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梅花瓷器 > 导航 >

同治墨彩梅花瓷板赏析:几生修得到梅花

同治墨彩梅花瓷板赏析:几生修得到梅花

古代梅花瓷器 瓷砖板 美生瓷砖

2020-10-10

古代梅花瓷器。

河北 陈树群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吟咏过梅花。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也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同治、光绪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力衰微,外敌入侵,整个社会都处于剧烈嬗变之中,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仍有很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以品行高洁的梅花自勉,晚清的浅绛彩瓷画师便是这些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存世的浅绛彩瓷器中,以梅花为题材的不计其数,其中以金品卿和程友石的梅花成就为最高。二人经常以梅花为题进行创作,以梅花品格相期许。

2008年,我的一位挚友从江西买回一块墨梅瓷板,当时我上手看时心潮澎湃。因友人特别喜欢不肯割爱,心中便留下了深深的惆怅,梅花的影子也时常浮现在眼前。后来,此板被一位同样倾心的朋友收入囊中,几年中,我不断地向朋友问起这块板子,经过不懈的努力,这块日思夜想的墨梅瓷板终于来到我的家中。

瓷板高42厘米,宽32厘米,行话称为一尺四大板,背面为光板,施黄色的护胎釉,没有防止变形的胎骨筋迹,据一些老藏家讲,这样的板子当时只有御窑厂才能烧制。板子的正面用墨彩绘一株虬干横斜的老梅。更为奇绝的是,板子的正面在烧制时留下了一些铁锈斑,而画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些铁锈斑。其中最大的一块位于树干的下部,宛如一个天然的树洞。那些细小的铁锈斑则化为暗香浮动的花朵,犹如漫天飞雪,和整个画面融为一体(图1)。

板子左上方题款为:“半窗明月影扶疏,客里情怀诗酒娱。他日有缘重到此,梅花再写两三株。同治甲戌秋日,定占先生司马大人嘱书并请再正,弟张锡祜”(图2)。题诗意境幽远:诗人客居他乡,天上明月高挂,窗外梅影扶疏。举杯邀月,对影小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古代的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此诗全然没有飘泊他乡的凄凉和伤感,反而说他日有缘再到此处时,再画几株梅花。是作者没有孤寂之感吗?不,是疏影横斜的梅花感染了他,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已完全和窗外冰清玉洁的梅花融合到了一起。

瓷板的右下方绘一红色闲章“几生修得到”(图3),不仅与画面、题款相呼应,其内容更是让人心灵感到震撼。“几生修得到”出自南宋谢枋得的《武夷山中》一诗,全诗为:“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几生修得到”作为印章,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还是一个不修边幅的瓷画家的风度?不是的,这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在晚清的浅绛彩瓷画师中,能有此心境的,寥寥无几。本人藏有一只金品卿的小盘,绘一丛幽兰生长在危崖之上,题款为“素心自守”,堪与此板相比。

瓷板的赠送者张锡祜无从查考,而受赠者黄定占在浅绛彩瓷收藏界,是一个熟悉而神秘的官员。黄衍之,字定占,从司马大人的称呼看,应为四品官员。定占黄衍之的名字频频出现在金品卿、王少维、徐照等人的作品之上。金品卿在一个题款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墨彩大瓶和一件“渔樵问答”瓷板上均称其为定占一兄大人,口气极为谦恭。在一对赠送给饶州司马海帆大人的瓷板上,其中一块赠送者落款为“如兄定占”,而这对瓷板由王少维绘画、王凤池题款,表明海帆大人、黄衍之、王凤池这三位官员和御厂画师王少维四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黄衍之赠送甲农大人的瓷板明确写明作于珠山官厂,和另一件赠送小园仁棣大人的蒜头瓶(图4、5)都为典型的金品卿风格,一件赠送给品珊观察大人的品锅为王少维风格。这些都表明,黄衍之很可能是御窑厂的一个官员,其地位要高于身为御窑厂督捕的唐基桐。据衡水藏友李永志考证,黄衍之为江西九江修水人,这块梅花瓷板便出自江西九江白水湖畔的村庄。目前,虽无文献资料考证黄衍之的身份,但仅凭其和金品卿、王少维的关系,和有其名字的浅绛彩瓷的精美,就已经在浅绛瓷坛留下了无数的遐想。晚清在景德镇供职的官员很多,但有几人能让后人耳熟能详?王凤池是一个,唐基桐也是一个,黄衍之无疑也是一个,这已经够了。

从梅花的画法和印章的风格分析,瓷板应为金品卿所作。但是不是金品卿所作已不重要。一幅瓷画,能够让人心灵震撼、久久回味,便是一件不朽的作品。群芳之中,卓尔不群。斗雪吐艳,凌寒留香。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呢?也许这正是作者没有留下名款的一个原因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花玲珑盒 朵朵梅花藏玄机


青花玲珑盒

一位相交甚好的藏友从国外出差回来,说他在国外的古玩市场里淘回一件好宝贝,让我有空过去瞧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欣赏他淘回来的宝贝。藏友捧出一个锦盒,这只小盒高为6厘米,外径为8厘米,盒体上以六芒星的图形为底,配以朵朵梅花为点缀,盒盖上是同样的图案,五朵梅花像五片花瓣一样围绕在盖顶周围,组成了一朵大梅花。再仔细观之,盒身的梅花竟然暗藏玄机,每朵梅花的花心和花瓣处都有一个透亮的小圆点,这原来是只青花玲珑盒。

藏友介绍说,玲珑瓷起源于宋代,当时的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开始研制玲珑瓷器,到明代永乐年间瓷工们已经能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了。而玲珑与青花的结合,是在明中期,到清乾隆时期青花玲珑瓷进入鼎盛阶段。这只青花玲珑盒为明代民窑青花,能保留原配盒盖已很少见,再加上梅花瓣玲珑瓷工艺,风韵独具,是难得的收藏珍品。

他把小盒放在灯光下,玲珑处碧绿透亮,和淡雅青翠的青花花纹相映成趣,小盒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釉中有釉,花里藏花,玲珑和青花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果真是一件艺术佳品。

我欣赏良久总觉不过瘾,索性拍了几张照片保存下来,等空闲时刻,也能打开电脑,慢慢欣赏一番。如此好的宝贝,虽不是自己的物件,但能欣赏到也是收藏的一种快乐。

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珐琅彩

陶瓷造型: 碗

说 明: 清雍正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墨彩官窑瓷器


墨彩瓷器是釉上彩的一种,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是南宋官窑中从未发现过的工艺。龙泉窑的点彩工艺,以往一直认为是元代龙泉窑的创造和时代特征。其实龙泉窑受南宋官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器形、纹饰,还是厚釉工艺,现在看来连它的点彩工艺也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

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收藏于故宫

墨彩官窑瓷器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直径 72.5厘米

生产时代: 清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其它陶瓷造型

说 明:

清代后期

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御窑厂为中心的景德镇图,桌面上端为石岭地区,西侧是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鸦滩分设"奉旨卡"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旋坯、画坯、施釉、吹釉、彩画、烧窑等。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管窑务的"景德司"。

瓷板不仅是研究清代景德镇建筑、整体布局的形象资料,还印证了文献关于清代景德镇建制分布及其职能的记载。 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晚清民国瓷板上的童趣


快乐是人们喜欢的情感,而天真烂漫的儿童则永远是快乐的。因此,现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颗童心。适逢“六一”儿童节期间,笔者特意和大家分享一组古玩瓷板上的童趣。

晚清海螺形五彩儿童扑蝶图瓷板画(图1):青草依依,两枝嫩枝条拔地而起,上面缀满了鲜花和绿叶,显得分外娇娆。一个儿童穿蓝袄红裤,正手拿一把小绿扇,追逐一只草地上的蝴蝶,看他凝神屏气专注的神态,让人发笑。小小绿色的蝴蝶,轻轻地落在绿草地上吮吸嫩草新鲜的味道,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该瓷板画玲珑小巧,构图生动,色调搭配和谐,温润雅致,意趣盎然。

晚清八角形粉彩孩童倒立图瓷板画(图2):绿草茵茵,鲜花妍妍,两个身穿绿袄红裤,头束发髻的孩童,在绿草地上嬉戏,一孩童双手着地,倒立起来,眼睛还瞟看着另一位同伴,似乎在夸耀自己的技艺高超;另一孩童,盘坐在地上,眼睛望着远方,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对同伴的倒立表演,好像并不关注。不远处放着书本和小杯,这大概是孩童读书疲倦了,活动一下,换一下脑筋。该小瓷板画色彩清雅,人物形象天真烂漫,栩栩如生,呈现了孩童读书游戏两相宜。

民国八角形浅绛彩孩童跳石马图瓷板画(图3):绿草如毡,一块像木马的石头立在草地上,三个孩童玩跳石马不亦乐乎。一个孩童刚刚跨过石马,正举手大声欢庆,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一个孩童正在跨越石马,双手托在石马上,一脚抬起,另一脚脚尖点地,正用力翻越;而另一孩童,跨越后,正迅速跑回,准备第二次跨越,听到第一个孩童欢呼声,颇感意外,脸上露出了惊讶之神。该瓷板画玲珑别致,施彩雅致,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实在令人惬意。

民国扇形粉彩顽童摔跤图瓷板画(图4):风和日暖,阳光明媚,两个顽童在玩摔跤游戏,黄袄上缀着黑花纹的顽童已用双手将红袄绿裤的顽童摁倒在地上,红袄绿裤的顽童拼命挣扎,一手极力推着黄袄顽童的小脸,似要坐起来。一旁穿蓝袄粉裤的顽童,好像对他们摔跤司空见惯,一点也不感兴趣,倒是被天上飞着的小鸟所吸引,正张开双手,要将小鸟抓住。该瓷板画小巧精美,画工精致,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八角杯 上海博物馆藏有明德化窑八角梅花酒令杯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德化窑八角梅花酒令杯。该杯形制为:口沿外侈,杯身呈八角形,长8.5、宽7.4厘米。八角形杯腹的六面饰有梅花,以一面空格分为各三面一组。每组有三枝梅花,其间以三道并行的凸弦纹相隔。三枝梅花,态态各异。中间一枝,枝体饱满,枝头缀有二朵盛放的梅花,枝条间微露二、三枚小小的骨朵,清丽而挺拔。两旁各一枝,枝体消瘦、清幽而孤傲。整组梅花造型秀姿姙态,颇饶情趣。梅花为堆贴而成,即制作工艺是先手工塑捏成梅花的枝干、骨朵等,再依次贴于器表。细致观察,仍可见当时手工压贴梅花时的挤压痕迹。杯内底有一直立的瓷塑老翁,长须飘曳,双目微睑,敞袍袒腹,神情超然。雕塑线条简练而粗豪,衣衫袍带,寥寥几笔,栩然如生,情趣盈然。该杯通高5.6、高3.9、人像高出杯面1.7、壁厚0.4、圈足高0.7厘米。

将酒注入杯内,至瓷塑老人胸前时,酒不再上漫,而从杯底一个小圆孔中汩汩流出,故有时称瓷塑老人为“公道老”,亦有称此杯为“平心杯”。造成平心杯现象的关键在于杯内的瓷塑。公道老内中空,有一道与公道老的胸部等高的间隔。左侧空腔在公道老足部有一边长为0.5厘米的方孔,藉与杯内相通。右侧空腔与杯底圆穿沟通。左侧空腔高度低于右侧空腔,构成了U型通道。当酒从杯内经方孔进入公道老内部时,间隔使右侧空腔不发生影响。当酒漫至公道老胸部时,左侧压强大于右侧压强,酒便向右侧运动,经小圆穿外流,造成平心现象,也就是物理学中的虹吸现象。它与陕西省博物馆藏德化窑倒流壶的原理是一致的。清代俞敦培《酒令众钞》记载了历代贵族士大夫饮宴中的各种酒令,明清二代尤为盛行,输者罚饮一至数杯,为免杯中酒多少之嫌,平心杯应运而生。

该杯系传世品,惟有从胎釉形制来判断年代。明代德化窑的瓷土碾磨极细,漂洗甚净。瓷土含氧化硅、氧化钾较高,烧成后胎体致密细腻,透光度好。质感如玉,滑而不腻,润而不淫。德化窑釉色与同时期其它瓷器迥然不同,釉质莹厚,色质光润,白中微微泛红。这种呈色在史籍中亦有记载,《福建通志》:“《闽产录异》云:“皆白瓷器,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罍瓶盘、俴斝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其价翔矣。”八角梅花酒令杯的釉色符合上述特徵,其釉乳白如凝脂,微呈肉红色。其次,该杯的八角形口沿及腹部的形制,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六十年代在德化县屈斗宫遗址调查中发现的肉红色釉八角形八仙杯的造型基本一致。屈斗宫遗址的梅花杯纹饰采用堆贴装饰的手法,也与八角梅花酒令杯相符。第三,明代德化窑瓷雕颇负盛名,特点为强调人物性格和运用对比手法来加强装饰性,八角梅花酒令杯内的瓷雕也明显具有这类雕塑风格。综上所述,该杯应为明代德化窑的产品。

明代德化窑八角梅花酒令杯融艺术、科技和实用为一体,造型之优美、设计之巧妙、雕塑之逼真,不失为德化窑之精品。

清同治青花瓷的收藏及其特征


清同治(1862—1874)时期,皇帝年幼,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独揽朝政,清政府的颓势难以挽回。外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更趋萎缩,虽然在同治五年(1866)时重建官窑,但生产工艺低下,产品质量粗劣,传世品中官窑青花的数量超过了咸丰产品,但传世精品寥寥无几。

胎釉:官窑器的胎体较为洁白精细,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大件器物尤其如此,也有的较为轻薄。官窑器釉色以粉白居多,少数泛青。民窑器则淡青或淡灰,釉层比较稀薄,透明度较差。其色调较为复杂,有青灰色、青褐色、青紫色甚至青黑色,浓重或浅淡均有,青花都有飘浮感。

同治官窑青花的胎体与咸丰青花相差无几,白而不精,稍厚重,有的釉色灰暗不清,透明感较差。啄器线条挺直、生硬,略显笨拙,小件器皿制作较好一些。署“体和殿”款的慈禧太后专用瓷做工较精致,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民窑胎体比咸丰民窑青花更厚重,胎质松软,也有的较为轻薄、瓷质较细者,釉面不平整,多泛莹白,厚釉者更显质粗松软,浑浊,釉面的透明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之器。釉色有粉白和青白两种。

青料:同治青花瓷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有的色泽清丽,有的色深发黑,都比较稳定,青花亦都飘浮在釉面上,没有往下沉的感觉。官窑器前期青花发色比较鲜丽明爽,后期蓝中泛灰。民窑器色泽有清新明快的一类,也有黑褐灰暗的一类,与清早期青花相比皆有漂浮感,有些青花还有晕散现象。

器型:在造型上多承袭传统,有的从规格到纹饰都雷同于前朝。官窑器多是继承传统式样,有增无减,并无特殊之作。常见的有盘、高足盘碗、碟、盒、罐、缸、花盆(圆形、长方形)、奁、砚、桶炉、赏瓶、三足小壶、撇口瓶、玉壶春瓶、渣斗等,其中盖盒与花盆最为常见。此外,官窑青花瓷器中还有许多题“体和殿制”款的器物,这是专为慈禧烧制的专用瓷,质量精致,并且数量较多,饰有云龙、梅竹、兰菊、水仙、葡萄等纹饰。官窑器中另有如缠枝莲赏瓶、竹石芭蕉玉壶春花瓶、缠枝莲纹盘、岁寒三友图盘等都十分精美,远胜于咸丰官窑。民窑器多造型粗壮,瓶的颈部和颈部都较粗,罐的底足变大。

民窑器有赏瓶、玉壶春瓶、双耳瓶、四方瓶、六方瓶、狮耳瓶、兽耳瓶、撇口瓶、洗口瓶、壁瓶、四节盒、油盒、皂盒、文房用具等。民窑器以日用器皿及婚嫁瓷为多。

纹饰:纹饰风格图案化,笔触较为呆滞拘谨。内容除继续沿用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案外,更为突出的是较多采用荣华富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内容,如“马上封侯”、“状元及第”、“五福捧寿”、“八仙庆寿”等。此外,有用白描青花技法绘成的纹饰,勾勒线条较粗。青花勾连喜字纹在瓶、罐、茶壶、盘上均可见到,“喜”字已逐渐变大。

这时常见的纹饰除传统的龙凤、云鹤、夔凤、缠枝花卉、荷池鸳鸯、八仙、婴戏、仕女、山水、博古外,还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内容,如五谷丰登、状元及第、寿山福海、麒麟送子、万寿无疆、年年有余等。官窑器有云龙、云凤、夔龙、缠枝莲、勾莲、折枝菊花、竹石、蕉叶、葡萄、折枝果、八卦云鹤、博古图、仕女、梵文、寿字、花鸟、梅竹、松竹梅三友图等。多数用工笔绘成,花纹清晰,但缺乏层次。有些画面过于单调,偏重吉祥如意纹,反映了晚清瓷器的装饰风格。民窑有龙凤、云鹤、山水人物、婴戏、花鸟、狮球等。此时有出现图案画,画意庸俗,画法无章法,画工较粗,笔触呆滞,缺少生气。也有画工精细者,但不能与清早期精品相提并论。

款识:官窑器以楷款为主,款识有“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或“同治年制”四字两行竖式排行,字体工整,布局严谨。还有署“体和殿制”款的,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器,所写篆书字体方正,结构严谨。官窑器款识多数是青花“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写得工整清秀,但不规矩。也有“同治年制”四字两行楷书款,字写得大而肥,看起较拙。同治青花的篆书款极少。另外官窑瓷器还多署“体和殿”、“大雅斋”和“天地一家春”款,数此款的均为慈禧用的专用瓷款识。“体和殿”是慈禧太后饮食休息场所,同治九年(1870年)御窑厂专为体和殿烧制了百双大鱼缸,汇同其他器皿约万件,皆署的是“体和殿制”款识。款字均为篆书,写得方正谨严。以红彩居多,还有少量青花款。“大雅斋”款多横书,以碗和花盆等较为常见,款字多书在外口沿下。“天地一家春”款为篆书,外饰二龙戏珠纹,书在器物的外口沿下,多与“大雅斋”同时使用。堂名款有“慎思堂制”、“务本堂制”、“竹雪轩制”、“本和殿制”等。同治官款整体字体布局工整,笔画粗,用笔拘谨,青花浓艳,个别有晕散。

民窑器多用红彩印章式篆书款,字体均草率,欠工整。民窑款大致有两类,一为年号款,有“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两种,以楷书为主,六字或四字两行;二为印章是篆书款,且草率欠工细。其中篆书图章款较多,宇迹很草。堂名款有乐寿堂、务本堂、九思堂、诒谷堂、竹雪轩、敬顺斋、涵德斋等。

解放初瓷板进入藏家视野


昨日,徐东藏家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件“解放初”的瓷板。

记者看到,这件瓷板主体图案为一只正在昂首报晓的公鸡,背景为一圈红篱笆,其中的菊花和枫叶表明,这是金秋十月。整幅图案画风简洁生动,笔力十足,构图与题款搭配和谐,明显出自大家之手。

瓷板上方写有“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字样,其下方的文字表明,这是1959年,市土产公司日什批发部赠送给市二商业局党委的一件定烧瓷。

瓷板左侧,写有“金鸡常报晓、劳动逞英豪”字样,时代特征明显。落款写明是仿唐伯虎的笔意,由章丽泉绘于武汉。

省文物馆藏文物鉴定定级小组成员朱军介绍,“解放初”是指1949年建国至“文革”开始这10多年时间。这一时期,民国很多制瓷名家还健在,仍然以传统工艺制作,其作品风格、水平与民国瓷接近,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这件瓷板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对武汉地域文化研究也极富意义。

一些藏家称,解放初期的精品瓷板虽然年数不长,却是民国制瓷水平的延续,投资价值和艺术价值接近民国精品,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收藏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