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黑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黑釉饕餮纹谷仓罐

明代黑釉饕餮纹谷仓罐

黑釉瓷器鉴别 古代黑釉瓷器 山西黑釉古代瓷器

2020-10-29

黑釉瓷器鉴别。

“谷仓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随葬器物,俗称“五谷仓”,也称招魂瓶。在古玩界又有更多不同的名称,如五联罐、五管瓶、堆塑罐、龙虎瓶、日月瓶、皈依瓶、粮罂瓶等。虽名称不同,但器型基本相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的罐内存有已炭化了的谷物标本结块,故可以确认谷仓罐实为贮粮之器。其用途即为陪葬用的盛器,内装五谷、美酒等物,企望墓主人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廪实的富裕生活。另外谷仓罐还有招魂、引魂作用,所以也有“魂瓶”之称。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谷仓罐器型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五联罐。三国两晋时的谷仓罐短矮、粗大,上面堆塑较为复杂,有楼阁、人物、鸟兽。东晋时变得较为修长,多施青釉。唐宋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谷仓罐造型、装饰技法愈发成熟,多种风格并存。明清继续流行,民国衰微。

谷仓罐是一种流行区域较广的随葬器物,南方多见,而北方则发现较少。本文介绍的这件谷仓罐(图1),发现于淄博淄川区昆仑镇三台村西的明代王氏墓葬中。出土时三个一组,呈倒立状并排放置,中间一个大,两边两个稍小,此为稍小的一个。该罐圆口,鼓腹,瓷胎,器型呈腰鼓状;上下通高19.5、口径12、腹径18、底径11、胎厚1.3厘米,重1400克;器身外通体施黑釉;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黑如漆、光亮耀眼。器身装饰采用了堆塑、贴片、浮雕、镂空、划花等多种瓷艺手法。

罐口周边贴塑一圈联珠纹;腹部为主纹饰:四面分别雕镂出四个通透的“咀口”,口高3、长5厘米;再在咀口周边分别雕塑四个形象相同的饕餮形象,有首无身;饕餮张着血盆大口,咀下馋涎流滴,双眼圆瞪,头发直立,四角锋利,面相凶恶、神秘、恐怖;四个兽面纹分别由四组堆塑圆珠流苏纹间隔;饕餮上方是堆塑成的莲形框样几何纹,方框内划花水波纹和点珠纹,使谷仓罐整体看上去既显得大气华美,又不失庄重典雅。

从这件谷仓罐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明代制瓷工艺遗留痕迹。从罐口无釉、留有四个支钉痕看,此罐采用的是覆烧技术。特别是由于烧成温度高而产生的淌釉现象非常明显,不但罐口垂釉,而且圆珠流苏纹中间的三角形贴片也被流釉冲换了位置,让我们别开生面地见识了一种自然装饰美。(图2)

值得注意的是,此饕餮纹在罐上是倒立堆塑的,只有在将罐倒立的状态下才展现饕餮的正面形象。这正好与此罐出土时呈倒立摆放的情形相一致。说明此罐是专为陪葬而生产的,而且在放置时要将罐口一面朝下。(图3)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狍鸮,《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这种饕餮纹饰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也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

把饕餮的形象装饰在谷仓罐上,是很少见的,其寓意可能有二:一是饕餮在传说中永远只吃不吐!它贪婪无比,只进不出。把它放在谷仓罐上守护粮仓,那是最合适不过的,可让墓主人天天吃到丰盛的饕餮盛宴。二是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面目狰狞、极其凶恶的野兽,可以利用其来震慑周围的魑魅魍魉,保墓主人永保安宁。

这件饰有饕餮纹的谷仓罐,在淄博区域尚属首次发现。其工艺制作独具地域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品鉴价值,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佐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其烧造的瓷器品种繁多、特色鲜明,其中一类以木叶纹装饰的瓷器别具特色,本文就来介绍一件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该盏(图1)高5.5、口径11.5厘米,敞口,束颈,深腹,浅圈足。盏内外通体施黑釉,釉面较光亮,底足露胎,显灰黄色胎体。这件小盏最大的特点是盏内壁装饰一片完整的木叶纹(图2),叶脉清晰可见,叶边还有些许窑变釉。

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吉州窑,宋时吉州永和市窑,即今之吉安府卢陵县。”历史上吉州窑窑址的位置是很明确的,解放后当地文物部门也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吉州窑的面貌已比较清晰。吉州窑创烧于五代时期,主要烧造酱釉瓷和白釉瓷,北宋时烧青白釉、白釉、黑釉和绿釉瓷,但产量均不大。南宋时期是吉州窑最繁盛的时代,品种主要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白地褐彩、绿釉等,其中产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福建建窑的黑釉瓷盏闻名天下,同时北方河南很多窑场也烧造黑釉盏。宋代黑釉盏大量出现,究其原因是当时斗茶风尚的流行。宋徽宗赵佶就曾在其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也在其茶学著作《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南宋吉州窑的黑釉盏,风格上继承了北宋建盏的特点,比如盏形大体呈斗笠形。另外,吉州窑黑釉瓷器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有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釉、剔釉填绘等。下面重点来介绍“木叶纹”。

木叶纹装饰的做法是:在器物拉坯成形后,将一片树叶贴放在器物表面,之后施釉入窑烧造。经过窑火、高温,树叶便基本被烧毁,但树叶的纹理会清晰地显现在釉面里,形成优雅、逼真的木叶纹。吉州窑木叶纹装饰,一般多见于茶盏的内壁,在浅黑的釉地上装饰一片深秋的黄叶,充满悠远的意境。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片飘落于宋人饮食器具中的叶子,更是历史飘落的智慧。这是陶工们在劳作生息中用心灵与自然融合的境界美,是简约单纯的艺术美。”而从已知瓷器窑址发掘情况来看,只有吉州窑采用木叶纹装饰,可以说在中国陶瓷史上它也是独树一帜的。

吉州窑产品中还有一类剪纸贴花产品,与“木叶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将剪纸出的形状贴放于器表,施釉后入窑烧造,在窑火中剪纸被烧去,而剪纸的纹饰却留存在釉层内,这便是有趣的剪纸贴花装饰。剪纸贴花来源于民间艺术,而木叶纹则源于生活实践,吉州窑工匠们别具匠心地将这些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可谓构思新颖,创意独特,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青釉堆塑谷仓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6.4cm,腹径29.1cm,底径16cm

生产时代: 三国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其它陶瓷造型

说 明: 三国时期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 “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宋代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欣赏


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规格:高4.6cm、口径10.7cm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时吉安又称吉州,吉州窑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是在永和镇,故又名永和窑。它也是黑釉系著名窑场之一,其黑釉盏如玳瑁盏、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兔毫盏都是一时之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唐代末年,鼎盛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于元代末期。吉州窑所在地虽没有优质瓷土,但能在产品的种类和装饰上下功夫,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立于陶瓷行业数百年。吉州窑产品很丰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绘器、绿釉器、黑釉器等;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印花、剔花、彩绘、剪纸贴花、堆塑、木叶纹等。其中以黑瓷最为有名。

吉州窑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鹧鸪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纸和木叶等。中国黑瓷在日本又称天目。相传宋、元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把从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窑黑釉瓷盏带回国去,遂称之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纹和色泽把黑瓷分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珠光天目等。他们还把日本自己烧的黑瓷称为濑户天目,朝鲜烧的黑瓷称为高丽天目。由于日本学者对中国瓷器素有研究,致使中国学者引用其观点、称呼时亦称黑釉为天目。

这件木叶纹盏,体现了吉州窑的特有风格。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瓷器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这种制作工艺很少流传下来,对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名瓷欣赏—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东汉

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错排列的绳索纹样。通施青釉,釉面光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现代瓷器水平。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陶瓷日用品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现藏扬州博物馆。

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

罐大口、侈唇、高颈、窄肩、深腹呈圆筒形,肩部置对称的扁环形模印纹饰的双系,其中间为阳文“王”字,其两侧为阳文云纹。罐外壁满施均匀黄釉至底,露出米黄色胎,而外底内周(即内芯)向器内凸入处则满施黄色釉。此罐以褐、绿两色的圆点相间排列组合成联珠状云荷纹,云荷纹即是以五朵小如意云为主,组合成一朵大如意云纹,并于其两侧云梢处饰以亭亭玉立的莲花各一枝,又在对称的两组云荷纹之下的间隙,各补上一枝荷叶纹,这样,就使此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云荷纹图案。其相间排列的联珠状云荷纹的两种色彩线,在黄釉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突出。此罐特点为:第一是彩釉瑰丽,形体大,纹饰满。第二是构图奇异,别具一格,绘画显示出一种气势美,纹饰采用的联珠纹与波斯萨珊王朝工艺上的珠纹相同,颇有异国风格。第三是色调明快、和谐,意趣横生。第四是制作工艺精湛。在出土的唐长沙窑器皿中极为稀见,一九九四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文物。

鉴赏知识:长沙窑

黑釉执壶(唐)


唐 黑釉执壶

规格:高24.1cm,直径22.8cm

黑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瓷器,烧造历史稍晚于青瓷。东汉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带东晋、南朝墓葬也屡有黑釉瓷器发现。在唐代,黑釉瓷烧法比较多,几乎出白瓷、青瓷的窑场多有烧造。因为黑釉含铁、钛量比较高,且变动范围大,说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黑釉与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氧化还原烧成上的一点差别,这就较有利于黑釉瓷的生产与发展。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汤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间安执柄。它盛行于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现。唐中期的执壶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执柄开始加长。宋代变得瘦长,常见作瓜棱形。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较多。

从器型上说,执壶略似鸡首壶,它所盛行的唐中、晚期,鸡首壶已渐渐消失。两者虽都是盛水物,但执壶可用于点茶,即将茶末放在碗内,再将执壶中开水冲入碗中。此法起于晚唐而盛行于宋。为点茶之需,嘴越做越长,后来呈曲流状。(

浑厚端庄黑釉碗


张海国

以产黑瓷著称的吉州窑在江西省吉安市的永和镇。宋时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它创烧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和北宋,极盛于南宋。元初起,由于战乱频繁,逐渐趋于衰落。

北宋中期时,徽宗赵佶酷爱斗茶活动,故而从高居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无不以斗茶为乐事。斗茶的过程是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少量沸水,调和茶末犹如浓膏油时,再第二次注入沸水,此时的茶盏内便会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最后以白沫持久者为胜。范仲淹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之句,其中,“紫玉瓯”即黑盏。黑釉盏由于和白色的茶痕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黑釉盏的胎骨较厚能保温,所以在当时是十分理想的斗茶用具。蔡襄在《茶录》中也有“茶色白,宜黑盏”之句。

宋代吉州窑的黑盏上,有的装饰风格独具,如仿若海龟身上斑驳的“玳瑁釉”,有的像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般的“鹧鸪斑釉”。更为奇特的是当时的瓷工,别具匠心地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剪纸工艺和树叶片,巧妙地移植于瓷器装饰上,称为“剪纸贴花”及“木叶贴花”。这种装饰方法,构图简洁、生动活泼、朴素大方而又自然天趣。下图中是件吉州窑黑釉碗,那碗里面还开光写了“寿山福海”四个字,从那简洁明快的字体看,是宋代民间艺人的手笔,碗内泡上茶水后,这四个字在茶水中时隐时现,煞是有趣。

长期以来,吉州窑黑瓷名扬海内外,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仍有很多陶瓷艺人在仿效制作黑瓷,他们把制作的这一类黑瓷制品,称作为“日本天目”。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


罐高35厘米。洪武官窑瓷,虽然保持前朝画面满、纹饰密、层次多的格局,但在图案运用上,较元“至正型”差别很大,其纹饰特征为:

如意云头。洪武云头纹之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之尖头的指向,无不呈相同方向。此画法,明显有别于元青花,且无一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改变元代回纹单体的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蕉叶。洪武朝有并拢形或叶与叶呈重叠状两种,绝对没有元时单体分离式的蕉叶边饰。而且,不管何种造型,洪武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这种中空型叶脉,同元代蕉叶的主脉都以粗实线条绘制,在视觉上泾渭分明,有醒目的对比效果。

芭蕉树。以整株全貌出现。树高大,有顶天立地之态。

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而两层与四层的少见。葫芦形叶子不如元时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

变形莲瓣。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偶有分离式的单体莲瓣现象外,洪武朝的瓶、罐、碗及大盘,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形。这一绘画笔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该罐为洪武朝典型器,以前的流通价位并不太高,反映不出它应有的历史地位。比如在1999年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造型、尺寸、花纹都与此相同的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底价350万港元,以387万港元成交。但近几年来,洪武官窑器已被藏家普遍认可与看好,身价扶摇直上,青花大碗过500万元,一把执壶上千万才能揽下,釉里红的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又何止千万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