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元代窖藏出土荷叶形盖罐

元代窖藏出土荷叶形盖罐

元代瓷器鉴别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11-03

元代瓷器鉴别。

荷叶形盖罐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荷叶形盖罐主要有银器、瓷器两大类。银制荷叶形盖罐最早见于唐代。如镇江市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银质荷叶形罐盖,盖呈卷边荷叶形,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瓷质荷叶形盖罐始见于河南辉县梅溪北宋墓,到元代时南北各窑都有生产。如江苏溧水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工地元代窖藏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带盖罐(图1),高30、口径24、腹径30厘米;荷叶形盖,圆形钮;短颈,鼓腹,圈足;盖与罐腹饰数周弦纹。此罐胎体厚重,全器施釉,底部无釉,圈足一周呈火石红色,釉色青绿。考古资料显示,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始见于南宋,兴盛于元代,衰落于明代。如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达12000余件,其中荷叶形盖罐大大小小就有多件。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

1985年,镇江句容县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龙纹荷叶形盖罐(图2),通高31.5、口径20.5、底径18.6厘米;直颈,圆唇,溜肩,下腹内收,矮圈足;有盖(图3),盖钮损缺。盖呈荷叶状,以钮为中心,画有旋转状叶脉纹。罐颈部绘一周海水纹,腹部绘二龙赶珠纹,龙细颈,张口露齿吐舌,三爪刚劲有力,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仰莲纹。底部不施釉,见火石红斑,底釉白中泛青。此罐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青花釉料有浓淡之分,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花较浅,青花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料浓处有深色斑点,凹陷明显。线条边缘有晕化。

荷叶形盖罐有专家考证认为是酒具,兼具储器和盛器功能。如浙江义乌柳青乡一宋代窖藏出土錾刻人物故事图银片,其中1件錾刻“毕卓醉酒”故事,画面中除人物外,还有经瓶和荷叶形盖罐,作为酒器之用显无疑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釉荷叶形盖罐(宋)


青釉荷叶形盖罐

青釉荷叶形盖罐,宽23.8厘米、高31.3厘米,最大的腹围接近一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龙泉窑梅子青色,罐身圆润,盖子独特,盖沿弯曲呈荷叶状。1991年在遂宁城南金鱼村一个农民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的宋代瓷器窖藏。发掘的青釉荷叶形盖罐是遂宁宋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盖罐形,全球仅此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村民王世伦和其他几个人,在为其病故的亲友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突然挖不下去了,锄头被一个硬东西挡住了,王世伦赶忙俯身查看,他用手刨开泥土,竟然发现挡住他锄头的是一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瓶瓶罐罐。“地里挖出东西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数以千计的遂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王世伦和另外几个农民寸步不离,担当起这些瓶瓶罐罐的护卫职责,直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文物部门的抢救发掘,总共出土了985件宋代瓷器、18件宋代铜器。其中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00余件、三级文物500余件。其中,出土的青釉荷叶形盖罐,高31.3厘米、宽23.8厘米、最大腹围接近1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形盖罐,全球仅此一件,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遂宁金鱼村出土的宋瓷,几乎包括了南宋时期国内名窑的产品,如浙江龙泉窑、河北定窑、江西景德镇窑、四川彭州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据史书记载,四川并无名窑,因而在四川即使是在南宋时期,瓷器也比金贵。而这些胎薄釉嫩、极其脆弱的瓷器,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跨越千山万水运到这里,并未面世却被直接挖坑掩埋土中,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这片土地里沉睡了近千年呢?

宋瓷主人可能为商人

据有关专家分析,按照常理瓷器的窖藏方式应采用常见的砖砌或石砌窖穴,但遂宁窖藏宋瓷却是直接挖坑掩埋,尽管器物的放置十分有序,但还是能够判断出它们的主人时间不多了,一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匆忙中做一个了结,而后匆匆离去,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这批稀世珍宝的主人,迄今为止也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关于这批瓷器的主人有两种推论。其一,这些稀世珍宝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瓷器商人,因为在南宋时期,从成都等地来的权贵商贾和遂宁本地的豪门对精美瓷器的需求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从窖藏瓷器的数量和完好程度分析,这些精美的瓷器还不曾使用过,而且相同品种的器物很多,应该不会是他自己的藏品玩物,由此推断出他的瓷器商人身份。

南宋末年,时局动荡,在他离家逃命时,这些精美的瓷器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带走已不可能,毁掉则如同要了自己的命,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埋藏,待时局好转时再让它们重见天日。他开始打算就埋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但他深知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的豪宅怎么免得了被挖地三尺的厄运,思前想后,他将这批稀世珍宝埋在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荒地里,谁知这一埋就是近千年。

瓷器为宋徽宗时期烧制

另一种说法,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曾在遂宁做遂宁郡王,登上皇位后感念遂宁观音的保佑,便令窑官在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烧制了一批瓷器精品献于遂宁广德寺观音宝座前,广德寺则精选18名武僧保护。这一做法被以后的宋代皇帝沿袭。为避免战乱破坏,1258年广德寺武僧便将这批国宝埋藏于遂宁南强镇金鱼村,使得这批国宝在战火中安然无恙。

而且这批瓷器埋得很有讲究,所有的瓷器按照其主人对瓷器的喜好程度和瓷器本身的价值,分为四层埋藏,最喜欢和最值钱的埋在最下面。最下面一层正中间,正是青瓷荷叶盖罐,里面装了99只菊叶小碟,然后在罐的一圈排满了大一些的盘子和碗,不仅安全而且节省空间。但是荷叶盖罐里有更多空间,为什么主人只装了99只小碟,而不放入其他的器皿?这是否寓含着中国古代“九九归一”的思想?这些谜团至今未能解开。

浅谈安庆出土元代窖藏瓷器


元青花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因其存世少,更加备受人们关注。安徽博物院现收藏有四件元青花完整器,其中有两件是1977 年安徽省安庆市一处窖藏出土的,这处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五件瓷器,也堪称精品。

窖藏及七件瓷器出土概况

1977 年春,安徽省安庆市反修路89 号清理旧房基时发现一个土窖穴,窖穴里的一个大陶罐内盛放有8 件瓷器。据1986 年第6 期《文物》

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除1 件瓷执壶散失外,另7 件瓷器出售给寄售商店。现这7件瓷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反修路是带有文革时期年代特征的路名,现在的安庆市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反修路了。经查阅有档案资料、向当地老人求证,当年的反修路应是北起现在的纺织南路南段,经双井街、吕八街、四牌楼街直到江边的大南门街,其中反修路89 号大约在现在的双井街中段,卫山头附近。

七件出土瓷器简介

此次出土的窖藏七件瓷器分别为青花菱花口盘、青花匜、青灰釉盘、米黄釉花口盏、青釉花口盏、青灰釉盏、青灰釉带把杯。

1。青花菱花口盘(图1):菱花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体洁白,质薄坚细。釉下施青花,色深蓝而艳丽,浓艳处显有细小铁锈斑点。盘 内绘两束莲花并辅以水草纹,口沿部绘一圈卷草纹。画面布局规整,线条自然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盘高1.3 厘米、口径16.2 厘米、底径13.7 厘米。

2。青花匜(图2):平唇,口微敛,平底。器口一侧有长方槽形短流,流根部略低于匜的口沿,流下有一卷云形 小系。器内外施釉,但口沿未施釉,器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较坚实。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较浓艳,并有铁锈斑点。内底绘折技花卉,腹内外壁各饰卷草纹一 周。匜高4.3 厘米、口径13.2 厘米、底径8 厘米、流长2.8 厘米。

3。青灰釉盘(图3):敞口,浅腹,平底,矮圈足。通体施青灰釉,不露胎。釉质肥润,釉面有开片纹。足和口沿釉层薄,呈现绛紫色。外底有六个支钉痕。盘高2.3 厘米、口径15 厘米、足径10.8 厘米。

4。米黄釉花口盏(图4):敛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质肥润,有开片纹。胎体细腻,口沿釉层薄处及足部无釉处有“紫口铁足”现象。盏高3.1 厘米、口径7.8 厘米、足径3.3 厘米。

5。青釉花口盏(图5):侈口,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色釉,釉层堪厚,有开片纹。足底无釉处,胎显铁黑色。口沿釉薄处呈“紫口”。盏高3.4厘米、口径8 厘米、足径3.3 厘米。

6。青灰釉盏(图6):口微敞,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灰色釉,釉厚,有开片纹。足部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盏高3.3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4 厘米。

7。青灰釉带把杯(图7):喇叭形口,斜腹,略束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间置一弯柄。通体施米黄色釉,釉厚而较莹润,有开片纹。足底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杯高3.1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6 厘米。

七件窖藏瓷器年代及窑口浅析

根据出土瓷器的特征分析判断,这七件瓷器中的前两件(即图1、图2)应为青花瓷器,另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应为

“类哥窑”瓷器(即图3 至图7)。

1。两件青花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安庆出土的窖藏青花匜与1955 年合肥孔庙元至顺癸酉年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比较,“青花瓷匜器形与银匜相同,其腹间的纹饰与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青花菱花口瓷盘边口上的青花也与 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见1986 年第6 期《文物》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同时,青花瓷匜与银匜的流下方都有一卷云形小系,与1982 歙县人民银行工地窖藏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瓷匜流下的一个环形小系形制很相似,而后者同时出土的卵白釉瓷器和蓝釉瓷器均为元代(见1988 年第5 期《文物》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

青花瓷共认的产地是景德镇,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庆距离景德镇较近,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气息相近。元代景德镇瓷器外销主要有“两条

运输主干线,其中第一条是‘南瓷北输’主干线,这条瓷运线与元代南粮北运线基本相同,即由江西景德镇昌江经赣江,经鄱阳湖入长江,再由

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直达元大都(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见2011 年第9 期《东方收藏》孙欣的《探寻元青花的流向“方位图”》一文)。安庆作为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地处鄱阳湖下游、京杭大运河上游,正处于“南瓷北输”这条主干线 上,元青花瓷器因此流入安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成熟的青花瓷是元代中晚期才出现的,因此,上述安庆出土的窖藏两件瓷器应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所出产品。

2。五件“类哥窑”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这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出土,其中在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有,1952 年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发现的元代(晚期)任氏墓,1970 年江苏省南京市发现的明初(明洪武四年,1371 年)汪兴祖墓。这类瓷器与元青花同出的窖藏有,1975年江苏省溧水县永阳镇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1998 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这五件瓷器与上述出土的瓷器,无论是器型、纹饰、釉面开片及窖藏方式,都十分相近,足可以认为安庆出土的这五件瓷器应 为元代中晚期。

这些出土瓷器均是“紫口铁足,遍体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很类似,传统观点认为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 宋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哥窑的记载。秦大树发表于《文物》2001 年第8 期的《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显示,1996 年在杭州发现的老虎洞窑址,发掘出了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三个时期的遗物,经过初步研究,将时代暂定为南宋初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南宋初期文 化层出土的瓷器与传世的南宋官窑器物相同,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一类青灰色或灰中泛黄色釉的器物,玻璃质感较强,有较多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 也很相同。上述这些瓷器的出土地点集中在苏、皖、沪地区,都与杭州很近,且都属于元中晚期时代,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后期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很接近,因此, 这些瓷器为杭州老虎洞窑烧造的可能性大。但对于元代后期的老虎洞窑是否是哥窑、是否是“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窑器”的产地,学术界还不敢定论。所以将安庆所出 的这五件瓷器,暂且称为“类哥窑”瓷器较为稳妥,但其为元代中后期的产品,当无太大疑义。

3。瓷器窖藏背景分析

元代 瓷器出土于窖藏的很多,多有用陶制或瓷制大器皿盛装精小瓷器,1969 年北京房山县良乡元代窖藏,1984 年浙江省青田县元代窖藏,1984 年安徽省歙县医药公司工地元代窖藏,1987 年浙江省杭州市商业储运公司元代窖藏等,都是这种窖藏形式,而且这种窖藏并没有特意挖一个地窖,只是拿一件或几件大器皿,临时盛装诸多精小瓷器后埋藏。这 种窖藏形式可能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窖藏方式,或许与战争等突发事件有关。

安庆出土的窖藏瓷器可能与元末安庆地区频繁的战乱有关,元末安 庆城有过四次城池陷落:一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春正月丙午,陈友谅陷安庆路,(元军)守将余阙死之”(明·宋濂:《元史》卷四十五)。二是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朱元璋军下安庆城。三是元至正二十一 年“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四是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戊戌,朱元璋军克安庆(清·张廷玉《明史》卷一)。

出土窖藏瓷器所在地的安 庆市双井街的“卫山头”,据张健初的《皖省首府——老安庆》记载,这一地名源于明代,是当时军事守卫机构的所在地。古代官衙地址沿用前朝类似机构的情况比 较多见,“卫山头”在元末很可能也是军事机构所在地,这批窖藏瓷器很有可能是在安庆某次陷城之际,危急关头,临时用一个大陶罐将这批精美的瓷器埋藏于地 下。

结语

安庆市1977 年出土的这批窖藏瓷器,虽然只有区区的七件,但都是元代中晚期的器物,堪称元瓷精品,其中两件属于元青花、五件属于类哥窑瓷器,显得非常珍贵,对于研究我 国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七件瓷器出土于窖藏,对于研究安庆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生活以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运输交通路线、商品流通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鉴赏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

元代龙泉窑兽钮露胎刻花剔地荷叶盖罐的遗盖,高13厘米,外径32厘米,口径22厘米,鼓顶宽沿荷叶形。更为罕见的是盖钮造型——一只瑞兽,高6.5厘米,四肢蹬坐,昂首挺立,竖起大耳,龇牙咧嘴,怒目圆瞪,威武雄壮,极具震撼力。此件瓷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露胎装饰工艺的应用,除上述瑞兽外,在盖面鼓起的部分采用减地刻花法,露胎浅浮雕三朵缠枝牡丹花,使得器物凸现露胎及造型新工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器物荷叶盖罐是元代龙泉窑创新器型,显现出威武雄壮。通过此盖可以想象全器应为高足有30厘米的龙泉窑大器。瑞兽做钮置于盖顶,体现元代蒙古族图腾崇拜。狼鹿氏族是蒙古部落。狼以机智、勇猛,配合默契,围斗猛兽,轮番作战,使人类产生对狼的尊敬崇拜,形成以狼为氏族标志的图腾。此罐盖瑞兽钮无疑就是蒙古族图腾“白狼”的造型,古代的图腾文化、氏族文明无处不在。这件荷叶盖罐的罐盖残件,把元龙泉重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收藏之珍青花精品,荷叶纹盖罐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此件荷叶纹青花盖罐,器型大气规整,釉色肥厚温润,青花画工流畅,青花发色晕染自然,浓淡层次分明,胎土细腻,底款规整,整体包浆老旧自然。此青花荷叶纹盖罐现由上海泓帛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代为宣传,编号:ZX170638该藏品由藏友提供,如需咨询可联系公司客服部门,VIP客户可直接联系市场部负责人。

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


衡阳,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因其地处南岳衡山之南,且山南水北为“阳”,故名。而坐落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高山村一带,以烧造青瓷为主的窑口——衡州窑,其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由于该窑在2004年于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其钵上有“衡州白竹窑中坊”的褐彩书款,因此名为“衡州窑”。该窑所施的青釉,主要有青黄、青绿这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以及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型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及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极为丰富多彩。

这是一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见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它通高24.5、口径8.8、底径11.5厘米,是1957年7月,于笔者所在的单位——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的。此盖罐罐身为直口,短斜颈,溜肩,长筒形腹;瓶腹作四瓣瓜棱形、上下安装对称四系以便穿带。胫部下收,大平底。覆碗形的罐盖,罐盖两侧有对称双系。铁灰的胎色,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不到底的青釉,釉色青黄,另有较易剥落的细小开片。

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有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等,另外极少数的青瓷上还有褐彩装饰。而本文介绍的这件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虽青釉光素无纹,无任何刻、划花和印花的纹样,观之却朴实无华、沉稳大气。

衡州窑是我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而衡州(今衡阳)是茶的故乡。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还三次提到了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钦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州同”。且唐代诗歌名家杜荀鹤、李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梅尧臣、郑谷等,皆有赞咏衡州茶之诗句。故笔者大胆推测,此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当时应作茶具之用。

南宋窖藏:重庆荣昌出土瓷器


1984年3月,在今重庆市荣昌区合靖乡祝家村,工人正在为一户人家搭建房屋夯打地基。突然,随着一声巨响,院墙角处出现了一座长方形红色砂岩砌成的石坑,令人惊喜的是,里面密密麻麻叠放着大量完整瓷器。当地文化馆和重庆市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考察。经仔细勘察测量,石坑长1.3米、宽0.7米、深1米,出土瓷器共145件,其中完整器123件,年代断定为南宋,窑口涉及定窑、广元窑、建阳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

这批瓷器究竟是何人在何种情况下所埋藏的,不得而知,但是根据古代窖藏多因躲避战争灾祸的侵袭,推测很可能是受宋蒙战争烽火的影响,临时仓促掩埋。重庆是宋蒙战争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改变历史进程的钓鱼城之战就发生在合川。清·毕沅编撰《续资治通鉴》中有“宝祐二年,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蒙古侵合州,广安军守臣王坚、曹世雄败之”的记载。

荣昌宋代窖藏是20世纪重庆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所出土的瓷器皆为宋瓷珍品,今分别储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荣昌区文物保管所,现分窑口选其精美者以介绍。

▌定窑

定窑以生产类银似雪的白瓷著名,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荣昌窖藏共出土定窑白瓷8件,碗3件、盘5件。

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双鱼纹盘 盘高3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7厘米,侈口,折沿,弧壁,坦底,圈足,三级文物。盘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端庄规整,通体施乳白釉,莹润柔和,内底刻划花双鱼,刀法旋转自如,双鱼结伴相游。

宋定窑白釉印花鱼藻纹碗 碗高6.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5.7厘米,敞口,芒边,口沿处有镶银痕迹,斜弧腹,圈足。碗造型端庄规整,通体施乳白釉,由于长时间地深埋土中,釉面已微微泛黄,内底印花鱼藻纹,外壁划花重瓣仰莲纹。

芒边是指定窑采用叠烧法烧制瓷器所造成器物口沿处涩胎无釉的现象,有条件的达官贵人通常在芒边外镶嵌一环金圈或银圈来掩盖瑕疵,彰显富贵。值得肯定的是,定窑叠烧法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窑炉瓷器的产量,为瓷器在民间的普遍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元窑

广元窑窑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郊千佛岩的瓷窑铺一带,1953年在修筑宝成铁路中发现,是宋代巴蜀地区主要烧制黑釉瓷器的窑口之一。荣昌窖藏共出土广元窑瓷器9件,计盏4件,瓶5件。

宋广元窑黑釉兔毫纹盏 盏高6.7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厘米,敛口,深弧腹,涩底,浅圈足。盏灰黑色胎,施白色化妆土,内壁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垂釉痕明显。兔毫纹因黑釉底色上微微闪烁着黄褐色细条状的晶脉纹,犹如野兔的肤毛而得,常用来斗茶,是最负盛名的黑釉瓷盏。

宋广元窑黄釉觯式瓶 瓶高13.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2厘米,唇口,长颈, 圆腹,圈足,三级文物。瓶造型浑厚古朴,施并不常见的黄褐釉,样式仿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觯”所制。

▌耀州窑

耀州窑的贸易覆盖范围广阔,其装饰技艺对重庆境内的涂山窑、清溪窑、昌州窑、合州窑产生深远影响。荣昌窖藏共出土耀州窑瓷器67件,其中完整器55件,造型丰富,计有碗、盘、盏、碟、杯、钵、盖碗、香炉样式。这是目前考古所发现耀州窑在西南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生动地反映了秦渝两地古代经济交流的繁荣兴盛。

宋耀州窑青釉折枝莲纹盘 碟高2 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1.8厘米,八边形敞口,宽沿,斜壁,内凹式足,三级文物。碟施青釉,温润纯净,呈橄榄绿色,釉面已微微泛黄, 内底绘折枝莲纹,简洁随意,伸展自然,外底露胎,露胎处泛砖红色,施白色化妆土。

宋耀州窑青釉缠枝菊花纹碟 高2.3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1.9厘米,敞口,弧壁,内凹式足,碟口呈24瓣花形,二级文物。碟通体施青釉,呈橄榄绿色,莹澈雅丽,内底装饰缠枝菊花纹,三朵秋菊绽放盛开,给人一种清香幽静之感。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游鸭戏水纹碗 碗高4.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6.6厘米,敞口,浅弧腹,外壁呈六瓣瓜棱状,矮圈足,二级文物。碗通体施青绿釉,呈橄榄绿色,光洁莹润,器身遍布细碎开片,中间绘有一昂首翘尾的游鸭在碧波中嬉戏荡漾,泛起层层涟漪,鸭子栩栩如生,水波层次分明,缓缓舒展,使人立刻联想到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画面。

宋耀州窑青釉印花婴戏纹盏 盏高5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3.6厘米,敞口,尖唇,浅弧腹,矮圈足。印花是用刻好花纹的陶范在尚未干透的坯体上压印出花纹,相比刻花、划花的人工操作来说,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降低了物力成本和提高了生产效率。盏通体施绿釉,已微微泛黄,内印缠枝花卉纹,工整对称,上下方各有一童子双手攀缠枝在前后晃荡摇摆,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尽显天真烂漫,婴戏纹是最为常见的耀州窑人物纹饰,寄托着人们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宋耀州窑八卦纹三足鼎式炉 炉高11.7厘米,口径13.6厘米,厚唇,直颈,鼓腹,外壁贴塑八卦纹,双耳已残损,三柱足。炉通体施淡青釉,雅洁婉润,造型浑厚淳朴,稳重大方。

宋耀州窑青釉碗 碗高8.5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6厘米,直口,腹下渐收,圈足,二级文物。碗造型端庄完整,胎质细腻坚硬,釉面匀净清澈,有丝丝裂纹。

▌龙泉窑

龙泉窑是宋代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窑口,荣昌窖藏共出土8件龙泉窑碗。

宋龙泉窑莲花瓣纹碗 碗高6.8 厘米,口径16.8厘米,敞口,尖唇,斜弧壁,小圈足,二级文物。碗造型端庄规整,通体施粉青釉,光洁细柔,莹润如玉,外壁印莲瓣纹一周。

▌吉州窑

吉州窑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一带,主要烧制黑釉瓷器,以其独特的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工艺蜚声。荣昌窖藏共出土吉州窑瓷器共48件,计有盘、盏、碗三式,均为玳瑁纹。

宋吉州窑玳瑁纹盘 盘高2.8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6.4厘米,侈口,宽沿,弧壁,平底,二级文物。盘内为玳瑁纹,外施黑釉,底部露胎无釉,施白色化妆土。玳瑁纹因貌似玳瑁而得名,是窑变纹中的一种。

宋吉州窑玳瑁纹盏 盏高6.9厘米,口径18.7厘米,底径5.3厘米,敞口,斜弧腹,小圈足,属二级文物。盏的造型犹如一个倒着的斗笠,釉面金黄色间杂乌黑色,既似玳瑁,又如虎皮,变幻莫测,鲜艳光亮。

编后:荣昌窖藏是四川遂宁宋瓷窖藏之外,出土宋金瓷器比较量大、窑口丰富的一处重要窖藏,出土宋瓷以南宋或金代产品为主,个别如吉州窑等窑口归类可继续探讨,如图13旧定吉州窑玳瑁纹盏圈足内带黑釉,镟足规整,与宋吉州窑盏底足一般无釉的特征并不符合,反而与陕西铜川黄堡出土的一件宋耀州窑玳瑁釉盏风格较近。

本文根据重庆/王永超《南宋窖藏:重庆荣昌出土瓷器》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04月刊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调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文图/西风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

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