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

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简一瓷砖

2020-09-19

美家美瓷砖。

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

这是当地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尘土飞扬,张的头像被放大成一米高、80厘米宽。照片的图说配了一行大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绍斌绝对算得上大器晚成的典型——直到30岁以后,他才走上了青瓷创作的道路。但他又绝对是一位为青瓷而生的人,不仅仅是他,包括他的家庭——张家是青瓷世家,他的一对儿女至今也从事和青瓷相关的工作。

2009年,世博会浙江馆在全省寻找“最浙江”的六户代表家庭,几经选择,龙泉青瓷世家张家最终入选。

和张家一起入选的,还有三十口人住同一屋檐下的义乌周晓光家、重振祖业的丝绸家族杭州汪昔奇家、世代在老街生活近百年的临海戴世忠家以及代表浙江海洋经济文化发展的舟山周氏家族。

正月初六的上午,张绍斌和女儿张英英开始了虎年第一件作品创作。

至于这件作品的构思,他还没有完全成形,“我需要一边做一边寻找灵感。”他说。

他的两个孩子,女儿张英英和他一起在家从事青瓷创作,儿子则去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除此之外还带了一位徒弟。“他们都是从小一起跟我学的,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张绍斌说,尤其是25岁的女儿张英英,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当地媒体的一些描述中,张英英被认为是龙泉青瓷界新秀。

青瓷世家

张家的青瓷在民国初期就进入过上海,这要从张绍斌的爷爷说起。www.taOci52.cOM

与其说张绍斌的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是青瓷的创作家,不如说他们是手工艺人兼商人更为准确。

青瓷只是他们自产自销、用以赚钱谋生的“产品”,由于他们的精益求精,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仿古青瓷的更高水准。

一篇题为《龙泉青瓷渊远流长》的研究文章中描述,民国时期,随着洋人入侵,外商涌至,曾掀起了一场仿古青瓷热。

《龙泉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民国初期,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时有县城廖献忠、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李君义等。

也就是说,当时张绍斌的爷爷研制仿古青瓷,是因为有市场。

张绍斌回忆,当时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就一度成功把自己的作品“打入”上海市场,“每次除去进贡给上海帮派的费用后,回到龙泉依然能获利丰厚。”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解放后,1957年,周恩来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后,龙泉成立仿古小组。叔公张高岳,正是仿古小组的成员。

在现今的龙泉青瓷博物馆还存放着“寿龟”、“白菜瓶”等他们的多件作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宜兴新增一家输美日用陶瓷认证企业


江苏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日前收到了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证书,在新年伊始正式成为宜兴市输美陶瓷的新生力量,宜兴市现有的输美陶瓷认证企业数也上升至10家。

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陶瓷酒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陶瓷酒瓶生产企业,现有员工3000多人,厂区面积20多万平方米,2012年销售额4.5亿元。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设计开发能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环保产品认证,是陶瓷酒瓶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

因受行业景气度影响,国内酒瓶市场出现了大幅度萎缩,该公司从去年开始转变经营思路,由专注内销转向内外兼营。为了打开日用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公司于去年11月提交了出口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和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申请材料,并于12月底通过了江苏检验检疫局组织的现场考核。据悉,该公司目前计划通过代工制作日用微波炉陶瓷餐具的形式,试水国际市场。

松发股份 潮州又一家陶瓷企业A股上市


3月19日,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后的松发公司将实现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转变、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转变,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昨晚,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总结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卢淳杰,市政协主席汤锡坤,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忠奇,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副市长陈少宏,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传胜,市政府党组成员洪岳伟等参加活动。

卢淳杰在会上指出,松发公司是潮州的重点企业之一,也是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中的杰出代表。多年来,松发公司始终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带动和促进企业发展提速、效益提升,成为我国陶瓷行业中的佼佼者,为潮州陶瓷产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松发公司成功上市后,将实现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生产企业到上市公司转变,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机遇。他希望松发公司以上市为新起点,依托资本舞台,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引领和带动我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以优异的业绩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投资者。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促进松发公司更好更快发展,推动潮州加快振兴崛起,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道藩说,松发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过去我们依托瓷而生,现在我们正打造以瓷文化为平台,未来我们将构建以“家”为主题的美好商业蓝图。他表示,松发公司全体员工将加倍努力,以更好的业绩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

据了解,松发公司从创立至今,一直坚持以日用陶瓷为载体,通过设计创新引领消费潮流,致力于塑造高端日用瓷品牌形象,使松发产品成为“品味生活”承载体。“松发”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出口商品免验资格”等荣誉,“松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还成功参与多项陶瓷国家标准的制订。

建国瓷厂:景德镇第一家国营瓷厂


建国瓷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景德镇建立最早的一家国营企业。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后,中共浮梁地委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陶瓷生产。为了办起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当时的地委书记黄永辉亲自发动驻军、机关干部和吸收的150多名瓷业工人,自筹资金,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同年8月16日筹建“建国瓷业公司”,之后接管了官僚资本“江西瓷业公司”所有坯房、窑厂及财产。

1950年4日1日,正式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1年,建国瓷业公司接受了人民政府没收的旧商会和九窑公会等官僚资本,工人增加到500人、厂房占地面积扩大到2000平方米,并且开始承做苏联大瓷碗等国家订瓷,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大。1952年8月1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建国瓷厂”。

为全市公、私营企业做出示范

当时的建国瓷厂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全厂职工发扬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夜以继日进行义务劳动,检修厂房设备,挖“脚板”泥,取晒架塘。那时没有固定工资,在食堂集体吃饭,卖了瓷器就发点米,工人们不计时间,不讲报酬、不谈福利,生产热情饱满,纪律严明,上下一心,渡过了难关。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厂总产值仍增长3.7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92.8%,为全市公、私营企业作出了示范,显示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1954年,为改变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市里决定建立—座以煤窑代替柴窑,以机械化代替手工的新型工厂,并把此任务交给了建国瓷厂。当时在东郊凤凰山动工兴建,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5年12月投产,取名建国分厂(即现在的宇宙瓷厂)。从原料精制到产品成型,采用了半机械化操作,装置了球磨、搅拌、榨泥、练泥机和电动压坯、施釉等设备,新建了一组煤窑、实现了以煤代柴烧瓷,并不断改进,提高烧瓷质量,为全市推广“以煤代柴”作出了贡献。

1958年,景德镇瓷厂、十九瓷厂并入建国瓷厂,职工猛增到3600多名,尤其是颜色釉生产的技艺力量得以集中,恢复了传统瓷生产,形成了一支生产高温颜色釉和高档细瓷的技术骨干队伍。1959年北京有关部门曾选择3500件颜色釉产品做国庆用瓷。

难忘的岁月与曾经的“一分为四”

在发展过程中,建国瓷厂也曾受到一些挫折。1958年“大跃进”年代大搞“以瓷代钢”,生产热风管、沼气灯头、瓷质钢锅等,由于盲目冒进,单纯追求产值,造成了一定困难和损失。1959年,市委第一书记赵渊亲自到建国瓷厂粉定八组蹲点劳动两个月,拜工人为师学利坯,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改进管理,给全厂职工极大鼓舞。当时,原燃料的供应和运输非常困难,职工们到陈湾运瓷土,修皇岗运煤公路,还抽出上千名职工组成“社会主义建设兵团”到蚊潭山区砍伐、运输松柴,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文革”时期,在“瓷器不能打仗”、“一厂变多厂”等思想干扰下,建国瓷厂的正常生产秩序给搅乱了,不少传统颜色釉品种被砍,许多从事颜色釉生产的工人,忍痛离开自己的专业岗位,技艺人员由180余人减少到11人,不少工人被调出做泥、木建筑工,还有的改行从事杀猪,搞搬运等。1970年建国瓷厂还被迫迁到柳家湾建厂,因违背客观规律,只得停建,企业受到了严重损失。

与此同时,建国瓷厂被迫划出部分车间办螺丝厂、标准件厂、无线电厂等,使一个好端端的老国营企业“一分为四”,被拨走厂房,调出人员,新建的自动流水注浆作业线被拆散,厂区沦为荒地,企业支离破碎,年年亏损。

改革开放让企业焕发青春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建国瓷厂依靠全厂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医治浩劫后的创伤,充分发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重点恢复和发展了祭红、钧红、影青、茶叶末、窑变花釉等传统产品,创造了凤凰花釉、彩虹釉、羽毛花釉等新品种,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颜色釉等产品遍及国内外,行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瓷获部(省)以上奖励33次之多。其中1979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彩虹釉获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以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以及部长级官员有97次之多。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将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阳开泰”80件花瓶赠给新加坡总理;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又将该厂生产的色釉综合装饰双耳瓶赠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为摆脱企业困境,建国瓷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厂推行了企业深化改革工作。采取划小核算单位,以一个班组、一条生产作业线或一条窑为实体,优化组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2009年,在全市陶瓷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试点,顺利地为全厂职工置换了身份,完成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我市正着力打造“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原建国瓷厂凭借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的陶瓷工业遗产,有效地利用罗汉肚、迎祥弄、龙缸弄等处老厂房、老设备以及人文历史,恢复了明清作群,其中有圆器坯房、琢器坯房和柴窑遗址,包含原来的原料、成型、烧炼厂区在内,建立创意工作室、艺术长廊、瓷展中心……让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和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文化,靓丽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青瓷的修复(一)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有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窑和六朝以来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著名青瓷窑口,目前在境内已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古代窑址,而出土的青瓷器皿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在所有出土或传世遗留下来的青瓷器中,破损的、残缺的却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破损的文物自然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能拿到展厅去向观众展示,只能作为标本黯然地躲在库房中。因此,修复这些破损的文物,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当然,瓷器的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术,并非轻易能掌握,况且我国窑口众多,瓷器的品种纷繁复杂,不同品种瓷器的修复又有其各不相同的要求。若想全面掌握所有品种瓷器的修复技术,必然会有难度。笔者从事瓷器修复多年,因身处浙江腹地,所经手修复的大都以青瓷器为主,故对青瓷器的修复已有所积累,撰此拙文,以求教于方家。

青瓷器的修复程序与所有瓷器的修复方法一致,也是要经过清洗、粘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个主要程序。所不同的是,青瓷器的胎和釉的颜色以及原始瓷釉、片纹等工艺,是青瓷器修复的特殊技术。本文将着重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

一 清洗、粘合

破损的青瓷器基本上都是长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满黄泥外,还有很多水锈紧贴在器物上,有的还粘连在器物断裂的剖面上,给器物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先将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对柔软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与器面平直的方向将水锈轻轻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划刮,以免伤害釉面。比较难以清除的是粘贴在断面胎体上的水锈,特别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话,则会给粘接时产生明显的隔缝,对整器修复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用牛角刀或竹签刮削,胎壁较厚的也可用金属刀具轻轻地刮削。另一种办法是用洁厕净等洗涤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两种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发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马上就粘接复原。这种修复的过程往往很粗糙,接口处严重错位的情况十分常见,而残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补缺。这种修复无神韵,也达不到展示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将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然后将剖面的胶水刮净,最后进行拼接、粘合。

二 补缺

补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残缺,或原本就已残缺的那部分用修复材料进行配补的一项工艺

1.补缺的方法

补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残缺,需要配补。这是最常见的器物破损情况,也是比较容易配补的一种。可在原有保存区块用打样膏翻模取样即可将残缺部分复原。

第二种,残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没处翻模,只能参照同类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复原。这种方法在确定补缺部位的造型时,一定要慎重,必须找到确切的复原依据——参照物,才能着手修复,若找不到参照物,宁可让其缺损,决不能随意编造。如1997年笔者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修复一件唐长沙窑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残缺。为此,笔者查阅了许多有关唐代长沙窑注子的图象资料。在找出与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图象后,再根据器物上残存的痕迹,先做出模子,然后进行翻模复原。因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将二根或三根泥条并立捏成的,那么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复后的注子完全恢复原有的时代艺术特征。

第三种,大部分不复存在的残器的配补。杭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残件,仅存上部两层,下层的腹部俱已失却。根据瓷器收藏品管理相关部门的意见,要求全部复原。为此,笔者首先找来了一件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在其上面翻模取样,使残缺的部分予以复原。

在这里,能否找到完整的东汉黑釉五管瓶是确定修复方案的前提。如没有同时期样本,这种残器的修复工作只能作罢。

2.补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补缺材料主要有1.AAA强力胶+石粉+矿物颜料;2.环氧树脂;3.石膏。前一种适合于小范围的补缺,后两者主要用于大范围的补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够强,必须再进行加固处理。如上面提到的那件东汉黑釉五管瓶,因补缺的范围特大,就采用了石膏补缺。石膏的厚度要大于原器壁,这就相对加大了牢度,也达到了因有的重量,之后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的方法是:先在石膏做成的胎壁内外涂上502胶水,然后再加涂一层AAA强力胶,这样就基本达到“瓷化”程度。青瓷器补缺的材料以第一种为主。一般的做法是将颜色调成与釉色接近,而不是做成胎体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做釉打下基础。而历代青瓷的釉色各不尽同,修复者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调出比较接近的颜色。如,原始瓷的釉色多数泛黄,是用矿物颜料土黄加少量太白粉及微量铬绿调成。唐五代越窑的“秘色瓷”为艾青色,则要用铬绿+太白粉调成。在出土的越窑青瓷器中,以两晋南朝时期为最多,需修复的青瓷也以这一时期最为多见,因此,掌握这一时期青瓷修复补缺的颜料运用,更具实用意义。它的补缺颜料是,铬绿+土黄,再根据釉色的深浅添加太白粉。

三 上色、做釉

上色和做釉是青瓷器修复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术,若把握不好,整个修复的过程就会在此全功尽弃。上色和做釉,要根据釉层厚薄情况,釉薄者可将上色、做釉两个程序一次性完成,釉厚者或希望釉面有玻璃质感则需单独再次“上釉”。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伏虎罗汉》(作者 郭琳山)

《婴戏》(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唐舞女》(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郭琳山陶瓷艺术回顾展正在进行 去看看千金难求的珍品

●两代人都是工艺美术大师 这样的家庭杭州不多

本报讯 嵇锡贵望着橱窗里的《唐舞女》发呆,眼角有点湿润,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套瓷器,是她和先生郭琳山合作的一套作品,她彩绘,先生制作,但,这样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从前天开始,郭琳山大师陶瓷艺术回顾展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为期一个月,他的夫人、同为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一看到这些展品就会想起与先生 “青花斗彩”的日子。

本次展览以郭琳山大师的作品创作年代为脉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09年。

在杭州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一共只有七位,郭琳山伉俪占了两大名额。他们的大女儿郭艺,则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郭琳山一家,很低调,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但在市面上流通的却很少,都集中放置在两套房子里。这两天,郭琳山的作品一展出,马上就有不少人通过熟人找上门来,希望买个一两件收藏收藏。

可对郭家人而言,郭琳山的作品是无论如何都舍不得卖的。

郭艺说,父亲生前就开始向各级博物馆捐赠作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自己的艺术馆,免费供人参观欣赏。

“他每做好一件作品就会藏起来,有些连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以为他作品很少,要办展览了,一件件翻出来,没想到那么多,这次展出的陶瓷作品有75件,画13幅。” 嵇锡贵说,真可以搞艺术馆了。

郭琳山惜瓷,徒弟金国荣最有体会,他打趣说,“当嵇老师做好一件作品,郭老师都会怂恿她卖掉,而轮到他自己,他却根本舍不得卖。”

金国荣说,郭先生的青瓷捏塑瓷雕作品《射》曾被一个香港收藏家看中,三番四次打电话过来,然而,无论对方说什么,郭先生都不肯松口,“外行人可能不知道,做一件陶瓷作品,从原料开始要经过70多道工序,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了。《射》更是师傅用独创的手工卷泥片陶捏塑方式创造的,堪称得意之作,他宝贝得紧。”

现在,郭先生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西溪湿地的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年底就要开馆,到时将会长期免费对外开放。馆名特意从夫妻俩的名字里各取了一个字,里面陈列的也将是两位“陶瓷伉俪”的毕生心血。

大师的家

郭琳山(1939~201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临海人,毕业于同济大学硅酸盐专业,攻陶瓷雕塑。

他的陶瓷艺术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涉及紫砂陶塑、陶捏塑、南宋官窑釉瓷雕、青瓷捏塑瓷雕等。尤其擅长人物和动物的造型,其制作的《伏虎罗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夫人嵇锡贵,1941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湖州人,擅陶瓷彩绘,《大地回春图》是她的青花代表作。

女儿郭艺,1969年出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陶瓷制作技艺,13岁便成为国家注册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她现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张志安先生不幸逝世


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张志安先生不幸逝世

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张志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十三时,在宜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张志安1930年3月生于江西清江,童年耕读于乡村,酷爱绘画,52年开始在《井冈山画报》发表连环画。同年考入鲁迅文艺学院,毕业后,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苏省宜兴陶校。张先生的作品,达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重写生,更重意境的创造,精神的刻画,他的笔意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诗歌、无一不擅,无一不精,他作小品,思想广阔,章法奇妙,感情真挚,滑因小失大。相反,能小中见大,少中见多,言简而意长,他师法造化,求索心源,不拘泥前人名人成法,气格豪放,神融笔畅,形成了质朴、泼辣,浑厚的个人风格,其艺术深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赞赏。

曾任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副理事长,宜兴市美协理事长、政协副主席、景德镇画院名誉院长、江西日报景德镇陶瓷经济开发公司艺术顾问、东方瓷画院艺术顾问、台湾《紫玉金砂》杂志顾问。也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执教,并参与筹建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多数都系张志安教授的学生,张志安教授对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宜兴紫砂文化都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张志安教授的奉献精神将和他的作品一起,永留人世,永垂不朽。

陶瓷世家一脉相承 林建良执掌敏文堂


技艺一脉相承自成一派终结硕果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在中国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的德化县,陶瓷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备受世界瞩目。当地陶瓷世家代表人物、敏文堂创始人林建良更是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自成一派,其代表作品《寒江雪泊》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一举夺魁,摘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推动着中国陶瓷艺术迈向新的发展。

出身陶瓷世家耳闻目染养成艺术气质

据了解,生于德化的林建良来自一个名副其实的陶瓷世家,祖辈世代从瓷。祖父林克洞幼承父教,一生先后于程田寺格盛益等瓷庄、宝美后井步华等瓷庄、塔雁街陶玉、兴盛等瓷彩店彩画;父亲林质彬是德化瓷坛知名彩画艺人。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得林建良从小就对陶瓷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谈到对陶瓷艺术的喜爱,林建良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化,是民间艺术丰盛之地,古陶瓷文化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小他就十分酷爱绘画,随父学习中国画、工笔人物花鸟画,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林建良还经常深入德化山区写生,体验生活,广泛搜集素材。1977-1978年间,他到县文化馆边工作边学习,期间,还参与县文化馆德化窑考古工作,大量整理临摹德化明清时代青花图案,从中吸取了大量传统装饰的优秀技法、技巧,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和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寒江雪泊》

技艺一脉相承自成一派终结硕果

1978年,年仅17岁的林建良随父亲进入德化第一瓷厂彩画车间当学徒,从那时起,他就正式走上了传承与发扬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之路,从此在陶瓷美术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在家传的熏陶下,林建良工作之初就大放异彩,由其设计的花卉花瓶、仕女挂盘等作品,在县工艺美术展览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当时在厂里引起不小的轰动。1981年参加德化县陶瓷造型装饰设计培训班,获得青年习作评比二等奖。1983年,由其创作的五头儿童餐具,获得了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纪念奖、福建省优秀奖等荣誉。1995年,林建良凭借其出色的技艺,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师”职称。

1984年,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开阔眼界,林建良进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师从陈若菊、庞瑞媛教授。还得到著名乧术大师吴冠中的亲自指导,随着理论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创作一系列新产品装饰画面中,特别注重陶瓷的艺术性与适用性,其代表作品玉凤22头茶具和四凤花瓶,获得87年全国第二届青工智慧杯三等奖,福建省二等奖,并被收入《中国青年科技成果》中。

随后,林建良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其创作的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好评。认识林建良的人知道,他的绘画基本功扎实,但在技巧上又不拘泥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林建良将国画笔墨精髓灵动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最具表现力的是他的陶瓷艺术挂盘作品。在林建良的获奖作品中,记者看到一幅奇特的陶瓷挂盘《寒江雪泊》,该作品妙趣横生,远看浑然一体,近看工艺精细,这也正是他的独具匠心之处。而这个《寒江雪泊》作品,在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林建良对陶瓷独特的创作和敏锐的捕捉,与他陶瓷世家的血脉密不可分。作为陶瓷世家的传承人,在三十多年的从艺经历中,林建良总结了走工艺美术之路的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一个陶瓷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新设计技能,同是要对整个陶瓷成型、烧成、装饰工艺的流程的深入了解,要善于多方吸取其它艺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取得成功,要不断创新,努力研究,才能对德化陶瓷美术事业有所贡献。

解读宋代“唐家作号”青瓷器


人们一提到古青瓷,总会想到历史上五大官窑和龙泉窑,但那些名窑器物价格之昂贵,数量之稀少,一般人都无法晤面。其实,除几大名窑之外,还有许多高水平的民窑青瓷值得一书,人们易得见,买得起,藏得起。有些民窑的高档器使人见后爱不释手,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物家庭所用,或者是外销器,我们湖南省湘江中上湘“唐家作号”窑场出土的宋青瓷就是一证。

一、窑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

该窑址地处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沿湘江西岸和永州市祁阳县沿湘江东岸,沿江两岸十来里有多处窑址。因为两岸属丘陵区,在当时有丰富的燃料和青瓷泥,加上方便的水上交通运输,是发展青瓷业得天独厚之所在。近些年来,当地村民搞建设、挖鱼池、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瓷片、窑具。笔者多次到该窑址察看过。特别是今年,发现一些碗内侧书有“唐家作号”四字,原总不知窑场名称。因此,这“唐家”窑场名称被湮没了数百年之后,今又重见天日。

二、窑场器型种类,瓷质及烧造办法

器物种类有:碗盏、壶、盘、碟、瓶(分酒瓶和花瓶)、钵(分日用钵和香钵)、炉、水珠子、罐、坛、茶托、盏托、健身球、弹子、碾槽、擂钵碾药用 杯、油灯、麻陀(当时妇女制麻线用)等二十余种,每种器型又有十几种、二十几种式样,比如大海碗,口径达23.5厘米;小碗,口径却只有7厘米,又如大壶,可盛水7斤余,小壶容量不足0.1斤。可能是多样式取胜。如收藏,集它个3-4百件,可以不挑同式之物。真是五花八门了。其瓷质坚硬,窑温以1000℃——1200℃,火候老到。烧造方法和一般窑场相同,第一次素烧刻花和印花在素烧前 ,然后施化妆土,上釉或绘花,再烧一次即成。均为箍钵,支钉或再加垫圈烧制。

三、釉色,纹饰及书款

该窑釉色多样,有青绿、青黄、白黄、黑褐、深褐、浅褐、深绿、浅绿、天蓝、紫红、月白等,真是琳琅满目,成器都有开片。青绿、青黄接近龙泉,天蓝、紫红、月白近钧器,以上釉色从图片中可见到。再讲纹饰,纹饰器远多于素面器。分刻花,一般刻莲花、鼓钉梅花,印花器最普遍,有菊花鱼纹,分双鱼、三鱼、四鱼,有的器里侧印菊和“嘉庆福寿”吉祥话,字边围海水纹或云纹。还有菊在器里心,侧印牡丹和梅花。印花复杂繁多。绘花有黑彩、褐彩点花,多为点梅花、点瓣花。绘花有绘几组条斑彩或绘黄绞带花。最有影响力的还是绘几种色彩,绘有绿叶葡萄、牡丹,转轮花均为绿叶红花,再加器口边绘蓝或绿边,汇为三彩。绘彩在化妆土上,其绘工精巧,线条流畅,简直是信手拈来,画面明快,呼之欲出,恐怕是对后来国画小写意有着深远的影响,开了图画写意之先河。烧成后,其色近“辽三彩”,绘工水平却远胜“辽彩”,磁州窑、扒村窑、吉州窑绘工追求形似,且是单色;而“唐家作号”窑场不但追求神似,而且还是多彩。是现在已发现的瓷窑中独树一帜者。再讲书款,瓷器正式书款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唐家窑已是司空见惯了,目前已发现三种,一是印款,印在碗里心,“大观通宝”钱布款,也印“唐·记·福”字,所见很多;二是书款,在碗里侧书“唐家作号”;三是书甲子纪年款,在碗里侧书“丁亥年二月号”款,可能是宋徽宗大观元年,或宋仁宗庆历七年所造。

四、结束语

“唐家作号”窑场,约建于五代,终于宋末或元初。总之,该窑场规模之大,器物品种之多,烧造时间之长,工艺之精美,印花青绿、青黄釉器可比龙泉,其天蓝、紫红、月白釉可追钧风,其绘彩可比“辽彩”。是江南已发现的民窑中的佼佼者,可谓江南第一窑,收藏界有句俗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藏钧一件,对唐家窑场而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藏得唐窑数件精品也不为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美家美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