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花纹瓷砖 > 导航 >

成化斗彩团花纹大碗

成化斗彩团花纹大碗

花纹瓷砖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瓷砖花纹

2020-11-18

花纹瓷砖。

瓷器款识作为皇帝年号的标签,与瓷器相映成趣,犹如书画作品中的题跋一样,使器物有了完整性和灵魂。成化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以双圆圈线及双方框线为主,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多见。后世仿制的成化瓷器,亦大多书写六字款,但真成化款字体并不规整。

成化皇帝在位23年,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中期不论是烧制工艺还是款识艺术造诣,都已达到成化瓷器的巅峰状态。成化皇帝非常喜好书画,所以“成化款识”是以成化帝的手迹为蓝本,由专人负责书写。据说,款识是成化帝从九岁时开始书写,一直写到他去世前,所以书法有种“童体老功”的韵味。

斗彩团花纹大碗器型端正,碗口含而不收,线条饱满。胎质细腻,釉色肥润,碗内心青花绘卷草纹,并有釉上淡绿彩。外壁绘团花似锦,以青花细勾边线,填以浅淡绿彩,其间点缀鲜艳蓝彩,娇艳矾红,黄色花瓣,更显秀丽清雅。

团花又称“绣球花”,装饰性强,翠绿色茎叶衬托五色缤纷的花卉纹,鲜明醒目,带出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整器青花勾勒清晰,釉上填彩精细,布局疏朗合理,画工精致流畅,色泽纷繁亮丽,典雅庄重,制作工艺精湛。底部为“大明成化年制”双框青花楷书款。

成化 斗彩团花纹大碗 尺寸:

口径:19.5cm

高:9cm

足径:7.5c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成化斗彩


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艳丽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历来是古代宫廷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斗彩。

明代万历时,一双成化斗彩酒杯已价值百金,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贯”。在明代当时已贵重,可见成化斗彩历来被世人所追捧。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于到成化朝苏麻离青钴料已近断绝,因而改用“平等青”,该钴料发色浅淡而呈灰兰,色泽稳定,轻淡柔和,给人一种淡雅恬静之感。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瑩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斗彩的器型

成化斗彩造型精巧俊美,圆润胎轻,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为主,器型简单,官窑精细,民窑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细之作。

成化斗彩瓷器型丰富,常见的有;直颈瓶,高足杯,鸡缸杯,马蹄杯,卧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盘,盒,折腰碟--------。

其它品种青花有梅瓶,渣斗,炉,高罐,园盘,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卧足碗,高足碗,杯,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边盘--------。

红釉,兰釉,黄釉品种不多,只见碗,盘类,仿哥窑器型有瓜楞瓶,贯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

天字罐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书写有“天”字而著称。它口大,颈短,肩部浑圆,腰略收,广底,器腹部绘有海水龙纹,海兽海怪,缠枝花纹,孔雀团花,盖上的纹饰与器身相衬。

鸡缸杯,敞口,深腹,卧足,杯上画功精细,二组子母鸡,配兰草,山石,牡丹纹,雄鸡,母鸡,小鸡形象生动,活泼跳跃,富有动感,色彩鲜明秀丽,柔和自然,是闻名于世的极品。

目前,有关鸡纹图案的斗彩器不仅仅限于鸡缸杯,笔者在多年收藏中发现有其它造型的如斗彩鸡纹花边高足碗,鸡纹菱边高足盘,纹饰与鸡缸杯完全一致,另外还有马蹄杯,高足杯,卧足碗,茶壶等斗彩器上都画有鸡纹图案,其造型与纹饰布局一致。虽说其它斗彩鸡纹没有鸡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斗彩除鸡缸杯外,曾生产过一个系列的小件器物与之配套,仅管历来只闻鸡缸杯,其它器型未见记载,但今有实物在手,我们不妨进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若是真品,那可在斗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篇章。

成化斗彩的胎釉特征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在胎土内的铁,钙含量少,因而胎质洁白细腻,轻薄透体,釉面纯净瑩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黄,牙白,也有迎光微显肉红色,釉面滋润,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一般小件官窑器的杯,盘,碗胎壁较薄,迎光透亮,从底部露胎处看,胎质很细润,少数碗,盘底部足有粘沙现象,呈褐色斑,俗称“米糊底”。

仿品胎体厚薄不匀,胎壁不平整,胎质灰白,现代胎土以高岭土为主,其炼泥技术与古代胎土有别,再说仿品色彩不如真品艳丽,尤其是红,黄,绿,紫诸色。成化斗彩色调各具特点,现代工艺绘制的图案在显色上达不到成化的水平,不是太艳就是太淡,加以青花发色的配合,不能体现成化风格。

真品成化斗彩色釉较厚,而且透明,特别是绿色,黄色釉料都有开片,片纹上翘,並看见内有黄色土沁入胎,釉面润但不光亮,光泽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旧死光一片,达不到釉面润泽的特点。

在釉水上,仿品一般上釉较薄,没有油脂感,胎体较厚,透亮性不及真成化迎光透亮那么明显。

成化斗彩的纹饰与色彩

成化斗彩的纹饰主要采用勾勒与平涂画法,所有斗彩瓷必须二次入窑,先用青花将所需图案用双勾勒线画好,上好釉入窑在高温下烧制,然后取出后按照纹饰要求填入各种颜色,用平等青钴料所绘青花清晰淡雅,没有晕散,锈斑,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焙烧,釉上各彩五彩缤纷,故斗彩更显特有的风采。

成化斗彩常用纹饰有;鸡纹,花鸟纹,仕女纹,人物纹,天马,海兽,鸳鸯,团蝶,瓜果,山石,莲花,牡丹,灵芝,八宝,高士,宝相花,团花,荷莲-------,花朵只绘正面,没有阴阳,人物衣着都是单件,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称,山石无凹凸感,树叶只画阳面,构画简洁,写实与图案相结合,画面显古朴典雅,情趣盎然。

成化斗彩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成化斗彩在器物上常用的图案有;云龙,云凤,团凤,缠枝花卉,荷塘鸳鸯,竹石芭蕉,婴戏图,高士图,秋色图,仕女图,子母鸡,折枝花瓜果,山石牡丹,海兽海怪,其生活气息自然,情趣十分浓郁。

仿品虽然也常照这些图案仿制,但画工,笔法,运笔呆板,没有古朴及神韵。在色彩上,成化色彩丰富,特征鲜明,透明鲜亮,没有黑色,红彩一般在纹饰上点缀花朵,鸡冠,其红鲜艳夺目。黄彩变化多端,有鹅黄,娇黄,杏黄,姜黄及蜂蜡黄。其中鹅黄,娇黄娇嫩透明闪微绿,杏黄闪微红,姜黄色浓光润。绿色大多透亮,闪黄,有水绿,松绿,叶子绿呈色不一。紫色大都象熟葡萄,发色紫黑或茄皮紫而姹紫,表面干涩无光,色如赤铁,紫色至今较难仿出。

目前成化斗彩仿品很多,虽也极力模仿,但很难把握真成化斗彩的各种颜色与韵味,或浓或淡,多看真品与其对比,就能有所感悟。

斗彩瓷器的几种施彩方法

斗彩自明成化始创,其施彩方法一般为五种;点彩,复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

(一)点彩;器型上的纹饰主要以釉下青花构勒渲染,釉上各彩只是稍加点缀,画面显清新淡雅,点缀的色彩只为陪衬。

(二)复彩;在釉下青花或釉上彩图案上再复以另一种色彩,如斗彩鸡缸杯公鸡的羽毛及桃果图案上常用此法。

(三)填彩;以釉下青花图案的双轮廓线为纹样,在线内填入所需色彩,大多在青花线内填绿彩多,在成化普通器上常见。

(四)染彩;在青花图案轮廓线边缘,用釉上彩烘托相衬,但此技法很少用,一般为辅助纹饰。

(五)青花加彩;工艺上与点彩相似,但不是点缀着色而是渲染绘画,主要色调仍以青花为主。

明代嘉靖,万历朝斗彩瓷与成化区别

成化以后,斗彩瓷生产进入低潮,正德也有斗彩器,但极为少见,带正德款的仅见碗,三足洗,嘉靖朝由于五彩器盛行,因而斗彩瓷生产不多。

嘉靖斗彩胎体轻薄,瓷质坚致细密,釉面比较细润,呈青白,灰白,黄白色。受五彩器影响,嘉靖图案较繁密,色彩也有区别,黄彩娇嫩,红彩鲜艳带些枣皮,与成化斗彩淡雅风格区别较大。

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而斗彩纹饰也充满道教色彩,常用灵芝云纹,牡丹纹,仙鹤纹,鸡纹,婴戏纹,嘉靖青花用“回青料”,这种青花发色兰中微泛紫,浓重鲜艳,与成化青花区别明显。

嘉靖朝也有仿“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器物,制作也比较精细,仿品的胎釉,色彩都接近成化,与真品无二,只是釉色青亮,不如成化瑩白,特别是青花线及青花纹饰上仔细观察,能看出来,所仿器型有碗,盘,杯,瓶,炉,罐,但数量不多。

明万历斗彩与嘉靖差不多,但万历仿成化斗彩器胎体比成化厚重,彩料比成化浓艳。特别是青花用“回青料”,因此青花发色兰中泛紫,线条比成化粗,这些都是区别万历与成化特征的鉴赏要点。

万历斗彩常用团花纹,团莲纹,折枝瓜果纹,器型不多,仅见碗,盘,杯,罐,斗彩底部一般都有款,有仿成化的,也有青花双圈,双方款的本朝款,其书写特征与成化不同,能分辨看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成化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真品,器型规整,胎体轻薄,釉面瑩润,呈牙白或带些肉红色,足边一周无釉,底部青花方框楷书款,画面及款识青花线条纤细,色浅淡,纹饰画法生动简练,色彩明快艳丽,色彩纯净内不含杂质。一般在绿釉上已开片且上翘,有的内含土沁点,子母鸡有动感。

(一)清康熙仿成化鸡缸杯

杯子尺寸有的比真品略大,底足露胎处比真品宽,底内青花方框款较大,占满底足,青花线条较粗,色较成化深,纹饰呆板,尤其山石画法,在山石内加重底色浓度以点缀层次,特别是康熙彩料不如成化纯净,显微镜下能看到有些小颗粒状,这一特征又恰好是康熙仿成化的鉴定要点,也是康熙斗彩瓷的特征,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底款除了用仿成化款外,还有用“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以及“外膳房”红彩款。

(二)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很少面世,除书写大明成化款外,大多用“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但青花用料不是“平等青”而是浙料,发色不如成化淡雅明快,仿款特征有点象成化,纤细挺拔,颇有骨气,但底款上气泡不匀,青色焕散,胎色白中闪青,底足露胎显洁白,而成化胎质微带黄。

(三)乾隆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乾隆四年唐英奉旨仿20件鸡缸杯,但差别较大,画工拘束,彩料不如成化鲜艳,胎壁较厚,底部仿款为四字或六字,字体工整,青花色比成化浓,子母鸡画法与成化风格不一,底部写“大清乾隆仿古”款,有的加有御题诗,乾隆非常喜爱鸡纹作装饰,因此做了一批带鸡纹器物,有碗,盘,杯,笔筒--------另有一番情趣。

清三代斗彩与成化斗彩区别

到了清初康熙,瓷器生产得到了恢复和提高,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康熙斗彩发展较快,斗彩器物明显增多,造型小巧玲珑,古朴凝重,器型新颖,式样变化也较多,在制作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康熙斗彩胎体轻薄,釉质也细白滋润,做工精细,胎体坚致细密,釉面与胎体结合紧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纯净,有细润如玉的感觉,釉面有蛋壳青特点。

在色彩上,康熙斗彩色彩丰富,艳丽,.正仿成化斗彩,仿得很成功,在传世品中,就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各方面特征水平到位,几可乱真。

在用色上,雍正斗彩,施彩薄而浅淡,填彩正确,设色明快,更具层次感,纹饰鲜明真实,彩料搭配更多,釉上改为用粉彩填色,烧成后又浓淡,深浅不一,淡雅明快,比成化斗彩更为优越。

雍正朝斗彩器型较多,造型规整,秀美,有大器也有小件,常见有碗,盘,杯,碟,盏,大器有瓶,罐,尊,缸等陈设瓷及文房用具。

雍正斗彩器胎体白净细润,胎工精细,烧制温度控制好,故釉面温润,光洁如玉,胎体轻巧,民窑瓷也较成功。

雍正斗彩常用纹饰有龙凤,牡丹,锦鸡,海兽,鸳鸯,花鸟,花蝶,花果,团花,八仙,仕女,婴戏,八宝,八吉祥,松竹梅--------绘画色彩丰富,红彩油润,黄彩如蛋黄,绿彩如湖水,比成化斗彩更胜一筹。

乾隆斗彩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巧夺天工,创造了制瓷史上又一奇迹。除小件外,陈设瓷,文房用具,,玩赏瓷比前朝更多且精。

在器型上有天球瓶,玉壶春瓶,梅瓶,葫芦瓶,鱼缸,绣墩,大盘,僧帽壶,多穆壶及小件用品如碗,盘,杯,盏,灯座,乾隆斗彩有仿成化之器,但不如成化瑩白,釉面为青白色,肥润坚致,胎体陶炼精细。

在画法上,乾隆斗彩施彩繁复而华丽,与雍正朝清丽淡雅之风格有区别,在填彩上另加金彩,黑彩,珐琅彩,使画面效果更佳,光彩夺目。有的器物上粉彩,五彩,珐琅彩三彩并用,因此乾隆斗彩以呈色柔和之中透出明亮与凝重,淡雅之中显瑰丽,浓艳之感,使器物尽显富贵,大气,绚丽。

乾隆斗彩纹饰构图严谨,仔细工整,很多纹饰是按朝廷旨意而设计的,故画工较呆板,不及成化随意流畅,常用纹饰为牡丹,月季,菊花,灵芝,松竹梅,子母鸡,福寿三多,並蒂莲,缠枝莲,八仙,婴戏,八吉祥等图案,而且器物开光内绘画较多,构图繁密。

乾隆仿成化斗彩均为小件,而且数量不多,大多为碗,盘,盏,在画法及用彩料上与真成化差别很大,对照成化真品便可明白。

清嘉庆,道光斗彩之区别

随着清代逐渐衰落,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在瓷艺上已达顶峰,然粉彩的兴盛直接影响到斗彩瓷的烧造,到了嘉庆朝,虽然瓷器也有精细之作,但大不如前了,品种不齐全,产量大为减少。

嘉庆斗彩器型除日常用具碗,盘外,还有瓶,炉,罐,军持,觚------。嘉庆斗彩的胎质比乾隆粗糙,制作也不精细,釉面水平也不如前朝光润。

在纹饰上主要有,龙凤,花鸟,花卉,初期产品还可以,到了后期则做工粗糙,器型不够规整,写款官窑器均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民窑书写草率,仿明成化之风已停止,不见仿成化器面世。

嘉庆斗彩绘画呆板,画面没有动感,最主要是填彩不仔细,缺乏层次感,色彩浓重,缺乏光泽,民窑斗彩分外销与日常用瓷二类,与官窑相比粗糙,器型不规整。

清道光年,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国力衰退。在制瓷业上,生产规模与制瓷技术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斗彩虽也有比较精细的,但质量普遍下降,没有新意。这一时期斗彩主要仿雍正,但与雍正斗彩相比区别明显,色泽浅淡,釉质粗松,釉面有棕眼,施釉流淌,而且数量大减。

道光斗彩器型较少,目前看到的仅为碗,盘,杯,有折腰碗,墩式碗,直颈瓶,陈设瓷很少。在工艺上道光斗彩,胎质粗松,釉面不匀,造型笨拙,釉面稀薄,波浪釉特征明显,並缺少瑩润之感。

道光斗彩绘画不精细,填彩色较艳,绘画线条纤细,有的斗彩器上加绘粉彩,器型单调。斗彩纹饰图案,常用鸡纹,莲池鸳鸯纹,但笔法不精细,在清代瓷业上已属晚期,器物大不如前了。

有关成化斗彩的真伪鉴别

成化斗彩是收藏界瓷器类所追捧的精品系列之一,由于小巧,精美,稀有,价高,在拍卖上也是抢手货.

真正的成化斗彩,胎薄,釉面如脂似玉.色彩艳丽.器型小巧规正.造型丰富多采,画工精细流畅.胎质细腻.迎光透亮.有的泛牙白,有的泛肉红,底款书写时代特征明显.青花勾勒.五彩填色.以鸡缸杯,高士杯,葡纹杯,莲花杯,天字罐著称.流芳百世,为后人所赞颂.是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拍卖场上的奇货.

要想真正区别成化斗彩的真伪,应首先了解成化一朝的典型造型,及大概尺寸,悉心领会其外形神韵,成化器小件为主,器型比较简单,如斗彩花鸟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葡纹杯,天字罐等,都是成化经典之作,大器不多。

成化斗彩仿器各朝都有,但其尺寸不是大就是小,器型不协调,外鸡线条生硬,不如真品柔美。

成化斗彩真品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迎光透亮,呈牙白或泛肉红色,然仿品迎光显纯白,胎体较真品厚。

成化斗彩青花用料为“平等青”,青花发色淡雅,沉静,色彩柔和,釉质肥厚光润有玉质感,成化早期青花用料还有苏料,故发色较浓,接近宣德晚期,但数量不多,现代仿品在青花呈色上比成化真品深,而且漂浮,没有光泽。

成化斗彩线条纤细,圆润,淡雅而优美,而且色彩艳丽明快,各有特色,斗彩中红色虽深艳但色层淡薄,绿色微闪黄,紫色更具时代特征,色厚但无光泽,尤其姹紫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纹饰简洁,常用团花,团鸟,团蝶,宝相花,图案对称,规矩,连续的装饰手法表现在杯,盘,盏以及天字罐上,现代仿品铺天盖地,但呈色效果差,画法呆板不流畅,造型及釉面如脂似玉的效果无法达到成化水平。

成化器的青花线及双边线很规整,紧靠足底部,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浅二条青花线,而紧靠足跟无釉处的那根青花线色较深,而上面一根比较浅,这也是真成化特征之一,但需结合全面才能断定。

成化瓷款识,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错落有致,字体圆润流畅,排列不太整齐,有它的特征。然历朝仿品虽也书写成化款,明后期及清三代凡仿成化之款多少带有本朝书写特点,有的款因临摹,笔划不流畅,有停顿之痕迹不自然。现代仿品运用电脑打款,粗看很象,但没笔捺,起落笔均为一直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斗彩瓷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清雍正

罐直口,丰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交错排列。团花上半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其上绘各色花8朵。盖面中央绘一团花,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明宣德、成化、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成,体现出雍正时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雍正与成化斗彩瓷


不少人皆以为明、清官窑斗彩瓷器中,明代成化年间精制者(如斗彩鸡缸杯)最佳,几乎可说“唯我独尊”。当然,成化除了青花瓷制作有特色外,斗彩瓷历来驰名;而且由于真品完美留存至今者甚少,故价值飞升,使人觉得十分名贵。事实上,在制作方面,雍正的官窑斗彩瓷不遑多让。虽然雍正斗彩属刻意仿成化的风格,但成就突出,仿中有创。

例如附图为雍正时期烧制的官窑斗彩团花撇口平底盌,莹润精巧,花卉图案风格雅丽清逸。成化时的斗彩乃釉下青花、釉上五彩;清初康熙时的斗彩十二花神杯,就是继承其传,发扬光大。雍正有些斗彩,进一步发展,成为釉下青花、结合釉上粉彩,使人感到更柔美细腻。成化斗彩填色较随意,常见有色釉溢出青花勾的轮廓线;油红色有深淡之分。雍正斗彩,以淡青料勾出纹饰轮廓线;填彩准确,施彩薄而浅淡,很少越出轮廓线;其绘画技巧超卓,一丝不苟;常用平涂法,不分阴阳,厚薄均匀,制作认真。不过,素来雍正官窑以粉彩瓷名闻遐迩,受后世识者重视;可说名气盖过了雍正斗彩。若从观赏角度与“升值潜力”来看,雍正官窑斗彩瓷,着实不应忽略。

成化斗彩姹紫


成化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已经达到中国瓷器制造的极致,故古玩界评价瓷器时常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在这一历史时期,成化御窑瓷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成化御窑瓷器的不仅仿宋代瓷器,其制作工艺,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而且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御窑厂创造性的成功的烧制出大名鼎鼎的斗彩瓷器(明,清时期称之为成窑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

成化斗彩瓷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优美绝伦,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然而,与成化瓷器如雷灌耳的名气相比,有关成化瓷器的历史记录却有如鳞毛风角,屈指可数。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史.食货六.烧造。成化元年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光禄寺器皿及喂养牲口桶....等件,自天顺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与免。”(《明宪宗实录》卷一,页9)。成化四年(1468):成化四年奏准,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陶器》)。成化十六年三月:“以岁欠,减光禄寺供用物。”(《明史.宪宗本纪》)。成化十八年(1482):闰八月壬申条记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言六事谓:“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明实录.宪宗实录》)。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仓副使应时用请罢饶州烧造御器。”(《明史.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诏减贡献。”(《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崩(四十一岁),九月壬寅其子孝宗即位,发出停止“一切不急之务”诏书,命令“江西烧造瓷器内官回京”。

明代成化年(1463-1487)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时间,传世成化瓷器只有区区不足千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共五百九拾四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青花瓷器有八十余件。其余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共计二十三年,保守估计,期间御窑厂生产御窑瓷器应超过五十万件。与这一庞大数目相比,要靠这千余件传世成化瓷器来全面分析,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真的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也难免在研究,总结成窑瓷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个人认为就研究成化瓷器的水平而言,有两个人可以说达到大师级水平。一个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在此之前,唐英并不懂陶瓷烧造,但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之所以说唐英是研究成化瓷器的大家,成化传世器在紫禁城内的存世数量远较现代多出许多.唐英作为皇家特派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有机会接触,研究和仿制这些传世成化瓷器精品.这些活动在唐英的记事录中有记载.

另一位必然提到的成化瓷器研究大师就是文物界大名鼎鼎的孙赢洲先生.1906年来到北京,在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做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开办“孰华斋”古玩店。解放后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孙瀛洲在孰华斋经营古玩生意达36年,所以存货非常的多,除瓷器、青铜器,还有不少的犀角杯等文物。孙瀛洲先生将自己惨淡经营、多年收藏积累的3000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充实了院内的文物收藏。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他捐赠的瓷器不仅数量,品种多质量也都很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董瓷器研究,特别是对宋、元、明和清代瓷器的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宣德大王.孙先生进入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专门从事瓷器研究.孙先生后期对成化瓷器研究也达到极高的水平,后辈研究者望尘麽及.孙先生通过对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化瓷器研究,总结出许多快炙人口的有关成化瓷器特点,鉴别方法的口诀,对后世学者及文博研究人员研究,鉴别成化瓷器的胎,釉青花,彩料和款识有着极大的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赢洲首次提出了成化斗彩差紫这一新的概念.孙瀛洲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著名瓷器研究大师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最典型的例子是孙先生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对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见图1和图2。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差紫一色从此名声鹤起,此色为成化斗彩所独有的颜色,其他朝代没有此色彩或仿制不成功。换句话说如斗彩瓷器含有差紫色,则此器必为成化瓷器。差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毕竟含有差紫色的成化瓷器毕竟是少数。差紫名气实在太大了,几乎所有介绍成化斗彩瓷器的文章,书籍必谈差紫.令人不解的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确指证除成化斗彩三秋杯之外,还有哪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上还有差紫这一独特颜色。成化瓷器差紫之谜激发了本人探寻,揭开这一谜团的浓厚兴趣。

本人认为,正象孙赢洲先生所提到的成化斗彩瓷器的差紫实际上就是烧造时产生的差异的色疵,通俗地讲它就是因颜料溶液中溶质比例误差,烧制过程中该杯在窑中位于炉温较高等各种因素综合而生产出的一只残次品,绝非烧造者当时想得到的颜色。但由于其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极具魅力而幸存下来。那么差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差紫的原色应该就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颜色--锗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有两只,首先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两只杯上蝴碟的不同,见图3和图4.

孙赢洲先生无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只成化三秋杯图案一致,唯一的差别正是含有差紫的蝴蝶颜色有很大不同.一只杯的那只蝴蝶颜色正如耿宝昌先生所描述的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既所谓差紫.另一只杯的那只蝴碟颜色红中微微泛紫有浓淡色阶.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成化斗彩三秋杯存世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一对.甚至连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也认可这一观点。事实上,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保存有一只斗彩三秋杯,只是名称不同,它被称之为成化点彩花碟杯.见图5.其图案,尺寸几乎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一样.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十字杵洗.高4.2公分口徑12.5公分底徑9.2公分、斂口,弧壁、平底、圈足內凹。器內底心青花繪十字杵,內填紅彩、綠彩。外壁釉色牙白,平素無紋。器底青花書長方雙框「大明成化年製」楷書六字款。见图8

3.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點彩花卉青花梵文小洗.高3.2公分口徑7.4公分底徑4.5公分、歛口,弧壁、平底、平足內凹。器內壁無紋,底心中央青花繪十字杵,周圍一圈蓮瓣紋,其內各填一梵字,共九字。器外口沿青線二道,腹以青花勾勒花卉四朵,其中花心加點紅彩蕊就是锗红彩即所谓的差紫,花梗莖彩以淡紫色,襯以綠葉。器底青線一道。器底青花書雙方框「大明成化年製」楷體六字款。见图9

4.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缠枝莲天字罐罐盖顶部中心区的锗红彩.见图10.

由于一般瓷器爱好者可接触到的成化器馆藏资料有限,应该还有许多有关差紫的例子没有被列出,但我们仍可以由上述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成化斗彩差紫并非成化斗彩彩料中的一个独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种红彩--锗红料。因颜料中配料比例,颜料颗粒度大小,低温烧制颜色釉时炉温控制差异(极可能温度较高),产生的颜色突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颜色效果,其并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仅存在于成化斗彩瓷器中。孙赢洲先生所处的时期正是两岸严重敌对状态时期。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原有馆藏成化瓷器绝大部分随国民党撤离大陆而运往台湾。两岸那时并无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且那时资讯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当时孙先生认为成化斗彩三秋杯传世的此一对,绝无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现为我们揭开成化斗彩差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成化斗彩葡萄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斗彩是明代成化年时首创的一种彩瓷工艺。相传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向自己宠爱的万贵妃表达自己的体恤恩爱之意,特命景德镇的工匠们烧制各种小巧玲珑的斗彩杯,供她赏玩。这就有了传世至今的稀世珍宝成化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在首都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也陈列着一对成化斗彩杯,今天的传世档案将为你讲述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对小杯子与成化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的图案有所不同,因为其绘有葡萄图案,而被称为成化斗彩葡萄杯。在首都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它们的位置并不显著,但是一联想到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2917万港币的高价那件成化斗彩鸡缸杯,还有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那世上唯一一对成化斗彩三秋杯,我们就自然能够感觉到眼前的这对小杯子的价值了。

196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南院科技园区的施工现场已经接近扫尾,在进行配店房地基挖掘的时候,一些大型的方砖频频碰撞挖掘工具,施工人员意识到,这里是一座墓地。这对价值连城的斗彩葡萄杯就出自这座墓葬,那么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她生前身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景呢,她为什么能和这么珍贵的瓷器相伴长眠呢?

今天的北京市北二环外的海淀小西天地区,在元大都时期是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于是,北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公共汽车站名叫做铁狮子坟,据此也可以知道,这一带原来是坟地,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也有王公贵族的圆寝。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老北京有许多带“坟”字的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等。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索尼,出身在满洲正黄旗,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是四朝元老。早在努尔哈赤时,索尼就因为通晓满、蒙、汉三种文字,被安置在文馆内任职。皇太极死的时候,特地把年幼的顺治帝托付给他。顺治帝死的时候又留下遗诏,特命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索尼因为资格最老,声望最高,成为四位辅政大臣的领班人物。在康熙朝,索家的权势达到顶峰。康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667年,索尼病死,他的墓地就在这一带,难道这就是索尼的坟墓?按照当时索家的实力和势力,也只有他家才能拥有这样贵重的成化斗彩瓷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对小杯子,可以发现,其中的一只里面还有使用过的痕迹。要知道,成化斗彩瓷器在明代皇帝当朝就很贵重的,有文献记载,说“神宗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对于普通的拥有者,他们肯定只是把玩欣赏,而断然不敢真的用来饮酒使用。那么这只杯子上的使用痕迹是谁留下的呢?是成化皇帝和万贵妃,还是索尼呢?仿佛也只有他们这样的王孙贵胄才可能使用如此贵重的器皿。

施工停了下来,北京市的考古专家进驻了施工现场,开始对这片墓地进行系统的挖掘。这是一个墓葬群,共有5座墓葬,其中型制最大的就是这个1号墓。墓葬整体为南北向,墓室平面为正方形,券顶,边长1。8米左右,高近3米。这样的型制和规模根本就不像一个王公贵族的圆寝。那么,这会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坟墓?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普通人家怎么能把一对成化斗彩的瓷器当作随葬品呢?

墓葬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已经被地下水淹没了,把水抽干后,发现里面已经是空空如野。这座墓的形制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从发券和墓壁上的雕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墓地。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也发现了几个盗洞,但他们不相信,盗墓者会一件东西都不留下。然而,眼前整个打开的墓室里没有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

考古专家苏元钧: 我不相信,就循着墓地用手轻轻地扣击,发现有一面墓壁发出的响声很空,

苏元钧揭开墓壁上的方砖,一个小小的壁龛里堆满了宝贝。随后,他又在另外两面的墓壁上发现了两个隐密的壁龛,大量的随葬物品让所有的在场人员惊呆了。出土的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且多为珍稀之物,除了这对葡萄杯以外,还有嘉靖斗彩八卦纹炉,万历五彩花鸟纹洗,明永乐年制甜白釉暗花龙纹壶,青花高足碗等,渐渐堪称极品。这些随葬瓷器,几乎包括了明清朝两代官窑的代表之作。出土的玉器也包括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作品。大家惊讶之余,都在猜测,这会是谁家的墓地呢?

考古专家苏元钧:发现了很多瓷器和玉器,看来这个墓的主人身份很高贵,而且坟墓的设计者在防盗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人是很鬼的。

随着挖掘的深入,墓葬底部的污泥清理出以后,这座墓的墓志铭出土了,专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竟然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 一个小女孩,究竟有什么样的身世才能有这样高规格的随葬品,她的家庭背景肯定不一般。

墓志铭中记载,小女孩是清康熙首辅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也就是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的女儿。这个小女孩在七岁那年突遭疾患,不治而死。按照当时的风俗,没有成年或者没有出嫁的女孩是不能埋进祖坟的。那么,这块墓地也就绝不可能是索尼的墓地了。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索尼的墓地就在今天的北太平庄街道索家坟红联北村西直门电话局附近,距小女孩的坟不远。出西直门往北通往学院路的大路上,今天这里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谁知当年却是松柏森森,荒草离离。

一个夭折了的小女孩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能有如此厚重的丧葬规格,确实令人瞠目。她既然有这么多贵重的随葬物品,看来拥有和使用过那只斗彩葡萄杯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索家在清初政治中的地位。尽管索家在朝廷中威风八面,但是在康熙十三年,索家的经历是悲惨的。这一年,索尼的两个孙女突然死去:时年21岁的皇后赫舍里氏在生第二个皇子的时候,因为难产死去,皇子存活了下来,这就是后来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允人。同一年,索尼的另一个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长女,年仅七岁的小女孩不幸夭折,这个小女孩就是北师大南院的这座墓的主人赫舍里氏。

这个7岁小女孩能够有这样高规格的丧葬待遇,固然和索家的势力有关,但是从康熙皇帝对小女孩的堂姐,也就是孝诚皇后的情感上,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索家在清廷不俗的影响。椐记载,康熙四年,孝庄皇太后把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二哥各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选定为康熙的皇后,并举行了大婚典礼。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康熙和这位皇后十年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好的。

据记载,孝诚皇后的死让康熙十分悲痛,为此,康熙停朝5日,在皇后死后的三七内,也就是二十一天的时间里,康熙几乎每天都到灵前进行哀悼。在孝诚皇后入葬前,灵柩停放在京师北郊的巩华城,也就是今天的沙河,康熙在三年之内,共前往巩华城80次,平均每个月都有一两次,悼念与他共同生活了10年的皇后。看来二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这座墓葬的主人,7岁的小女孩就是孝诚皇后的堂妹,其身份和地位当然也十分显赫,所以她拥有和使用这对小酒杯,也就不那么意外了。尽管如此,小女孩也仅仅是使用了一只酒杯,另一只保存得还跟当年成化皇帝制造时一样。只不过,成化皇帝和万贵妃是否把玩过,已不可考。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和索家的这种情感纠葛,使得索家在朝廷中的势力迅速扩张。当年,在海淀西山脚下,曾流传着:“要做官,找索三”的民谚,索三就是索额图,索尼的第三子。孝诚皇后身后留下的皇子成为了皇太子。皇太子从小就由外祖父索家照看,索额图以太子外祖父的身份与之形成了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太子年龄渐长,康熙每次外出巡视或出征,朝中大事均由太子处理,索额图既是当朝大学士又是太子的外祖父,自然也就参与其中了,并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开始左右朝政。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03年五月, 内大臣索额图挑唆皇太子,被宣布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于宗人府。中国第一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索额图成为依附和拥戴皇太子党羽的首领人物,也就成了康熙眼中的第一罪人,最终,随着康熙皇帝清算太子党,索额图被囚禁并死在了狱中,他的儿子先后被处死。

索额图死后,一说葬在了西直门外的索家坟。另一种说法是索额图以附逆谋反之名逮捕下狱的,以其忤逆的身份是不能埋入祖坟的,只好另择坟地,最后选在了海淀西北旺镇的唐家岭村。无论如何,索额图作为一个囚死狱中的犯人,是不可能像往日逝去的先辈那样风光地入土,或许只是一领草席裹尸抛于荒郊野外——这些,今天已无法考证。

索额图和自己的女儿比起来,结局要悲惨得多。从他7岁女儿墓葬出土的这对斗彩葡萄杯上,还能依稀显示出索家当年的华丽富贵。

成化斗彩美名扬


斗彩,亦称“逗彩”,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纹饰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再在釉上的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最后在低温中两次烧造而成。“斗彩”一词为清代《南窑笔记》中首先使用,不见于明代的记载,明代文献中所谓的“青花间装五彩”可能即指斗彩。

斗彩为彩瓷之冠

斗彩瓷器出现在明代成化年间,相传与成化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有关。万贵妃,本名万贞儿,原为慈寿皇太后身边的侍女,后来得到成化皇帝的宠幸。万贵妃喜欢奇珍异宝,所以景德镇官窑专门为万贵妃创烧出斗彩瓷器。它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不仅保持了青花幽靓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浓重华丽的色调,彼此衬托,争奇斗艳,绚丽多彩,赢得了“彩瓷之冠”的赞誉。每一件成化斗彩瓷器都离不开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青花用于勾勒和渲染纹饰,构成画面的主要轮廓;五彩则增加画面的色彩,烘托与点缀图案,讲究浓淡搭配,追求清雅富丽的艺术效果。青花使用国产的“平等青”,发色淡雅柔和。五彩的色泽多样,鲜艳秀丽,柔润优雅。比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色重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松绿,色浓艳而闪青;孔雀蓝,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姹紫,浓艳却无光。

成化斗彩瓷器的绘画细腻又不失雅致,疏朗之中偶得浓艳,精巧而不失大气,千姿百态又隽咏秀美。绘画时往往依据画面来设色,使得图案与色彩的搭配浑然一体,恬淡沉静。由于以平涂勾勒填绘技法来描绘图案,所以画面缺乏层次感,比如人物的衣服都是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感,树枝不皱皮;叶子只有阳面,没有阴阳向背之分;花朵只绘正面,无侧面和背面之别。图案丰富,题材多样,常见的纹饰有梵文、团花纹、菊花纹、折枝花卉等。

收藏市场难见踪影

成化斗彩瓷器使用“麻仓土”烧成,胎体呈牙黄色。釉面滋润肥腴,温润洁白,如脂似玉,抚之有玉质感。造型精巧规整,玲珑娟秀,富于变化,以小件器物为主,除常见的盘、碗、碟、杯、洗以外,还有瓶、盖罐、盖盒等,尤以天字罐、鸡缸杯、高士杯、婴戏杯、葡萄杯等久负盛名。施彩方式以填彩为主,还有加彩、点彩、覆彩、染彩等多种技法。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书写时多用藏锋笔法,笔触遒劲,柔中带刚,字体沉稳,以拙取胜。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数量极为稀少,到万历时已经是价值连城,故《明神宗实录》中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钱十万”的记载。目前仅见40多个品种,大约有250多件,而且绝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收藏市场上的成化斗彩瓷器历来几乎廖若晨星,得之不易,近年来更是难见踪影。199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917万港币成交,2001年伦敦苏富比秋拍的一件成化斗彩海水飞象纹天字罐以75.15万英镑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一件成化斗彩花卉纹高足杯以991.84万港币成交

斗彩缠枝花纹梅瓶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生产时代: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斗彩瓷

陶瓷造型:瓶

说明:清雍正

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雍正斗彩瓷器代表了清代斗彩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在画面中引入了粉彩、金彩,从而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艺,这是对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明代斗彩瓷器的重大突破。由此器亦可看出所用釉上彩除红、黄、绿外尚有珍贵的胭脂红彩,使得所绘花卉更显富丽。

明成化斗彩瓷器


明成化斗彩瓷器

斗彩又称逗彩、豆彩、青花间装五色,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型多为小件,如杯、碗、小盖罐、盘等。器型娇小秀美,胎薄釉红,光润肥厚,青花颜色浅淡,釉上彩透明鲜艳,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器为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和幽兰。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杯壁饰图与形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该器物自成化年间出现时即身价数十万贯,目前更可称为稀世奇珍。

河南中原收藏文化研究院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