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石湾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邢窑——八百年薪火相传

邢窑——八百年薪火相传

石湾窑瓷器鉴别 密县窑古代瓷器 清宫窑瓷器鉴别

2020-11-26

石湾窑瓷器鉴别。

瓷,是一种物质,一种有着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经久耐用,在自然界永远不会腐烂的物质。瓷,是一种工艺,是经历无数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瓷,是一种媒介,一种跨越国门,让世界最先了解中国的媒介。瓷,是一种记忆,一种沉淀了年代、历史故事和悲欢离合的记忆。

瓷,坚实而华丽。瓷,是五颜六色的,内敛与豪放的,大众与高贵的,中国与世界的……如果说陶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始,那么瓷的发明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一直也必将继续伴随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发展。

八百年薪火相传

邢窑从北朝后期诞生到元代结束,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的时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非常罕见的范例,也证实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批批、一代代窑工,辛勤劳作,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邢窑,邢州瓷窑的简称。邢州,从隋代至元代一直沿用的行政区名,大致相当于包括内丘县在内的今邢台大部。唐宋时期的各种文献中提到邢瓷的地方有十多处,有正常叙事或诗词中提到的“邢州土贡瓷器”、“邢瓯”、“邢客”、“内丘瓶”等,有溢美之词的“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等,这些记载与赞美成就了邢窑的千古美名,奠定了邢窑瓷器“南青北白”的历史地位。

邢窑遗址从发现至今已过去三十多年了,目前已知的邢窑遗址有三十多处,分布地域涉及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期间专业人员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也证实了邢窑从北朝后期创烧到元代结束的史实,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目前,邢窑最早的遗址位于邢台县的西坚固村和内丘县城关一带,发现北齐时期的瓷器、窑具和废弃的灰坑等。其釉的特点是青中多泛黄,少数泛白。器物特点是器形小,种类不多,以碗、杯、高足盘为主,另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窑具种类也不多,以三角支钉为主,另有少量的齿形支具、筒形窑柱等。

到了隋代特别是后期,邢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制瓷窑场数量激增,产品数量也迅速扩大。其产品仍为青瓷主导的同时,各色釉瓷迅速增长,白瓷已经比较普遍。瓷器种类趋于多样化,造型上的立体、挺拔成为隋代的重要特色,透影白瓷的烧制成功也成为邢窑独步天下的拳头产品。窑具中出现了较多的蘑菇形窑柱、喇叭形窑柱和筒形匣钵等,为不同档次的瓷器烧制成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唐代的制瓷窑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洗礼,有的已停止生产,但新的窑场不断涌现,遍地开花,相当一部分产品器形明显趋于大型化,种类丰富,多姿多彩,除了日常用品外,建筑材料、陈设、明器、冥器、玩具、佛龛、仿金银、仿铜、陶等产品一应俱全,装饰手段如三彩、彩绘、描金、点彩、印花、刻划、雕镂、贴塑等应有尽有。窑具种类不断丰富,创造了适合各种细瓷烧制的薄体和组合匣钵,窑炉单产提高,细白瓷产量大增等,都成为邢窑鼎盛时的重要标志。

晚唐五代是邢窑走向衰落的时期,除了战乱的因素,也有原材料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井陉窑、定窑等新制瓷窑场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此消彼长,邢窑已风光不再,相当一部分窑场停火,但在邢窑原烧制区域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窑场和新的匠人,继续发展着传统的工艺技术,成为薪火相传的接力人,一直延续至元代。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定窑恢复八百年前制瓷工艺


“家有家财万贯,不如定瓷一片” ,这句话曾用来形容定瓷的难得和珍贵。日前,被誉为“定窑第一传人”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失传了800多年的定窑制瓷工艺已恢复成功,并将向艺术陶瓷和生活用瓷双向发展,定瓷将不再“一片难求”,新产品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定窑是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因宋代曲阳隶属定州,故命名为定窑。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后定窑毁于元代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定窑制瓷工艺恢复工作逐渐展开。从那时起陈文增就开始参加定瓷恢复研究。30多年来,陈文增和他的同事不畏艰辛,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掌握了宋代定窑制瓷工艺,使沉寂了800多年的定瓷重现人间。

陈文增说,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定瓷生产厂家仅有曲阳陶瓷有限公司一家,规模小、产品少,使得定窑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扩大定窑生产规模,使定瓷走进千家万户,陈文增宣布“定瓷配方可以有条件无偿使用。”此决定一出,众多投资者找他合作。

据介绍,“无偿使用定瓷配方”的三个条件,一是受让单位必须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二是受让单位注册资金必须在100万元以上;三是出让单位负责受让单位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他说,“定窑历史上就在曲阳,受让单位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更利于定窑的发展;而注册资金100万元,是因为购置设备、简易厂房至少需要投资100万元。”

陈文增认为,定瓷向生活用瓷方向发展并走进寻常百姓家,不是说定瓷就贬值了,而是艺术陶瓷和生活用瓷双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定窑制瓷工艺再创八百年前辉煌的同时,也使定瓷产品再现民间传统工艺的辉煌。”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器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多件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并被人民大会堂和一些博物馆永久收藏。

邢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刑窑白釉唾壶

历史发展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没有发现。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临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至此,为中外学者一

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终于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嫩荷涵露”、“古镜破苔”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嫩荷涵露”、“古镜破苔”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刑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刑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刑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邢窑遗址


邢窟白瓷碗片(唐)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氐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内邱冯唐以北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26'114°32',北纬37°15'-37°30',海拨高度为82-140米,1996年11月 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采集、征集和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万余件,从瓷类上分为白瓷、青瓷、黑釉瓷、黄釉瓷,出土器物有盘、杯、碗、罐、盆、壶、钵、灯、盂、炉、砚、俑、佛龛、盏托等。

邢窑遗址地理位置图

邢窑遗址系唐代白瓷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的磁窑沟和临城境内的解村、程村、祁村、澄底、岗头、双井村一带。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窑特征,与唐陆羽《茶经》记载的邢窑白瓷“类雪”、“类银”相吻合,也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记的“内丘白瓷瓯”相一致。窑址发现于1980年,经调查,证实了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白瓷是邢窑的产品。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有盖有底,坯体置其中,然后放在漏斗状匣钵之上,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中国定窑白瓷烧制工艺失传八百年后重现风采


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定瓷,失传八百年之后如今重放异彩。使这一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的工艺美术家陈文增因此成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北京龙泉等诸窑皆群起仿效。人们赞美定窑白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后定窑毁于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国家拨款在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附近成立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探求恢复烧制定瓷之路。由于制造定瓷的原料设备、技法工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建厂初期即进入该厂工作的陈文增就到定窑遗址捡拾不同时期的碎瓷片,拿到陶瓷厂进行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寻找原料配方……经过多年努力,定窑白瓷的制作工艺得以恢复,失传八百年之久的绝技终于重现人间。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又发明了三把刀具,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品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前不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瓷、诗、书三联艺术”证书颁发给他。

邢窑白釉穿带壶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地位。唐代陆羽《茶经》说邢瓷的釉色“类银”、“类雪”;李肇《国史补》中又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评语,可见邢瓷在唐人心目中的位置。上海博物馆有数量颇丰的白瓷收藏,并有多件邢瓷精品,邢瓷白釉穿带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穿带壶高29.5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13.5厘米。其形体为小口、直颈、腹稍扁,并有较为宽大的圈足,圈足稍浅而略微外撇。此器器身硕长,双肩及肩下的小腹部各有一系,上下系之间又各有三条凹槽。整器胎质细腻纯净,釉色晶莹洁白,造型古雅稳重,堪称上品。

邢窑白瓷虽在唐代有显赫的名声,且在北方白瓷中独树一帜,但随着光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它的辉煌逐渐被岁月所湮没,由于其窑址未被发现,故后人提到邢窑白瓷总有不知其所之感,甚至对邢窑的存在与否表现出怀疑的态度。1980年,唐代邢窑窑址在河北省临城县祁村以及内丘县城相继发现,窑址出土物与《茶经》、《国史补》的记载相符,证明系唐代邢窑窑址,由此揭开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邢窑之谜”,沉埋千年的古窑终于重见天日。

从窑址出土的精白瓷片来看,邢窑瓷器的胎质细如澄泥,釉色润泽晶莹,其白度之高,令人惊叹,证实了古人的描述不是虚妄之谈。窑址中的瓷片经科学测定,釉的含铁量为0.64%,胎的含铁量也仅0.61%。在中世纪的唐代,先进技术设备缺乏,条件也比较简陋,能够烧出如此洁白的瓷器,确实十分不易的,它已远远胜过同时期甚至以后的许多瓷窑烧造的产品。实际上,这些精白瓷器已经不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用具,而是“长安城内帝王家”库藏中的艺术珍品,也是文人雅士的玩物。从唐代宫殿遗址以及上层官僚墓穴中出土的刻有“翰林”二字和刻有“盈”字铭的精细白瓷看,足以证明邢窑白瓷是尊为统治阶层烧制的高档产品。

邢窑白瓷的产品以碗、盘、盒居多,瓶、壶类器物较少,这里所介绍的穿带壶,是邢窑中极为少见的制品。这种壶也称背壶,古代也叫做携壶,有嗽叭状口、外侈小口和花口等形制,都是由盘口穿带壶演变而来。壶系的制作也大同小异,有二系、四系或六系的多种。有的肩腹两边有沟槽,自肩至下腹或直接连到圈足,有的器物圈足两边有孔。制作穿带系、沟槽和足孔,是为了穿入绳索或皮带之用,便于在身上或马上携带奶、酒和水等液体饮料,这种穿带壶应当是当时适用于马上活动的贮藏器。

就目前所知,穿带壶在北方边远地区制作较多,如磁州窑、定窑以及辽瓷中都有各种不同形制的穿带壶。由于这件穿带壶是早年出土的瓷器,在邢窑窑址发现之前只能属不明窑口之物。随着内丘和临城邢窑窑址的发现,穿带壶的产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白瓷之母——唐代《邢窑》


邢窑作为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其始于北朝,到唐代发展至巅峰,并成为全国白瓷的生产中心。人们用天下无贵贱而通之来形容邢窑白瓷 。唐朝,邢窑出产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整,胎骨轻薄,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响。邢窑白瓷的产量多且价格便宜,使得其不仅为宫廷使用,还为全国老百姓 提供生活瓷具。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世界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

一,看工艺: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二、看烧制: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三、看坯体: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四、看釉色: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五、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淘宝攻略之邢窑瓷


邢窑是我国古代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它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白瓷的生产中心,我国最著名的白窑瓷场也由此诞生,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不但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于方响。同时,也因其产量较多且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无论是对我国的物质文明还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争奇斗妍的两大体系。邢窑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邢窑瓷特点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鉴定技巧

当前,邢窑白瓷赝品众多,需增加对邢窑的了解才能降低投资风险。

1.一些小作坊做的假古董,工艺粗糙,根本不具备邢瓷工匠高超的技巧。虽然从古窑附近取用了古代遗留的瓷土烧制,但工匠技术低劣、修坯不精、刀锋凌乱。真品则端庄规矩、棱角分明、刀切斧断。

2.古瓷受当时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方面的局限,白度不如现在的新瓷,故不少赝品的白度高过了古瓷。且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窑内火候控制精确,故烧成的现代白瓷釉色均匀,反而缺少了真品所带有的韵味。

3.邢窑白瓷轻盈精致,轻重适宜。赝品则多半密度不够,上手轻飘飘的。于是有的造假者为了增加重量,会在不容易察觉的部位加厚,比如器物的底部,但如此一来,却导致器物造型笨拙,缺少了真品的秀美感。

市场分析

邢窑瓷器因为产销量大,存世较多,故目前其市场价位和拍卖行情都不是很高,价位大约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符合初入门的收藏者及财力有限的藏家。且由于目前收藏市场的火热,邢窑瓷市场行情正在逐步看涨,故从长远看,邢窑瓷不失为一种易得且前景可观的收藏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邢窑——八百年薪火相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邢窑——八百年薪火相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石湾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