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

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9-17

陶瓷艺术。

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

在心情或欢快或抑郁的季节里,独自一人,在家中的玻璃、陶瓷或水晶花器里插上几株“争春”的花朵,家里季节味便在不经意间变浓,你的心情也会不知不觉的明朗、浪漫。

花代表心情,同时也有心情。人善于托物寄情,喜欢花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将情绪放在花器的选择上,放在花艺的搭配上,花器和绢花常常代表着主人的观念和心情。于是乎,玻璃花器与红色大荷花碰撞出激情,陶瓷花器与绿色伞沙蕴育出蓬勃,水晶花器与蓝色埃及睡莲暗示着主人的阴郁。不一样的花器风格搭配不一样颜色的花朵,代表着花主人不一样的心境。

竹木花器 自然风情别有神韵

提起花器,多数人想到的大概是玻璃、陶瓷等材质的花瓶、花盆。走进时代广场联邦家居,视线首先被一批竹木系列花瓶吸引。木制花器造型现代、简洁,整体风格独特、艺术性强,有极强的设计味道和层次感。崇尚自然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木制花瓶将木、竹等天然原材料巧妙结合,用特殊工艺烘干,即使在广州这种湿热的气候里,也不容易受潮。看来小巧无比的花器,竟然是由几百根不到3mm宽的光滑竹条拼接而成,体现了东方手艺人成熟独特的编制艺术;精致巧妙的手工作业,令这系列的产品更具有收藏价值。据导购员小姐介绍,如果搭配上富有东方特色的花朵,家中将更能体现出东方神韵。印度沙龙图案花器上的夏末荷花,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陶瓷青花 秋夏用瓷浅唱低吟

花与花器的搭配历来讲究“春冬用钢,秋夏用瓷”,考虑的便是鲜花和花器的气质对应。铜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荷花,气质对应,十分讲究。对于花器的制作,我国历代都非常讲究,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瓷器。柴汝、官窑、哥窑、龙泉、均窑等都以生产花器而名传千古,并成为收藏家争相购买的珍品。如元代的青花瓶,使用的是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尤为珍贵。

几何图案与现代雕塑的巧妙结合,是现代陶瓷花器的一大特点。西方常用的几何线条、圆形更为鲜明的体现了陶瓷的光滑细腻,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两相呼应,格外优雅。

马鞍花器 粗犷精致增色厅室

陶瓷花器自然精美,但马革制做的花器也不失粗犷与精致。位于海珠广场的上品行花艺生活馆中,有这种马革裹出的花器,外表用工艺精细的黑色马皮包裹,像黑色绸缎般的质感,摸上去手感光滑柔顺,中间是中空的玻璃盛皿,有着琉璃般的晶莹。

在棱角分明的马鞍花器中插上一株朴素的马蹄莲、抑或是娇艳的荷花,都可以展现幽雅的情境,主人对生活简单、朴实的追求信念跃然瓶上,店员还介绍,这些马鞍花器即使不插花,仅盛清水,显现的晶莹水珠也足以让人陶醉,活生生就是一件装饰。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器型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博山炉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熏炉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曲足炉宋代的炉式之一。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鼎式炉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宋瓷风韵秀丽婉约


宋代,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和美学风标。从实物载体来看,我国的陶瓷工艺从唐及宋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动多变,釉彩瑰丽多彩,装饰华美多姿,窑口争奇斗艳,其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亦日趋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规模,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笔者所收的南宋景德镇影青瓜棱执壶,是典型的南窑景德镇系看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有窑三百多口,可谓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一派兴旺繁荣景象。当时的朝廷特派官员到此“以奉御董造”,即确定此处为皇家御窑口,景德镇也为此名声大震,成为中国瓷都。此件影青瓜棱执壶系出自景德镇的湖田窑,这也是当时镇上最多的窑场,材质系高岭土。影青瓷又称青白釉瓷,好的青白瓷具有:“薄如纸、声如磬、青如天、明如镜”的特点。北宋时的青白瓷泛米黄色,南宋后的青白瓷随着釉质工艺的改进及烧制火候的调节,瓷釉洇润出隐隐的湖绿色,匀净晶莹而清醇华滋,色泽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养眼。此件影青瓜棱执壶就具有此种特点,胎质细腻而坚密,釉色纯净而莹然,特别是经过千年地气的陶冶及漫长岁月的摩挲,壶壁上已泛出一层温淳的包浆,弥散出悠悠的沧桑之气。

此件影青瓜棱执壶的造型十分优美华丽而饱满婀娜,生动地展现了宋人精湛的艺术构想和精巧的塑器能力。其壶身以瓜为形制,显得视觉效果丰腴圆浑,中间的六条瓜棱极有空间分割的作用,使之气势内敛而松紧自如。至壶颈处急剧收勒,形成造型的变化,犹如削肩之仕女,富有曲线美感。而壶口则再次舒放成扁圆形,犹如喇叭花开,和下面的瓜棱相呼应。其壶的流口则纤细而弯翘,颇有动感势态,壶的把手则采用了简洁而明快的方法紧贴壶身直接相连,与弯翘的壶嘴一直一曲相映成趣。壶肩处左右两个穿线孔,亦富有装饰效果,使壶形显得更为空灵。一把实用的执壶,在宋人的手中做得如此雅致,的确反映了一种审美的生活范式。

近年来,由于景德镇青白瓷走俏收藏界,为不少玩瓷者所青睐,因而在利好的驱动下,时常冒出一些假货赝品,以蒙法眼,以乱市场。如有的售假者自称“是出自宋墓,不会假的。”其实釉面上的土迹及泛黄均是仿制而成。欲辨其真伪,细看瓷器底部是关键。此件影青瓜棱执壶底部有米黄的锅巴色(焦米)及印在瓷胎里的褐色的粘土痕,俗称“糊米底”,这是仿制者至今为止无法解决的难题。

红彩花觚应为祭供器


觚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盛酒具。瓷觚出现较晚。元、明、清三朝用它插花或陈设(祭祀)之用,所以称花觚。多为各代景德镇或浙江龙泉窑产品。花觚为小腹、长身、细腰、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元代花觚体较小,明代以后体渐大,并出现四方、六方、瓜棱出戟等装饰的大型花觚。

清代花觚造型各时期略有不同,康熙时所制花觚体重,口面坡度大,中段细腰突出;雍正时的多加工边瓣、乳钉等装饰;乾隆时器型规整雅丽;到嘉庆时期,其前期基本上是乾隆瓷的继续,后期则在制瓷的质量方面显然有所减退。在器型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的传统。

嘉庆官窑器款识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在特殊器上,亦有施金款的。民窑器中有六字篆书方章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并且用楷书款。嘉庆瓷用的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

济南市博物馆所珍藏的清嘉庆红彩花觚,通高28.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2.5厘米。此花觚造型仿古代青铜觚造型,形制庄重大方,线条优美流畅。喇叭形口,束腰,中部突起,圈足似钟形。通体绘红彩图案,其纹饰主要是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纹,腰、圈足底部饰回纹,口沿描金,束腰处及圈足下部有许多道描金弦纹将纹饰隔开。在花觚束腰处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这件花觚周身满绘各样花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上下俯仰,描彩错金,红、白色对比强烈,互相辉映,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和色彩十分精美,应为清嘉庆前期官窑上品。此器为今人研究清代嘉庆时期的陶瓷烧制工艺以及断代,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笔者所考,古时花觚作为祭祀用品时,属五供之一。佛龛前的五供,一般是一只香炉、两只觚、两个烛台,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此花觚绘有佛教八吉祥图案,就此推断,它应为祭供器。

笔者经过分析该花觚的瓷质、成色、花纹图案、款识和造型,认为应是清代嘉庆前期景德镇官窑所制之器。

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花觚成对与烛台摆放于香炉两侧,则合称五供。是古代摆放于祠堂,庙宇的香案之上。古代先民祭天奉祖,求神拜佛所用的礼器。其材质以铜,瓷,锡等较为常见。器型端庄大方,做工都十分讲究。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此花觚敞口,长颈,腹部鼓出,高圈足外撇。器体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典雅迷人,胎质细腻致密,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滋润如玉,色泽淡恬幽靓,秀美天成,具有较强的立体之感,而以手感之,且又光洁平滑,高雅素装摄人眼目,独具艺术魅力。全器造型别致,俊秀挺拔,隽雅端丽,纯净釉色与古朴之器形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柴窑釉器翘楚之作。

花觚作为中国瓷器器形最奇怪的一种,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装饰类陶瓷的一种伟大创造。同时,花觚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民对艺术生活的一个注重。

陶瓷知识:刷花艺人


民国时期以程大有的刷花技艺尤为杰出,程大有,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开办大有美术流畅而有节奏,人物外在的形貌、内在的气质以及动感,都表现得丝丝入扣,用色也极为考究。程大有的薄彩人物刷花,可谓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堪称陶艺界一绝。程大有在花鸟、山水、静物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民国时期创作的刷花瓷板画《松鹤图》,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这也为刷花瓷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靓丽的一页,标志着刷花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潮州通花瓷花陶瓷式微令人忧


在10月23日至27日的广交会第二期展会上,165家知名陶企组成“潮州军团”闪亮登场,集中展示潮州瓷器风采。然而,与产业发展迅猛的日用陶瓷、卫生洁具陶瓷相比,潮州传统的枫溪通花、瓷花陶瓷却显得日渐式微。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邱伟志说,近年来传统的通花、瓷花陶瓷创作、生产明显减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溪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龙才对此深感忧虑,他希望有年轻后辈超越他的通花、瓷花技艺。

春色瓷花篮被定为国宝

记者前往潮州市枫溪区采访了王龙才。79岁的王龙才已经很少做陶瓷,只是偶尔坐上轮椅到儿子、徒弟开的陶瓷工作室,指点一下年轻人。

据王龙才说,通花瓷是潮州枫溪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雕贴镂空、精巧玲珑的陶瓷艺术品类,主要特点是在瓷坯体上雕通连续的几何图纹或花卉、人物、动物等形象。通花瓷经常与捏贴瓷花相结合,称“寄花通花”。枫溪的传统通花、瓷花陶瓷曾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林中的独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很辉煌。由叶竹青担任主体设计、王龙才负责主要创作的1.2米三层《友谊通花瓶》融通花、堆塑和寄贴立体瓷花、捏塑人物于一体,是当时大坯体多层通花瓷的一个突破。王龙才设计创作的大型三层通雕《春色瓷花篮》被选送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并被国家定为国宝。

通花瓷花年产一两万件

邱伟志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枫溪地区有两三个国营厂在创作、生产传统的枫溪通花、瓷花陶瓷,一个车间就有上百人,规模很大。近年来,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迅猛发展,传统的通花、瓷花陶瓷在明显萎缩。枫溪的陶瓷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出口为主。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大批量、机械化生产,从事者多;而通花、瓷花陶瓷是纯手工生产,产量上不来,熟练工少,耗时长,在市场推广上存在问题。

据邱伟志说,为保护传统产品、品牌,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目前组织20多人创作、生产通花、瓷花陶瓷。就通花、瓷花陶瓷创作、生产而言,研究所在七八十年代是“最小”单位,如今国营厂没了,比起零星的民间作坊,研究所又成了“最大”的单位,研究所目前年产通花、瓷花陶瓷产品仅1至2万件,主要是外交部及政府的礼品。

大师感慨后继未见能人

对于越来越少人创作、生产通花瓷,传承人王龙才急在心头。他说,人称他是“南国花魁”,但一花难引众花开。他曾带过几十个徒弟,其中有的成了省级工艺师;目前也仍有跟他学艺七八年的徒弟在他身边从事创作。但他最在意的瓷花技艺,如今还没有年轻后辈能继承超越,这让他感觉很遗憾。

王龙才13岁开始做陶瓷,曾苦心研制出一种薄如蝉翼、下水不沉、落地不碎、比实物还轻的瓷梅花、桃花瓣片。后又试制成功一种可于烤花时同时烧成(成瓷)的低温瓷泥,解决了瓷菊花需分烧榫接的问题,使之能整盆烧成。王龙才的妹妹也从王龙才那儿学会了一些制瓷技术,但她说,哥哥是个很用心琢磨的人,她的技艺离他还很远。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净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定州市博物馆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浙江博物馆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陶瓷工艺:剔花


剔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故名。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期山西地区瓷窑亦颇流行,黑釉剔花独具一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花器尽显陶瓷绝美风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