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 导航 >

中国早期彩瓷

中国早期彩瓷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乾隆瓷器早期鉴别 中国瓷器鉴别

2020-11-18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唐三彩的来历;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简介: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用途: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成绩记录:

名称 成交价 (RMB) 地点 时间

唐三彩马俑 436.00万 皇家国际 2015-01-19

唐 唐三彩马俑 402.50万 日本伊斯特 2015-04-18

唐三彩马 (一对) 220.00万 中联国际 2011-12-31

唐三彩骆驼 (一对) 476.00万 AAA中国艺海 2011-12-31

唐三彩镇墓兽 (一对) 388.00万 中联国际 2011-12-31

唐三彩牵马俑 210.00万 香港诚昌 2016-11-29

唐三彩双峰骆驼:

此骆驼全身满色,驼鞍为三彩,骆驼头部高举嘶叫,非常传神,为妙为娋。WWW.TAOCI52.cOm

此件藏品来自北京的藏家,将在香港《AAA中国艺海》进行拍卖。了解更多或者您有藏品出手可留言。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早期青花”判断有误


2003年10月23日《收藏拍卖导报》9版刊登了《早期青花瓷罐外饰》一文,笔者读罢有些见解与作者钟先生不同。笔者认为,作者钟先生收藏的秋香壬申青花罐,实乃清代之物。

一、唐代之罐并没有这种造型,此造型之器物乃是清代雍正年间所烧制的“石榴尊”而演变过来的器物,与“石榴尊”十分相似,此种器物也是雍正之后才出现的。

二、干支纪年款加诗与词在唐代之瓷物上暂时还没有见过,而在清代中后期方才盛行。也许作者认为是唐伯虎点秋香,把唐伯虎当成了唐代之人,实际上唐伯虎乃是明代中期之人,况且“秋香”也并非是唐伯虎所要点的“秋香”,而是以表“秋菊飘香”之意之“秋香”。

三、钟先生说其收藏之青花罐是进口波斯的苏麻离青钴蓝料,实际上波斯的苏麻离青之青花料在唐代根本就是无影无踪的事;苏麻离青乃是元代进口的青花钴料(实际上钟先生的罐之青花料也并非是苏麻离青钴料,因为苏麻离青青花料发色浓艳,且充满锈斑,而钟先生的“秋香”罐却没有,正如钟先生文中所说的那样:“罐的青花面釉,颜色灰青”。

四、河南的巩县窑烧瓷于隋、唐,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三彩陶器、黑瓷、茶叶末釉瓷等,就是没有青花瓷。如果是钟先生发现了巩县窑在唐代早于景德镇窑就烧出了青花瓷,那可真是古陶界的巨大成就,实在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钟先生所藏的“秋香”罐其实并非唐代之器物,而是清代之器物。

王琦早期作品考辨


王琦,中国古陶瓷研究及收藏领域中一个几乎无人不晓的名字。因其位列民国“珠山八友”之首,传世作品常成为海内外各大拍卖公司的重要拍品,倍受关注程度有目共睹。行者在近期拣选湖北省文物总店存大路货文物时,发现了三件署王琦及相关款识瓷器,今特撰文考证。

1、王琦款粉彩人物图瓶

喇叭口,束颈、溜肩,圆腥至下渐缓敛,足部略外倾。高61.5、口径23、腹径25.5、底径21.5厘米。腹部饰粉彩主纹二组。一侧画人物图,一边绘花鸟纹。前者系一长者端坐太师椅上,静观一妙龄女子抚琴,旁立婢佣十数人服侍。后者为一对可爱的鸟雀栖于花枝上。另置折枝花一组于颈部。铭文共四组,排布于颈部及腹部各二组。分别为“六戚在甲戌初平五年,吴帅 宜子孙(红款篆书)。摹积古斋原本。”“群芳呈壮观”、“明月团乐如此夕,春风邂逅意中人。翠黛倩谁描碧玉,琴心许我识文君。昔壬子(1912年)冬月于珠山客次,彩云轩写。”和“独占春台第一寿,文章大块最风流。仿白阳山人之笔意,王琦画。”(以上均为行楷墨书)后两处铭文末尾还分别钤盖红白文闲章各一枚。

题称摹积古斋原本,乃仿清代大金石学家阮元的作品。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云台,又号雷塘庵主,苍山画仙,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曾著有《皇清碑版录》、《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及《研经石集》等作品传世。摹积古斋原本的铭文当源自阮氏《积古斋钟鼎款识》。按白阳山人即明代写意花鸟画大家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亦号白阳山人,江苏苏州人。

2、王琦款粉彩八士图石榴耳六方瓶

器呈六方形。敞口、收颈、折肩、鼓腹、束腰、足部外撇。颈部堆贴对称石榴耳。高60、最大口径23、最大腹径26、最大底径21、5厘米。主纹绘八位高士聚集亭院内,兴致勃勃地鉴赏书画,另有三位书童位列左右侍应。此称八士图。颈部画对称折技花二组,腹部饰折枝花果一组。腹部署墨彩铭文三处,分别系“八士图(篆书),时属癸丑(1913年)仲秋月珠山客次之西轩,王琦画(行书)”。钤红文闲章一枚。“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释时间声籁籁,放梢初见影离离(行书)。”与“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隶书)。时属癸丑冬月书,昌江客次彩云轩写(行书)。”钤红白文闲章各一枚。双石榴耳两则写弧形对称铭文各一组,颈部署铭文一周,均为红彩篆书。分别为“大吉祥宜用,帛如作齐□。”、“寿命昌宜侯,眉以保寿命。”及“伯作宝鼎其子子孙孙永万年用之。”

查隶书铭文典出王勃传世名篇《腾王阁》诗。王勃(650-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杰出文学,“初唐四杰”之一。

3、彩绘人物图牌耳瓶

喇叭口、束颈饰对称牌耳(其中一耳残)、溜肩、圆腹往下渐收至足部。高63、口径23、腹径26、底径18厘米。彩绘主纹分二组,一为人物图,二系莲池鸳鸯戏水纹。前者绘一老贵妇于众人簇拥下对儿孙进行谆谆教诲。后者画一对恩爱鸳鸯自由自在地游弋于莲花盛开的池塘中,仿佛还在窃窃私语。颈部一侧还有纳福迎祥辅纹一组。铭文计三组。分别为:“黄琬对日(墨彩隶书),昔戊午(1918年)之秋月珠山客次,彩云轩写生(墨彩行书)。”钤红文闲章一枚。“一对鸳鸯水面忙,游来游去绕荷香。仿友如之法(墨彩行书)。”与“身论于永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红彩篆书)。”

友如即清代著名画家吴嘉猷(?-1893年),一作名猷,字友如,元和(今江苏苏州)人。人物、山水、花鸟题材无一不精。

上述三件实物(下同)均造型端庄、规整、线条流利,工艺考究。胎土细腻、坚致。釉质洁白、光润,口沿施酱釉并描金。纹饰布局疏密有序,画工精致、工整,色彩丰富。图一、二相地图三而言施彩略显厚实。人物图都以工笔手法绘就,线条明朗,衣纹清晰,比例协调。仕女面容清秀,身段柔美,婀娜多姿。孩童天真烂漫,稚气十足。男子精神抖擞,身板硬朗,充满阳刚之气。人物神态捕捉准确,刻画可谓入骨三分。花鸟类题材图一兼工带写,图二、三系工笔画就。鸟雀身体丰硕,羽毛近乎根根清晰可见,动态十足。鲜花盛开,楚楚动人。铭文中篆书分墨、红书二种,其余行楷、行书及隶书均为墨书,另有红印章相衬托。书法排布有致,笔力苍劲。凭心而论,窃认为篆书相较其它字体,书艺显得稍逊一筹。经过三件实物形、图、胎、釉、款、工等方面的初步鉴定,将其分别确认为民国元年、二年和七年景德镇窑的作品当无疑异。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人。17岁至景德镇,初以捏面人为生,后改习瓷画。约在民国八年(1919年)时所绘瓷板画就已享誉瓷都。此时还以晚清海上画家钱慧安的作品为蓝本,尤以肖像画最受人珍爱。约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左右转师乾隆间“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在这之前作品多饰印章很少题字。转学黄慎之后,常用草书长题,人物头部则衬以明暗结构准确,表情生动(其时号称“西法头子”即西洋画法绘人物头部),而衣褶则以写意法绘成,用笔潇洒奔放。晚期人物画姿态诙诡,形神兼备。1922年与同仁创建“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任社长(又据吴霭生墓志铭载,吴霭生为社长,王琦系副社长)。1928年又和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等瓷画家一道组建“月圆会”,为“珠山八友”(亦称“八大名家”)之首。其传世作品见有粉彩或绛彩瓶、尊、笔筒、印盒、花盆、瓷板画及壶等,以人物题材为主。系“珠山八友”也是民国粉彩行业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瓷画家。

由于近年来瓷画名家作品收藏热潮高涨,景德镇仿品随之大量涌现。这当中以仿“珠山八友”与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俞子明等名家作品为主。余遍查相关资料后认为,目前关于仿王琦瓷画的记载,最早见于刘希任在1949年前后所为。

刘希任(1906-1967年),江西南昌人,画室名“再思轩”、“永华堂”。自幼爱好书画并与其兄刘希玉自学绘瓷。所画人物常由希玉填彩,兄弟合作产品多为当时大瓷店“丽泽轩”、“新中华”收购且售价不菲。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于南昌开设中南瓷庄,自制自销。1957年始,为土产公司彩绘瓷器。30年代后期以擅长人物画闻名,晚年以花鸟及雪景山水为主。人物画深受王琦影响,于1949年前后仿王琦瓷画较多。也曾仿“洪宪年制”、“居仁堂制”等款识作品。为南昌影响最大的瓷画家之一。

据作者观察,近年艺术品市场出现的王琦仿品,分为新仿品、老胎后加彩、款与老瓷后加款三种。这是当前众多名家仿品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此笔者曾作过专门探究,不再赘述。刘希任仿王琦画风既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其作品中究竟有无仿写王琦款识呢?它是一个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重点对三件实物的纹饰、铭文进行严格对比、审读后,断定其出自一人之手。更确且讲实为王琦本人早期的作品。其理由如下:首先,图案布局、画法,色彩、铭文排列及书艺如出一辙。其次,王琦约于民国八年时才以钱慧安的作品为蓝本,那么在此之前如何呢?众所周知,一位瓷画家在学艺初期往往以工笔摹画为主,待打下较好基础后,方会顺应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改学中国历史上某位著名书画家的风格,且将之表现在瓷画上。民国时大量彩绘工笔作品的出现和王琦先学钱慧先,后转师黄慎即是典型的例证。据此,三件实物主要以工笔法画就,应在情理之中。另则,三件实物铭文中均题“彩云轩”写,这表明王琦曾于“彩云轩”瓷器店供职作画。20世纪初期,众多达官显贵以于景德镇订购优质自用瓷器为时尚。这批私用瓷器一般系自购白胎,而后聘请名匠或委托“红店”(经营彩瓷的行业。可分为写意彩业、粉古彩业、美术彩业与黄家洲饰瓷业四种)。代为加彩、署款。从一定程度而言,瓷器店就是“红店”。王琦曾于民国早期在“彩云轩”谋职,这是作者的重要新发现。再则,依照前文所言历史上出现的有关王琦仿品的情况分析,民国早期的三件实物应无仿作之嫌。

综上所述,三件实物均系王琦于“彩云轩”就职时所绘的高档商品瓷。铭文中题称仿白阳山人、友如之笔意、摹积古斋原本和书王勃传世名篇段落,都表明王琦作品接近于文人画有异于工匠画。通观三件实物及稍后的师学钱、黄二位名家的作品,足可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其流露出的传承关系。

据笔者查证,王琦瓷画署干支款者多为20世纪20至30年代作品。加之转师黄慎前,其作品多饰印章很少题字。因而,集诗、书、画、印及款识(名款、干支款、堂名款)于一器的三件实物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三件实物是目前所发现署王琦款,制作年代最早的作品,它填补了王琦乃至“珠山八友”研究的一项空白。

收藏早期陶瓷器的困境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陶瓷是指自新石器时代陶器至南北朝及隋代的陶瓷艺术品。它主要包括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彩陶器,夏商周陶器,战国、秦汉陶瓷器,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等。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陶瓷器不断地演变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华夏文明信息。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制作烧造工艺都为后来的中国瓷器工艺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关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有人特别是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收集这类陶瓷器,但真正大规模的收藏应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量的关于早期文化考古发掘活动和同时泛起的盗掘古遗址、古墓的非法活动,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研究热潮。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境外的文物贩子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向收藏家推荐中国早期陶瓷器,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陶俑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然后利用初开的国门,到内地按图索骥,盗运出境。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仍然将盗墓作为致富的手段。而香港、澳门则成为这种生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台湾、香港、欧美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趋之若鹜,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这类生意的古董商。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荷李活道的一些古董商主要从事的就是所谓早期中国陶瓷器的店面生意,即向外来游客兜售中国出土陶瓷器。至今还有香港的古董商感叹那时候的陶器生意真好做!

其实,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欣赏和收藏,部分原因是源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流行。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汲取了东方原始和早期艺术的营养。古陶器上的抽象纹饰和线条,古陶瓷的质朴造型,无不激发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当然也引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直到2000年左右,一件陶罐可以卖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带精美彩绘的陶罐价钱最好。装饰精美的汉瓷罐、谷仓,南北青瓷都是商家和藏者追逐的对象。纽约、伦敦的拍卖场上也不乏这类文物的精品。可以说,那时的国际收藏市场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需求,诱发中国境内的大肆盗掘,给中国古文化遗存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也无法挽回。

然而,盛行一时的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进入本世纪以后却迅速冷却下来。荷李活道的门市生意清淡了。市场的需求似乎一夜之间饱和起来。价位一落千丈!个中原因至今仍然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太多了,二是太紧了。

所谓太多了,就是大量的盗掘出土的早期陶瓷器涌入国际市场,冲击了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势必影响其价位。早期陶器的制作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时期,其数量庞大,工艺质朴简洁。但制式大同小异,出现多了就有雷同之感,其价格自然就会走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量的假货赝品的充斥,也加快断送了这类市场的“繁荣”。由于这类器物制式简约,纹饰质朴,对于制假者来说技术障碍较小。以致在大量的走私货柜内也夹杂着越来越多的赝品。河南、山东、甘肃都出现了许多古陶器的制假高手。90年代初期,一个河南的制假高手将自己生产的汉代陶俑大量投放北京潘家园市场,居然蒙骗了专家。大量重复雷同的器物器形的涌入,使这个市场迅速饱和;大量真伪难辨的赝品充斥,使收藏者信心受到打击。

所谓太紧了,就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这类盗掘走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并加强了和国际反文物走私组织的合作。通过修订刑法,增列了盗掘国家珍贵文物罪并加大了量刑幅度;法律明确禁止出土文物的买卖。通过和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大大压窄了国际文物走私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很多过去从事中国早期陶瓷器经营的古董商货压仓底,无法出手。舆论也让国内外盗掘走私者不敢嚣张;也让藏家不好追捧。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收藏热的兴起,国内藏家对明清瓷器的喜好也转移了人们对早期陶瓷器的热情。

现在,香港荷李活道的古董商铺里的陶器等出土文物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一位老收藏家20年前通过一位古董商花40多万港币收藏的彩陶器,去年找同一位古董商帮他出让,几经努力,终以18万沽出。这还是因为这件东西实在特别,而且这位老藏家声誉极好,才会有人愿意接手。

现在,非常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初期对盗掘走私的打击不够,已经有大量的珍贵的早期陶瓷器流失海外。如何使这些由非法变为合法的国际收藏回流,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国内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收藏这类文物。公开的流通是不合法的,而作为物权的拥有又似乎是合法的,这种不明不白的状况势必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对古陶瓷的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清早期漳窑绿釉弥勒


世人对漳窑器的轻视和误解,是由来已久的。殊不知漳窑器乃是和德化窑、潮州窑鼎驰并列的华南三大窑系之一。漳窑器创制于明朝前期,原始瓷器则可追溯到青铜器时期,因漳州临海,在宋元时期已经成为华南地区外销瓷的重镇。正是在这个时期,漳窑器许是被两宋繁华精绝的烧瓷技术所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瓷器文脉和烧制技术。在艺术风格上,漳窑器终于在明朝初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潮州窑、德化窑不同的是,最早的漳窑器选择的是釉面呈现米黄色冰裂纹的各种生活器。这也是延续了其受宋元瓷器型古朴大方,不求繁复的特色。由宋及明,历经数百年文化熏染及海上贸易的活跃,漳窑器造型古拙、线条优美、风格典雅,不仅在器型上比较别致,但不失实用,同时在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沿海诸地,漳窑器不仅能够满足明清士绅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能满足其生活需求和猎奇思想。由此开始,漳窑器开始迅速崛起,开始与德化、潮州器并驾齐驱,可称为瓷器界的“华南三剑客”。

如图所示这尊清早期漳窑绿釉弥勒,尽管此物并非漳窑器常见的米黄色冰裂纹器皿,而是采用露胎绿釉,但是从整体用釉上还是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米黄色釉,这种绿釉点缀使得弥勒形象更加立体古朴,大腹便便,又憨态可掬。常有人将漳窑器与德化窑相比,评价漳州窑之轻率、粗陋,其实此为见仁见智之举。概览中华瓷器史,任何窑口的崛起与辉煌,都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且独树一帜的过程。漳窑之于德化,确实是有模仿德化的成分,但囿于烧制艺术以及瓷土、釉料、工艺、匠人等多方面原因,并不能完全呈现德化之“白”,却阴差阳错留有漳窑之“米黄”。这种风格的诞生似乎和“开片”的传说一样流于传说。但是在瓷器烧制中,诸多“三分人作,七分天成”的魅力,似乎也为漳窑的诞生埋下伏笔。

漳窑器自此打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在明清风起云涌的波澜史上,可能随郑和下西洋便览东南亚风光,也似乎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海上贸易的兴起而游走欧亚。从考古发掘的成果分析,漳窑器多器型主要有碗、盘、碟、杯、壶、罐、瓶、炉、瓤、尊、佛像等铜礼器、文房用具及日用生活器皿。通过诸多比较可以发现,漳窑器中陈设供器类最为讲究,也是艺术成就最能彰显的地方。其观音、弥勒等人物雕塑十分精美,从此绿釉弥勒便可见一斑。

漳窑器与德化瓷、潮州瓷地处华南,各在一隅,有竞争也有磨合,从实际情况上看,德化白瓷的艺术成就难以企及,漳窑之早期“模仿”也难得其神,因此也从潮州器上借鉴了其青黄釉的特色。所以漳窑器长期寂寂无名,甚至被海外收藏者误认为“汕头器”,都是因为其家传“绝学”底色繁杂的缘故。但博采众长且风云际会者,终会有机会独领风骚。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廷势力在海上的衰退,民间贸易开始兴盛。且在清朝中期之后,由于德化瓷在“白”之外,潮州窑在“青白釉”之外,又开始钟意“青花”烧制,是以给了漳窑器米黄器、米黄点绿釉器的机会,漳窑器开始自成一家,开山立派,开启了瓷器史上自己的“黄金时代”。

牛血红六棱贯耳尊(清早期)


近日慕名前往拜访沪上收藏名家胡平先生,品茗谈瓷,如对古人。我最欣赏的藏品之一是一件清代前期所制作的牛血红六棱贯耳尊,通高46厘米,釉色深红泛紫色,光泽沉着内敛,六棱规制精整,施釉及于底部。细察贯耳内侧,釉层沉着熟旧如尊身,又从修足处轻抚,包浆自然明显,诚为旧器无疑。据知此器业经著名古陶瓷专家维莲、唐恺和宋业伟所鉴定。

据文献记载,牛血红的瓷器烧成于清康熙年间,是郎窑的杰出成就之一。溯其渊源,则应上推至明代永乐、宣德朝烧制的“祭红”和“鲜红”,这种技艺由于掌握难度极大,因此自明代中期以后便已失传。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单色釉的烧制才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在鳝鱼黄、蛇皮绿、吉翠、黄斑点诸品种上精品迭现,而且使失传了二百多年的铜红釉恢复了生产。这里要提及的是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的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他任内,景德镇御窑厂仿制明代宣德祭红釉烧制成“郎窑红”瓷器,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红釉鲜艳夺目,鉴赏家认为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郎窑红瓷器在施釉时釉层是较厚的,但在1200多摄氏度高温还原气氛下,上部釉汁自然流淌,致使整器下部呈色较上部明显深重,特别是其口沿部分烧成后釉层很薄呈现胎骨,而流釉被圈足外侧二层台所限不超过底足,因此历来就有“脱品垂足郎不流”的说法。

根据文献和实物所载郎窑红的特点,比照胡先生所藏六棱贯耳尊,则无论是上部釉层的厚重还是呈色的沉稳内敛,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结合康熙以后此类器物的形制和工艺特点,唐恺、维莲、宋业伟专家还是把此尊的年代定在雍正后期至乾隆前期,我认为此鉴定是郑重和科学的。

还有,关于郎窑红和牛血红的区别历来都有所讨论,从历史上来看,法国人对郎窑红这种高温铜红釉瓷器是称作牛血红的。其实研究传世实物,我们可以看到郎窑红中有些器物釉色确实较为浓艳,仿佛如初凝的牛血般猩红,称其为牛血红应是名至实归无可争议。一些权威文献把牛血红和郎窑红分别解说,认为牛血红瓷器“釉层较厚,色泽昏暗,泡沫大又多,釉面有棕眼”,但仍客观地把牛血红归入郎窑红。因此,这件六棱贯耳尊应该属于郎窑红系列的传世单色釉瓷器,在具体特征上又不同于康熙郎窑的制器,呈色上由红泛紫显示雍乾两朝在瓷器烧造技艺上新尝试。静观此器,令人感受到一种“紫气东来”、“厚德载物”的大气和文化积淀,加上自古有“一方抵三圆”精湛之工艺,实为一件难得古瓷珍品。

能与中国水墨画相媲美的墨彩瓷画


水墨画是最能表现中国画意境的一个种类。一点点墨兑上不同比例的水,就能呈现出焦、浓、重、淡、清5个层次的色彩;黑白一分,自现阴阳明暗;干湿不同,就把浓淡轻重、凹凸远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人说,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水墨画。清康熙中期,水墨画成功地移植到了瓷器上,于是诞生出一个新的釉上彩绘品种——墨彩瓷。水墨离开了柔软的纸、绢,在光滑的瓷器釉面上同样能表现出“五色俱全”的妙韵。

墨彩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康熙时的陶瓷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漆黑莹亮;有以绿彩为底者,更为莹亮浓郁。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多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清末、民国时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时制品精美。

墨彩瓷画一般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上装饰墨彩画,可浓可淡。早期的墨彩瓷器以笔筒、笔洗、印盒、笔架等文房用具居多熏自墨彩瓷诞生起,就打上了“清雅”的印记。由于墨彩瓷比较少见,历来也不被藏家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专著也少;而且藏界多数人认为墨彩出现比较晚,一见到墨彩绘瓷往往都认为是晚清乃至民国的产品。其实,在清代光绪年间的《陶雅》一书中,已有“墨彩”一词的明确记载;而据考证,墨彩瓷画是从珐琅彩画派生出来的一种釉上彩画瓷,与粉彩瓷画的产生几乎同时。

用于墨彩瓷画的墨彩,其主要原料是铜粉、青料和石绿。墨彩是釉上彩,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以上述原料的墨彩绘画写字,再置入800℃左右的烘炉中烘烤,形成的墨彩画和墨字,极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因此备受文人画家和藏家青睐。

墨彩瓷的数量不多,问世的年代也不太长。清代雍正时期,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精美的墨彩瓷,于是这种墨彩瓷自此才成为景德镇特有的一种传统釉上装饰。用墨彩来装饰瓷器,有如在白纸上作画一样;画面墨色浓淡相宜,色彩雅洁宜人,具有与水墨画同样的艺术效果。不过,当时称这种彩色瓷为水墨彩瓷。雍正时期墨彩瓷的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施绘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此时的墨彩瓷画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赭或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并加绘金色,也有的以其它色彩或色釉为底,如木化釉或珊瑚红釉彩瓷中的开框内绘以墨彩。

在小小的瓷器上并不能完美地展现气势豪放的大写意山水,也不可能真正达到那种烟云满幅的效果。所以,晚清的墨彩瓷绘家们继承了雍正墨彩瓷画精细的风格。不过,他们并没有完全因袭前人的旧例。这一时期的墨彩风格虽然还是以淡雅幽静为主,但题材和表现手法已经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框架,达到了“无意不可入画”的境地。

墨彩瓷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词汇。这种彩色瓷从一诞生就并非只有黑白二色,有时为了使画面更丰富,画师们会在墨色中加入其他淡雅的颜色,如矾红、浅紫、淡蓝等,或者干脆以彩釉打底来托衬墨色。这种另加彩的绘制手法,并不会影响墨彩的清雅美丽,反而更能显出墨彩朦胧的效果。“着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悦目。亦取气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也有了表现: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的墨彩瓷画,用墨的各种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间、质量和意境气氛。墨彩瓷画的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扫去粉黛,淡毫轻墨”,完全凭借粗细、曲直、刚柔、轻重而又富于韵律的线条,去赋形造象,表情达意,形成一种高度简洁概括而又明快的表现手法。到了民国,陈设瓷不再只是文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和有钱人的雅玩清供。这个时候,墨彩瓷画中所加的彩不再只是有限的几种浅淡色,或大量描金加红,或衬一个鲜艳的底色,直欲喧宾夺主。于是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在这个时期已成主流的“敷彩悦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民国的墨彩瓷画,红色温馨、蓝色清逸、黑色稳健尽在一管柔毫和三色兼妍中,达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

墨彩瓷画大体是以线条为主的工笔重彩。而墨彩瓷有墨色浓淡、雅洁宜人的韵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绘制墨彩瓷画不仅要有细致的耐心,还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扎实的线描功底和绘画的综合素质。由于墨彩瓷画的工艺要求高,再加上粉彩瓷画的盛行和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墨彩瓷画自民国初期开始受到冷落。到了民国中、后期,墨彩瓷画几乎濒于失传。好在现在不少景德镇瓷画家们感悟到了墨彩瓷画的艺术真谛,感悟到了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全身心地挖掘、整理和振兴墨彩瓷画艺术,使墨彩瓷画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陶瓷是指自新石器时代陶器至南北朝及隋代的陶瓷艺术品。它主要包括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彩陶器,夏商周陶器,战国、秦汉陶瓷器,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等。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陶瓷器不断地演变发展,承载了丰富的华夏文明信息。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制作烧造工艺都为后来的中国瓷器工艺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关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已经有人特别是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收集这类陶瓷器,但真正大规模的收藏应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大量的关于早期文化考古发掘活动和同时泛起的盗掘古遗址、古墓的非法活动,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收藏研究热潮。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境外的文物贩子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向收藏家推荐中国早期陶瓷器,特别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汉陶俑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等,然后利用初开的国门,到内地按图索骥,盗运出境。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仍然将盗墓作为致富的手段。而香港、澳门则成为这种生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台湾、香港、欧美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家趋之若鹜,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这类生意的古董商。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荷李活道的一些古董商主要从事的就是所谓早期中国陶瓷器的店面生意,即向外来游客兜售中国出土陶瓷器。至今还有香港的古董商感叹那时候的陶器生意真好做!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其实,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欣赏和收藏,部分原因是源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流行。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都汲取了东方原始和早期艺术的营养。古陶器上的抽象纹饰和线条,古陶瓷的质朴造型,无不激发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当然也引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直到2000年左右,一件陶罐可以卖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带精美彩绘的陶罐价钱最好。装饰精美的汉瓷罐、谷仓,南北青瓷都是商家和藏者追逐的对象。纽约、伦敦的拍卖场上也不乏这类文物的精品。可以说,那时的国际收藏市场对中国早期陶瓷器的需求,诱发中国境内的大肆盗掘,给中国古文化遗存造成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也无法挽回。

然而,盛行一时的早期陶瓷器的收藏,进入本世纪以后却迅速冷却下来。荷李活道的门市生意清淡了。市场的需求似乎一夜之间饱和起来。价位一落千丈!个中原因至今仍然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太多了,二是太紧了。

所谓太多了,就是大量的盗掘出土的早期陶瓷器涌入国际市场,冲击了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势必影响其价位。早期陶器的制作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时期,其数量庞大,工艺质朴简洁。但制式大同小异,出现多了就有雷同之感,其价格自然就会走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量的假货赝品的充斥,也加快断送了这类市场的“繁荣”。由于这类器物制式简约,纹饰质朴,对于制假者来说技术障碍较小。以致在大量的走私货柜内也夹杂着越来越多的赝品。河南、山东、甘肃都出现了许多古陶器的制假高手。90年代初期,一个河南的制假高手将自己生产的汉代陶俑大量投放北京潘家园市场,居然蒙骗了专家。大量重复雷同的器物器形的涌入,使这个市场迅速饱和;大量真伪难辨的赝品充斥,使收藏者信心受到打击。

早期陶瓷器收藏的尴尬

所谓太紧了,就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这类盗掘走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并加强了和国际反文物走私组织的合作。通过修订刑法,增列了盗掘国家珍贵文物罪并加大了量刑幅度;法律明确禁止出土文物的买卖。通过和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大大压窄了国际文物走私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很多过去从事中国早期陶瓷器经营的古董商货压仓底,无法出手。舆论也让国内外盗掘走私者不敢嚣张;也让藏家不好追捧。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收藏热的兴起,国内藏家对明清瓷器的喜好也转移了人们对早期陶瓷器的热情。

现在,香港荷李活道的古董商铺里的陶器等出土文物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一位老收藏家20年前通过一位古董商花40多万港币收藏的彩陶器,去年找同一位古董商帮他出让,几经努力,终以18万沽出。这还是因为这件东西实在特别,而且这位老藏家声誉极好,才会有人愿意接手。

现在,非常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初期对盗掘走私的打击不够,已经有大量的珍贵的早期陶瓷器流失海外。如何使这些由非法变为合法的国际收藏回流,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国内也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收藏这类文物。公开的流通是不合法的,而作为物权的拥有又似乎是合法的,这种不明不白的状况势必影响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对古陶瓷的保护管理和学术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定瓷以定窑白瓷而闻名,其实定窑瓷器早期不是从白瓷发展起来的,从定窑古窑址出土及采集的瓷片标本看,定窑瓷器釉色有黄褐色、黑色、白色等几种,而且早期的定瓷胎釉比较粗糙。介绍一下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一)黄釉瓷

碗,多数为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平底或玉璧形底,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砂粒等杂质,多为灰色或灰黄色。碗外壁上半部施黄釉,釉色以青黄为主,也有青绿或褐黄色。内壁及器口施白釉,釉色多为灰白或白中泛青色,也有少数呈乳白色。碗心均有三个支钉痕。有一种内外均施黄釉的大碗,造型与内施白釉的浅腹碗相似,只是口沿向外撇。此外还有一种数量较少的直口深腹碗,玉璧形底,胎质灰黄粗松,釉色青绿,玻璃质强,有开片,碗心有三个支钉痕。

钵,敛口,平唇或圆唇,均为平底。灰色胎粗松厚重,淡青或青黄色釉,有的有开片。

罐,直口,折肩,深腹,平底。胎质粗松。施褐黄色釉。一种圆唇,短颈,球腹,平底。胎质较细,施黄色釉,釉质较好。

盆,侈口,折沿,宽圈足。胎体厚重,呈灰黄色。外施淡青色釉,内施白釉,釉质较粗。

执壶,侈口,深腹,少数器腹由上向下渐大,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肩部安圆形短流,有的在流上做出粗螺旋纹。釉色以青黄为主,光泽较好。多饰以席纹、菱纹网格或戳点纹。

三足炉,圆唇,筒腹,平底,下承三足。灰黄色胎,施黄色釉,釉面光泽较好。外壁划菱形网格纹。

(二)褐釉瓷

碗,多为外褐釉内白釉,造型与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相同,碗心有三个支钉痕。此外还有一种内外均施褐釉的浅腹小碗,平底微内凹,外壁施半釉。

钵,敛口,斜唇,平底,胎体粗厚,外壁施半釉。

罐,直口,深腹,平底,肩部有凸棱。胎质坚实厚重。里外满釉。一种直口,斜唇,丰肩,深腹,平底,肩安对称的双泥条系,胎体厚重,施褐绿色釉。

葫芦形瓶,瓶体呈葫芦形,有双系。胎体较坚致,施黑褐色釉。

(三)粗白瓷

粗白瓷开始了定瓷的白瓷时代,但是白瓷从胎质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胎质粗松,从断面能清晰地看到大量杂质和气孔。釉色灰白或白中泛青,有细开片,外壁仅施半釉,器型以碗为主,形状与外黄釉内白釉碗相同。

第二类胎质较细,呈浅灰或灰白色,没有明显的黑点等杂质,气孔也大大减少。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少数已近纯白。

碗,造型仍以侈口浅腹为基形,但口、底变化较多,器口有侈口、敛口、唇口。唇口又有宽窄之分,有一种宽唇口将口沿翻折过来粘合,从断面能看到明显的孔洞。底足有平底、玉璧形底和五环形底。外壁施釉大多不到底,釉色不够稳定,多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

钵,直口,斜唇,唇口作锯齿形花边,圈足较宽。一种敛口,鼓腹,平底。

执壶,侈口,斜肩,长圆腹,肩部安短流,颈肩之内安双泥条曲柄,有的两侧还有对称的双泥条系,平底或圈足。施淡青色或乳白色釉。淡青色釉玻璃质强,有开片。

三足炉,直口,平唇,筒形腹,平底下承三足。周身饰弦纹。釉色淡青透明,有开片。

(四)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质有纯白和白中泛灰两种。前者坚致细密,瓷化程度很高。后者略显粗松,断面有时能看到少量小气孔。由于胎体白度的提高,已经完全不需使用化妆土。釉色仍不稳定,有白中泛青,乳白和纯白色。

碗,造型仍以浅腹为主,器口变化更加丰富,有侈口、敛口、宽唇口、窄唇口、花口等。唇口的宽窄及作法各不相同,有的在旋胚时直接在口沿留出,一般较窄;有的是将口沿翻折过来,形成宽厚的唇口。底足有玉璧形底,玉环形底以及宽窄不等的圈足。粗瓷中常见的平底已不再用。器足处理大多不够精细,足面切削不平,棱角不清。器壁的厚薄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很薄,有的则较厚。施釉大多到底,仅少数近底部无釉。

盘,盘的数量相对比碗少,但造型富于变化,特别是各式花口盘的盘口丰富多彩,有尖瓣式、宽瓣式、双脊式。也有的仅在盘口作出很小的缺口。瓣口有三瓣、四瓣、五瓣不等,这类器型当为仿金银器造型。

盏托,有圆口和花口两种,均为浅盘式,盘心凸起一圈作为托口。花口的作法一种在盘沿削出形状、数量不等的小缺口,另一种在胎未干时用手指将盘沿向内推卷形成花口。还有一种将碗放在盏托上挂釉后一起入炉焙烧,使碗和盏托烧结成一体。

瓶,圆唇,直颈,丰肩,深腹,圈足。此外还有一类尺寸很小的长颈瓶和模仿波斯金银器造型的凤首瓶。

钵,造型与粗白瓷花口钵相同。

茶臼,浅腹,圈足,仅外壁施釉。内壁划分成四等分,错刻斜线,线内戳刻鳞纹。有的在内壁交叉划刻平行弧线,空白处加刻短平行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执壶,造型与粗白瓷执壶相同。

筒形带系盒,盒体修长呈直筒形,口部有子口,盒身的上下各有一对横系,圈足,底部无釉。

三足炉,造型与粗白瓷三足炉相同。

水盂,直口或敛口,鼓腹,平底,尺寸很小,似非实用品。

小玩具,均为各种造型的人物和小动物。人物中有一种盘腿坐像,其形与《记一组邢窑茶具与同出的瓷人像》中介绍的瓷人(陆羽)像十分相似。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种骑马人像。以上两种瓷人像多为青白或纯白色,釉面非常光润。小动物的造型生动活泼,有羊、马、狗、兔、猴等。有些小动物的眼部或身上还点有褐色斑点。

此外,定窑古窑遗址出土、采集的标本中还有许多不能复原成形的残片以及带有“官”字款的瓷片。以上介绍的是定窑遗址出土、采集标本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1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来说,几百平方米的发掘以及地表采集的标本不过是管中窥豹,远远代表不了定窑丰富的内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标本特别是发掘出具有地层关系的标本,仍能较清晰地看出早期定瓷发展变化的轨迹。

定窑初创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器。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釉质粗劣,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产品主要以碗类为主,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其中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是定窑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