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被称为“锆宝石刀”的陶瓷刀具 有哪些特点?

被称为“锆宝石刀”的陶瓷刀具 有哪些特点?

瓷砖有哪些 古代的瓷器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2020-10-23

瓷砖有哪些。

近年,在厨房刀具领域,一种新型刀具——陶瓷刀具流行开来。据报道,日本在2016年3月推出了一款含樱花元素的陶瓷刀具,以期在旅日游客中获得市场。那么,陶瓷刀具有哪些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被称为“锆宝石刀”的陶瓷刀具 有哪些特点?

1、陶瓷刀具承受压力大,且不易碎

陶瓷刀具被称为“贵族刀”、“环保刀”或者“锆宝石刀”,系用特种陶瓷粉末材料高压研制而成。陶瓷刀具的质地比普通陶瓷紧密得多,可以承受的压力也大得多,且不易碎。即使是金属刀,在不小心落地时,其刀刃也可能卷翘甚至完全损坏。

2、陶瓷刀具使用更方便安全

使用陶瓷刀能很好地切削水果蔬菜、无骨肉等食物。在使用金属刀具切割肉制品时,一般会有血液、汁水等流出,但用陶瓷刀切割,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陶瓷刀纤薄锋利,在切割肉类的过程中,不会挤压和破坏肉类的肌理,从而能完好地保存肉品的营养成分。如果使用陶瓷刀切割水果、蔬菜,则能延缓果蔬的氧化速度,制出的食物特别适合肠胃脆弱、抵抗力差的婴幼儿食用。更为神奇的是,某些陶瓷刀的材料成分本身就具有抑菌作用,因而在使用前,无需对刀具做过多的杀菌消毒处理。

3、陶瓷刀具有传统金属刀具无法超越的长处

作为一款现代高科技产品,陶瓷刀的典雅和宝贵也可见一斑。它有传统金属刀具无法超越的长处。比如,其耐磨性是金属刀具的几十倍,只有利用特殊的金刚石磨盘,才能对陶瓷刀进行打磨,因此,目前的陶瓷刀用户还无法自行磨刀。不过,由于陶瓷刀多在厨房中应用,因此,只要不用其切硬物,基本上也无需对其进行打磨。

4、陶瓷刀具是陶瓷艺术和高新技能结合的新典范

陶瓷刀具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氧化铝系陶瓷、氮化硅系陶瓷以及复合氮化硅—氧化铝系陶瓷。陶瓷刀具有优越的韧性,掉在地上一般不容易摔碎。它无静电、摩擦力小、刃口尖利、切削轻快、耐用无毒不氧化,而且可耐各类酸碱有机物的侵蚀并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不变。陶瓷刀的刀体雪白光亮、不易被污染、易洗净,这美观的外形也为其平添了几分高端之感。基于这些原因,它被公认为是陶瓷艺术和高新技能结合的新典范。

目前,市场上的陶瓷刀具五花八门,其真假并不好辨认。所以,各位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防止上当受骗。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


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英文“CHINA”一词的双重涵义之前,先来简略叙述一下瓷器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HINA与中国

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罗科科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另据《英汉词海TheEnglish-ChineseWord-Ocean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宝石红瓷的特点


网讯 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器新品种——宝石红瓷日前研制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

宝石红瓷是一种高温有色瓷,是由于发现了一种新材料——“紫莹瓷矿石”,这种矿石含金属铜、锰元素较高,在烧制过程中历经1380℃还原、氧化焰的煅烧后进入硅酸盐晶格体中,形成类似宝石结构,而其色泽晶莹玉润并泛有桃红色,类似红宝石的颜色,所以把这种瓷称之为“宝石红瓷”。

宝石红瓷打破了千百年来瓷器素胎的历史。这种瓷瓷胎通体晶莹玉润,呈现出高贵、雅致的桃红色,具有独特的“透非薄”、“红而雅”、“细且精”的瓷质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专家王锡良评价说,宝石红瓷犹如十六七岁美丽少女在情窦初开之时闪着红润光泽的圆润脸蛋,给人一种触摸和拥有的冲动,具有很强的美感。

宝石红瓷是由江西景德镇雅润瓷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危用之研究发明、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类)传承人王炎生和陈圣发亲手制作的一个新的瓷器品种。

宝石红新瓷的发明是一场瓷器革命。纵观陶瓷历史,各朝各代的陶瓷都会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体现出各自朝代的陶瓷生产力水平、审美价值,是一个朝代的历史缩写。宝石红新瓷的出现,使胎质不再是单一的白色,由单一的向多彩的发展,把瓷器带入一个全新的色彩斑斓的时代;她颠覆了以前瓷胎被釉埋没的现象,使人一眼就看到内胎的瓷质美,她色泽清新、自然,温润、雅致,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它将像元青花、明斗彩、清粉彩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宝石红瓷的特点

宝石红瓷有两个特点,一、瓷胎通体呈雅致玉润的胭脂红色,感观非常美;二、瓷胎上口和下底为“7501”滑石子白色瓷土,中间为天然宝石红瓷土,红、白色调对比明显,呈现出红白相间的视觉艺术效果和美感,目前,这两大特点已通过有关论证,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哪些窑称为“官窑”?哪些窑称为“民窑”?_陶瓷常识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赿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 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一生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 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三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为什么粉彩又被称为软彩?


粉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期创烧,是五彩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在已经烧成的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上,在经画、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以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720℃-750℃低温二次烧成。由于掺入粉质,一改五彩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瓷面光泽透亮,粉润柔和,与“硬彩”相对,故又称为软彩。雍正粉彩在烧制、胎釉、彩绘上都有很大进步,成为雍正以至现在瓷器生产的主流。乾隆粉彩秀丽淡雅,并多使用进口料,采用西洋法用油调色,故又被称为“洋彩”。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哪些窑称为“官窑”?哪些窑称为“民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赿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一生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三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高性能硅酸锆的特点


高性能硅酸锆具备增白和稳定两个条件时,在硅酸锆粉体、粒子形貌、粒径范围、介质中分散性能以及砖坯或釉面应用后乳浊性偏析等性能都优于常规硅酸锆。

硅酸锆的增白作用是因其在陶瓷烧成后形成斜锆石等,从而对入射光波形成散射,这种散射一般称之为大粒子散射或米氏散射(MieScattering)。结合理论计算及粉体生产实际情况,将高性能硅酸锆的d50值控制在1.4um以下、d90控制在4.0um以下(以日本产激光颗粒分析仪测定值为准),将会产生最佳乳浊增白效果。硅酸锆的增白作用中,集中的粒径范围很重要,要求在硅酸锆的研磨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颗粒的窄分布。

硅酸锆生产中有许多杂质,这些杂质可分为:1、有害杂质Fe2O3、TiO2和Al2O3,一般的硅酸锆生产企业都有能力将铁杂质去除,但TiO2和Al2O3去除难度较大;2、基本无害杂质SiO2和HfO2(氧化铪),这种杂质是指在含量范围内基本无害,而超过这一范围不但有害,而且对陶瓷釉面及坯体产生极大影响,如SiO2越标时釉面易出现后期炸裂,极易达不到国家检验标准;3、微量碱杂质Na2O、K2O和P2O5,这些杂质因为其含量很少,且属于有助熔作用的氧化物,即使有时超标,也不会对产品构成很大威协;4、放射性杂质Ra226、Th232、K40,硅酸锆和萤石是放射性较高的原料,长石、砂、石粉等次之。

硅酸锆生产和陶瓷企业生产一样“稳定压倒一切”,高档硅酸锆的稳定应包括砂源的稳定化处理、生产的稳定化处理及成品粉体性能的稳定化处理。

硅酸锆的原砂为锆英石,我国高档硅酸锆的原砂主要为澳洲优质锆英砂,美国砂源是否稳定目前尚不明朗,南非砂硬度较大,杂质含量稍高,越南砂和我国南海砂也有优质砂,砂源的稳定性仍是一个问题。在实际生产时,要求对原料进行均化,而对硅酸锆生产企业来说,只要采用进口澳洲大型砂矿公司产的优质锆英砂,进厂时进行严格检测,基本无须均化,因这些原料已在大型矿产公司进行了均化处理.

花觚——造型非常传统,却被称为造型奇特的古瓷


花觚的造型在中国传统瓷器中绝对算是比较独特的,而且它的造型是模仿青铜器,所以显得很复古。但它又是起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乾隆时期。

早期的花觚(gū)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花觚这一瓷器品种产生于清初,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此作品为一对,另外一只图案对称,画珐琅婴戏人物刻画顽皮、天真无邪、招人喜爱,色彩丰富鲜艳,绘画工笔写实,人物毛发毕现,细腻传神,精妙入微,画面清新,令人爱不释手,此对花觚与乾隆宫廷造办处制花觚款式相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画工十分流畅,口部鎏金装饰依然可见,画工所描绘的婴戏图案亦与宫廷画师所绘相同。

器撇口,长颈,球形腹,覆杯状高足。此花觚属传统矾红彩瓷一系,于白瓷上绘红彩花卉,品相完好,值得珍藏!

名称:矾红描金缠枝花卉纹花觚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规格:高:25.3cm

备注:1对2件

器撇口,长颈,球形腹,覆杯状高足。粉彩为饰,绘有番莲纹,八宝纹,回纹,蕉叶纹等。颈部红彩横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器内施松石绿釉。花觚本是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后多为瓷器所仿,唐英制花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两段烧制,然后上下相对由卡口相连,可谓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

“南海1号”出水 龙泉瓷被称为“漂亮的瓷器”


随着“南海I号”破水而出,数万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昨天上午9:30,记者来到陈列“南海I号”出水文物的阳江市博物馆,探访了“南海I号”近年来惊艳出水的部分宝贝。

所看到的这些宝物令记者大为震惊:这些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瓷器,依然鲜亮如初。而其中一件出自浙江龙泉窑的“宋青釉印花癸口瓷盘”则被称为“全馆最漂亮的瓷器”!

在宁波民间,也有许多对龙泉窑颇有研究的瓷器专家,特派记者这次特意传回了这些龙泉窑的照片,邀请宝物家乡市民也来鉴宝,谈谈你的看法,估估价,我们将把市民鉴定信息反馈给阳江市博物馆。作为这些宝物的家乡人,也许会对这些宝贝有独特的见解,说不定你提供的某条线索,能对破解“南海I号”世纪之谜有帮助。

“南海I号”上已打捞出4000多件文物

从2001年到现在,从“南海I号”上已经打捞出铜、铁、瓷器类物品4000多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阳江市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都是2002年打捞出水的。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南海I号”的已出水文物大多数运往了国家博物馆,留在阳江的文物很少。“几乎每样就一件。”

关于馆藏“南海I号”的文物数字,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再三缄口,纷纷表示“不好说”。不过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阳江市博物馆保存的瓷器中,浙江龙泉窑和其他几个窑口的出水瓷器数量相当,约占四分之一。当地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从“南海I号”的文物进馆,博物馆就暂时停止了对外开放。

文物的凝结物用淡水浸泡脱盐脱水

阳江市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楼,一楼全部用来处理打捞出来的“南海I号”文物上的凝结物。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楼展馆有几个用钢板搭建、长宽高约1米的大水池,里面浸泡着文物,透过凝结物能很清楚地看到瓷器碎片甚至还有完整的瓷碗。据博物馆人员介绍,这些凝结物必须采用淡水浸泡方式做脱盐脱水处理,让文物从凝结物中慢慢剥离。

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一个大石碇,是从“南海I号”打捞上来的石锚。石锚长约1.5米,中间有部分凝结物在上面,凝结物中还可看见一根断木。

出水陶瓷色泽鲜亮

二楼的瓷器陈列室是博物馆的重点。这里存放了来自“南海I号”上出水的三地(浙江、福建、江西)4个窑口(龙泉窑、德化窑、闽南窑、景德镇窑)的部分瓷器。虽然只是小部分,但瓷器色泽之鲜亮、保存之完整让记者叹为观止。

几乎所有的瓷器都呈现淡淡的光泽,专家介绍这是上釉的缘故。记者看到了一个瓶口成圆形的扁平小瓷瓶,这个称为“宋青白釉印花瓷粉盒”出自景德镇,表面散发着淡淡的青白色釉光,非常精致。还有一个出自德化窑、口径25厘米左右的大碗引起记者关注。专家猜测,该碗是出口到西亚,方便外国人吃手抓饭时候使用的。

记者在博物馆二楼还看到了一个花岗岩石枕。据说古人有睡瓷枕的习惯,而船上风大浪大,瓷枕容易破碎,于是出海的船员就用石枕代替了瓷枕。

记者看到“全馆最漂亮的瓷器”

据介绍,馆内收藏的浙江龙泉窑和其他窑口的瓷器数量差不多,不过质量却高过其他地区窑口的瓷器。阳江市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可用“非常精美”来形容。记者看到,美丽的龙泉窑瓷器好像浙江水乡的姑娘一样精致细巧,每件瓷器上呈现出青绿色光芒,全部有花纹修饰且纹路清晰,造型优美别致,有花朵状的,有水波纹状的;窑胎很厚,釉光非常亮,一点都看不出是经过了800年的海水浸泡。

一件叫做“宋青釉印花癸口瓷盘”的瓷器,不仅色泽光亮,最神奇的是透过玻璃窗看去,盘子里好像盛着水一样,波光粼粼,玉珠涌动。“它是我们博物馆最漂亮的瓷器!”工作人员陈列娜说。

不过,可惜的是记者在博物馆中没有看到宁海陈维屏老先生所提到的铜镜。

专家解读瓷器光亮之谜

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这些瓷器沉没在海面下20米深处,而且被2米深的淤泥所覆盖,于是古船就被天然密封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海水和海底微生物的腐蚀。而在一般情况下,瓷器在海水里泡久了,釉层会腐蚀脱落,陶瓷变得很脆弱。但厚厚的淤泥是很好的保护层,所以这些瓷器仍然保持着新出炉瓷器的光泽。

解释龙泉瓷为何备受称赞

宁波大学历史系博士、副教授刘恒武:南宋时期,宫廷用瓷以浙江龙泉窑为主,它代表着南宋瓷器的最高水平。而同时期的福建地区的德化窑等其他窑口就多为民窑。

从东汉开始,浙东地区就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烧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其胎土也明显好于福建地区。再加上南宋时期,首都定在杭州,这在政治上也要求浙江出好的瓷器进贡皇帝。从以上几个方面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浙江的龙泉窑漂亮了。

我从个人观点看,不排除“南海I号”从浙江沿海出发的可能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被称为“锆宝石刀”的陶瓷刀具 有哪些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被称为“锆宝石刀”的陶瓷刀具 有哪些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