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何为青瓷?青瓷又是如何而来?

何为青瓷?青瓷又是如何而来?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11-28

古代青瓷器。

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我国古代所说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

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手绘鲤鱼青瓷茶具(青)

皇家青瓷是南北融合的产物。有余地区环境不同,水土文化千差万异,南北方所烧出来的青瓷也就不一样。

手绘鲤鱼青瓷茶具(蓝)

比如南方龙泉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颜色晶莹透亮,如冰似玉;

青瓷茶具

北方耀州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较大,颜色青中泛黄。

青瓷快客杯

皇家在对南北瓷器后,融合两边的的特色,利用南北烧制材料的不同远离和做法,烧制了皇家独有的青瓷茶具出来。

皇家设备先进,所以青瓷茶具不管进多少次大火,都能保持原色完美,而且不会有破损,烧出来的青瓷茶具颜色透亮青碧,温润如玉,堪比翡翠。

冰裂茶具

现在流传下来的青瓷茶具不多,件件都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神的延续。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传承千载,不衰不灭,跨过历史的长河,代代相传。

透过这些青瓷茶具,我们可以看到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阐释着生活的真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水车窑青瓷如何鉴别


水车窑青瓷如何鉴别。

唐代南方青瓷窑场众多,目前多见于古玩市场的唐代青瓷有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生产的,品种繁杂,加之赝品仿品充塞市场,鱼目混珠。水车窑目前尚未发现有仿品,但市面上已有人用洪州窑或其他窑口的青瓷冒充水车窑。笔者根据多年的瓷器收藏鉴识经验,谈几点鉴别方法。

一、把握造型。

古陶瓷学即标型学,每个历史阶段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造型,同一朝代不同地区的造型大同小异,多有规律可循。关键要把握地方的“小异”即个性特征。

梅县水车窑青瓷的造型基本上反映了大唐雍荣富态的风格,与各地的风格有些小的区别,甚至与近在咫尺的潮州窑都有不同之处,与浙江的越窑和江西的洪州窑比较接近,与越窑造型较接近但略显拙朴有余而秀巧不足,而且釉质不同,越窑多半透明釉,水车窑多透明的玻璃釉。洪州窑与水车窑虽都为玻璃釉,但其釉较薄,胎体亦粗松,故多有脱釉现象,且造型风格差异较大。

水车窑青瓷工艺品种有几个,一是巨制:如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八足砚,直径近达38厘米;大海碗,直径达34.5厘米;还有高达40厘米的四系大罐,这些巨制大器尽显大唐气象。二是广东仅见生产的品种,如“官”字款双系军持,不仅仅品种罕见,更难得的是带有令人难于解开的谜团——“官”字款。三是艺术造型品种:如鱼形壶,构图含蓄、简练,俨然一尊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如长把汤瓶,超长的把柄,优美的曲线,个性张狂,想象力丰富;如三足炉,塑以三只蛙足,既形象活泼,生动感人,又把先人对生殖能力极强的青蛙的虔诚崇拜表露其上。

1.造型种类。迄今统计,水车窑青瓷有四大系列:即日常生活用器、明器、祭器、文房用器,约20多个类别,40多个品种。以壶、罐、碗、盏居多。特殊造型有34.5厘米口径的大海碗、卧式玉璧底钵、三足炉、军持、瓜棱形执壶、双鱼形穿带壶、口径达38厘米的八蹄足砚、箕型砚、莲子罐、夹梁盖罐、耳杯、水盂(洗)、长把汤瓶等等。

2.造型特点。可用“中规中矩,苗秀拙朴”八个字概括。

高身罐接近椭圆型,罐身由肩到脚上下变化落差不大,显得稳重,轮廓线圆润流畅,苗条丰满,极富美感。越窑、潮州窑同类罐的肩部比较丰雄,上大下小变化幅度稍大。如矮身罐近乎圆斗,虽浑圆不足,对比河南唐三彩及越窑同类型罐的丰腴富态少了些许圆润,而多了几份健硕。又如箕型砚的线条圆滑,转弯拐角不见明显硬朗的折线,较之越窑器的棱角分明亦有微小差别。壶、罐、碗唐代采用平足、饼形足、饼形玉璧底的多,五代宋初采用假圈足、圈足的多。再如长把汤瓶的把柄为带弧度的扁长方型,前大后小,渐渐收尖,既美观又方便把握,好像是依人的手掌弧线来设计,很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江浙一带及各地窑口的同类品种造型多见圆形把柄,美感大打折扣。玉璧底葵口碗则是唐代至宋初全国各窑几乎都见的造型;杯、执壶、碗多仿同时代的金银器造型及受国外艺术风格影响。

3.造型演变。水车窑唐初的产品一般较粗拙,多施釉不到底,即半截釉;中唐以后技术日趋成熟,多施满釉。晚唐之前的罐、壶多有4——5棱的造型,唐末至五代多有5——6棱的造型。中晚唐的碗多为四出线葵口,五代至宋初多为5——6出线葵口。晚唐之前罐、壶、瓶的造型多恢弘大度,晚唐后期至五代宋初开始变化为瘦小灵巧。唐中前期的大砚、大壶、大罐、大海碗此时已不复见。壶嘴亦从中唐之前的粗短多棱形演变为晚唐至宋初的修长圆嘴形。整体造型的风格从阳刚至阴柔,从“大家闺秀”向“小家碧玉”转变。

二、把握釉质、釉色。

水车窑釉质多为透明的玻璃釉和少量混浊的半透明釉,是由于配釉的化学成份不同所致。越窑、长沙窑均属半透明釉,很少有玻璃釉者。水车窑玻璃釉多有开片裂纹,在2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如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石块堆砌一般,周围自然散布着露珠般的气泡。水车窑上品者犹如玛瑙般透脱明亮,又如翡翠般珠光内蕴;半透明釉则像新疆和田青黄玉,温润可人。

新仿青瓷的釉面要么光亮外浮,俗称贼光,要么失透无辉无宝光,俗称死釉。20倍放大镜下开片不自然,或无散在性露珠般清亮的气泡,或气泡小而密集不清爽。

水车窑虽为青瓷,但青绿不尽相同,色阶比较丰富,如观南方四季变幻之山林草木。有湖水绿、豆瓣绿、艾色、翠绿、黄绿、青白等颜色。黄褐色少见。就釉色而言,一点也不逊于越窑秘色瓷。五代至宋初釉色则向青白色过渡,已初现北宋青白瓷的端倪。

三、把握胎坯。

五代之前水车窑青瓷的坯胎多粗拙随意,胎体厚重坚硬,胎坯颜色灰青,或如青砖色、青黑色,很像后世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五代至宋初,胎体稍较唐代时轻巧,胎坯颜色亦从灰青色转变为灰白色,已显露胎体向白色瓷胎进化的迹象。尤其是宋初的青瓷卧足盘、粉盒等器皿,胎薄体轻、精致秀巧,其制坯成型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水车窑古陶瓷的胎骨非常干爽,老气,新仿的瓷胎外观上多显得湿润、稚嫩,水车窑坚硬的灰青色瓷胎目前尚难以模仿到位。

四、把握特殊工艺。

不同朝代、不同区域、不同的工匠群体无不打下各自的烙印,形成各自的风格。同是唐代、五代的青瓷,水车窑与越窑和潮州窑在制作工艺的某个环节会呈现出不同之处:

1.器底刮削工艺。唐代水车窑罐、壶、瓶的器底多为无釉平底或饼足底,胎体外露,容易观察刮削工艺留下的痕迹,似采用竹片刮胎,且仅行一次工序,故器底多留下不整齐的帘格式刮线痕,越窑、潮州窑多无此痕迹。江西洪州窑则有抛物线刮削痕(推测为弓式铁线或牛筋线拉削工具所致)。水车窑五代宋初瓷品的器底刮削工艺已有改进,此特征不复存在,并逐渐向浅圈足和施满釉的工艺进化。

2.垫烧工艺。大约从中唐至宋初,水车窑的盘、碗、碟、盏的制作工序均采用先施满釉,后在器底等边三角点位置擦去小块釉汁,再在擦去釉汁的部位垫以陶粒,匣钵装烧。成品器底的三个垫痕十分明显,这是由我国著名的古陶瓷学专家冯先铭先生发现和考证出的重要特征,也是水车窑区别于全国各地窑口产品最独特之处。但应该提醒注意的是,水车窑的罐、壶、瓶、炉等器底无垫烧痕,若有,可立判非水车窑之器。

水车窑除宋初产品有小部分简单纹饰外,余皆清一色素面青瓷,毫无纹饰。且器物厚重,有口沿薄器底厚之特点,掂之坠手感特别强(个别薄胎产品除外)。唐代水车窑瓷品严格来说属半瓷,比真正意义的高温烧成瓷器尚有距离,但比之陶器其烧成温度又要高,约在1000至1200摄氏度之间,因此用手指叩之声音沉闷中带有轻微金石声。五代至宋初烧成火度明显提高,多数产品胎体坚致,叩之发声沉稳、清亮。

青瓷莲花尊——青瓷之王


青瓷莲花尊

北齐

高59.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国博·讲述

(视频 /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瓷之王”

北齐·青瓷莲花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贵的瓷器。其中有一件青瓷作品以莲花为样,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这就是被誉为“青瓷之王”的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高59.5厘米,长颈直口,外沿饰有一对桥形耳,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在颈部贴塑六团花,六面兽纹;盖为僧帽形,盖顶有方形钮,在盖的四周雕饰有莲瓣纹;整个器物都以莲瓣的造型设计烧制,将刻画、浮雕、堆塑、模印、粘贴等多种装饰技法施于一体,纹饰繁缛,釉色莹润。

青瓷是什么样的瓷?

三国·青瓷羊形烛台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青瓷。青瓷是什么样的瓷器?它有什么特征呢?

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种类,在胚胎上施以青釉,也就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中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瓷、艾色、翠青、粉青等,都是指的这种瓷器。唐朝时的越窑,宋朝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北京、西安、南京等地都出土过原始青瓷的残片。经过专业人员的测试和鉴定,这些残片已经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是它们跟后来的成熟青瓷却又不完全一样,因为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不够稳定,所以被称为原始青瓷。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烧制青瓷的瓷窑大大增加了,种类繁多,而且南方和北方烧制出的青瓷各具特色。南方烧制的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而北方烧制的青瓷胎体厚重,釉面有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这件青瓷莲花尊正是中国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品。它的器形高大,气魄雄伟,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釉色青中泛黄、莹润光亮,工艺精巧细致。

青瓷莲花尊大约烧制于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浮雕莲瓣是莲花尊最主要的造型特征。如果我们俯视莲花尊,就会看到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十分美丽、迷人。那么中国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莲花尊这类器物呢?

北朝为什么会出现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局部)

北朝是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中国北方王朝的总称,包括了北齐、北魏、北周等数个王朝。鲜卑族拓拔珪建立了北朝,史称道武帝。

道武帝在位时,因为他本人非常信奉佛教,所以就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北魏时期大兴佛教建筑。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都是那个时期开凿的。北魏孝文帝即位以后,施行了许多有效的改革措施,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并且在洛阳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寺塔,如著名的永宁司、法云寺等,非常宏伟、壮观。

佛教最早源于印度,而在中国则盛传于洛阳。早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就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让天竺的高僧在白马寺翻译佛经。白马寺就成了佛教祖庭,堪称中国的第一古刹。正是因为这样,笃信佛教的孝文帝才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而在佛教文化中,都是以莲花作为主要宗教象征的,所以在北朝盛行佛教文化的时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许多以莲花作为主题的器物。

眼前的这个青瓷莲花尊,莲瓣层层盛开,釉色晶莹圆润,造型庄重威严,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北朝时期瓷器烧制水平的高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个青瓷莲花尊釉色光洁剔透,造型素雅别致,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出莲花高贵而圣洁的外形与内涵。

青瓷莲花尊做什么用的?

那么,青瓷莲花尊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莲花尊除了是佛教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外,它的用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因为现存的莲花尊大多是处于墓葬之中,所以专家认定,它们是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

青瓷莲花尊是替代死者灵魂的寄托物,而且加入了浓郁的佛教色彩。人们相信莲花尊能超度死者的亡魂,使灵魂免受轮回之苦。所以莲花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文化和灵魂寄托物的双重内涵渲染下,莲花尊在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许多达官贵人死后,在墓葬中都会放置一个莲花尊,以此来超度墓葬主人的灵魂,使他避免死后受到轮回之苦。

这件青瓷莲花尊出土于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它以莲花作为装饰主题,器形高大,气魄雄伟,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釉色晶莹,工艺细致。无论是在釉色和造型上,还是在佛教文化和超度灵魂双重内涵的影响下,都体现出了青瓷莲花尊独有的艺术魅力,是北朝青瓷中集大成的杰作,堪称“青瓷之王”。

古代青瓷与现代青瓷对话,古青瓷产地成功烧制青瓷牌匾


浮雕四大美女青瓷茶具套装

杭州凤凰山麓一带是南宋皇城故地,龙泉青瓷就在南宋时期到达顶峰,并大规模被皇家御用。经过千年历史沿革,龙泉青瓷入选陶瓷类唯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凤凰山路大资福庙前90号,记者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院门上方镶嵌着一块牌匾,行草书“青瓷庭院”四字正是用青瓷烧制而成。据悉,这是全国第一块由青瓷烧制的牌匾。在皇城旧地,古代青瓷与现代青瓷正在进行着时空对话。

记者了解到,青瓷的评判标准在于釉色和器形。这块青瓷牌匾釉面柔和、清润如玉,在造型上线条健畅、曲直有致。这是浙江省级工艺大师梅红玲结合名家书法题词尝试的创新。这位名家正是全程参与龙泉青瓷申遗的龙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峰,他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龙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将宣纸上的题字烧制成为立体字,就算是出身在青瓷世家的梅红玲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剔除了泥饼中的杂质,保持住适当的干湿程度后,大师“下刀”了。“对着书法,我得先在泥饼上割出字,让它自然干燥收缩,再用800摄氏度的炉火素烧。”梅红玲说,这干燥收缩是最棘手,也是在制作技艺上区别于常规的环节。泥饼有15%的收缩率,若想要字饱满流畅,这得手艺+天意。不过,说起这具体的工艺,梅的表态是:“秘密”。

在多次上釉、12小时高温窑烧、1天冷却后,“青瓷庭院”四字得以成型,色泽莹润青翠。梅红玲说:“这是梅子青”。据悉,行家评价认为,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做工业出身的原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翟翕武的诗句“梅子流酸泛青时”说的正是这种釉色。

“青瓷匾额是第一次见到,青瓷烧‘字’就连文献资料里也没有记载。”周晓峰难掩兴奋。

这块匾额被悬挂在南宋皇城旧地也让周晓峰觉得,在文化价值上,得以与古代遥相辉映。

“青瓷生产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发展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龙泉瓷器烧制得以进入鼎盛阶段。”周晓峰说。

周晓峰告诉记者,由于极具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大批精美的龙泉日用瓷、摆设瓷被送入皇宫御用。“考古学家在龙泉溪口窑、大窑等地发现了很多青瓷碎片,薄胎厚釉,工艺精美程度无疑就是官窑瓷器,就连一块小碎片都能让人忍不住端详许久。此外,也有一批五爪龙、四爪龙图案的青瓷被发现,底部刻有‘官’字样。这些都能证明,龙泉青瓷为南宋王朝御用。”

历经800多年,现如今,龙泉青瓷再度回到了南宋皇城旧地,推开“青瓷庭院”的大门,里面陈列着不少工艺美术大师的青瓷作品:葫芦瓶、玉壶春瓶、凤耳瓶、荷叶盖罐、微世博碗……在赏瓷之余,论剑、品茶,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尽在心中。

当前,中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也让梅红玲等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满是憧憬,他们希望,走出龙泉,在杭州乃至更好的平台上,在世界范围内再现南宋龙泉青瓷之鼎盛。

正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所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六朝青瓷 青瓷羊


在众多历史文物的遗存中,六朝青瓷是瓷器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作为一个生在长在南京且爱好收藏的人来说,如果不收藏一两件,那是说不过去的。

所谓“六朝青瓷”是指当时生产于江南地区的青瓷器。“六朝”的都城都在建业(今南京)。六朝青瓷上承东汉青瓷,下接唐宋青瓷,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多年来,无数藏家到这里,希望能够带走青瓷精品,甚至一片一瓦。

2010年,属羊的笔者就有幸收藏了这么一件完整的六朝青瓷羊,南京的宝贝,而且这件宝物曾经收录在2000年出版的南京文物精华一书中,更是板上钉钉的好东西。此羊在南京文物精华一书中鉴定的年代为东晋,和现在的羊相比,那个时候人们对羊的造型的捏制,更加肥硕和可爱。“羊”字在古时候同“祥”,所以家中藏羊有藏吉祥的寓意,而这只东晋的青瓷羊想必是当时官宦人家的心爱之物。你看它青灰的肤色,圆瞪的双眼,嘴唇下粗壮的胡须,弯曲的四腿和肥肥的屁股,让人看到它超越时空的巧妙构思。而逢年过节或是好友相聚,也会将此羊拿出玩赏,与众亲友分享。

青瓷羊,是祖先给南京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馈赠,而它承载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也会告诉未来的人们,并且继续诉说给他们南京的故事。

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


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青瓷介绍


青瓷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

青瓷小解


器表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品种之一。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 汝州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中国瓷器的制作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青瓷作为瓷器的代表是在三国时期已经形成。它的制作是将高岭土做成瓷坯,在其中掺入酸性氧化物,经摄氏1000℃的高温煅烧,成为瓷器。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先民用瓷土作原料,在高温烧成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解放后,从遍及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东汉、三国、两晋时代的青瓷器皿。从这些出土的青瓷来看,由于普遍地采用了优质的矿物原料作为坯体,而且在胎骨中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相对地增加了,碱性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都相对地减少,这种情况导致青瓷烧成温度不断提高。在高温下烧结的青瓷器,其胎骨的玻化程度高,而且由于坯料加工精细,其他杂质很少,同时在其表面施一层青色玻璃质釉,使得这种青瓷制品异常美观、坚硬,标志着中国陶瓷生产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原始青瓷


或称“原始瓷器”,也称“釉陶”、“青釉器”等。瓷器原始阶段时的制品,一般认为产生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制品的胎体含铁量在2%左右,经过人工施釉,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器物大多为尊、卣、簋、壶、豆、罐、鼎、杯、盂等盛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部分钟、錞等仿青铜礼器。原始青瓷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河南郑州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的济宁、益都、北京琉璃河、江西清江吴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浙江德清、安徽屯溪、广东饶平、山西侯马等地都有发现。经化验后证明,这些原始青瓷的瓷胎系用高岭土烧制而成,瓷釉光润、多施在器表及口沿内,器内施釉的少见。其釉为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法,也有手捏和泥条盘筑法成形的。常见的纹饰有云雷纹、细格纹、相格纹、条状纹等。从瓷器的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及物理性能看,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比较低,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杂质较多,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差,胎体颇多裂纹、变形。器物造型也比较简单,控制火侯不够成熟,釉色尚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带有明显的原始色彩,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产地,在浙江省江山市发现两处早期窑址后,在浙江省的绍兴市和萧山市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窑址,在浙江省德清县发现西周、春秋、战国的窑址十几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何为青瓷?青瓷又是如何而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何为青瓷?青瓷又是如何而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