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佛山石湾陶瓷艺术

佛山石湾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9-22

陶瓷艺术。

有些地方似乎在冥冥之中就被注定要进行某种特殊的活动,例如工业活动或艺术活动。而这些地方的历史又与这些活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以丝绸或瓷器等多种材料为原料的艺术表达形式,而石湾艺术则是以陶器制@所体现,且历史悠久。

事实上,由五十年代开始的考古工作使石湾附近出土了多个陶制品,其年代之久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证明从那时起陶器制造业就在那里存在。石湾位于广东佛山境内。自唐代起该地区,尤其是广州市就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贸易的发展使石湾制陶业很早就发展起来,并在唐宋年间就深受旅居华南的中东人及欧洲人喜爱。由于索求甚大,石湾的陶制品发展极快并流传至今,而中国其它地方的制陶业则正在衰败,有些已经衰亡。正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及水陆交通的便利,石湾的制陶业才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

正是在明清时期,石湾的制陶艺术在技术上得到了最快的发展。石湾的工匠们除发展自己独有的风格外,还仿制中国其它地方的陶制品。以满足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需要。但这一情况使收藏家们有时处于迷惑之中,因为那些被他们收藏并认为来自其它地方的陶制品实际上来自于石湾,但从另一方面讲,石湾工匠在仿制中国其它地方的陶制品风格过程中,亦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技术知识,并使之融入到以后的制作之中。事实上,专家们认为只是从明朝起才出现了今天被人们称之为石湾陶器的东西。

石湾陶器与中国其它地方出产的陶器的区别之一在于,石湾陶器不是纯粹的艺术观赏品,它们还具有实用性。例如直到今天,石湾陶器业仍主要生产日用陶制品,很少制作纯艺术观赏品。在这种意义上,由诸如萄国人文第士等收藏家直接向陶塑专家下单订制的陶制品就显得尤为珍贵。由文第士为前贾梅士博物馆(现澳门艺术博物馆)订制的石湾陶艺制品为此是该馆最美的收藏品。在那里,我们可以欣赏到石湾陶艺最光辉的一面,尤其是那表现中国神话传说的陶塑及表现华南普通百姓,例如樵夫、渔民、农夫等的陶塑制品。中国的学者一直该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加欣赏这种艺术形式,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收藏家更是如此。也许由于石湾艺术产生于南方,因此更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但文第士等人向石湾的艺术家直接订购这些术品的做法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创作及这一古老行业的振兴,也有助于开拓新的艺术内涵。

石湾陶制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创作它们的艺术家的美学加工。即使是在日常用品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加工的痕迹,这也许是石湾陶制品受到广为欢迎的原因所在。石湾陶器见证了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艺术传统,这在一个知识的传播重要于一个关键人物出现的农业社会中构成了另一个特点。石湾艺术不以个人创造为特点,而以连续不断的创造为特征,是一门真正的民间艺术。也许这才是在观赏其作品时使我们感动的地方。石湾艺术风格统一并且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们虽然是多代艺术家在不同时代所制作的,但尽历沧桑长胜而不衰,而石湾的制陶业也经历了中国近五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走到了今天。

延伸阅读

石湾陶塑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溯源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宋代是陶瓷极盛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时尚推动了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从事陶瓷制作的窑场遍布全国,日用陶瓷、建筑园林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品种急剧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因而后世有"唐八百、宋三千"的赞誉。陶瓷器生产是宋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生产之一,外销商品中绝大多数是陶瓷器。为适应外销扩大对外贸易,陶瓷业逐渐从内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发展。

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土比较丰富。官窑水道渐趋淤浅,水运交通中心不得不移至佛山和石湾。佛山与石湾相连,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台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于是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便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

宋代石湾陶器的装饰艺术非常重视纹饰。纹样题材广泛,形象丰富,极尽工巧细密,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从石湾宋墓和奇石宋窑中出土的遗物来看,宋代"彩绘花卉颇有写意绘画的笔意,如绘兰草、竹叶,用笔疏朗,情趣盎然"。此外,还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瓜棱纹、缠枝花卉纹、二方连续纹等。其中缠枝花卉纹十分精美,花卉蔓草舒展自如,卷曲合度,缠枝的曲、伸、卷、缠都饱含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则"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自明代起,石湾打破了过去单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也不断输出国外,尤其是园林建筑陶瓷,很受东南亚人民的欢迎。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庙宇寺院屋檐瓦脊上,完整保留有石湾制造的瓦脊就有近百条之多,建筑饰品还是无法统计。明代以后,种类和题材则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等等百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传神的体现。例如清代末年就出现过以欧洲侵略者的形象作为外部造型的尿壶,以表达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社会思潮。因此有人称石湾陶塑题材"堪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艺术特点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作为民窑,石湾一直面向广大民众,因此,陶塑艺术均以实用为原则,并将秀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有着明显的装饰特色。石湾陶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尤为密切,为了适应祠堂、庙宇和一些建筑的装饰需要,花盆、鱼缸、花座、花窗、影壁等制作艺术得以发展。为了满足宗教活动需要,石湾大量制作了偶像、门神。石湾后来的观赏、玩赏类陶塑艺术是从实用性很强的准艺术脱胎而来的,所以也带有实用性的痕迹。

石湾陶塑工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无相同音。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建国后五十年来,石湾陶塑工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材辈出。不少古代和现代的杰出人物,成为创作题材。

石湾陶塑的第二个特点是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侥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技法多姿多采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还和卷筒塑制空。原作的传统技法。同时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因此,窑变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

传承意义

石湾陶塑技艺发展到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年轻人难以把这门技艺当成终身职业。在此情势下,石湾陶塑技艺中注入了大量外来元素,传统技艺难以保存,急需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佛山市的刘泽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石湾窑陶器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的石湾窑,以制陶业闻名于世。佛山石湾窑开始于宋,兴盛于明清。由于其善于仿制宋钧窑,人们习惯称之为“广钧";又由于石湾窑产品为广东各窑杰出的代表作,石湾窑又被称为“广窑"。

石湾窑产品多采用本地陶土,器物形体厚重,胎骨暗灰,也有少量胎色呈白色或红色,其釉厚而光润,釉色丰富多彩,有青、黑、红、黄、蓝、白、紫等。这些彩釉由于配方不同,浓淡不一,因而所呈色泽繁多,仅青釉就有冬青、粉青、桑青、梅子青等。在这些釉色中,最富于变化的当为蓝釉,所谓“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此外玫瑰紫、翠毛等色亦为佳品。最为珍贵的为“三捻花釉",即杨桃花釉,它是在浅蓝或红色的釉层中,密布芝麻点般的紫红色,幽雅娇艳,极为罕见。在仿钧窑的窑变色釉中,有一种在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的品种,人称“雨淋墙”,远远望去犹如飞流千尺、万马奔腾。

石湾窑的表现题材与器物种类非常丰富,有人物、乌兽鱼虫、仿古器物及仿各名窑产品、建筑装饰件等。目前所见明代产品有仿贯耳壶、长颈瓶、拄瓶、三足炉等,其釉色庄重,有蓝釉、翠毛蓝、酱黄、米色釉等。色釉多有开片;人物塑像有城隍、土地门官、神仙道佛等,表现手法单一,人物缺乏个性特征,且面部饰有较厚的色釉,五官模糊不清。清代石湾窑各种类型题材齐全,釉色应有尽有,人物塑像写意传神,除神仙道佛官吏外,还有众多劳动人民形象。与明代陶器相比,人物面部不再施釉,而以各种色彩描绘五官,整个形象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个性特征。各种人物塑造得神气意足,栩栩如生。

石湾陶,陶冶情


当看到“我看陶瓷”这个题目,我就想:作为一个陶都所在的城市,佛山人是很有底气去写它的吧?!“石湾瓦,甲天下”,自古以来的美名,加上那千姿百态的石湾公仔、品种繁多的装饰瓷砖、增色添景的园林陶饰、美轮美奂的马赛克艺术……古往今来,无不在浸润着佛山人的文化神经、装点着佛山人的精神世界。

谁家没有摆上几个符合自家喜好眼光的陶瓷公仔?恐怕极少;谁家没有装点几样认为会带来吉祥如意的陶瓷摆设?也会很少;现代家长,谁家不曾带小孩去参观过南风古灶、参观过陶艺制作、甚至亲手玩过泥巴?也应该参与者众;更不说千年祖庙里面的陶塑、泥塑,既是古老艺术的永恒表现,也是陶都人民千年智慧的代表所在。那些个栩栩如生的小小公仔,是自然流淌在佛山人血液中、一代传一代的“陶瓷基因”的外在表现而已罢。呵呵,“石湾瓦,甲天下”的后面是否也应该加上,“”?!

扎小辫的少时,看着家里摆设的陶瓷公仔,还没有太多感觉,当某一天,家人买给我一套六件陶做的小炉子、小锅、小煲的厨艺玩具,我好喜欢,小小的心里觉得这才是小孩家家原文来源于华夏陶瓷网要玩的嘛!那一套小陶瓷炉具,让我珍爱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用它们做我独自扮演小厨娘时候的道具,也是我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煮树叶、花朵、草儿“大餐”的好工具。那小炉具里面,有长辈对我的疼爱、也有我“丫角髻”岁月的一段游戏乐趣,童真自然,和由此触发的游戏想像力,直至在某一天它们不知所踪。当我现在在街头的陶瓷店里,看见这套如今仍会放在显眼位置摆卖的小炉具,心底就有一份不言而喻的亲切感。有多少的佛山儿女在他们的儿童时代拥有过这一套小陶瓷炉具、或者让他们现在的孩子也拥有?我想有很多很多。

长大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一些陶艺名家,或者国家级的陶艺大师,梅文鼎、黄松坚、潘汾林……在他们的身上,不但从一个个大师的高度了解到陶瓷艺术在佛山的重要位置和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更从佛山各大展厅基地看到了为什么佛山人的陶艺触觉、“陶瓷基因”能被代代相传,现如今,很明显地,佛山人不止是被影响着、延续着,更是更有力量地表现着、改良着陶瓷艺术,向世人展示新的陶瓷深意和前景,我为“佛山陶”骄傲。

中国石湾陶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很多好的瓷器,一个是陶的,一个是瓷的,两者之间艺术表现处理方法都不一样,比如说人物的话,我们用陶土塑造,我们会根据原材料的特点去创作一个人物。石湾陶瓷艺术品就是这样的,跟江西的瓷器有一些不一样。因为陶里边给人感觉很豪放、很粗野,因为泥土本身就是很粗糙的,而瓷器是很细腻的。由于两种不同的材质形成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作为瓷器的话由于它比较细,细腻的东西,所以一般你做的话比较稳重一点,如果做的通透一点作为瓷器就比较难,这是材料性质决定的。但是作为陶你怎么表现都可以。因为它黏度比较强,含沙量比较大,所以很适应手感,所以形成了陶和瓷的不同风格。我们今天谈陶,怎么样说呢?很多人一看就看出来石湾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陶里边运用了各种材料,不能跟瓷器一样使用彩绘。所以我们利用了比较简单的釉彩来塑造人物。作为陶文化,石湾的陶文化时间不太长。石湾里边的陶瓷文化,一个是官窑一个是民窑,而且文化里边我们感觉就两个有一点区别。

石湾陶瓷这个艺术都有民族精神和文化在里边,所以我们地方性比较重。再一个我们石湾陶瓷和别的地区不一样。一看我们作品就知道,我们是重视塑造,面部刻划,注重人物思想感情,还有露出肌肉的地方不加釉彩,是用泥土表现出来。有人说石湾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好象是立体的国画。就是说这个立体感就像用笔描了一样,很像国画。

这个作品做成以后还有彩绘啊!这个釉彩,有一个简单朴素的釉彩,我们这是中国古代油彩一种。有人说石湾陶瓷好象油画一样,还有江西瓷器是像水彩画一样,两种都是艺术,我们石湾的陶瓷比较有厚重的风格。所以你看这个形象各方面都是塑造人物的感情。

造型上比较生动传神,石湾的陶讲究生活气息,就是把生活都融入到陶瓷上面。所以我们石湾的陶取材就跟瓷器不一样。我们采用很多生活上,比如说渔翁使用南方题材比较多。比如一个老农,如果用陶来表现完全可以表现他肌肉的粗豪,很形象也不失釉彩。瓷器如果表现老人之类的题材,好象就比不上陶。瓷器一定要华贵一点。

南风古灶、石湾公仔、陶师祖庙展现陶瓷魅力


南风古灶

一窑炉火,历经500年风雨而不熄,至今还在燃烧,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风古灶”,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如果你想品味真实的佛山陶瓷文化,南风古灶则是必经之处。南风古灶有两座柴烧龙窑,登上窑体,你会发现道路两旁满是积薪,这便是它那传统烧制工艺的燃料,工艺流程也是“迂腐”得500年不变。陶工们把烧好的砖瓦从窑内搬出,再用小车把坯品推进窑内,完全是都是人工,窑内的电灯算是惟一现代化的设备了。另外,南风古灶的窑尾长着一株古榕,据说栽于明朝。枝繁叶盛,亭亭如盖。500年了,古窑炉火不熄,榕树也越发葱郁。树下有碑,其中一句“有榕乃大”,让人玩味不已。

能代表佛山陶瓷文化的还有石湾公仔。“石湾公仔”是石湾艺术陶瓷的俗称。它起源于民间,在明代以后进入了鼎盛期,其特点是造型和釉色充满浑厚、粗犷、质朴、率直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主要有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等五大类。

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虽然模式化、量产化等因素使得石湾公仔无法摆脱匠气,但其对人物形神兼备的细腻刻画,恰巧是最为生活化的一种语言体现。正如一位陶瓷研究专家所说:“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瓷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如今石湾陶艺的代表石湾公仔被人们珍藏起来,日后必将成为文化的积淀。”字串8

陶师祖庙

承载着石湾陶艺辉煌的“陶师祖庙”重见天日不过一年时间,却是每个陶瓷手艺人定期聚集之地,感受陶瓷文化魅力自然不能落下此地。据陶瓷老艺人讲,位于石湾的陶师祖庙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在战争期间被毁。当时原庙内收藏了石湾乃至佛山最优秀的陶瓷艺术品,该庙建筑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为佛山所有手工行业祖师庙之最。或许正因为如此,此次修缮一新的陶师祖庙力求做到精雕细刻,直至充分展现陶艺的魅力为止。

陶瓷艺术之美


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唐代唐三彩,色彩绚烂,艺术高超;宋代五大名瓷,晶莹滋润,空前绝后;明清青花瓷,色泽鲜透,巧夺天工。还有千峰翠色的青瓷,深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宜兴紫砂……这些无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景德镇周惠胜大师手绘青花瓷花瓶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而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纹饰、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綜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总之,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釉色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陶瓷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陶瓷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陶瓷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陶瓷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陶瓷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陶瓷还是陶瓷,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陶瓷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陶瓷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陶瓷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陶瓷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陶瓷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陶瓷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陶瓷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陶瓷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陶瓷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陶瓷艺术家而言,陶瓷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陶瓷花瓶艺术品-室内装饰花瓶

陶瓷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陶瓷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陶瓷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其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陶瓷美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手法和技巧是它的重要属性。因此,弄清楚各个门类的工艺过程、特点、各个门类特有的技艺及其重要意义,这是欣赏陶瓷艺术不同于欣赏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中外陶瓷艺术漫谈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商品,陶瓷艺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我国的文明传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艺术是纽带,是桥梁,世界通过辉煌的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华文明的非凡和伟大中国的陶瓷艺术曾经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英文“China”即为陶瓷之意。

今天,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仍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热点,也是历届拍卖会上的宠儿,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是其他许多艺术品所无法比肩的。

艺术陶瓷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艺术性。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产业一度归口于轻工业部管理,陶瓷品的商品性得到了强调,但是,其艺术性则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未得到合理的保护。

因此,加强对传统陶瓷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交流,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责任;而对于现代陶瓷艺术作品而言,它作为当代艺术中颇为活跃的部分丰富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对现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即是对当代艺术的关注。

世界陶瓷艺术分为东亚儒学和佛学类型、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类型、欧洲基督教文化类型三大部分。

以中国陶瓷为源的东亚各国,其陶瓷艺术实际是从这一主流分出的支流。朝鲜高丽时代的青瓷、李朝时代的白瓷;日本桃山时代的茶陶文化、江户时代的青花和五彩瓷器,都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陶瓷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日本陶瓷

或者说朝鲜、日本的陶瓷艺术与中国陶瓷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自公元11世纪中期起,以青瓷为主的宋瓷大量输入伊斯兰世界,这时的陶器造型基本是仿制中国样式,甚至与中国青瓷放在一起几乎可以乱真。

中国青瓷确实对伊斯兰陶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伊斯兰陶器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全演化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波斯的彩绘瓷器、白釉蓝彩陶器、铜釉彩绘陶器,对后来中国五彩瓷、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土耳其陶瓷

此后,中国青花瓷、五彩瓷又给予伊斯兰陶器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总之,西亚、北非的伊斯兰陶器,像华丽的清真寺一样神奇,像“天方夜谈”一样神秘,还像波斯地毯一样光怪陆离。尤其是伊斯兰华丽彩陶器,可谓集伊斯兰艺术之大成。

中世纪欧洲陶瓷艺术的发展,最初是伊斯兰陶器进过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发展成风格独具的锡釉花饰器,再越过阿尔卑斯山,在法国出现锡釉软质瓷,直到公元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以仿制中国青花瓷和五彩瓷而闻名天下。

德国陶瓷艺术

可以说,中世纪欧洲艺术是在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然,欧洲中世纪锡釉陶还伴随文艺复兴的兴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方面从伊斯兰陶器和中国瓷器中吸收蔓藤翻卷的艺术形式,又在现实植物中寻求更为生动的形态,还从古罗马的装饰中寻求粗犷有力的结构。

因此,平面的陶器纹样由于借助明暗法而产生立体感。这无疑是希腊罗马艺术精神的复苏。其翻卷律动的纹样结构中,常常增添鸟兽等动物形态,最终形成欧洲大陆所特有的奇异风格。

陶瓷作坊包围佛山历史发源地


河宕贝丘遗址周围的围栏很多地方遭到破坏。河宕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墩形的贝丘遗址,迄今5000年,被史学家称之为佛山历史的开端;1989年河宕贝丘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控制建设区域高达5万平方米。但随着城市发展,周围土地陆续被占用,保护区仅剩1万平方米。记者现场调查发现,遗址缺乏有效保护,局部遭到损坏。

日前,规划部门正在编制《佛山市禅城河宕贝丘遗址修建性详细规划》,遗址周围

3.5万平方米有望得到建设控制。

文/图:记者李欣欣、陈钰凤实习生杨会平通讯员刘锋

【寻踪】唯一“身份标志”石牌模糊破裂

前日上午8时,记者搭乘公交车进入了河宕村口,但记者沿途问了好些路人都不知晓河宕贝丘遗址。村委会一位村干部当向导,从河宕村委会正门出来拐到雾岗路上,“那个被围起来的就是贝丘遗址了,”顺着村干部手指的方向望去,雾岗路的东边,一排排的陶瓷厂房中间确实有一块被水泥围起来的空地。

走近才发现,水泥围墙上有一个石牌,上书“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宕贝丘遗址”。石牌上留有斑驳的红色,原来的漆字已剥落;石牌上是几道裂痕,上面有石灰重新填补的痕迹。一片夹杂在陶瓷厂房中间被围起来的空地,唯一的“身份标志”石牌也已模糊破裂,难怪记者绕过了此处也没有发现——误以为此处是一片荒地。

河宕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是考古学一个术语。河宕贝丘遗址,位于澜石镇河宕村的贝丘遗址,是在196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墩形的贝丘遗址,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佛山市区人类活动最早的遗址,是佛山历史的开端。

1975年广东省和佛山市博物馆合作发掘了其中750平方米,其中下层为贝壳层,有新石器晚期密集洞穴遗迹、遗物和墓葬26座。河宕贝丘文化遗址作为珠江三角洲贝丘文化典型,对研究石湾陶瓷历史和广东省原始居民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1989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残景】与陶瓷作坊为邻缺乏保护

西墙:围栏被破坏容得一人通过

遗址大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里面有间四门瓦屋,据说是给看护遗址的人住的,但记者没看到人。沿着遗址的西墙一直往南走,却发现用水泥做成竹状围栏不少已经被人恶意砸坏。在一处破坏得最严重的围栏,记者探身试了一下,完全可以出入自如。

北墙:装饰贝壳大多剥落

在延续数十米的北墙,记者意外地发现了墙上原先嵌着大大小小的贝壳装饰图案。估计是时间长了出现风化现象,贝壳大多都剥落了。北墙脚下,堆积着不少破损的陶瓷,显然一些陶瓷加工厂将这里当成了免费垃圾场。

东墙:陶瓷作坊倚遗址围墙

记者绕到东墙,这里别有洞天——十几间陶瓷作坊和仓库一字排开,空气里弥漫的陶瓷粉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这些简易的作坊竟然都是倚着贝丘遗址的墙搭建的,透过这些简易作坊的窗户,直接看见就是贝丘遗址里的一切。忙碌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清楚这里是什么遗址。

【展望】遗址有望纳入区域综合开发

昨日,记者从规划部门获悉,《佛山市禅城河宕贝丘遗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上层次指导规划《佛山石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该片区规划的目的是将目前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城市功能向居住与文化旅游为主的城市功能转变。石湾片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与贝丘遗址开发相互补充。

针对贝丘遗址周边土地陆续被占用的情况,有关规划将扩大遗址保护范围。除了划定核心区,即原遗址保护区1万平方米为绝对保护区外,遗址周边3.5万平方米也将受到建设控制。今后,周边区域的建设高度、密度都将报规划部门严格审批。

深度:石湾公仔,复兴呼声中的探索


佛山首个以大师命名的陶艺馆——柏林展馆在禅城石湾陶瓷公仔街开馆

“在西方批评家眼中,能与罗丹相比较的中国雕塑家竟然是石湾的陶塑艺人,而不是美术学院里的教授。”然而,时至今日,石湾公仔如果没有大的推广创新,将始终走不出岭南文化圈;而石湾公仔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又亟须政府外力助推。如何突围,如何复兴,佛山的先行者潘柏林大师等作了探索……

近日,上海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到我市参加一个全国陶瓷原产地地理标志会议,收到主办方赠送的礼物,转送给潘柏林。这位佛山土生土长的陶艺大师打开一看,是景德镇瓷瓶,顿时心里五味杂陈。

同是陶瓷艺术品,为何石湾公仔在家门口都抵挡不住景德镇瓷器?每遇宾客上门,潘柏林便说起此事:“我们确实要反思,提升石湾公仔的创作理念、宣传推广方式、产业发展水平。”而于昨日开馆的佛山首个以大师命名的陶艺馆——柏林展馆,亦是这位陶艺大师借鉴现代包装手法,探索传统石湾陶瓷艺术发展新路的一次尝试。

在“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实施战略的大背景下,石湾公仔迎来了图变求强的机遇。潘柏林和他的同行们冀望以此为契机,实现行业的复兴。

走不出岭南文化圈

石湾公仔如果没有大的推广创新,与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谈起石湾公仔曾经的风光,潘柏林无限感慨。

“解放之初,佛山陶艺大师刘传到过国内几所顶尖大学授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介绍,当时学校计划出一本石湾陶艺的教材,最后因为艺术之外的原因而搁置。广州美院教授胡博在文章《谈“石湾公仔”》中说到,在西方批评家眼中,能与罗丹相比较的中国雕塑家竟然是(潘玉书等)石湾的陶塑艺人,而不是美术学院里的教授。”

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宜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一个紫砂壶拍出1200万元的天价。刘传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比顾景舟早9年,其陶艺作品现在的市场价却远低于此。

价格不能说明一切,却映照出石湾公仔影响力式微的现实。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借助拍卖、展览、宣传等商业手段,包装成高端产品,销售网点覆盖全国。石湾公仔主要销售市场始终是粤港澳地区,部分出口到海外华人聚集区,总体上还没有走出岭南文化圈,市场蛋糕做不大。

“宜兴、景德镇的陶艺影响力大,与其市场化水平高分不开。”潘柏林分析,改革开放后,石湾的建陶、洁具发展起来,经济效益好,陶艺相对不受重视,这也不足为奇;而宜兴、景德镇经济结构单一,政府、从业人员只能不断创新,想尽办法提高陶艺市场化水平,艺术创作贴近市场需求,营销手段日益纯熟。

“历史上景德镇是官窑,景德镇瓷器现在也被中央政府作国礼赠送外宾;宜兴紫砂壶是文人把玩之物,借助诗词歌赋传播面也很广;石湾公仔,自古是民间手工艺品,局限于岭南。”石湾青年陶艺家凌康强说,景德镇、宜兴近年大力宣传其陶艺文化价值,强化其高端形象。石湾公仔如果没有大的推广创新,与它们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山寨产品引发恶性竞争

山寨货大行其道的背后,存在着缺乏自主销售渠道的硬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