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 导航 >

民间之神——“和合二仙”

民间之神——“和合二仙”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9-24

中国古代民间瓷器。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苏杜村作品《和合二仙》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明清是中国象征图形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民间装饰纹样和图形符号在这个时期内确立了成熟稳定的形象。

“和合二仙”亦是如此。

“和合二仙”的真人原型,据传两人为唐宪宗时期的僧人。一名寒山,浙江天台寒岩人士,善诗词,亦名寒山子;一名拾得,原为孤儿,后被国清寺老僧丰干路过天台山时发现并收养,故名拾得,亦善诗词。天台山国清寺是寒山、拾得的祖庭,内有他俩的画像,形象为:寒山,一印记,一手附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托珠,一手阅卷,亦赤足,大笑。

在清代以前,和合二仙图只称寒山拾得图,直到清雍正十一年,敕封天台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即为“二仙”亦作“二圣”。

明代弘治和嘉靖时期的青花瓷上,寒山拾得图比较常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象上有些改变,有时候是一人持荷叶或禾苗,一人捧圆盒,也是为了取“和”“合”的谐音。普遍所见形象为笑容灿烂、蓬头垢面、袒胸赤足或趿鞋、不修边幅。

两僧自幼都有诗才,互相敬慕,遂成好友,后世将二人称为“和合二仙”,“和”“合”二字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精神。和者,和平、和睦、和顺、和蔼、和谐、和解也;合者,合作、合力、合好、合龙、合欢、合巧也。无论是国还是家,最贵不过“和”“合”。

“和合二仙”体现的是儒家中庸之道,以及佛家忍让和因果的思想。在许多传世的绘画和瓷画上,和合二仙的形象都是笑容满面,潇洒自如,正是这种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种种不平和嘲弄,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从他们最著名的《寒山拾得问对录》就可以看出来了。

《寒山拾得问对录》: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夜如穿梭,光阴似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后,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信,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人面;

儿女哭蹄蹄,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粗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扩展阅读

瓷画上的刺猬图 受人敬奉的白仙


明清民窑瓷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包容万象的纹饰不仅表述着社会各阶层对美的追求,而且携带着大量人文信息。透过表层笔墨,以怀古观今的视角审视瓷画、解析内涵,自有引人入胜的乐趣在其中。是的,面对不曾著录、寓意隐晦的新奇画片,总能挑动起瓷友们对古人思想内涵、社会审美情趣、民俗民风、人文故事等方面的探索之情,深入研究与释读瓷意已然成为探秘与求知的趣事。

以这块清康熙民窑青花刺猬(见图)纹瓷画为例,笔者曾因难判其寓意而纠结。后来有幸向一位研究传统文化的老者请教,得知:源于原始社会先民对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产生图腾崇拜,衍生出对祖先、神明的崇奉,继而出现对诸多妖仙级别的神灵敬奉现象。

古人认为:有些野生动物颇具灵性,被认为最容易修炼成精,逐被认定为“妖仙”原形。这些精灵尽管未修成正果、也未被列入仙班,但在民间受到敬奉的事实由来已久,它们被尊称为仙家或草仙;曾经在乡村常见的动物“刺猬”即是其一,又名:猬、毛刺、猬鼠、偷瓜獾(蜮)、刺鼠、刺球子、刺鱼等,在民间它既是吉祥动物,又是亦妖亦仙的“白仙”化身。呈人形时通常以慈眉善目、凤冠霞帔的老太太形象出现,一般认为其精通巫术与医术,具有防疫治病的法力,代表着招财进宝的寓意,被社会尊称为白老太太。

它与表感情的胡仙(狐狸)、表事业的黄仙(黄鼠狼)、表平安的柳仙(蛇)、表智慧的灰仙(老鼠),合称“五大仙家”。同时它还是汉族广泛流行的四大仙以及八大地仙的成员;出于对灵异传说的敬畏,尽管刺猬皮被称为异香、仙人衣,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但在古时很少有人敢肆意捕杀,出于崇德兴仁的理念衍生出仙家楼、全神像等多种形式的敬奉。

以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他们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他们在成长及自我修行中以多种形式净化着心灵,推崇着不食三月鲤、莫打三春鸟等善行人间的理念。他们以良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和遵循着自然规律、维护着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规则。这或许就是古人遵守的无字生态环保法规;在他们意识形态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护佑和赐福。倘若有意破坏生态平衡,各路神灵将会对人类进行灾难性惩罚,世人将面临黑暗的未来。纯朴的观念反映和寄托着古人趋吉避凶、迎祥纳福的愿望。

随着上世纪文革的结束,经济得以飞速发展,曾经被古人敬奉的诸多精灵不再有神秘的光环,其大部分人文信息已随时光的逝去消亡殆尽,人们淡忘了它们具有反映自然生态优劣的积极意义。而今,人类身处生态遭到破坏的隐患之中,对其知识点了解早已悄然转向:刺猬法则、宠物饲养、爱怜昵称……留“白仙”悠长的担忧在人间,相信生态与环保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

浅析“文革”时期陶瓷(二)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彭城、广东汕头、大埔、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神垕等;采制陶最著名的有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湖南铜官、山东淄博等地。下面重点介绍各自的制瓷特点。

1、景德镇瓷器

瓷色洁白并带有玉的光泽,透明度较高,釉面光洁,白里泛青;瓷质坚实,瓷化完全,敲击声音清脆而韵长。细瓷手工彩绘,特别是高级粉彩,大多是书画金石集于一体,有画必有题字,如“五彩毛主席诗词图纹瓶”,就充分展示了画与字的成功结合,花色品种,特别是“文革”后期,代表性的有青花绘画有串枝莲、缠枝牡丹、梧桐特别是经常绘制梅花,称“蓝枝梅”。粉彩绘制的花纹凸起,表现较多的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景色,反映文化大革命形势方面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突出工农兵形象的图案、红卫兵塑像、歌颂“样板戏”、毛主席纪念章、毛泽东用瓷梅花、牡丹等图纹。

2、湖南醴陵瓷器

醴陵瓷以胎薄,透明性好,白度高见长,一般呈玉白色。最有特色的品种是釉下彩,釉下彩的基色近30种,通过调配复色可达百种以上。有花卉、人物、山水、羽毛等图案。

3、唐山瓷器

唐山瓷普遍以经济使用的日用瓷为主。畅销面较广的大宗品种有三大碗(蓝边或贴花装饰釉面微黄的粗瓷碗),宫碗、绳边碗、光边碗及喷花装饰的桷壶(又名桥壶)。文革期间的细瓷装饰以喷彩瓷和雕金装饰的高档餐具、茶具著称。有毛主席像章、反映革命大批判方面的瓷板、碗、盘等。

4、德化白瓷

文革德化瓷以白瓷著称,俗称“鹅绒白”,釉面晶莹滋润,色泽柔和,光洁无暇,文革期间,多以生产日用瓷,盘、碗、壶、杯、盅、坛、餐具、茶具、咖啡具等。一般瓷胎轻盈,同样又生产艺术瓷,人物有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站像,毛主席像章,女民兵,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等。无论是一般白瓷,还是建白瓷,一般不施彩,同样是传统喜欢的“猪油白色”、“象牙白色”,这种白色瓷多用于高级瓷雕和仿古瓷。

5、河南禹县钧瓷

文革时期神后瓷器,其特殊为窑变红釉和窑变花釉瓷,红釉根据不同色调,称为海棠红、鸡血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等;窑变釉根据变幻色调分别称雨过天晴、月白风清、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等。钧瓷古朴端庄,釉质浑厚,晶莹透澈,有明快的流动感。代表性的品种有:炉、鼎、尊、洗、花瓶、花盆、餐具、茶具、动物等。

6、广东潮安枫溪、饶平、大埔瓷器

潮安、饶平、大埔瓷器产品各有侧重,主要生产日用陶瓷,潮安既生产高级细瓷,也生产普通粗瓷,有工夫茶具、杯、壶、盘、痰盂、花瓶、花盆和雕塑人物为主;饶平以生产匙、盘、杯、碟为主;大埔以生产工夫茶具、碗、盘、壶、杯、盅为主。以潮州枫溪瓷为代表的广东粤东地区陶瓷,枫溪位于潮州市郊外,有南国瓷乡之称,文革期间,尽管受到种种限制,但制瓷工业未停止,仍然以烧制日用瓷为主,艺术瓷相应得到发展,赋予文革时代烙印,如枫溪陶瓷厂生产的“素白瓷毛主席挥手塑像“。基本制作方法是采用雕、塑、刻、划、捏、贴等制作手法,精巧透雕的通花浮雕艺术,特别是各类透雕花瓶,形成自己的风格。反映文革时期的瓷器内容有,女民兵、工农兵、样板戏等造型。

7、广东石湾陶器

文革石湾陶,代表性的品种有陈设美术陶,主要是紧跟文革形势,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和工农兵形象以及样板戏人物,还有历史人物、鸟兽鱼虫、自然景色以及文具、玩具等。

文革瓷

“文革”瓷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为了追求盈利,市场上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粗制滥造。许多新仿的“文革”瓷,如现在文物市场上有些新仿的“样板戏人物”、“红卫兵”像,从造型的塑造到色彩都不够精确,特别是神态极差,没有神韵,没有感觉。二是内容过分完美。表现在一件作品上,绘制水平也较高,如此丰富热闹,如瓷板、彩瓷瓶、盘、壶等,内容上往往过分完美,如“样板戏”图案纹瓶,附有电脑制作的多形体文字;反映“文革”运动内容的瓷板,似一幅完美的“文革”瓷画,恨不得把“文革”十年的内容全融进去,如“大批判、大字报、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上山下乡运动、跳忠字舞、学习毛泽东语录”等等,应有尽有,这样全面的“文革”内容的瓷板,在当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真假值得研究。将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仿制会更多,对现存遗留下来的珍贵“文革”陶瓷以更多的关注。

这里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由于认为“文革”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故新仿“文革”典型器物的瓷器较多,但这类现仿石湾陶器神韵、气质、感觉都较差,从色彩、内涵上都不够真实贴切。离开那个时代或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再塑,无论如何其神韵、内涵都不够真实。因此,提醒收藏家注意的是,鉴别真假“文革”瓷,要着重从作品的内涵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艺术神韵的角度去衡量更准确。

“文革”结束几十年了,“文革”陶瓷的收藏越发显得火热,它毕竟只是十年时间,值得珍惜收藏的作品很多,作为国家博物馆,应该重视对这段历史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名家精品的收藏,是十分重要的。

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0.5厘米 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6.5厘米 底径14.3厘米 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5.2厘米 底径15.1厘米 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6厘米 底径11.1厘米 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 金代 口径12.7厘米 底经9.4厘米 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 金代 口径18.5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经40.1厘米 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 金代 口径11.4厘米 底径17.3厘米 腹径20.2厘米 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金代 口径3.8厘米 腹径18.4厘米 底径7.6厘米 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 金代 口径3.6厘米 底径9.2厘米 腹径18.1厘米 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 金代 口径6.3厘米 底径6.8厘米 腹径8.8厘米 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金代 口径10.3厘米 底径8.9厘米 腹径19.9厘米 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径10厘米 底径9.1厘米 腹径19.7厘米 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 金代 口径12.8厘米 足径13.2厘米 腹径17.5厘米 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 宋末金初 口径13厘米 底经10米 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 金代 口径18.4厘米 足径11.7厘米 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 金代 通高45.1厘米 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 金代 通高61.3厘米 像高42.6厘米 座高18.7厘米 最宽25.3厘米 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 金代 通高42.5厘米 像高30.3厘米 座高20.2厘米 最长22厘米 底长16.6厘米 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 金代 通高45.5厘米 像高26.9厘米 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男婴造像 金代 高33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颈佩金黄色如意形项饰,上身着花衣,下体赤裸,腰腹及腿部被四道巾帕捆缚。绘画细腻,眉眼灵动,活灵活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小羊羔坐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8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身着右衽上衣,双手抱一只小羊羔,右腿骑鼓边,左腿盘坐于瓷鼓凳上。面目生动形象。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合十骑鼓女童像 金代 高15.4厘米 底径4.2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女童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穿彩衣,合掌于胸前骑坐于鼓凳之上。面目生动,形象机灵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020)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双手抱狗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5.5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头梳髽髻,颈戴项圈,身着对襟上衣,前腰束围裙,足登黑色长筒靴,右足稍踮起,双手右侧搂抱一只可爱的小狗,歪头目视前方站立。神态生动,俏皮可爱。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夹盒侍立童子像 金代 高16厘米 底径4.5厘米

白釉,光润。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眉眼、发髻等部位施黑色釉下彩。童子髻发,内着右衽白衣,外罩直领绿开襟红长窄袖衫,前腰束白围裙,左腋下夹一黄色黑彩边方盒,双手放于腰间,稍缩颈弯腰斜视前方。神态生动专注、谦恭。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金泰和二年(1202)崔仙奴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送子观音坐像 金代 高22.9厘米

身着素色服饰,一手持花,一手自然下垂,神态慈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官人作揖像 金代 高21.6厘米

头戴官帽,蓄八字胡和垂须,身披红袍,双手抱拳,神态自若。1973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汽车队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划大叶纹水波纹束腰形枕 金代 长26.2厘米 中宽9.5厘米 头高13.4厘米 中高10厘米

枕呈长方形,两端平直,四面内凹,呈亚腰状。通体施绿釉。枕四面以双线为边框,边框内划大叶纹、短水波纹。枕体绿釉如水,晶莹光亮,凉爽宜人。1974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香山乡佐城村金代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绿釉蓖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宋末期至金前期 长30厘米 宽20厘米 后高19厘米 前高9.5厘米

枕面呈叶形,枕面上翘愈烈,近乎卷上,下边有近似五边形的小墩座。绿釉蓖划花,有细碎开片,晶莹光润。黄灰胎,坚致。枕面划折枝牡丹,一花三叶,是磁县观台窑第二期典型图案。1960年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缠枝牡丹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0厘米 高11.5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通体施绿釉,周壁绿釉无纹饰,底部无釉。枕面刻缠枝牡丹纹。线条繁密,缠绕有序,富有生机。烧生脱釉。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

黄绿釉枕 金代

绿釉枕面划(摊破浣溪沙)词,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有一道气孔。侧壁模印卷草纹,上黄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荷花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5厘米 宽18厘米 高13厘米

枕为扇面形,后侧壁出荷叶形檐,其余三边不出檐,底部平整,无釉。土黄胎,较细腻。枕用黄绿釉划花印花装饰技法,枕面以五条细线随形划边框开光,开光内划束莲、荷叶及水波纹。枕前侧壁模印细密缠枝石榴花,上施黄釉,图案饱满,立体感强,石榴多子,有“宜男多子”之意。磁县观台镇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黄绿釉划三荷花三荷叶纹单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4.5厘米 宽28厘米 高10.4厘米

绿釉枕面划三荷花三荷叶纹,下部有竖线纹,前侧壁黄釉模印缠枝花,另三侧壁为绿釉素面,底无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29厘米 宽22厘米 高13.4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壁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技法结合运用。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为黑地白花,白花为一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一周;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花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3.4厘米 高13.9厘米

枕面为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圆角交接,不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四条线勾如意头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绘折枝花;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蓖划花折枝花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13.5厘米 高2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但枕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与蓖划花技法相结合。施白釉,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双文武线开光,如意形开光内为黑地,在黑地上用竹签划出折枝牡丹花,蓖纹为地;枕侧壁绘卷草纹一周。划花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与黑地白花荷花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厘米 宽22厘米 高12.5厘米

枕周壁呈圆弧形,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黑绘一粗一细边框线,再以细线绘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有一朵盛开的荷花,伸展的荷叶上托举着这朵娇艳的荷花,生机盎然;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墨书“明昌六年……”题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花花卉纹椭圆形枕 金代 长29.2厘米 宽20厘米 高7.8厘米一11.2厘米

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顶面外缘勾绘出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绘出一朵枝叶舒展、花瓣绽放的牡丹;周壁绘卷草纹。底露灰白色瓷胎。1996年邯郸市军分区家属院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白牡丹花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5.5厘米 宽19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呈为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加蓖划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开光,开光内为黑地上划牡丹花,蓖纹地;枕侧壁勾画两方连续卷草纹;底部印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枕”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9厘米 高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填黑,一枝盛开的荷花在黑彩的陪衬下,洁白如玉,出淤泥而不染;素底有横式“张家造”窑戳。磁县南来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1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9.8厘米 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三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枝斜伸的牡丹花,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记”窑戳。1972年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机修厂工地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划花牡丹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29厘米 宽20.5厘米 高11.4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周壁绘卷草纹,枕面施白地黑花。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框填黑,绘一缠枝牡丹花,枝叶为划花,花头为白花,花叶外为蓖划花,叶脉清晰,技法丰富。素底有“张家造”窑戳。磁县南开河朱庄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一束莲纹八角形枕 宋末期 长30.5厘米 宽22.2厘米 高12.3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勒粗细文武线八角形边框,内勾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荷花、荷叶;枕四侧壁绘折枝草叶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宋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花”竹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8.5厘米 宽18厘米 高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墨竹一枝,竹枝正中上部书一“花”字,即花与竹,寓意为“花烛”,有洞房花烛夜之意;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印有单线横式长方框“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西瓜图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枕侧壁与枕面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黄白胎,坚致。枕面有文武线随形开光,开光内绘一只大西瓜,西瓜的蒂用钱纹表示,充满农家田园情趣;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2厘米 宽23厘米 高13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枕面与枕壁圆角相接,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脱釉严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四条线如意形开光,第一条和第二条勾线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勾勒芦苇水塘边一只回首的仙鹤;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绘画流畅、自然;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窑戳,“张家造”文字不清。磁县东艾口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芦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1.5厘米 高11厘米

枕面呈如意头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直白釉,木光。黄土胎,坚致。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画粗细文武线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绘荷塘、芦苇和仙鹤纹;枕侧壁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鹤纹枕 金代 长20.4厘米 宽3O.1厘米 前高9.7厘米 后高7.7厘米 端高11.2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稍出檐,侧壁为八角形。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半木光。灰褐胎,坚致。酱彩。侧壁为单株草叶,枕面为芦草仙鹤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鹭鸳纹八角形枕 金代 长27厘米 宽17.8厘米 高17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光润。枕面残,修复。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两道粗细文武线开光,开光内勾勒水塘边芦草丛中一只探首的鹭鸳正在觅食;枕侧壁无花纹。绘画流畅、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蓖划花芦雁纹豆形枕 金代 长31.5厘米 宽22.8厘米 高12.9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微微翘起,侧壁近垂直。划花和黑绘技法结合。直白釉,半木光。白褐胎,坚致。枕面随形双划线勾边框,边框内划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划画芦雁衔灵草向上飞翔,蓖纹为地;枕侧壁黑彩绘卷草纹。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釉黑花书【乌夜啼】词八角形枕 金代 长29.5厘米 宽21厘米 高8厘米-10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后侧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粗细线开光,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鸟夜啼】词牌名,后五行书:“天涯苦苦迟留,去无由,过了伤春时序又悲秋。红日晚,碧云乱,思悠悠,怕到黄昏前后五更头。”周壁绘卷草纹,线条流畅。底部露胎,上有横式阴文“张家记”戳印。2002年河北省邯郸市龙城住宅区墓葬出土。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如梦令】词豆形枕 宋末金初 长33.7厘米 宽21.8厘米 高9.6厘米-12.5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短檐,侧壁较直,后壁上侧有气孔,平底。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粗、细各一道边框,内填词一首,行草,首行题【如梦令】词牌名,后面书:“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双燕,双燕,不见当年人面。”枕侧壁绘卷草纹。1974年彭城韩家庄金墓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书《牧童》诗文豆形枕 宋末期 长29.9厘米 宽20.6厘米 前高8.7厘米 后高10.9厘米

枕面呈椭圆形。白地黑花。周壁饰以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边线为框,内草书:“细草烟深暮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字体清秀,劲拔流畅,舒张有序,堪与大家相媲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篆书诗文豆形枕 金末期 长26厘米 宽21.7厘米 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缩釉现象严重。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双线边框,边框内勾三条如意头形开光线,边框与开光之间绘水草纹,开光内篆书诗文一首:“绣顶聚金不胜情,夏便磁枕自凉生。清魂兴人游仙梦,有象(像)纱厨(橱)枕水晶。”枕侧壁绘连续卷草纹。底部可见竖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戮。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民间藏古陶瓷调查初探——官窑、哥窑所见


北宋官窑一直是大家希望揭示的课题,但多年来无法考古发掘。 只是偶然在四川遇到一位藏友拿来一纸箱官窑残片,还有几件三、五支钉架窑具,观察胎为灰白稍深,夹杂有黑色小星点,并有细小裂隙和空洞,釉面似玉,开裂大片纹,黑色片纹中透出胎里泛出的鳝鱼血纹,胎厚釉厚,显然不同于南宋时期,也有黑灰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之器。

陕西考古研究院藏五代“官”字款青瓷标本

追问下,告之这批瓷片来源于开封某一工地,地下30米深之处,被外地人收走后,全部转让过来,他认为是开封宫北宋之物。尽管残片已无科学发掘考据依据,但想起1985年在西安耀州窑古陶瓷年会上,河南宝丰一位文博人员王留现先生手中一块汝窑瓷片,引起了上博专家的兴趣,并赴宝丰清凉寺调查,揭示出后来的汝窑千年之谜。 如果这些残片、窑具能证实是开封所出,岂不是又要引起一次深入探究立论的大事件? 许多藏友也有类似的东西,淮北古运河瓷中已有类似的品种。河北大名(宋时称北京陪都)北宋时建有规模很大的行宫。十几年前山东一位藏友从那个地区得到一批类官的完整器,这些情况和线索,足以引起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兴趣。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青釉“官”字款标本

南宋官窑、哥窑的面世,大多散布于福建、闽北一带,有些集中在厦门、泉州、宁德等地。由于浙江龙泉窑所用瓷土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北接壤处,此处水系发达,瓷器经武夷山进入江西水系后入长江,是龙泉窑、官窑运输的捷径。故推测闽北已是瓷器的集散地,南宋哥窑又与官窑有密切关系,即有官、哥不分之说。 所见款识如下:“官”、“修内司”、“汴京官窑”、“郊坛下”、“奉华”、“大宋官窑”、“绍定元年正月十六日临安府督造”、“宣和年制”、“苏堤春晓”…… 器形多样,贯耳、凤耳、龙耳、弦纹、八方、铺首耳等,皆以古代青铜器式样的瓶、罐、壶、尊、觚等为宗,大小梅瓶、玉壶春、弦纹瓶、八角弦纹瓶等均有缩小器,小器大样,用于玩赏。也有一些成套成组的编钟、壶、尊类,大小不等,依次排序。

佳士得2016,伦敦,中国陶瓷、艺术品及纺织品拍卖II,哥窑弦纹瓶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白浒孤窑”仿官器,非常特殊,器底多有方章印款,“白浒孤窑”胎黑较薄,均施化妆土,紫口铁足,釉厚,开大片纹,釉面与官窑几无区别。 浙江一老藏友患癌症,呼吁将他所藏的三十几件白浒孤窑仿官釉器供大家探讨研究,江西抚州地区藏友也有此类带款器。老藏友所藏除了常见印章楷书款的瓶、罐、玉壶春外,还有十几件较为特殊的陈设器,口塑十二属相的梅瓶,约四十公分高,底方章宋体书印(同宋版书体字)“高宗登基庆典”,显然这些是专为宋高宗和宫廷烧造的宫窑式样盛酒器和供御器。 据藏友告之,此批瓷器来源于江西抚州地区,查到历史文献记载,位于抚州临川区红桥镇白浒窑村东南700米的白浒渡,故名白浒窑。烧造年代为南朝至宋代。

苏富比2016中国艺术品拍卖,明至清,仿哥窑小方洗

据杭州余钧、汪国英二人对元代白浒孤窑青花瓷的调查资料所记,白浒窑在江西临川县境内,窑址在崇仁河、宜黄河两大水系汇合处。白浒窑址绵亘两公里,1950年和1960年,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中发现这一遗存,整个窑址除有几座破坏外,仍有七座较为完整。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甚多。 在白浒窑毛家村族谱的南宋绍兴五年旧序记载中可见:宋元丰元年(1078年)毛姓氏迁来此地,一日出游汝西,车过浒渡……而问曰:“斯何地也?”当地人答曰:“白浒渡,又曰白浒窑也。”证实该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存在。

苏富比2016中国艺术品拍卖,明至清,仿官窑葵式洗

事实上,早在唐代,临川白浒窑颇具规模,这批瓷器的级别是专为南宋皇帝登基的纪念瓷和盛酒器,底部所印方章阳文“白浒孤窑”,大多为相似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釉色灰青、玻璃质感强,开有大片纹,器形规整。 宋代临川产贡酒,史有宋神宗赐大臣品尝临川酒“此乃临川之佳贡也”的记载,存酒器就是白浒孤窑所出,白浒孤窑的“孤”字,是“孤家寡人”的含义。显然,它们不是一般民用器,是按皇家官窑要求烧制的类似官窑的实用盛酒用器。 据二人研究,元代还继续烧造四字“白浒孤窑”青花款的另类青花瓷,器形、胎釉、纹饰均类同景德镇元青花产品。这一信息和实物,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

明朝陶瓷文化发展史(二)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明代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的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後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器的胎身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

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後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画枕

八仙过海画枕

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因他们都是学道而成仙的,所以成为我国道教供奉的八位得道仙真。道教八仙之说,约起源于宋元时期,元杂剧中对八仙有着生动的描绘,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和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均刻画了吕洞宾等道仙的形象。

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一件绘有“八仙过海”传说的元代磁州窑瓷枕,出土于磁县岳城水库。枕为长方形,长41.2厘米,宽19厘米,高14.6厘米,底有“古相张家造”窑戳。枕前立面的开光内描有墨竹图,枕面用编席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的4个角填饰细密的牡丹纹。在枕面的开光内绘八仙过海的故事。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画的工笔手法,远处的背景是三座连绵的山峰,取自李白“三山半露青天外”的诗意。近处是一字排开的八位仙人,他们手持宝器,头顶祥云,脚踩浮云,翩然而至,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在画面上从左至右可依次辨出八仙的身份。

居于八仙最前面的是汉钟离,他相貌端庄,银须苍髯,精神矍铄,身着长袍,随身背一宝葫芦。第二位是吕洞宾,他头戴道帽,身披长袍,背着阴阳剑,飘逸前行,俨然一副武将风范。第三位是铁拐李,手持把柄弯曲状的拐杖,正回头照看后面的队伍。第四位是曹国舅,头戴官帽,脚穿黑靴,一袭长袍,肩搭一件法宝,气宇轩昂。第五位是韩湘子,头戴璞帽,脚穿黑鞋,手托花篮,正手舞足蹈地走在队伍中。第六位是张国老,曾受道于铁拐李,枕面上的张国老弓腰驼背,手持铁拐,一副老迈相。第七位是何仙姑,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常持竹笊篱上山采茶,每日朝出暮归,采撷山果侍奉母亲,十四五岁时经铁拐李、蓝采和点化成仙。而画面中的这位仙人却不似何仙姑,而是一位男性,手提竹篮,肩扛一把类似锄头的农具,如同一位暮归的农夫。第八位是蓝采和,传说他衣衫褴褛,一脚跣露,夏则披絮,冬则卧雪,常手持三尺余长的大拍板于城市乞讨,似醉非醉,挨门唱歌乞讨。画面上的蓝采和腋下夹着一只大拍板,紧跟在队伍后面。八仙过海画枕

峰峰磁州窑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一方“八仙过海”的长方形画枕,虽然八仙的排序与上一方枕面略有不同,但人物的姿态、手中的法器完全相同。道家八仙最著名的故事是八仙过海。相传三月三西王母设蟠桃盛会,邀请八仙前去赴宴。八仙途经东海时,只见海水汹涌,巨浪滔天,经吕洞宾提议,八仙们将随身法宝放入水中,各显其能,渡过沧海。

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的这方磁州窑画枕出产于元代,处于八仙人物的尚未定型期,所以画面上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法宝都与后来流传的八仙略有不同。画面上的八仙似腾云驾雾,又似脚踏万顷浪波,表现出道家逍遥自在的仙人境界。

明清瓷器:淄博鱼盘——民间陶瓷文化的图腾


这些来自民间的纹饰与

曹在堂,1952年4月出生,山东淄博淄川昆仑人,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热爱陶瓷艺术和经济管理工作,在陶瓷策划创意和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创意并策划的陶瓷艺术品和日用产品曾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级金奖或银奖,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文章20余篇,获《求是》杂志首钢杯征文二等奖,著有《混合经济论》等三本专著,在民间陶瓷收藏和研究方面独辟蹊径,颇有造诣。

《吉庆鱼——在堂爱玲收藏研究集》一书于200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博会上受到各国友人青睐,并产生广泛影响。

26年的陶瓷生涯,18年的鱼盘收藏历练,使我纯朴的人生充满着对平民生活的挚爱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以及对鱼文化的向往,并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和深刻的感悟。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欣赏〈二〉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单把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仙山纹双耳三足大香炉(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刻白龙纹大扁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大扁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开光龙纹执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松树小景纹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六出开光莲花纹花口折沿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并蒂莲花纹折沿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牡丹纹折沿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纹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海兽纹大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戏珠龙纹鼓腹钵(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方流直颈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六开光缠枝花卉纹烛台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赏析

明代宣德青花轮花纹双耳扁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白龙纹敞足梅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影青刻海浪青花龙纹罐(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砚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网格纹鼓腹钵(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蟾形五毒鸟食罐(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鱼藻纹多棱金钟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莲托八宝折腰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缠枝莲花托八宝纹鼓形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龙纹盖罐(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龙纹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直口大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七棱折沿花口钵(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宣德青花团龙纹花口洗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龙凤纹窝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花鸟纹盖盒(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闹潮龙纹敛口盘(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修复)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赏析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5.2厘米底径15.1厘米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2.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金代口径12.7厘米底经9.4厘米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金代口径1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金代口径63厘米底经40.1厘米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金代口径11.4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20.2厘米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金代口径3.8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7.6厘米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金代口径3.6厘米底径9.2厘米腹径18.1厘米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金代口径6.3厘米底径6.8厘米腹径8.8厘米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金代口径10.3厘米底径8.9厘米腹径19.9厘米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9.7厘米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金代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腹径17.5厘米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宋末金初口径13厘米底经10米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金代口径18.4厘米足径11.7厘米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宽25.3厘米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长22厘米底长16.6厘米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画枕

八仙过海画枕

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因他们都是学道而成仙的,所以成为我国道教供奉的八位得道仙真。道教八仙之说,约起源于宋元时期,元杂剧中对八仙有着生动的描绘,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和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均刻画了吕洞宾等道仙的形象。

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一件绘有八仙过海传说的元代磁州窑瓷枕,出土于磁县岳城水库。枕为长方形,长41.2厘米,宽19厘米,高14.6厘米,底有古相张家造窑戳。枕前立面的开光内描有墨竹图,枕面用编席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的4个角填饰细密的牡丹纹。在枕面的开光内绘八仙过海的故事。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画的工笔手法,远处的背景是三座连绵的山峰,取自李白三山半露青天外的诗意。近处是一字排开的八位仙人,他们手持宝器,头顶祥云,脚踩浮云,翩然而至,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在画面上从左至右可依次辨出八仙的身份。

居于八仙最前面的是汉钟离,他相貌端庄,银须苍髯,精神矍铄,身着长袍,随身背一宝葫芦。第二位是吕洞宾,他头戴道帽,身披长袍,背着阴阳剑,飘逸前行,俨然一副武将风范。第三位是铁拐李,手持把柄弯曲状的拐杖,正回头照看后面的队伍。第四位是曹国舅,头戴官帽,脚穿黑靴,一袭长袍,肩搭一件法宝,气宇轩昂。第五位是韩湘子,头戴璞帽,脚穿黑鞋,手托花篮,正手舞足蹈地走在队伍中。第六位是张国老,曾受道于铁拐李,枕面上的张国老弓腰驼背,手持铁拐,一副老迈相。第七位是何仙姑,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常持竹笊篱上山采茶,每日朝出暮归,采撷山果侍奉母亲,十四五岁时经铁拐李、蓝采和点化成仙。而画面中的这位仙人却不似何仙姑,而是一位男性,手提竹篮,肩扛一把类似锄头的农具,如同一位暮归的农夫。第八位是蓝采和,传说他衣衫褴褛,一脚跣露,夏则披絮,冬则卧雪,常手持三尺余长的大拍板于城市乞讨,似醉非醉,挨门唱歌乞讨。画面上的蓝采和腋下夹着一只大拍板,紧跟在队伍后面。八仙过海画枕

峰峰磁州窑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一方八仙过海的长方形画枕,虽然八仙的排序与上一方枕面略有不同,但人物的姿态、手中的法器完全相同。道家八仙最著名的故事是八仙过海。相传三月三西王母设蟠桃盛会,邀请八仙前去赴宴。八仙途经东海时,只见海水汹涌,巨浪滔天,经吕洞宾提议,八仙们将随身法宝放入水中,各显其能,渡过沧海。

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的这方磁州窑画枕出产于元代,处于八仙人物的尚未定型期,所以画面上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法宝都与后来流传的八仙略有不同。画面上的八仙似腾云驾雾,又似脚踏万顷浪波,表现出道家逍遥自在的仙人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