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作肖像画在18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

瓷器上作肖像画在18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2020-10-29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乾隆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纹章纹盘

当时的外销瓷几乎涵盖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外销瓷的使用不但是当时欧洲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题材的选择、图案的描绘更成为他们思想表达的载体。不管是尊敬君主,还是讽刺君主,他们几乎都希望把相关的题材绘在瓷器上,而宗教题材除了《圣经》故事,当时的宗教改革也成为追捧的对象之一。当时的外销瓷几乎涵盖了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一个专为刮胡子用的瓷盘,马未都感叹,欧洲贵族把这种乐趣做得实在精致。

十八世纪欧洲仿中国克拉克瓷盘

五彩开光人物剃须盘 布鲁塞尔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藏

18世纪不少欧洲君主肖像被制作在外销瓷上

瓷器上的肖像画、名人画像或名人纪念图纹在18 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君主肖像或纪念图纹是较为常见的瓷绘标识。欧洲民众对18 世纪各国君主褒贬不一,但多有瓷器留名。一个漂亮的珐琅彩瓷盒盖子上绘饰着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的肖像,母模可能来自于一枚银币。有人认同他的作为,将其肖像制作在精美的瓷器上。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夫妇寄希望于外国势力干涉与奥地利勾结,被国民议会以叛国罪于1793年先后处以死刑。国王的支持者及其逃亡贵族们受王室委托到中国定制了一批瓷器,有大瓷盘、带盖的瓷瓶等,秘密纪念路易十六及其家庭。模板来自于一幅具有传奇色彩的版画,画面是一个墓地,墓地上长着两棵像人物头像的垂柳,大的一棵直接从墓地里长出,是路易十六的剪影,小的一棵是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树下一位妇人神情悲伤作缅怀状。

此外,还有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世袭执政威廉四世的肖像瓷瓶、里斯本达夫收藏的葡萄牙女王玛利亚一世与丈夫彼得三世伉俪肖像对碗、丹麦和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肖像画装饰的瓷盘等等。

宗教改革纪念图像成瓷画装饰重要内容

宗教故事题材是西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从中世纪起,《圣经》一直启发着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圣经故事成为外销瓷喜用的题材之一。且值得注意的是,宗教题材在外销瓷上的绘制,除了参考《圣经》外,还会与社会发展下的宗教现状进行紧密结合。

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瓷商看中了新教广泛的社会群体和广阔的欧洲市场,因此,新教领袖和宗教改革的纪念图像也就成为了瓷画装饰的重要内容。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个乾隆时期的外销瓷盘,就是为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宣扬路德新教而特制的。

宗教改革类瓷器针对性强,往往在信徒集中的区域或国家定向销售,如德国北部、法国南部、英国、荷兰、丹麦、瑞典和挪威等等,也有宗教团体委托定做,在教派内部分销。瓷绘创意使日常生活用具蕴含了欧洲人不同的宗教生活的灵魂和精神。

动物图案和造型的设计也是欧洲人追捧的题材

在图饰和瓷塑造型方面,除了欧洲人颇为关注的事件、典故、神话、人物以外,对各种动物图案和造型的设计也乐此不疲,流露出早期畜牧经济的遗风。

在瓷塑造型艺术中,欧洲人似乎更喜欢清素淡雅的宠物狗,作为把玩或居室摆设,以昳丽取胜的雍正瓷窑也一反增华饰美的风格,投欧洲人所好。欧洲人制瓷业发展起来以后,各国都制作了一些不同姿形的瓷狗。

欧洲狩猎经济的遗存在瓷器图饰方面最集中的反映是纹章瓷,纹章瓷是17- 18世纪很重要的一类外销定制瓷,这种瓷器以英国为主,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均数量不等的定做过一些。有动物图案的纹章几乎占到了纹章瓷的三分之一,纹章瓷中的动物图样有狮、豹、狼、熊、马、牛、羊、鹿、鹰、鹳、鹤、鹭、鸥、燕、鹅、鸭等等,还有臆想和传说中的怪物,如双翼狮、双头鹰、独角兽、美人鱼等,真可谓百兽千禽,千奇百怪。

马未都说外销瓷

有一种盘子,形状非常怪,边上缺了一个月牙形的扣子,不是破损,就是一个标准造型,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盘子的时候,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盘子是过去男人剃须用的,搁在脖子下。这么讲究的盘子,就是为了刮脸。欧洲人的胡子一般来说都比亚洲人重,所以在胡子上就下功夫。我就感慨,当时欧洲贵族能把这种乐趣做得如此精致,这样一块盘子,在当时的价格不是今天能想象的,很贵。

知多D

“哥德堡号”与“南海一号”

“哥德堡号”是一艘以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著名船只,1739-1745年间,该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第三次航行装载了包括100吨瓷器在内的700吨中国货物。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沉没当天,瑞典的东印度公司就开始现场打捞,打捞进行了两年,从“哥德堡号”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100吨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号”此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

1986年至1992年间,人们又开始打捞,发掘出埋藏海底200多年的商品,其中大部分是瓷器,共重9吨,1993年,打捞工程结束。

打捞“南海一号”,那是南宋时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打捞。

2007年,打捞工作终于开始,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真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

华盛顿与外销瓷的故事

欧美的王公贵族喜藏中国瓷器,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隐匿在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故居维农山庄里的中国瓷器, 却鲜为外人所知。他生前最喜欢的瓷器, 正是国内外收藏界通称的中国外销瓷,中国的外销瓷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古国的“形象大使”。

基本上可以认定, 华盛顿当年所收集的中国瓷器,绝大多数来自于英国, 还有一些来自于荷兰,尽管华盛顿一直不停地与英国人作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来自英国货物的偏好。

从华盛顿家的瓷器来看, 有些瓷器显然要早于他生活的年代, 估计比他本人的年纪还要大七八十岁,属于中国清朝早期的外销瓷。华盛顿夫妇最珍爱的当然要属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瓷餐具,其中上好的几件上面还印有带Mw (即华盛顿妻子玛莎英文名字的缩写)字样的纹章,但是始终没有发现印有C W ( 即乔治·华盛顿英文名字的缩写) 字样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在华盛顿家中享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至高无上的艺术地位。它跟16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帕拉蒂奥式窗户、英国乡村绅士家庭典型的餐具柜、大理石面桌子、法国的摆设品和银制餐具、来自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出自殖民地时代名家之手的油画、老式的拨弦古钢琴同居一室, 是主人高贵和优雅的标志。

(本版内容参考孙锦泉的《从清代的外销瓷看欧人的社会样态和观念形态》,章开元的《华盛顿和他的“ 中国外销瓷”》,《马未都说陶瓷》,彭治国《外销瓷:墙里开花墙外香》,《东方收藏》杂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釉上彩与釉中彩人物肖像工艺的区别


开始接触陶瓷,便是绘制釉上新彩人物肖像。

自王琦以来至八、九十年代的肖像工艺水平日渐完善,由黑白到罩彩,及至纯西洋绘画技法的运用,像一道璀灿绚丽的彩虹,令世人瞩目、震惊,由此肖像界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肖像大师便有:杨厚兴、章鉴、吴康、章文超、邱光、冯杰先生等,在瓷上肖像艺术领域都曾独领风骚,影响巨大而深远。

2000年后风靡景德镇的釉中彩,以其独特的神韵,迅速渗透到每一个画种,甚至人物肖像,它的深沉深厚,锃亮令人们歆羡赞叹不已,它既能同釉上新彩颜色一样互相调配,又能在高温下获得新彩无法达到的效果,匪夷所思的人们逐渐对它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被它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所征服,这就是釉中彩最深入人心之奥妙处。

它们都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但相互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

首先我们谈到的是颜料,无论釉上还是釉中彩,颜料与颜料之间可以任意调配,新彩颜料的细腻,随心所欲,直令釉中彩逊色许多,而釉中彩颜料的厚用却令新彩望而止步,新彩除海碧兰外,其余颜料均得心应手,而釉中彩颜料由于颗粒粗,既沉又涩,急性之人很难驾驭它,颜色的单调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不断地用镭钵研磨,不断地试照子,列色谱表,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必须耐住性子,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去试验。

其次是油料的运用问题,稍为学画过陶瓷的人都知道,新彩颜料一但用厚或乳香油偏多的话,烧烤的时候颜料色块会崩落,但令人们想像不到的是,釉中彩颜料不仅可以厚用,甚至还可以像画油画那样色块叠加着画,并且烧制出来的画面有机理感,这就是釉中彩之神奇所在。新彩由于颜料称心好使,容易出效果,色彩鲜艳、漂亮、活泼、料性也很容易掌控,正如唐代书论家孙过庭所言笔墨称心,心手双畅之语。而釉中彩就比较费力,涩笔现象十分严重,若说慢工出细活的话,言于此则再也形象不过了,画家徐悲鸿曾告诫学生:要方不要圆,要拙不要巧,要脏不要净,这充分说明了涩笔现象,拙的方法不是不可取,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人喜欢轻巧,有人酷爱笨拙,八大山人朱耷就喜欢用秃笔狂草,谁说拙的方法不可取呢?由此可见,新彩是以巧取胜,反之釉中彩是以拙见美。

第三是修像的问题,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杨厚兴先生瓷上肖像展览时笔者曾仔细地看过,其修出来的点子飘飘洒洒,摄人心魂,为何呢?正面观之则不见点,而侧光一看,杂而不乱的点、线像群魔起舞,万物复苏,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机,而冯杰先生的线条,绘画性极强,像一张磁网,牢牢地把你的视线往画面上拉,这就是修像的魅力,一个好的画师必须修好这一门课,至于修出来的是什么“点”或什么“线”,及至“块面”任由各人手法习惯及性情爱好,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新彩人物修点线宜轻勿重,如果稍长一点的线条一重的话,烧出来后颜色偏深,线条变的僵了,没有生气,而釉中彩因为是烧高温的,若像新彩那样淡淡的点线去修画的粤语电影话,从梭式窑里出来后,整个画面便无笔触可寻了,经过高温,淡色几乎不复存在,须在烧烤之前掌握它的一切性能,不仅仅要把画面画的偏厚偏重些,还得把点线也要修得深一些,只有这样,再高的温度,也将无可奈何了。

第四便是烧烤的差异,新彩比较简易,经过七、八百度的红炉即可成画,而釉中彩必须经过摄氏1300℃左右的高温煅烧,并且在烧之前须先将画面精心处理一遍,用干釉粉或湿釉抹刷均可,这样釉料便牢牢地吸附在画面上,烧出来的画面会像镜子一样光彩照人,爱不释手,但最令人头痛的事,便是不可预料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故,比如说:惊釉、开裂、纠色、崩色、起包、落渣或起刺,出黑痣点或烧过头等等奇奇怪怪的现象,就像自然灾害不可抵挡,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经过不断努力,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好烧烤规律,就会更大程度地减少失败因素,最后定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因为釉中彩作品是绿色环保的。

经过种种分析比较,釉上新彩和釉中彩有着共性,同时存在着特殊性,瓷库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釉中彩人物肖像艺术,逐渐会被更多的绘画工作者所接受和发扬光大,这枝艺术奇葩,定会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欧洲瓷器收藏指南


从16世纪起,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所珍爱,致使瓷器的价值超过了黄金,瓷器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但是,制瓷技术相当复杂,要想成功绝非易事。然而终于被一位从未接触过制陶业的逃亡炼金术师发明了欧洲瓷器。他就是约翰·弗里德里西·伯特格尔(1682~1719)。伯特格尔于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接下来的五十年,欧洲的瓷器中心转移到德国Meissen地区,而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也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寻觅的珍品,为十八世纪三十年代Meissen地区制作的茶壶,其在2000年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以1540英镑成交,是当时Meissen地区茶壶中的精品,其制作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相比前面的一个茶壶,其在绘画工艺上更加讲究,因而其在2000年的拍卖中以14300英镑成交。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制瓷业的中心从Meissen转移到法国,当时法国的Sesvres瓷器厂是欧洲著名瓷器生产中心。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欧洲瓷器工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英国的普利茅斯、切尔西等地因形成大规模的生产瓷器而闻名。当时的欧洲瓷器生产基地的变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是欧洲瓷器从软瓷向硬瓷发展的标志:从1709年以后,虽然欧洲已能仿制中国德化白釉瓷和孔雀釉瓷,但火度较低,仍属软瓷。而当时英国就是在十八世纪通过仿造中国的德化瓷而发展出硬瓷。

到了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当时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逐渐由生活用品转换到装饰用途,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瓷器展览会上,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变化。而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各国的装饰瓷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广大中国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欧洲瓷器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收藏领域,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瓷器的影子,特别是德化瓷的影响,而在2000年11月17日至25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瓷器拍卖———“泰兴号”船载瓷器拍卖中就有大量明代的德化瓷珍品,全部的成交额达到了1100多万美元。右上图为明代德化瓷最著名瓷圣何朝宗大师的作品《观音渡海》。因此对于有实力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不妨花点时间收集一些早期的欧洲的瓷器,其回报一定不菲。

粉彩名家瓷作的收藏


粉彩瓷画艺术家,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名家少,好的作品更少。是藏瓷者渴求的对象。

当代粉彩陶瓷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已故陶瓷艺术家的;二是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三是著名陶瓷艺术大师和老艺人的作品;四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其中已故粉彩名家,由于年代久远,现世作品少,收藏价值高而显得弥足珍贵。

现代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教授的粉彩艺术作品,以其高超的陶瓷创作技艺,社会影响,加之自身的知名度,而显得其作品颇具收藏价值。

著名陶瓷美术家和老艺人的作品,以其绘画功底深厚,技艺精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让作品凸显深厚的民族意蕴,价值不菲。

当今粉彩瓷画艺术的大师作品收藏,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也可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其中不乏高手云集,也极具收藏价值。

有眼力的收藏家,大多会选择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若干年后极其可能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再加之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旺盛的精力,实在是没有理由不选择他们的作品。

在成名前数千元的作品,在他们成为国家级的美术大师之后,他们的价格相应的会成倍的翻番,可见收藏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

清雍正粉彩渔家乐束腰笔筒

清朝宫廷里的珐琅彩瓷器分几类


清朝宫廷里的珐琅彩瓷器是历代珐琅彩最为奢华艳丽的,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奢华至极。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瓷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瓷胎洋彩。洋彩与珐琅彩,都是采用珐琅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常被误称为“粉彩”。

珐琅彩瓷器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

珐琅彩瓷器特点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洋彩瓷器

何谓洋彩?督陶官唐英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

彩必须符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

(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于瓷胎画珐琅上;

(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清朝瓷器上的龙纹变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时期,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咀绘成猪咀,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隐山遁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给自然山水风光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相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七十岁以上友人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相会结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歌舞弹唱,并为每人写真画像。此举彰显诗人尊老敬老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会昌九老”。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会那年74岁,而最长者李元爽136岁。有关香山九老的题材,从唐开始就非常兴盛,在瓷器、画卷、雕件上都多有体现,使得这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能够较好地继承下来。

广西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图1),就是其中一件代表器物。此器体型硕大,高71.8、口径20.5、底径23.3厘米。画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为文人墨客姿态。有的在苍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诗作画,有的站在松柏下畅谈,有的抱琴弹奏,有的对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或侍候笔墨,或聆听长者论道。图绘以石径和松柏为主线,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加以点缀,远处瀑布飞流,仙雾缭绕,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

拍卖市场上,香山九老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这件中国嘉德2012年3月份拍卖的明崇祯青花香山九老图笔筒(图2)。笔筒高23.7厘米,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形成双层台阶状底足,此为转变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胎体坚实,釉色柔和,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胎体,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画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为背景,描绘九位高士于林中文会雅集,其中四人围坐于案前对弈观棋,其余五人闲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箫、或击板,或抚琴、或弹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尽现于其中。林间桌前还有四童子弯眉笑目,斟酒持巾,从旁伴侍。从画中人物数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绘故事正是“香山九老图”。该器当时的成交价格89.7万元,价值斐然。在2017年北京翰海四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光绪浅绛彩香山九老瓷板(图3),也曾留下43.7万元的成交数据。该瓷板画面上,只见绿阴笼罩的崖壁一隅,九老面容和蔼地聚在一起观赏一幅八卦图,言谈交流间,尽显畅快舒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