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 永乐青花瓷器

明 永乐青花瓷器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28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永乐青花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

穿莲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为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得,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四季花卉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0.8cm、底径7.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丰下敛,尖底,并带矮圈足,称为莲子碗。碗器内口沿下印波涛纹一圈,周壁印缠枝牡丹、菊花纹饰各三朵,碗心绘画折枝枇杷纹。外面口沿下划回纹一道,周壁为略凸起的菊瓣纹。)

一把莲盘

( 高6.3公分,深5.4公分,口径33公分,足径24.2公分。盘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为饰。口沿下是海水波涛纹,内壁有莲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绘卷草纹,壁面画缠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处有回纹一周。盘心主纹饰是莲花、慈菇等扎成的花束。)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风格独特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青花瓷以其洁白细腻的胎体、晶莹透明的釉色、幽靓浓艳的纹饰、华美丰富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它清新雅丽,质朴率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含蓄而豪迈的民族风格,因而素有“国瓷”之誉。1975年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唐城遗址中首次发现了一些青花瓷枕残片,1982年又陆续出土了青花盘和盌的残片。经古陶瓷学界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残片的测试和分析,证明这种釉下钻兰画彩的残片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唐代青花。钴是一种矿物质,经高温烧成后呈现一种深兰色,在我国战国以前流行的陶胎琉璃珠上就已经出现;唐三彩中的蓝彩也是钴料的呈色。青花瓷中钴的呈色是在釉下,这在技术处理上要较釉上的钴兰复杂的多。宋代青花经历了缓慢的发展,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塔基、绍兴县环翠塔均曾出土过十几片青花盌的残片,是宋代青花瓷的遗存。青花瓷的蓬勃兴起应是在元代的中晚期,江西省高安、乐安二处元代窖藏的青花瓷器,高大完整,瑰丽丰富,使人们眼界大开。明代始,青花瓷一跃而起,开始成为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是我国瓷业生产历史上产量高、应用广,最特殊也最平实的彩瓷品种,它的精品御用于宫廷皇室、达官显贵及祭坛庙宇之中;而一般的产品遍及穷乡僻壤,“进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对内通行于全国上下,对外行销世界各地。上至天子,下及庶人,雅俗共赏,“贵贱通用之”。

纵观青花瓷烧造近千年的历史,明永乐、宣德两朝(1402—1436)烧制的青花瓷堪称一流,富丽堂皇的纹饰,如同水墨画般晕散的青料呈色,千瓷百态的造型,恢宏雄奇,动人心魄,具有不可替代的振撼力。它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界线为全世界瓷器爱好者所痴迷。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的最高品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博物馆中都脐身于最负盛名的展品之列,“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清人朱琰所云:“按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改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永宣青花瓷所展现出来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它既不同于元代青花的豪迈奔放,又有别于明中后期青花瓷典雅拙朴,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瓷的华美亮艳。永宣青花展现出一种博大宽容、神圣崇高的美好意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时期的青花瓷能够逾越永宣青花的发展高度以及模式与范畴。

本文将综合分析明初社会状况兼及经济文化背景,试对永宣时青花瓷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及独到之处的成因做几点分析。

一、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瓷器自东汉创烧成功以来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其发展速度时快时慢,但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瓷业烧造,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它的兴衰也是遵循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轨迹。尤其是入明以后的官营手工业,对于封建王朝的依附性表现得愈益明显。

明洪武、永乐时期是明王朝创业之初,宣德朝继承永乐朝余绪,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守土保境,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扶植工商,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质充羡,闾阎乐业……蒸蒸有治平之象”①的局面。实际上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共七十余年中,元末战争中的农奴和奴婢都成为自食其力的自由民。洪武十八年(1385)就“设抚民之官,颁宽恤之条,令天下郡邑,拓而抚之。天下之民,感戴宏恩,扶劳携幼,竟返桑梓”②。在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号召下,大量的人口纷纷回到生息劳作的土地上,原有的耕地不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提倡移民屯田,就是把人口密集地方的农民有组织地迁移到荒芜人少的地方开垦荒地。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明政府将发展手工业生产提到了重要地位,并采用了一系列保护手工业者利益的措施,提倡“工技专于艺业”③。其中一项重大的变革是放宽了对手工业匠人的限制,部分地解除了元代以来手工业者与封建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洪武十九年制定了工匠的轮班和坐住制度,将工匠成年累月地为官府生产变为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为官府服务。轮班匠三年一班,每班为官府服务不超过三个月;坐住匠每班不超过10天。工匠们在应役之外,余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是轮班各匠,无工可造,听令自行趁作”。这种对手工艺匠人较为宽松的政策,比起元代那种永世为奴的匠籍制度,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允许个人自由从事商品生产,刺激了匠师们的生产热情,激发了努力提高技艺水平的愿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手工业者的队伍。永乐时,全国在册的官匠已由洪武时的23万人增加到30万人。在矿冶、纺织、造船、造纸、制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最为迅速显著,并很快地形成了景德镇这样的全国瓷业中心。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永宣两朝的官窑青花瓷也正是以强大的封建经济基础为依托,凭借着御窑厂完备的组织系统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以及被垄断的生产材料,进入了青花瓷业史上的黄金时代。

洪武二年,明政府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建立御窑厂后,即投入大批量的生产。《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年)祭器皆用瓷。”洪武七年,明廷为答酬琉球入贡,赐瓷7万件。十六年赠占城真腊瓷器19000件。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六品至九品官除酒器用金、银等金属外,余皆用瓷器。由此可见当时国内对官窑瓷器的需求量之大。永、宣时官窑业有进一步发展,窑炉由原来的20座猛增到58座,而民营窑炉“近三千所”,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为历代所仅见。在政府的消费导向下,官窑青花瓷的制作愈发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至此,树立了官窑青花瓷正统、高贵、豪迈、富丽的总体风格,代表了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永宣两朝的官窑是自有官窑以来(我国官办窑业始于北宋徽宗时期)最发达最兴旺的官营窑业,并以绝对的优势独步瓷坛。中国瓷业在宋元以前,往往名窑辈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永宣两朝景德镇官窑的制作水平明显地超过以往各地窑厂,因而形成了“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所谓的“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情形都是发生在明中晚期官窑衰落、民窑崛起的时期。而在官窑业无比兴旺的永宣两朝,其烧造实力无可比拟,它虽然与民窑同处一个时代,但产品的形制、胎釉、青料、画工诸方面都大相径庭,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概言之,永宣时期由于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和比较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均首屈一指,这短暂的繁荣迎来了中国青花瓷烧造史上最辉煌、最活跃的“黄金时代”。

二、郑和下西洋与青花瓷器的对外传播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极有作为的封建君王,为扩大明王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以明初强大的封建经济为后盾,以先进的造船工业和航海技术为基础,把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大监郑和奉命率领万人以上的使团和数百艘船队先后七次远航西洋,“浮历数万里,往复几三十年”⑤。郑和每次出使都准备了大量的丝绸、铁器、金属货币,而瓷器是主要的品种,通过万里海路向西域远国传播着东方文明。大量的瓷器出口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瓷器的生产,更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是在此时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虽说元代青花已经相当成熟,但没有见诸文献。随郑和出使的随员马欢将途中见闻写成《瀛涯胜览》一书,此书记载“(爪哇)国人最喜用中国青花瓷”、“船队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白竭、芦芩、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纻丝、瓷器等物”。郑和的另一随员费信的《星槎胜览》中多次提到各国购买瓷器的情况,其中购买青花白瓷器的国家有暹罗、柯枝、忽鲁谟斯、榜葛利、大嗅南、阿丹等。“青花”一词在上述游记中首次出现,稍后的《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条载有“禁江西瓷器窑厂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地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的记录。此后在明清各类文献著录中才统一了青花瓷的名称。

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每次所带大批货物一部分代表明政府馈赠给诸国君王,并向他们宣扬明朝的共修睦好愿望,同时邀请各国派使节来华;另一部分货物则是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的交换贸易。宣德五年(1403)明宣宗为筹办出洋货物颁诏:“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保、大使袁诚:今命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大小缸六十一只,该关领厚交南京入库各衙门一应正钱粮并赏赐诸番王头目等彩币等物,以厚阿丹之国,贡方物给赐价钞买到纻丝等件,并厚下西洋官员买到瓷器、铁锅等人情物价,及随舡合用军火器、纸扎、油烛、柴炭、并内官办使年例酒烛等物。敕至,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等,关领前去应用,不得稽缓。”当时占城对“中国青花瓷盘、碗等品、纻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交易。”锡兰国对“中国麝香、纻丝、色绢、青瓷盘碗、铜钱、樟脑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⑥。每当船队到达一国后,并不限于只在国都和大码头进行交易,而是派遣随员的小船分别深入到各国的内地与当地人们贸易。《郑和航海图》上所标注的地名极多,在许多偏僻的地方注明“有人家”字样,可见当时贸易范围之广。郑和出使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由于当时民间窑厂受官窑的限制,上等的生产资料被官府垄断,所以制品相当粗劣,即不能作为礼品,也无法作为贸易用瓷,由郑和船队开辟的广阔市场完全由官窑生产来支撑。那么,当时官窑生产能力又是怎样呢?仅举一例:“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纹瓷器,兼本部官员关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磁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⑦,一年中一次就计划烧制40余万件精美瓷器,其生产规模和生产速度的确十分惊人。

明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海外诸国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以说,永宣时青花瓷的大发展与郑和船队远航有直接关系。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也证明,凡是郑和船队到过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地都有明初青花瓷残片出土,完整无缺的传世品大多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中东国家。日本古陶瓷学界曾多次提出过这样问题:为什么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境内没有出土过一件永宣时期的高档青花瓷?而明以前及明中晚期瓷片则出土很多,而且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与明初外交侧重和郑和的航海路线有关。我国古代关于西域的概念,多指甘肃敦煌以北、葱岭以东以至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的广大地区,郑和的航海活动始终没有超出西域这一范围。整个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到第三次远航,途径主要是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第二阶段是第四次到第七次远航,活动范围主要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的国家。主要航线是由江苏太仓出发,经越南中部、泰国中部,穿过印度半岛西南部海岸到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以至再往前行至非洲东部海岸。根本没有到过日本、朝鲜等国,虽说是近邻国家,没有高品质的永宣青花瓷的出土也就比较能够理解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在明初“海禁”政策的高压下,民间的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官窑瓷器的海外输出几乎都是由郑和船队来承担,这一史实是由明初政府的经济、外交方针使然。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郑和下西洋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使之达到历史巅峰的水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郑和带回的诸国土产中与明初青花瓷烧造有直接关系的是“苏泥勃青”这种优质的瓷绘原料,而这种青料是此时所独有的。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说:“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张应文《清秘藏》则说:“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青花者用苏泥勃青,图画龙凤、花鸟、鱼虫等形,深厚堆垛可爱。”高濂的《遵生八笺》、唐秉钩的《文房肆考》都认为苏麻离青即苏泥勃青,是多由南洋传入的舶来品,或来自西域的青料。

按《明会典》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1405)遣使来贡。五年(1407)至宣德六年(1413)屡遣使来贡。十年(1435)复请封其子为王,贡物石青、回回青。”回回青,即苏麻离青,只是这个名称的译音在明代人温处叔《陶记》中,便被“苏泥勃青”所替代,清人的有关文献中也称为苏泥勃青,此后一直延用至今。正是这种进口青料的使用使永宣青花的发色有别于历代青花。当然,永宣两朝所有的青花瓷也并不是全部使用这种珍贵青料,但绝大多数高品质的青花瓷确是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来发色。由于它亮泽、浓丽、深邃而晕散,具有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其审美趣味为其他瓷类所不及,堪称青花之最。西方国家学术界将此种青料称之“Smaltum”,这个英文名字的发音与南洋群岛中苏门答腊岛的发音十分贴近,中国古籍《明会典》也有确切的记载,苏泥勃青产于苏门答腊岛似应没有什么问题。苏门答腊,明代时称作苏门答刺,是郑和船队航行时重要的转运中心,同时也是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门户,具有根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中心,在双向贸易活动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商船都聚集在此等候季风过冬,其间的相互交易异常频繁。学术界也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苏泥勃青的原产地是波斯湾附近的中东地区,是由穆斯林商人带到中转站苏门答腊岛与中国商人进行交易的。笔者认为,苏泥勃青产于苏门答腊的说法较为妥当。查阅《明史》可以了解到,苏门答腊和渤泥入贡是在永乐三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共12次;宣宗元年、六年、八年、九年,共4次。以后的成化十六年有一次,而后终明一代不再贡。苏泥勃青的输入是随着郑和船队的启程而始、停航而终,其间诸国贡方物中的青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用于官窑生产的青料是由郑和船队带回的。宣德以后青花瓷品质急剧下降,产量锐减,随即转入瓷业史上令人窒息的“黑暗时代”也就是所谓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空白期”。当然,空白期的形成有多方因素,最主要的是明政府三令五申罢烧瓷器的禁令所致,但郑和船队的停航、海外销路的断绝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可以这么说,永宣青花瓷独特的发色是与明初政府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有最直接的关系,郑和是忠实的执行者,他以毕生的精力贡献于这一伟大的壮举,为当时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风格

阿拉伯人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征服了远东、中东和北非,伴随着政治疆域的不断扩大,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伊斯兰文化,而这种新文化又赋予其艺术以特殊风格。

在谈及永宣青花瓷在造型和纹饰的特色时,不能不谈到它无所不在的伊斯兰文化风格。诚然,这种特殊的风格在当时也吸收了蒙古游牧民族的雄健粗犷和藏族文化的神秘执着,同时了保持着宋以来汉族文化的一贯传统,但这一时期青花瓷在追求形制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式样美感以及花纹装饰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它从形式到内容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韵味。这些鲜明的风格特色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生产的各种质地的工艺美术品如出一辙,有百分之七十的永宣青花瓷在造型方面可以在西亚地区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陶器、木器中窥寻到渊源范本。

事实上,在大量的青花瓷随郑和船队远销近东、西亚等国时,他们的王朝也频繁来中国朝贡,带来了异域精美的工艺品。据统计,永乐朝21年中各国来华79次,平均每年近9次。这一时期来华使团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永乐九年七月甲申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刺率其妻子及陪臣五百四十余人入朝”⑧;永乐二十一年九月“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阿丹、祖法儿、刺撤、不刺哇、木骨都束、柯支、溜山、喃勃利、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等十六国千二百人贡方物到京”(文献同上)。外国使团进献的精美绝伦的金银器、铜器使明帝欣喜异常,命令宫廷画师参照设计成青花瓷器的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烧瓷艺人,烧成大量的成品再回赠给各国贡使和国王。一部分随使团来华的穆斯林商人更精明,他们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亲自携带画样,大批定烧青花瓷后直接在港口装船运往西亚各国,于是便有了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带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青花瓷在西亚和中东地区风靡一时的热潮。目前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出土和传世的永宣青花瓷数量很多;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著名的博物馆也有少数收藏,其总数甚至超过我国本土的收藏。最著名最集中的收藏是伊朗的阿迪比尔神庙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托普卡匹、萨拉依博物馆,这里的收藏品都是质量上乘的高档官窑制品,绝大部分是明政府赏赐给国王的礼品。在造型和花纹上完全采用阿拉伯式样,即使是描绘中国传统的花卉也采用伊斯兰人图案格局,比例完美,节奏起伏,紧密交织中具有规律性变化,艺术感染力很强。

由于永宣两朝推行的开放政策,当时又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时期,异常频繁的友好往来加深了与各族人民的理解,包括审美品味、生活习俗、图案造型、人文地理、服饰装束等诸多方面。这种文化倾向反映在青花瓷的烧制上,我认为,首先是为了迎合伊斯兰社会的消费市场,以瓷器的流通为纽带,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从而达到“以我为主,万国来朝”的政治局面,最终实现明初皇帝建立不朽基业的大明帝国的目的。其次,海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又反作用于国内的生产能力,极大地促使青花瓷在数量上和品质上空前地提高,这种高效的良性循环又是与明初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⑨《中国陶瓷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东渐,与我国原有艺术相结合,于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采。”

明政府出于经营西域的目的,对于伊斯兰教采取了比以往朝代更加宽容的保护政策,当时虽然禁止使用胡服、胡语和胡姓,但仍然重用回回人担任政府要职。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蓝玉、冯胜、丁德兴等都信回教,郑和、铁铉也是穆斯林。洪武初年,敕修礼拜寺于西安、南京、滇南及闽、粤等地,并御书《百字赞》褒颂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洪武二十五年(1392),召赛哈智赴内府,宣谕天经于奉天门。奉旨每户赏钞五十锭,绵布百匹,与回回每分做二处,盖礼拜寺两座。如有寺院倒塌,随时修,不准阻滞,与他住坐,凭往来州县布政司买卖,如遇关津渡口,不许阻滞,钦此!”⑩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颁保护伊斯兰教的敕令:“谕米里哈之:朕惟人能诚心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锡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之,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脊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该敕谕碑在泉州清凉寺、福州清真寺、苏州太平坊清真寺均有保存。

为了加强与西域诸地的往来,明政府从新制定了或比年、或间一年、或三岁辄入贡的新条例,并提高西域商旅的贡使待遇。中原市场广阔,利润半厚,一斤回回青可卖二两白银,六把普通的回回木梳可换一匹绢。高额的商业利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明史·西域传》记载:“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又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保雔之使,辐辏阙迁。”“其载货之车,多至有余辆”(11)。永宣二朝往来道路无虚日,开创了与西域诸国“贡赐”贸易的新局面。曾以游牧为主的回回民族,以天幕为帐,大漠为床,在他们长期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唯一需要拥有的是日用物品,这些物品受到珍视。他们擅长制作便于携带的精致的手工艺品,如地毯、陶器、玻璃器、金银器、水晶、牙雕等随着东来的回回大量涌入我国,精于此道的手工艺匠人以他们精湛的艺技给予明初在染织、制瓷、镶嵌、铸造等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永宣青花正是在这种开放交流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融合了吸纳了大量的伊斯兰手工艺品的造型和纹样而展示出浓郁的异域风格。

就瓷器的装饰而言,自汉唐以来在与外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直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完全模仿的装饰多是局部或点缀,惟独永宣青花瓷器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原因,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出现了短暂的以外来文化为主体的倾向。道理很简单,当时在与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而白地兰花的装饰效果寓意着纯洁和高尚,深受帖木耳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喜爱,广泛地使用这种装饰为迎合伊斯兰巨大的消费市场则成为必然。永宣青花在明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充当了“和平使者”。与此同时,它那高雅不俗的格调和动人心魄的形式美在赏赐、外销的同时也深受明朝皇室和贵族士大夫的称颂。这种以外来文化为主的倾向与长期奔波于阿拉伯与中国之间的商人也有很大的关系。回回素以精明练达、吃苦耐劳的商业民族而著称于世,在与各地区人民的交往中深知他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为适应出口而采用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的造型与纹样的装饰时尚,这种情形在大量的传世品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得到了印证。许多永宣两朝独有的形制和花纹能都在伊斯兰古代文物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踪迹。下以故宫藏品为例:

宣德青花缠枝花双系带盖大扁壶,高54、口径6.5厘米,壶小唇口,短颈,腹面一侧隆起,另一侧平坦,呈遍圆形,也称“卧壶”,外唇口单侧安一小孔系,肩下安双环耳,叠插式圆盖。此壶气魄宏伟,造形奇特,特别是腹面满绘的缠枝花卉婉转起伏,富于节奏,带有典型的西亚特征,腹正中凸起的圆圈线内环套的八角星形装饰运用了和谐对称的几何学原理,使人耳目一新。中国传统的壶形尽管千恣百态,但最终是以储水为实用功能,此壶无法直立,平放水就会从口部流出,所以尚不清楚它的实用功效。美国的佛里尔美术馆收藏一件伊朗12—13世纪的黄铜嵌银扁平大壶,形制与此十分相似,据说是贴挂在清真寺墙壁上用于供奉真主的器物。

宣德青花折枝花卉大执壶,高36、口径7.8、足径15厘米,直口、长颈、平肩,壶身圆筒式出八棱,圈足内施白釉,长形流,宽扁曲柄。通体纹饰分为五层,以折枝的卷叶花为主,平伸的方流与大跨度的曲柄以及几何形面的壶身均具有波斯风韵。水壶是回教寺院必备的器物,每当举行朝拜仪式时,每人都要用水壶来沐浴净身,在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阿富汗十分流行腹壁出棱的式样。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一件伊朗的黄铜嵌银出棱水壶,壶身上用银丝嵌出阿拉伯文“神将降福拥有此壶者”。青花执壶的出棱装饰完全源于黄铜壶,其蓝本历历可循。

永乐青花缠枝花龙柄花浇,高14.7、口径8、足径4厘米。粗颈、垂圆腹、卧足,单侧安首尾相接的龙头柄。通体以海水江崖及缠枝花为装饰。在葡萄牙里斯本古本江博物馆陈列一件12世纪初的白玉龙柄花浇形制与此相同。花浇实际上是回教徒在做礼拜时的净水器物,造型源于黄铜鼓腹带盖的盛水器,除去玉质的以外,大多为铜质,在伊朗和叙利亚从12世纪就开始生产,13—14世纪的帖木耳王朝十分流行。永乐青花花浇外口下及肩部凸起的弦纹还可以见到金属器制作的遗风。

宣德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通高38.5、口径9、足径13.5厘米,由蜡台、支柱、底坐三部分组成,呈八方形,底坐内凹中空,是模仿西亚清真寺中的铜烛台烧制的。铜质的烛台在古代的埃及和叙利亚十分汉行,美国佛里尔美术馆就收藏有一件黄铜嵌银烛台与此酷似。

宣德青花缠枝花折沿盆,高12.2,口径26、足径19厘米,撇口,折沿,直腹,平底,细砂无釉。里外满绘青花纹饰,里心以变形朵花纹为圆心,依次向外展开多层环形装饰带,口沿处绘汹涌翻卷的海水浪花纹;外壁绘柔婉的缠枝花。这种折沿盆的造型起源于回教徒的净手盆,曾流行于埃及等地,但是铜质的占绝大多数,瓷质折沿盆往往失去了它实用的意义而被作为陈设品。

青花缓带耳扁瓶,高28厘米,蒜头口,圆轮腹,肩颈处安缓带耳。腹绘多角轮花,此种形制在中国传统的瓶式中未见,叙利亚博物馆收藏一种出土于本土拉斯、夏姆遗址距今2000年的红陶多耳罐与此瓶十分接近,陶瓶扁腹正中以黑彩描绘的涡轮状花朵视为青花缓带耳瓶装饰的滥觞。

此外还有青花龙纹天球瓶、象耳折方瓶、龙凤罐、带盖高足豆、鱼篓尊、十菱高足盌、无档尊、镂孔香薰、菱花口托盘、大钵盌、卧足盌、鸡心盌等三十余种形制,与伊斯兰文化的古代文物有着血肉联系。在诸多的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直径在30cm—60cm之间的菱花口大盘,这种折沿阔底的大盘,多以满密的缠枝花装饰,内壁随菱花口而分格,并且十分注重盘里的装饰,显然是符合人们俯视的习惯,这种巨型盘是穆斯林人们盛放食物的器皿,大家席地而坐,首先祈祷感谢真主的恩赐,然后取食。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必须配合硕大的餐具,完全是为了适应伊斯兰的民族习俗。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它的艺术是吸纳了古希腊、波斯和基督教的艺术精华,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的影响整整一个时代的典型艺术,表现在图案方面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植物花卉。山脉纵横、黄沙遍野的伊朗高原上,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如火的骄阳和闪耀的群星,穆斯林渴望蓝天碧水和绿色的生命,他们对于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在伊斯兰的理想天国里也有植物的一席之地,绿洲上的植物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公元10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最早采用了椰子、谷物等生活所必需的植物为装饰,并且把它们描绘成无限的延伸、卷曲、缠枝、变形,按照自己意愿从新加以组合,使之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梦幻之美。阿拉伯花纹是指那些以柔美的曲线为主,有规律地展开蔓延状的花、果、叶、藤等植物图案。叙利亚的沙漠古都帕米拉的石刻建筑上,有10世纪葡萄藤叶纹图案是连续性植物图案的代表作。永宣青花瓷上所绘的花卉、瓜果,一反传统的写实技法,多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形,使枝叶延伸、无穷无尽布满整个空间,花叶枝条交织缠绕,有机地婉延迂回,比例完美、节奏起伏,充满了无限生机。

除去缠绕的花卉以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放射性排列画法,在折沿盆、盘心、盌心上大量使用。它是以器物里心正中为同心圆,花纹图形依次展开,向外扩展,进行多层次的描绘作为装饰,很典型的例子是宣德青花鸡心盌,盌里心以一六瓣朵花为中心,依次向外是十字花、回纹、缠枝安克架(“■”环柄十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意为生命的钥匙,读作ankh,汉译作“安克架”)、卷草纹、环形装饰带,精美而华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殿上凸出的穹窟。

伊斯兰的几何、数学极为发达,他们创立的几何形装饰体系显示出对于数学抽象思维的喜好。从青花窑的造形到纹饰,几何形的排列几乎无所不在,这是一个适应万物的变形体系,如宣德象耳折方瓶、十菱花口洗、瓜棱水注等器形都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称和谐的几何原理。在图形方面常见有八角星系列、变体图形、六角、五角、三角、棱形、圆形、八方、六方、棋盘格、工字形等。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一件器物上划分出若干个对称的装饰区域,用条带或环带边饰分割,产生对立统一的美感。回纹、忍冬纹、碎浪纹、卷叶纹、水涡纹、圈点纹、朵花纹组成的边饰则更多地受到波斯地毯图案的直接影响,更有些是受益于清真寺中圣龛和门楣边饰的启发。此外一些附加的装饰如鼓钉、凸雕花卉、弦纹等都保留了金属器的遗风。小系一般十分单薄,安在盖钮外侧或壶柄的顶端,我们称之为“盲系”,是一种失去实用功效的纯装饰。阿拉伯书法也是永宣青花瓷上装饰题材之一。12世纪阿拉伯文纷繁的各种书体已形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通过点、线的搭配和变化无穷的组合,布局严谨规范,起伏跌宕,具有无比流畅的韵律美。青花卧足盌、青花无档尊等器物上均以阿拉伯文作为装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一般而言,永宣青花瓷中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器物上所描绘的花纹多为抽象的夸张和变形,大多数采用源于西域地区的植物和花果。在广泛使用的缠枝花中西蕃莲十分常见,这是一种大朵密瓣介乎于我国的荷花与菊花形态之间的花卉,在古波斯地毯上常见这种纹佯,痕都斯坦(今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北部)12世纪玉质盘上描绘的就是缠枝的大朵西蕃莲。再有一种椭圆形的扁菊花(一种长年盛开在西亚沙漠边缘地带的野花,当地叫做“延命菊”)、苜蓿花(由于引进阿拉伯良种马而随之在我国广泛种植的精饲料)、葡萄、石榴(安石榴)、西瓜、蕉叶(棕榈叶)、核桃(胡桃)、芝麻(胡麻)、没食子(一种药材)、黄瓜(胡瓜)等等,上述花果许多早在汉代即由西域传入我国,但是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却是自永宣时期最为流行。

综上所述,在明帝国最为昌盛的年代,永宣两朝青花瓷器在与伊斯兰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以伟大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吸收了域外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并有机地结合,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跨越了种族和地区的区分,产生了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开放的社会是进步的社会,开放的文化是伟大的文化,正是成祖、宣宗时的开放政策浇灌了此时青花瓷这朵美丽的奇葩!虽然那个时代过去了,但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国家昌隆、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兼容吸纳异域文化的光辉典范,它所产生的一切,特色鲜明、永不枯竭,经历了500余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光采夺目。

永乐青花瓷器价格排行榜


很多藏家只知道元青花价值连城,在小编看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难说谁优谁劣,近年永乐青花价格直逼元青花,在2016年永乐青花在香港各大拍卖上价格越来越高。都是几千万一件,小编很喜欢永乐青花,现在和各位说说价值堪比元青花的永乐青花价格。

明永乐 青花瑞果纹梅瓶 高37.8cm;高34.3cm

2016年6月1日,香港佳士得春拍“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明永乐青花瑞果纹梅瓶以5052万港元成交

(拍前估HKD30,000,000-40,000,000)。

明永乐青花瓜果纹折沿盘D38cm

估价:RMB4,600,000-6,600,000

2016年保利春季大拍重点瓷器,此盘原为英国伦敦著名古董商布鲁特父子(Bluett&Sons)的旧藏。折沿,浅弧腹,圈足,底部细沙底,露胎,微泛火石红色。通体以进口苏麻泥青料绘制纹饰,纹饰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尽显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粗旷气质。明代永乐年间,青花瓷纹饰较为传统。

香港蘇富比2016春季拍卖“赏心菁华——琵金顿珍藏重要中国工艺精品”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呈现英国著名藏家罗杰‧琵金顿于20世纪中期收集的重要藏品97件。其中,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以1.1052亿港元高价成交,看看这次苏富比春拍成交的永乐青花瓷器价格。

一、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以1700万港元起拍,直接加价至2500万港元,最终以970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达到1.1052亿港元(拍前估价:HKD 25,000,000-35,000,000)。

二、永乐净水瓶

( 明)永乐 《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 》(估价:35,000,000-45,000,000元港币),最后8700万元港币落槌,佣金9932万港元成交。

晚明青花瓷


明代晚期天启至祟祯年间(1621~1644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御窑厂停止生产以后,景德镇民间瓷窑仍很活跃、晚明青花大多数是民窑即不署年款的瓷器,有少数作品如“天启年制”款青花瓶等—类作品,可能是御窑厂的窑工还在继续生产,明朝社会动荡不已,官窑署款,民窑不署款的惯例有些并不严格遵守。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较大,瓷器外销也很活跃,官府限制松弛,从而使民间作坊得到发展生产的良机。晚明青花瓷器产量很大,青花钴料有3个来源:衢州、信州的浙科、江西上高的邑青和丰城的粗料。器物大多是日用品,少数是陈设艺术品。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减少了官窑器纯粹表达皇帝意志的规范图案,出现了活泼的草虫图如蟋蟀、飞蝶,各类动物纹如牛、羊、虎、猫、鱼、吓、鹦鹉、鹭鸶等,还有人物戏曲故事、山水景物、庭园小景等。这些画面多配以题画诗,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都着意表现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面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钴料虽粗,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有些绘画笔法,如用青花点染太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晚明青花艺术风格的渐变,为清代青花瓷的勃兴奠定了基础。流传到日本的“古染村”、“祥瑞”瓷,以及远销欧亚各国的“芙蓉手”,很多都是晚明天启、崇祯年间景德镇生产的。(见下图)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与外来影响


一、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阶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与民间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款识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这就为判断永乐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三件压手杯现为藏于故宫博物院。带永乐年款的还见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红釉高足碗上,款识与青花不同,是与纹饰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时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则绝大多数均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写位置不同,有书于器物外口的,写法均为六字横书;有书于器物肩部的,也为六字横书;书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书于器物里部中心的,两种均为六字双行直书楷款,外画双圈;有书于壶流外侧的,为六字直书楷款,外画双方栏;也有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为数较少,多写于器物底部。永乐宣德两朝相距时间不远,在款识书写上有四字与六字,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差别。流传国内外的永乐宣德青花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乐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长时期以来对于流传于世的十五世纪初期无款青花瓷器,在断代上经常摇摆于永乐宣德二者之间,有把无款的一概视为永乐时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简单,还应进一步从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帮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细微变化,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断代依据。

(二)、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浓艳及银黑色结晶特征,目测可以看出它们使用的钴料是相同的。对于使用什么原料以及原料产地等问题,中外陶瓷学者过去做过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化学分析及物理测定。文献最早提到永乐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其中提到:“……我朝则专设于浮染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以“苏麻离青”为饰一语明确讲清永乐宣德青花原料名称,“苏麻离青”是永乐宣德青花的原料,“苏麻离青”之明名似即产地的译音;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称为“苏勃泥”,嘉庆年间蓝浦《景德镇陶录》又称之为“苏泥勃”,显而易见,“苏勃泥”或“苏泥勃”是从“苏麻离青”一名演译而来的。半个世纪以来,探索者以“苏麻离青”、“苏泥勃”及“苏勃泥”等名称为依据,对照亚洲出产青料的地区进行考证,遗憾的是这种考证多年来并没有得出结果。“苏麻离青”原料虽然没有解决产地问题,但是苏麻青料来之国外,这点则早为中外陶瓷学者所公认,都确认它是外来青料,外来青料是对国产青料而言的,永乐宣德时期除大量使用苏麻离青料之外,还少量使用国产青料烧制民用瓷器,有时也与苏麻离青料同时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龙高足碗,以苏麻离青料画龙,以国产青料画海水,前者呈色浓艳,后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衬托龙纹的作用。三十年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还对永乐宣德苏麻离青料及国产青料进行了化验分析与测试,结果都表明功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及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国产青料含铁量少,含锰量高。两者所含氧化金属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苏麻离青含钴及铁高而呈现浓艳蓝色并带银黑色结晶斑;国产青料含锰高呈现了蓝中微泛紫色,含铁少没有结晶斑。化验分析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两种青料所具有的特色,从数据上判明了苏麻离青料与国内青料的区别所在。

(三)、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时代风格。永乐宣德时期造型也有其时代性,一般的说,永乐青花器形较小,宣德青花器形较大,带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器物两朝都烧制,造型微有不同,纹饰也稍有区别,诸如梅瓶、花浇、卧足洗、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鸡心碗、鸡心小杯、折沿盆、鱼篓尊等等;永乐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时丰满,花浇形式大体相同,但在柄的处理上有明显区别,永乐花浇多为龙柄,宣德我为如意柄。此外卧足洗、鸡心碗、鸡心小杯、鱼篓尊等器永乐胎薄,宣德胎厚,区别比较明显。永乐时新出现的青花器物有双系小罐、三系把壶、双耳扁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双耳扁瓶、鸡心小杯、鸡心碗、卧足洗、花浇等等,肩部带两或三个小圆系的在永乐时期比较常见,如双系小罐小口,扁圆形腹,平底,肩部两侧各饰一个小系,小巧而玲珑,三系把壶也呈扁圆形,壶腹一侧有弯曲的短流,与流相对处为一竹节式壶把,肩部饰以三个小系,造型设计极见巧思;双耳扁瓶有两种式样,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洗口,腹部均为扁圆形,口至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宣德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较多,碗、瓶、罐、壶等器物有多种形式,碗有一种浅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缘削平,口以下渐瘦,圈足,这种碗流传较多,外口多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硕圆的天球瓶,与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兽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数种。罐类出现新型者较多,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有豆式盖罐、灯笼式盖罐、以出戟盖罐最为罕见,罐肩部横出八个长方形横片,俗称出戟,盖及内底均横书“大德吉祥场”五字,造型是为了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壶类也出现了新型式样,以扁壶最为特殊,壶扁圆形,小口,硕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圆形饰,无底足,担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墙、平放或立于支架之上;另一种壶体较小,上部为壶主体,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盘,壶盘之间连以支柱,流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乐宣德两朝都烧制,宣德有款的居多,在无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种口大而撇,碗底部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乐造型特征,与带永乐款的红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种撇口底部丰富的碗两朝也都烧制,永乐时胎较薄,釉光泽度强,釉开细纹片,青料浓黑;宣德时胎较厚,釉面有细孔如橘皮,不开片,两朝区别点比较明显,鸡心大碗也有类似特征。

(四)、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比较常见的为缠枝花或折枝花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压手杯,杯外均为缠枝莲;画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没有弧度,碗里光素无纹,碗外画松竹梅纹三组。锦纹也具有时代特色,在扁瓶瓶腹两面的主体纹饰均为锦纹;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图案拼组成具有图案效果的锦纹装饰;画花鸟纹的见之扁瓶的两面或高足碗内,题材有梅花鹊雀;画龙纹凤纹的不多,只有龙纹盘和凤纹壶,在盘的外面画两条行龙,中间间隔以几朵万字云,凤纹亦仅见之于三系把壶,壶腹部画两个飞凤穿行于花卉之间;画人物的比较少见,传世品只扁瓶一种,在瓶腹的两面画五个不同姿态的人物,其中两人持打击乐器做打击动作,两个持吹奏乐器做吹奏状,一人双袖扬起做舞蹈姿态,形态比较生动;此外还有画竹石纹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画意清新,但传世较少。主体纹饰有如上述者外,永乐青花瓷器在器物的里口、外口足外起边饰作用的辅助装饰有朵花纹、卷枝纹、回纹、锦纹、正反山字纹及图案花纹等等,朵花纹边饰多为五个花瓣的梅花组成,锦纹边饰有两种,更多的边饰是画一或两道线纹。

宣德时期御器厂为宫廷烧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余件,据明文献记载绝大多数为青花瓷器,这可以说明为甚么流传至今宣德青花仍然较多的一个原因,当前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宣德青花,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收藏宣德青花多达七百余件,这是一批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研究宣德青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宣德青花不仅造型多种多样,纹饰也比较丰富,器物装饰花纹最常见的仍属缠枝或折枝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松竹梅等纹,在大型盘碗的盘身里外及盘心等部位更为常见。在盘心部位纹饰变化较多,有画折枝牡丹两朵的,一仰一覆,也有两朵牡丹并列的,均辅以枝叶,在枝叶的安排处理上也极尽巧思,既赋之以生机,又富图案效果;此外也有于盘心安排三朵、四朵以至五、六朵花卉的,都能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树枝线条生动流畅,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纹饰的效果。新出现的装饰花纹有仕女游园,在盘、碗、高足碗的外部画亭台楼阁园景,几个仁女游于其间,也有画吹箫引凤的。团龙、团凤以及团龙凤等纹饰也开始出现,在葵瓣式洗、莲瓣式高足碗等器物的里外、在每一花瓣上画以卷曲做一团的龙纹凤纹或龙凤纹纹饰,大大丰富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装饰画面,又赋予器物以宫廷御用瓷器的标记。海兽纹也属宣德时期新出现后种题材,在碗及高足杯的器物外面画不同形状的异兽于海水上,兽体一半在海水之上,一半陷于海水之中若隐若现。画海水龙纹的最为生动,宣德时期画师们对汹涌澎湃的海水以及漩涡、浪花的描写最为擅长,对龙纹的描画也极生动;海水龙有两种画法:一种为白地蓝花,一种为蓝色海水白龙,划刻龙体轮廓及脊麟纹,龙体矮健,四爪有力;龙本来是想象中的动物,但是经过画师们的生花之笔,把它画在瓷器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瓷器上书写藏文的也始于宣德时期,已见到的有僧帽壶,出戟罐、碗和高足碗,有在碗外通体写藏文的,有的在突出部位写藏文一周,也有只书写几个藏文的,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画一束莲花的宣德青花也传世不少,束莲纹始于北宋,此后即消声匿迹,至明宣德时又再次出现,并做为主体纹饰画在大盘的盘心部位。画枇杷绶带鸟的传世品有三件,均为同形同纹的大盘,盘心画折枝枇杷果一枝,一绶带鸟立于枝上做回首啄果状,布局与构图极佳,似取材于宣德时画院画家稿本。画灵芝纹的宣德青花较多,或为主体纹饰,或为辅助纹饰,有缠枝的,也有折枝的,壶柄上有竖画三个灵芝的具有图案效果。有在整器上画海水的,但不多见,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展览一件青花双耳三足炉,炉体硕大,胎厚达4厘米,近底部厚达10厘米,炉口直而广,颈直而短,炉腹硕圆,颈两侧各有一冲天耳,腹下承以三兽形足,炉通体画海水,近底处画矗立的江牙,整个纹饰具有寿山福海涵意。此炉系仿照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款铜炉式样制做的,铜炉颈部凸起半球状漩涡纹饰一周,青花大炉亦照样模仿并画漩涡纹一周,此炉高达56.厘米,为传世宣德青花瓷器罕见的珍品。做为边饰和起间隔作用的纹饰题材常见的有卷枝、回纹、海水、朵花纹,变形海水、正反山字、正反云头及曲带纹等等,这些纹饰为明代中后期青花所继承。

二、永乐宣德青花的外来影响

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频繁往来,陶瓷器大量地流传海外,一方面它对亚洲国家的陶瓷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摹仿中国陶瓷之风一时兴起,今天了到实物的有日本仿烧唐三彩,朝鲜仿烧越窑青瓷,到了宋代这种影响更加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在对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外来因素,唐代凤头壶、牛首杯等等器物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明永乐宣德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携带有大量的增物和供交换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大量地流传到东南亚和西亚地区不少国家。聪明智慧的景德镇制瓷工匠,以交换宝物之中汲取外来文化做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营养,永乐宣德青花传世品中不乏看到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西亚地区特色的造型器物,有的造型或纹饰与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器物一样,有的在造型或纹饰上稍加改变,这些瓷器今天已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中国与西亚地区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人民友好往来与贸易交往等问题不可缺少的实物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吸收西亚地区因素的有以下九种器物,它们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如意耳扁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和扁壶。它们有的摹仿陶器,有的摹仿黄铜器(Brass)有的摹仿金银器,以摹仿黄铜器的较多。

天球瓶其形为小口,口颈相连,腹部硕大如球,平底,是仿照叙利亚同式瓶烧制的,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颈肩之间有双耳,纹饰分两部份,腹部上半为大小八组圆形纹饰,大者四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组为卷枝纹,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两面各饰以一组圆形卷枝纹,凤纹之间均饰以凸起的乳丁纹。永乐宣德天球瓶只见之于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异,均无耳,纹饰均为永乐宣德时期常见者,诸如缠枝花卉、云龙及海水龙等纹。

如意耳葫芦扁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上部为葫芦形小口,下部扁圆形;一种为下部稍大于上部,两种瓶的两侧均有如意形耳,下均为长方形圈足。此种瓶是仿照西亚地区同形陶瓶烧制的,在瓶的口部略有变化,主体纹饰两面也仿照瓶的宝相花式布局,传世品以宣德时期较多,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的,均书于瓶口的下面。传世文物之中还有铜质者,造型、纹饰及年款均与宣德带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亚地区有些种黄铜(Brass)双耳瓶,因此也有铜质仿制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为洗形小口,瓶腹较大,圆而扁,口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宽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圆饼。此种瓶式元与明初均未见过,从形式看也属摹仿西亚地区器形烧制的;传世青花瓷器中有永乐时期者,以两面画锦地纹饰及缠枝花者稍多,所画图案纹饰也具伊朗特色。

执壶为宣德时期常见壶形之一,壶体瘦而高,小口,口一侧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芦形,与流相对处有曲柄,口与颈相连,丰肩,肩以下渐敛,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种壶是摹仿伊良十三世纪银壶造型烧制的,伊朗银壶腹为十方形,流向上翘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时期青花壶改为圆形腹,壶流改为平行,与壶柄高度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外撇圈足也改为直式。经过一些小的改变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时也适合了明代宫廷实用需要。

花浇也属永乐宣德时期常见的,一种新的造型,其形为口颈相连,腹近球形,口肩连以曲柄,底心内凹。花浇是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浇制的,黄铜者刻纤细花纹。永乐宣德青花花浇也传世不少,永乐花浇均为龙形细柄,宣德者柄为如意形,宣德花浇有六字横款的,均书于肩部。

鱼篓尊,浅式,敛口,口以下渐广,腹下部肥大,圜底。是摹仿西亚黄铜鱼篓尊形式烧制,西亚地区黄铜鱼篓尊有两种形式,造型大体雷同,仅口部稍有不同,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敛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纹饰,敛口者光素无纹,永乐宣德均摹仿敛口鱼篓尊,外部多绘缠枝花卉,口下多画图案纹饰,器物里心画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狭,下部略广,盆身几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叙利亚彩绘盆及伊朗黄铜折沿盆形式烧制,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品中有一件叙利亚烧制的彩绘折沿盆、盆外主体纹饰画团花四朵,花间均书阿刺伯文字。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传不多,盆有大小,里外里缠枝牡丹、莲花及牵牛花纹的稍多,永乐折沿盆形式较小,纹饰富西亚地区特色。

盘座造型具典型西亚地区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周,盘座中空无底。此形是摹仿西亚地区黄铜盘座形式烧制的。黄铜盘座兴起于十三世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十四世纪时仍然盛行制做,据已知资料,目前收藏于埃及、英国及美国博物馆的十四世纪黄铜盘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开罗还流传有陶质盘座,它们形状特征大体类似,黄铜座器身外部刻团花及阿刺伯文。宣德时仿烧的青花盘座目前有两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现藏于大马士革私人之手,两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盘座,乾隆时已收藏于清宫,曾定名为无挡尊,乾隆曾为此盘座写过诗句,今天应还它以盘座的原有名称。直流壶其形为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壶明显富有西亚地区金属器特色,传世永乐青花直流壶见过两件,一藏于故宫博物院,一流散海外,两件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

扁壶,为宣德时期一种造型奇特的壶,壶身小口无颈,有盖,腹硕大呈扁圆形,肩有双系,壶一面坦平无釉,盛物可靠于墙壁,不用时可平放,一面隆起,中心凸起一圆饼。此种壶式元末明初均未见过,是仿照西亚地区壶式烧制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件,壶身均画缠枝花卉,体积均较大。

除上述九种器形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中带西亚地区影响的还有不少,本文只做一扼要的介绍,系统的研究将是很有必要的。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永乐青花瓷器“线柔、胎纯、色艳”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明永乐,高6.4cm,口径14.9cm,足径5.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口沿下绘青花菱形锦纹,内壁用金彩描绘缠枝花纹,内底绘青花荷莲纹。碗外壁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曲线纹,腹部绘缠枝苜蓿花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系永乐官窑首创,金彩与青花搭配装饰相得益彰。此件不署款,但在相似的传世或出土物中见有在外底以青花料画雪花片状花押款者。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明永乐,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

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青花缠枝莲纹碗】

青花缠枝莲纹碗,明永乐,高13.7cm,口径35.5cm,足径20cm。清宫旧藏。

碗直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绘折枝石榴,果实硕大,里壁饰折枝花果纹,里口沿饰折枝花纹。外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缠枝莲纹,足墙饰青花线3道。

此碗形制颇大,花果描绘生动,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永乐时期创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碗、卧足碗、卧足碗洗、筒形器座等。双系小罐,线条圆润,附盖,并有双圆形小系,造型亦很别致。压手杯,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较宽,置于手中,有厚重感,明清历代有仿制。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

青花缠枝莲双环耳宝月瓶,明永乐,报+名13(96;7【37】61)36 高46cm,口径7cm,背径35cm。

瓶直口,短颈,颈部凸起一周弦纹,一侧饰小系。腹体一面扁平无釉,中心凹进如脐,另一面隆起,中心凸出如半球状,肩两侧各有一活环耳。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花,腹部凸起处饰海水江崖地八角锦纹,内绘缠枝花,其外围饰缠枝花,瓶壁侧面饰海水江崖纹。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流畅自然,极富动感。

此器造型独特,形体硕大,状若乌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摹仿阿拉伯铜器造型而烧制的,又称“卧壶”。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另外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艺术品鉴定估价》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资格之一,是为了提高文物、艺术管理部门或文物、古玩经营界从业人员的素质而推行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具有法律性、权威性。考核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可在国家人保部官方网站全国联网查询,是相关人员求职、任职、晋升、包括出国等的法律上的有效证件,可记入档案、全国通用,它与会计师、审计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样,是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证明。

如何鉴定明永乐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瓷器中的主流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品种丰富多样,新创了许多器型。今日,就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本报读者支招。

器型:明永乐瓷的造型以灵秀端庄,优美飘逸,厚薄适中而著称。器心内凹外凸,呈塌底状,大盘底足多为细砂底,用手抚摸光滑温润,有如糯米粉感,时有小块铁色斑。永乐瓷器一般为底足平削,小器底釉呈波浪纹,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极薄,尖而不圆。常见的圈足有高深外撇式,内墙外撇式、里直外收式、齐平式等。

胎釉:由于烧成温度高,釉面白中泛青,呈肥亮感,少数瓷器有开片,青花有晕散现象。

纹饰:常见的纹饰有海水纹,卷草纹,竹石芭蕉纹,仰莲纹等。花卉中以缠枝莲、牡丹、菊花、灵芝、月季多见,动物纹饰方面主要是龙凤、麒麟、海水异兽纹等。这个时期的绘画出现双勾填色,即线勾轮廓,内用小笔填色,改变了元代和明洪武一笔点画的风格。

款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冠以帝王年号款始于永乐,自此成为定制。但永乐青花官器中署款并不多见,仅见青花压手杯器里中心书“永乐年制”篆书款。另外还有图案花纹围绕款字,绘双狮滚球的,球心书写年款;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篆书款;以双鸳鸯围绕,里心四字款。款字笔道浑厚圆润,多为圆角,刚劲挺拔。后来的仿造者多用四字、六字楷书。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 永乐青花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 永乐青花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