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著名瓷器 > 导航 >

古代南方著名越窑青瓷 延续千年享有盛誉

古代南方著名越窑青瓷 延续千年享有盛誉

古代著名瓷器 古代青瓷器 古代著名的瓷器

2020-09-23

古代著名瓷器。

越窑陶罐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越窑带釜壶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扩展阅读

钧瓷发源地,千年古镇神垕印象


一个山村小镇,在近千年历史上能够四获皇封,确实不多见,由此可见这座小镇的魅力。

这座小镇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hòu)古镇,一个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读的古老小镇,是中国钧瓷的发源地。

钧瓷发源地,千年神垕古镇印象

神垕四获皇封

神垕之名源于“ 钧瓷”。神垕四面环山,山水相依,蕴藏着丰厚的陶土、瓷土、煤炭和稀有金属。感念天地之造化,这里的居民就地取材,自古就会冶陶制瓷。自唐代出现钧瓷以后,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灿烂的钧瓷文化,让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小镇中外驰名。

在禹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垕古镇的古钧窑青烟,已穿越千年,至今古意盎然。林立的烟囱仍在( 自然已被现代化遗弃),笼盔墙不倒,千年窑火不息,被誉为“活着的古镇”。

神垕钧瓷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贡品。传说,唐宣宗曾经巡幸至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就要封赏,官员就请皇帝赏赐百姓,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当场就将此地封为“ 神后”;

神垕老街钧瓷店铺

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东京汴梁,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皇帝,反复观赏,连称:“ 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

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 神后”;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 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在左边,以呈左尊右卑之式,这样就成了“ 神垢”。

可是皇帝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 神垕”,延续至今。

神垕古镇钧瓷艺术雕塑

钧瓷的故事

古代皇帝四改神垕的名字,无疑增加了钧瓷的传奇色彩,但是钧瓷的魅力还在于自身特点——窑变。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魅力四射。也就是用同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且特点各异的作品。神垕古镇七里长街上,钧瓷店铺林立,钧瓷作品琳琅满目,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或人兽花鸟虫鱼都是巧夺天工的,恰如“ 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也正是由于这神奇的窑变和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与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走在神垕七里长街,钧瓷的钧红产品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无论是丹红、霞红、血红,还有我说不清的红,那红得鲜亮,晶莹,如旭日初升,或如夕阳残红,都让人爱不释手。

钧瓷次品,一律砸碎销毁

钧瓷极难烧制,民间曾流传着钧瓷制作“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的说法。钧红产品尤难烧制,古话说“ 要想穷,烧钧红”,烧钧红往往十窑九不成。至今,神垕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做了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垕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当时生产条件又落后,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而皇帝一看,大怒:“ 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根本不一样!”于是传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

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她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用树枝在地上写了“ 气血”二字便消失了。

艳红心有所悟,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窑中,凝结在花瓶上。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纵身跳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神垕窑神庙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2010年,一位叫贺小娟的青年女窑工,复活了“ 一把泥”剧团,并且将金火圣母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在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中的戏台上演,受到广大古镇百姓的欢迎。

钧瓷之魂在于窑变,千百年来神垕人就在孜孜追求窑变,在学习、研究和驾驭窑变技艺。通过千万次的上下求索,钧瓷在“ 土与火”的交融、幻化中谱写出一页页华美的篇章。

不变的是初心,嬗变的是创新,只有以不变求万变,才能方得始终。手捧着色彩万化的钧瓷产品,我似乎触碰到神垕窑工的七巧玲珑心。

神垕古镇老街景区,钧窑钧瓷店铺林立

神垕老街印象

神垕镇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还有许多老胡同、老店铺。除了始建于东汉的灵泉寺,距离老街稍远一点,其余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的古镇区内。神垕民谣,“老街七里长,开满瓷器行。走进小街巷,都是笼盔墙”。

神垕钧瓷古窑址

古老的驺虞桥,则是进出长街的咽喉要道。目前,从驺虞桥走出了国家级大师9 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120 多人。就是这些心灵手巧的神垕人,不仅传承了钧瓷的古老记忆,而且积极吸纳新的科技手段,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将钧瓷工艺推向新高度。

千年美学青花瓷 美尽人间中国风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家居装饰·青花瓷器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茶杯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青花瓷艺术品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专为皇家烧制的瓷器


·秘色瓷

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这次出土的瓷器共19件,器形有瓶、碗、盘、碟等,大部分在同出土的文物帐上被明确记为“秘色瓷”。

·秘色瓷

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此碗为这批秘色瓷器之一。这批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瘞埋的供养品,因此此时秘色瓷已被烧造,而且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秘色瓷

关于秘色瓷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传统的解释是因只供宫廷专用,藏在深宫鲜为人见,且数量极少,故称秘色。但现在一般认为,秘色瓷是指越窑的青瓷精品,是贡瓷的组成部分,但并非专供皇室。还有一种解释秘色瓷实为“密室瓷”,意为一种在密封的空间里烧制的瓷器。因“秘”与“密”在古代是通借字,故古越窑陶工赋予这种烧制成本极高、只供皇室享用、神秘而颜色特殊的瓷器以秘色瓷之称。关于“秘色”之色,千百年来后人总是通过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千峰翠色”加以诠释。对这批秘色瓷是否为诗意中夺千峰翠色的青绿,研究者也各执一词。其中,持密室瓷说者认为:正是因为秘色瓷是在一种瓷制的供一次性使用的密封匣钵中烧制,从而使匣内的器物在均衡稳定的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烧出的瓷器釉层均匀、光亮、滋润,但颜色呈现的大多应是黄绿而非翠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