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北宋官瓷的保护和传承

北宋官瓷的保护和传承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全瓷的瓷砖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2020-11-17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北宋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瓷器,是汉族陶瓷史上唯一一个将窑址建在宫廷烧制的瓷器。当时,北宋官瓷结合瓷器制作大师的精湛技艺与宋徽宗的艺术才华,既在制作技艺上远远超出民间瓷器,同时又充盈着皇室瓷器的华贵与精致。

在金兵攻克汴京时期,宋徽宗忍痛毁窑,北宋官瓷就此停止生产。宋高宗时期,斥国资复古礼器,最终传承了北宋官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南宋时期,瓷器的需求量增大,朝廷大量烧制以北宋官窑为蓝本的南宋官瓷,使得两宋官窑得到延续,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清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北宋官瓷,并敕命工匠对北宋官瓷进行仿造。清仿北宋官瓷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一些仿烧作品几乎可乱真。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世界著名的文物收藏机构,均藏有乾隆时代仿烧的北宋官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质、釉色,均达到了宋以后历代仿烧官窑的最高艺术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北宋官瓷的恢复,通过立项研制,最终研制成功。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开封市政府2014年第一批颁布的民办博物馆,该馆隶属于开封宏达检测集团和宏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生产、展示于一体的地方民办博物馆。多年来不断挖掘、研究北宋官瓷精湛制作技艺,生产出的官瓷可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官瓷传世真品相媲美。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tAoCi52.COM

手拉坯工艺制品储罐和笔洗

在博物馆的经营过程中,博物馆还免费为开封市民以及外地的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进馆内免费参观,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陶艺,馆内的陶瓷艺人也会为其烧制,瓷器出窑后可带回家。此外,博物馆成立实习基地,为开封市内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免费传授学生关于瓷器的知识,学习和了解陶器制作工艺。

1984年用煤窯烧制的传世品器型:方尊

1984年煤窯烧制:出戟尊

现在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经营慢慢趋向稳定,烧制成功的瓷器,经常被全国的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购买,也被一些外地的瓷器店和厂家来此批发瓷器。另外,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还会带着制作精致的瓷器参加一些民间艺术的展出,不断扩大北宋瓷器的传承。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馆内展品共计2000余件,主要分为1984年煤窑烧制官瓷作品、历代瓷器作品和现代瓷器作品展区。

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展厅陈列的北宋官瓷精制作品

展柜陈列的是2010年在烟台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大弦纹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官瓷制作第一次素烧过的半成品:茶壶、公道杯、菊花茶杯

对于今后北宋官瓷的传承,开封宏达集团将会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形成文化、商业、旅游共同发展,做好官瓷的展示、展销以及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动北宋官瓷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小编推荐

官钧瓷器“北宋说”遭质疑


明代方流鸡心扁壶

近年来,随着河南禹州市钧台窑遗址最新出土文物的发现,许多中外学者对“官钧北宋说”这个主流论点提出质疑。在河南禹州去年举行的钧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官钧”瓷器究竟是北宋还是元末明初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由于缺乏关键性的证据,该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无法有定论,“官钧”瓷器“北宋说”仍然占据着主流。

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们一直在关注“官钧”瓷器年代的争论。今年初,该所获知有一批“官钧”瓷器刚刚在河南钧台窑遗址出土后,由于保管不善而流落民间,便向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准备将这些珍贵文物回收珍藏。在获得该基金资助后,他们以有偿捐赠的方式接收了约160件“官钧”瓷器标本,其中包含许多前所未见的器类与器型,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事实证明,这批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正是古陶瓷学界一直在寻觅的物证。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们如获至宝,马上开展了对这批钧瓷生产年代的研究。经过科学细致的器物排比、文献考察和广泛征询,大家一致认定,所谓“官钧”瓷器实为明代产品,绝非北宋制品。比如其中一件“方流鸡心扁壶”就是具有断代意义的典型钧瓷器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这次研讨会上,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和副所长郭学雷正式公布了“官钧明代说”的研究成果,并为这项成果提出了翔实可靠的证据。他们提出,传统认为的宋徽宗“艮岳”与“花石纲”之役与“官钧”花器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钧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也是根据部分明清文人的推测和伪书《宣德鼎彝谱》的演绎而以讹传讹,钧瓷“北宋说”的重要依据“宣和元宝”钱范同样存在重大谬误。因此,钧瓷“北宋说”的观点缺乏论据支撑。

根据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对这批新出土的“官钧”瓷器标本的深入研究,无论通过器物类型学排比、考察特殊釉色品种出现的时间,还是对相关绘画资料的比对研究和真实历史文献的梳理,都有相当确凿的证据证明,“官钧”瓷器的生产时间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

文中提到的“方流鸡心扁壶”是明初梁庄王墓发掘品,这个同样造型的钧窑壶和高足杯这次都属于被抓实了的证据。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即使不是最终结论,离真相也也越来近了。官钧的问题外国人早就提出来了,国内对以前河南的考古发掘有不同意见,认为地层分得不细,现在看来当时是把不少明代的白地黑花瓷都算作宋代地层出土,这次钧窑窑址出土的钱范被指出有很大的问题,应该是古人的伪作,真相终于慢慢被揭露了出来。

官、汝、哥窑的特点和影响


这三个窑不属于一系,但它们是“名窑林立”阶段的重要品种,因为影响巨大,所以专门列出。

(1)官窑:“官窑”的基本含义是皇家、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不计工本,以最好的材料,最好的窑制,工艺最精良的工匠烧制。

产品不具有商品性质(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宫廷选择之后出售、外销、赏赐等),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民间使用。官窑虽然只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的糜费,但都促使中国制瓷业之精益求精。明洪武以后直到清代“官窑”,与早年“官窑”性质有一些区别。“官窑”的起源一般认为可追溯到唐、五代,如唐代“秘色瓷”之“秘”,如五代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精品生产,使之成为自己的官窑。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朝廷在汴京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其产品就是“汝窑”亦不无道理。南宋时,建立修内司和效坛下官窑。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至今尚未确认,一说近年发现的杭州老虎洞窑可能就是修内司窑。因为官窑产品民窑不得仿烧,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官窑不会形成窑系,而且它的烧制技术密不外传,烧造过一批瓷器后,瓷窑要被毁弃。生产状况亦是严格守密,所以文献笔记中罕有详细记载。其实,官窑技术中明显受越窑“秘色瓷”,耀窑五代产品,钧窑、汝窑、龙泉窑工艺的影响,只是提纯,担高罢了。

官窑产品以生活用品和陈设用器为主。宋代官窑主要器物有碗、盘、碟、洗、瓶、炉、尊、及仿周、汉时期青铜壶等式样的瓷器。早期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黄等,晚期采用厚釉工艺,追求釉色的玉质感,在素烧过的坯胎上反复施釉,裹足支烧,在器底部留下细小支钉痕。有的周身布满冰裂纹,口足呈紫色。宋代官窑的贯耳瓶,直口,细长颈,鼓腹下足。一般认为,杭州乌龟山窑址即为郊坛下官窑,又有人认为杭州老虎洞窑为修内司官窑。

所谓“传世官窑器”的特点,胎质细腻坚致,器壁薄,胎色黑或紫褐;釉色有天青、粉青、月白、油灰、绿、米黄色,釉层肥腴莹润,玉质感很强,釉面有各种开片;器型有碗、盘、碟、洗、盏托、直颈瓶等,还有仿古铜、玉器样式的瓷器。

官窑器的仿伪,自宋元以龙泉产品的高档化,就搞得十分复杂化,有的已难以定夺。从明代的仿品看,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是仿紫褐色胎也是在白色瓷胎外面深色使然。清代大量仿烧,雍正朝工艺之高,甚到连乾隆皇帝都不辨真伪。近现代有一种深色胎,但质地粗糙,是机器制作而非手工制品。仿品的釉层都不似原件那样肥厚滋润,变得较薄,有的还趋于透明,釉面的开片极不自然。官窑瓷器固有的支钉痕往往不见,仿品做成无包釉支烧者,支烧痕圆正而不自然。造型上往往出怪民品种,基本上失去了宋代特有的秀美,而显得粗笨。

仿伪官窑的地点主要在景德镇,近年也扩大到河南、陕西、浙江等地。

(2)汝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又称青龙寺),烧造时间约是北宋神宗到徽宗(公元1068-1125年)时期,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器物胎较薄,但细腻、坚致,色如香灰,迎光可见微微红色,坯修得相当精细、规整。釉以天青色为主,还有天蓝、粉青、豆青、葱绿等色,釉面匀净较薄,开片可分牛毛纹、柳叶纹、鱼籽纹、蟹爪纹等。器型有盘、碟、洗、瓶、尊、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足底心有三至五个细小的支烧痕。盘和洗的数量最多,盘有花口、敞口、圆口、敛口等。汝窑盘敞口,斜壁,圈足,淡青色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采用满釉支烧(图1-54)。瓶有棒槌瓶、长颈瓶、长颈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还有六瓣花口的盏托和椭圆形的水仙盆。汝窑器以素面为主,个别有纹饰的有铭文“奉华”、“蔡”两种。

汝窑的仿伪品自宋元起各朝皆有,特点是:胎多为注浆模制,胎壁较厚,胎色偏白,迎光看并无真品能见的微红色。釉色清澈透明,有贼光,无真品那样的肥厚釉和釉面的珍珠状开片,而呈现直线网状开片,造型不够大方,有过大或过小器皿。汝器中常有五代耀窑素面器、钧窑器等混入,需要严加鉴定。另外,汝窑与官窑器有的也难以区分。汝窑仿制地区曾集中于景德镇,近年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仿烧。

(3)哥窑: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特色是釉面布满碎片纹,又称“百圾碎”。

“哥窑”器以其高贵的器类,新民的造型,变废为奇的创制,从宋代起即引起人们激赏,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神话传说。然而,哥窑烧制的确切时代、地点、哥窑的性质,它与官窑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古瓷研究中诱人的谜团。至于龙泉地区哥窑瓷器的特征是:灰白色胎,胎质粗糙,胎壁较薄;施浅灰色青釉,釉层较厚,釉较透明而有玻璃光泽;釉面的开片大小相错,深浅有致,形成所谓“文武片”;又因为窑内作用加人工染色,形成“金丝铁线”,及品类繁多的名目,一般都具有“紫口铁足”。用匣钵装烧,内置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哥窑器中,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胎壁较厚;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不透明,其光泽如人面上微汗沁出。器型有鱼耳炉、三足炉、乳丁炉、贯耳瓶、直颈瓶、穿带瓶、胆瓶、五足洗、碗、小罐、花盆、仿古觯等。南宋哥窑的灰白釉四瓣口洗,深灰色胎,施灰白釉,釉面开片,呈“金丝铁线”。花口,深腹,釉及底,底有四个小支钉。字串5

仿伪哥瓷从明代起大量出现,以明代优秀产品以及清前三朝产品为代表,其新异、逼真程度往往使鉴定家十分为难。一般来看,仿品胎色偏白,有的釉面有贼光,有的釉层过透亮,也有的失透,缺乏生气。仿品的釉面开片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填色,易于识别。真品的开片呈现一种自右上向左下的自然走势,而仿品的开片,紊乱而无规律。仿品的足部常常上宽下狭,恰与真品相反,有的在器足上涂黑褐色釉做出假“铁足”。手感偏重或偏轻。真品多为小件器,而防伪者有大器。有的用着油污来作旧。

民国前仿烧地点以景德镇为主,据说日本也有仿烧。近年来几乎全国都有防伪,产品数量巨大,各地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产品的优劣程度差异极大。

佛山举办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


本报综合消息4月29日,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举行。

石湾陶塑技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胎毛技法正是其中之一。今年正值石湾动物陶塑宗师区乾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以区乾为代表的石湾历代动物陶塑名家,同时也为了推动石湾陶艺发展,在五一期间,将由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和石湾镇街道办事处主办,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承办石湾陶塑技法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传播和推广胎毛技法这一石湾陶塑的精髓,将胎毛技法发扬光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据悉,本次活动包括石湾陶塑胎毛技法大比拼、区乾诞辰100周年陶艺传承作品展、区乾原创胎毛作品《喜迎牛市》和区乾之女区桂婵胎毛作品《百艺精柔》的限量版首发式(各100尊)等。

胎毛技法是石湾陶塑技法中的精髓。它是利用一些特制的工具,在泥胚上雕刻出动物的羽毛,让陶塑动物呈现出刻划细腻、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据介绍,本次胎毛技法大比拼,将分为辘毛、刻毛、啄毛三个技法组别,参赛者最多可参加两个组别的比赛。

石湾陶塑技法是石湾公仔的灵魂,去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佛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廖之春表示,石湾公仔是佛山人引以为傲的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石湾陶塑技法,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此外,佛山市陶艺收藏家协会还将借此良机,召开第四届一次会员大会,届时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会员将共聚一堂,商讨石湾陶艺的发展大计。

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译介学探究


在传统保护传承方式的基础上,陶瓷译介传播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瓷业资源,输出陶瓷文化资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陶瓷文化交流。

一、景德镇陶瓷简介

千年“瓷都”因宋景德元年(104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的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而得名。不断的窑火,不仅为世界呈上精美绝伦的瓷器,也为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制瓷工艺发源于汉代,历经千年历史,形成现在“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独特陶瓷生产工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包括十几道核心工序,出产的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青花瓷、颜色釉、玲珑瓷、粉彩瓷四大名瓷享誉全世界。

作为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制瓷工艺依赖于广大民众世代相传,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经过千年的历史传承积淀,景德镇陶瓷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古“瓷都”,景德镇拥有丰富的窑址古迹、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习俗、精致的瓷灯瓷柱、优美的瓷歌瓷舞、多彩的瓷会瓷展,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沃的土壤。

二、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势在必行

景德镇陶瓷的保护和传承关系民生、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国际社会的创建。景德镇陶瓷的译介输出将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带动陶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古瓷都陶瓷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当今的形势下,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势在必行。

首先,景德镇陶瓷具有“独特性、或泰兴、传承性、流变性”等特点。沿袭千年的师徒制传承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传统制瓷工艺现在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后继无人”。现今有些博览会和古窑遗址有传统制瓷技艺表演,但是脱离生产需要的手艺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此外,由于历史的贡品文化和市场经济烙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日渐难寻,小作坊主打着瓷都的名号以次充好,致使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社会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低。因此,跨文化译介输出将推动景德镇陶瓷走出国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吸引更大的关注度,为其传承保护提供源源不竭的资源。

其次,景德镇陶瓷跨文化译介输出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任重而道远,光靠地方政府和相关学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组织机构的帮助和支持。而这都需要借助多模态和多元化的翻译、介绍和宣传。景德镇陶瓷的跨文化译介输出有助于推动身在中国腹地的陶瓷艺术文化对外交流,吸收国际性资源参与其保护和传承,为景德镇瓷业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契机和力量。

三、景德镇陶瓷跨文化译介输出的可行性

景德镇陶瓷是“物化的文化”,其涉及面广,专业技术程度深,且陶瓷译介兼具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双重性质,自然其译介颇为讲究,难度较大。就内容来讲,陶瓷翻译涉及许多诗词、典故、技术等难翻成分:就形式而论,译者会面临语义对应缺失、专业文化信息难以简译等问题。但是难度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译介。

首先,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化学派的理论为陶瓷文化译介输出提供理论基础。陶瓷译介的受众主要是观光游客和相关学者。根据目的论原则,译介输出陶瓷文化的目的就是帮助受众跨越时空领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魅力,了解瓷业文化的内涵。这一功能和目的决定了译者可以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和技巧,采用创造性译法传递陶瓷的艺术文化特色。至于诗词典故等难译成分,文化学派认为诗歌翻译并非简单地对原文本的复制,而是创造相似的译文。陶瓷文化的译介输出也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将整个陶瓷文化艺术的种子“移植”到异域文化环境,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译者不必受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应专注于移植陶瓷艺术的“种子”,介绍陶瓷作品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

其次,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将不断吸引各界资源。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已吸引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已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单就译介来说,早在清朝,法国殷弘绪和儒莲就分别译介了《浮梁县志·陶记》和《景德镇陶录》,开启了中国陶瓷典籍西译的大门,随后《陶说》《陶雅》等陶瓷著作相继被译介到西方。现代不断有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引起学术圈的关注。“景德镇学”的兴起,为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海上陶瓷之路”、瓷博会以及陶瓷文化周等活动成为景德镇陶瓷译介的重要平台,景德镇与欧亚十几个国家产瓷城市建立的友好城市关系也推动了景德镇与西方的陶瓷艺术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各类陶瓷研修和赛事、陶瓷专访节目都在客观上营造了陶瓷译介输出的文化氛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世界打开新的窗口。

四、基于译介输出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与开发

传统景德镇陶瓷文化危在旦夕,保护的努力已然赶不上消亡的速度。陶瓷文化的译介输出可以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全球化的途径和资源。

首先,发扬传统节日,深挖民俗历史。景德镇历来全城制瓷,瓷业习俗已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整、特征鲜明、内涵积极,在世界行业习俗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深受相关国际人士的青睐。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庆典活动和民间神话传说是景德镇所独有的,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是全新的文化信息,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译介输出的重要载体,值得深入挖掘利用。烧“太平窑”的节日习俗、吃“知四肉”的饮食民俗、迎瓷业师祖“风火仙师”童宾的“陶人盛典’等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名族特色,应该在其消亡之前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

其次,谢绝千篇一律,沿袭古城特色。由于商业旅游的兴起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城市建筑相互借鉴越来越多,导致现在的中国“千城一貌”。为了传承自身独特的制瓷文化和艺术氛围,景德镇应杜绝走其它城市的繁华商业模式,而是着重保护原有现成的古窑古城,保留和恢复原有的瓷都风貌和味道,以独特的瓷业文化氛围吸引国际人士的目光。

再次,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被动抢救保护已难抵挡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多模态、多元化的发展利用可以提高艺术文化的推广传播效果。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帮助国内外朋友足不出户领略瓷都精品艺术;修复传统柴窑、恢复传统陶瓷烧制,生产性保护才是传承的最佳途径;专访节目、数字影片有助于对外宣传介绍,古窑民俗博览区、元代馒头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遗址景点可以吸引游客的积极参与,实现译介输出促进陶瓷艺术保护、拉动当地经济的目标。

五、结语

景德镇陶瓷既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精美的艺术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将传统方式与创新途径相结合,以开发性利用促进传承和发展,译介输出则提供了一条不可多得的国际路径。译介输出是景德镇陶瓷保护传承的新途径,也是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景德镇政府可以借助陶瓷的译介,输出陶瓷文化资源,开发瓷业旅游,借陶瓷艺术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译介输出促进与国际的陶瓷文化交流,借鉴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验,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

北宋官钧窑历史文化背景


官钧窑是继官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北宋官窑。考古工作者据“花石纲”史料及有关方志记载,结合宫中传世的钧窑瓷器,对其产地今河南禹县进行过多次调查。1965年,终于在禹县城北门内的八卦洞发现了古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在造型、釉色方面均与宫中传世钧窑瓷相同。从而证实了禹县窑址即是北宋官钧窑遗址。

北宋后期,在苏、杭设置“造作局”,以应皇室之需,竞相制作各种奢华奇巧玩物。尔后,有设“应奉局”搜罗各种珍贵的花石树木,运作汴京,史称“花石纲”。徽宗根据《周礼》记载,大兴土木,凿池引泉,修建殿阁楼台。庭院满目嘉花名木,室内陈设奇花异石,并建“寿山艮岳”。为了种植奇花异草和制作怪石盆景,便在河南禹县建立了官钧窑,以烧制陈设用瓷。

官钧窑自民间择选能工巧匠,烧制各种宫廷陈设用瓷。如花盆、奁、出戟尊、鼓钉洗等,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称最。质地优良,制作精细。其中的玫瑰紫花盆、月白釉出戟尊均为宫中收藏官钧窑中的精品,这类官钧窑瓷器的底部分刻有“一”至“十”的编号字样,标明每类器物有自大到小的10种型号。官钧窑出窑后皆遴选入宫,臣民难得获得,故罕见墓葬出土。北宋灭亡,官钧窑废弃后民窑承其余绪继续延烧,生产民间用瓷。所以后来墓葬出土的钧瓷,都是民间瓷窑的产品。

官钧窑遗址发掘证明,官钧窑瓷器为两次烧成。即在器物成型后,坯体先要经过、一次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造。因为钧釉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须以多次分层挂釉,比一般瓷釉为厚。若坯胎强度松软,不经素烧,即挂釉烧造,会造成废品迭出。素烧还可以在施釉以前剔出不合格的坯胎,素烧有高温与低温两种。官钧铀成于高温,因此,钧游要求胎体的强度较高,经过高温素烧,可使胎釉强度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目的

北宋官瓷:千年神韵今犹在 繁华落尽见真淳


精美的官瓷

何浩庄

高华志

王振宇

一抷素土,一窟窑火,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千锤百炼,终成大器。北宋官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在琳琅满目的中国瓷器中以“极简之美”征服世人。

不涂不绘、不雕不琢、不渲不染,端看北宋官瓷,清丽幽韵、趣雅拔俗,深有“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之感叹。

北宋官瓷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至尊和荣耀,时至今日,这一尘封百年的顶级瓷品又在古城开封重现风采,成为众多文化遗存中的一朵奇葩。

旷世佳器百代沉浮

中国陶瓷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朝时已是名窑辈出、百花齐放,达到璀璨瑰丽的顶峰。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据考证,北宋官窑是宋徽宗赵佶亲临指挥的皇家御窑。这个亡国之君虽治国无术,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因而,在宋朝宫廷废定(瓷)用汝(瓷)之后,他又弃汝(瓷)兴官(瓷),对官瓷的造型、色彩、釉质、纹饰有极高的要求。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政和年间,宋徽宗举国家之力,荟萃大批瓷艺大师,将我国青瓷制作技艺推向了巅峰。因北宋官瓷创制和生产的时间极为短暂(公元1111年至1125年),加之其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故而产量极少,多为宫廷陈设、收藏,极少流入市场和百姓家。

公元1125年北宋南迁之后,官窑便从此销声匿迹。“靖康之变”后,南宋官窑应运而生,但烧制出的瓷器在造型、釉色、质地方面都远不及北宋官瓷。史料记载,在金兵破城之际,为不使自己的心血结晶落入金人之手,宋徽宗竟亲自捣毁了窑炉、毁坏了神器。经此浩劫,能传之后世的北宋官瓷作品几乎屈指可数,目前基本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外几家著名博物馆也有部分藏品。

炉火纯青神韵天成

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简约古朴、神韵天成,是北宋官瓷最典型的艺术特色。北宋官瓷素有“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的美誉。

为了获得悦目的釉色,工匠们严格选料,讲究工艺,瓷器色彩深浅的变化不靠简单增加色剂,而靠增加釉层厚度来实现,不涂不绘、不渲不染、不雕不凿,造就了浑然一体的青瓷。在火候的控制和驾驭上,北宋官瓷也有其不传之秘,使用多次轻重不一的还原烧制方法以及被誉为“神火”的“瞬间氧化气氛”烧法作为辅佐,使得用火恰到好处。在这种复杂的驭火工艺烧制下,作品器物口所施之釉微有下垂,内胎微露,产生了另一种美感的“紫口”,而底部由于釉分子的气氛还原,而成为黑红色,是为“铁足”。此独具神采的“紫口铁足”令人赏心悦目,构成了北宋官瓷的独特风韵,冠绝天下。

传承创新重现风采

“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由于官瓷地位尊贵,因此鲜有流入民间的官瓷器物,北宋官瓷的恢复可谓困难重重,仿制难度可想而知。如此精美的北宋官瓷艺术,今人是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再现神韵和魅力的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时任国家计经委主任余秋里的亲自过问下,国家计经委和河南省轻工业厅划拨资金110万元,支持开封恢复失传千年的北宋官瓷技艺,并成立了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研究所实验组的成员夜以继日地收集、研究大量文字资料,走访数十位陶瓷专家,试验了近200种胚胎、釉面配方,前后烧制了100余次,终于在1984年研制成功。首批仿北宋官瓷精品釉面如玉、质地生辉,受到国内权威专家的首肯,专家鉴定后认为“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宋官窑传世品相媲美”。2009年,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探访北宋官瓷的千年神韵和今日仿北宋官瓷的累累硕果,近日记者走访了北宋官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三位传承人何浩庄、高华志、王振宇。

今年74岁的何浩庄对恢复北宋官瓷艺术贡献卓越。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科委的支持下,由何浩庄为组长的实验组开始了历时4年的北宋官窑恢复重建工作,并获得成功,同时编汇了《北宋官窑历史文献集》。他本人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多种称号,其研究成果先后获数十个部级和省级大奖。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浩庄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把技艺传承下去。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儿子何世忠、儿媳胡利民已经把官瓷制作技艺继承了下来。何世忠不仅深得父辈真传,在品种研发、鉴赏水平和市场运作上更是青出于蓝。他把官瓷的品种从几十种研发到数百种。目前,48岁的他已是宋瓷领域的翘楚,连续13届担任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评委。

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菊德对恢复北宋官瓷艺术也做出过巨大贡献。他曾任开封工艺美术厂厂长、开封北宋官瓷研究所课题实验组副组长。1995年,退休后的高菊德带领家人自筹资金20多万元,率先创建了开封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近年来,高菊德的弟弟高华志所制作的官瓷作品更是佳作不断、屡获大奖。其作品曾在2000年中原文化新加坡行活动中获得金奖,2001年被选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004年获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精品奖,2005年获河南省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奖,2008年获中国国内旅游商品展示会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钧瓷文化节陶瓷技艺大赛珍品奖,2010年获中国汝瓷国际文化节银奖。因成就突出,身为开封市高氏北宋官瓷研究所所长的高华志目前不仅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开封市官瓷协会副会长。

今年66岁的王振宇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任研究恢复北宋官瓷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开封市北宋官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陶瓷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开封市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开封陶瓷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从事官瓷仿制事业40年来,王振宇创作的官瓷作品曾先后获得第12届中国艺术品博览会金奖、首届香港紫荆花杯国际工艺品博览会银奖、全国陶瓷原创设计赛金奖、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他本人更被联合国第43届国际陶瓷学术大会评为当代陶瓷名家。王振宇制作的北宋官瓷高仿品经常作为高档礼品,为省、市主要领导对外交流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得到其制作的高仿官瓷制品“大观音瓶”后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近年来,王振宇为弘扬官瓷文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07年,在他的倡导下,河南陶瓷基地举办了“正和杯”仿瓷大赛;2008年中国收藏(开封)论坛又以“正和”冠名;2009年3月,他积极参与成立了北宋官瓷研究行业协会;2009年9月,他创建了“开封市振宇北宋官瓷工作室”,目前他带领工作室的工匠师们从事着传承和重振官瓷艺术的工作。

对于如何进一步传承官瓷艺术,何浩庄、高华志、王振宇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北宋官瓷是我们先人留下的民族宝藏,继承和弘扬这一艺术,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大宋官瓷的传承者和研究者,我们有责任让它走进寻常百姓家,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