他们深入陶瓷市场,走访民间艺人,查阅历史资料,比较各种画面,结合青花的特点、梧桐瓷的历史和市场营销的需要,最终对梧桐画面作了一次大的修改整合,其中主要固定了画面中的楼台亭阁形象,梧桐树的篇幅也有增大,同时,确定了小桥及桥上人物的画面。该画面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专家论证审批后最终定案。这次画面定型正当其时,因为不久中国大地就陷入“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在“文革”前初步完成青花梧桐画面整合工作,应该是景德镇市青花界一件极有意义的大事。

“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已成了我国的中心工作,陶瓷行业的生产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瓷厂的青花瓷产量较“文革”前有大幅度提高,青花瓷生产工艺也相应进行了改革。新工艺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工艺的要求,再一次进行梧桐画面的修订,又一次提到了人民瓷厂的议事日程上。这一次由副厂长黄新主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炳炎负责,重点是对梧桐画面外沿进行修改整合。邹炳炎等技艺人员成功设计了青花开膛画面,在画面外沿采取织锦边开窗,并在其中增加了由什锦珠帘、绶带八宝(八宝即指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八仙所用的器具)组成的的图案,丰富了画面的欣赏内容。此时青花梧桐瓷带水贴花已全面铺开,此次采取开膛和织锦边开窗改革,实际上把梧桐外沿画面进行了分割,增加了贴边花的伸缩性,使其便于带水色、便于贴花操作,避免了一些质量缺陷的产生,在工艺上保证了青花瓷的质量。至此,亘延数百年的青花梧桐画面基本定型,人民瓷厂立即把这个画面在工商局申办了“长青”牌商标。正是这个画面,伴随着45头青花西餐具在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获金奖而走向全中国、飞往海内外,向世界传播着中国人民古老的文化精粹。自此,人民瓷厂青花瓷生产专业厂家的地位完全确立。

青花瓷起源于唐、宋,成熟于元。陶瓷考古界公认,自古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瓷一枝独秀,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产瓷区。人民瓷厂在其58年(1952—2010)的历史中,继承了老祖宗留下的青花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创造了景德镇青花史上的诸多奇迹。他们为老祖宗争了光,为瓷都争了辉。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为子孙后代所铭记。

景德镇烧制瓷器历史


景德镇在江西省东北部,邻近安徽省南部。东晋时叫新平,又因地处昌江东南而叫“昌南”,属浮梁县,县治在今景德镇市北浮梁。唐代天宝年间改新昌县。元代时升为州,明代仍为县。

景德镇在汉代时始烧陶器。《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历史文献中,只有地方志记有江西景德镇窑始烧瓷器的有关情况。《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霍窑,瓷色亦素,土蟮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霍窑。”《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陈万里先生于1953年在湖田和湘湖一带考察,发现了认为是“唐代”的古窑。1980年考古单位对这些古窑出土的瓷片再次分析,得出是“五代”时制品的结论。五代时以烧灰胎青瓷和白瓷的日用瓷器为主。

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于是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由此可知,从宋真宗开始,因景德镇瓷业发达,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以在这里设置税收机构——“监镇”,官监民烧。这就是景德镇名字的来由。

景德镇具有适当的原料,青白瓷的白度和透明度都很好,已经接近现代细瓷的工艺水平,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三大飞跃。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首先产生了这个飞跃,所以日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瓷器就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景德镇也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称我国的瓷业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