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 导航 >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古代瓷器枕头

2020-10-30

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枕头”作为休息时的寝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历史记载,早在我国的新时期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而这一材料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可以就地取材稍作加工就可以进行使用,还有高级一点的枕头则是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动物的骸骨来进行制作的,可见当时人们的智慧。而后期枕头的发展可谓是千姿百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样式,从其材质上看,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硬枕和软枕硬枕主要是指以石枕、瓷枕、水晶枕等为主,而软枕主要是以动物的皮毛、布等为主,在其枕头的表面会以刺绣或者彩绘来进行装饰,由此可见枕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现在我们都习惯用软枕头来睡觉,而古人之所以能有在坚硬的瓷枕上睡觉,很大的原因还是取决于古代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社会流传与现在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瓷枕有着特殊的功效,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可以起到降低温度、消暑的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天,则在温暖的卧室瓷枕可以带来一丝凉意,可谓是一年四季皆宜的寝具。

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的功效,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古人提倡“高枕无忧”这一观点,甚至在一些古语书中还说道:“神仙枕三寸”等说法,因此古人的瓷枕高度都维持在三寸到四寸之间,即使是每天使用,瓷枕也不会出现变形等其他情况的出现。

而瓷枕在我国的隋朝开始发展,唐朝时期是其兴盛发展的时期,在其枕上会通过使用彩绘釉绘制成精美的图画,有些枕头还会在上面题上诗句,足以可见当时古人对于瓷枕的重视发展程度。

宋朝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兴盛时期,而这一时期瓷枕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对于瓷枕的装饰技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通过刻、划、剔、堆塑等技法的加入使得瓷枕不仅仅有着较高的实用的价值,还赋予了它艺术的美感,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从其瓷枕的形制上看,不仅仅是方方正正的形状,有了六角形、椭圆形、鸡心形等形状,有了适合一人使用的、夫妻共同使用的枕头,而从其纹饰上看也更加的丰富,有了动植物的纹样、山水纹、双狮花卉瓷枕、牡丹等花纹样式,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例如:牡丹的花纹样式有着繁荣富贵的象征,而婴孩的出现则是象征着夫妻之间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瓷枕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特点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不仅仅有了实用价值,通过造型、纹饰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更加丰富了瓷枕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同时也造就了时代的特殊产物。

看似不经意的瓷枕,却是人们必备的物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代瓷枕鉴赏及价格:

1:北宋定窑白釉刻划牡丹纹透雕腰圆枕,尺寸:高12.5厘米;长27.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8,732,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枕为腰圆形,前低后高,枕式较高,尺寸颇大,为定窑枕的特色,也是宋金所流行的式样。其通体胎质洁白,施白色釉,洁净简洁,素底无釉,枕内施釉。其枕面以浅刻勾勒花卉卷草纹样:枕面中央为一朵盛开的牡丹,左右各两朵花胁待之,间以卷枝纹填满。枕前壁如意开光,其内勾勒卷草纹,另三面装饰极为精彩,以镂雕盛开花卉卷草纹:中央及两侧花卉一正二反,侧边两束卷草,卷草茎自花束中卷曲,再各生细枝,满饰侧边,技法娴熟,复杂精美,巧夺天工,加之釉汁肥润,保存完整,艺术价值极高。

瓷枕首现于唐代,后为宋代士人所珍,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有用磁石为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又曰:「臞仙制,用纸三大卷,状如碗,品字相迭,束缚成枕,头枕上卷,每卷缀以朱签牙牌,下垂,一曰太清天箓,一曰南极寿书,一曰蓬莱仙籍。用以枕于书窗之下,便作一梦清雅」。可见,瓷枕的质地、工艺、纹饰十分讲究,不仅益于健康,更可养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北宋诗人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即是说明瓷枕的质地,硬且如冰,可消炎暑,使人镇定清凉。以镂雕手法生产的定窑枕存世罕见,此种镂雕装饰手法多见于同时代金属器,如瓶、执壶中亦多见。自唐代起,这种繁密复杂的圆型卷草纹便多见于金银器中,至辽代墓葬亦多有出土带类似装饰的金属器。圆枕则多见刻花剔花者,镂雕者罕见。

定窑瓷枕中,最负盛名当属「孩儿枕」,而本品之镂空设计腰圆枕,存世更罕。孩儿枕自唐代始烧制,宋代广泛流行,考古多发见,均堪为国之珍宝。

此式镂空装饰技法,亦在出土的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出现。一例南宋官窑镂空瓶,出土于杭州,现藏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图八),虽破损较为严重,但仍可从腹部镂空处看出此器之工艺繁复至极。南宋官窑为典型贡御之品,传世同类宋瓷中,饰有镂空装饰者亦极为罕见,欲完成其镂空,需要极为坚实的胎土,可控、可延展性强,并附以极为奢华的工艺雕刻,即应为皇室用瓷的炫技之作;侧面或代表了此类精湛镂空装饰器,应为两宋官样制瓷的技术巅峰。

2:白地(黑搔落)剔绘仙人图如意式枕,尺寸:长34.3厘米,估价:RMB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磁州窑白地黑花剔绘毛女树精纹如意式瓷枕,其呈如意云头造型,枕面中凹,前高后低,上尖下圆,左右飞檐,平底而后留有一气孔。枕面缁素,于绵薄均匀的白色化妆土上用黑彩刻绘纹饰,白与黑交相辉映,画面对比强烈,上绘毛女与小树精图景,毛女束发圆簪,面颊丰韵,细眼柔眉,神态自若,身披叶服,其倚松跣足,咸握羽扇,目光平视前方之小树精,身前老松虬枝盘错,长于枯石之中,而小树精玄色亲躬,头聚树梢,双手合于胸前,似在低语。毛女者,原避秦乱而居山中,因食松叶不知饥寒,长寿延年,形体长毛,身轻如飞,初见西汉刘向《列仙传》。后至唐宋,愈为神圣,宋人笔记多典其事,谓其知未来,明吉凶,于人指点迷津,遂成宋时祈福避凶之仙者。

3:宋三彩银锭枕,尺寸:长17.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858,000 ,成交时间:2002.11.04,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乾隆御题。

枕为宋金之际三彩器,作银锭式,三彩色泽斑斓,如映日之霞,变幻万千,美不胜收。枕面刻有乾隆五十三年御题诗一首,为乾隆皇帝珍藏御玩之物,名贵异常。御题诗曰:何年窑冶器,似赵却非柴。火气销全尽,宵眠静与皆。神安忘枕藉,手举称摩揩。欲笑王武子,惟知宜石佳。乾隆戊申夏御题。尾落“乾隆御赏”、“几暇怡情”朱白文印。(《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页十,咏古瓷枕)。《清档》中载,清宫瓷器镶口、刻字皆由造办处玉作承办,此枕刻字技法与风格皆类玉器御题诗文,字口齐整,三彩原已开片的釉面毫无崩落现象,工艺之精难,极为少见。

4:元磁州窑白地黑绘『吕洞宾戏牡丹』纹瓷枕,尺寸:42.6×17.8×1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7.06.02,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滏源王家造”。

滏源,即滏源里,元朝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在今邯郸彭城镇,处滏阳河源头。“滏源王家造”是元朝时磁州窑系彭城窑最为著名首屈一指的窑厂,作品多为当时达官显贵消费使用。此方瓷枕长方造型,枕面为开光纹饰,白地黑绘“吕洞宾三戏牡丹仙子”神话故事。正面和背面绘制传统牡丹花纹,笔法精美,画面布局高雅,人物生动传神,意境悠远。该器品相颇佳,古韵十足,保存至今实属少见。铭款“滏源王家造”的元代完整瓷枕极为珍贵,已知有珍藏的海外博物馆仅有美国西雅图艺术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艺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

5:元青白釉点褐彩薝卜花纹瓷枕,尺寸:长15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RMB 253,000 ,成交时间:2019.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本品整体呈梯形,枕面弧形,平底,底部微窄、涩胎,胎色呈浅红褐色。通体施青白釉。整体采用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纹饰呈薝卜花纹状,中心一点为花蕊,周围六点为花瓣,色彩晕染,分布自由有序。青白釉底与褐色点彩的颜色碰撞与交融,彷佛一朵朵花,荡漾在一泓春水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品的纹饰花瓣五出为梅,六出则为薝卜花,又称栀子花,花瓣六出,与五瓣梅花有显著差异。薝卜花在禅林中的地位甚高,唐宋以来薝卜花纹的流行与禅宗的影响有关。点彩艺术在青瓷中使用已久,至少在三国时已出现,越窑应该是最早使用以铁为着色剂的点褐彩艺术的窑场,到六朝时,除越窑外,温州地区的瓯窑大盛点彩之风,而景德镇湖田青白釉使用斑彩则较为罕见。

6:元磁州窑虎戏纹瓷枕,尺寸:长36厘米;宽27厘米;高14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 ,成交时间:2016.05.29,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此枕呈上宽下窄的桃形,胎呈米黄色。枕面开光部绘一猛虎,俯卧于地,双目凝视前方,构图简练,重点突出,是一件宋代民窑佳作。古代,动物形枕或绘有动物图案的枕具有消灾镇邪的作用。《新唐书》记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忱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即是说,唐代韦后的姐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此虎纹瓷枕也有此意。

7:明或以前定窑刻画花瓷枕,尺寸:高15厘米;长28厘米,估价:RMB 18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 ,成交时间:2018.12.13,拍卖公司: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定窑系划花莲纹枕,难得一见,所刻转枝莲叶线条流畅,引人注目。其烧制工艺巧妙,首先于白色胎体上施褐色化妆土,再于化妆土上勾勒花纹轮廓,后将花纹以外之化妆土剔除,利用深色化妆土与白色胎体之反差,以突显纹饰。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 拍品呈腰圆形,微出沿,枕面前低后高,白釉,平底素胎。枕面以褐彩描绘牡丹纹,疏朗大方,枕侧四面绘大叶卷草纹,刻画流畅,素雅端庄。定窑瓷枕,纹饰多几何纹或简略刻画花卉,如本品丰饱满刻画精致牡丹者甚是罕见,需宝之。

8:元磁州窑如意形鱼藻纹瓷枕,尺寸:29.4×22×11.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50,000,成交价: RMB 172,500 ,成交时间:2017.04.02,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81期艺术品拍卖会。

元代典型造型,白地黑绘,因外观形似如意故名。该磁枕釉色肥润,胎质灰白坚硬,施化妆土,透明釉,胎釉结合十分紧密,完整无缺。扣之磬磬有声,枕面黑彩绘制一条肥大的鲤鱼游弋在水藻里,形象生动活泼,水藻婀娜多姿,画面动感十足,四周饰以卷草纹饰,为同类磁枕中的上等藏品。

9:明以前登封窑瓷枕,尺寸:长29厘米;宽18.5厘米;高8.5厘米,估价:RMB 120,000 ~ 160,000,成交价: RMB 161,000 ,成交时间:2015.07.0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

此件瓷枕为登封窑系,胎质比较坚硬,精细,枕面刻有仙鹿回首口衔灵芝,以珍珠地为底纹。仙鹿造型饱满,充满动感。全器布满不规则开片,有年代感,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较高。瓷枕整体呈椭圆形,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釉色白中泛黄,刻花纹饰,立体感强。品相完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们都知道,瓷器的底部的颜色一般会被称之为“火石红”,但是这个“火石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却是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所不知道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瓷器爱好收藏者们科普一下瓷器“火石红”究竟是如何做成的?

常年收藏瓷器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的瓷器在烧制前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龄土,而这高龄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锰等含铁的矿物质元素,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其温度至少也要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而在中学时期学过化学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高温的作用下,铁元素与氧气相结合会变成三价铁元素,其颜色也会因此变成红色或者是红褐色。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解释瓷器上“火石红”的来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用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火石红”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瓷器的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是在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形成收藏者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我们只能说铁元素是形成“火石红”的重要因素。那么除了铁元素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瓷器底部形成“火石红”呢?

1、时间的积累。“火石红”的形成绝不是仅高温烧制就形成的,而是除了烧制之外,在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瓷器自身经过数百年的环境因素与内部的化学元素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现象、

2、生活中的使用。瓷器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器具。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瓷器表面所生成的一些化合物在不经意之间给磨损掉,磨损之处在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使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火石红”现象。

3、瓷器内部结构。收藏者们在观察瓷器时,一定会发现在瓷器胎釉的结合之处是存在一个小小的夹角,因此这里就会成为水分的聚集之处,更加有利于铁元素的氧化,从而形成“火石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

说完这“火石红”的形成过程,咱们在来了解一下“火石红”的颜色。收藏者们常见的一种“火石红”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会给人一块一块的感觉,是因为它是由许多红色的小颗粒组成的,在其胎釉的结合之处,还会给人一种类似水质感的薄膜,这是仿照瓷器所制作不出的,也是鉴别真假瓷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另外一种颜色虽不常见,但也是“火石红”的一种,就是收藏者们口中所所的橘黄色,其颜色给人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而且其局部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像仿制“火石红”瓷器那样一片一片的,没有什么变化。

高古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尺寸:26.4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瓶小口,宽唇平折,长颈,双鱼龙曲耳,丰肩下渐收,外撇圈足内双阶式底。器腹贴四爪云龙,细鳞披、火焰发,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隐约迭划莲瓣,下有凸弦,间贴五瓣小花。颈饰花纹二层,上为火珠,下为卷草。通体罩施青釉,晶莹至极犹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更形别致,展现元代装饰艺术之勇于创新,独具匠心,尝与日渐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竞。大异于宋朝简素之风,元匠开创一代全新审美典范。龙泉瓶器,堆饰如此繁复,甚为珍稀,本品,达此类样式之巅,或属唯一。

2: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3: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连镂空底座,属钧瓷特有器形,紫斑洒彩颜色绚丽,由红入紫渐变多姿,精美绝伦。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

4: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点彩玉壶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94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

8: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9:元柿釉葵囗碗,尺寸:直径17.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式碗,六出花式广口,圈足,斜壁微弧,线条自然而流畅。器物满釉,施酱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釉色匀净、温和。胎质细腻、洁白。为定窑瓷匠高技艺之典范代表。定窑以白釉器居多,柿釉者较少见。紫定为定窑瓷器中较为难得的瓷种,加之定窑胎质轻薄,保存至本件品相极为难得。

古人为何偏爱又冷又硬的陶瓷枕?


陶瓷枕自隋代进入人们的居室

唐宋以来,由于中国陶瓷业的大发展,陶瓷枕出现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支。

很多人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样的,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可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他的词中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瓷枕的感受又不一样: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杨永德伉俪捐赠的第八十七号瓷枕,产自山西晋南地区,在枕面中央剔出长方框填黑,内用黑彩写诗句: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

诗人通过这寥寥的十四个字描述了南山之下,月上群峰,诗人枕在陶瓷枕上,有清风顿起的感觉,给陶瓷枕以很高的评价。

“枕中书”是怎么来的?

枕头是必不可少的寝具,一无所有的乞丐、穷光蛋,在睡觉时恐怕也得找块砖头什么的聊以充当枕头。所以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下了“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描述的是古今相类的害相思病的少男少女睡不着觉跟枕头闹别扭的情形。史籍《吕氏春秋·顺民》也有“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的话,说的大概是士大夫怀揣心思时的神态。

枕头有时候可以作为爱情或夫妻的代名词,如鸳鸯枕等。东汉时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三国时文学家曹植在他的《种葛篇》中也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在这里同枕同席成了和美夫妻的象征。俚俗用语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亦是此意。

但“枕席”也有它最为凄凉的一面——《淮南子·本经》: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

在古代,有将珍贵的秘籍称作为“枕中书”的,这是因为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大多中空,可以贮物,于是有人将那些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不离左右,故称“枕中书”。《越绝书·外传枕中》: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说的是越王勾践将谋臣范蠡的治国之本用朱砂书写在绢帛上,当做国宝珍藏在枕匣中的故事。

《汉书·刘向传》:上复兴神仙方术之士,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与上面治国方略不同的是,淮南王枕中藏的是珍秘的丹方以及点物成金的道术以投汉宣帝之所好,也反映了汉代神仙方术的盛行。(吴凌云)

河南山西烧制瓷枕最多

陶瓷枕在中国南北均有烧制,其中尤其河南、山西两地烧制瓷枕的数量最多,而每处窑口烧造的瓷枕品极为丰富且独具风格。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川一带。宋代定窑瓷枕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兽形”、“人物形”、“建筑形”等,其中“几何形”是瓷枕最基本的造型之一。早期的瓷枕,其造型多为普遍流行的长方形、椭圆形等。北宋定窑仿生瓷枕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人物、动物造型,如“孩儿枕”、“卧女枕”、“狮形枕”等。这类瓷枕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直接以人物、动物的躯体做枕;另一种以人物、动物为底座,上面安装荷花形或如意形枕面。

磁州窑是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心窑厂位于河北邯郸市磁县。磁州窑绘画题材异常丰富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及诗、词、曲、元杂剧、民谣等,俨然构建出一条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画廊。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是宋代著名的民窑口。根据考古发现,此窑始烧于唐,发展于五代,盛于宋代,终于金元时期。釉色以白釉为主,胎质有细白胎和粗胎两种。

景德镇陶瓷釉的质感几乎达到了和玉器无法区别的程度。后人曾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对宋元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给予概括。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词句,起初人们多以为“玉枕”由玉石制成,但根据实物印证,指的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

收藏知识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剔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见灿烂。

为什么龙纹是古人喜尚的陶瓷装饰?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是传说中的神物,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传说龙能登天入渊,行云布雨,所以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装饰艺术中。龙纹以龙的形象为主体,包含由龙纹与其他纹样组合的纹饰。自唐朝始,龙纹与皇权就有了密切的联系。这种传承下来的龙纹陶瓷文化一直备受人们喜爱。

但宋代以前瓷器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已较固定。元、明、清三代,朝廷对瓷上龙纹形态、制作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时的龙纹均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分三、四、五脚趾不等。景德镇窑元代龙纹头细而圆,龙首多无毛,上下颚较长,有张口和闭口之分。唇上支翅,长一小块如意状鼻头或尖状鼻头。张口伸舌,颈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有骨有肉;爪微内弯,多三爪、四爪,尾长而尖,一般伴长条状火焰,灵芝状朵云。明代龙纹头变大,上下颚较长,高高上翘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龙爪似鹰爪,显得很威风。这个时期民窑青花龙纹多三爪、四爪,用笔简练;官窑青花多为五爪,龙纹工整严谨。清代龙纹头部变化较大,长嘴收缩,方头大额,张口时下颚随之向上卷,上下颚呈锯齿形,两边成丰须状,缺乏力戚。龙纹形式丰富,多见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蟠龙等形态。一般在瓶、盘、缸、碗、壶等器物造型装饰中运用。

天价频出 为何却“生意难做”?


景德镇艺术大师钟莲生“汉宫秋月”釉上彩瓷板以1242万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场新纪录,李菊生“巫山瑶姬”高温颜色釉瓷板和李小聪“赤壁怀古”粉彩瓷板均以345万元紧随其后,白磊“秋趣”釉里红高温色釉箭筒以207万元易主……在刚刚落幕的中国嘉德春拍上,工艺美术大师钟莲生、李菊生、李小聪、白磊的作品最高拍卖纪录相继诞生。

然而,艺术盛世的背后,却隐藏市场的疑问:大师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天价频出,市场商家却称“生意难做”,是否仅是表面繁荣?高温颜色釉这种新的陶瓷工艺“当道”,而传统工艺似乎难出天价,市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现代陶瓷工艺的创新是空前发达,还是遭遇瓶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亲临景德镇并分别专访了九位在艺术造诣上各领风骚的国家级大师。

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

市场是繁荣还是冷淡?记者近日走访景德镇多个专业市场,并专访了九名国家级大师和近十名中青年大师,发现部分商家表示市场相比之前转淡。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的总成交额只是以前的1/5~1/4。”然而,在众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记者却发现,大多数艺术家手上少有“存货”,代理机构前来“拿货”顶多只能“搜刮”到两三件,一般要提前2~3个月预定。一位国家级大师告诉记者:“8月份我在广州有个展览,现在开始潜心创作,尽量争取能出4~5件精品。”

业内人士解释称,陶瓷市场确实整体转淡,但主要集中在普通作品和产品上,而艺术家的作品依然备受追捧。这种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更促使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到景德镇来创作和经营。据了解,目前景德镇有1万余个外地画家,他们的工作室分布在各个专业街区和市场中,还有专门聚集了外国艺术家的艺术区。“可以说现代景德镇的产业规模和参与的人数达到历史高峰,重现历史上的‘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大家都想对这块金字招牌善加利用,就是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

大师观点:

“粉彩今不如昔是因为毛笔和颜料”

记者:有人认为,当代处于市场空前兴盛、工艺却走下坡路的状况?

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温颜色釉第一人):景德镇现在的繁荣是空前的。因为市场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经济形势都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全面开花。在这个背景下,工匠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愿意在各自的领域里绞尽脑汁,去创造发明和发现新事物。

郭文连(教授、粉彩婴戏图代表人物):从繁荣程度看,如今的确实达到历史最高峰,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是不可否定,清三代才是景德镇的制瓷最高峰,其工艺水平在今天也难以达到。譬如以前的御用瓷都是万里挑一,画工都是全国最好的,现在可做不到。比如康熙五彩,虽然现今也有工艺师专攻五彩,但总体效果并不太好,有的甚至不伦不类。

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泰斗):现代的景德镇工艺,有的的确还赶不上原来的水平,比如粉彩。原因一是笔的问题。现在画瓷器的毛笔,从原材料到手工都不如以往,粗制滥造的居多。其二是颜料的变化。自旧时的颜料工厂解散为小作坊后,市场上的粉彩颜色大不如前。第三是工匠不同。以前的艺人非常认真,而且传统工艺的基础很扎实,现在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超过。

创新陶瓷工艺是否得到市场认可?

记者:最近在拍卖市场中拍出天价的主要就是高温颜色釉。这种创新的陶瓷工艺是否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

余勐(教授、高温颜色釉代表人物):高温颜色釉近五年来开始流行,最大的突破是把颜色釉当做彩料来绘画。目前常见的高温颜色釉有两种,一种是在胚体上浇颜色釉烧制产生窑变,一种是在釉下用颜色釉绘画后烧制产生窑变。

收藏者喜欢高温颜色釉,一是很多艺术效果只有窑变才能表现;二是因为这种作品的效果在烧制前难以预知,即使是完全同样的材料、工序和画面,烧制而成的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高温颜色釉和其他工艺如粉彩、青花等结合起来,并称为“综合装饰”。

郭文连:目前景德镇所有陶瓷工艺中,发展得最快的就是综合装饰,高温颜色釉的应用水平更达到历史高峰。景德镇的颜色釉是最好的,很活但又很含蓄,非常具有艺术情调。

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写意鸡代表人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装饰手法。当代的综合装饰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过去的装饰手法都比较单一,而现在各种颜色釉和陶器材料都被用在同一件作品上,证明现在的艺术家思想已得到解放,没有什么界限。艺术家对于工具的运用也达到空前的多样化。这是一种进步。

“古瓷拍出天价是因为心态”

记者:当代是否存在厚今薄古的问题?

李菊生:艺术品市场中主流的观念还是厚古薄今。为什么古代的艺术品价格就一定高?为什么《鬼谷子下山》就能拍出2.3亿元?这是购买心态的问题。并非古代的艺术品一定超越当代艺术品,而是人们对历史时空和古人有顶礼膜拜的心态。因为再多的金钱也换不了时空,文物承载的历史无法复制。但是不要忘记了,时代永远滞后于先行者。

郭文连:目前外界对景德镇的评价之一还是创新不够多。确实有部分艺术家是这样的。他们受市场经济影响,看市场什么好卖就画什么,一窝蜂跟上去。还有的没有什么创作能力,只临摹别人的东西,照搬资料。

周国桢(教授、瓷雕代表人物):现在的艺术家中存在两种走极端的观念,一种是死守传统不放,固执难变,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特别有一些年轻人学院派特别崇拜西方的现代艺术,追求“什么也不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死守传统不放不对,盲目崇拜西方也不对。艺术家要找到民族的语言,似与不似,像它又不像它,不能完全像也不能完全不像。“太似为媚俗,太不似为欺世。”这符合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

艺术创新是否要“不择手段”?

记者:艺术创新是不是要“不择手段”?您对陶瓷业内近期争论的“陶瓷艺术要走向纯艺术”怎么看?

何柄钦(教授、综合装饰代表人物):艺术创新当然要“不择手段”。1700多年来,中国瓷器的制作始终围绕着实用性,越做越灵巧,也越薄越玲珑剔透,当今的景德镇依然受中国传统影响,不同于外国突出的装饰理念。陶瓷艺术应该有多样性,有其精密性,也有雄浑粗犷不平滑的机理,还有多种化学材料结合产生的色彩。创新的路很艰难。

熊钢如:艺术创新的手段之一是陶瓷科技,近年确实出现很大的进步。譬如陶瓷的烧制方法,就从烧柴,发展到烧煤,然后是烧油,现在是烧气。以青花釉里红为例,烧制难以控制,可以说完全靠运气。你看我满屋的这些釉里红,以前的工艺师一辈子可能都烧不出这么多;现在一家烧制的釉里红,几乎可以等于以前整个景德镇烧制的总和。

陆涛(教授、青花世家传承人):不同的工艺手段之间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不应分高低贵贱。只是说艺术家能否将工艺手段运用得更好,为艺术服务。工艺手段应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内容为工艺服务。

最近业内有人提出,到底算不算工艺美术,能不能算纯艺术?陶瓷艺术应该跟中国书画挂钩,走向纯艺术。而所谓纯艺术就是主要看作者的艺术造诣而不强调材质和载体。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研究过元代瓷器的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元代瓷器的足底是不上釉色,处于裸露状态的,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讨论,有的人觉得就是一种时尚,也有人觉得可能是一种信号,但对历史研究人员来讲,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信息的展露,通过这个窗口能够获取当时所处朝代发展的情况。

元代的瓷器足底一般都是平的,有的是浅窝底,有的是旋削成型,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裸态的,这着实让很多人感到奇怪。要知道,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那么,足底也应该涂上精美的釉色,形成完美的瓷器作品。但元代的瓷器匠人们却没有这么做,他们有时候会上一些护胎汁,有时候什么也不上,就那么裸露着,给人一种没有完工的感觉。

有人猜测这是蒙古人的习惯。因为蒙古人习惯把器物放到地上,担心弄脏了,所以就直接不上釉色了。这个猜测并无实际依据,也不符合常理。因为这些精美的瓷器民间老百姓能用到的极少,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他们的家庭是不可能将瓷器都放到地上的,而且即使放到地上,也有奴仆打扫,不存在脏的情况。

也有人猜测说,元代的瓷器大多厚重,器型非常大,足底上釉比较困难,所以,上不上都无所谓。这种说法还算是有一定依据的。从考古或者是遗留下来的元代瓷器可以看出,元代的瓷器器型确实很大,而足底上釉色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需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毁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者都不在意的情况下,工匠们自然也不愿意费事去弄这个,因此,在元代时期的瓷器,足底大多是不上釉色的。虽然元代瓷器的足底不上釉色,但并不难看,相反因为是修削过的,所以,瓷器的足底非常平整、干净,即使有一些旋削的痕迹,也不会影响观赏。

以上就是关于“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的原因分析,虽然只是一些猜测,但基本还是与实际有所符合的。要知道,在古代,帝王贵族用的东西,大多是精美,甚至堪称完美的。这样一个足底不上釉,明显破坏其完美性的存在,如果在清朝乾隆帝时期,绝对会被砍头。但在元代大量存在,自然也和统治者的想法有一定的关系。

元代瓷器精品赏析: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可见一例「宋 官窑葵瓣口盘」为清宫旧藏,著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2002年,页34,图版29;其盘型为六瓣花口,亦为折腰,通体满釉,并伴有开片,釉色与本品极为相近;两者胎色皆为灰黑,开片呈深浅不一遍布,深邃幽远的青瓷釉色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近乎完全一致,可资比较。另有相似一例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者。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两例宋代官窑葵口盘,形制皆为六瓣葵口,腹部折腰,一品口沿与本品一致为流釉微露胎状,另一品为口沿包铜口一周,二者尺寸皆小于本品。此类官窑盘,无论作为实用或品赏,深得历朝鉴藏名家倾慕崇尚,代代不绝,乾隆皇帝亦列其中。

2:元青釉剔刻花卉莲瓣口葫芦执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0,4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执壶的造型乃五代至北宋早期式样,蒜头型口,细长颈,圆肩,球状腹,宽圈足外撇。肩部一侧出细弯流,一侧置带状曲柄连接颈部。肩部细线刻划出菊瓣状纹样,腹壁深剔刻牡丹枝叶,花叶肥润,蓬勃饱满,刻纹深而犀利,刀法简洁明快,具浮雕效果,时代风格显见。器身满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地坚实缜密。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致密。壶身内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此式耀州窑创烧于唐,经过五代时期对南北各窑口的学习总结,北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越窑。耀州窑瓷器造型更为丰富,制作水准较高。其胎壁与同时期北方其他窑口相比略薄,圈足轮削仔细,胎质呈浅灰白色。北宋耀州窑釉色以稳定的橄榄青为主色调,金代时由于燃料的改变釉色愈发闪黄。类本品之耀州青瓷,早期装饰受越窑影响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题材以莲瓣、牡丹等较为常见,刻花刀法熟练,犀利有力,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效果,花纹局部不加任何装饰,图案简朴,皆不失精巧匠意。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尺寸:高50.5厘米,估价:HKD 5,8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1,903,750 ,成交时间:2004.04.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4: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元青花传世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系。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变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牡丹纹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天津博物馆所藏的缠枝牡丹纹兽耳罐,罐身腹部所绘云龙纹,其怒瞪的双眼,鱼鳞状的鳞甲,利刃般的龙鳍,鹰形的指抓等特点,均与山东省青州市青州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龙纹玉壶春瓶上的龙纹极其相似,可资参考。此件作品制作时间应是在至正十年(1350年)至元末(1368年)这十几年的创作成熟期,属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经典作品,实属难得珍品。此式铺首大罐的使用对象目前合理的推测应集中在蒙元官宦显贵阶层。且其诞生于元代饮酒之风密切相关。蒙元时期由于中国加强了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学习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蒸馏酒技术,而且很快在国内传播开来,这是中国酒生产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化。饮酒成风,自然重视酒酿的储存和饮用器具的精致化,由于饮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动的储存工具,因此此式铺首大罐应运而生。元代蒙古统治者大力推动工艺发展,赋予瓷匠充裕的创作空间,并与1278年成立江西景德镇浮梁瓷局,以提高陶瓷生产,满足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如此盛况于元代陶瓷自由奔放之设计可见一斑。瓷匠掌握大量白瓷之烧造技术,并解决珍贵钴蓝料来源问题,青花瓷制作技术也渐入佳境。时至十四世纪,设计独特,制作精巧的中国瓷器不但备受皇家青睐,更于蒙古帝国地域广泛流传,远达中亚及伊斯兰地区。本品及其它同期制作之大口径磁盘大量出口,以迎合蒙古及中亚诸民族之传统宴会所需。

元青花精品一般器型硕大,采用进口钴料,加之画稿多为隶属元代宫廷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元青花的装饰独具意味,饮誉天下。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地区的博物馆。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出土。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此类元青花大罐20余件,国内馆藏3件。同类可见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本品与其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为元青花中的珍品。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厂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此式狮耳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凤穿牡丹纹装饰者更是寥寥可数,至为珍惜,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所见凤穿牡丹纹装饰者遍寻公私收藏,仅此一例,可遇而不可求。

5: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2,8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与元代其它青花梅瓶相比,本品无论在造型、尺幅、纹饰与构图设计方面皆具鲜明特色,堪称珍罕之作。检阅公私收藏之中,仅见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典藏“元 染付孔雀文梅瓶”与之相同,尺寸稍小,为47厘米高。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作为记录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元人蒋祁着《陶计略》云:“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以“至正型”为最佳。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其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独创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且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元青花在器型和纹饰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与风格。就造型而论,有着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此基于元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但在装饰纹样上,则主要来源于汉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汉族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使元青花这种“俗甚”的陶瓷装饰形式,在充斥着汉文化的制作环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的要求茁壮成长起来。在这种环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故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纹的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波浪纹、回纹、蕉叶纹等,大多出现在中国传统器物的装饰中。以本场的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为例,其体量巨大,高达52.5厘米,丰肩鼓腹,造型圆润壮硕,集中体现了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其上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缠枝山茶花卉纹、双凤牡丹图案、莲瓣纹,层次分明,构图虽繁,但密而不乱,主宾分明。腹部所绘“凤穿牡丹”作为主题纹饰也得到突出,所绘凤鸟形似孔雀,体态舒展,姿态优美。双鸟一雌一雄,其一引颈飞翔,另一回首相望,取凤求凰之意,整体画风飘逸,运笔流畅,极为典雅,寓意吉祥。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寓意富贵的牡丹则为花中之王,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凤凰,与龙同为人们臆想中的神兽,据《尔雅·释鸟》中郭璞所注凤凰特征为:“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而《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龙与凤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推移亦逐渐有所改变,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诠释,细观元代青花瓷上所绘的凤凰,其形颇似孔雀。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以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艳丽的发色,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使今人为之感叹。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因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展现了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明清青花瓷有着深远的影响。

6:南宋至元官窑六方花盆,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六方小盆所属之类备受南宋宫廷青睐,殊为珍罕。先见其釉,稠厚致密,呈浅灰色,亦见其胎,稍露于足,呈黑褐色。侧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显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莹滑,片纹端匀,匠心之巧、技艺之高、气韵之卓,尽览无遗。观其特质,可知此器为修内司所造,浙江杭州市郊老虎洞窑址出。修内司设于南宋皇城内,奉诏烧制官瓷,专供宫廷。1127年,北宋瓦解,皇室自汴州(今开封)南迁,定都杭州,乃开修内司。

此盆形为六方,不甚多见,同类之器多形状有别,可比一四方官窑盆,尺寸相当,贮北京故宫博物院,刊于《官窑瓷器》,北京,2016年,图版32(图一)。着录、研究故宫院藏花器之学者称,此类小盆乃贡皇家,以盛「盆景」之用,西方则多依日文「盆栽」一词。学者又称,该类官窑小盆初依钧窑形制,钧窑小盆存量或略多。2 由此观之,此类花盆颇受重用,尺寸小于寻常亦有其因。唐高宗(649-683年间在位)第六子章怀太子(654-684年)墓中有一绘于706年之壁画,画中一名仆侍,身着宫衣,手捧盆景,盆内盛有山石草木。

7:南宋至元官窑葵瓣盘,尺寸:18.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南宋官窑瓷乃中国历代传颂之名品,窑址位于南宋国都,现今浙江杭州,专为内廷而作,为陶瓷史上备受景仰之品类。葵瓣盘器形简雅,釉面厚润,开片疏密有致,釉色温雅,而层次变化无穷,艺术性至高。官窑虽负盛名,然样本寥若晨星,且件件皆异,独一无二,即使造于同时期,各器之间差异甚大,相关研究因此艰滞不易。宋时各大名窑瓷器,多成批烧造,类同成品为数百千,官窑瓷以北宋汝窑为摹本,却以多样变化著称,无二完全相同。多数宋代窑址可溯自唐或更早,数百年之制瓷经验造就了当地稳定的技术基础,南宋官窑迁都临安后,为替代北方窑址而设立,或以北方匠人为多,尝试采用江南材料及传统技术,再造北方名瓷。官窑瓷的多变面貌,或许即是匠人的多方实验,反复尝试而来之成就。

8:元龙泉窑「飞青瓷」褐斑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5.3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HKD 12,06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瓷器做旧的鉴别方法


1、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有时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

2、顺着太阳光线,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器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

3、老瓷自然剥釉是由于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以再剥。新瓷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大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

5、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高倍放大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6、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非常掂手(即重量大)。清中期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胎质疏松,有的胎虽然厚,拿在手上却轻飘飘的。

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方面来鉴别、判断。近年来,很多的科技测试方法也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利用仪器对古陶瓷的色釉、胎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其烧成温度、烧制氛围进行测试,目前热释光技术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

瓷器做旧绝活


我不是复古潮流的支持者,但我觉得家里如果有那么几件旧家具、旧摆设点缀的话,肯定会有一种别样的韵味。今天我们请来玩古董的高手,让她来教大家一手瓷器做旧绝活。

瓷器做旧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续少则几星期,多则两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5-6个小时,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这样古旧的感觉就做出来了。

但这种办法对每天忙碌的人来说,显然有点不切实际,这里就介绍一种时间花得少,但一样简简单单就能达到效果的办法。

材料:细砂皮、瓷笔筒、颜料、黑皮鞋油、牙刷、一盆清水。

注意细则:瓷笔筒最好选釉表面色彩不要太亮、太浓的那一种,否则旧的感觉很难做出来;颜料要用丙烯画颜料,调出来脏兮兮的,不容易擦掉。

步骤:1、用水湿过的细砂皮沿顺时针将笔筒釉表面的“贼光”磨掉。釉是经过火炼的“硬骨头”,要磨掉它表面的光亮可不容易,所以这可是个细致活,如果顺利的话,也要半小时才能完成。打磨时用力务必均匀,而且底部、边沿等细小的部分也不能忽略,否则不但容易露出破绽,而且将其浸在颜料里也会有不均匀的色彩出现。2、选择黑色、酞菁蓝和熟褐三种色彩的丙烯画颜料,调出石青色(具有清代特征的色彩)。3、用毛笔将调好的颜料涂在打磨好的笔筒表面。当然,最好是将笔筒在石青色的水中浸泡一个晚上,经打磨的笔筒会把颜料的色彩“吃”进瓷器,使笔筒出现清代的特征色。4、用毛巾将笔筒擦干或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将牙刷涂上黑鞋油,刷在笔筒表面,再用干布擦一遍,古董那种旧旧的感觉就会显露出来,而且不容易擦掉。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


中国的瓷器,大体可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青瓷来源于釉青,所以又称为“青釉器”。青瓷在一定意义上专指由于色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制成后,其釉色呈现青色和黄色的瓷器。因此说青瓷是以釉色来取胜的。比如古人就曾用“雨过天晴破云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来形容著名的“柴窑”瓷器。其实,“柴窑”作品除了美丽的色釉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古文中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其中,“青如天”很好理解,说的就是釉的色彩;“明如镜”是指釉的光泽;“薄如纸”是形容胎骨极薄;而“声如磬”则是说明胎骨坚实细密,叩之有声且声音悦耳。如果一件瓷器真能具备以上这些特点,无疑是一种很难得的作品。遗憾地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实物存在。

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的。青瓷的制造历史比较悠久,从东汉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全国烧造青瓷的窑场可谓星罗棋布。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在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

白瓷在中国出现的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了400年。青瓷的出现当为东汉晚期,而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北齐时的白瓷。所以先有青瓷,后有白瓷应该是无疑义的。

中国瓷器先出现青瓷而不是白瓷,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古代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制瓷业也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制造瓷器。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出十分美观的瓷器,关键是温度。在氧化环境中,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色呈现出美丽的青色。唐代诗人陆龟蒙就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和赞美越窑青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