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御窑元华堂:聚焦当代御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御窑元华堂:聚焦当代御窑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陶瓷文化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11-24

陶瓷文化。

粉彩山水纹伏桶瓶

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青花瓷餐具

几百年来,神秘的紫禁城用高高的红墙让皇家生活倍增神秘,而珍藏于此的千年顶级艺术瑰宝却透露出帝王生活的细节。其中,皇家瓷器正是这些珍宝中的明珠,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承载着皇家瓷器艺术的御窑工艺散佚民间,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工艺,濒临失传。

传承明清御窑的御窑元华堂(以下简称“元华堂”),创立于1983年,专注于研发、还原代表中国瓷器最高水准的御窑制瓷体系。在其艺术发展的道路上,继承并恢复了明清两代近600年大量濒临失传的御窑传统制瓷工艺,并坚持以御窑工艺传承为核心,演绎当代御窑艺术,实现皇家极致制瓷文化与现代高端品质生活的完美对话。

创作基地:恢复断代的御窑工艺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云:“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元华堂工艺传承创作基地继承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精髓,完整地重现了御窑工艺制瓷流程。

元华堂的生产基地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罗家坞神仙井。基地占地1.2万平方米,在这里,有200余名能工巧匠,“分类聚一室”。因为“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

在基地里,从手工精制泥、釉料,到拉坯、印坯、挖坯、利坯、挖足、施釉、修模等,从青花瓷绘制、青花斗彩瓷绘制、粉彩瓷绘制、颜色釉瓷制作、雕塑瓷制作到柴窑烧炼生产,满窑、烧窑、开窑,甚至到出窑的筛选程序,元华堂都是按照御窑工序一步步进行,仿若再现了当年御窑厂的生产盛况。

高标准出高质量,这正是对御窑品位的完美诠释。也正是有如此品位,元华堂创作的艺术陶瓷一直保持高质量的水准,并受到广泛关注。1998年,元华堂的产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2000年,元华堂制作的艺术陶瓷被赠与南非总统;2004年,元华堂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中南海紫光阁陈设瓷的设计生产任务;2010年,元华堂作品代表江西省入选上海世博会,成为景德镇传统艺术陶瓷唯一代表品牌;2012年8月,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免费午餐基金”承办的“盛满爱・建好厨房吃好饭”慈善晚宴,元华堂捐赠的百鹿尊瓷板画获爱心人士追捧,成为当场拍价最高的拍品……

御窑工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TaocI52.com

元华堂投资建设的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以下简称“御窑博物馆”),创立于2008年10月20日,建于景德镇市珠山中路明清御窑厂遗址之上。馆内展品均由元华堂督造生产。御窑博物馆得到了景德镇市政府的全面支持,元华堂被授予景德御窑历史文化唯一代表品牌,全面参与博物馆的项目建设。

御窑博物馆总面积19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第一层主要以触摸影像资料和实物原料、颜料、器具、工具为主,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传统御窑制瓷工艺流程,连细节也一一诠释。置身于此,仿若进入时空隧道。第二层主要展示元、明、清三代瓷器的原件和高仿精品。开馆至今,御窑博物馆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陶瓷爱好者和游客的高度赞赏。

御窑博物馆的建立一方面对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陶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对景德镇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元华堂的产品在仿古等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博物馆对古代制瓷工艺各个环节的研究非常深入,遵循这些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解决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科技史、文化艺术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事物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展示中心:御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基地

2012年,元华堂北上,在北京前门23号院建立了中国首家皇家瓷器艺术精品展示中心(以下简称“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的展厅由台湾JOY室内设计工作室设计,店内共分两层,在保存原始古建风貌的同时,呈现出当代御窑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展示中心从皇家文化、极致文化与祥瑞文化等多角度诠释了限量收藏与精品典藏两大阵营的瓷器与人文精致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建立了御窑艺术汇高端会所,并在今年3月与劳斯莱斯汽车集团成功举办了“向手工艺者致敬”的私享品鉴活动。

未来,元华堂将继续肩负御窑传承者的责任,将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精湛技艺保留下来,将手艺人原有的个性和情感、质朴与天真、坚持和守道承载于中国高级瓷器,致力还御窑应有的地位和高度。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陶瓷文化鉴赏-贡窑·官窑·御窑


同一单词往往具多义性,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只要联系上下文,一般不会搞错。但有时也会出现误会,之所以如此,一般是由于互相之间没有达成默契,即没有形成所谓的约定俗成。比如“官窑”二字,可能是瓷学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然而仔细阅读不同作者的文字,可以发现每人在使用这个词时,同一语境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时内涵也会有所出入。稍作总结,可以发现这个词起码有以下四种意思:一是泛指古代所有为皇室乃至官府烧制陶、瓷器的窑场,实际上把历代贡窑都圈划了进去。如从这一概念出发,所谓“官窑”起码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据有关报道,岳州窑曾出土南北朝时的“太官”字铭瓷片和“官”字款匣钵,而落“官”字的瓷器通常属贡窑,这在瓷学界基本已成共识;二是仅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归皇室所有的官办瓷器窑场,不仅与所有权属民间,但烧制御瓷的“贡窑”划清界限,也区别于另—些同样是官办的烧制建筑用材、陶器的“官窑”,相当于明清人概念中的御器厂或御窑、御厂。如实指的话,除了明清景德镇珠山范围内的那个“官窑”外,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这一概念的,只有北宋徽宗时的那个“自置窑烧造”的“汴京窑”及南奔后“袭故京遗制”的杭州“修内司窑”、“乌龟山窑”;第三是仅指御器厂内的窑炉,如《浮梁县志》云:“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虽然宋人已将官办窑场包括作坊和窑炉两大部分简称为“官窑”,但因明代景德镇的生产体制往往是作坊与窑炉分开经营除嘉靖之前的御厂和少数兼有作坊和窑炉的业主完全是“囵烧”外,嘉靖时部分“厂坯”和相当部分民用器都采取“搭烧”法,而康熙以后,所有“厂坯”都实行“官搭民烧”,即官器在民设窑炉内焙烧的制度,为了有所区分,所以当时“官窑”一词仅指官设窑炉《江西大志》云:“陶窑,官五十八座”,而称官办作坊为“御器厂”、“御厂”;第四层意思实际是“官窑器”三字的简称。

由于指向有别,这就难免造成交流时的彼此误会。比如景德镇至正型元青花,有专家说它们属官窑,是基于它们与元代官用瓷器枢府瓷同出一窑,且发现有五爪龙纹;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应属民窑,理由是这些产品并非全供官用有“至正十一年”象耳瓶上的铭文为证,即便有部分产品属御用之器,也只是属贡瓷性质。其实前者的立论前提是把贡窑也划入官窑范畴,属广义,后者则比较纯粹,属狭义。近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瓷学家们正在尝试将“官窑”这个词统一用法,如有专家主张干脆单独列出“御窑”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贡窑及地方“官窑”,但又有人认为“官窑”之“官”本来就不是指一般官府,而是“官家”、“官人”之“官”,再说宋人早就称“自置窑烧造”的皇家窑场为“官窑”,我们何必再节外生枝呢﹖实际上,究竟是用“贡窑”对应“官窑”,还是用“官窑”对应“御窑”都不重要,只要达成默契即可,重要的是瓷学界在超越经验主义的道路上又迈了一步。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御窑”遗址金秋开放


曾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现场,于近期召开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向游客开放。

御窑也称官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为保护御窑遗址,景德镇正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官窑遗址博物馆。根据规划,整个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分3个时期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即遗址区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文物。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窑炉均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而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同时,出土的陶瓷文物也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以明代早、中期的数量最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出土文物的种类较为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主要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有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多见的,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同时,还出土了其他一些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的御窑文物,这些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实物资料。

长春讨论复兴陶瓷产业 传承东北特色缸窑文化


长春是著名的“文化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长春带来新的企盼和畅想。晒出民间草根文化的作品和创意,让草根文化的创业激情与政府培育、扶持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行动有机融合,最终发展、壮大长春的文化产业,我们充满期待。

“在去年底的政协讨论会上,我和其他委员就长春发展陶瓷产业展开过热烈讨论。别看货架上没有长春本土烧制的陶瓷,但市面上这些陶瓷器具,50%以上的生产原材料产自长春周边。”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明柱建议,长春应借用本土资源优势,发展陶瓷文化。

资源优势

长春供应景德镇陶瓷原料

李明柱委员介绍,在长春至永吉县70公里的区域,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属于烧制瓷器的上等材料。根据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调研结果,该区域的高岭土远销至景德镇、唐山、台湾等地,2010年销往景德镇一地就多达5000多吨,占景德镇生产需要的80%。据勘测部门显示,我省这些陶土资源可供连续采掘200年以上。由于销量好,近年来,陶土价格也由几年前的30多元一吨,翻涨至400多元一吨。

“我到国外出差,购买了一些国外生产的陶瓷商品,咱们的和国外的一比,确实有差距。”李明柱说,长春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李明柱说,日本、韩国、英国,他们制瓷工艺的核心技术是师从我们中国,其产品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优良的技术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市场尴尬

本地难见长春产陶瓷餐具

记者在长春一家商场看到,陶瓷餐具几乎没有长春本地生产的。这些餐具价格不低,一个普通瓷饭碗8至10元,一个陶瓷餐盘15至20元。据介绍,这些碗盘在南方价格并不高,因为是本地产销,而运到长春要加上物流成本。

长春多家超市、卖场销售人员表示,长春地产的陶瓷餐具很少,几乎没有上架的。长春一家大型超市进货资料显示:陶瓷餐具、工艺品80%是产自唐山,还有产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地产陶瓷餐具难觅足迹。

记者走访了中东大市场、北方市场,很少有商家出售地产陶瓷餐具,一是从没听说过长春也有烧制陶瓷的工厂;二是对长春产的陶瓷餐具质量拿不准。长春一大型超市质检部主任方德政介绍,本地陶瓷达不到市场准入标准,普遍质量低、工艺差。“拿出单个餐具对比,要看外形、光泽、细腻程度,长春本地的陶瓷都不如南方厂家生产的好。”方德政说,现在的消费者眼光也高了,外形美观很重要,一套的韩国餐具售价数百元也并不稀奇,卖得是最好的。

昔日风光

兴隆山陶瓷曾远销日本

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翻开史料介绍说,长春兴隆山的瓷器曾经相当不错。

“我卖过兴隆山的陶瓷盘子、碗。但后来不行了,当时本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是一个国营工厂。”经营百货日杂多年的林老板说,当年兴隆山生产的陶瓷,与现在景德镇的名声相差无几,还卖到了日本等国家。

名震一时的兴隆山瓷器为何走向没落?“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逐渐落后,工艺粗糙。当然,其背后还有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等计划时代的影响。”赵建华分析说。

政府举措

派人到景德镇取经

为了复兴长春陶瓷产业,相关部门派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副主席古塵,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景德镇等地调研学习,并提出“抢救缸窑文化”的方案。

“受益匪浅,为咱们长春的陶瓷文化发展找到了出路。”古塵介绍,长春具有陶瓷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南方很多陶瓷生产企业,不仅对吉林省的陶土原料都很依赖,而且对东北的艺术风格也很喜欢。

在“抢救缸窑文化”方案中,古塵提出,不仅要改良景德镇烧制技艺,还要融合东北地域特色,鼓励本土书画家在陶瓷上创作,将原本在宣纸上的艺术,通过烧制技术,与瓷器完美结合,长久保存。“我们将我省的艺术家请到景德镇,将长白山风光、天池山水画等吉林元素印在陶瓷上,很受当地人欢迎。而且,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来创作,食宿全免,作品产权明晰,达到双赢效果。”古塵笑谈,这种多赢合作模式,让长春的艺术家创作之路更宽,弘扬了本土文化的知名度。这个模式,明年也将搬回长春,实现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

未来展望

明年用上地产好瓷

“明年,长春将建立一个吉林省当代艺术瓷的陈列馆。”赵建华表示,“还要通过商业元素提升长春陶瓷的知名度。以纪念品为切入点,打造高端纪念瓷系列;计划与电影行业相结合,发行限量礼品瓷器;为集体或个人定制个性礼物;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伪满皇宫定制御膳瓷;为冰雪节开幕定制雪韵风琴纪念系列等。”

古塵表示,明年,长春市的各大商场就将设立古尘陶艺专柜,甚至开设陶瓷连锁店,销售的陶瓷制品也从高端艺术收藏到日常瓷具不等,但价格要比南方瓷便宜一半左右。明年,长春人就可以用到由我们当地生产出的物美价廉的瓷器了。

背景资料

缸窑文化

史料记载,吉林省境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目前在吉林市龙潭区东北部)。缸窑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康熙元年,山西、河北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携家带口“闯关东”,其中有个人叫赵岩龙,当过瓷窑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逃荒来到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发现了当地细腻油滑的白土是上等制陶原料,便开始烧制陶瓷,溪浪沟后来成为以制缸为业的吉林永吉缸窑镇。日本侵华时在长春兴隆山建立兴隆山陶瓷株式会社,利用缸窑的陶土烧制瓷器。解放后,改建成国营性质的兴隆山陶瓷厂,但由于经营不善,改革开放后解体。

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古代欧洲人,用蕉叶当食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亮相后,帝王抛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奇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大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景德镇瓷器由此震撼了世界。但景德镇只供皇族生产的官窑或者御窑场所究竟在哪儿,一直以来成为人们探索之谜。

1982年的春节前夕,也就是中国民俗中的小年那一天,古陶瓷学者刘新园路过景德镇市珠山区一个工地时,不经意一瞥,发现一个不同于其他陶瓷碎片的堆积地层。这无意中的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江西省继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再次获得此殊荣的又一考古新发现。困扰陶瓷研究学者多年的景德镇官窑遗址也就此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动人心魄的发现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生产地之一,千百年火与土的煅烧,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瓷器,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更是收藏者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告诉记者,景德镇官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官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官窑的窑火延续了632年。废弃后的官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与开发,曾经专供皇家用瓷的官窑和其设施、地面建筑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大楼与民宅。传说中的官窑遗址也在景德镇的土地上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官窑瓷器。

直至1982年,在中国古陶瓷和陶瓷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为国人更为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人物刘新园,凭着他对瓷器研究的执著,终于发现了官窑遗址所在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上天对他执著研究古陶瓷的一种回报,也完全可以说是他多年研究古陶瓷所养成的敏感,让他领略到御窑的丰富文化内涵。

1962年从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新园,被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讲授文艺理论。陶瓷学院位于湖田古窑遗址附近,几座硕大的古窑包悄然无语,已经难以寻觅那“村村陶、处处窑”的踪影。但千年的陶瓷艺术已深深地将刘新园吸引,他渐渐对景德镇历史生出无可遏制的浓烈兴趣。1964年,他被调到景德镇陶瓷馆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工作。

1982年春节前夕小年那一天,景德镇市政工程处的工人们在珠山区原景德镇市政府大门西侧铺设地下电缆线,当推土机沉闷地刨过地表时,工人们想着的是尽快做完手中的活好回家与家人团聚。当推土机刨起一层层满是碎瓷片的地表泥土时,他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因为景德镇的瓷片实在太多了。这时的刘新园恰好路过,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刘新园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被刨开的地表层,一条宽约12至30厘米的全是瓷片的地层掠过他的眼帘,那不是垃圾,也不是景德镇处处可见的渣饼堆,而是洁白亮丽的碎瓷片!刘新园不顾一切地跳下了被刨开的地层,他的眼睛发亮了,挥舞着手高叫着:再也不准刨!再也不要推!要推就从我身上推过去。

就是这样一位对千年古陶瓷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的无意一瞥,使得景德镇官窑遗址撩开了冰山一角。李一平副所长告诉记者,当刘新园发现这块有别于其他瓷片堆积地层后,考古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鉴别,大家认为可能是景德镇官窑遗址。于是,当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为了不遗漏小的残片,考古人员用米筛将堆积区内的泥土统统筛选。由于发掘的瓷片较多,当时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陶瓷考古人员只好把它们放到自己家里,并请家人帮助清洗。

为了深入研究明清官窑,全面了解官窑的生产原貌,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区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刘新园任发掘领队。期间,在珠山区发掘面积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到5米多,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官窑中的绝世孤品

景德镇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官窑遗址,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江西瓷业公司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民合办的新型企业。另外,在御窑遗址中还发现了永乐青花釉里红终结瓶、红釉盖盒、黑釉刻花香炉以及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等,都是未见传世的瓷器,是极为珍贵的孤品。

该所工作人员岳峻对整个官窑遗址的发掘了解颇深。他说,在发掘的遗址中,窑炉遗迹一组6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官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岳峻介绍,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种类上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也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小罐等,为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另外,还出土了其他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官窑遗物。刘新园曾称,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来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大批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纷纷出土,残碎的瓷片重量就达10余吨,考古人员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的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官窑瓷器1000余件。这些经修复的官窑瓷器部分已经在景德镇市的龙珠阁内公开展览。

龙珠阁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修复瓷器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龙纹罐、釉里红梅竹纹笔盒等未见诸传世的孤品,有集素雅与华贵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蓝地釉里红龙纹高足杯、刻有“永乐二十一年”纪年的黑釉三足香炉、白釉瓷等均为首次面世的珍品。记者还看到一个永乐青花梵文大勺,长33.5厘米,勺子上写满了梵文吉祥经文。又比如青花龙纹大缸,高75.5厘米,这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在明代,烧制这种瓷器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后的这件瓷器,其腹部绘有两条双角五爪赶珠龙,隙地饰有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

景德镇御窑厂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景德镇的瓷器名声大,看了景德镇的瓷器都对其赞口不绝。而很多人却不够了解景德镇窑厂的历史。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有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便是明代御窑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

御窑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出了许多景德镇精品瓷器。这些瓷器不仅品种繁多、风格多样,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往昔,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窑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可达到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了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窑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留住城市历史记忆重塑御窑历史辉煌——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蓝图前瞻


去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景德镇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涉及全国15个省(市),江西唯一。这无疑是对景德镇御窑文化遗产的高度赞誉。

简而言之,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依托考古成果建成的遗址公园是以考古成果为内容,以公众参与活动为形态,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大遗址的管理体制,保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建设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进入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专项“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通过重要科研成果,以景德镇御窑遗址为支撑平台,构建起世界级的陶瓷研究中心,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

我市对御窑厂遗址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对御窑厂遗址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强,对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在不断增速。近几年来,市政府及18个部门从遗址区内整体迁出,并拆除了一些占压遗址的当代建筑,拆除面积达3000平方米。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建设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机已然成熟。

遗址公园的文化定位

御窑厂,是全面系统反映世界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窑陶瓷生产历史的巅峰之作。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延续长达500余年为宫廷烧造瓷器,对中国古代及世界制瓷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御窑厂遗址的整体格局和地下遗存虽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仍出土了大量的御窑瑰宝,震惊中外。在中国乃至世界大遗址当中仍享有独特的地位。正因如此,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定位至关重要,是整个建设项目的灵魂和核心。

御窑遗址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共同记忆。CHINA、瓷器,与中国齐名。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御窑的文明、御窑的灿烂,可以说都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把御窑建设成国家遗址公园作为中华文明的共同记忆,绝对是不二选择。

御窑文化的核心是追求至尊至美,不断推陈出新。御窑厂创制了青花五彩、祭红釉、珐琅瓷等许多著名瓷器装饰原料和技艺,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进取的优良品质。乃至明清景德镇瓷器成为古代中国对世界交流、贸易的主流而影响世界。

遗址公园基本框架

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以确保遗址本体安全、历史背景环境完整为根本目标,突出文物考古发掘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文化交流、环境保护整治。体现教育、科研、旅游、休闲功能。彰显御窑的个性,突出其自身的历史、科学、艺术的特性、创造和运用多种展示手段结合互动式的参与体验,以构造出一个御窑历史文化的回廊。

遗址公园整体框架由御窑厂遗址分布区、历史街区和昌江水域三块组成。总面积约21.73公顷。遗址公园规划采用“一心、一环、一线”的景观结构。

一心,即御窑核心遗址区,东至中华北路西侧线,南至珠山中路北侧线,西至东司岭——毕家上弄一线,北至彭家上弄南侧线,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包括明代窑场遗址区、考古发掘动态区、官署遗迹区、御窑文化休闲区。

一环,即围绕御窑核心区,东为御窑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工程,位于湖口弄——龙缸弄——中华北路南端西侧。包括新建御窑遗址博物馆、御窑陶瓷研究中心、御窑陶瓷考古研究所。南为御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服务中心,位于珠山中路南侧,西为历史街区,位中山北路东侧,北为古陶瓷业习俗区,位于彭家上弄北侧。以点、线相连形成御窑核心区外环。

一线,即西线,昌江流域。北至斗富弄,南至迎祥下弄,沿昌江东岸为一线。留住景德镇历史上制瓷原料、燃料和产品输出重要交通运输的记忆。

陶瓷文化:复兴窑往事


我生于1956年,也是那时复兴窑走向了衰落。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条长长的窑身,就好像蜈蚣一样。晴天的时候零星的阳光透过鳞眼洞撒下,温暖的光束中闪亮着的灰尘颗粒就好像天堂里的圣景。我在这里面爬过了幼年,又在龙脊背上爬上跃下耍过了童年。那个再也没有点过火的旧窑,就好像是我的亲人、我的爷爷、我的太爷爷,陪伴了我人生最初的那些光阴。

明代前墅龙窑

明清时期开始上袁村便有了许多龙窑,传说龙窑是天上的乌龙与天兵天将搏斗后坠落地上而化成的,龙窑筑在土坡上,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大家称为龙嘴头;龙身上的大伤口作为装窑开窑的进出口,也就是户口;小伤口是叫做鳞眼洞的地方,它作用丰富,有的是烧窑时添加柴草的地方,有的是用来看温度的,还有的是用来装匣的;靠龙头的第一对鳞眼洞就叫做龙眼。

明代前墅龙窑2011年还在烧制

当年太爷爷赵松亭为了重建这座窑不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还不惜向亲戚朋友筹遍了钱款,这份魄力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都说时势造英雄,1911年到1937年时我国民族资本兴办轻工业之际,也是宜兴陶瓷行业短暂繁荣的一段时光。太爷爷紧紧抓住这段机遇与爷爷赵乾泰在上海建立艺古斋,与葛德和、吴德胜、铁画轩等分庭抗礼,竞聘名家,把紫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那段时光也是民国期间紫砂一段短暂的繁荣。复兴窑最辉煌的时候,炽红的焰火从年初一烧到大年夜,全年没有休息的时间。

复兴窑位于上袁村东面,临河而建,川流的小溪之中,船工们源源不断地将烧好的紫砂器运向各地港口,甚至装上大海轮送到那谁也没有见过的异国他乡。每当清晨,只见龙窑上空浓烟滚滚,宛若蛟龙一般,在叮叮咣咣的陶器声伴奏下,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复兴窑实景复原烧窑,保证做出的坯件能够及时烧出来。承包的价格根据窑的位置来分,中间部分温度均匀价格最高,譬如,1935年的时候,王寅春便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复兴窑中间的一节,这在当时也是一件令人羡艳的事。产量少或者品质较差的陶工则可以承包靠下的一段,温度低一点。

国难当头的那段岁月,大家都饿着肚子挣扎生存,根本无暇去制作或者烧制紫砂,于是上袁村所有的窑场都停工熄火了。没有人来收购茶壶也没有人去做壶,驳运码头一片冷清。由于日本人的入侵,霍乱也在不知不觉中流传开来,据说太爷爷便是这样生病去世的,彼时他八十一岁。在老母亲的回忆中,那时他才做过八十大寿不久,谁也没曾想到他会这样离去。此后在爷爷赵乾泰的经营下,复兴窑也算是有声有色,可惜后来他有一次发热不知为何烧瞎了眼睛,此后,不管是窑务还是自己,都没有办法好好的照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家因为有窑有地,被评为了地主。窑尾好的房子都分给了别人,我们则住在西面潮湿的破厂房之中。大炼钢的时期,复兴窑还被用作了炼钢,及至后来连绵的天灾,人们食不果腹,没有人去做壶,紫砂一度陷入绝境。

紫砂村东面小溪如今已然看不出任何当年的痕迹

复兴窑就如同沉入海底的鲸鱼,一点点失去了它的筋肉、骨骼,最终化作历史中的尘埃,再也找没法在这世间找到它的半点痕迹。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告诉我祖辈的辉煌与坚强意志,鼓励我负重前行不忘初心。

没能见到复兴窑最鼎盛的那段时光,是我的遗憾,但是复兴窑带给我的温暖与陪伴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