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彩 > 导航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古代瓷器的彩 万利瓷砖 一般的瓷砖

2020-11-14

古代瓷器的彩。

中国民间谚语曾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能够收藏一件钧瓷瓷器,甚至是一块钧瓷瓷片,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这种瓷器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

钧瓷的古窑址位于禹州神垕镇。宋徽宗下旨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钧瓷”也由此而得名。钧台窑瓷器的身上没有浮光,散发着内敛的光芒。它沉稳、厚重,是中华民族品格的表达。

钧瓷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钧瓷之美,美在窑变,钧瓷的窑变现象主要指钧釉的各种变化。钧瓷施釉入窑烧成以后,产品上出现不同的色彩、纹路、图画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好似一幅幅泼彩水墨画一般,各具情趣、耐人寻味。而且,同一窑烧出的成品中,没有釉色完全相同的产品。即使同一件产品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色彩纹路,并形成神奇的意境图画,给人以千变万化而神秘莫测的感觉。

钧瓷之所以会出现窑变现象,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另外,不同的胎质和造型也会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施釉时釉层厚度的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会不同……总之,在钧瓷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甚至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的燃料,些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除了窑变效果以外,钧瓷表面的釉一般比较厚且黏稠,在冷却的时候,有些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而这便是钧瓷最为典型的“蚯蚓走泥纹”。这种人力不可为的奇妙效果,与窑变一样,都是钧瓷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

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线、填色作具体造型的瓷器品种。钧瓷在烧制过程中,釉色自然流淌、线条肆意变换,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为设计或者雕饰出来,而是源于自然的“无为”之作。

钧瓷的珍贵,主要就在于其存世量极为稀少。钧瓷烧制难度之高,极大地制约了钧瓷的产量。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发色性质很不稳定,不仅要顾及温度、冷却速率,就连窑位、燃料甚至季节、气候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窑变效果。这也使得钧瓷的烧制成品率极低,至少有70%的产品都会报废掉。

对钧瓷钟爱有加的宋徽宗,在艺术上有着近乎“完美主义”的追求。其在位期间,为了能够让钧瓷呈现出理想中的窑变效果,一方面,要求烧制钧瓷不计工时,不计成本,所用窑工都是从民间精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严格规定每年只准生产36件钧瓷。那时候,每逢钧瓷出窑,往往都要有官员在场监督,待挑选出符合宫廷标准的贡瓷后,其余一律砸碎销毁,绝对不许流入民间。作为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宋徽宗在治国理政上却是非常失败的。就在北宋钧瓷艺术达到巅峰之时,金兵大举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沦为俘虏,成了北宋的亡国之君,钧瓷官窑也随即停烧。

上世纪50年代,禹州市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最终于1958年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进入到本世纪,钧瓷的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宋代双火膛窑炉复原了,柴烧工艺也恢复了。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钧瓷艺人们将传统技法与现在科技相结合,烧制出了不少当代钧瓷精品。钧瓷,也成为中国赠送给各国政要的高规格“国礼”。

现在,人们能够见到的钧瓷,大多是元代或者清宫旧藏,宋代传世之作极为罕见。下面,一起来欣赏几件有代表性的馆藏钧瓷珍品: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灿烂的玫瑰紫色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后的呈色。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一件钧瓷上乘之作。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仿古铜器式样。尊从商开始,到北宋早起,都为铜制,作为皇家盛酒祭天祀地的神器。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制钧瓷尊代替铜尊。

元代均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以荷口为饰,以祥瑞作颈饰,以威猛的双兽作腹饰,以透孔六龙座,寓意合家快乐、吉祥有余、天下太平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以“色”冠诸窑的钧瓷来历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然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说起窑变,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钧瓷是一种御用品,烧成一件非常不容易,所得的报酬又很微薄,加上官府常常催逼拷打,窑工们实在难以忍受,只好丢下祖业,携儿带女流落他乡。钧瓷生产一落千丈,眼看就要绝迹。有一个老窑工为了不使传统钧瓷工艺失传,坚持留了下来,甘愿忍辱受穷继续烧制。就在这时候,作威作福的皇帝想要一张钧瓷龙床,限期烧成,超出期限就要砍头。

俗语说“钧不过尺”,龙床那么大咋烧呀?一次次的烧制都失败了,眼看期限已到,老窑工心里明白,烧不成龙床是难活命的,但又舍不得这刚刚摸出点眉目的工艺,就放弃了逃生的打算。直到皇上派兵来抓,他还在专心地添煤、捅火,苦心琢磨。听到身后兵丁吆喝,他知道再也活不成了,就纵身跳进火里。

御林军走后,人们带着悲愤的心情打开窑门,意外地发现龙床已经烧成了,并且釉色分外新奇,真是清如水,明如镜,润如玉。这样好看的颜色,人们还从没有见过呢!后来在烧制钧瓷的时候,窑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变化,人们都说是那位窑工在暗中保佑,才烧出了绝世珍品!窑工们把这种现象叫“窑变”。

窑家为了纪念这位窑工,就把他敬成窑神。每逢一窑瓷器要烧成的时候,就点香放鞭炮来祭奠他。

越窑贡品秘色瓷(一)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晶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底蕴十足。最让人梦寐萦绕的是名传久远的秘色瓷。何谓秘色,史说纷纭:艾色;艾青色;色似烟岚。至于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最早提及,却没作具体交代。宋代赵德麟在《侯鲭录》中虽有“今人秘色瓷器,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的记载,只比五代“秘色为吴越国钱氏王朝专用瓷”的史录略详尽一点,但仍显含糊笼统。千余年来,对传闻沸沸扬扬的秘色瓷后世人不乏寻找,终因不得要领,以致相见不相识。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塔基的地宫内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在同时出土的《衣物帐》册上意外发现这批青瓷被注明为秘色瓷,才使天下大白。这14件秘色瓷大多呈青绿色,部分是青灰色和青黄色。原来,神乎其神的艾色、艾青色就是越窑司空见惯的基本色调,而秘色瓷的外观除多些花俏外,似乎还缺少些想当然该有的奇诡、新意和让人心颤的恢宏。

秘色瓷,或许因为有太多的扑朔迷离,或者是为了太多的赞不绝口,在已往的1100年里,人们不得不久久怀有一饱眼福的奢望。地藏物的忽然呈现,不知逆反心理使然还是秘色瓷之秘潜藏得实在太深,眼前之物不止今人感到平淡,甚或有一种被愚蒙的感觉。一位坦诚的专家直言道:“也可以说法门寺的所谓秘色瓷可能有出自唐代鼎窑者。希望考古工作者,多方采集标本探索之。”



流散物的启示

八棱短颈瓶是笔者幸获的一件五代末越窑产品。同类器见镇江市博物馆有一件,被定名为“五代·越窑八棱盖瓶”,系当地在1980年于宋墓发现的越窑珍品,同时还见诸于其它图册刊录,或称瓶,或称罐,也有的称之为秘色瓷。本文的这件八棱短颈瓶失盖,高14.3厘米,短颈、直口、耸肩、浅圈足,肩塑蛙头状小系。口沿与底边各饰浅刻单线一周,腹体八棱的两侧又竖刻长弧线,整体棱角分明,朴中见秀。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这些特点较符合五代上林湖窑体貌。上林湖越窑以质地细密、灰色胎壁较薄著称,上乘之作不仅形体规整轻巧,平静的釉质与胎骨还结合得十分紧密。五代时,素面与刻划工艺并用使器物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这件棱形瓶的外观在此基础上又别具特色:极薄的釉面虽不见开片,偏带有几丝撩人遐想的牛毛纹;色虽青绿,却又夹些许灰调,并在上下体间微含色泽的交融。尤其让人惊叹的是瓶体的八方直壁仅0.2厘米厚。由此反映出的玲珑秀巧和精工细作,可与一些明清时期的精品媲美。

上林湖产品代表了越窑工艺的最高水平,史籍记载唐末、五代和北宋“唐民不得用”的贡瓷就出在这里。明嘉靖《余姚县志》云:“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并引宋《谈荟》“吴越时越瓷愈精,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对秘色瓷的产地和含义作了诠注。现在,法门寺地宫内的出土物及帐册上的文字已揭开了秘色与秘色瓷的面貌,也为今人寻找地面上的秘色瓷提供了依据。可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对秘色瓷的“秘”,陶瓷学界仍未取得一致见解,也不见秘色瓷标准器之研究报告问世。然而历史留下的文字线索颇显清晰,也有助于判断。如:

《十国春秋·吴越武肃王世家》924年记载:宝大元年九月使钱询贡(后)唐……秘色瓷器……

《十国春秋·吴越文穆王世家》935年:清泰二年九月,王贡(后)唐……全棱秘色瓷器二百事……

《宋会要·蕃荑》973年:开宝六年二月十二日,钱惟浚进……全棱秘色瓷器百五十事

《宋会要·蕃荑》976年:开宝九年六月一日,明州节度使钱惟治进……瓷器万一千事

《宋史·吴越钱氏》976年:太平兴国元年十月,太宗即位,……性贡……金银扣器五百事

《宋会要·蕃荑》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钱性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

由上不难窥见,同为吴越钱氏王朝贡瓷的越窑瓷,实际上档次分明,或者说品级森严:有通言瓷器和秘色瓷器的越窑器;有简称金扣瓷器的贡瓷;还有直呼全名的全棱秘色瓷器。金扣是一种以金、银包口嵌底或贴面的越瓷,全棱则指盖与身带棱带角或器物通体有角有棱者。无疑这给秘色瓷的定性多了一条佐证。以上数据还可推算出秘色瓷的数量大约占越窑贡品总数不足百分之一,这又是一条线索,即所谓“越瓷愈精,谓之秘色”的精稀程度。从中还可以发现,全棱器、金扣瓷不仅少,还应该是王牌秘色瓷。这样说的另一条理由不很复杂,因为,吴越国为求政治庇护,向有实力的大国进贡越窑青瓷的本身已说明了越瓷地位,而在史籍上能被道明全称的器物,则肯定是一方保平安一方求实惠的交易双方均能视作物有所值者。这一点很重要,在当时是国与国之间权其轻重的政治行为,于今日则是不能忽视的学术内容之一。

综观越窑八棱短颈瓶,当有理由相信,它的薄胎薄釉、棱形体状及釉质的玻化程度将给秘色瓷的研究带来重要信息。特别是它可观的存世量,短颈八棱瓶目前发现已有3-5件,长颈八棱瓶北京故宫就有2件,足以保证,要不了太久时间,人们一定能从这些古遗存物上截获秘色瓷的全部奥妙。



法门寺秘色瓷带来的困惑

已见天日的地宫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献给佛祖的珍贵物品,其中的八棱长颈瓶和二件银棱碗显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当标准器。

八棱长颈瓶陈放于地宫后室第四道门内侧的门坎上,当时,“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29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据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馆长考证,“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荼罗坛场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与别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没有被纳入地宫《衣物帐》内。但从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圆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来看,上博研究员陆明华认为“法门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其制作达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确认,这件八棱长颈瓶造型新颖,形态稳健,釉色晶莹,在碟、碗、盘圆器中不愧为供养重器。

另13件置于地宫中室并用纸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帐》注明为:“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银棱碗,据考证亦即史载上的“金扣瓷”。这二件银棱碗因年月侵蚀,出土时部分银棱已显剥落,并让人们一目了然它那釉色偏黄的本相。所谓“银棱”,实际上是裹在碗口与圈足上的一层薄薄银箔,此二碗,因碗壁上例外地贴以五朵用金箔和银箔镂刻成金鸟银花的团花纹图案愈显华贵别致。瓷器上采用“髹漆金银平脱”技法作装饰,系汇合古代漆器工艺和唐代金属的“金银平脱”工艺在瓷器上的一种创举,也是目前仅见的绝品。它的制作远比金属件或漆器上的艰难:须在碗壁上将两种互不亲和的物质反复髹漆粘接,直至把金银图案与釉面坚固贴牢,再经修平、推光、研磨等多道工序方成。由于制作难度大又不易保存,髹漆金银瓷器的发现为史说填补了空白。但美中不足,由于二口银棱碗目前仍处在研究和重点保护阶段,实物和图录均未能与公众见面。

遗憾的是,法门寺佛门魂宝自亮相后,代表越窑最高成就的秘色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特别二口银棱碗,其泛黄的釉色,让行家里手皱眉摇头:“从银棱漆金平脱碗银棱的脱落处,可以看到,其釉面偏黄,说明当时秘色瓷烧造过程中仍有不足,对此两件秘色瓷采取其他的装饰方法补救”。一度给人无限憧憬的秘色瓷,又以弱还原气氛所特有的青黄面目,让人们沮丧无比。

越窑与秘色瓷浅议(一)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晶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底蕴十足。最让人梦寐萦绕的是名传久远的秘色瓷。何谓秘色,史说纷纭:艾色;艾青色;色似烟岚。至于秘色瓷,唐代诗人陆龟蒙最早提及,却没作具体交代。宋代赵德麟在《侯鲭录》中虽有“今人秘色瓷器,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的记载,只比五代“秘色为吴越国钱氏王朝专用瓷”的史录略详尽一点,但仍显含糊笼统。千余年来,对传闻沸沸扬扬的秘色瓷后世人不乏寻找,终因不得要领,以致相见不相识。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塔基的地宫内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在同时出土的《衣物帐》册上意外发现这批青瓷被注明为秘色瓷,才使天下大白。这14件秘色瓷大多呈青绿色,部分是青灰色和青黄色。原来,神乎其神的艾色、艾青色就是越窑司空见惯的基本色调,而秘色瓷的外观除多些花俏外,似乎还缺少些想当然该有的奇诡、新意和让人心颤的恢宏。

秘色瓷,或许因为有太多的扑朔迷离,或者是为了太多的赞不绝口,在已往的1100年里,人们不得不久久怀有一饱眼福的奢望。地藏物的忽然呈现,不知逆反心理使然还是秘色瓷之秘潜藏得实在太深,眼前之物不止今人感到平淡,甚或有一种被愚蒙的感觉。一位坦诚的专家直言道:“也可以说法门寺的所谓秘色瓷可能有出自唐代鼎窑者。希望考古工作者,多方采集标本探索之。”

流散物的启示

八棱短颈瓶是笔者幸获的一件五代末越窑产品。同类器见镇江市博物馆有一件,被定名为“五代·越窑八棱盖瓶”,系当地在1980年于宋墓发现的越窑珍品,同时还见诸于其它图册刊录,或称瓶,或称罐,也有的称之为秘色瓷。本文的这件八棱短颈瓶失盖,高14.3厘米,短颈、直口、耸肩、浅圈足,肩塑蛙头状小系。口沿与底边各饰浅刻单线一周,腹体八棱的两侧又竖刻长弧线,整体棱角分明,朴中见秀。此瓶除足端无釉露出致密的浅色灰胎外,通体满釉,釉面晶亮莹澈,色泽青绿温润。这些特点较符合五代上林湖窑体貌。上林湖越窑以质地细密、灰色胎壁较薄著称,上乘之作不仅形体规整轻巧,平静的釉质与胎骨还结合得十分紧密。五代时,素面与刻划工艺并用使器物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这件棱形瓶的外观在此基础上又别具特色:极薄的釉面虽不见开片,偏带有几丝撩人遐想的牛毛纹;色虽青绿,却又夹些许灰调,并在上下体间微含色泽的交融。尤其让人惊叹的是瓶体的八方直壁仅0.2厘米厚。由此反映出的玲珑秀巧和精工细作,可与一些明清时期的精品媲美。

秘色窑址 秘色瓷


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麟《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简介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历史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千姿百色话钧瓷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宋钧官窑”,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宋徽宗将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后,每年从民间选送36件钧瓷入宫,册封为"神钧宝瓷",弥足珍贵,被称为“国之瑰宝”。宋钧的存世量,目前尚无准确数字,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也是廖若晨星。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无钧不可夸富”的美谈。

钧瓷之所以名贵,在于它端庄古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淋漓的艺术造型;玉润透彻、晶莹欲滴、青如蓝天、红若海棠的绚丽釉色;蚓走沼地、春来冰裂、疏密有致、触无痕迹的万变纹路;瑞雪纷飞、枫叶秋江、星辰满天、层峦叠嶂的意境图案。 尤其是宋钧官窑的产品,由于是宫廷御用,所以不惜工本,其胎骨釉药全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玛瑙石、虎皮玉、阴阳土、豆腐石等名贵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寒风冰冻、春暖软化,然后再用纯净的颍河水,炼泥制釉。由此制成的瓷泥、釉药经艺人的揉搓拍打,浸沾点涂,成型入窑,高温烧炼。

钧瓷釉色全靠“窑变”,“进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釉色,乳光莹润,浑厚透活,绚丽灿烂,浑然天成。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朱砂红、胭脂红、孔雀蓝、宝石蓝、茄皮紫、芝麻酱等。出色的作品乃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变化无穷的色彩美。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釉中经常出现珍珠点、蟹爪痕、兔丝纹、绳网纹、鱼子纹、冰片纹和蚯蚓走泥纹等。钧瓷釉质莹润肥厚,由于低温初烧时发生裂纹,高温阶段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就形成了眼泪流下来一样的"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为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这也是后世仿钧瓷最难神似的地方。

千变万化的釉色和纹路往往出现在一件器物上,相互交映,随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呈现出人物故事、动物图案、绝妙风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雨过天晴、江河万里、晚霞满天、鱼跃龙门、寒鸦归林、梅花点点等等。自然窑变釉画,更令人赞叹不已,似有神助。这些窑变釉画千姿百色、意境无穷,可谓奇珍异宝、精佳绝品,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实为收藏与鉴赏的最佳选择。古人用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呈岚”、“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

宋钧官窑的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宋钧官窑的特征之一: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特征之二: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特征之三: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仿古水平出神入化 一只做旧瓷碗卖30万


这里堆放的瓷器应有尽有,工匠戴着手套,对着一件烛台的边缘使劲地磨擦打磨,是为让瓷器有使用过的痕迹

这里不仅可以为国内外一些博物馆修补“国宝”,而且还能为一些文物贩子比照各代“文物”仿造“工艺品”

这里可以把失传千年的北宋汝窑瓷仿制品做旧后流入市场,“要三十多万,因为只有说高一点,才认为是真的”

赝品古陶瓷市场价格不菲,河南“赝品专业村”仿古水平出神入化。在有中国钧瓷之乡之称的禹州神垕镇,随便走进了一家农家院,院子里的空地里、墙角下,可以看见各个朝代的瓷器是应有尽有,这些在古玩市场里身价成千上万的钧窑“文物”,仿佛成了一堆无用的垃圾。

“发烧友”高价买个赝品当宝贝

陈举烽是郑州一家茶叶公司的老总,收集河南的古陶瓷已经七八年了。作为一名古陶瓷收藏的“发烧友”,陈举烽对自己的眼力还是很自信。他特意请来河南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景顺参观他的藏品,并拿出了一件刚刚收到的唐白瓷双龙樽,请陈景顺鉴定。

陈景顺问:“当时收这件东西花了多少钱?”陈举烽回答:“他要的挺贵的,要15万,但我还价,也就7、8万块钱。”然而陈会长在仔细地观察了这件价值8万元的唐白瓷双龙樽后,发现这个瓶子只有肩部一面腐蚀脱釉,但其他地方却完好。“出现这种腐蚀的,只有一种情况,墓葬时候倒下,整个面积都应该腐蚀,为什么下面没有腐蚀,唯独在肩上腐蚀,这个你可以考虑,这是人为做的,明显这是酸烧过的。”

看着自己大价钱却买了一件赝品,陈举烽很不甘心。他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件被精心包裹的宋代汝官窑瓷盘。然而陈会长的判断,让陈举烽心都凉了。“你这个东西属于仿制品,高仿的,这是有意把它打烂,打烂以后又修补给你误导,现在很多市场上出现的,都是发乌发黄,都是算作伪做旧的东西。”

文物仿制登峰造极 外行难认

记者来到禹州神垕镇,这里仍然还沿用古代用煤来烧窑的方法,在窑炉的背后,记者看到了一口锅,这是用来做旧的重要工具。记者走进院子后面,这里面别有洞天。这里堆放的瓷器更多,每一件黑白花瓷盘表面有厚厚的一层土。一个工匠戴着厚厚的手套,对着烛台的边缘使劲地磨擦,并用一个铁棒,对边缘进行打磨,这是为了让瓷器有使用过的痕迹。

老板告诉记者,好货都在房顶,让我们自己去挑。到了房顶着实让记者吓了一跳,整个屋顶全部都是已经做旧的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各种瓷罐、瓷盘陶俑等。记者随即拾起一个宋代造型的钧瓷花瓶,外面虽然糊了层泥,但线条流畅,开片清晰可见,制作精良。而这样的器物价格才不过两三百块钱。“这个一般人都看不出来,这个打烂的可以做一件残器。”

记者随后来到了位于邙山山脚下的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作为唐三彩古窑址的所在地,当地人说,这里不仅可以为国内外一些博物馆修补“国宝”,而且还能为一些文物贩子比照各代“文物”仿造“工艺品”。

在南石山村里一排排农家小院里,到处都堆放着仿古的唐三彩、陶俑和汉砖。据了解,南石山村现有成规模的文物仿制厂20多家,小作坊则为数众多,他们除了仿造、复制三彩、陶器等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同时也都仿造、做旧“文物”,当作另一种价格稍高的“工艺品”公开叫卖,而且销路非常好。文物仿制者称:“像北京、广州的人都来这儿买,去古玩市场上卖。在我们这儿卖100块钱,拿出去就要卖500块。

七八千的碗 被做旧后卖30万

记者走访了几家专门仿制文物的作坊,真是大开眼界,看到一件件崭新的现代制品怎么变成了以假乱真的仿古文物。不过在真正的仿古高手看来,那些作坊的手法也还只是小儿科。说起来,你可能都不相信,现在连失传千年的北宋汝窑瓷都有人能仿造出来。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并被称为“五窑之首”。特别是汝官窑,其烧造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汝瓷在中国瓷器中的至高地位,使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珍宝。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马聚魁告诉记者,经过数十年研究,古代汝窑工艺他已经掌握。“整整十几套工艺,根据汝瓷的特征进行仿制,一个特征对着一个特征进行仿制。假如有10项特征,仿制9项就不等于成功。”

马聚魁说:“有很多人拿我的工艺品出来做旧。”他拿出一件他非常满意的瓷碗,告诉记者,这个碗只要做旧后流入到文物市场,立刻就会身价倍增。“这个要卖七八千。要做旧就没底了,有要几十万的,三十多万,因为只有说得高一点,才被认为是真的。”

钧瓷不做“唐三彩”


自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荣昌钧瓷坊烧制的“祥瑞瓶”、“乾坤瓶”和“华夏瓶”分别成为过去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国礼;近年来各地举办的文物拍卖会上不时传出钧瓷珍品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高价成交的消息:作为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哥、官、定”之首的钧瓷依然高贵不可方物。

郑州北古玩城中,钧瓷一摆就是一地,一件尺把高的观音瓶,要价只有三五十元甚至十几元;无数办公楼、写字楼、饭店、银行的大门两边,都立着高达米余的钧瓷大花瓶。物以稀为贵,钧瓷好像不值钱。

这让人想起了唐三彩。唐三彩出土至今不过百年,却已从当年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国礼堕落成了地摊货,再无人以之为荣。钧瓷会不会重蹈覆辙?

用原产地保护划个圈

原产地域保护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它通过确定产品生产标准,以法律形式规定原产地域以外的生产者不得使用、假冒受保护的产品名称。

2003年9月,钧瓷获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钧瓷这一名称再不能随便使用:地域上限定在包括钧瓷发源地神篨镇在内的八个乡镇;工艺上必须保持自然窑变,不能人为控制。

“为此,2004年,省质检局出台了钧瓷生产技术标准,省艺术行业协会出台了钧瓷艺术标准。至此,钧瓷正品、精品、珍品、大珍的等级标准得以确立。以往那种精品、珍品满天飞的情况得到了初步遏制。”禹州市陶瓷局某负责人说。

创新才有出路

对于钧瓷,没有哪个问题比创新更能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

“造型创新上,过去只有瓶瓶罐罐,去年涌现新造型180多种,其中57种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有了专利,别人不能模仿,量少才能价高。”那位负责人说。

“创新首先是造型创新,这是对钧瓷文化的丰富,但不是凭空的,要与时代审美口味吻合,不能停留在古代的时代内容上。”禹州钧瓷研究所所长张金伟说:“有了新造型,还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确保成果不被胡乱模仿,不走样,从而一方面保护利益,一方面确保艺术品位。”

造型创新推动了工艺创新。“由于烧制工艺落后,古代有钧不足尺的说法,超过一尺的瓷器就烧不成了。祥瑞瓶刚设计出来时,很多专家都说不可能烧成。因此,必须创新工艺,否则新造型同样烧不出来。”荣昌钧瓷坊总经理苗峰伟说。

在钧瓷研究所和荣昌的珍品展览室里,不仅有观音瓶、将军瓶等传统造型,还有人物、动植物以及各种其他造型,钧瓷从玉雕、雕塑、青铜器等艺术和其他瓷器品种中吸取了不少的创作灵感。

做阳春白雪 不做下里巴人

钧瓷烧制素来讲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自然窑变,故而极难控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存在技术或艺术缺陷的残次品是否砸碎,代表了对钧瓷发展道路的不同认识。

在众多钧瓷厂商把十几元的钧瓷推向市场时,苗峰伟说:“钧瓷是艺术瓷,就要走阳春白雪的路线。”荣昌门前建有钧魂台,里面全是被砸的碎片。据他介绍,2000年开始砸瓷,砸了几万元的货,被人当成傻子,现在一年要砸价值上百万元的次品,像祥瑞瓶,前后共烧坯26000多件,只留了999件,其余的连同模具全被毁掉。“我的理想是一年烧10万件,只保留36件,其他的全部砸碎。”他说。

“荣昌要走劳力士、轩尼诗之类的国际顶尖品牌的路子,我想尝试一下,给其他钧瓷生产厂家做个示范。”苗峰伟这样描述他的品牌路线,“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是把传统的艺术品和现代的市场运作结合起来。”

“越是残次品,利润越高,这是为什么地摊上也有钧瓷的原因。”张金伟说:“同时,也要烧制一些大路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不能影响整体品位,一定要有高品位的精品引导,没有这个,必然走唐三彩的老路。唐三彩的没落,不是因为量大,而是因为没有创新,没有精品提升其品位。”

成化斗彩的胎、釉、色及造型


理清成化斗彩的确切含义之后,还要对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胎釉方面: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 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彩色方面:

丰富而华贵。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 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 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 弱”。实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独特品种。孔雀蓝与孔雀绿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 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 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应该说,若无成化颜色的丰富,便不会有尔后嘉万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 彩等的发展成就。

造型方面: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 -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 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选介。

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 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微,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