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剔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剔花瓷器——中国北方的古朴奔放

剔花瓷器——中国北方的古朴奔放

剔花瓷器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上常用的花

2020-11-10

剔花瓷器鉴别。

剔花是瓷器的一种传统装饰技法,可分为留地剔花与留花剔地两种,花纹突起,露出胎色, 具有浅浮雕般效果。宋元代南北各地瓷窑都有运用,其中以磁州窑与吉州窑剔花产品最具代表性。

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剔花,即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竹木或骨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设计的图案,以一定的深度剔去纹饰以外的坯层的一种装饰拉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浮雕感。有时花叶上再用划花的方法划出花蕊叶筋,纹饰更显形象逼真,由于剔去的地子通常呈黄褐色,与黑色的釉子或白色的化妆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就使主题纹饰被更强烈地烘托出来。

剔花瓷器最早见于宋代,当源于漆器生产中的雕漆。雕漆又称剔红,漆器的各种装饰技法,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装饰艺术。汉代以来,陶瓷仿漆之风盛行。如汉彩绘陶和釉陶,从画法到釉色,均借鉴于同时代的漆器。在河南南部战国墓中出土的陶器,器表面往往裸有黑漆,使表面有一层黑亮的光泽,显然是摹拟漆器而随葬于内的。唐代及北宋前期,雕漆广泛流行,瓷器生产也空前繁荣,雕漆的艺术风格对瓷器难免产生某些影响。

唐代雕漆风格古朴,宋代则刀法娴熟,色彩多变。陶瓷剔花与雕漆是异质同工。

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北宋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峰曲河窑、河北的磁州窑、山西的介休窑等均生产剔花瓷。不过,由于各地原料有差异,所以风格不尽相同。

例如磁州窑以生产白釉剔花最盛,即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半干坯上剔刻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白色的化妆土与黄褐色的地子相得益彰,图案被巧妙地衬托出来。磁州窑的剔花图案多为山水花鸟等,民间风味较浓。当阳峪窑也生产白釉剔花,但风格与磁州窑不同,它有一种特殊装饰,即在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当阳峪窑剔花罐,罐身以剔缠枝牡丹为主要纹饰,花蕊与叶筋以划花技法作出,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线条流畅优雅。怒放的牡丹花朵,姿容娇烧,婀娜俊俏,在剔出的黑褐色地子映衬下,显得十分雅洁优美。瓶身下部剔出一周缠枝花叶纹,以一道回纹将其与主题纹饰隔开。整个纹饰布局主次分明。这种白釉剔花的技法,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辽金陶瓷不乏精美之作。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里就陈列着辽代白釉剔花罐。山西诸窑以生产黑釉剔花取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山西天镇金墓出土的黑釉剔花小口瓶,瓶身在黑色釉地上剔刻两层纹饰,肩部剔菊瓣纹一周,腹上用剔、刻两种技法作出花草坟、卷叶纹四组。该瓶造型浑厚,釉黑如漆,光亮如新,线条圆滑,转折自然,充分显示出陶匠娴熟的剔刻技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味。

从雕漆移到陶瓷上的剔花工艺,经过工匠们的改进,成为很有特色的装饰技法。至今,我国许多地方瓷窑仍在生产剔花产品。剔花瓷器以其纯朴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陶瓷文化中一支奇葩。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5cm,口径16cm,足径12.6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器口至腹部共剔纹饰5层,依次为花叶纹、回纹、缠枝牡丹、回纹、花叶纹。 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工艺:剔花


剔花--瓷器的一种装饰技法。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剔除,使花纹凸起,故名。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期山西地区瓷窑亦颇流行,黑釉剔花独具一格。

海洋贝瓷盛装亮相中国北方第一礼品展


海洋贝瓷应邀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

迎来3-5月的展会旺季,2011年3月16日至3月19日,由北京励展华群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2011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海洋贝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到展会主办方的热情邀请,盛装亮相本次国际展会。

据了解,海洋贝瓷在本次展会上给大家呈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拥有健康环保、天然保健、科技高端优势的产品,琳琅满目的礼品瓷、酒店用瓷、艺术瓷等,吸引着参展人员的眼球,络绎不绝地前往海洋贝瓷的展位。独特的海瓷艺术品得到了参观者的充分肯定,赞叹之声此起彼伏。

据悉,中国北京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是北方地区最专业、最权威、最具号召力的礼品行业盛会,拥有无可匹敌的资源优势,全面覆盖和服务北方地区的礼品家居市场,引导行业潮流,为更多厂商、贸易商创造展示、交流、贸易的平台,是一场气势磅礴的礼品大展。励展华群北京礼品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在华北、华东地区礼品展会中一枝独秀,被业内誉为“中国北方第一礼品展”,成为业内人士不容错过的礼业盛会。

海洋贝瓷参加此次礼业盛会,不仅向广大参展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展示独具特色的海瓷艺术,也将海洋贝瓷的产品更广泛地向世界推广。海洋贝瓷——世界一颗璀璨的新星盛启!

西夏灵武窑剔刻花瓷浅谈


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很早就生活在祖国的西北大地。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九传至李继迁时,势力大增,四处侵掠宋朝边境,地盘不断扩大。后经其子李德明30年休养生息,为西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德明之子李元吴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雄主。他于1038年建国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大夏,宋人称其为西夏,此一称谓沿袭至今。西夏王国的领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西夏王国前期与北宋和辽,后期与南宋和金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立国长达190年。

西夏王国的制瓷手工业,以灵武窑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有粗细之别。有些精品如高质量的白瓷、剔刻花瓷等显然是为官府生产,但大量较粗的瓷器是为民用。到元代及以后,则主要生产民用瓷。灵武窑地处西北的沙漠地区,烧瓷年代可能始于西夏中期。它的瓷器工艺及大量的产品,证实了西夏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制瓷手工业。它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灵武窑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是采用剔刻花工艺,一般有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刻花,刻花不是在乎面上绘画,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体上,用刻刀刻绘花纹和图案的轮廓。刻花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器体纹饰的效果,所以要求工匠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而且还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第二道工序是第一道工序的延续,即剔釉,是将所要表现的花纹图案周围多余的釉剔掉或刮掉,露出胎体。这道工序的技术性很强,不但要熟悉所要表现的花纹图案和结构,而且剔釉不能剔得过深,过深会损坏器体。剔刻花又分为刻釉、剔刻釉、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四种。刻釉、剔刻釉都是先在器物胎体上施釉,二者的不同在于当胎体稍干后,前者是在釉上刻划纹饰,后者是剔刻掉部分釉层而形成纹饰。但无论是刻釉或是剔刻釉,刻掉的部分均露出胎体。剔刻釉的技法多用于施墨釉、褐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等器物,从而形成了釉色与胎色的鲜明对比,装饰性很强。剔刻花又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前者是在坯体上刻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使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后者则是在施釉的坯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

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均先在胎体上施化妆浆料(一种稀释胎土,烧后呈白色),待其稍干后再刻掉部分化妆土而形成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剔刻掉化妆土的部分便成胎色。无论是白地上显出胎色花纹还是在胎色的地上衬出白色的纹饰,都具有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

剔刻釉(化妆土)的技法是游牧民族在黄河岸边淤泥地上随意刻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其风格粗深挺健,从而使瓷器显得质朴、粗犷,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是西夏古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西夏瓷器上的剔刻构图常以花草为主,并饰以圆形、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的边缘。在出土的西夏剔刻花中,以菱形开光的构图较多,尤以一花两叶的构图简洁美观。

现存完整的西夏剔刻花瓷器全世界不足百件


中华瓷器百花园中,西夏瓷一枝独秀

瓷器自古以来被誉为“国之瑰宝”,宋代就有“黄金有价瓷无价”的盛誉。我国名窑奇珍百花齐放,宁夏瓷器收藏主打的西夏瓷器,如同神秘王国的艺术奇葩日益绽放光彩。

蒙古大军毁灭性的破坏,使得人们对西夏长达190多年的制瓷业知之甚少,西夏瓷因物证稀少曾是难解之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陆续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家才把西夏瓷与宋瓷、元瓷区别开来。近年来国内外西夏瓷渐渐走出“深闺”,将那段神秘残缺的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

资深藏友袁英年对记者说:“西夏风情扁壶、四系瓶、高足碗、帐钩及剔刻釉装饰艺术,丰富了我国的陶瓷器形及装饰内容。”

宁夏收藏协会常务理事、银川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米向军收藏的西夏瓷器质量与数量颇为可观,被业界认为是西夏瓷民间收藏大家。米向军收藏的白釉剔刻花三开光折枝牡丹纹罐、褐釉剔刻折枝牡丹纹梅瓶等均是西夏瓷精品。他说,西夏瓷主要烧造地在宁夏灵武瓷窑堡镇,特别是白瓷及剔刻花瓶、罐等器物极具收藏价值。

西夏瓷受中原磁州窑、耀州窑影响,纹饰简洁,粗犷质朴,色泽莹润,明快典雅,极具民族特色,在我国蔚为大观的瓷器百花园中一枝独秀。

西夏瓷存量稀少,加大保护力度是各界迫切愿望

西夏瓷器作为宁夏收藏的一张靓丽名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据专家统计,现有完整的西夏剔刻花瓷器全世界不到100件,部分流失海外,部分收藏在我国各地博物馆,民间藏量稀少,普通瓷片的行情也水涨船高,可谓“一片难求”。

存量稀少,加大保护力度,让西夏瓷发挥更大作用是各界的迫切愿望。一些交流研讨会不断推出,灵武窑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瓷收藏研究热度日益高涨。民间收藏也如火如荼,我区数量众多的瓷器研究团体定期组织沙龙,点评揣摩,互相促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众多藏友的共识。“个人只是文物暂时的保管者,就像中转站、寄存点,文物最好的归宿是博物馆,也能给更多爱好者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米向军说。越来越多西夏瓷藏友将珍品捐赠给博物馆,使得更多群众有幸近距离“一睹芳容”,西夏瓷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收藏以知识作底蕴,投资要理性

西夏瓷以奇特的民族特色备受藏家的喜爱与推崇。目前西夏瓷行情如何?袁英年介绍,上世纪80年代前,西夏瓷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当时一件西夏瓷大概数百元,90年代上涨到5000元到20000元。随着西夏瓷器窑址的发现与研究,西夏瓷逐渐走进更多藏家视线,价格飙升,现在一件完整的30公分左右的剔花瓷器高达150多万元以上。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几可乱真的仿西夏瓷。如何鉴别真伪呢?

米向军说,整体而言真品西夏瓷质量好,最典型的特征是瓷器上的剔刻花纹十分精美,可从釉花、烧造工艺等方面鉴定。“以前制瓷窑口由人工烧造,所用的泥多用人脚踩,且泥经过一年多发酵,质地较松软。仿品急于求成,发酵时间短甚至未经发酵。同时,以前窑口多用柴火烧造,温度逐渐变化,釉的层次感强,技艺熟练的师傅手工控制,每窑烧出来的不尽相同。仿品则设定恒温,采用天然气和电等现代手段,每批基本一样。从剔花熟练程度也可分辨。工匠剔花用竹片等制作,刻画行云流水,十分熟练。仿制剔花大多用金属工具刻成,生涩感明显。

文化传承,就是“以物证史,以史鉴物”。一些宁夏藏友表示,藏品好坏在其次,前提是要“真”——物件要‘真’,心态更要真。

“新手少走弯路,关键在于先学习后收藏,投资要理性。”米向军说,“收藏最终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多向书本学习、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多揣摩多积累。只有对文化、历史、专业知识有浑厚的学养,收藏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花觚成对与烛台摆放于香炉两侧,则合称五供。是古代摆放于祠堂,庙宇的香案之上。古代先民祭天奉祖,求神拜佛所用的礼器。其材质以铜,瓷,锡等较为常见。器型端庄大方,做工都十分讲究。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此花觚敞口,长颈,腹部鼓出,高圈足外撇。器体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典雅迷人,胎质细腻致密,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滋润如玉,色泽淡恬幽靓,秀美天成,具有较强的立体之感,而以手感之,且又光洁平滑,高雅素装摄人眼目,独具艺术魅力。全器造型别致,俊秀挺拔,隽雅端丽,纯净釉色与古朴之器形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柴窑釉器翘楚之作。

花觚作为中国瓷器器形最奇怪的一种,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装饰类陶瓷的一种伟大创造。同时,花觚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民对艺术生活的一个注重。

古朴典雅的官窑


官窑弦纹瓶(宋)

人们通常所说的“官窑”指唐以后各代专为朝廷烧造的瓷器,它区别于一般的民窑而称其为官窑,因制作技艺高超又有专为皇室服务的特殊地位,受到世人瞩目。本文所谈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

官窑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郊坛下官窑。宋初十分重视恢复旧的传统,宋代聂崇义编的《三礼图》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三旧”。这开创了宋瓷仿古的先声。仿古的作品,都做得极其规整、精细,造型也非常古朴、典雅。

南宋叶所著《坦斋笔衡》记载“政和年间,京师设窑烧造青器称为官窑”。宋徽宗是一个纨绔子弟型的帝王,他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这就是《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在大观2年(1107年)派遣高官去汝州督造汝窑,还在京城旁建专烧宫廷用瓷的官窑。宋徽宗治国无能,但艺术天分极高,能诗会画,好古成癖,写一手好字,中国历代帝王中除乾隆皇帝外,无人可比。设窑烧造的大都是他亲自指定式样的瓷器。但因金人入京,千百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汴京官窑遗址早已深埋泥沙之中,人们无法了解其真面貌。

金军的铁蹄践踏了中原大地,北宋随之灭亡,宋朝遗臣们拥立高宗并在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委派邵成章为制器总督官,在皇城附近烧造号称世界秘宝的南宋官窑,它继承了北宋官窑的传统。明万历年间高濂指出:“官窑的格调大致与哥窑相同。官窑在修内司烧造,为官家造也。”在绍兴13年(1143年)宋高宗以天子身分在皇城南门外设置郊坛,进行郊祭,使用在修内司烧造的青瓷,当作祭祀的礼器。1996年杭州老虎洞遗址被发现,据专家考证应是宋修内司官窑旧址。我曾在杭州古玩市场上看到不少出土的标本,价格也不算昂贵,从胎骨上看以黑炭色为主,也有少量的米黄色胎,釉色比较厚,以粉青、灰青、米黄等釉色为主。纹路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秀疏朗,袅若游丝,沉静蕴藉,别有情趣。修内司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烧造的工艺体系,同时适应南方制瓷工艺传统和本地原料,创造出全新的南宋官窑。清王室曾藏有68件修内司官窑,解放前夕,蒋介石全部携往台湾。笔者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过展品,都是紫口铁足,有裂纹,沉稳而有寂静美,有的呈粉青色半透明之状,也有的呈凝重的淡青绿色,颇有玉的效果,不像龙泉窑那样施釉很厚,没有釉色流下来的状态,井然有序,让人赏心悦目,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

人们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官窑弦纹瓶(见图)特别引人注目,它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厘米,呈青色,釉色厚润莹亮,有明显的紫口铁足的特征,洗式口,长颈,圆腹,圈足高窄,还有两个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之用。颈及腰部各饰三道凸起弦纹,造型端庄。这件器物清楚地告诉人们,它同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等一样都是从古代青铜礼器和三代玉器中吸取了营养,并富有创新,使其美观、庄重、实用。

宋官窑为宫廷垄断,所生产的器皿不准进入市场。经过近千年的战乱和变迁,宋官窑遗存世上极为稀少,弥足珍贵。

中国古代古朴厚重的温酒器


温酒器是中国酒器系列中的重要一项。早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就已出现,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在汉武帝茂陵东侧的陪葬坑中,就曾经出土过“阳信家”铭文杯炉配套青铜温酒器两套。

历代文人均有咏温酒的词句,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严寒冬日的夜晚,取红泥小炉,盛上木炭,以小壶盛酒置于火上,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自青铜酒器始,在酒具文化中即有温酒器,材质有铜、铁、锡、陶瓷之类。有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宋代湖田窑生产的温碗,以大碗盛热水,将执壶置碗中温酒,风行一时。还有一种“自温壶”,为锡制扁形,可盛酒半斤,冬季出远门时,将壶放在杯里,以体温保持酒的温度。还有一种以酒温酒的器具,形如盏盘,中置一连体小杯,盘内有三个支点,使用的时候将酒倒入盏中的小杯,点燃,再将盛酒的器具放在上面温酒,不过这种器具只能使用蒸馏酒。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吹壶,外形如茶炊,有炉膛,中有一空轴,四周注入酒,以炭基为燃料,微火温之形如火锅。

唐宋以后,温酒器以陶瓷为主流。风行套壶、套杯,民间称为烫酒壶、烫酒杯。江西景德镇产品有青花、彩瓷制品,宜兴生产的紫砂套壶、套杯亦颇具盛名。套壶与套杯以小壶小杯与外壳相配,外壳内可注入热水,用以温酒。这些器具工艺均很精湛,有圆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鼓形等,壶身纹饰图案秀丽雅致。尤其是紫砂器,均属能工巧匠之作,文人雅士刻绘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诗文于壶身四周,更显精美古朴。

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生产的温酒杯亦有特色,以外套、杯、盖结合,适宜独酌之用。现选晚清至民国时期套杯数件介绍给同道者赏鉴,虽不属精品,但能反映当时的酒器风貌

北宋定窑《紫金定》剔花双魚花卉纹饰大碗


家有宝贝

持宝人:王怡今

该件宝贝系名门望族家传珍宝,几经动乱,在多次搬迁过程中不慎破成两半,后由藏家将其粘连成器。

此器物高6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芒口、口沿无釉。外釉呈酱紫色,局部有透明状紫红色。内有六等份开窗,用剔花工艺剔出四季花卉图案,碗底剔有两条魚儿在游弋。剔花图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疏有致。藏家说,此物从未面世社会,据他了解,同样器物在内蒙古博物馆另藏一件,堪称稀世珍宝。

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 “南青”是指浙江的越窑,是生产秘色瓷的地方,陜西法门寺的四件秘色瓷是代表作。越窑也是世界青瓷的鼻祖。 “北白”是指当时河北邢窑的产品,若干年后培育出定窑名瓷。

定窑始于唐,终于元,宋是鼎盛时期。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其中的定就是指定窑,瓷器素静莹润,以雪白、白中泛青的素面独树一帜。定窑以粉定、白定为主产品,偶尔也烧制黑定、紫定、红定、金花定。 《格古要论》曾写道:紫定色紫如檀,黑定色黑如漆,其胎土乃白,其价高于白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剔花瓷器——中国北方的古朴奔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剔花瓷器——中国北方的古朴奔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剔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