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醉天津: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奥运冠军传递圣火

陶醉天津: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奥运冠军传递圣火

陶瓷文化 天津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5-10

陶瓷文化。

圣火传递是“陶醉天津”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本次活动,将从中国陶都石湾的著名龙窑内点燃火种,火种横跨中国大地后将抵达天津,并由奥运冠军将圣火传递到环渤海建材市场。

8月25日早上8时,奥运冠军带领100名护旗手,高举南风古灶圣火由奥运体育中心出发,至此也拉开了“迎奥运,2007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圣火传递仪式的序幕。

在整个圣火传递过程中,选手们身着白色统一服装一路亮相,火炬手及护旗手分为6组,每15分钟轮流换路,全程两小时十分钟。10点半,火炬到达此次“中国陶瓷文化节”主会场环渤海建材市场。

这次“陶醉天津”2007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举办,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天津陶瓷业的发展融洽在一起,给广大天津市民一个了解我国5000年陶瓷文化底蕴,了解陶瓷艺术多姿多彩的发展历程的契机。陶瓷文化薪火相传,陶瓷文化精彩缤纷,陶瓷文化血脉相承,相信这次活动将陶瓷文化的圣火传递到天津,也将陶瓷文化的精髓永远留在天津。

相关阅读

景德镇窑——千年薪火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至今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河水也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百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走进景德镇陶瓷馆 感受自汉代开始的陶瓷薪火相传


集古今名瓷,述千年陶瓷!1月23日,“认识china 从景德镇开始”系列活动媒体探访团走进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近距离自汉代开始的陶瓷薪火相传。

景德镇陶瓷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于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景德镇陶瓷馆的新馆舍于1955年9月正式落成。位于莲社北路21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2013年6月,新落成景德镇陶瓷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库房面积376平方米,展厅面积3194平方米。馆内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文物藏品50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百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馆内收藏有明清及当代书画600余幅,其中有“金陵八家”、“珠山八友”等名贵字画。馆内收藏有玉器、金银器、砚台、石碑、石刻等杂项80余件。

“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脉络,就不得不去景德镇陶瓷馆看看。”在景德镇打出租车,司机都会很自豪地推荐外地客人一定要参观景德镇陶瓷馆。馆内陈列比较系统的诠释景德镇1800余年瓷业薪火相传,发展脉络完整的历程,让观众从中品味景德镇由瓷器而形成陶瓷产业进而独步陶瓷制造业高峰,成为“瓷都”的发展历史,可谓“集古今名瓷于一室,述千年陶瓷历史于一时”。

“陶醉中国·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进北京


“陶醉中国·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全国巡演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国第四站。

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陶醉北京”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新增了与奥运冠军同台比拼、中央电视台获奖节目表演等不少亮点。

2000年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阎森,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点燃火种,经分会场居然之家北四环店、西四环店、玉泉营店、十里河店,行程两天传递到主会场闽龙陶瓷总部基地东鹏陶瓷4S店门前,会同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会长丁卫东共同点燃圣火,伴随着奥运的主旋律,现场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热烈的气氛。

活动镜头一: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传递古灶圣火

9月8日早8:30,奥运主场馆“鸟巢”人头攒动,108人组成的身着“陶醉中国”统一服装的队伍在此整装待发。众媒体早已在此架起了摄像机、照相机随时准备捕捉精彩镜头,有的媒体已迫不及待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9:00,奥运冠军阎森走到队伍前列,接过东鹏工作人员从佛山南风古灶取来的火种将火炬点燃。现场响彻“陶醉北京,鹏飞世界”的口号。在阎森的带领下,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预定传递路线开始传递圣火,经三个分会场传递到十里河店,并在此进行火炬接力。随后队伍喊着口号,高举“陶醉中国”的旗帜,继续朝陶瓷文化节主会场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进发。沿途不断有市民加入到圣火传递的队伍中来,与队伍一起高喊口号,齐步进发。

活动镜头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9月9日9:30,活动主会场东鹏陶瓷北京4S店一派节日喜庆气氛。领导嘉宾陆续到场,颇具民族特色的京剧鼓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紧接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北京总代理商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东鹏陶瓷股份公司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相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长长的排队等候抢购产品的队伍,手持号码牌,恰似一道风景。

活动镜头三:点燃圣火点燃梦想

9月9日10:55,奥运冠军阎森手持火炬带领队伍跑步进入主会场舞台前,将火炬递交给丁卫东会长,圣火点燃,礼炮、掌声、欢呼声齐鸣,500只白鸽飞向蓝天。

活动镜头四:名作拍卖捐赠,爱心永恒

在火爆气氛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的两件亲手作品现场拍卖顺利,所得款项即时捐赠给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用做慈善事业;大师、组委会、北京朝阳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商建英上台举行了捐赠仪式,商建英副会长向组委会赠送锦旗,并致感谢辞。

活动镜头五:销售爆棚,人山人海

东鹏4S店内。人山人海的顾客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将店门堵得水泄不通,他们手上都拿着购买牌号,展厅50多名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截止9月9日下午活动结束时,笔者从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处了解到,东鹏北京全渠道销售额喜人。

活动镜头六:真人泥塑,老北京形象深入人心

走进东鹏北京4S店,很多人围着一个老北京雕塑在合影围观,走进仔细一看,眼睛还会动,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北京形象引起了京城人民的情感共鸣;展厅沙池有一个中国古代陶工的雕塑,手里拿着一个古旧陶瓷器皿,将中国古代制陶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其实,这是两副精心制作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用真人在身上做出来的。

活动镜头七:大师与媒体畅谈陶瓷艺术

9月9日11:30,东鹏北京4S店二楼。来自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应京城多家媒体邀请举行记者交流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陶瓷股份公司相关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也参加了见面会。会上,各媒体记者踊跃提问,大师及各参会领导针对记者提问作出了精彩回答;大师讲解了陶瓷文化的根源与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在装饰中的应用以及南北陶瓷的文化如何融合,把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活动镜头八:文化元素,让陶瓷与生活如此贴近

活动现场,6台电动拉坯机配合陶艺师傅现场演示陶瓷器皿的制作过程,观众踊跃参与,泥土与手亲密接触,体味一堆堆泥土眨眼间在双手的动作下奇妙地变成一件件陶瓷艺术作品,让众多北京市民大开眼界,还吸引了清华大学陶艺专业的学生前来参与。由200多幅图片组成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长廊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陶瓷发展史娓娓道来,展示了生活陶瓷向艺术陶瓷的演变过程,让人们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过程一目了然。现场还展示了用东鹏瓷砖表现出来的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雕刻工艺师在东鹏瓷砖上现场手工雕刻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展示了东鹏陶瓷的精加工技术。东鹏北京4S店还特别开设了陶艺珍品专区,展出从佛山运来的大师亲手制作的陶艺珍品。瓷砖、空间、装饰品,陶艺珍品区迎来了大批消费者参观,众多消费者踊跃购买。

活动镜头九:与奥运冠军同台竞技

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作为火炬手,与广大市民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后更让大家领略了冠军的风采。当主持人宣布现场观众可上台与冠军比拼球艺的消息时,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得与冠军打球并合影的机会,同时还获得由阎森亲笔签名的球拍和“陶醉中国”文化衫;潘柏林大师也上台与冠军进行了几回合的球技交流。

“陶醉中国·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进北京(图)


“陶醉中国·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全国巡演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国第四站。

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陶醉北京”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新增了与奥运冠军同台比拼、中央电视台获奖节目表演等不少亮点。

2000年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阎森,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点燃火种,经分会场居然之家北四环店、西四环店、玉泉营店、十里河店,行程两天传递到主会场闽龙陶瓷总部基地东鹏陶瓷4S店门前,会同中国建筑陶瓷卫生协会会长丁卫东共同点燃圣火,伴随着奥运的主旋律,现场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热烈的气氛。

活动镜头一: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传递古灶圣火

9月8日早8:30,奥运主场馆“鸟巢”人头攒动,108人组成的身着“陶醉中国”统一服装的队伍在此整装待发。众媒体早已在此架起了摄像机、照相机随时准备捕捉精彩镜头,有的媒体已迫不及待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9:00,奥运冠军阎森走到队伍前列,接过东鹏工作人员从佛山南风古灶取来的火种将火炬点燃。现场响彻“陶醉北京,鹏飞世界”的口号。在阎森的带领下,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预定传递路线开始传递圣火,经三个分会场传递到十里河店,并在此进行火炬接力。随后队伍喊着口号,高举“陶醉中国”的旗帜,继续朝陶瓷文化节主会场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进发。沿途不断有市民加入到圣火传递的队伍中来,与队伍一起高喊口号,齐步进发。

活动镜头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9月9日9:30,活动主会场东鹏陶瓷北京4S店一派节日喜庆气氛。领导嘉宾陆续到场,颇具民族特色的京剧鼓吸引众多路人驻足观看。紧接着,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北京总代理商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东鹏陶瓷股份公司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相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长长的排队等候抢购产品的队伍,手持号码牌,恰似一道风景。

活动镜头三:点燃圣火点燃梦想

9月9日10:55,奥运冠军阎森手持火炬带领队伍跑步进入主会场舞台前,将火炬递交给丁卫东会长,圣火点燃,礼炮、掌声、欢呼声齐鸣,500只白鸽飞向蓝天。

活动镜头四:名作拍卖捐赠,爱心永恒

在火爆气氛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的两件亲手作品现场拍卖顺利,所得款项即时捐赠给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用做慈善事业;大师、组委会、北京朝阳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商建英上台举行了捐赠仪式,商建英副会长向组委会赠送锦旗,并致感谢辞。

活动镜头五:销售爆棚,人山人海

东鹏4S店内。人山人海的顾客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将店门堵得水泄不通,他们手上都拿着购买牌号,展厅50多名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截止9月9日下午活动结束时,笔者从北京伟创力业公司负责人处了解到,东鹏北京全渠道销售额喜人。

活动镜头六:真人泥塑,老北京形象深入人心

走进东鹏北京4S店,很多人围着一个老北京雕塑在合影围观,走进仔细一看,眼睛还会动,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北京形象引起了京城人民的情感共鸣;展厅沙池有一个中国古代陶工的雕塑,手里拿着一个古旧陶瓷器皿,将中国古代制陶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其实,这是两副精心制作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用真人在身上做出来的。

活动镜头七:大师与媒体畅谈陶瓷艺术

9月9日11:30,东鹏北京4S店二楼。来自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炳、潘柏林应京城多家媒体邀请举行记者交流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东鹏陶瓷股份公司相关领导,北京闽龙陶瓷总部基地领导也参加了见面会。会上,各媒体记者踊跃提问,大师及各参会领导针对记者提问作出了精彩回答;大师讲解了陶瓷文化的根源与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在装饰中的应用以及南北陶瓷的文化如何融合,把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活动镜头八:文化元素,让陶瓷与生活如此贴近

活动现场,6台电动拉坯机配合陶艺师傅现场演示陶瓷器皿的制作过程,观众踊跃参与,泥土与手亲密接触,体味一堆堆泥土眨眼间在双手的动作下奇妙地变成一件件陶瓷艺术作品,让众多北京市民大开眼界,还吸引了清华大学陶艺专业的学生前来参与。由200多幅图片组成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长廊站在历史的高度,将中国陶瓷发展史娓娓道来,展示了生活陶瓷向艺术陶瓷的演变过程,让人们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过程一目了然。现场还展示了用东鹏瓷砖表现出来的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雕刻工艺师在东鹏瓷砖上现场手工雕刻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展示了东鹏陶瓷的精加工技术。东鹏北京4S店还特别开设了陶艺珍品专区,展出从佛山运来的大师亲手制作的陶艺珍品。瓷砖、空间、装饰品,陶艺珍品区迎来了大批消费者参观,众多消费者踊跃购买。

活动镜头九:与奥运冠军同台竞技

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作为火炬手,与广大市民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后更让大家领略了冠军的风采。当主持人宣布现场观众可上台与冠军比拼球艺的消息时,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现场观众跃跃欲试;最终有三位幸运观众获得与冠军打球并合影的机会,同时还获得由阎森亲笔签名的球拍和“陶醉中国”文化衫;潘柏林大师也上台与冠军进行了几回合的球技交流。

千年古窑的圣火如何复燃?


胡小军作品朱乐耕作品

台湾当代柴烧陶艺展作品

华史

曾经辉煌千年的中国陶瓷,如何复兴?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多年来,许多热爱中国陶瓷艺术的人们多有探讨,也有实践。这些前行者的努力其实已为中国陶瓷这个千年古窑燃起了新焰。

融传统元素于都市环境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陶瓷,要在现代文明环境中得以复兴,必须探索各种将传统陶瓷文化的元素与现代都市环境相融合的途径。

不久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的陶艺个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人们惊喜地看到,这位陶艺家已突破了陶瓷作为“器皿”的创作模式,而将陶瓷创作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环境艺术。本世纪以来,朱乐耕创作完成的大型环境陶瓷艺术作品有:世界上第一个以陶瓷材料装饰而成的音乐厅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九江市民广场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莲趣》;上海浦东机场的大型陶艺装置壁画《惠风和畅》;天津瑞吉酒店大堂的陶艺装置壁画《流金岁月》;最近刚完成的,安装在韩国济州岛衣恋·肯辛顿济州酒店的《生命之绽放》(350平方米)、《天水之境象》(120平方米)等大型环境陶艺装置作品。

且以济州岛这件作品为例,来看朱乐耕如何融传统元素于现代都市环境的。这家五星级酒店大堂跨越两层的巨大墙面,被朱乐耕用数以万计的各种造型陶瓷“元素”覆盖。远远望去,仿佛是古窑址历代陶瓷碎片的堆积层,让人们自然联想到中国陶瓷的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和各种技法的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控,使得朱乐耕创作的陶瓷自然流露出一种“古意”。同时,他对现代抽象艺术的了解,又令其创作思路空前自由。他以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构成法,来布局他心中无穷“古元素”,将数以万计的各式瓷片、瓷条、瓷卷等进行组合,回旋起伏,形成浩大而空灵的气韵。

在这个巨大的瓷片“堆积层”下方,是他用陶瓷制作的耕牛群和马群(见图),令人生田园牧歌之思;上方又是另一面夺人眼目的红地白云“瓷墙”。他像是多多益善的统帅,调兵遣将,设局布阵。他又像是导演,在营造一个梦境。这个陶瓷空间给观众带来多元的感受可能,体会着人与自然、历史、生命、梦想、升华的关系。

进入环境艺术领域,将使陶瓷艺术在作为陶瓷之国的中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可能,因为面对当今世界,这个古老的国家需要符合自己身份的标志。

像笔墨一样被普及使用

随着陶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各种为陶艺创作的服务日益完备,制作陶艺作品的技术壁垒将很快被打破。创作陶艺,将会像国画、书法一样在大众普及。家庭拥有瓷窑,中小学开设陶艺兴趣课,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不是稀罕事。旅美陶艺家周光真近年来致力于回国推动陶艺普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随轩艺术中心从2012年起,每年举办“上海市少年儿童陶瓷艺术展”。

除了陶瓷学院以及各大瓷都,大城市如北京、杭州、上海的艺术学院均已纷纷开设陶瓷专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柴窑艺术中心不久前落成。这些将有助于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陶瓷艺术创作。有别于过去画家蜻蜓点水式的玩票,上海的著名国画家陈家泠10年前就设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泠窑”,坚持至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上海最早汇集名画家们尝试陶瓷创作的“申窑”,据悉即将扩大规模。

学院派陶艺家正在崛起。如白明、白磊、刘正、胡小军等,正吸引了新一代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从小习画的浙江大学教授胡小军,很早就投身陶瓷艺术创作,他从练泥、拉坯、修坯、配釉、绘画、喷釉到烧窑都亲历亲为。这种全能型的陶艺家,能更好地通过陶瓷这个媒介表达自己内心的艺术灵感。让陶艺成为真正的陶艺,而不是画在陶瓷上的画(见图)。

在当今世界艺术大环境下,只有形成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让陶瓷像纸、笔、颜料一样普及运用于艺术创作,以致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投身到陶瓷创作中来,非但中国艺术家,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亦共同参与,中国陶瓷才可能迸发出无愧于祖先的新辉煌。

推动雅文化进入现代生活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在田子坊的教学实验基地举办了“台湾当代柴烧陶艺展”。参展的所有台湾陶艺家的作品都是实用的“小器皿”—茶壶、茶杯、茶叶罐等。但其各具韵味的艺术气息,又让这些实用小器皿变得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见图)。

将中国古代的雅文化通过陶瓷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结合,是台湾陶艺家多年来孜孜以求所取得的初步成功。已故台湾陶瓷学者、陶艺家、香学研究者刘良佑,在精研宋代汝官窑的基础上,探索出新汝窑的烧制法,设计制作了兼具宋代和现代意韵的茶具和香具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艺术的传承,又有艺术的开拓,还具有生活的实用功能。

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性之必然。雅文化生活方式,是古代中国文明对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伟大贡献。在经历了巨大的文化断层之后,面对当今浮躁、快节奏的世界,雅致生活的理念再度引起人生的反思和向往。陶瓷作为古代中国雅文化的重要载体,若能顺应艺术生活化这一世界潮流,化身千般风雅,让世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人生的雅意和美好,千年古陶瓷的圣火便真正复燃了。

陶瓷文化


陶器用泥土等无机物质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状,经过800℃至900℃温度焙烧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构件及艺术陈设品。器体不透明,有小孔,有吸水性。中国历史上的陶器种类很多,相继出现了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中国制作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调查,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期,就发明了制陶术,所以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瓷器以瓷土即高岭土为原料,经拉坯成型、施釉、入窑焙烧制成的器物。瓷器经1300℃以上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表面的一层玻璃质透明釉与胎体结合紧密,釉层不易剥落,几乎不吸水。瓷器根据釉色可以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类。瓷器源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即生产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烧制出比较成熟的青瓷。烧造瓷器的窑口遍布南北方各地,经过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窑口林立,产品各具特色,出现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南宋至元代开始,中国瓷业中心逐渐集中到江西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明清釉上彩瓷又大大改变了瓷器的审美倾向,使之走向精美华丽,使瓷器烧造工艺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青瓷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的瓷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始青瓷,为我国最早的青瓷。东汉时期青瓷进入成熟阶段。六朝时期,青瓷工艺水平迅速提高,隋唐时期青瓷生产更加繁荣,越窑、瓯窑、岳州窑、长沙窑等生产出了犹如千峰翠色般的青瓷。宋代青瓷达到巅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三大窑都生产青瓷。民间的龙泉窑、哥窑、临汝窑、耀州窑等南北方窑厂都生产精美的]青瓷。青瓷的美在于它的釉色,唐代越窑烧制出湖水绿般的优雅釉色,晚唐五代又烧制成功青瓷极品秘色瓷,使釉色更为清幽雅致。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发明的石灰碱釉新工艺,让青瓷釉色呈现出粉青、梅子青等如假玉器的色泽,将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至。青瓷上还采用划、刻、捏塑、拍印等工艺技法装饰胎体,在浙江地区和湖南长沙窑还相继发明了高温釉上彩和高温釉下彩美化瓷器。常见的纹样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网纹、联珠纹、卷枝蔓草、莲瓣纹等。元明清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中心,白釉、红釉、蓝釉、蓝釉描金等瓷器高度发展,彩瓷逐渐受到青睐,青瓷在社会生活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北宋后期,汝窑成为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瓷器在历史上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珍品。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它的釉色为天青釉,色彩青幽含蓄,釉质厚如凝脂,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清朝陶瓷文化


雍正斗彩海水江山团花天球瓶 清朝时期 高52.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6.5厘米

人们把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称之为天球瓶。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艺术。明宣德时景德镇始创,成化时非常发达,清雍正时有进一步发展。斗彩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涂成完整的花纹,使用的彩料主要含铁、铜和钴,成品色彩丰富、鲜明,绘画内容亦多种多样。

明朝未年,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长达二百余年。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不思进取。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缺乏创新。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连年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陶瓷业也难逃厄运,所以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这一时期的产品更加粗糙轻率,胎体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还常出现桔皮状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数玉壶春瓶,腰腹粗大,颈部粗短,咸丰官窑瓷器款识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字体工整,字外无圈栏。

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亦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归失败。所以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至今而为稀品。

宣统瓷器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击声音清脆。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筹措资金,成立中国陶业学校,内设本科及艺徒二班,有目的有计划较为系统地培养专业陶瓷人材。此外,山东淄博、江苏宜兴、福建建阳、广东佛山、四川成都、河北彭城等地窑厂也都有产品面市,至民国时期继续烧造。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等等。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窑文化


元朝的磁州窑依然烧造,与宋朝比较起来,就是体积庞大,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关。蒙古人不光尚白,还尚蓝,所以孔雀绿釉也非常流行。孔雀绿也叫孔雀蓝。河北彭城出土过一件元代磁州窑四系壶,壶上写着一首元曲:“晨鸡初报,昏鸦争噪,哪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这说明了每个人在生活当中看不破红尘,天天都在这里闹,都争名夺利。这件陶瓷壶上的元曲写得非常生活化。

山东蒙城还出土过一件元代米黄釉罐,这个罐上这样写道:“猛听得情人呼唤,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棂儿连声响,险些儿不着爹娘瞧见。唬得我站立在门前,亲亲不知在哪边?听了一声心肝肉儿,唬得奴浑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转。听言,好夫妻不得团圆。”这是一个小说,表明当时有追求爱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过瓷器中的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规律。唐代的长沙窑上写过唐诗,宋代的瓷器上写过宋词,元代的瓷器上写过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国瓷器也具有这个风格。粗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细节,这是元代瓷器的特点。

宋朝陶瓷文化


官窑贯耳瓶 辽宋西夏金时期 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定窑被誉为当时的五大名窑。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陈设品。这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此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

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

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等,典雅而古朴。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

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

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

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现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地产的优质瓷石,质地细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动性较大,所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镇还广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方,形成一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

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窑址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本成为时尚。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代以后黑釉烧。在古代文献中建窑亦被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受到了越窑和瓯窑等窑场的影响,装饰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辅以划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约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烧制成功,使龙泉窑达到鼎盛。从化学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窑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细的淘洗技术,经提高原料中高岭土矿物和绢云母矿物细颗粒部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细程度。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变宽,使瓷质有了很大进步。

龙泉窑制品的造型十分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铜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为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或贴花装饰也逐渐替代了刻花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陶瓷业空前繁荣的局面。除了各具风格的一批名窑之外,许多产量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窑场也遍布全国。它们不仅为宫廷生产御用器皿、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日常用品,产品还远输国外,其后,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