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及价格

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及价格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瓷器真假鉴别

2020-10-27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耀州窑中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一出世即成为了北方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北宋达到鼎盛,止于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其窑址在陕西铜川的黄堡镇,旧时同官窑。由于唐代末年,天祐、五代后唐以及宋代都属于耀州管辖,故称耀州窑。北宋时期的耀州窑青瓷胎子是灰白色的,较薄,坚密光润,青中带闪黄或略闪黄,和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很类似。

美如碧玉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种类多样,主要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器型。而且,凡有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器物,耀州窑几乎都能生产出来,而且个个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盘、碟普通常见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即能囊括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菱口、六葵口、六曲口、直口、敛口等,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翻沿、包沿、折沿等,数不胜数。

耀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刻花非常草率;北宋中期,采用刻划结合手法来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划陪衬纹饰时,排列有序,纤细如丝,整体纹层清晰,繁而不乱。到了北宋晚期,流行在盘、碗内印花,规整清晰,印花精美,布局匀衡。总结来说,宋代花纹装饰是早期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晚期花纹线条纤巧。

在器胎方面,耀州窑瓷每个阶段的器胎都各有特点。早期的胎有深浅两类,深者为黑灰、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多含黑色铁质小颗粒与气孔;中期全是浅淡灰白色,不施化妆土,无铁质的小颗粒,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多呈灰白色,少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在器釉方面,早期耀州窑瓷器釉色多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与淡青色;中期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使得了耀州窑瓷器变得更加令人向往。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代耀州窑瓷器特征


耀州窑是宋代六大名窑之一,可谓是当时中国北方青瓷中的翘楚。耀州在唐代便是非常有名的陶瓷烧制产地了,到北宋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耀州窑虽说是以生产民间生活用品的器物为主的民间窑。但据记载,耀州窑曾于北宋神宗元丰到徽宗崇宁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为朝廷烧制进贡的瓷器。此外,耀州窑超凡的制瓷技巧与流畅洒脱的风格对当地的各种窑场都有深刻的影响,当年的窑厂绵延百里,甚至还获得了“十里窑厂”的美誉。

耀州窑瓷器的胎质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下,形成了耀州窑青瓷釉色多为青色中泛黄的独有特征。此外,耀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个巨大突破,它打破了传统北方瓷窑胎体发黑的现象。耀州窑的装饰主要以刻画和印花为主,其刀法刚劲有力,充满立体感。

北宋早期,刻花装饰较为简单,只有两种纹样在不同样式的碗壁上。一种是受五代越窑的影响,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的手法刻两层莲瓣纹。另一种则是耀州窑新创的刻花装饰,在敞口碗外壁,深刻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的花纹。北宋中期,耀州窑的刻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

首先,花纹的装饰变得更加精细,中期流行满饰,器物布满纹饰成为主流。同时装饰由外壁转向内壁,还出现了内外壁同时装饰的现象。除此之外纹饰中一改早期只刻不划的做法,刻划并用,增加层次,使图案的立体效果更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刻花线条刚劲流畅、纤细活泼,构图繁密,画面生动。此时的刻花中流行缠枝,如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缠枝忍冬等。除植物纹外,动物纹中有龙、凤纹、双鸭莲花等。纹饰中的动植物的原型大都取于大自然,处于现实和想象之间。

北宋晚期,耀州窑以印花为特色,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北宋晚期的印花布局严谨对称,以器制纹,形式不限,纹饰潇洒自成一派。纹饰中还出现了中期未见过的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晚期耀州窑还独创了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由圆心向边缘延伸出六条直线把碗盘的内壁分为六等分,每份都可独立进行装饰。同时还出现了平行的弧线复线组成的水波纹。

耀州窑瓷器胎釉及各年代特征介绍


耀州窑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窑为代表。铜川宋属耀州,故为耀州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金元延续,停烧于明中期15世纪末,有8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具《铜川县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产品以民用为主,但也曾以常年例贡的形式烧造皇瓷,供北宋宫廷使用。耀州窑最突出的成就是花纹装饰。花纹图案主要有莲花,缠枝花卉,波浪纹,鱼鸟纹等。装饰技法主要是印花,刻花,划花以及模印刻划相间。其花纹装饰特点,在宋早期是于器面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花纹则布满器面,大幅的花朵与组成的枝叶,蔬密相间。其花纹知识特点主次分明;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多细巧。耀州窑的产品以碗、盘、碟、罐、壶、盒为主。釉面多开小片冰裂纹。施釉匀净,颜色深沉;边沿部分发褐黄,俗称姜黄色。

耀州窑花口交枝牡丹纹大盘

胎釉特征

瓷釉 青釉的仿品,往往存在釉面薄厚不均匀的现象,口沿下常有积釉,口沿部位常有流釉、缩釉和泛黄情形,还常常发现补釉情况;而真品青釉光润肥厚,清澈纯净,仿品往往有混浊之感。真品往往有细小的开片和细小的桔皮纹,绝无流釉现象发生,在某些器物上甚至会有上部釉层比下部釉层还厚的现象。

青釉器物釉色多变,有的稍绿,有的稍黄,但不论釉色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便不是耀州窑器物,或是后仿的,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就越大,这是鉴定耀州窑及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与宋代青瓷真品很接近的青中闪黄仿品,其光泽度,晶莹温润性及玻璃质感又有别于真品。若用放大镜进行对比观察,仿品釉内气泡大小、疏密程度及排列层次亦不同于真品。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当,就是用宋代中期至晚期的青釉色调,去仿五代、宋初、宋金交界及金代的器物,其特征行家一眼就能看破。

元 耀州窑刻花玉壶春瓶

月白釉的仿制,其釉色比较清淡,色调与晚宋及金代比较相近,但釉层太薄,缺少温润的玉质感,在风格和质地上与真品有明显的区别。 新仿的黑釉和酱釉瓷,瓷釉均不及真品的肥厚和温润光泽程度。特别是新仿酱釉器,瓷釉色调很好,但显得干涩而缺乏光泽程度。

新仿的茶叶沫釉,色调偏黄偏棕褐,缺少青绿色缺少肥润感,而且往往有茶无沫,缺少茶叶沫的结晶体。 新仿的结晶釉和黑釉酱斑瓷器,与真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结晶斑和酱斑几乎都显得生硬不自然,带有明显的人为仿作特征。

因自然变化而形成者,可说是凤毛麟角,十多年来只看过三四件,而且被仿制者视为诊藏,不愿出售。 后仿耀瓷中造型特别精美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模制法生产的,这种方法古代未曾使用过。有些合模的缝痕尚有显露。 耀瓷圈足轮削比较仔细,连足际无釉处都认真修削,足墙比较细薄;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明显的区别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

真品器底胎釉交接处呈现黄褐色或漏釉处呈现酱色小斑块;而仿品则胎骨稍厚,较真品色浅,无漏釉的酱色小斑块。 真品胎壁并非十分均匀,有起伏感。仿品印花的图案粗浅模糊。器底常满釉,底面平而无鸡心凸。 在旬邑县发现属金元时代的窑址,产品水平不高,胎体粗而发黄,釉层稀薄,涩圈,印花为多,多为成条状的缠枝花卉

北宋(960-1127) 耀州窑青釉刻划花牡丹纹碗

各年代特点

此外,耀州窑的刻花和印花纹样中的一些独特的纹样,如水族中的摩羯、海马,人物中的化生,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道教造像中的鹤驾仙游等等,均是该窑青瓷纹样中所仅有的。

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耀州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此后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耀州窑缠枝花碗

碗撇口,弧壁,圈足。碗心刻划缠枝花卉,纹饰清晰,构图饱满。釉色青中闪黄,为耀州窑成熟期发色特征,釉面光润,釉层匀净。整器造型规整,纹饰富贵吉祥,刻划线条刚劲流畅,刀锋犀利,铲剔自如,深浅有致,工艺精湛。

断代提示

耀州瓷器上的刻花,严格讲是以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在此之前,该窑的装饰手法以简便流畅的单线划花为主,纹饰是简单的花瓣纹,包括荷花、牡丹等。

北宋中期以后,刻花发展成熟,技艺达到了顶峰。刀法明快,圆和犀利。线条和泼流畅,并能刻出有斜度的刀痕。纹饰布满器面,深浅分明,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效果。纹饰多为海水游鱼纹、莲塘戏鸭纹等。

北宋晚期的印花纹饰,布局谨严,讲求对称,纹样多是各种婴戏图。花纹线条多细巧,除婴戏图外,还有牡丹、莲花、凤凰、犀牛、飞鸟等。

金 耀州窑刻花梅瓶

此瓶高挑修长,细窄口,圆肩,束腰,通施青釉,玻璃质感强烈。釉色沉静古雅,足底露胎。全身上下五处刻花:口沿下双钩弦纹两道内划荷瓣纹一周;其下再双钩并用单钩两道弦纹,里面刻连枝牡丹叶纹;胸部双钩两道弦纹之间满刻缠枝荷花纹,花瓣以刀斜挑,深浅灵动,摇曳生姿,茎叶同样以斜刀一深一浅刻画,明暗对比鲜明,舒卷自如;再下满刻连钱纹,连钱纹之下双刀刻双层草叶纹。五层纹饰风格流转变化,可想见匠人运刀自如之功。耀州窑梅瓶如此件之大之精之全者,实属凤毛麟角。

耀州窑刻花三足炉

此件三足炉器口外卷,鼓腹,三足外撇,器形稳重。溜肩,其上压筋,颈部及近足处饰蕉叶纹一周。此炉大小适中,三足捏塑兽面。炉身腹部饰刻唐草纹,刀法遒劲利落,舒展自然。整器施青釉,釉色素雅宜人。

五代/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纹狮口水注

北宋 耀州窑酱釉梅瓶

此梅瓶形韵甚罕,可比一略大作例,两售伦敦苏富比,于1992年6月9日,编号124;继售2003年6月12日,编号117。

拍卖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拍品的品质,如果依靠拍卖形式的创新,忽视提升拍品的品质,恐怕不会有质的改变与成交的希望。如果你有古玩精品想拍卖或者参加拍卖推荐会请即与中正客服经理或授权征集点客服经理联络(LLSPM007),洽谈市场趋势与托售事宜。

大陆征集办事处:深圳瀚尊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宋代耀州窑的特征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北宋 耀州窑印花五鱼图碗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陶瓷印花工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并成为宋金两代广为流行的装饰。纹饰中植物类以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纹饰中的植物动物纹均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晚期因器制纹,不拘形式,纹饰潇洒自然,生动逼真。常见以水波微底纹,上饰荷花、游鱼鸳鸯等,仿佛在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水中自由地摇曳、游动,清新优美,栩栩如生。新出现的纹饰有连环牡丹、单束莲、双束莲、缠枝菊花与船、竹叶、卷叶纹等。动物纹中有凤凰戏牡丹、群鹤博古、双鹤等。群鹅、水波、五鱼、莲花六鱼、莲花鱼鸭纹都是晚期的新创。另一特色是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等,如梅竹戏婴、松竹戏婴、缠枝戏婴纹等。水波纹中长波段同心圆式的排列继续使用,同时出现有平行的弧形复线组成的水波纹,此纹饰为晚期耀州窑青瓷所特有。

金元时期耀州窑虽然仍继续烧造,但纹饰日趋简化。金代以水波鱼纹、莲花、鹅纹、卷叶牡丹、犀牛望月、瑞草鸭纹、缠枝花卉、朵花、婴戏纹等较为常见,尤以犀牛望月、六格花卉具有时代特征。此时与宋代纹饰明显不同的标志是化妆土及剔花工艺的广泛使用。化妆土的实用弥补了金元时期耀州窑胎体粗糙的不足。而剔花工艺的采用,使纹饰古朴浑厚,虽不及前期刻、印花精致,却也别具简洁豪放的风韵。元代耀州窑装饰纹样更为简单,见有莲菊、水波、钱纹、花鸟、花草、枝叶、鱼纹和诗文等。

吉州窑瓷器特征及鉴定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以及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所烧制出的瓷器产品都非常的精美,质地尤为的上乘,其中黑釉瓷最为闻名,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都是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吉州窑发展至唐朝晚期开始烧制,在两宋时期达到其鼎盛,元朝末年衰败,烧制的时间较长,珍品较多。不仅仅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融入其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制在瓷器的外部,在其造型以及瓷上都有着全新的出现。

在晚唐时期进行烧制主要是以烧制酱褐、乳白釉的瓷器为主,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发展至北宋时期,酱褐釉停止了烧制,而乳白釉得以继续烧制,在形制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入了黑釉瓷的品种。从其乳白釉瓷器上看,存在着涩圈、高圈足、器盖、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物体,但烧制的碗、碟等施釉不均匀,在其底部出现了施釉不到的情况,而南宋时期的乳白瓷则施釉多满,釉色光润度较强、莹润感较强,存在着细纹。元朝时期乳白釉瓷器样式上较少,高足杯、玉壶春瓶、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最为典型的断代器。

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就是黑釉瓷,在北宋时期开始烧制,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深腹、外黑内白釉碗,芒口、底足矮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以及盏中最常见的特点,且施釉较为的满。黑釉瓷的类型较多,有碗、碟、杯、罐等常见的实用性器具,还有高足杯、鼎、镂空炉等。

其碗盏以及杯存在着多芒口的现象,质地较为的粗糙。烧制出的黑釉瓶与元朝时期的梅瓶风格较为的相似,荷叶形的器盖是元朝瓷器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制上差别较大,有粉盒和方唇盆等多类型的彩瓷。

吉州窑瓷器品种类型较为的繁多,纹饰装饰也是层出不穷,仅仅是胎釉就有非常多种类,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装饰技法有木叶、玳瑁、剪纸、贴花、印花等,将其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胎质主要呈现为灰白色,较为的细腻,釉色中白中泛青黄,釉薄但施釉不满,底足较为的粗糙,在收藏价值上稍低。而白釉彩绘瓷则是较为的精彩,纹饰以及色彩结合的非常巧妙,艺术感较强却不失实用性能,装饰技法繁多,使其收藏价值较高,欣赏艺术感较强。

宋代耀州窑及青瓷(下)


再如瓶类,也是该窑从初创的唐代以来就多有烧造的器物。唐瓶有盘口瓶、长颈瓶、净瓶、油瓶、葫芦瓶、双鱼瓶、双系瓶等多种造型。到五代,以上瓶的造型仍有生产,又出现了短颈瓶等新造型。入宋后,一方面承袭了唐五代上述传统瓶类的造型,另一方面又新创制了一系列的新型瓶种。这些新型瓶中较为突出的有玉壶春瓶、胆式瓶、梅瓶、吐噜瓶、棒槌瓶、花口瓶、瓜棱瓶、蟠龙瓶等多种。玉壶春瓶为侈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造型,它以柔和且富有变化的流线型线条美迎合了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古代流传了上千年之久。工匠们还将此种瓶的口部和腹部之外侈和收分线条略加改动,又制作出胆式瓶新形体。梅瓶和玉壶春瓶都是酒具,但用途不同。玉壶春瓶口外撇,细颈便于把握,装入酒后酒液重心在腹下,应是烫酒和斟酒的酒瓶。梅瓶的造型是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折、深长腹、圈足,此种梅瓶造型适合做装酒的盛具。吐噜瓶的造型与梅瓶相类,但腹为矮圆筒状,犹如梅瓶截腰后的上半段,造型没有梅瓶的修长秀美,但更具有浑圆厚重的特点。棒槌瓶亦是由梅瓶衍变而来,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突唇束颈折肩深筒腹。与梅瓶相近似的瓶类还有大口梅瓶,又可称为罐式梅瓶,其特点是大口短直颈圆肩圆弧腹内凹圈足。这些从梅瓶造型衍变而来的多种瓶类的出现,正是宋代耀州窑工匠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该窑此时转轮就制水平的高超。在瓶类造型中,还有器口翻卷成盛开花朵形的花口瓶,器腹呈现出均匀的竖条凹凸状的瓜棱瓶,器的肩颈周壁装饰有贴塑龙纹的蟠龙瓶等等。如此多种多样的瓶类造像的出现,是该窑器物造型丰富多彩的明证。

其他的各类器物同样具有多姿多样的优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叙述,在此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窑系或窑口中见到的器物造型。如:温碗中的柳斗编织箩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内外双层壁饰有水平多组插环、镂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龙头的造型;盏托中的外盘套内浅托造型;供盘中的内外双层套盒饰有如意壶门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圆腹单柄造型;灯盏中以立狮或卧狮为底座的造型;熏炉中复层套合式饰有镂空网纹和贴花蟠龙纹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战鼓饰有鼓钉纹的围棋子盒造型等等。这些,均是耀州窑工匠匠心独具创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代耀州窑址发掘出土的器物标本时,我们将不同的器物种类中不同的造型分别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类器物在宋代早中晚各时期造型演变中有区别的形体。各类器物 造型排队的结果,竟然选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标本。这一结果意味着宋代耀州窑的各类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过了上千种。面对着这数以千计的实物和一张张不同形体的器物造型图,不由的使人惊奇之极,感叹不已。

四、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

宋代耀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内中,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其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此前,该窑的装饰手法以简便流畅的单线划花为主。在五代和宋初,又创新出一种剔花工艺,系将花纹主轮廓以外的背衬部分采用“减地”手法进行剔除,使主轮廓纹样突起在器表之上,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到了宋代,聪明的耀州工匠又对上述两种划花和剔花工艺各取其所长,且融合贯通于一体,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刻花新手法。此种刻花工艺需分两步进行,先将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直刀刃勾刻出纹样的主轮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轮廓线的外侧,采用斜刀连续广削以除去花纹主轮廓外的背衬。新的刻花手法保留了剔花工艺的浮雕式立体装饰效果,又避免了剔花减地的费时费工和行刀的呆滞。同时,还吸收了划花工艺行刀流畅活泼的优点,使新的刻花手法显现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犀利圆活的动感,使每一种纹样都能跃然于一件件耀瓷之上。在完成了两步走的刻花之后,再使用一种篦形工具,在突起的刻花主轮廓内精心勾划出叶脉和花瓣纹理的细部,使新的刻划花花纹达到了粗犷与精细、凸起与凹入,大轮廓与小细部的巧妙结合。饰釉后在润玉般晶莹的碧绿色下显现出深浅不同的色调层次,使之具有一种含蓄典雅、诗境无垠的艺术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正因如此,宋代耀州瓷的此种装饰手法在同时代的名窑名瓷中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达到了宋代刻划花装饰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产品在国内和国外的销售市场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市场的需求,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时候,为了向国内外商品市场提供更多具有此种装饰风格的耀瓷,耀窑工匠又发明了与其刻花手法相同风格的印花新工艺。此种印花工艺是先采用刻划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称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将与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纹样,修饰后施釉烧成。在发掘和整理器物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成千上万件的宋代耀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标本。得知其印花工艺是由其刻花工艺发展而来,但并非是宋代中期刻花工艺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它的一种发展。新的印花工艺因其有制作简捷、方便、快速的优点,一经问世,就将其发展的重点用在纹样图案的着力构思和设计上。与孕育它诞生的耀窑刻花工艺相比,新的印花工艺在纹样题材、图案种类、构图方式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宋代耀窑的印花青瓷也达到了同时代同一工艺的最高水平。这种娴熟而独特的耀州窑刻划花和印花工艺 ,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赢得国内外广大市场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国内窑场瓷器制作的装饰工艺。

五、丰富多样的纹样图案

宋耀州窑刻花和印花青瓷所以能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其装饰手法独特,也因它具有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目前已见到的纹样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题材和内容包括有植物类的花卉、草木、枝叶、瓜瓞果实;动物类的瑞兽、珍禽、昆虫、水族;人物类的婴戏、侍女、戏妆;佛教造像类的飞天、罗汉、力士、僧人、供养人、化生;道教造像类的鹤驭仙游;以及山石、流云、水波、几何纹样等等。每一大类之中,又有很多小类,采用同类分别构图或几类结合起来构图的形式,组成了多种多样的纹样图案。耀瓷纹样图案不仅画面华美而富有变化,而且往往寓意吉祥。在植物花卉类中,多见象征富贵和美好生活的牡丹花。所见之牡丹纹样,取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对枝牡丹种种形式进行表现,还有瓶插牡丹、盆花牡丹、珍珠地牡丹等。均以叶茂花繁、生机盎然的写实性为特征。牡丹花的花朵和花瓣亦有多种多样,有塔形多层式花朵、双层多瓣式花朵、单层三瓣式花朵,还有牡丹花结、牡丹小簇花等。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人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凤凰戏牡丹”、“鸾鸟衔牡丹”、“飞蝶恋牡丹”、“双婴戏牡丹”等。在植物花卉类中,还常见象征仙逸洁身、傲霜怒放的菊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的莲花荷叶。由菊花组成的各种纹样图案,其形式与牡丹纹大体相似,比较独特的是在盘碗器内以单层或多层团菊进行构图,纹样在简洁中突出了菊瓣盛开的生机。亦或在盘碗的底心饰以团菊纹,周圈再绕以缠枝菊,纹样在叶茂花繁的构图中显得格外华丽。莲花和荷叶的构图与牡丹和菊花不同,往往将它分布在“清且涟漪”的水波中,与游鸭、鸳鸯、游鱼相伴为伍,组成“水波莲花”、“双鸭戏莲”、“鸳鸯戏莲”、“莲花双鱼”、“鸳鸯游鱼戏莲”等富有动感的画面。也有将莲、荷叶慈姑甚或牡丹用丝带束成捆把形的构图,此种构图的纹样有“一把莲”、“两把莲”、“三把莲”、“一把莲花牡丹”、“莲花慈姑”等等。还有将莲花和人物结合组图,如“太子戏莲”、“婴戏缠枝莲”,均有“连生贵子”寓吉祥的含意。在植物花卉纹样中,还发现了象征凌雪傲霜坚忍不拔的梅花,象征迎接光明向阳而开的葵花,以及象征加官进爵和高官厚禄的鸡冠花。所有这些植物花卉纹样,都以写实为特点,再经艺术加工,在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中,均呈现出一种繁茂的生机和真实生动的美感。

在动物类瑞兽纹样中,有翻腾在滚滚波涛中威武雄猛象征“真龙天子”的蛟龙;有在奔跑中相互追逐的“百兽之王”三奔狮;有或卧或立衔瑞草、戏牡丹的“仁兽”麋鹿;有“能执搏挫锐”的猛虎;并由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在动物类珍禽中,有穿花舞云衔瑞草和瓜果的“群鸟之长”凤凰;有飞云衔博古做鹤驾象征长寿的鸣鹤;有戏莲、戏牡丹、衔瑞草象征祥和华美的孔雀;有戏水戏鸭象征“朝倚”“暮偶”恩爱夫妇的鸳鸯;有或飞或立象征喜事临门的喜鹊;有入水善游羽毛不显的游鸭等;由它们又一一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以游鸭为例,所见的图案有“水波游鸭”、“双鸭戏莲”、“鸭戏鸳鸯”、“鱼鸭戏莲”之类。纹样图案多取对称和均衡形式,一鸭居前回首顾盼,另一鸭紧紧相随。也有取三分法布局的,多和鸳鸯组合构图,或“单鸭戏鸳鸯”,或“双鸭戏单鸯”,画面中荡漾的水波,盛开的芙蓉花,微微漂弋的荷叶,及浮游自如嬉戏其间的游鸭鸳鸯,形象写实而富有情趣,是真实塘景的再现,相当生动怡人。在动物类的水族纹样中,最常见的是游鱼纹,有“水波三鱼”、“水波五鱼”、“水藻群鱼”、“双鱼戏莲”、“鱼鸭戏莲”、“群鱼戏海螺”、“鸳鸯游鱼戏莲”、“柳枝群鱼”等等。内中以“水波三鱼”最为生动,在碗的内壁取三分法布局,仅用了不多的几刀,三尾生动逼真的游鱼就跃然而存,鱼周围布满了用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三鱼在水波中鼓腹摆尾游弋自得。不仅画面生动,而且刻花三鱼的洒脱洗练,划花水波流畅荡漾,湖绿色青釉的温润柔和均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实属宋代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代表作。

在人物类纹样图案中以婴戏纹最为突出。早在唐代该窑就开始用童婴纹装饰瓷器,曾在素胎黑彩盘上见到过绘黑彩的“童孩戏绳”纹。到了五代,又发展到剔划花青瓷“婴戏缠枝”纹。入宋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而且人物画也发展的更加精细完美。还从人物画中产生了专门反映儿童题材的绘画,出现了一些擅长画儿童和婴儿的画家与其作品,如宣和画院的苏汉臣曾画有“秋庭戏婴图”和“货郎图”,李嵩亦画有“货郎图卷”等。随着绘画艺术中专题儿童画的出现和发展,对同时代以至后世瓷器上的婴戏纹样图案有着重要的影响。宋耀瓷上婴戏纹样的日益增多,正是以此为背景得以发展的。婴戏纹在耀州窑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中采用较少,在宋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所见的婴戏人物纹多种多样。有“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取烘云托月的形式布图,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突出一个大头圆脸嬉戏玩耍的胖娃娃形象。又有“双婴戏牡丹”、“双婴戏梅”、“双婴戏枝果”、“双婴戏莲”、“梅竹双婴”等,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梅、莲、枝果、梅竹之中,双婴或取“喜相逢”的形式相向对应嬉戏,或取两头顶对的顺时针旋转形式而嬉戏,亦或取双足反相顶立顺时针旋转形式嬉戏。再有“三婴荡枝”,荡枝的三婴孩和三折枝牡丹以六出筋为界,取六分格间隔排列;“三婴戏缠枝舞蝶”(简称三婴戏枝蝶),将三婴分布在由缠枝围绕成的变形三角中,在其外环饰以枝叶和飞舞的三蝶。此外,还有以层层水波作底衬的“四婴戏把莲”,以童婴与山石芦苇枝叶相穿插的“五婴戏双犬”,在繁枝茂叶和串串丰硕的葡萄藤蔓中嬉戏玩耍的“群婴戏缠枝葡萄”等等。图案中嬉戏玩耍的童婴都是大头圆脸的胖娃娃形象,他们或带裹兜裸四肢,或全身裸体仅缠飘带、带项圈、穿手镯、着脚钏。在画面中,随着缠枝藤蔓和枝叶山石的不同,或张开两臂双手握缠枝荡秋千,或紧抓藤蔓全身悬空,或攀登腾越,或翻身飘舞,逼真地刻划出一幅幅天真可爱的童婴尽情嬉戏的生动活泼场景。是宋代瓷器纹样中极为精美动人的画面。

与同时代其他瓷窑相比,宋耀州窑的刻花和印花纹样最为丰富和多样化,其中有些纹样,如水族中的摩羯、海马,人物中的化生,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道教造像中的鹤驾仙游等等,均是该窑青瓷纹样中所仅有,尚不见于其他各窑。这些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亦是宋代耀窑青瓷誉名天下的重要条件。

耀州窑青瓷及精品图片


耀州窑,北宋著名瓷窑之一。1959年发掘,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宋代属耀州,故名。

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刚劲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

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曾发现大批刻有龙凤及花卉图案的耀州青瓷,证实耀州窑确曾烧过贡瓷。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元代胎釉渐趋粗糙,花纹图案较简单,亦烧白地黑花器。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

注子撇口,短颈,硕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施茶叶末釉,近底处无釉,釉层匀净,肥厚而润泽。

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同时还烧造一种铁、镁结晶釉,类似茶叶末色泽,故称“茶叶末釉”。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五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高7.5cm,口径19.2cm,足径7.2cm

碗呈五瓣花口状,口沿外撇,斜壁,浅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处起棱线。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强并开细碎片纹。

这件青釉花口碗,釉面虽有水沁痕迹,但造型秀丽,釉色匀净,仍能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烧造风格。

耀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代,当时所烧造品种十分丰富。五代时期开始则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的造型,并不逊于当时声名显赫的越窑青瓷。

【宋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高45.0cm,底径10.5cm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树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草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据说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

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圈足。里外均刻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边无釉。

此碗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装饰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团花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纹,布局舒朗匀称,线条活泼流畅又不失规整,反映出当时艺师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耀州窑瓷器刻花工艺的突出成就。

耀州窑瓷器上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发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艺更为精湛。

【宋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纹,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宋 耀州窑酱釉碗】

高4.5cm,口径14cm,足径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无釉。素面无纹饰。釉为酱色,釉色较亮。

酱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窑瓷器中出现的一个新品种,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数量较多,仅次于青瓷。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的总量达5﹪以上。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高24.5cm,口径5.5cm,足径9cm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灰白胎。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宋 耀州窑青釉印花童子玩莲纹碗】

高4.5cm,口径14.3cm,足径3.3cm

碗撇口,深弧腹,矮圈足,足底沾窑渣。通体施青釉。碗内印莲花一束和四童子,四童子分别手持莲花一枝,身体呈不同的姿势作嬉戏状。

此碗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

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动物、人物及宗教题材应有尽有。人物题材以婴戏纹较为多见,赤裸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不拘一格。

耀州窑遗址中出土的印花陶范很多,上面阴刻的花纹因反复使用而磨损,从而证明了这一装饰手法在当时曾大量使用。

【宋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

高19.5cm,口径9.5cm,足径8cm

瓶盘口,短颈,圆腹,圈足。胎体灰白。里外施青釉,釉色较浅,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足边无釉。

此瓶造型浑厚,略呈石榴形,俗称“石榴尊”。

耀州窑瓷器中瓶式很多,瓶体或修长秀丽,或丰满端庄,但像此件石榴式样的瓶却较少见,应为北宋早期产品。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宋 耀州窑印花碗】

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菊花及各种花卉是耀州窑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此碗独到之处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花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简捷明快的图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宋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高29cm

壶体造型为一男子,束冠,着长襟衣衫,双腿直立,微露双足。人躯体中空,头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表情庄重肃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

耀州窑的瓷塑作品很少,此件人形执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均可谓上乘佳作。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高19.9cm,口径6.9cm,足径7.8cm

瓶小平口出沿,短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肩部有弦纹3道。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此瓶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瓶通体施青釉,釉面晶莹温润,玻璃质感强,釉层匀净。

耀州窑刻花青瓷以盘碗为多,瓶类较少。此瓶小口短颈,衬出瓶身的雍容饱满,刻线处积釉色深,凸起处色较浅,使花纹更加清晰,有立体图案的效果,为耀瓷中的精品。

【金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水牛周围及开光之外刻以花草纹饰。

此碗釉色莹润如玉,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为耀州窑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金 耀州窑钱纹小壶】

高13cm,口径4cm,足径6cm

壶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一外折壶流,对应一侧为一带状短柄,口有平顶式带纽小盖。壶通体饰两组纹饰,肩部刻下覆的莲瓣纹,莲瓣上下各有两组弦纹。腹部刻錢纹,錢纹下饰一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宋代耀州窑及青瓷(上)


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在中国的分裂割据。政权统一,社会稳定,新兴租佃制经济关系的确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生产关系,亦解放了生产力。这些,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业和商业得以空前发展,大批工商业小城镇不断出现的宋代,制瓷业的生产和销售,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新窑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在众多窑场之间,展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批名窑和名瓷的涌现,以及一批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们纵观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点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另一点是定、钧、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镇、龙泉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窑场烧瓷始末与宋代的鼎盛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首先在泥料制备上发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设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用的陶缸设置。以此保证了大批量优质青瓷坯泥与釉浆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轮制工具主部件转盘由木制改为石制,盘下又增设了铁轴承,使拉坯成型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烧瓷燃料由木柴改为当地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窑炉结构亦进行了科学的变革,有利于掌握对青瓷器还原气氛的人为控制。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上的这些重大改革,为烧造大量胎细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基础。使此时所烧的耀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受到宫廷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喜爱。在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确记载,耀州窑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向宫廷贡瓷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已在东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这些均是耀州窑青瓷在宋代鼎盛发展,并具有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明证。

在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宋代,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进而又对远距该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及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外销瓷窑也起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所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品生产激烈竞争的宋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要研究该窑宋代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产生的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二、温润如玉的耀窑秘色青釉

瓷器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不论哪个时代,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瓷器的艺术美,一则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二则呈现出器物造型优美多姿,三则映现着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而在这些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中,古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各色玉石效果。是以这些青、黑、黄、白色的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为其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曾有明确表露。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的延续和发展。早在《诗经·秦风·小戎》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有过最精辟的解释。据《礼记·聘义》载,子曰:“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这样一来,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以此标准衡量耀州窑所烧造的青瓷,就不难明白其被称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原因。该窑场早在盛唐时就开始了青瓷的创烧,然初时釉质粗,釉不均匀,釉色青黄或青褐,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以后学习了越窑,青瓷烧造水平提高很快,中唐初的产品已赶上和超过了国内的婺、岳、寿、洪等青瓷名窑。晚唐时呈现青绿釉色的精美青瓷烧造数量日增,奠定了其成为北方青瓷代表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器胎含铁量高呈铁灰色,青釉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而温润的玉质感不够。到了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出现了黑、白两种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绿、湖蓝、微灰湖青、深兰天青几种色调。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几种色调,少数为湖青和湖绿色。两种胎的青釉,质地都很精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玉质温润性。与其后的宋代相比,则又具有釉色色调丰富多样而欠稳定性的特点。入宋以后,该窑的青瓷经过初期为时不长的工艺变革和探索之后,很快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宋耀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这种橄榄青色,与唐五代“越州上”的越窑“秘色”很相似,因而在宋代曾有“秘色”之称。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明确指出:“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这种与越窑秘色相类的宋代耀瓷青釉,于本世纪中叶由陈万里先生称为橄榄青色。以后学术界一直遵循,笔者亦然。时至今天,供奉于法门寺地宫的一批唐代越窑秘色瓷已重见天日,我们将它和宋代耀州青瓷进行了对比,为两者瓷釉的相类而感慨。笔者认为现在我们不妨恢复古代对宋耀州青瓷的称谓,将其青釉称着耀州秘色,以便更加明确耀州青瓷对越窑秘色瓷的正宗承袭关系。这种“类”越窑秘色的耀窑秘色瓷的成功烧制,对耀州窑系中其他窑场的烧瓷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是耀州窑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优美多样化的器物种类与造型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从其用途看可分为餐具类,有碗、盘、碟、钵、盆,渣斗。酒具类,有注子、注碗、玉壶春瓶、梅瓶、杯、盅。茶具类,有盏、盏托、擂钵、釜、香盒、水罐、水洗。日用盛具类,有罐、盆、瓮、缸、壶。照明具类,有灯、小灯盏、烛台、油壶、油瓶。化装具类,有盒、奁盒、粉盒。陈设具类,有尊、樽、瓶、花插。供器类,有供盘、灯盏、瓶、炉。洁具和卫生具类,有唾盂、渣斗、熏炉。此外,还有卧具枕,棋具围棋盒、围棋子、象棋子,乐具羯鼓、埙,鸟食具小食罐、小水罐等。凡是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

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在这些圆弧已富有变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装饰,给人一种造型规整、比例恰当、变化适度、精美多样的美感。

又如壶类,是该窑初创时期就多有烧造的器物,以执壶最常见。唐代执壶为喇叭口、圆腹、短直流、单把执手,造型丰满大度。五代执壶变为小口直颈、圆球腹、曲形流略长、单把执手,造型富有变化,使圆与长和曲与直的各种不同线条,和谐的统一在同一体之中,组成了一种造型优美的器物。宋代的执壶大体承袭了五代,但细直颈变长,圆腹又呈现圆中略见微折的特点,从而既增强了造型的稳定性,又增加了艺术的秀美感。同时,随着壶颈的变长,其壶流亦变为高出口沿的弯曲形长流,进而使方便实用与婀娜秀丽相互融合。在常见的执壶中,该窑还生产一种形体似瓜的瓜棱壶,优美多变的造型具有瓜瓞象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同类审美意识创制的宋壶中,还有葫芦形壶,其特点是用上小下大连体双腹葫芦形作为壶身主体,下腹的一侧设弯曲的长流,而对应的另一侧有连于上下腹中的曲形单柄。此种象生葫芦壶的造型,与象生瓜棱壶相比更加多姿多变、楚楚动人。此外,该窑在宋代还创新出一些相当独特的壶类。如造型为小直口,球腹,三矮兽足,龙首流,半月提梁上贴戏婴的提梁壶。又如圆球腹,圈足,口在器底,器内有中空管与口相通,卧狮哺乳双子狮流,弓曲形飞凤提柄造型的倒装壶等。均是构思巧妙、造型奇特,装饰华丽,制作精美的宋代壶类器物中罕见的佳品。

李明亮瓷器真品图片及价格


李明亮作为皖南人所绘画出的作品风格成为了景德镇彩绘艺人中的一支劲旅。他的作品风格具有着画风清新、秀丽、超脱凡俗的特征,在当时的景德镇绘瓷风格中,大多以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为主,但是却另辟蹊径成为了当时众多画家中的佼佼者。中国画中花鸟虫介为独立的画科,凭借着双勾填彩之法,工艺精细的笔墨展现出了虫介翎毛栖花飞树的场景。李明亮先生尤为的擅长绘画草虫小品,其描绘出的意味非常的悠远,境界可以说是超脱凡俗。

从李明亮先生的绘画特点上看,具有着非常高的辨识度以及独具特色的风格。

从其绘画的整体风格上来看,具有着工写结合,色彩搭配较为的素雅干净,在画面的布局上非常的大胆且独特,对于虫草的描绘上加入了树叶进行点缀,穿插和留白的效果恰到好处。

从其绘画的主题上看非常的丰富,例如:画知了时,仿佛可以听到知了在树上引吭高歌;看到他笔下的蟋蟀,仿佛可以听得到虫子在轻轻的呢喃,感觉秋天已经悄悄到来等。

对于不同的主题有着不同的绘画方式,例如:梅花的画法有王冕法度,枝条穿插变化发挥自如,花草的画法又为其没骨的画法,加上指画来渲染花叶的层次。

从李明亮先生的作品上看,每幅作品都具有着鲜明的主题以及表达的意境之美非常突出且独特。

其彩绘作品《款款飞来图》瓷板画,将蜻蜓栖息在麦秆上为整副画的,通过使用墨彩工笔的描绘使其整副画面的质感更加的强烈;从蜻蜓的样式上看,双目浑圆幽绿、纤纤细足伸展自如、翅膀上的网格勾勒非常的细致且生动,在麦叶中夹杂了绿色、麦穗的金黄饱满,色泽上相互映衬、互相突出,整体上看十分的淡雅恬静。

从另一幅作品《蚱蜢小盘》上看,一幅瓷上画加入了秋景图以及花草山石,小虫在觅食的过程,加入了蓝色为其边框,看似对其进行了局限性实则在小盘内将秋景、蚱蜢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其色彩上看,似绿非绿、似黄非黄的草丛却稀稀拉拉的,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弯弯的曲线,蜘蛛网在其中仿佛是无法挣脱的羁绊,是岁月流过的痕迹。

李明亮先生最为皖南地区绘画瓷器的名家,所绘画出的瓷器非常的生动、意境优美、主题突出、构图十分合适等等都是他作品所具备的特征。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人千千万万却唯独李明亮先生的画作别树一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及价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及价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