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康熙瓷器鉴别 > 导航 >

康熙首创瓷胎画珐琅

康熙首创瓷胎画珐琅

康熙瓷器鉴别 珐琅彩瓷器鉴别 康熙瓷器的鉴别方法

2020-11-23

康熙瓷器鉴别。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 珐琅彩瓷红地罂粟花碗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 珐琅彩瓷粉红地开光四季花卉碗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清康熙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

高6cm,口径10.8cm,足径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无纹饰。外壁黄地开光珐琅彩装饰。黄釉地上有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彩绘牡丹与菊花。开光外绘折枝莲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

【开光 】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

清康熙 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高13.2cm,口径4.4cm,足径5.4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www.TaocI52.COM

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清康熙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胎珐琅


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

如图2为清雍正景德镇窑瓷胎画珐琅嫔妃对弈图盘。高4.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3厘米。这只雍正瓷胎画珐琅嫔妃对弈图盘高4.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3厘米,是根据清代宫廷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中的《闲庭对弈》图所绘。盘心绘五仕女围桌对弈,仕女的体态颀秀婀娜,眉目俊美端庄,裙衫华丽,鬓饰高雅,气质矜贵,可见是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在人物情态的表现方面,每个人的神情都围绕着棋局的进展,或沉吟犹豫、或欲言又止、或悠悠闲观、或悄声议论,都能各尽其态,生动而不失人物性格的娴淑温雅。人物后以多宝格为背景,格上书籍文玩陈设繁复,皆具透视与实感效果。室内摆设富丽堂皇,恰是一幅“镜户团圆清昼永,揪枰斜倚共敲棋”的闺乐图。瓷胎画珐琅器源自于铜胎珐琅器,创烧在康熙中晚期,终止于乾隆初年。基本上由清宫造办处掌握彩料、彩绘和彩烧工艺,制成品又局限于宫廷御用,“庶民弗得一窥”。 此盘胎质细腻,釉面光洁,釉色白中泛青。绘画工细,设色淡雅,人物、场景刻画精微。底部“雍正年制”四字楷书蓝料款,为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从康熙小酒盅看画珐琅的精湛


图中酒盅口径6.8厘米,高4厘米,小巧大气,釉色青白,胎骨坚致,修足规正,器壁模印蜂房纹,花鸟图形顶天立地,画工生辣细腻,一派康熙瓷的风貌特征。其虽为民窑外销瓷,但康熙瓷胎画珐琅的贵相已可见一斑。

关于瓷胎画珐琅,藏界历来有不同见解。一说画珐琅只在故宫造办处制作,二说画珐琅系全部进口原料,三说画珐琅彩只出现在康雍乾三朝。加上乾隆曾说“庶民弗得一窥也”。这样更加使画珐琅瓷器局限化、神秘化了。笔者以为从康熙五彩到康熙画珐琅,再到康熙末出现的粉彩,其间并未有明显时间界限。三者经历了一个逐渐过渡,互相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诚然清宫廷御用的画珐琅官窑器是全部用进口原料,画工系宫内一流画师所作。然而越来越多的历史遗物证明随着国产珐琅彩料研制成功,景德镇瓷厂也开始逐步推广烧制该类彩瓷。珐琅彩料与粉彩料应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因此二者互通共存一体是不足为奇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民窑器中,特别是外销瓷中有些精美者往往五彩 硬彩 、粉彩 软彩 、珐琅彩兼而有之。由于该类彩瓷不是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正统制品,因此存在一定的边缘性,大家难以统一看法,通常将其划入粉彩瓷,而委屈了它具备部分珐琅彩的品质。

图中花鸟纹酒盅就是这类多种彩料“兼而有之”的范例。其中草绿、瓜皮绿、黑色等是五彩 硬彩 ,而胭脂红、天蓝色、土红色、赭褐色、杏黄色、孔雀蓝等均为珐琅彩。珐琅彩与五彩、粉彩的 首要区别是前者用油调,故有油光,而后者用水调,故干涩无光;其次珐琅彩易生龟裂纹;再者珐琅彩彩料品种多,色彩艳丽,易绘细腻图案。此酒盅即具备了两种彩料的品性,艳美细哲的珐琅彩描绘了红顶画眉、大红牡丹、熟透石榴,而透彻无光的五彩料填画了枝枝叶叶。尤为值得一书的是那只栖息枝头的画眉羽翼丰满、眸光闪烁、爪握劲健、喙啄刚猛,整个鸟体侧俯灵动,仿佛在窥视远处的虫蝶,也好似准备高声鸣啼。它双翼微张、尾羽翘动,脖颈绒毛整齐松逸,喙缘须刺稀疏刚硬。画眉用土红、赭褐、墨黑三色绘制,用笔工整奇巧,丝丝入扣。如此精功力作,非珐琅彩不能体现其效果。

清代画珐琅技法小识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惟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

常见的珐琅釉料的是将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然后研成粉末,再烧结成硅酸化合物与硼酸化合物的混合物,因其不具规则化的晶格,故没有固定的熔点,仅有固态与液态互变的温度范围,大致底釉在820℃~870℃,面釉在790℃~840℃之间。通常是先将原料烧成基本釉的熔块,在制作的过程中再加入需要的金属氧化物,也就是以金属离子特具的颜色而使珐琅釉呈色,或成为胶状,或悬浮状的粒子对光线的色散或吸收而呈色,例如氧化钴呈蓝或紫色、氧化铜呈蓝绿色、氧化铜混和氧化钴则显青色、氧化亚铜呈红色、氧化镍在含钾之釉中呈红色、在含钠之釉中呈黄绿色,又如氧化铁单独使用呈褐色,与氧化钴及二氧化锰合用则呈黑色或黑褐色。

所谓珐琅器,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过程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过程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器的胎体,一般以铜中铜合金为胎,清代偶以金、银及合金为胎。以铜或铜合金(青铜)为胎体,除了较经济之外,从材料学的角度分析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铜在空气中表面易形成氧化层,当其与釉在高温下作用时,较易与珐琅釉结合成中间层,增强釉在胎表的附着力。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内填(錾胎)和画珐琅三种。

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故又称“珐琅画”。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我国烧制的画珐琅器造型稳重浑厚,与瓷器中的粉彩相似,而欧洲的画珐琅器,胎体一般比较轻薄,表面具有较强烈的玻璃光泽。

画珐琅工艺约于雍正年间传入苏州地区,在浓厚的工艺基础上,苏州生产的画珐琅作品风格独具,从而形成了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

康熙朝的画珐琅

康熙年间生产金属胎画珐琅的机构主要是内廷设立的珐琅作。画珐琅至迟在康熙三十年宫内已试烧成功,与康熙三十五年研发成功的瓷胎画珐琅相去不远。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的前后。

最初生产画珐琅的技术不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一样较沉重,器物体积小,以实用的碗、盘、壶、瓶、盒等日常用具为主。釉色少,颜色也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画面模糊,这显然是由于烧炼技术不成熟的缘故。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等生活用品。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釉色增多,颜色纯正鲜艳,图案清晰,显示出烧造画珐琅的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缠枝花卉、折枝花)为主,也有极少许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花、桃花、荷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绘画技法,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新兴的画珐琅色彩鲜艳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制”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康熙对画珐琅器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命西方传教士画家和宫廷内画家为珐琅处画珐琅器,还从法国召来烧画珐琅的匠人为其服务。但所有绘画都必须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欢西洋油画的风格,所以,康熙时代的画珐琅都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雍正朝的画珐琅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雍正皇帝对新兴的画珐琅情有独钟。客观上刺激画珐琅的生产,数量增多,式样不断翻新,图案、釉色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仍以小型器物居多,以鼻烟壶为大宗,造型工整别致,釉色亦鲜亮。造型亦有形制非常特殊者,卵形小壶、成套本盘,多层式烛台、天球式冠架、多孔式花插、仙桃式洗、筒式熏炉、八宝法轮等都是前期画珐琅中少见的新鲜式样。

装饰图案除缠枝花卉外,仍以草虫、花鸟为主要题材,寓意吉祥的图案显著增多,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西蕃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竹石、鸟鹊等吉祥纹饰;器形的式样多,例如圆、椭圆、桃形和不定形等。画风极细腻,但有些纹饰则过于繁琐。

釉色以黄色为主,黄釉呈杏黄的色调,色感厚而光泽差。还出现了新的釉色。特别是以黑色为地、上压彩色花纹的作品是前所未见的,这种黑釉是雍正时期烧成的,所以格外受到皇帝的青睐,即使烧制其他彩釉作品,在局部也可看到绘制黑釉花纹的现象。这种运用黑釉的手法是其他时期罕见的。

雍正年间的珐琅工艺的突出成就是自行研制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20余种,极大丰富了珐琅色釉种类,为乾隆时期的金属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朝的画珐琅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发展突飞猛进。乾隆皇帝酷爱珐琅工艺,还积极支持画珐琅的生产,还命令宫廷画家多次参加画珐琅的生产,质量高,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图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器型变化很多,包括仿古青铜器、仿康雍二朝的器皿等。还出现了大型器,许多插屏、挂屏、熏炉、画缸、大瓶等都是用于宫殿内的重要陈设品。这些器物不仅形制高大,而且制造十分精致,与高大的建筑交相辉映,更显得气势恢弘。造型式样显示出多方面的追求。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画珐琅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还有屉盒和攒盒。

乾隆朝画珐琅的装饰工艺趋向稠密细致堆砌式的特色,并往往与内填珐琅制作的技法表现在同件器物上。在绘画的部分,有些以掐丝为架构,例如画房子时,则以掐丝为轮廓,藉此增加釉在胎面的固特力。出现了仿青花瓷、仿内填珐琅、仿掐丝珐琅等多种效果。黄釉的色调变化多,明黄、淡黄、橙黄等都有,明黄色的光泽度不及康熙朝。

绘画的风格中西合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不论是焦秉贞、冷枚等以中法为主,参用西法的新画派,或是郎世宁师徒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油画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纹饰题材丰富,纹饰中有缠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鸟虫异兽和几何纹图案。还普遍地采用西洋式卷草纹和百花纹为锦地,开光处绘西洋仕女、课子图、港口与西洋房舍。画面处理多采取色彩渲染的手法,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效果,且十分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手法颇有几分西方油画的风格。所画的景致与人物和当时的瓷胎画珐琅上的纹饰雷同,应是遵循固定的画稿,因此画面往往是大同小异。

广东地区制造的贡品中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即在金属胎上贴金花或银花,表面再罩上透明的蓝色或绿色珐琅釉,金花或银花从釉下透出,表里呼应,分外晶莹。有的器物釉下没有金花或银花,纯以透明的釉色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总的说来,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主要有宫廷样式和广州样式两种。宫廷样式的画珐琅器则侧重传统的工艺手法,图案严谨工整,画工精美细致,釉色温润细腻,多以明黄色作地,具有浓厚的皇家气息。广州样式的画珐琅器,更多吸收了欧洲艺术风格,构图多以欧洲大卷叶纹为装饰,线条奔放,器型新颖,胎体轻薄,釉色明艳。

清晚期的嘉庆初年,画珐琅还保持着乾隆时代的某些遗韵,画珐琅器的生产也有几分成就。此后,随着国力的衰退,画珐琅器的生产已然是日薄西山,虽曾一度出现回光返照,但毕竟是气息奄奄,无力回天了。

康熙瓷器上的抽象画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从原始走向精致,从盲目走向理性的历史。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器形越来越标准,纹饰越来越精细。但是,在这样的主流趋势下,也总有一些例外,它们追求的不是具象,而是抽象;它们面对的不是皇家,而是民间。唐代有绞釉,绚丽多彩,美轮美奂。宋代有兔毫、油滴、曜变天目,似乎揭示了生命的起源与宇宙的奥秘。元代是釉里红斑,刻意的点染,如火焰,又似鲜血。明代有洒蓝,似纷纷暮雪,万籁俱寂。而清代,康熙一朝的虎皮三彩,充满童真,稚拙中给人以简单的愉悦。

严格意义上讲属于素三彩的一种。素三彩,即使用黄、绿、紫三色,在瓷胎上作画,后二次低温烧造,独不用红色。红色由于颜色热烈,称为“荤色”,因此,此种工艺得名“素三彩”。

康熙虎皮三彩宫碗

口径较大,有18cm。敞口,直壁,弧腹,圈足。碗内、外皆点绘虎皮斑,黄、绿、紫、白四色交织,施彩不及底,如大雨淋墙,令人充满无限遐想。

明清景德镇窑的素三彩制品,充满了严谨的皇家气质。在明代,素三彩器以正德一朝最为有名,正德朝的素三彩器均为官窑器,以香炉、花盆为最多。晚明时期,素三彩很少烧制。康熙一朝,景德镇的制瓷业百废待兴,其素三彩器也独具特色。首次出现了在暗刻龙纹上绘有素三彩花果的装饰风格,并开创御窑黄地绿龙碗,为贵妃用器;绿色紫龙碗,为贵人用器。而就在素三彩的大家族中,出现了特立独行的虎皮三彩,此种工艺极少有官窑器,大多是民窑器。分别以黄、绿、紫三种笔触,交织着在器物内外壁上点斑点,斑点相互浸染,二次入窑后,一种流淌感最终定格下来。此种情趣为当时的民间所喜爱。

20世纪初,美国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以颜料随机泼洒、点染创造天价艺术品。其作品风格极像虎皮三彩的效果。康熙瓷器上的抽象画早西方几百年,但是,由于作者为工匠,而从未被留下姓名。虎皮三彩,是真正的抽象艺术美,它所体现的是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交点。

康熙官窑珐琅彩值钱吗


珐琅彩是清朝独有的瓷器种类,它是唯一一种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器,在中国历代瓷器种类中,造价最高,艺术水平也是最高,因而被称为是官窑中的官窑,不过,可惜的是,古代珐琅彩烧制技艺已经失传百年,后人无法烧制,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成交价:RMB  193,195,268;尺寸:14.7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8-04-03。器形雅正,弧壁浑圆,高岭为胎,质密细腻,诚景德镇御窑佳品,皑白美如雪。跋涉送京,宫中添珐琅,外壁涩胎厚施彩,匀净透亮。

最早的珐琅彩制作工艺开始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欧洲人烧制珐琅彩主要用于宗教器物,后来逐渐成为装饰品。随着中西贸易的流通频繁,珐琅彩也在康熙23年期间进入中国,引起一片轰动,据说当时珐琅彩进入中国之后,很多达官贵人都争相购买。后有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在广州等地就地设厂进行研制,试图烧制珐琅彩,这就是最早的珐琅彩。

当时,广州的很多产品都有西方文化的融入,但是因为烧制技艺不高,所以并不成功,直到康熙58年的时候,朝廷专门聘请了珐琅艺人陈忠信到北京来烧制,才将其彻底转化为中国风格的器物。

珐琅彩是一种以长石、石英为主要材料的玻化物质,因此也被称为是佛郎、发蓝、拂郎等。它的烧制需要将长石、石英等材料经过各种工序之后,形成珐琅熔块,之后进行研磨得到珐琅粉,将其调和均匀之后,涂抹在各种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我们看到的珐琅彩。

珐琅彩的烧制与康熙皇帝的喜爱密不可分,据说,康熙帝对珐琅画十分钟爱,并不断研究,之后有了珐琅瓷器之后,更是喜爱不已。下面人自然是以上位者喜好为主,不断研制珐琅瓷器,也因此珐琅彩在中国大放异彩,远超西方国家。

康熙官窑珐琅彩是专门为康熙皇帝烧制珐琅彩的窑口,它以康熙帝的喜好为主,烧制出来的珐琅彩件件都是精品、极品,因而市场价格极高,比如2018年台湾拍卖的珐琅彩桌椅,市场价格是81356000元。就连乾隆皇帝时期的珐琅彩以及雍正时期的珐琅彩都价值数千万,更何况康熙官窑珐琅彩,更是价值不菲,有些甚至达到了天价。

康熙官窑珐琅彩大多以西番莲、缠枝牡丹为主,有花无鸟,虽然单调,但是也十分有情趣,它的质地非常细腻、彩料凝重,画工精细,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绘画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康熙时期还是乾隆时期,都专门供奉了很多名画家,其画稿被精心描绘到珐琅彩瓷器上,因而风采各异,精品极多。

不过,珐琅彩的烧制实在是太费工费料,且投入太多,到乾隆皇帝之后,珐琅彩就逐渐衰落,并退出瓷器舞台,甚至到现在,市场中出现珐琅彩仿品也极少,足见其工艺的复杂和高超。

【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


真品铜胎画珐琅碗,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下饰有5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团“寿”字。碗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此时珐琅质釉色已发展至数十种,色彩华丽,鲜艳明快。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

该碗为紫铜胎,碗壁均匀,厚薄适中,手感沉甸甸的,系清乾隆时期广州地区的铜胎画珐琅器。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面珐琅的最繁荣时期。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高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的鎏金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

康熙珐琅彩官窑价值如何?


在收藏界,康熙珐琅彩官窑的瓷器,一向是价格居高不下,真品一瓷难求的盛况,大家有目共睹,可谓收藏界的宠儿,瓷器中的精品。那么,如果抛开价格,单论康熙珐琅彩官窑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大多品质精美,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更何况珐琅彩瓷器,原料珍惜且不论,工艺复杂少见也是非旁的可比,二次烧造的过程更是需要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瓷胎,入京进行装饰再进行烧制,其成本与难度不是一般窑口能够负担的,所以珐琅彩瓷器一向属于宫廷垄断的,专供御用。特别是康熙年间,本就为创始时期,铜胎上绘制珐琅的同款,更是珍惜难得,乾隆之后甚至绝迹,可见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珍贵,绝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其通体的气派与工艺难度、存世量上。

但是,如果仅仅论价值高低的话,康熙官窑珐琅彩内部,又有上下之分。比如说有的瓷器上带冲,这是瓷器收藏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种冲的大小,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关键是要区别其冲线程度,有的是非常影响美观度的,所以价值也会相应有损,但如果是并不影响美观度的带冲线的瓷器,与完整瓷器差别不大,则整体价值,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康熙年间的珐琅彩,从装饰程度上来说,相较于他朝,更温丽雅致,且有创始之功,名贵程度又添几分。但是也因为其珍贵,二次烧造的过程中,从景德镇到京城,多方协同才烧造出这样进贡的珍品,民间不见烧造,流传到民间的珐琅彩瓷器则更少,现在故宫博物馆中藏有的康熙珐琅彩瓷器,都是定时展出的,这种直到民国三年才第一次被社会各界所熟知的瓷器,其价值还用再赘述吗?

总之,由于康熙年间的官窑所出瓷器本就属质量上乘的,何况是珐琅彩瓷,其要求的瓷胎好,技术高,且原料难得,存在时间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观赏价值,而且正是因为其系官窑所出,数量少,流通到民间的更少,“物以稀为贵”,何况是质量如此精美的珐琅彩,所以康熙年间的官窑珐琅彩,不仅价格高,价值更高。

康熙珐琅彩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尺寸:1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74,0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蓝料款。

口微外撇,盌壁内收,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釉料纯净光亮,胎釉紧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艳,玻璃质感,口足边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满绘瑞莲佳荷,华彩缤纷,蓝倚青绿,粉伴黄白。花朵,或含苞,或绽放,婀娜多姿;莲叶,见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外罩双方框,字体工隽挺拔。

2: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尺寸:10.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720,000 ,成交时间:2005-05-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康熙御制》款。

3: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尺寸:67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盌,尺寸:14.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7,004,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5: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尺寸:直径43.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镜以精铜所造,镜背鎏金保存情况良好。镜面圆形,打磨极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莲纹,中心有黄铜按钮,边缘以铜圈隔出花边带,深蓝地上亦饰小朵莲花,与缠枝莲图案呼应。纹饰构图繁密精致,圆钮与外区环纹的搭配又调节了内区满地缠枝莲的紧凑布局,从而形成富于节奏的置陈变化。框做菱花形,色泽沈穆厚重,包浆润泽,满雕卷草纹,连绵不绝,团团如意。花纹线条细腻雅致,工艺臻熟,流畅自然。背面无花纹,鎏金厚重。全器气息富丽华贵,鎏金灿烂,釉彩鲜明,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此镜置于室内,光华耀目,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极为难得,视野广阔,非一般小铜镜可比。

6: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多穆壶(一对),尺寸:高60.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4,6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其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民族团结的主题。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多穆壶更加流行。此对多穆壶为铜胎,以掐丝珐琅之技装饰器表,壶身为筒圆竹节形,共分为三节,其中上节较长。顶部为波浪形斜口,口沿、三道弦纹节及底足作鎏金处理,光素无雕刻;壶身上部置铜鎏金龙首,口出短流,并作铜鎏金鱼化龙为手柄。整器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器身以云龙纹为主题图案,以红,黄,青各色掐饰赶珠龙纹,矫健苍莽,指爪锋利,五色祥云瑞气围绕其旁,下有海水江崖。流口及把手则饰卷云纹。整器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铜质精纯,珐琅釉质细润,龙形的壶把增添一丝动感。其掐丝纤细均匀,刚劲流畅,填釉饱满,很少砂眼,为康熙时代掐丝珐琅工艺的鲜明特征。特别是龙的样式,高额宽颊,长眉下垂的形象,显现出康熙时代的风格特点,是康熙仿明代珐琅制品的精美代表作,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7: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140,000 ,成交时间:2011-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撇口束颈,身形挺拔秀美,予人典雅大气之感。瓶身颈部作镀金兽耳一对,瑞兽腰背弯曲作弓形,颈首作回望状,神情肃穆古朴。壶瓶器身以蓝釉为地,其上作掐丝珐琅装饰,绘缠枝莲花纹饰,单线花叶柔丽婉转,色彩纷呈,蓝釉色泽流露沉静典雅之气韵,繁花造型彰显华贵曼妙之身姿,颇为精妙,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纹饰特点。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达至巅峰,并形成内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用以专门研发珐琅器具。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造型端庄雅正,珐琅彩绘沉郁高贵,其间花卉金边为饰,更添华丽柔美气息,呈现皇家宫廷气度,极具收藏价值。

8: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高束腰香几,尺寸:高78.2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香几之妙,在线条的运用,忽隐忽现的线条把上下贯通,周围脉络自然而畅。香几几面呈五瓣花形,中心开光镶珐琅彩西番莲纹,外绕二夔龙于云海中奔腾,开光外满绘宝钱龟甲纹。腰部与几面的五瓣形对应有五个弧面,中置绦环板,饰宝钱龟甲纹,使腰部纹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弧面各有一开光,内绘为双龙捧寿,双龙张牙舞爪呈侧身上升状,体为靛蓝色,寿字均为双金线涂红,再配以黄、绿色点缀,开光之间以缠枝花纹铺满;下部面积较窄,掐丝绘一圈夔龙游走其中,首尾相继,姿态灵动而有气势。牙板雕作大小相隔的如意云头纹样式,其上满饰云寿纹,足则使用垂足式造型,五足间是五个壶门轮廊,柔婉修长,仿佛是五个大莲花瓣,整器色彩明丽,纤秾合度,极富美感。

9: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锦地福寿纹炉,尺寸:直径9.3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584,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炉敛口,扁圆鼓腹,下承三乳足。炉内壁施天蓝色珐琅釉,外壁以黄色珐琅釉为地,器身黄釉上又有红色云雷纹为地纹。炉身主体绘有蟠桃图案,绿叶和红花点缀周围。蟠桃上方有蝙蝠一只。蟠桃两侧伸出一折枝花卉,花心处各托起一较小蟠桃。花叶之间相互缠绕,与蝙蝠、蟠桃一起寓意“福寿连绵”。空处另有变形花朵图案。底部施白釉,内以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外画双圈框。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广珐琅”“珐琅画”,是西方技法传入我国的产物。画珐琅制作时,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白色釉料,烧制后再用各色釉料描绘不同图案,并二次烧制而成。由于珐琅彩釉料的特殊性,令画珐琅色彩绚丽富有光泽,且耐腐蚀耐磨损,可历经上百年而光泽依旧。铜胎画珐琅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东西贸易交往愈发频繁,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西方的画珐琅便是此时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的。因其从西方传入而外观似瓷,故俗称为“洋瓷”;又因在广州传入后就地设厂研制,宫中又称其为“广珐琅”。中国开始制作铜胎画珐琅始于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二年扩充内务府造办处,将珐琅作设为治器作坊之一。现已证实,画珐琅至迟于康熙三十年即在宫中试烧成功。但是此时的珐琅由于技术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无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康熙五十五年后,造办处开始征召民间及国外珐琅匠人入宫,如潘淳、杨士章等。特别是康熙五十八年法国人陈忠信来京指导之后,画珐琅的制作进入成熟期,烧制出一批佳作。康熙朝的画珐琅器物,如上文所述,可分为开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开创期由于技术所限,器物体积小,釉色少,颜色不够纯凈,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现象时有发生。成熟期的画珐琅作品器形种类和釉色都有所增加。釉色纯正亮丽,色彩协调,所绘图案以花卉为主,画风细腻,一些图文为宫廷中名画家手笔。由于康熙酷爱画珐琅,故此类器物落款多为“康熙御制”,与掐丝珐琅的“康熙御制”“大清康熙年制”款有所区别。本品即为成熟期的作品。宣德炉为明宣德三年宣宗敕工部所铸铜器,以铜质好,铜色晶莹温润而著称。宣德炉的制作本为祭祀焚香所用,后也用于室内陈设熏香。铜炉形态端正,光泽内含,雍容典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此炉器形仿自宣德炉,小巧精致,胎体厚薄均匀。釉料质地温润,表面有一层玻璃质光泽,兼具宣德炉型之精巧和珐琅器色彩明艳润泽的特点,是康熙年间画珐琅器中的佳品。 与此件炉造型、画工相近者,可见香港苏富比于1980年所拍的一件画珐琅荷花图炉,互为参考。

铜胎画珐琅碗真仿辨


真品铜胎画珐琅碗,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下饰有5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团“寿”字。碗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此时珐琅质釉色已发展至数十种,色彩华丽,鲜艳明快。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

该碗为紫铜胎,碗壁均匀,厚薄适中,手感沉甸甸的,系清乾隆时期广州地区的铜胎画珐琅器。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面珐琅的最繁荣时期。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高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的鎏金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

综上所述仿品系晚清广州附近肇庆地区所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首创瓷胎画珐琅》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首创瓷胎画珐琅》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康熙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