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明宣德景德镇窑洒蓝釉钵仅存世三件,竟用来喂鸡

明宣德景德镇窑洒蓝釉钵仅存世三件,竟用来喂鸡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11-16

景德镇古代瓷器。

八号门陶艺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上面这只大碗,别看它如今舒舒服服地待在首都博物馆里,接受着千千万万参观者的顶礼膜拜,当年在被发现之前,它可没少受“委屈”。

老太太的喂鸡盆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一位老太太。进屋后,一句话没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

“我要把它卖了换钱”。

工作人员拿起来一看,是一只蓝色大碗,胎体厚重,釉色浓淡均匀。再看碗的内部,碗里有些磨痕,而且还有污垢。

“老太太,这碗是做什么用的?”

“最早是家里装盐的,后来觉得太大不好用,就用来装鸡食喂鸡了”。

工作人员这才明白为什么碗里有污垢。

“那您准备卖多少钱?”

“这只碗在家里已经很多年了,应该是有点年头的古物。不过,它虽然看着结实,但蓝色中还有白点,可能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东西,价钱嘛……看着给就是了。”

最后商量着,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人民币,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当碗内底的污垢慢慢被洗净,正正方方的六个字显露出来一一“大明宣德年制”。

这六个字是青花年款,笔画纤细规整,确实像明朝宣德年间的风格。如真是老物件,算起来,这碗至少得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罕见洒蓝釉碗 全世界仅存三件

一般来说,瓷器的落款都在器物外底部,而这件却在碗内心,这是非常少见的!工作人员立马意识到这碗不是一般的老物件,马上向领导汇报。

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门口停满了汽车,几位著名的瓷器专家陆续赶来。当把这只蓝碗摆上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TaOcI52.cOm

从器形、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根据器型特点,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老太太一定没想到,这碗最珍贵之处正是她误认为有缺陷的地方,即碗上的白点。

洒蓝釉碗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十分复杂,因为要二次烧制,所以成功率很低。一般来说,由于做工精细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雪盖蓝

如果器物满身吹釉,吹得不均匀,深浅不一,就是雪盖蓝;如果均匀地密布于瓷柸上,形成星星点点,才是真正的洒蓝釉。

吹釉

精致典雅 昙花一现

传世宣德期间的洒蓝釉制品极为少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仅三件。

除了首都博物馆的这件外,

一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另外一件原被仇焱之老先生收藏,

1980年11月2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70万港币被香港赵氏拍得。

明宣德 洒蓝釉暗刻龙纹钵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出现到消亡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呢?

当年,宣德皇帝迷上了掷色子的赌博游戏,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御窑厂的工人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创新地烧制出了洒蓝釉碗,宣德皇帝很满意。

宣德皇帝

但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驾崩了。宣德死后,掷骰的游戏不再流行,洒蓝釉瓷的出品量便逐渐减少。

之后的皇帝也曾下令烧制过这种瓷器,但由于工艺极为复杂,成功率又极低,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宣德之后,洒蓝釉就停烧了……

明宣德蓝釉暗刻龙纹骰子碗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佛山陶瓷的三件大好事


佛山陶瓷经过近三两年的折腾,现在似乎有了一个能描划出一个轮廓的基本定论:佛山陶瓷要利用现代科技进步实行提升和转型使之成为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客观公正的评论,当前有三条依据:①经过前一段的陶瓷产业调整,不管过程如何,普遍反映现在佛山城市的空气、道路、环境比以前清洁多了,好多了;②在佛山市“3+9”特色产业基地方案中,陶瓷业仍然列为打造成为“世界陶瓷之都”的三个世界级产业之一;③最近,佛山市政府正式审批通过了由市经贸局组织编写申报的“佛山陶瓷产业基地高明示范园规划方案”项目。三者加起来就是现在的佛山陶瓷经调整一段时间之后总算初步出现有效果、有目标、有行动。

三件事都是老百姓、社会、行业、企业欢迎的带有综合性的大好事,三者既相互关连又独立的大好事。建立一个世界级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山陶瓷是国家、政府、行业三代陶瓷专家、企业家、陶瓷人支持奋斗的结果,毁之容易再建难。可以判断,现在在中国乃至世界再找不到有第二个“佛山陶瓷”曾有过的这个样子了。也只有佛山这块地方(如果不再折腾的话)能再保持二三十年的优势。因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优势,尤其是建筑卫生陶瓷的优势,规模数量、产业体系配套、大规格砖制造、装备、劳动人力资源、研发、展示、高端产品等等,全集中在“佛山陶瓷”中体现出来。

在佛山土地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能划出3500亩乃至上万亩来建陶瓷示范园是应该特别珍惜的,不但要看到园内的事,更有意义是园内影响园外带来的效应。我认为园的开发关键是六个字:“定位、创新、把关”。要把位定好,要有进步,要围绕着定位把好门关。

园建好了,带动一片园外的,就是最好的支撑了“3+9”工程之一的实现。未来的佛山陶瓷应该更开放,走出去的可以回来,国外的可以来,新的企业可以从这里创业。

康熙洒蓝釉碗


康熙洒蓝釉碗,高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5.2厘米。器型端庄,足脊呈泥鳅背状可见旋纹。露胎处细洁润白似“糯米胎”。内施白釉闪青,外吹喷洒蓝,釉色莹润。壁厚墩实,手感沉重。碗底至口沿渐薄,口端不圆稍微翘棱。足内施白釉,侧视显见水波纹。底署青花双栏圈款。

其施釉工艺是在烧成的白釉瓷胎上,用竹管蘸以钴为发色剂吹施。《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但是宣德年间雪花蓝非常少见,至清代康熙时期有显著发展。《南窑笔记》称洒蓝为“吹青”。民间依据蓝釉表面形貌,又有“鱼子蓝”之说。

此碗型制规整,古朴雅拙。造型为《康熙器型示意图七》之八的墩式碗。同时,圈足虽有旋痕,看上去表面粗糙,用手抚摸感觉润滑。口端不慎一线残磕剥釉露“齿”,“却不见有冲,可见康瓷因质地坚硬而十分耐冲击。这也可以作为瓷器鉴定的间接依据。”

釉汁凝厚晶莹,蓝白斑交融,仿佛雪花飘落隐露在蓝釉之中。上海著名鉴藏家高阿申先生在实鉴光绪洒蓝釉碗时指出:“该碗之蓝、白釉过于细微,致白于蓝的反差几乎不见,比起当朝民窑的雪花蓝品种有很大落差。”尤其是对康熙洒蓝釉双耳盖碗的鉴评:“蓝釉中满布浅淡如溶雪的白色斑点,色调含蓄文静。”笔者认为和此碗雪花蓝釉色极为相似。

不仅如此,按高阿申先生指教:“把识瓷焦点对准于古瓷的一些本质问题上,尤其是那些不易仿作的细微之处。”参照此碗“侧视底胎釉面可见一圈圈浅显的波纹,很像石块投入水面后所形成的扩散状水波浪圈,此为清三代瓷器底部较常见的釉面特点”和“锯齿痕在清三代单色釉器上应该是共有的”独特精准鉴断都十分吻合。

所以,这件洒蓝釉碗,从造型胎釉各方面,均显示出康瓷的风貌特征,据此当鉴为:康熙洒蓝釉碗。素美文雅“诱色”迷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景德镇窑址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 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 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全球仅三件的乾隆墨地粉彩


乾隆皇帝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件珍贵到称为国宝的藏品,详情看下图

墨地粉彩花鸟纹大碗

此件藏品在白色胎上施红,紫,黄,绿等五彩料,绘制硕大的荷花。又在纹饰间隙处填入墨色彩料,形成背景底色,启到衬托纹饰之效。色彩鲜艳,浓郁幽深,在墨地的衬托下纹饰更加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全器绘画工致精丽,装饰新奇别致,色彩搭配独到,别有一番视觉之美。

这件被郭自广专家断代为清朝的稀有瓷器珍品,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口径25公分的墨地粉彩荷花纹碗相似,两者在器形、规整度、釉色(墨地光泽度) 与老气度及其神韵,尤其是墨地坚硬如生漆,光可清晰鉴影,等方面均极为类似。郭自广介绍说,这件藏品口径25.5cm,底径11.6cm 形体极其硕大,绘有花鸟纹,荷花十分形象生动,釉色自然,绘画传情,品相完美。据悉,这件藏品系美国资深收藏家自祖上获传。全球仅三件。一件于英国博物馆珍藏,还有一件现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第三件就是我今日介绍的这件,前为美国高级文玩藏家珍藏。

细节

半个多世纪以来,清代墨地粉彩瓷器精品在西方学术界一直未停止过争议,主要围绕在康熙墨地粉彩到底是官办还是民造,是否清末才有墨地粉彩大器形精品传世等问题,就连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墨地粉彩瓷器也一直被广泛争论。“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学界普遍认定,清代任何墨地粉彩的大器形瓷品都堪称传世杰作。”

在他看来,大件完整的清代墨地粉彩器物之所以在中国罕有,是与清末民西方的掠夺有关。据陶瓷鉴定大师郭自广回忆,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文物部门一直在全国各地征集搜寻墨地粉彩器物,但收获甚微。古籍有载,“黑白等地而绘粉彩,以黑地为贵。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因此,郭自广表示,热切欢迎中国国内专家参与评鉴,以改变中国学术界普遍对墨地粉彩从无研讨会的冷寂,更欢迎中国买家珍惜国宝回流的机会。

底款

据悉,在今年11月还将同时推出一件广彩花卉人物纹大碗,是世界第二大古董艺术品碗,口径为25.5cm,内外侧绘有人 物花卉纹,广彩的最大特点就是全身满纹,繁缛的纹饰是根据锦缎织布上的图案而来。画法主要采用开窗的画法,肩部和开窗之间绘制八宝图案,彩料浓厚保存较好。人物神态各异、生动有趣。刻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广彩有在世界各国博物馆都有收藏,如“大英博物馆、伊斯丹堡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等。可见广彩当时在欧洲人心中的地位。这里多说一嘴,笔者收藏多种纹饰造型的出口瓷器,发现这些瓷器在国外反而保存的比较好,外国人对自己珍爱的东西使用起来都是很用心,轻拿轻放、极为爱惜。上一些细节图给你们。

碗里

碗边

此件藏品在我们看来是无价的,但藏品既然公开拍卖,欢迎各大行家前来竞价,我们整理了乾隆时期段峰时期藏品的拍卖高价记录

清乾隆时期稀品成交,其中一件于北京博物馆

清代的墨地粉彩或五彩,素三彩等成交记录很多,但多为雍正时期和康熙时期,成交价格也是平平。乾隆时期的墨地粉彩市面上是寻不到的,多为大藏家私藏,既然谈到这里,整理个别雍正和康熙的成交记录供大家作比对。

清康熙时期墨地三彩成交价6,440,000人民币

清光绪时期墨地五彩成交价3,136,000人民币

清雍正时期墨地绿彩成交价2,001,360人民币

把这些成交记录公布,好让各大藏家深知清朝历代,属乾隆时期瓷器最为精致,最为稀少,价格自当不能相提并论。最后附上藏品实拍细节供大家仔细观看,这是清乾隆墨地粉彩第一次公开亮相,将在香港如期举办拍卖会,广大藏友和专家们可前来观摩。

明洒蓝釉高雅脱俗


洒蓝釉是一种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制作严格,工艺复杂,需两次制作才能完成。它和青花瓷器比较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风格上的不同。今日,中国古玩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读者介绍明代洒蓝釉鉴定要点。

洒蓝釉为吹釉工艺的运用,这个时期出现了雪盖蓝,也称洒蓝,同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豇豆红瓷器。青花瓷器是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以钴作画,将钴料吹于坯上。当器满身吹釉而呈一色均厚,就是单色釉,吹得不均而且厚薄不分、深浅不一,这就是雪盖蓝或豇豆红。吹釉不但吹出了雪盖蓝和豇豆红,而且还宜于贴花留白,为瓷器工艺带来了方便。就其装饰效果而言,完全取决于钴料和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均匀地密布于坯上,则形成嘉靖四青釉的装饰风格;如果吹出来呈星星点点,则形成了洒蓝釉装饰效果。吹釉可以形成精细留白、挥洒自如的工艺。因为也有用剪纸先贴于器上,然后吹釉,吹完后将剪纸拿掉即成留白,在很大程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比用手涂绘省事多了。

资料表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上曾出土宣德年间的洒蓝釉瓷片。看其釉色,似为实验所用,这就说明在明宣德时期就开始创新这种釉色。它的基本特点是:器内为白釉,外墙是星星点点如雪花状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之中,好似釉中朵朵雪花点,又如鱼籽泛于釉中,显得高雅脱俗,令人把玩着爱不释手,浮想联翩,所以也被称为“雪花蓝”、“鱼籽蓝”。

收藏者可根据以下口诀归纳鉴别要点:元末初现行吹釉,明朝宣德始形成。吹青可出雪盖蓝,吹红则为豇豆红。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江西的景德镇窑


中国南方瓷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南朝。五代时期仿烧唐代名窑越窑和邢窑的产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持续不衰。北宋和南宋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以湖田窑为中心,生产青白瓷。早期产品以碗、盘为主,用拉坯、过内范、修足三道工序成型,用匣钵正烧法烧瓷。釉色白里泛青灰或泛黄。中期以快轮拉坯,铁刀精细修琢,胎体和釉质致密,烧制极佳,青白釉温润如玉,以刻花、划花手法作出水波、飞凤、莲荷、牡丹、游鱼等装饰,简练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晚期学习定窑工艺,用覆烧法烧瓷,产量成倍增长,繁缛严谨的印花装饰大量流行。两宋时期,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国际有广泛的市常 元代各地瓷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景德镇窑在宋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管理瓷器生产的政府机构——浮梁瓷局。此时继续生产青白瓷,即枢府釉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和蓝釉描金等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

明代景德镇窑规模更大。洪武年间建立御窑厂,把千百年来南北瓷窑的优秀工艺加以继承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从洪武年间开始,皇室对御窑厂瓷器生产控制极严,出现了景德镇古窑瓷厂规范化趋势。瓷器的胎质、釉色都超过历史水平。创烧彩瓷、素三彩等品种。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江西的景德镇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宣德景德镇窑洒蓝釉钵仅存世三件,竟用来喂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宣德景德镇窑洒蓝釉钵仅存世三件,竟用来喂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