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 导航 >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吗?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吗?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老窑瓷器的鉴别 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2020-11-06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瓷器收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坑,其中,复窑瓷器,便是很多人口中的一个大坑。传闻中,复窑后的瓷器不仅瓷胎油腻,而且水准有失,在一部分人看来,这就可以作为一个瓷器鉴定的依据。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说法有依据吗?您认为它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吗?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复窑是什么。复窑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需要修复的老瓷器上。在历史的尘埃中流转,瓷器难免会出现磕碰、品相不佳等情况,并且有的瓷器年代久远,色泽丧失,不利于流通,为了弥补,复窑也就应运而生。所以,复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复老瓷器的需要而非造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便不能把是否经历过复窑看作瓷器鉴定的依据。

但是有一点应该强调,那就是复窑多多少少会对瓷器原有的品质造成破坏。有些老瓷器,虽然原本的瓷胎与釉面条件都是极好的,但在复窑的过程中,为了修补之后更加好看,有一部分窑口会进行二次加工,但这十分考验窑口的能力和工匠的水准,何况与瓷器原本的风格品质不一定相符。如果工艺水平有限,很容易造成“画猫不成反类犬”的尴尬,这对于瓷器价值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综合来看,复窑对瓷器的影响主要在这些方面,一般来说,老瓷器的瓷胎都是比较干爽的,不会出现特别油腻的情况。个中缘由便是老瓷器在烧造的过程中氧气进入的程度不同,导致了瓷胎上下的光泽、干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瓷胎底胎附近,都是比较干的一部分,肉眼即可分辨,光泽度大大减少。但复窑后的老瓷器,从瓷胎底部开始便有油润之光,本也无伤大雅。如果虽为复窑过的瓷器,但工艺水平过硬,釉面平滑剔透、器型圆润饱满,那么复窑带来的油润之气反而会更为瓷器增添光彩。

所以,我们在看待瓷器是否经过复窑这个问题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认为复窑过的瓷器都是不好的。但也的确需要谨慎,因为复窑后的瓷器价值如何与复窑过程中的工艺水平甚至天时地利息息相关。所以以复窑作为鉴赏依据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讲求方法。

精品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定窑内刻“莲池鳜鱼”外莲瓣纹大碗,尺寸:直径33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7,475,000 ,成交时间:2014-12-03,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此件弧壁深腹,宽口内倾,下腹斜收。通体施釉呈象牙色,釉色温润,局部形成泪痕状垂流。碗内刻荷塘鱼纹,可见一只大鱼游弋于碗中,身旁剔刻水藻,篦划水波纹;刀法利落写意,篦划筋脉,雅致入微。上缀叶片招展,彷佛随水波摇曳。线条流丽,寥寥数笔,灵动生趣。外壁均凸雕刻划错落莲瓣纹,花瓣写实均匀,莲瓣得体,简洁清雅。平底规整沉实,修胎平整。芒口覆烧。器面莹亮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脱俗,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 此碗器形较为独特,碗型极大,烧制极为不易;圈足较宽,碗呈墩式,于宋代器物中极少出现之品种。宋代定窑器以刻划萱草纹较多,其次为荷塘游鱼纹。

2:元青花模印赶珠云龙纹高足杯,尺寸:11.5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6,1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玉」字。

3:明永乐龙泉处州官窑翠青釉六桃瓶,尺寸:高38.6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5,980,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本品为明永乐时期龙泉御窑烧制之精品,造型俊秀优美,直口溜肩,下腹斜收,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颈部划刻缠枝花卉纹,肩部划刻五个花卉云肩纹,腹部通景主题纹饰划刻碧桃青竹图,竹影挺秀,桃枝疏朗,深具宋人小景画之意趣。胫部划刻缠枝菊花图案一周。整器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为明永乐时期龙泉御窑烧制之精品,保存至善,极为少见。tAOci52.Com

4:元龙泉窑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6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9-08-04,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9春季拍卖会。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渐收,至底微外撇,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所崇尚的粗犷之美。通体施青釉,釉色深沉素雅,釉面凝腻具温润光泽,自颈部至近足处刻绘纹饰,肩部饰简约弦纹,腹部主体部分刻牡丹纹,花叶婀娜柔嫩,足胫处以菊瓣纹环绕,纹饰布局疏密有致,虽分布面积较大但丝毫不予密集之感,空灵疏朗,近足底一圈露胎,胎质坚密,呈朱褐色。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的瓷窑系之一,早于三国两晋时期便已出现,因其莹润苍翠的釉色为人们所喜爱。

5:北宋定窑刻花执壶,尺寸:高18.4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5,750,000 ,成交时间:2014-04-0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春季拍卖会。

定窑器为赵宋名物,胎质细腻,色白莹润,千百年来备受推崇,享誉盛名。该壶取宋代执壶之经典造型,直口,鼓腹,圈足。由于虹吸原理此时尚未运用,故肩部出流,其位置普遍靠上,为其时代特点。流呈龙首形,随形巧做,独具匠心。扁式壶把连接上腹与颈部。肩腹通景刻缠枝牡丹纹,运刀如运笔,花叶婉转自如,摇曳生姿,尤为优雅洒脱。肩颈处刻轮花纹,清新自然。壶把模印桃花纹,与腹部连接处饰铺首纹,足部露胎。胎质细腻,外壁施白釉,呈现象牙般温润之质感。执壶是宋人重要的酒具,宋墓壁画的宴饮图中常见其形象。经千余年之变,存世稀少,常见碗、盘,而执壶寥寥无几,可见其珍贵。此执壶造型风格别具,敦实却不显厚重,集刻花、模印于一身,设计精妙,素雅洁净,堪称定窑执壶之精品,令人赞叹。

6:元龙泉粉青釉大贯耳弦纹壶,尺寸:高37.7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5,520,000 ,成交时间:2018-12-12,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而南宋龙泉窑瓷质、工艺最佳。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与梅子青釉著称于世,此两种釉我龙泉青瓷中最名贵之品种。龙泉青釉实为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融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此件贯耳壶仿自青铜器造型,挺拔俊雅,高足外撇,方阔沈稳;瓶颈两侧附管状双耳。器型仿明投壶式样。通体由上至下起弦纹五道,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介于梅子青,粉青之间,釉面凝厚莹澈,历千年而精光未泯,愈见宝光内蕴;釉内多有气泡,聚沫攒珠,润泽如酥,口沿釉薄处浅露胎骨,圈足底无釉露灰白胎泛火石红,亦正是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所追求的“堂中插花”所用之器,清心古雅。整器敦实质朴,风韵古雅,体现出淡恬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展崇尚纯净一色的审美品味。此瓶论器型、釉色、皆属上乘。此种粉青釉弦纹瓶存世极少,同类于此器型者寥寥无几,实为异常难得的隽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带乾隆御题诗之龙泉窑青瓷弦纹贯耳壶,形制与本品极为相近,故宫博物院亦有同类藏品,宋代仅见官窑同器型制品。

7:北宋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净水瓶,尺寸:21.9厘米,估价:HKD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5,48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本净水瓶为佛家宝器,造型独特,端丽雅致。或因器形繁复,需分段独立拉坯塑形,再组合成器,制作耗时费力,从未广制于中国各窑,传世仅只一例可比。自五代(907-960年)起,佛教画像多绘观音菩萨手持净水瓶,瓶颈凸棱,易于携带。参考数幅十世纪丝路敦煌石窟麻纸、绢或纸本画作,绘观音持净水瓶,两指轻捻瓶颈棱下方,净水瓶彷佛轻如无物。

上述画作,多绘金、银或铜制净水瓶,然而出自该时期之金属净水瓶作例极其罕见。金属或陶胎净水瓶,瓶肩多另有带盖瓶嘴,作注水用,可参考河北定窑白瓷例。

8:北宋龙泉青釉划牡丹纹梅瓶,尺寸:28.6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5,14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此梅瓶造型素雅,为北宋早期龙泉青瓷罕例。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创烧于三国两晋,后来风靡一时。该窑地处中国东南部,北宋时期,北方诸窑竞争激烈,如陕西耀州窑,毗邻权势之地,更具地理优势。早期龙泉青瓷釉色淡青,划花细腻,有别于晚期龙泉青瓷釉色深绿,装饰随性,时出无纹之作。相较之下,早期龙泉青瓷与同省北部之越窑及北方耀州窑风格更为相似,早年常误以为越窑所制。龙泉窑虽受越窑影响显著,然北宋时期已见独特风格,刻划纹样精美,线条细致生动。如此清雅之梅瓶,诚早期典范,实属罕珍。

9:金耀州窑刻花梅瓶,尺寸:高63厘米,估价:HKD 4,500,000 ~ 5,500,000,成交价: HKD 5,074,000 ,成交时间:2014-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4年秋季拍卖会。

此瓶高挑修长,细窄口,圆肩,束腰,通施青釉,玻璃质感强烈。釉色沉静古雅,足底露胎。全身上下五处刻花:口沿下双钩弦纹两道内划荷瓣纹一周;其下再双钩并用单钩两道弦纹,里面刻连枝牡丹叶纹;胸部双钩两道弦纹之间满刻缠枝荷花纹,花瓣以刀斜挑,深浅灵动,摇曳生姿,茎叶同样以斜刀一深一浅刻画,明暗对比鲜明,舒卷自如;再下满刻连钱纹,连钱纹之下双刀刻双层草叶纹。五层纹饰风格流转变化,可想见匠人运刀自如之功。耀州窑梅瓶如此件之大之精之全者,实属凤毛麟角。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瓷器的鉴定方法胎釉篇


市场上的古瓷器,不乏不法商贩造假的,那么怎样去鉴定古瓷器的真假呢?下面来说说古瓷器的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胎釉。

断定方法,只需打破传统的阅历断定方式,从胎土和釉体一定发生:由重生到老化这一本质改动的天然规律去知道、去研讨,才干不断得到开展。

瓷器断定方法不能局限于微观方面的研讨,还必须从微观方面下手,运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去分析、去研讨古瓷器与作伪瓷器不一样的微观物理现象。分析哪些微观物理情况是器物内在的改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外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人力可为的,哪些是人力不可为的;特别要精心分析天然物象情况与人为物象情况发生的根源和本质差异,然后总结其规矩性,抵达理性知道期间。

对古瓷器的研讨和断定,便是破译古瓷器承载的前史信息密码的工作。学过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陶瓷器是由多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学分子构成的物体。而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老是时间处于运动傍边的。有运动,就一定有改动。瓷器的分子结构,遭到外界各种化学元素、磁场、电场、各种力和水分、温度等要素的影响后,瓷器内部的化学元素就会与外来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瓷器胎釉的分子结构就会不断改动。

这种由瓷器外围的化学成分致使瓷器内在的分子结构改动,然后使瓷器胎釉的性质发生改动,便是瓷器最本质的改动。瓷器的胎釉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进程,便是瓷器从重生走向老化、走向衰亡的进程。

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天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构成的、具有前史改动层次感的物理情况、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天然表现出来的那种稠密的古拙气味,是高仿大师无法拷贝的。如今的断定方式和方法只是根据断定者自己的阅历,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技能、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概括鉴别,短少对瓷器本质改动的研讨。

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技能、款识等表面现象都是当今的编造大师的。他们的“高仿品”虽然不可能抵达与真品无别和“神是”的程度,但也足以令大多数人真假莫辨。当然,真品与伪品所表现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实在的古瓷器具有浓郁的古拙气味)。这种气味就像京剧演员的气质与盛行歌手对比一样,他们穿上一样的服饰,行家也能从气质上分辨出谁是京剧演员。

出土瓷器在土壤里阅历过几百年的化学反应,胎骨和釉体在老化进程中,由于遭到外界温度、湿度、酸碱类化学元素、冷热、压力、引力、排斥力和磁场、电波、放射线等各种要素的影响,使器物的分子结构在外来元素影响下,发生,使原有的化合物性质发生了改动。新发生的化合物要在物体内得到合理的方位,物体就会有序化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使物体的结构得到相对的安稳。

经过高倍放大镜或许显微镜,可以明白看到出土瓷器的釉层上和釉层里,一定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亮半透状的银白色、灰白色或许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矩纤细斑斓或许斑块。有些釉面上会发生半透明微细晶粒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许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状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这种结晶多隐藏在南宋的官、哥窑瓷器的釉层中,要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以最好的眼力,平心静气地调查)。

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状的结晶体,便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进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天然规律进行有序摆放的效果。这种瓷器本质改动天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编造结晶有着明显的不一样。编造的结晶形状单一,简直都是好像霜状的银白色结晶,并且简直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许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构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天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编造的老化情况有一个规矩:釉面受损失去光泽,人工痕迹明显;天然老化的釉面光泽莹润,毫无人工痕迹。天然老化是物体内在的化学成分在天然环境中与外界的化学成分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物理情况,它不是人为方法急速推进的腐蚀情况。

如今,大家尚未重视胎釉老化这一本质改动特征的研讨价值,更没有人去仔细研讨天然结晶与编造结晶的纤细不一样。

宋朝及其从前的瓷器,各地窑口都是选用本地的瓷土本钱制作瓷器,瓷土中的化学成分和功用各不一样。景德镇出产的影青瓷基本上都是选用天然界中的初始高岭土混合物,加工进程中不添加任何矿产质料,即一元配方。高岭土的构成成分大致为:39.5 %的Al2O3 ,46.5%的SiO2,14%的水和混合微量元素。

高岭土淘洗纯真、陈腐时间长、制作精细的瓷器,瓷土结构紧密。北宋的汝窑、钧窑和南宋的官窑与哥窑的瓷土,Al2O3的含量都比高岭土的含量低,SiO2的含量又大大高于高岭土的含量;因而,广泛存在可塑性差一些,烧成温度偏低,音韵较沉、时间短,烧成的瓷器不非常正圆,总有偏跛不平的缺陷。

汝、官、哥瓷器都制作得对比小,以尽量保证烧成的瓷器正圆、规范。但就胎骨较厚、器型稍大的钧窑盆奁来看,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口沿偏跛的坏处。宋代瓷器的胎骨比起清朝的官窑瓷器缺少细腻,缺少润泽。

例如南宋官窑的瓷土,其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62~70%,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只需14~28%,耐高温功用差,简略变形,因而扣击南宋官窑瓷器的动静消沉、时间短。后仿的汝、官、哥瓷器,可塑性较强。因而可以烧制出较大的器型,并且不会翘跛。

宋末元初起,景德镇改动了南宋从前单纯用高岭土制作瓷胎的成分,掺入了瓷石和瓷土,提高了Al2O3的含量,增强了瓷土的可塑性,减少了瓷胎在高温下的变形。由于提高了烧成温度,元明清瓷器都广泛带有钢铁那种偏高音韵。北宋从前,各地窑口运用的釉汁,主要成分是釉灰。釉灰是用石灰石与凤尾草叠压煅烧而成,主要成分是CaO,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唐朝晚期至北宋前期的秘色瓷和北宋的汝窑、钧窑、龙泉窑等瓷器,都在釉灰中掺入了釉石或许其他成分(釉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绢云母,并富含少数长石、方解石、高岭土和铁矿石等其他矿产质),减少了CaO的含量,添加了SiO2和绢云母以及少数其他矿产,可以使釉层厚度添加,使釉面光泽柔软。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外型。不相同朝代、不相同期间的瓷器外型是不相同的,因此把握了各个年代、地区的瓷器外型的特色,在对比详细的什物古瓷器,就能很容易的判定古瓷器的真假。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纹饰。纹饰同外型相同,都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是古瓷器制作其时审美观的表现。因此经过了解各年代瓷器的纹饰特色,也能成为判定古瓷器的主要依据。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款识。所谓款识,是刻、印、划在瓷器上的文字或图画标识。而不相同的朝代的款识是不相同的,如宋代的瓷器款识为“内府”与“正和年制”,而元代的为“枢府”二字款。因此,看瓷器的款识也是古瓷器判定的一个主要办法

瓷器收藏与鉴定的四个科学依据


丁华汉大师手绘釉下五彩瓷板画梅花

投资瓷器收藏品,要了解收藏鉴定的方法,要真正做到正确判断瓷器的真伪和年代,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古代的瓷器鉴定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器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体的物品,由于其用途、制作技术、使用者的生活或生产环境、制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况或审美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决定着物品的特定形态及其演化过程。也就是说,器物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寻的,其规律就是历代的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各自具有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这也是我们鉴定瓷器的依据。然而.并非每一件瓷器的鉴定都可对号入座,还必须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只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掌握的规律,才能使瓷器的鉴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以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标准器:有确切年代标记的古墓葬,其随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为它的年代下限。这样,其他未能确定年代的瓷器.可与这类标准器进行比较,确定其与标准器的异同,从而作出比较确切的判断。

第三,古代遗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遗址文化层所出的器物,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是按时间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堆积而成的,因此能够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相对的早晚的关系。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识:有些瓷器在制作时,已经将年款书写或刻印在器物上了,这种带有明确年款的瓷器,也是鉴定时的标准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上海世博纪念品盛世繁华花瓶-世博礼品

收藏与鉴定古陶瓷并不简单,除了要了解鉴定的依据,还要弄清收藏鉴定的内容,全方面分析,才能尽量避免上当受骗。

作为唐代民间瓷窑的寿州窑,其所烧制的瓷器有何特点?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时代最早的一个窑口。

它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五位,居江西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它以出产黄釉瓷而闻名于世。寿州窑延续的时间长,它创烧于南朝的陈,唐末开始衰落。

大约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窑址有地属凤阳县的临泉寺、大刘庄和上刘庄及淮南市上窑镇的管家嘴地区。唐代窑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的马家岗、高窑、上窑镇医院住院部、余家沟、东小湾、外窑及田家庵区的洞山、泉山一带。

早期寿州窑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改烧黄釉瓷,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唐代寿州窑虽然以烧黄釉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气氛,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早期青釉色不纯净,是由于釉层的薄厚不均,烧造技术的不稳定,窑膛气温不均匀,形成产品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调呈现为青灰、青黄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于烧造技术的提高,窑温控制适中,釉色就比较匀净,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馆藏有隋代管家嘴窑址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瓷片标本可以作为佐证。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往往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呈现翠青色的窑变釉。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降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品有些烧造得十分成功。

唐代寿州窑的绛红釉,非常类似后世宋代定窑名贵的“紫定”,而且它比“紫定”的出现要早二百多年。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寿州窑这一新的釉色品种未能得到普遍的应用,因寿州窑的衰落而被淹没。

【陶瓷文化】胎釉的鉴定


鉴定古陶瓷的胎、釉,主要目的在鉴定器物的产地即窑口。那些烧造历史很长的窑,由于多种原因,不同时期的胎、釉也会有些差别,而不同的古窑的产品,胎釉的差别往往更明显、更大一些,这就给我们鉴定窑口提供了可能。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古代的人们烧造陶瓷器,大多是就地取材,胎料为当地或附近地方所产,就是到了明清时期,情况依然如此,最多不过是胎中的某些配料产地稍远一点。景德镇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我国的瓷业中心,明清官窑之所以选设在景德镇,主要就是它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瓷土矿。景德镇高岭村所产优质瓷土还成了我国一切优质瓷土的共称--高岭土。(如前所述,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还有传统技术等原因。)另外,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各地工艺、技术交流不很广泛经常,加上人为的技术保守等原因,各窑大多形成一些(如果不能说一套的话)传统的工艺技术习惯、加工方法等等,这容易使各窑产品的胎体的化学成份、火候、色泽、精粗程度等方面大体相同,尤其在同一时期更相差无几。这就是以古陶瓷胎鉴定其窑口的物质条件。地质学告诉我们,同一地区不同地层地质的形成时间不同,而不同地层在同一地质时期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也不同。所以,同一地区的瓷土矿上层、中层、下层的化学成份(主要是微量元素)也有些变化。如前所述,烧造时间长的窑不同时期工艺技术也会有一些变更(如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燃料改变等),又可能使同一窑场不同时期的产品的胎体在诸多方面有些差别。这便是通过古陶瓷胎的鉴定,还可以鉴定古陶瓷器的相对年代的科学依据。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鉴定古代陶瓷器的窑口,最好用现代科学技术测定其胎体的化学成份,烧成温度、吸水率、透光性能,等等,用来同已知窑口的陶瓷器的胎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窑口。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们尽量在这样做,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是要作到这步,尚有许多难处。一是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古代窑址的发掘工作做得相当深入、广泛,已经测定出相当多的古窑的产品的胎(包括釉)的成份等数据,建立起了一个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的古窑胎体的诸种数据谱系。很遗憾,我国目前已有这样一个谱系,但远不能说已很丰富,只有一些大名窑有谱可查。其次,是往往我们要鉴定的器物不宜作化学、物理测定,或一时没条件测定。因此,凭对器物胎体的色泽、疏密程度、光泽的观察、感触来鉴定器物的窑口、时代等,就成为必要,也有可能。本书所介绍的,正是这种凭人的经验,通过对器物的观察、感触来鉴定器物的方法。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凭此鉴定,其科学性也很强,准确性很高,至少是八九不离十。专家们所依据的就是本书第一编各时期各窑的特征中的胎的特征。这是若干代学者经几百年努力积累起来的,虽然还远远不丰富,不完备,本书所讲亦有限,但确可凭此鉴定古陶瓷的胎的特点,从而推断其所属窑口、时代。比如,我们知道唐代邢窑瓷器的胎洁白细腻,长沙窑的胎白中带灰或黄,较粗,宋代汝窑是"香灰胎",康熙瓷器是"糯米胎",等等。当被鉴定器物的胎体的特征同我们已知的某窑的器物的胎很一致,甚至极为一致时,我们便知被鉴定器物可能为某窑所产。釉的鉴定的情况和胎的鉴定差不多。构成釉的主要成份,亦为就地取材,各窑在烧造工艺技术上也往往形成一些习惯、传统,因而形成具有本窑特色的釉。如我们已知邢窑的银白釉,寿州窑的黄釉,宋景德镇窑的青白釉,龙泉窑的粉青与梅子青,均釉,定白,等等。这就是我们凭陶瓷器的釉可以鉴定其窑口(有些还可鉴定时代)的科学道理。古陶瓷鉴定家往往有可能看一看器物的釉就能定其窑口。釉在鉴定中的作用有时比胎体还重要。当然,也要注意釉的变化比胎的变化大。古代生产全凭工匠们的技术经验,陶瓷又是"火的艺术"。同一窑场的产品,不仅不同时期有些前后变化,同一时期也因人因时因地(不同窑址)而不全同,甚至"同窑不同器"--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位置不同而烧成不同釉色器物。所以要凭经验观察器物胎釉鉴定古陶瓷器,亦不是简单的事,要大量学习、观察实物,积累各窑、各窑的各品种瓷不同时期胎、釉的特征的知识、经验,方可胜任。本书讲的仅是一些基础。全面深入介绍我国古代各窑的特征的书目前还很少。有许多窑址的调查、发掘报告的专著,或散见于各种文物考古杂志上的调查、发掘的报告、简报,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参加发掘的考古学家,因为亲手发掘窑址,对某窑的产品的全面情况最深刻地掌握,是鉴定所发掘窑的器物的最权威的专家,、他们是我们学古陶瓷鉴定的最好的老师。这一章我们只讲述了胎、釉鉴定的意义,科学依据,及胎釉鉴定的方法。胎、釉鉴定的内容已包涵于第一编中,这一章就不重复了。

瓷器鉴定凭胎体轻重、器型、绘画风格科学吗


中国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而我们的陶瓷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但是懂得去如何鉴定的人却很少。在漫长的岁月中,陶瓷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丰富,同时工艺技艺和烧制的技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说: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清朝的青花瓷、元明清是的仿制古瓷之风更是越来越多,一般我们鉴定瓷器首先根据其瓷器的外表图案、纹饰,以此来判断瓷器的朝代,其次是观察瓷器的胎体、胎土是否符合当时朝代所烧制的特征,最后就是通过判断瓷器的外形,例如:宋朝的双耳瓶等,不同的朝代其烧制的方式、原料的提纯使用、绘画风格以及瓷器外形都是不同的,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以通过纹饰、胎土、形状可以初步的帮我们进行正确的判断。

首先是通过其瓷器额的外形进行鉴别,观察其器型首先要对历代的造型有个初步的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工匠的水平都是参差不平的,所以烧制出的瓷器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元朝的造型大多的瓷器都比较笨重,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比其他朝代缺少了轻巧感,器型比较大,而明朝时期的盘、碗的底心也大多都是外凸内凹,圆足较大,比较的平稳,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的压手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从其纹饰、图案上来说,陶瓷的纹饰造型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刻描绘、由单纯一色到色彩丰富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元朝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始了瓷器的新时期,打破了以往一色一釉的局面,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者变为绛褐色的缺点,而后期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的纹饰则非常的美观,图案的主次布局和谐,花边的纹饰也更加的丰富。而明清之后对于瓷器的色彩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所以纹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最后就是最主要的胎釉方面,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看出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胎质的疏密和气泡的大小等,例如:元朝时期的瓷器底足多露胎且胎质粗糙,一般呈火红色,而明清时期的落款之处多挂釉,胎质洁白细腻,杂质非常少,清朝中期之后露胎减少,这些都是因为原料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制作方法和烧制时长火候不同造成的。

所以说收藏爱好者在入手一件瓷器时可以通过观其纹饰、图案以及胎质的粗细,胎体的轻重和造型进行初步的判断就算是现代仿制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进行复刻,通过了解时代特征和观察瓷器是可以做到初步辨别瓷器的。

越窑瓷器的鉴定方法


越窑青瓷以秘色瓷而闻名中国瓷器收藏市场,所以收藏越窑瓷器要懂得鉴定。越窑瓷器的鉴定必须掌握五大要素。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纹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识五个方面。

1、 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畅美观。

越窑早期的标准器,陕西礼泉县唐龙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条筋,矮圈足。河南偃师杏园大历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鱼纹碗,在碗的内底刻绘一条游跃的鱼,自由流利、活泼可爱。宁波和义路唐代遗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层中出土大碗(洗)内刻荷花。

唐代晚期,碗类的器内刻划各类荷花、朵花、模印鹤、鱼等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大中二年”云鹤纹“寿”字碗,与其共存的器物,成为鉴定的标准器。

壶类,从初唐开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窑的盘口壶,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器型有硕大丰满变为瘦雅秀丽。到了中唐元和朝时,壶的盘口消失,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时出现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带状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尔后也有平底变为矮圈足。这类造型的壶,文献上常常称为注子,即执壶。所以说由早期越窑的壶,到中唐元和朝时演化为注子,这是壶造型变革的转折点,也是执壶的造型与早期越窑的壶,造型完全变了一个面貌。

晚唐时期,越窑执壶,造型的基本格调不变,具体的线条变化多姿,使人感觉器形丰富多彩。仅举唐大中朝执壶器形为例,这时有凤头执壶、带流的瓜棱壶,筒口、双系、圈足壶,喇叭口、瓜棱、圈足执壶等。在唐代所有执壶中,惟独"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刻花执壶(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标准器,这类刻花,恰恰与宁波市和义路唐代“大中二年”、“寿”字纹碗地层,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刻花盘的纹样,似出一人之手。

唐罂,在鉴定中有三类:

第一类,是以“元和拾肆年”铭罂为代表,特点是在颈部堆刻、戳龙纹,颈下部安四系,腹中刻铭文。另一件蟠龙四系特别长,按于颈至上腹,在系上部堆塑形象生动的蟠龙。

第二类,是线刻龙纹罂。蟠龙从颈中部到腹中,通体满布。

第三类,出于晚唐(901)墓中的褐彩云纹罂。这类罂从罂盖到罂身,通体绘了褐彩的云纹,精致、工整、其绘法、色彩与唐天复元年(901)墓出土的褐彩云纹钵形灯一样。这类褐彩云纹罂在五代时期,钱氏墓中也有出土。

五代时,执壶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整个造型似一个倒挂的青(青釉)瓜,清秀美观。第二类,以东钱湖窑场出土为例,执壶制作极为讲究,不但造型规整秀丽,而且器身上刻着流利的云气、飞鹤及花卉。。特点之一圆嘴、扁带状把。执壶上“开光”出现于五代天福6年(941)。第三类,圆嘴、筒颈、鼓腹、圈足、扁带把,素面。

北宋前期,执壶承五代之“开光”在越窑中时常出现,出土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饮图”执壶,不但有相对的年代,而且在执壶腹部,四周线刻人物坐饮图,也就是把书画上的画面,移植到瓷器制品上,这属于首创。这种人物坐饮图,神仙活动图等执壶残片,在上林湖五代至北宋的窑址中,均有出土。为北宋前期(有学者划入吴越时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样品。

北宋中期,流行双线开光,在开光内划花卉,盛行模印的小系。

北宋后期,执壶的造型虽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制作粗糙,颈肩连接处与腹底圈足连接处,往往不大规整。烧成后,由于制作没有像北宋前期规范端正,因此断脱明显。

晚唐时,大中朝生产的盏与托具,造型为最美。与“大中二年”铭碗共存的荷花盏,口作五缺,盏内刻花卉,也有素面,釉色青翠秀雅;托具器形作成卷荷叶状,圈足微微外撇。施青翠釉。这种造型似一朵荷花,似漂泊在水波荡漾的水面上。

五代时,托具的沿与托台以素面为多,盏则花口、撇圈足,以青绿釉为多。北宋盏,花口内线刻连环纹或四荷连环纹,托具的托台高突、托盘沿上线刻蜂花纹。和统十三年(995)墓出土的盏托具就是一个标准器。

盘,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均为浅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面为主,釉色为青黄占多数。中唐开始,出现矮圈足与玉璧底。晚唐时品种增多,常见有玉璧底刻花盘,圈足划花盘,委角盘和花口盘等。唐咸通十五年,法门寺地宫埋藏的,花口秘色瓷盘是标准器。五代时出现方形委角迭盘,盘身有镂孔,此种盘最早为天福六年(钱氏墓出土)。北宋时纪年的花口牡丹纹盘、花口双蝶纹盘、花口菊团纹盘、鹦鹉纹盘、龟荷纹盘、丁字款盘以及咸平元年(1000)墓出土的龙纹大盘等,均为鉴定对照的标准器。

水盂,初中唐时期多为素面。晚唐出现四蹄足,五代,有刻莲瓣水盂。北宋时水盂四周“开光”,内刻牡丹花等。

盒的造型呈扁圆。晚唐时品种极为丰富,不但有中小型成套盖盒、油盒和印盒,而且纹样以刻花为主。北宋咸平三年(1000)出现云鹤纹迭盒。北宋粉盒盛行,纹饰有凤凰、牡丹、双蝶、鹦鹉、菊花等。

2、 装烧工艺的特点

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

装烧工艺,在中唐晚期以前,是承早期越窑的明火迭烧工艺,中唐元和朝发明匣钵装烧,这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装烧工艺的革命。越窑的匣烧工艺,不仅仅促使产量提高,而且使越窑烧制的制品质量,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

匣烧工艺,使制品带来的质量提高,有二个明显的特点:(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这个特征断定都是元和朝以后的制品。(2)匣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其外底部都应该有支烧泥点的印痕。这个印痕的大小与形式,对我们了解它制作年代,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初唐时不用匣钵,明火迭烧,使用的间隔窑具硕大,所用泥点分隔颗粒也就粗大。中唐后期到晚唐,大量采用匣烧工艺,用薄形间隔具,因此,泥点分布,亦采用了比豆状更为好看的松子状泥点,排列细密。这在圆形垫具上,遗留的印痕就是例证。匣烧的玉璧底碗、盘等器物外底,呈微微的粉红色颗粒状遗痕,这种遗痕是胎体中氧化铁的反映。

五代时期,越窑生产器皿不但品种丰富,而且釉色青翠、湖绿。在间隔窑具制作上,也应物制宜,极其规整,所遗留的泥点、支烧印痕也与晚唐时期大不一样。这与五代时,在匣内装烧中采用了扁平、扁饼形式间隔具分不开。因为扁平,散布的泥点多呈松子状,排列有规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五代前期;五代后期,上林湖、东钱湖与上虞的典型窑址遗存,与纪年器物支烧泥点,表明泥点已演化为条形,这种形式的泥点印痕,在盘、碗、盒、罐一类制品底部,一般四条、五条不等,中间有空隙,这种支烧印痕的时代,在吴越开运朝后还在沿用。

北宋前期,由于越窑匣烧工艺发达,各窑场大量使用薄形的,大小不等规格的垫圈(环)及扁平(圆)形或环形的间隔窑具,因此,在各类器物外底中,遗留了长条形的泥点,排列紧密,有的近似相连,从大量纪年器底,遗留的印痕,表明它们应是北宋前期之物。纪年的秘色瓷,匣烧工艺特别讲究,所以在支烧的过程中,泥点也与众不同。像“太平戊寅”纪年器就是一例。在上林湖窑址中,见到的“太平戊寅”款的盘,支烧印痕还是条形的。

总之,在鉴定中,要十分重视和注意泥点的变化与特征。支烧特征,也不是所有瓷窑都有,像全国著名的湖南唐长沙窑,由于所有器物施釉不及底,盘子的盘心与圈足都不施釉,所以不论是迭烧、匣烧,在底部均不需要泥点间隔,所以在器物的底部,都找不到泥点支烧印痕。这为我们鉴定该窑器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3、 胎骨识别与釉色

釉色不但与釉料化学组成成分有关,而且也与窑炉中烧成气氛切切相关。

初唐,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中,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很大一部分,弱还原焰或氧化焰烧成,呈色便为青中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匣烧使呈色青为多。由于配料差异与窑炉气氛差别,所以呈色也有变化。

晚唐,由于大量使用匣烧,使釉色大为改观,加上窑炉烧造技术的改进,使窑温升高,使制品呈以青翠为多。“贡窑”所使用的匣烧,其质量达到极精的程度,所呈釉色“似冰”、“类玉”,晶莹滋润。

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亦以青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了。

从鉴定角度看,初唐时期绝对不可能有湖绿色的色泽,因此湖绿色釉,首先应考虑,属于晚唐、五代或北宋早期年分段。若青黄或米黄的色泽应考虑中唐年分段,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当然这是一般的共性,有时特殊的个别例子,也不能排除,还得靠鉴定者综合研究。

越窑胎质,由于所用瓷土含铁量较高,所呈色为灰白色,因此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胎体呈色,绝不可能像龙泉窑那麽白,也不可能像长沙窑、婺州窑那麽疏松。由于缸胎,所以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的工艺。这些情况对我们鉴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遗址中出土的标本,釉色很接近越窑制品,刻花也近似,但是胎体呈白色,有人认为是越器,这种失误也要防止的。

4、 款识铭文的研究

款识,指在瓷器上书写的文字。铭文主要有纪年款、支干款、姓氏款、作坊款等,不管那一类铭款,对我们鉴定年代,都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还可推知精确的年代;有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的铭文瓷器,是我们鉴定中的标准器物。

目前越窑铭文器类,大多为晚唐时期。有双鱼模印王字碗、云鹤纹模印“寿”字和“大中二年”纪年碗,各式墓志罐,罂、罐、瓶等,此外还有执壶、盘、钵、碗、净水瓶、香熏、砚台、器盖等。

唐代铭文大多书刻于胎体上,也有戳印釉下褐彩书等。铭文内容可分:

作坊名称类,有利记、上(尚)记等;姓氏类,有马、利、陈、大、俞、王、朱、上(尚)、李、刘、仙、方、泮、涂等;姓名类,有俞程、李溪、泮子云等;贡(品)窑类,有贡、方者贡,官、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

标价类,有金十九,价值一千文等;制品记名类,有庆擂烧、十月十一日造平十六郎等;数字类,有四、七等;祝愿类,有寿、渐(健)康等;纪年类,有元和拾肆年、长庆三年、太和八年、会昌七年、大中元年、大中二年、大中四年、咸通七年、咸通十年、咸通十四年、光启三年、光化三年、天复元年等;墓志类,数量特多。

吴越时期越器上铭文:

??? 铭文器以碗为多。大多以线刻为主,也有模印。铭文书刻部位,碗、盘、盏、碟类,以外底为多,少数刻于器壁。瓶、罐类肩部为多见,其中荷叶龟纹器物,则书于龟背之中心。

姓(名)氏类,有罗锡、章、王、红、徐、马、朱、上、大、姜、千、示、永、合、平等;作坊名称类,有项记、阮记、柴记等; 贡(瓷)窑类,有官、官样、窑务、供、内、表等;支干年号类,有辛酉、辛、乙、子、太平、丁丑、丁等;制品作者类等;地名类,有下林乡使司北保等;制品作者类,有朱伯远作等;纪年(纪月)类,有龙德二年,太平丁丑、□月初六、七月十九日记等;墓志类,有龙德二年墓志罐等;庙宇有关类,有周药庙山大殿、弟子朱仁厚舍入庙等;数字类,有八等;方位类,有上、下、左、右等。

北宋时期铭文:

北宋铭文大多为书刻,仅一例器内墨书。部位多在隐蔽部分。

姓(名)氏类,有罗军、魏仁皓、项、陈、里、马、永、千、上等;作坊名称类,有里方记等;干支年号类,有太平戊寅、辛巳、太平戊戌等;贡(瓷)窑类,有供、内等;地名类,有越州上虞上山乡,会稽等;数字类,有六、一个等;窑名类,有上虞窑、长山窑等;纪年类,有雍熙一年、端拱元年、端拱二年、太平二年、嘉佑捌年,元丰二年、元符三年、绍圣五年等;题名类,有造此砚子东海记、项□造粮罂瓶、弟子□□□ 舍入观音院等;吉祥语类,有天下太平、延福长寿等

龙泉窑的辨伪依据有哪些


龙泉窑的辨伪依据有哪些。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

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元青釉印花龙纹盘直径41厘米估价40万一60元港元成交价98万港元佳士得2001年4月30日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仅使传统的龙泉青瓷获得了新生,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器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从民间简陋小窑的个体作坊到陶瓷专家精心的高仿,不仅从造型、釉色、纹饰上力求逼真,还用特殊的技术进行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这就要求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大量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应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排比,特别是以纪年墓出土的标准器为依据,结合科学的测试手段,了解掌握作伪的各种方法,增强鉴别真假的能力。根据经验,龙泉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伪:

不同时代的器物组合和造型特点,是当时社会的风尚和习俗所决定的,因此不同时代的龙泉窑产品,都有它清晰的演变轨迹。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根据精仿和粗仿的需要,成型工艺上采用传统的手拉、模制等工艺技法。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不够规范。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南宋龙泉窑的白胎类厚釉产品,是仿烧较多的一类,有凤耳瓶、鬲式炉等。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仿龙泉窑的黑胎类厚釉产品,主要表现是它的开片和“紫口铁足”,但它薄胎厚釉的工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更甚于南宋官窑。釉的厚度超过了胎的厚度,在仿制技术上的难度大,同时这类产品典型器物少见,也没有完整器物可以借鉴,一般均为仿制品。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目的是降低器表的光亮程度,使釉色柔和滋润,器物沉稳古朴。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纹饰是龙泉窑产品重要的辨伪依据。纹饰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趣,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它与同时期的胎釉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伪晶的刻划纹样,往往用笔生涩拘谨,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呆板规矩,不像真晶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使对这类产品的仿烧,很难准确地把握釉和胎的呈色,或浅或深。

什么是瓷器的胎? 瓷器的胎有哪几种?


什么是瓷器的胎?瓷器的胎有哪几种?

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构成。瓷之美丽关键在于胎。胎是瓷器的体,瓷器未烧前称坯,在景德镇窑业中有做坯(成型)、印坯(正型)、利坯(修整)和挖坯(挖底足)等名称,坯烧成后就是胎。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钙(主要是氧化钙)、钠(主要是氧化钠)和镁(氧化镁)。

瓷胎。凡普通之瓷器均属瓷胎,撷瓷粉之精液澄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瓷胎碾石为粉,研细成胚。瓷胎音清而脆。瓷胎之沙底,设底露胎而不涂釉。沙底贵白贵细,以细沙底为上。

浆胎。凡极轻而薄之瓷器,均属浆胎。浆胎质轻而松。指明清两代澄浆成形的一种瓷器,浆胎瓷器胎薄体轻,以康熙、雍正时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印盒等为多。

缸胎。又名瓦胎,专指胎土粗而厚重的一种陶瓷,质地粗糙,如辽瓷和山西、陕西一带烧制的黑釉厚胎瓶之类。缸胎质重而坚、贵亮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其历年之长久。

石胎。凡凝重粗厚之器,属石胎而并非真石,只是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康熙有石胎三彩。

铁胎。铁胎是专指胎土含铁量较多的瓷器,如宋建窑兔毫盏之类。

铁胎非真铁,瓷质近黑,犹如铁色,其胎的厚薄轻重亦不一致。

脱胎。脱胎是专指明永乐白釉薄胎盘碗而言。这种瓷器薄似卵壳,故又名卵幕。宛如釉质脱胎去,其薄能映见手指螺纹。此制始于明代乐,亦以永乐所制为最精,宣德所制亦可媲美,清代康雍所制虽也极薄,然只能映见花与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