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古玩高仿易中招 移花接木最难防

古玩高仿易中招 移花接木最难防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如何鉴别高仿瓷器 怎么鉴别高仿瓷器

2020-10-29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古玩高仿易中招 移花接木最难防

本报周一的报道《赊账1300万买来200件假古董?》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究竟普通的收藏者如何避免在古董交易中买到假货?昨日,记者在顺德采访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梁先生(化名),他从2000年开始有意识地收购一些伪造品,并准备在适当时期开设免费公众课,展示这些赝品,让古玩收藏者近距离观摩,学多几门“防身功夫”。

古董收藏以及交易在珠三角一直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佛山的顺德、南海等地,不少古玩收藏者一掷千金,就为了买到一件“心头好”。不过,近年古董行业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损失惨重。

报料:瓷器造假数量庞大

目前,在顺德、南海的古玩交易中,古家具、古瓷器、古玉器是大热,其中又以古瓷器交易最多,梁先生告诉记者,“古瓷器的交易基本可以占据三分之二强,其一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水平非常高;其二是古瓷器升值潜力巨大,是各拍卖行的最爱;其三是往往一件看起来不知名的瓷器,最终能卖得天价。”也就是这些原因,古瓷器在顺德、南海的交易量非常巨大,造假数量也非常多。

根据梁先生的调查,近几年各种造假瓷器在顺德各镇街出现,“其中伦教、勒流两地,受骗金额特别大。”梁先生说,他因为专业关系,从2010年开始,帮助顺德各地古玩爱好者进行免费鉴定,常受邀到古玩收藏者家中做客,因此了解了一些受骗情况。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案例中,受骗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三个,“相关民事诉讼还在进行中,但老实说,古董交易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一切都凭眼力,官司很难打。”梁先生说。

分析:造假水平高超骗过藏家

现在的古玩收藏者鉴定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受骗案例?梁先生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古瓷器造假中“移花接木”手段、造假水平太高超。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一些真品的古瓷器碎片“嫁接”到仿造的瓷器中,造成“半真半假”的情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中招。

梁先生拿出两件收藏品,其中一件名为“清光绪青花龙纹小画缸”,其中底部泥胎以及“清大清光绪年制”的落款均为真品,是古瓷碎片,而其余小画缸部分,均为伪造,这件伪造品的成本在1000~1500元左右,但能轻易卖出2万~3万元的高价,“民间存在巨量的光绪年间真品古瓷器残片,所以造假者特别喜欢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售这类瓷器,受骗者也最多。”

另外一件收藏品名为元青花小碗,其底部依然是“移花接木”的真品瓷器残片。这件藏品碗面的釉面造假水平也非常高,“用上非常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元青花釉面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配方涂釉,最后做旧。”梁先生说道,这件元青花小碗,让一位顺德的收藏者损失超过5万元。

据悉,经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收藏家协会三位专家的鉴定,确定梁先生拿出来的瓷器确为仿造品。

提醒:第三方鉴定也需提防

与“移花接木”手段一起的,是更加难防的“第三方鉴定”。因为移花接木的部分,是真品瓷器,某些所谓第三方鉴定专家,就会给出“瓷器底部是真品”,或者直接用红释光技术,得出底部为真品的结论,“因为底部本来就是真品嫁接上去的,所以无论他们给出什么鉴定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日后产生纠纷要上法庭,第三方鉴定也不会担负什么责任。”梁先生说。

如何防范骗局?除了古玩收藏者提高自身水平外,梁先生倡议古玩行业也要进行“无故退款制度”,“就是在购回后,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半年一年,古玩收藏者"感觉不对",在古玩没有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找到卖家全额退款。”梁先生说道:“实际上现在顺德、南海有数个古玩交易平台,实现的就是这套交易办法,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揭秘瓷器最常见十大造假法菜鸟级

其一,伪造器型,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造型,由现代人仿造,“最常见的,就是大瓷器,比如元明两代的青花瓷,为了迎合某些收藏者"越大越好"的心理,做出一些高达1米甚至1米以上的超级瓷器。”梁先生说道。

其二,伪造纹饰,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但现代人会肆意发挥,不按时代特点“乱画”,就出现假纹饰。

其三,“画工不到代”,与伪造纹饰类似,这是伪造古工匠的画工。

其四就是“工艺与时代不符”,比如元代、明代青花的胎底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现代仿造品反而会出现胎底与瓷器“浑然天成”的情况。

梁先生说,以上四种造假办法,其实很多入了收藏第一道门槛的玩家,都能轻易分辨出。

进阶级

梁先生告诉记者,第五种造假办法比较高级,就是“按图索骥”,其实就是找权威收藏画刊,或者是权威拍卖行的画册上出现的“名牌瓷器”,进行一比一的仿造,“很多都仿造得难辨真伪,但实际上有些也比较好分辨。”

专家级

另外四种造假办法,就非常难以辨认,也是目前珠三角假古董市场的主流。梁先生介绍,这些其实都属于“移花接木”派,瓷器本身就是“一半真一半假”,分别为: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这些办法非常高超,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

最后一种造假办法最特别,名为“仿造钜钉”,主要是很多老古旧瓷器因为历史原因破烂不堪,有专家会用专门的钜钉进行拼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故意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藏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残破瓷器本身在珠三角受众不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残器。”梁先生说。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玩收藏:高仿赝品多 持古需谨慎


赝品民国侍女盘正面

在一个不打假的行当,搞收藏谨防上当受骗。“交学费”不仅针对初出茅庐的人,老江湖也免不了“挨一刀”。9月19日上午,笔者来到隆昌县张宗基的家中,听他讲述他的古玩收藏经历……

高仿赝品多持“古”需谨慎

张宗基在收藏江湖里已经“混迹”几十年了。对于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情景,他侃侃而谈……

古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愈加珍贵。如今,随着收藏爱好者的增多,市场上的仿品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发达,有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蒙骗了许多搞收藏的“老江湖”。

“如今,很难遇到一件年代够久远的古玩了,仿品充斥着市场。”张宗基感慨道。

张宗基凭着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告诉笔者,文玩物价每年都有上涨,目前的价位就比改革开放初期上涨了几十倍。

就连环画来说,最早出版的1956年《铁道游击队》十册全套售价已达10万元,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也卖到了几百元不等。

瓷器买卖猫腻多一月上三次当

在众多古玩类别中,瓷器是张宗基的最爱,也是他最擅长收藏的一类。张宗基认为,瓷器代表着中国的古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外国人用瓷器“Chi-na”称谓中国,可见瓷器的价值。

瓷器又是收藏类别中最难辨别的一种,仿品之多,仿造之像,几乎能以假乱真。近一个月,张宗基在买瓷器上,就遭受了三次挫折……

第一件是在朋友处买的一件黑釉瓶,看起来是宋代瓷器。张宗基买到以后是又惊又喜,仔细观看后却发现,器形有些古怪,便找到收藏行家邓先生瞧瞧。结果邓先生只是晃了一眼便说:“东西不对。”

“这个就是我买的第二件瓷器——赝品民国仕女盘。”只见该仕女盘颜色与民国时期瓷器相当,不论是瓷器光泽还是图案,都看不出破绽,盘中侍女画工也十分精致。假东西最终都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张宗基仔细研究时,便发现釉色有异。于是找到收藏圈内的行家谢先生看,谢先生也认为东西有问题。最后,张宗基带着赝品来到内江找爱瓷器的张先生看,一开始张先生也说是民国的,始终看不出破绽。后来张先生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嘴里冒出一句:“是印刷品,还有网格,是喷涂的新货。”

笔者也拿着高倍放大镜仔细看,还真看到画中侍女图的线条是由多个点组成的。再用放大镜看一件真品小蝶瓷盘上的图案,无论放多大,图案仍清晰不变,不是点状构成。

张宗基在近一个月买到的第三件假货也是在一藏友处购买的,是一个杯子,说是元代的。买回来与同行分享,便发现釉色不对。

买卖擦亮眼谨防被“故事”蒙骗

在逛古玩摊子的时候,藏家也心怀目的。看上一件像样的货,便拿在手上犹豫,此时要是有人争着买,由于怕真品丢失,便会心慌地出价购买走。

许多人在购买古玩时,喜欢听商家以及一些藏品交流人士讲述藏品的故事。不少人为了让假货脱手,有可能会为藏品编织一个美满的“故事”。当买家相信故事了,便很容易对藏品动心了。

张宗基介绍说,如今普通的古玩市场上的玉器、铜器、瓷器等文玩杂件真假难辨。实在要买,也要找懂行又信得过的人一起鉴定好,方可下手,千万不能轻信“故事”。

尤其是仿古瓷,随着科技的发达,越做越逼真,一眼是很难辨别真假的,有些借助工具都很难辨别。“我接触瓷器二十多年了,至今也要‘交学费’,可想古玩买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宗基笑言。

有时逛古玩市场,张宗基遇到假货也要买回家好好斟酌这仿品中的“道道”。如今的假货比以前的假货更加“麻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多学点假东西的特征对鉴别真品是十分有用的。(实习生张玲玉文/图)

专家曝古玩高仿市场:成本在千元 高3万卖出


这件小画缸底部“泥胎底”和落款是真的,其余为仿造。

这件元青花瓷底部为真,其余为仿造。

古董收藏以及交易在珠三角一直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佛山的顺德、南海等地,不少古玩收藏者一掷千金,就为了买到一件“心头好”。不过,近年古董行业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损失惨重。

报料:瓷器造假数量庞大

目前,在顺德、南海的古玩交易中,古家具、古瓷器、古玉器是大热,其中又以古瓷器交易最多,梁先生告诉记者,“古瓷器的交易基本可以占据三分之二强,其一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水平非常高;其二是古瓷器升值潜力巨大,是各拍卖行的最爱;其三是往往一件看起来不知名的瓷器,最终能卖得天价。”也就是这些原因,古瓷器在顺德、南海的交易量非常巨大,造假数量也非常多。

根据梁先生的调查,近几年各种造假瓷器在顺德各镇街出现,“其中伦教、勒流两地,受骗金额特别大。”梁先生说,他因为专业关系,从2010年开始,帮助顺德各地古玩爱好者进行免费鉴定,常受邀到古玩收藏者家中做客,因此了解了一些受骗情况。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案例中,受骗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三个,“相关民事诉讼还在进行中,但老实说,古董交易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一切都凭眼力,官司很难打。”梁先生说。

分析:造假水平高超骗过藏家

现在的古玩收藏者鉴定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受骗案例?梁先生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古瓷器造假中“移花接木”手段、造假水平太高超。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一些真品的古瓷器碎片“嫁接”到仿造的瓷器中,造成“半真半假”的情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中招。

梁先生拿出两件收藏品,其中一件名为“清光绪青花龙纹小画缸”,其中底部泥胎以及“清大清光绪年制”的落款均为真品,是古瓷碎片,而其余小画缸部分,均为伪造,这件伪造品的成本在1000~1500元左右,但能轻易卖出2万~3万元的高价,“民间存在巨量的光绪年间真品古瓷器残片,所以造假者特别喜欢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售这类瓷器,受骗者也最多。”

另外一件收藏品名为元青花小碗,其底部依然是“移花接木”的真品瓷器残片。这件藏品碗面的釉面造假水平也非常高,“用上非常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元青花釉面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配方涂釉,最后做旧。”梁先生说道,这件元青花小碗,让一位顺德的收藏者损失超过5万元。

据悉,经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收藏家协会三位专家的鉴定,确定梁先生拿出来的瓷器确为仿造品。

提醒:第三方鉴定也需提防

与“移花接木”手段一起的,是更加难防的“第三方鉴定”。因为移花接木的部分,是真品瓷器,某些所谓第三方鉴定专家,就会给出“瓷器底部是真品”,或者直接用红释光技术,得出底部为真品的结论,“因为底部本来就是真品嫁接上去的,所以无论他们给出什么鉴定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日后产生纠纷要上法庭,第三方鉴定也不会担负什么责任。”梁先生说。

如何防范骗局?除了古玩收藏者提高自身水平外,梁先生倡议古玩行业也要进行“无故退款制度”,“就是在购回后,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半年一年,古玩收藏者"感觉不对",在古玩没有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找到卖家全额退款。”梁先生说道:“实际上现在顺德、南海有数个古玩交易平台,实现的就是这套交易办法,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揭秘

瓷器最常见十大造假法

菜鸟级

其一,伪造器型,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造型,由现代人仿造,“最常见的,就是大瓷器,比如元明两代的青花瓷,为了迎合某些收藏者"越大越好"的心理,做出一些高达1米甚至1米以上的超级瓷器。”梁先生说道。

其二,伪造纹饰,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但现代人会肆意发挥,不按时代特点“乱画”,就出现假纹饰。

其三,“画工不到代”,与伪造纹饰类似,这是伪造古工匠的画工。

其四就是“工艺与时代不符”,比如元代、明代青花的胎底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现代仿造品反而会出现胎底与瓷器“浑然天成”的情况。

梁先生说,以上四种造假办法,其实很多入了收藏第一道门槛的玩家,都能轻易分辨出。

进阶级

梁先生告诉记者,第五种造假办法比较高级,就是“按图索骥”,其实就是找权威收藏画刊,或者是权威拍卖行的画册上出现的“名牌瓷器”,进行一比一的仿造,“很多都仿造得难辨真伪,但实际上有些也比较好分辨。”

专家级

另外四种造假办法,就非常难以辨认,也是目前珠三角假古董市场的主流。梁先生介绍,这些其实都属于“移花接木”派,瓷器本身就是“一半真一半假”,分别为: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这些办法非常高超,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

最后一种造假办法最特别,名为“仿造钜钉”,主要是很多老古旧瓷器因为历史原因破烂不堪,有专家会用专门的钜钉进行拼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故意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藏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残破瓷器本身在珠三角受众不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残器。”梁先生说。

警惕高仿


樊家井,原来的仿古瓷一条街,本是城乡结合部的一条小通道,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个体瓷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业主们看中了这块尚未开发且价格低廉的“码头”,纷纷拥向这里建起前店后坊,不过几年的功夫,便很快形成了一条店铺鳞次栉比的瓷器街。这条街由北向南大约有两华里左右长,密集着几百间瓷器店铺和作坊。街道两旁岔道交错,沿着每条岔道往下走,个体仿古瓷小作坊数不胜数。每天清早8点钟始,直至晚间断黑,这里简直就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派繁忙景象。它在景德镇的知名度,不亚于潘家园和琉璃厂之于北京,藏家商家,无人不知。

集天下名瓷仿品之大成,是这条街的最大特色。宋代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和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6大窑系的仿品,这里一应俱全;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色釉瓷仿品,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明清两代带款铭的历朝“御器”,经常可见围观者评鉴莫衷一是;近当代一些陶艺名家作品的仿制品,也赫然摆在货架上。当然,景德镇作为自宋以来中国制瓷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历代瓷工相沿承袭能够驾轻就熟仿制的,自然还是以影青、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五彩、颜色釉以及明清御器等品种为主,其它窑系的仿品瓷,大多来自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河北、广东等地。景德镇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重镇,如果把樊家井说成是当今全国历代名瓷仿品的主要集散点,恐怕实不为过。

开诚布公可说是这条街的一种风格。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不回避顾客。你可以看到很多店铺门口,摆放着盛满泥浆水用来涂抹瓷器的大小木盆,用来蚀褪瓷器浮光的装满氢氟酸和高锰酸钾的瓶瓶罐罐,还有用来擦拭瓷器使其变得陈旧的稻草和草木灰等。店主和伙计们不仅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为自己店里的瓷器做手脚,同时还承接各方来客送来的瓷器代为“加工”。走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墙上用石灰水和毛笔写的“为瓷器做旧”的招揽广告,并且地址、门牌、电话号码明示不讳,生意很是红火。有的店铺专为顾客或商家代写款铭,这里有不少专职“款”手经过多年摹练,对明清御器款识写来得心应手,几可乱真。

良莠参差,趣闻跌宕,风景这边独好。这里的仿古瓷价格并不高,原因就是大路货居多。在景德镇,还有几家高仿瓷厂家,分散在别处,那里的高仿瓷器价格不菲,不到一定“层次”的商家和藏家,是不会去光顾的,一般的人都是到樊家井来“掏宝”。

在这条街上熙攘的人群中,大多是外地人,有很多肩上背着包、手上提着袋的,都是来这里“拣货”的,他们就是靠几只布袋,走南闯北,或为各地古玩店铺运送货源,或直接到各大中城市古玩市场摆摊售卖,一般每个月往返2至3次,不少人收入超过工薪族。春秋两季,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也纷至沓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商人中,江西抚州籍人是其中一支生力军,在这条街的各个店铺和旅社里,在全国一些城市的古玩市场中,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樊家井的店主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抚州佬”。诚然,抚州人缘何会形成一支瓷器销售大军很难溯源,但改革开放劳动致富的环境,无疑是前提条件。

当晚霞在天边抹去最后一丝红晕之后,樊家井的这条街开始从一天的喧嚣声中寂静下来。但就在这静谧的街道两旁紧闭店门的屋子里,迎接又一个黎明到来的各种工作正在酝酿和准备。樊家井,它曾是活跃经济丰富人类生活的沃土,但由于无节制集散仿品必定给艺术品鉴真辨伪增添了藩篱,功过正负各占几成,只有留待历史检验,后人评说了。

元青花高仿大师


高仿大师彭某专仿元青花,数十年钻研元代青花瓷的特点,以现代工艺做出元青花的火石红、铁锈斑、气泡、开片等,几可乱真。其作品多供展出和国礼赠送。近年国际市场元青花身价大增,一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得2.3亿,彭某心动手痒,想以自己的仿品冒充出土文物,又恐丢了面子和地位。

偶翻报纸得知北江赵某向媒体报料:祖传一批窖藏元青花,彭某细看图片发觉皆为自己作品,顿觉财运来也。立即向报社传去信息,说是对北江赵某的藏品很感兴趣,让赵某带几件过来看看。有知名专家邀约,赵某受宠若惊,随即挑了几件“精品”,过江去见彭大师。彭某一见大呼:“稀世珍宝!稀世珍宝!”又故做激动地来到赵某家看完全部藏品,鉴定全为真品元青花。

骗子赵某没想到骗局刚开始就有“贵人相助”,彭大师的一句话就使这批高仿元青花增值一千倍!赵某立即向大师奉上10万元,算作“鉴定费”。并主动向大师表示,售出后每件按10%给大师提成,彭大师连连摆手:算了算了。你要真给就给个5%意思意思吧!赵某对彭大师感激涕零,在各种场合盛赞彭大师“德艺双馨”。彭大师又在以后赵某举办的“鉴赏会”、“展览会”上频频亮相,为骗子出手假文物鼓与呼。

三言堂主人曰:专家与骗子的关系应该是“猫”与“老鼠”的关系。以前老鼠怕猫,现在某些猫与鼠同流合污,乃至有的猫竟变成了鼠!这一切都是钱闹的。当你今后再听说某家有大量古物面世,你先看看老鼠背后有没有“猫”,这“猫”是在抓“老鼠”还是被“老鼠”利用?如果是后者,那古物绝对是假货!

高仿瓷器收藏购买


高仿瓷亮出身份也能升值,仿古瓷是正道,但赝品是可耻的。

作为中国的瓷都,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受到了历代瓷器收藏家的喜爱和追捧。而近年来,景德镇也成了高仿品的发源地,许多瓷窑加入了“仿古”大军。

黄云鹏早在1993年就开始仿古瓷,并被称为“中华仿古瓷第一人”。他认为仿古瓷是个历史现象,早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官窑就开始仿造宋代的瓷品。仿古瓷器的存在,对于制瓷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再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陶瓷收藏品爱好者也不失为增加了一种收藏乐趣。但是对于市面上盛行将仿古瓷当作古玩来卖的现象,黄云鹏表示深恶痛绝:“仿古瓷是正道,但是赝品却是对买家的欺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他表示自己都要在所做的高仿瓷器上做上标识,以免误导买家。

积累收藏知识,选择可传世作品

如今用瓷玩瓷藏瓷的人越来越多,如何选购瓷器是一门学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精通瓷器的发烧友自然以古董为最爱,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的传世之宝历来是拍卖会上的亮点。而对于那些了解制瓷技艺,热衷历史典故的藏家来说,“亮明身份”的高精仿品,同样颇具收藏价值。

不过,黄云鹏认为,仿古瓷市场中,高精仿品数量不多,一些初涉收藏的爱好者要多积累相关收藏知识,最好选择收藏大师作品中可以传世的佳作,因为这样的作品具备升值的空间。购买其他瓷器,则要注意仔细分辨其工艺如何,比如要区分贴花瓷与手绘瓷,前者是将陶瓷颜料绘于纸上,然后将其贴在坯或白瓷上烧制而成,犹如机械复制,技术含量与成本都较低;而后者则为人工一笔一画勾勒,具有艺术价值。

高仿瓷的空间有多大


高仿瓷的投资空间有多大

收藏品爱好者都知道高仿瓷器,有很多收藏者还会选择性收藏这类瓷器。它虽然只是古董瓷器的仿制品,但是,由于其制作成本高昂且数量有限,所以价格相对也比较高。但对于高仿瓷器的价值和升值前景,收藏者与专家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高仿瓷器的投资空间。

微信平台ID:z13122238105←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小编ID:z13122238105←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100件锦堂富贵瓶

古玩收藏历来讲究“求古”“求真”,但高仿瓷器让只可耳闻不可眼见的古董瓷器成为收藏品爱好者的私人珍藏,伴随着古玩走俏收藏品市场的同时,高仿瓷器精品也逐渐成为收藏热点。高仿瓷器价格不菲,却依然销售火爆,这让人们禁不住要质疑其保值性。

单色釉豆青釉各式瓶

有一部分人选择收藏高仿瓷器是单存的收藏爱好,并没有考虑其升值前景,为了满足收藏古瓷的愿望会选择高仿品。还有大部分人认为,仿制品虽然是高仿,但毕竟是假的,投资高仿瓷器没有很大的升值前景。

珐琅彩开光花鸟仿木纹瓶

但是,现在我们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高仿瓷器的升值前景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先来看下收藏者收藏一件瓷器的初衷:一是单存的收藏爱好,即使升值也不会考虑出售;二是为了投资;三是二者皆有,是爱好,但会在适当的时间转手。市场的产生是源于需求,而当需求量增大,资源却是固定的时候,升值空间就会增大。

仿明宣德青花牡丹纹食盒

中国文物学会相关人士介绍说,高仿品的定价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原品的价格,如果原品不是孤品就是稀件,那仿品价格也会居高;其次,看制作的难易程度、花形繁简,工艺复杂、精致,代表了某一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再次,权威、限量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仿品的收藏空间。当人们真正区分了高档复制品和赝品,并能够认识到其文化和艺术的延续价值后,相信用不了几年,高等复制品,尤其是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国家机构高仿品的价格就会一路攀升。

粉彩手绘碧桃花鸟瓶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市场看好,高仿品投资也日趋火爆。但在赝品充斥的今天,收藏者们要想买到好而值钱的东西,还是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

粉彩松鹤延年珊瑚红描金瓶,此件松鹤延年粉彩瓶画工极其精细,鹤与松的神与态都在作者的笔下展现的淋漓精致,珊瑚红是价格比较昂贵的一种颜色,它展现的是一种低调的奢华,所以自古以来受文人雅士及皇宫贵族的推崇,今人对他的喜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喜欢书法绘画的朋友都知道“小中见大”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瓷器这个载体上体现,他不同于一般的纸质绘画,下笔成品,瓷器则需要更细的笔触,需要掌握料性与瓷胎的磨合,所以我们看这件仿官窑器,小巧精美,构图,多种工艺结合于一身,实属难得。

粉青釉荷叶纹金文神龟图香插

霁红梅瓶

重工粉彩花鸟四方笔筒,四面开光花鸟各有传神精妙之处,此笔筒体积极小,越小的画面越不好打开手笔。笔筒旁边的八宝缠枝花卉边角绘制的极其细致,所耗工时极长,是件小中见大的精品力作。

微信平台ID:z13122238105←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小编ID:z13122238105←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辨别高仿唐三彩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胎的区别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目前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釉光的区别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哈利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哈利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到现在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哈利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此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哈利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哈利光。所以,有无明显的哈利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釉面的区别

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它们分别是:

1.泥土的腐蚀痕迹。目前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2.过渡自然的腐蚀斑块。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笔者珍藏的几件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3)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目前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然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可见,“银斑”是时间的沉淀物。

釉里的区别

目前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的开片仍没有真品的紧凑细密。真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黄色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时光历经百年可以渗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杂质带入釉里,凝结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会出现这一情况。釉的开片虽不是很细,但纹路是非常紧密的,绝无向两边分开的现象,可杂质竟穿透纹路渗入釉里慢慢积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积物,沉积在釉下的杂质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见。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没有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它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短时间的“速成”是毫无结果的,即使有杂质侵入,也不会透入肌理。

以上列举了真品唐三彩的几点特殊之处,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件器物上,同时这些特征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也是看不清的,一般读者由于难有真品唐三彩上手揣摸,这些特征更难一见。所以,当你遇到唐三彩器物时,这些经验如能对你有一点点启发,好就是我们的快乐。

怎么辨别高仿唐三彩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