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汝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大连新丝路领略方寸瑰宝:汝窑瓷器邮票魅力无限

大连新丝路领略方寸瑰宝:汝窑瓷器邮票魅力无限

汝窑瓷器鉴别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11-17

汝窑瓷器鉴别。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宋代就享有“汝窑为魁”之誉的清凉寺汝瓷则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青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2002年3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正式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文物独特的魅力。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宋代就享有“汝窑为魁”之誉的清凉寺汝瓷则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青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2002年3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正式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文物独特的魅力。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小编推荐

领略千年瓯瓷魅力 听听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八百里苍龙脉动,千回百转,奔腾到东海。瓯江的水,如同伟大母亲甘甜的乳汁,无私地孕育了大江两岸的万千生灵,铸就了无边的氤氲气象、勃勃生机。当最后深情地扑向大海的瞬间,它又一个龙回头,把百工的纤巧技艺永久地留给温州这片土地,于是星斗般洒落了瓯绣、瓯塑……其中就有那些美轮美奂的瓯瓷。

近日,记者走进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采访了这支旨在复兴瓯瓷的民间团队,近距离领略了瓯瓷魅力,听述了瓯窑和瓯瓷每一件作品出土背后的故事。

“发福”狮子讲述千年的故事

这是一件西晋瓯窑青釉狮形烛台仿品,其真品现珍藏于温州博物馆,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

狮子如果发福了会是什么样子?在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里,记者就看到这样一只“发福”的狮子,胖嘟嘟的狮躯披着一层淡淡的黄褐色釉彩,配上短而肥的四肢,形象憨厚可爱。特别是那柄留在丰硕屁股上的一小圈尾巴,怎么看都不像是孔武有力的狮尾,更像是一只卡通猪身上打圈圈的尾巴,很难让人感觉兽王的威严与强悍。然而说起这只“发福”狮子背后的故事,却不得不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西晋瓯窑青釉狮形烛台仿品,其真品现珍藏于温州博物馆,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论工艺成熟年限,眼下受人追捧的青花瓷只能算是它的“徒子徒孙”辈。

据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景炜介绍,相比名声响亮的青花瓷,温州制瓷历史更加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700年前西晋杜毓的《荈赋》中就提到:“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意思是品定茶器东瓯瓷为最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文字记载下来关于陶瓷窑址的信息,而“东瓯”指的就是浙江温州一带。

代工生产显示千年前瓯瓷就已走出国门

北宋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1983年在温州市郊景山出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趋于成熟,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和装饰艺术独具风韵,与众不同的釉色风格已经形成,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缥瓷”。缥瓷作为青瓷中的上品,其釉层致密细腻,匀洁光润,手感滑爽,若小儿肌肤,釉内含有致密的气泡好象聚沫攒珠一般,美观异常。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晋人潘安(也就是古今第一美男子)在《笙赋》中提到,当时人们就把品尝甜蜜爽口的金黄色瓯柑和用丝帛般瓯窑瓷器盛装美酒,看做人生难得的享受,验证了古人对瓯瓷的推崇。

据文物部门考证,温州的瓯窑遗址分布广泛,仅我市已发现的瓯窑遗址就有150多处,可见瓯窑当时的火爆程度。特别在两晋、唐、宋等时期,温州民间几乎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瓯窑烧制的器皿。瓯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外商人前来订购。唐代以“西山窑”为代表,一种名为“急须器”的瓷器更一度远渡重洋,出口日本,享誉东洋。

而1983年温州市郊景山出土的北宋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更是验证了瓯瓷走出国门的足迹。长期从事瓯瓷研究的陈景炜告诉记者,从花纹风格、造型来看,这只壶并不符合当时古人的审美标准,而有着浓厚的西亚金银器风格。这也说明瓯瓷当时不仅已走出了国门,而且其独有的加工工艺被外商所认可。这样看来,外商下单,工厂加工的OEM模式原来在古代温州就已盛行。

重拾瓯瓷工艺力争找回昔日荣光

江心屿瓷盆,融合江心屿、大榕树、茶花三种元素。

然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随着毗邻的龙泉窑的崛起,精美的龙泉青瓷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到了明朝,江西景德镇白瓷和五彩瓷兴起,瓯窑青瓷一时四面楚歌,从此逐渐在历史中销声匿迹。

瓯窑曾是厚重东瓯文化的一条纽带、一座平台。可如今,已只能在古迹中才能依稀找到它的影子,瓯瓷的烧制工艺更是一片空白。

随着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推进、恢复、传承瓯窑这一温州历史文化瑰宝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了顺利实施。这让陈景炜等一批旨在复兴瓯窑的“发烧友”们如沐春风,历经半年,以陈景炜为首的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这支民间团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已经熟谙瓯瓷烧造、釉下彩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在研究所里,陈景炜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融合着温州江心屿、大榕树、茶花三种元素的江心屿瓷盆说,“这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光这个产品我们就烧制了十多种不同的釉色,并反复在1200度-1300度的窑温度中一度一度进行调试,仔细记录各项数据,目前成功率已达到90%,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对照古瓯窑遗址发掘的瓯瓷样本,反复摸索和试验,加上过去多年在景德镇、宜兴做陶瓷的丰富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景炜终于摸索出了最接近瓯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拾回了老祖宗的手艺。今年7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瓯窑已在永嘉龙下村重燃窑火。失传数百年的瓯瓷技术重出江湖,力争要找回昔日荣光。

古典中融合时尚创新让瓯瓷更具生命力

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景炜说,要在瓯瓷中见到时尚的影子,让新瓯瓷更具生命力。

“瓯瓷要复兴,关键就要有生命力。”面对成功的喜悦,陈景炜不失冷静。他说,瓯瓷的消亡就在于缺乏创新而遭受市场淘汰,重拾工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离复兴还要走很远的路。

据陈景炜介绍,自7月首窑后,研究所又在巩固工艺的基础上加紧新产品设计和研究,除了满足“瓯人”需求的酒具、餐具、茶具及日用瓶罐之外,还进一步研发了几类“礼品瓯瓷”,如江心屿瓷盆、龙形瓯字瓷盆、老板杯、12生肖和“瓯三彩”等。而这些瓷器除了保持特有的瓯瓷元素以外,还融入了地方特色、人文历史及现代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推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瓯瓷产品。用陈景炜的话,就是要在瓯瓷中见到时尚的影子,让新瓯瓷更具生命力。

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如今在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的创作团队里,我们更是看到了瓯瓷复兴的希望。20多名来自中美院、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学生被瓯瓷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建立了动漫与瓯瓷结合这一新课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是一项大胆的创新,更是在为瓯瓷复兴积蓄力量。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瓯瓷必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温州通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汝窑瓷器的类型


从近十余年来汝窑发掘资料得知,汝窑器物十分丰富,凡传世品所见,除出戟尊外,窑址中均有类似标本出土,而且器型远不止这些。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孔盏托、划花海水纹钵、套盒、壶、梅瓶、鸟首型器等。

传世的汝窑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直口瓶、纸槌瓶、鹅颈瓶、碗、莲花大腕、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盏托(花口)、水仙盆等。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博物馆。

盘、碟是汝窑瓷器中较多的一种器类,已见著录20余件。盘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盘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间,口径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间。有的盘呈六瓣花口,为宋代典型的式样。碟相对较浅,高度约1.5厘米至3.3厘米之间。盘、碟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足盘是比较特殊的一件,从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当时烧造的三足盘数量不少,窑址中有大小数种规格的三足盘残器。这种器型在宋代其它窑口未见,是宋代汝窑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窑中常见的器类,式稍深,有圆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间,亦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窑洗镶有铜口,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釉面开有片纹,是较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传世有三种:

(1)撇口碗,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碗高在6.7厘米至6.8厘米之间,口径16.8厘米至17.1厘米,足经7.5厘米至7.7厘米之间。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口、足直径略大于在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两件碗均采用满釉裹足支钉支烧。

(2)莲花碗,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经8.1厘米。碗呈十瓣莲花形,似宋代常见的注碗形制,宋代南北方瓷窑均有烧造,为宋代常见器型,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3)直口碗,上世纪80年代宝丰清凉寺蛮子营村出土,碗呈直口直壁,近底略收,此种器型在宝丰清凉寺窑及河南其它窑口生产的均釉、青釉碗中较为常见,支烧方法与其它碗的支烧方法不同,未采用支钉支烧法,而采用垫烧。

瓶,汝窑瓶目前所见的有纸槌瓶、撇口瓶、胆瓶、鹅颈瓶几种,瓶的一般高度在18厘米至22.4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厘米至9厘米之间。

如纸槌瓶,造型很美,瓶口微撇,长颈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线条柔中有刚。另一种瓶与纸槌瓶相似,只是口上出一平沿,类似的造型在宋代龙泉窑青釉瓷器中亦可见到。

三足尊,传世共两件,北京故宫的三足尊较小,高12.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8厘米。三足尊为宋代瓷器造型之一。定窑、龙泉窑亦烧造,是仿汉代三足尊的形制,尊为直口直壁,器身饰三组凸起的弦纹,上下饰弦纹各两道,腹中部,一组饰三道弦纹。下呈三足。足底亦见支烧的痕迹。

奉华尊,仅见台北博物院一件,尊高16.3厘米,口径13.1厘米至13.5厘米,足经9.5厘米。因底部刻“奉华”二字,故名奉华尊。该器型宋代均窑、官窑亦有烧制。尊底部有5个支烧痕,支烧痕不是汝窑瓷中常见的芝麻大小,而是不甚规整的较大支烧痕,是较为特殊的一件,因其支烧方法特殊,窑址中又未见此类似的标本,故且存疑。

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各有收藏。水仙盆呈椭圆形,口微敞,下有四足。水仙盆高5.6厘米,至5.7厘米之间,口径15.5厘米至18.6厘米×22厘米至23厘米之间,足经13厘米至15厘米×19厘米至21.6厘米之间,底部有六个支钉痕。这种水仙盆,清代雍正、乾隆有仿汝窑的,所仿釉色逼真,造型亦很接近汝窑,实能乱真,在鉴别上应当十分谨慎。

盏托,目前所见两件,有圆口与花口之分,分别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与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口径为16.8厘米左右。盏托亦是宋代常见的器型之一,南北方瓷窑均有制作,北方耀州窑、定窑、均窑、南方江西景德窑烧制的各式盏托,造型丰富。在宝丰清凉寺窑址中还发现有镂空盏托,为汝窑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综上所述,汝窑各类器物高度与口径一般未超过24厘米,大多在十几厘米至23厘米之间,器型没有太大的,这是汝窑器物的特点之一。汝窑为何不烧或很少烧大型器物呢?汝窑北宋末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传世汝窑器物无大件的真正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