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板 > 导航 >

邓碧珊粉彩鱼藻图瓷板

邓碧珊粉彩鱼藻图瓷板

瓷砖板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9-29

瓷砖板。

——是罕见具有确切年代落款的邓碧珊传世精品

邓碧珊(1874—1930),江西余干人,字辟寰,号铁肩子,堂号“晴窗读书楼”,前清秀才,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大约四十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邓碧珊的传世作品不多,大都为瓷板画,也见少量文房用具,如水盂、笔海等。传世作品主要是粉彩鱼藻,偶见墨彩风景画。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见图),纵82、横23厘米,连框重5.4千克。瓷板画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湖面水藻二三蔟,浮萍数点,萍藻间几尾青鱼畅游觅食。鱼尾线条柔婉飘逸,鱼姿显得轻灵活泼,自由自在,鱼身上的颜色随着光线的反射凸出深浅,层次感强,鳞片熠熠生辉,增加了鱼的动感。画面中的丛丛水藻立体婀娜,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右下方题“乙卯长夏邓碧珊写于珠山客次”,下方钤有“邓碧珊”印。

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将传统的中国画写意风格与日本东洋绘画技法相结合。整幅图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觉到鱼在水中悠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萍的摇曳,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这可见邓碧珊深谙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之精髓。他所画的鱼非常写实,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构图简约精练,设色淡雅清丽,具有日本东洋绘画风格。此外,画面上的落款及印章,位置考究,章法颇严。

鱼因与“余”谐音,蕴含“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是历代中国画家常用的题材。但除了宋人画鱼,明清以来,绘鱼常有意到笔不到之感。如八大山人的冷眼鱼,其艺术表现侧重于意象,缺乏形神兼备。而明代嘉靖的五彩鱼藻图,胜在用色亮丽,线条清晰,但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各类题材所绘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所绘之鱼不可同日而语。

邓碧珊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总结为“游而不散”。他所画的鱼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但又能融为一体,这与他儿时和父亲常去鄱阳湖捕鱼观察细致相关。他所绘的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不同,如果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他所画的鱼藻图看起来鱼儿变化多端,令人应接不暇。

邓碧珊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用软毫有筋骨,刚中有柔,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简洁大方。所用粉彩料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体现了邓碧珊很深的艺术功底。

通过邓碧珊的生辰及该瓷板落款,可以断定此瓷板作于1915年。邓碧珊传世作品不多,而具有确切年代的作品世面上更是罕见,所以此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弥足珍贵,实乃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直径 72.5厘米

生产时代: 清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其它陶瓷造型

说 明:

清代后期

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御窑厂为中心的景德镇图,桌面上端为石岭地区,西侧是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鸦滩分设"奉旨卡"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旋坯、画坯、施釉、吹釉、彩画、烧窑等。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管窑务的"景德司"。

瓷板不仅是研究清代景德镇建筑、整体布局的形象资料,还印证了文献关于清代景德镇建制分布及其职能的记载。 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千年窑火 碧瓷青影(组图)


胡强《秋香》

吴德扬《雪影空翻》

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享誉世界,如今由上海高域艺术馆承办的2014《千年窑火·碧瓷青影》—胡强教授吴德扬高工陶艺作品展于5月31日至6月8日在上海中福古玩城举办,给大家带来视觉上的艺术盛宴。胡强,1989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1989年在江西省陶研所艺术室,从事陶瓷艺术创作,1993年就职于景德镇学院艺术系,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中国画教学。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景德镇市高等专科学院教授。胡强教授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国画教学20余载,擅长花鸟、人物。其水墨丹青风格洒脱豪放,清新优雅。釉下青花墨分五彩,笔迹放纵,兼以斗彩点睛,松紧有序,主次分明。窑变彩绘,色釉变幻,绘画精美。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装饰情趣,是馈赠之上品,收藏之瑰宝,为现代家庭装饰之时尚。其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励30余项,其中全国中青年工艺精品大奖赛金奖,江西省陶瓷美术“华月杯”金奖;2008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教育成果大赛金奖;2007上海秋季拍卖会作品《神仙畅游》以15万价格成交。国际香港、韩国美术交流展,作品《醉春》获银奖,江西省工艺品大赛一等奖,国际陶瓷节“百花奖”,全国工艺品评比一等奖等。作品《冰清玉洁》被故宫博物馆收藏。

胡强教授的学生,毕业于学院的吴德扬高工是一位中青年新锐艺术家。他自幼爱好绘画,作品风格清新典雅,工艺细腻,生动传神,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善于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传统装饰,富有浓郁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荷香远溢》在2001年江西民间工艺美术展获一等奖。《天香夜染衣》2012年第十届中国工艺博览会上荣获“中艺杯”金奖,《东风吹来满眼香》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作品评比金奖。他的作品《香远》《春风摇曳》《欢乐天地》分别被中华民族美术饰品馆、大连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收藏。夏叶萍

北宋邓窑印花鱼化龙青釉盘


“鱼化龙”,古喻“金榜题名”,是属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在《中国鱼文化》书中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据考古专家考证:“鱼化龙”纹饰图案是从仰韶、半坡文化时期的鱼图腾演化而来。历代以“鱼化龙”寓意吉祥文化传承经久不衰。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北宋邓窑印花鱼化龙青釉盘(残缺两块,由三块粘合而成,图1),撇口,浅弧腹,圈足,口径18.5、高4.5、圈足径6、足胎厚0.5厘米。盘通体施釉,布满密密匝匝冰裂纹开片,釉色绿豆青微闪黄。口沿、底足有窑粘且带黄斑;从残口见胎为灰色,薄釉上下有两条白线(显示为化妆土),在20倍的显微镜下,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珠;盘内壁模印1条鱼身、龙头,龙鳞、鱼尾写意“鱼化龙”吉祥纹饰。龙为长隆嘴,利齿,凸睛,正在海波纹中翻腾跳跃。盘外壁(图2)为素面,刻划弧线纹3道,与盘背沿弧边、圈足相映呈立体美感。

“水有鱼,盆充钵满”。鱼除了是人们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爱用鱼表示“年年有余,吉祥有余”的美好愿望。文化繁盛的北宋,“鱼化龙”寓意吉祥纹样、工艺技术在耀州、汝州、邓州等青瓷窑口广泛流行。如望野博物馆收藏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鱼化龙纹盏(图3),盏内画3条鱼化龙,在海波纹中翻腾,另有4条鲤鱼戏游其间;耀州博物馆收藏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鱼化龙戏珠纹盏(图4)纹样;北宋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长15厘米,图5),同类纹样;北宋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长12厘米,图6),同类纹样,彰显出宋代工匠尚意的画风。从图示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露胎处发现,临汝、邓州青瓷皆为灰色铁胎,同类窑口工匠均以化妆土固铁含量,致使残盘露胎釉显露两条白线化妆土。这也是鉴别耀州、汝州、邓州窑黑、灰胎青瓷与清凉寺汝官窑、张公巷窑香灰胎、白胎青瓷区别的要领。

南宋叶寘《垣斋笔衡》:“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细鉴甑别图5、图6这两件临汝窑青瓷鱼化龙残盘,与邓州明代土城内江家坑遗址出土的邓窑鱼化龙残盘比对,邓州窑残盘盘外壁刻划有3道弧线,划画工艺区别显见。从同类纹样、同类胎釉、同样工艺、同类技术分析,北宋耀州窑青瓷系工艺技术在临汝窑与邓州窑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引进融合。以《北宋邓窑青瓷残盘咏赞》:“鱼化龙盘写意真,工匠技艺幻化神。汝邓青瓷耀州系,釉色玉润绝比伦。”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绘画已不仅仅表现自然的形象,而将人生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深层次的内容尽情抒发,以至于当我们看到那“迷”一般的画面时,不由得肃然起敬。

此瓮用夹砂红陶制成,敞口深腹平底。近口处有六个钩状“系”,用以吊挂绳索。瓮的外壁画着一幅神秘的《鹳鱼石斧图》。

画的左边绘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鹳,眼大身壮,长喙短尾高脚,口衔一尾大鱼。右边绘有一把带柄的石斧,斧头与柄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斧柄下部画着交错斜线,可能是柄套,既防滑又美观,柄中部的黑叉,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我们来推测一下图画的涵义:彩陶瓮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作画者将鹳鸟画得形体硕壮,眼睛大而有神,将鱼画得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用鹳口衔鱼的题材正是为了表现本族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带符号标志的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是身份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将石斧画在瓮上,是部落成员对去世首领的怀念。

仿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曾红极一时的《青花瓷》仿佛还在耳边轻唱,周杰伦用轻柔低沉的歌声诉说着青花瓷的故事。

那时,青花瓷对于我们只是种梦想,很少亲见。而今,只要我们愿意,走进7坊街创意园区B区,随时可欣赏到各种形状不同、色彩鲜艳、品质优良的景德镇瓷器。

仿品赏析 严格按照原作1∶1再现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1955年出土于北京东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短颈丰肩圆腹,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该罐形体硕大,纹样构图饱满、画法古朴生动,色彩明艳。

中国人喜爱鱼纹,鱼与余同音,人们常用来比喻“年年有余”,以求吉庆和幸运。罐通体五彩装饰,设色以黄、红、绿、褐和青花蓝色为主。盖钮上多层莲瓣纹,盖面绘八宝璎络纹,盖边为莲池游鱼纹,罐的肩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部绘莲池游鱼,八尾红、黄色的大、小鲤鱼,在红花绿叶的莲池中上下穿游,姿态各异,空隙处水绿、黄、蓝色多种水藻,近足部饰以双重蕉叶纹,此器上的莲池游鱼构图饱满,以鲜艳的色彩衬托,更为生动。

此罐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识。此罐高仿,严格按照原作的胎质、外形、尺寸、釉色、工艺等进行高度一致的仿制,也称作1∶1再现原作。

背景介绍 景德镇陶瓷之历史

据中华仿古瓷第一人、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员黄云鹏介绍,景德镇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在制瓷工艺上采用了瓷石泥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瓷的温度,大件器物应运而生。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瓷烧造的黄金时期。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前世今生 明嘉靖独创,谐音“皇上红”

明代发展到嘉靖朝,对外交往和贸易拓展开来,瓷器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流于国外,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花样迅速创新。尤其是五彩瓷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

五彩瓷是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出多彩图案,再入窑炉中低温二次烧成的装饰技法,属釉上彩绘。嘉靖五彩,在五彩瓷器中较为独特。它色调纯正,绚烂之中又以红浓绿艳取胜。五彩瓷器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正是由于欧洲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五彩瓷情有独钟,在这种传统的审美和收藏心态支配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国内的明代五彩瓷器大为流失,所以这个明代五彩瓷器精品极为可贵。

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引人注目。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争夺,最终以高达4400.00万港元成交。此器采用“黄上红”釉彩套叠工艺,为嘉靖时独创,谐音“皇上红”。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瓷器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这件五彩鱼藻纹盖罐属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青瓷中的精品。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生产时代:嘉慶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粉彩

陶瓷造型:瓶

说明:清嘉庆

瓶洗口,粗颈,长圆腹,圈足,沙底。颈肩处安双异兽耳。瓶腹内里施白釉,由肩至颈部及里口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描绘清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实景图,以御窑厂内倚山而建的“御诗亭”为中心,左右的东西辕门上各挂一面黄地墨书“御窑厂”大旗,两侧白墙黑瓦,有回廊、洞门。正中的高大厅堂内,几人在商量事情,厂内匠人各司其职,正专心劳作,开采、送料、拉坯、成型、施釉、吹釉、画坯、画彩、利坯、烧窑、出窑、装运等,一派繁忙的景象。

此瓶以粉彩红、黄、绿、紫、蓝、黑、金等色共绘61人,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御窑厂的生产场景,印证了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御窑厂的建制、分工、生产等情况,可作为我们研究御窑厂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略谈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罐


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盖罐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青花五彩创烧于明成化,后由于1985年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寺发现了一件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和一个高足碗,1988年又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同样纹饰的两件宣德青花五彩盘,遂使青花五彩创烧于宣德成为定论。

其实,出现的早晚有时不是关键,譬如,成化青花五彩就达到近乎于空前绝后的艺术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还诱发了“斗彩”的诞生。尽管后世官窑与民窑艺人曾竞相效法,但终究难以逾越。笔者认为,古往今来,惟个人的艺术造诣、绘画理念和审美境界不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也常常不以工艺的进步同步,诚如古来摹写《兰亭》甚至可达传神的人甚众,但再造右军则殆难成就。所以,由木匠而成为画家者,千百年来就是一个齐白石,而白石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则一直被奉为至理明言。

时至嘉靖朝,青花五彩于一朝间从面貌到韵味都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仅以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盖罐为例,竟判若云泥。一取典雅,以极淡雅之青花为主,矾红色的游鱼并不刻意夸张;一取浓艳,青花发色浓艳并加添绿、黄、红釉之诸般水藻纹。同时,两者虽都刻画有非常写实的红鲤鱼,可是前者以三层水草、水藻、束莲为主,鱼游其间,动静相宜;后者下部为水草、荷叶、莲花散布,上部藻类、落花散落星罗,鱼则极夸张,硕大而略显笨拙,更添加俯视效果图者,遂使画面之完整与透视感均显杂乱。但两者相加,全球传世真品仅见7件。国内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一件藏于首都博物馆,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海外除英国一件外,另两件原为“暂得楼”旧藏。

清代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


这是一块清代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图1),长28.3、宽18厘米,中间绘四蝠环绕中国结,非常洋气漂亮。只可惜它是一块四边被切割了的残板,但仍不失雍容华贵。我从网上查了不少资料,就是没有找到可以参考比较的。只知道其纹饰漂亮,但到底是用在哪里的、是跟什么器件配套的,都无从考证。

直到不久前,上虞区收藏家协会王秘书长发微信给我,说网上有消息:北京的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出了粉彩地砖(图2),王秘书长问我收藏的这块跟圆明园出土的是不是差不多?

我上网查证得知:圆明园“如园”的延清堂遗址中,发现了十分精美的粉彩地砖,虽因过火,表面有点黑,细擦之下,瓷砖上的粉彩至今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因为粉彩是釉上彩,极易磨损,圆明园又铁定是皇家宫苑,可见当时皇室的奢侈。猜想是不是脱了鞋再踩上去的?

而张利芳博士等考古工作者认为,出土的粉彩瓷砖可能是用来取暖的构件之一。北京冬天寒冷,偌大的宫殿光有中间夹空的火墙墙壁来取暖是不够的,所以粉彩地砖在出土时下面还发现了沙子,可能是起保暖作用,中间空心,周围钻有蜂窝状小孔,因此推测当时是有地暖的。

道光皇帝曾专门写诗详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经过比对,我发现自己收藏的这块松绿地缠枝纹粉彩瓷板,跟圆明园出土的粉彩地砖相比,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否真的是圆明园地砖还需进一步考证。

这块瓷板做工考究,推测是先上松绿地的釉料,等半干未干时,以刀代笔,刻画出所要画上去图案的边廓,并把轮廓里面的松绿地釉料去掉,然后再在轮廓里面画上想要的图案,上各种彩料,达到理想效果。刀工跟笔法细腻规整,展现出来的图案无可挑剔。整块瓷板画看上去有点像粉彩跟洋彩的结合体。虽然是一块残板,但它漂亮的纹饰和精美的做工,依然让人爱不释手。

在收藏的过程中,这满满的期待以及学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本身就是收藏的最大收获。所以,希望有识之士和瓷器爱好者们,一起来共同探讨、学习和研究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瓷画艺术品。

集知识与欣赏于一体的收藏,是很好的一种休闲怡情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