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瓷砖墙面 全瓷的瓷砖 全瓷瓷砖

2020-03-13

【www.taoci52.com - 瓷砖墙面】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

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先摔后粘留“古痕”

古瓷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种痕迹,作伪就是让新仿瓷带有这些痕迹。为此,做假者不惜打烂新仿瓷,再行拼接做旧。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器接旧器作伪”,即将真的古瓷片尤其是带底款的官窑瓷片,与做旧后的仿古器物的一部分粘在一起,再罩一层树脂类涂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器物,新旧同体。这种做法2~3年之内不易看出破绽,但时间久了,涂料会变色脱落,仿古瓷器暴露无遗。

据专家介绍,仿古瓷过于完美,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作伪者往往将新仿瓷人为弄致“伤残”,即“自残作伪”。据了解,“自残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几种,一、将器物口沿撞掉一块,然后再粘上去;二、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三、将瓶类的口部锯掉;四、将整器敲成数块,然后用传统的马钉法将之粘结。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邹永生还介绍说:“仿出土瓷作伪,主要是添加土锈,使新仿瓷留下土锈或釉面土气。此外,邹永生说:“还有一种作伪方法被称为‘传世作伪’,即用硬物在新仿瓷表面划痕迹,使之产生如同长期使用一般的划痕。

藏入古墓赚“历史”

相信不少人会留意到,走在大街上、天桥上,一些摆地摊的人,普通会用大白布书写“祖上是大官,手上的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家庭兄弟姐妹多,分家时东西不好分,只能变现才能分配,又或是等钱急用,虽不舍得,也只能忍痛割爱……”的字样,出售“家传之宝”。行家介绍,这大多数都是造假者编故事制造瓷器历史渊源的伎俩。

此外,以“出版图录作伪”、“假托名专家鉴定”也是常见招数。如有些人给收藏的赝品出版专著,甚至借博物馆作公开宣传展览。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古陶瓷鉴定专家曾波强说,“有一些人专门找一个废弃的旧墓或被人盗挖过的古墓,事先将新仿的瓷器埋下去,再在晚上带买家前去挖墓,从而达到古瓷为盗墓所得的假局,进行行骗。”WWW.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新瓷粘旧底摇身变古董 故宫专家揭秘古陶瓷造假


杨静荣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 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 、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古瓷的收藏鉴赏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水仙盆(口沿有修) 此盘浅腹,口底均敛,三云头形足,口沿下和底处各环列一圈鼓钉纹。器表为玫瑰紫釉交融,器内有天青色釉,并分布着几条明显的蚯蚓走泥纹。鼓钉下垂釉相交融,给人以流动感,增添了器物的艺术魅力。底为酱釉,并刻有数字“八”,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的第八件。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其创造性地烧制成功了铜红釉,铸造了钧窑瓷的特色。此件为官钧的代表精品。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甘肃虽贵为文物大省,但是瓷器却并非我们的强项牞至今出土或传世的精品瓷器寥寥无几,广大钟爱瓷器的藏家因此每每只能空叹奈何。幸运的是,通过省收藏者协会会长鲍建和先生的介绍,记者在兰州的一些藏家手中发现了一些可谓价值连城的瓷器,在此推出,以飨好家。

清乾隆青花粉彩山水人物纹瓶 “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下敛,圈足。颈部及足部绘青花缠枝花卉纹,腹部绘青绿山水,笔法自然,山水景色秀丽怡人。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借斗彩的装饰方法,用粉彩色料代替五彩色,形成了青花设定轮廓,以粉彩涂染点缀装饰的新品种。

体端庄稳重中见秀美。小口,宽唇平折,颈部细短,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至中部,通体以弦纹装饰。釉色青翠,晶莹滋润。“梅子青”为龙泉窑中最好的釉色,烧制不易,因而此器十分珍贵。

明宣德鱼子蓝釉莲瓣梨行壶(缺盖、底有崩)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地口,圆腹,卧足,腹一侧有直流,另一侧为执。通体施鱼子蓝釉,釉色纯如宝石蓝般,均匀圆润,有玻璃光泽,胎质白细坚致,腹部饰几组凸起梨形装饰,造型古朴庄重。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瓷器收藏 外销瓷灰姑娘变公主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全民收藏热潮,许多大师的瓷器在拍场上屡创天价,也使得声名显赫的历代官窑瓷和部分民窑瓷重现辉煌。但对于国人而言,“外销瓷”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鲜有人知道它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外销瓷生于中国,销于海外,数百年流转,汇聚中西方双重元素。”香港聚艺拍卖王总曾一言蔽之。

“我从朋友那里换来了一个瓶子,结果发现底款上竟然印着英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瓷器究竟是在哪儿烧制的?”玩家方先生拿着一件画面不像中国传统纹样的瓷瓶子犯了愁。专家称,这其实是件外销瓷。

在某些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即是CHINA(瓷器),因此,代表中国形象的瓷器亦可称为“中国名片”。据悉,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在浙江上虞制作出瓷器。唐代,中国瓷器沿着陆路和海路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宋代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载,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受到广泛的欢迎。有观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元青花本身就是一种“外销瓷”,因为钴料是从中东进口的,纹饰和颜色也符合伊斯兰文化的要求。

历史:

曾是全球贸易“文化使者”

在部分投资者眼里,外销瓷似乎是瓷器界的“灰姑娘”,因为他们觉得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图案多为色彩艳丽、浅显,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收藏价值不会太高。但事实证明“灰姑娘”也有变“公主”的时候,外销瓷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藏家的追捧。

香港聚艺拍卖王总、瓷器行家谷满仓曾经以“大买手”的身份出入世界各地知名拍卖行。他介绍称,外销瓷包括青花、粉彩等,特别是有外国皇室订做的、有徽章的,一直卖得很贵,比一般官窑瓷器的价格高。“当时欧美市场接触到的都是这些外销瓷,而不是中国的官窑。中国的官窑要在1860年之后才进入欧美市场。”原来,在晚明和清初时期出现的外销瓷,都是针对欧美市场销售的器物,数量大,有一些的质量稍微普通一点,但也有质量非常好的,特别是有族徽、皇室标记的外销瓷。

市场:

贵重外销瓷流出极少

总体来说,外销瓷市场的圈子不是特别大,而许多外国人对它的兴趣比较大,国内关注且懂行的人不太多。当然,近年也有不少买家陆续在海外市场购买,但买到重要瓷器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有族徽、皇室标记的外销瓷,流出市场的极少,一旦卖出其价格都很高,大多数留存在重要的收藏家或有收藏传统的家族中,市场上很少见。“国内的行家对外销瓷并未能有足够的了解。而欧美市场了解清楚,与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各种机构对史料的整理清楚有很大关系。比如当时欧洲市场通过东印度公司,把图案、器型和皇室的徽记、英文缩写等送到中国,出样后再通过这些公司运回去,数量、史料等都非常清楚。”陈连勇表示。

专家观点

史料价值或远高于艺术价值

年代距离我们稍显遥远的外销瓷跟如今风靡全国的当代名家艺术陶瓷相比,史料价值更高还是艺术价值更高呢?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曾表示,外销瓷是研究中国瓷器历史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但目前国内对其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外销瓷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相信随着外销瓷学术地位的提升,其一定会迎来收藏投资价值的回归。

有行家认为,外销瓷价格相对便宜,且少有仿品,可以相对放心地购买或研究,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余春明曾对其中的纹章瓷颇感兴趣。据悉,纹章瓷多半是欧洲贵族、皇室委托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私人贸易瓷,很多家族的传承演变史正是通过纹章瓷得以厘清,而纹章又成为外销瓷在各个不同时期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

事实上,在许多外销瓷不仅是展现了中国纹饰的民窑瓷,更具代表性的是“中西合璧”的纹饰。也就是外销瓷从中国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这种改良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外销瓷是中国人针对欧洲市场生产的瓷器,一开始,他们开始并不了解欧洲市场,针对性不强。另一部分外销瓷是按照一些重要皇室要求的图案设计生产的,针对性更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98年第一次去英国,看到一件青花撇口瓶,上面有英文字母和族徽,是明末清初的东西,质量比普通民窑还差,但在当时就能卖出十几万英镑的价格,约莫150万元人民币。”

谷满仓告诉记者,这种中国瓷器,很多中国人自己并不太了解。不过,新一代的收藏家英文好,对此了解有所长进。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外销瓷的史料价值可能远高于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外销瓷的纹饰,不一定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其描述的历史和图案,中国人的兴趣也不会特别大。“买家从海外买回的普通的外销瓷,无论是广彩还是粉彩,作为装饰品的可能比较大。”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什么是骨瓷


骨瓷是外来瓷器的一种,是现代瓷器器皿的一种,起源于英国。骨瓷因为是骨头与瓷土和矿物熔剂直接混合而成为传统的硬质瓷原料,所以也叫骨质瓷或者骨灰瓷。

骨质瓷最早产生于英国,大约于1800年左右发明。骨瓷是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骨质瓷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区别骨质瓷与其它瓷器之间的本质依据。特征一:骨炭含量36%以上(国家标准);特征二:经过二次烧成而成(素烧,釉烧)。根据英国所设的骨瓷标准,含有百分之三十来自动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钙,且成品具有透光性,方得称为骨瓷。骨质瓷发明历程颇有喜剧色彩,开始是托马斯·弗莱(Thomas Frye)在制造过程中偶然掺入动物骨粉,后经乔夏·斯波德(Josiah Spode)继续研究而得,最早其基本配方是六份骨粉和四分瓷石但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五十份骨粉二十五份瓷石和二十五份粘土,直至今天在英国一直被认为是标准配方。两百多年来,骨质瓷经过一代代名匠之手,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陶瓷珍品。

骨质瓷工艺特点

骨质瓷因其造型独特、简洁明快,质地洁白而细腻,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贵族用瓷,是唯一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

骨质瓷产生于英国的一个高档瓷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历史上是宫廷专用品和贵族收藏之珍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受到不少买家的青睐,号称“瓷器之王”。骨质瓷在经过一代代名匠之手后,逐渐成为世界陶瓷珍品。

骨质瓷是英国皇家专用瓷器也是中南海的指定用瓷,它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骨质瓷餐具不仅具有华美的外表,还具有维护人们健康的品质。骨质瓷是在传统的陶瓷原料中添加了兽骨粉后烧制而成的,胎薄透亮,具有较大的韧性。骨质瓷是绿色陶瓷的代言,釉中彩骨质瓷是将画面熔在高温通明釉中,而且画面不易磨损、不脱落,可当之无愧地称为“健康陶瓷”。

古瓷残片的收藏误区


在古玩市场上,常见有许多古瓷残片堆放在一起,无人问津。看着它们被冷落的样子,笔者心里真不是滋味!收藏界有句老话叫做“古瓷毛边不值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和误导:古瓷残片不仅不是废物,而且还大有收藏价值!

古瓷收藏是一个大门类,很多人趋之若鹜。在古瓷收藏界早年间流行一句话:“古瓷毛边不值钱”。这说明古瓷收藏讲求完整美——不仅注重瓷器的“大开门”,更讲究瓷器的完整性。一件完整的古瓷,如果某一处有了残缺,哪怕一点点,那么它的身价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古瓷毛边不值钱”理论的指导下,很多收藏者对古瓷残片不屑一顾,甚至视为垃圾、废品,更不要说投资收藏了。

那么,古瓷残片真的没有收藏价值了吗?笔者认为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首先,古瓷残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我们搞收藏,不单纯是为了“一夜暴富”,追求收藏品的最大利润化。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扩充知识,陶冶性情。所以在搞收藏时,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藏品的回报率上。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的资料信息、社会综合文化信息,从而收到“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时下,国内外有很多书画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正是从古瓷残片中来探寻、学习、体悟、揣摩古代社会文化、绘画技法、历史信息和书法的艺术魅力的,更不要说当代陶瓷专家从古瓷残片中学习古代陶瓷技术了!

其次,古瓷残片是收藏爱好者最廉价的教学实物。对于古瓷收藏者来说,光掌握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物来验证,而实物教学效果往往高于理论的输导。古瓷残片因承载了一定的综合信息和文化元素,因此对于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它是一部绝好的实物教材!时下,有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古瓷方面的知识时,一般都到博物馆去隔着玻璃看展出的实物。这种学习方法远没有手里把玩着残瓷,面对面地学习来得那么直接、效果更明显、看得更真切!因此作为一种实物教材,古瓷残片的作用非常之大,不可小视!

另外,古瓷残片中保留着一种残缺的美。很多残片中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可谓残而不失其美。美学讲究美是完整美与残缺美的统一,残缺,有时本身就是一种美!比如我们熟知的女神维纳斯雕像和秦始皇兵马俑。这些东西虽然有残缺,但仍然给人一种美的震撼和享受!收藏爱好者甚至能从古瓷残片的片段来想象出或者推衍出整个瓷器的完美和艺术美感。有些古瓷残片中,还保留着古代瓷器美的瞬间和最美的细节。能淘到这样的藏品,对于藏家来说,实在是一桩幸事!

同时,古瓷残片中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有些古瓷残片虽然残破不成完器,但其某个细节却依然保留着历史文物的价值,可谓残而不失其珍!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就收藏着一件由古瓷残片拼接组合起来的“清康熙五彩仕女婴戏盆”,尽管它是残片的组合,但因其在康熙五彩器型中极具典型性,而全世界仅存这一个,所以其可谓价值连城!

最后一点,古瓷残片残而不失其价。古瓷残片不可再生,且存世量也有限,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个“古”字,这就决定了它未来的身价肯定会扬高的。所谓物以稀为贵,当古瓷残片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稀少甚至消失时,那时的它们,就已经成了一种求之不得的历史文物!因此,现在趁古瓷残片本身还没有凝聚太多的金钱光环时,收藏一些古瓷残片,保留它们淳朴的艺术本质、历史信息、文化元素,是收藏智者当所为也。

高古瓷的收藏鉴定


高古瓷收藏鉴定随着瓷器收藏投资热而成为主流收藏产品,历届拍卖公司都有高古瓷的踪影, 高古瓷是明代以上瓷器的俗称,大多是出土瓷器(少部分为传世瓷器)。相对于高古瓷者为近古瓷近段时间高古瓷成为收藏热门,但市场上高古瓷真赝混杂,高古瓷的高仿品也早已出现。

判断高古瓷真赝与判断传世近古瓷有共同原理,更有其特有专门的鉴定方法。鉴定这类瓷器需把握如下几点原则:

1、不听故事直面器物原则。(有关这方面的神秘故事不少,可不理睬它)

2、“土古”(各类出土痕迹和特征)必具原则。

3、怪异必慎原则。(有的造型、纹饰怪异,不符古陶瓷造型装饰规律;有的附着物为出土器物所罕见)

4、造型纹饰不同步必赝原则。

5、局部新旧不同步必赝原则。

6、水土咬蚀、沁色、破损无规律必赝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