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并蒂莲花 > 导航 >

宣德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

宣德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

古代瓷器上并蒂莲花 宣德瓷器鉴别 宣德瓷器如何鉴别

2020-12-14

古代瓷器上并蒂莲花。

并蒂莲属荷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集莲荷之精华于一身,尤能引人入胜。自古以来,视之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另见《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明人林承芳赞之艳若凤翎,晖若龙烛。色震百草,艳绝群英。

此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是为宣德青花之卓越代表,口沿绘并蒂莲纹一周,运笔流畅;外壁亦绘并蒂莲纹一周。盘心分别绘松竹梅三友图,风姿绰约,莲蓬初成,花香正浓,另有含苞待放者,伴以茨菇。

其构图疏朗清新,三友图纹饰写实传神,处处借鉴传统绘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于此发挥得淋漓尽致,非一般画匠能为之。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借以表现花卉枝叶的立体效果,从而令画面富于水墨画般挥洒淋漓、苍翠欲滴的意趣。

以“岁寒三友”为主题图案。乔松、梅花、瘦竹为友,枝干交叠,纠缠绵延,苍劲与秀美并存,生动传神,定是艺匠对“三友“万分思慕,始克臻此。此器兼得精、雅、臻、美之特征,画笔自然流畅,灵动挥洒,富于变化,为宣德官窑纤巧精致的代表佳品。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绽放,并称“岁寒三友”。因其岁寒不凋的特性,常寓君子坚贞之美德,自古为人所爱,是明清官窑的传统纹饰。

本品历数百年之风霜而宝光依旧,风韵犹存,令人赞叹不绝。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誉「永宣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正因为永宣青花御瓷独具静穆而高贵的表现力,彰显出中国陶瓷那份穿越时空、不可言喻的经典之美,奠定了其空前绝后的地位。

宣德 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 尺寸:

口径:44.5cm

高:7.1 cm

足径:31 c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宣德青花五龙纹大盘


明宣德 - 青花五龙纹大盘

本次非常有幸为大家介绍,同样是海外回流的明代瓷器 - 青花五龙纹大盘(大明宣德年),藏家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女华侨,据藏家自述:这件青花五龙纹大盘是她丈夫的母亲交给他们的,,如此精美的瓷器,流落在海外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中华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五千载,这么精美且独具非凡的瓷器象征着一个朝代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当然让它回到祖国的大地上,向世人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们中国古老的艺术文化是最好不过了。

明宣德 - 青花五龙纹大盘(青花云龙纹折沿盘)

明宣德 - 青花五龙纹大盘(青花云龙纹折沿盘)

此缸胎体同样厚重,造型简而不失大气,釉光润洁明澈。通体龙纹,以祥云为饰,笔致生动严谨,青花色彩浓烈,全器共绘五条云龙,均以五爪龙纹作主题纹饰,使整体看来更生动多姿,不愧是明宣德的青花精品,继承了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绘画风格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风格。

此盘直径:46.3cm;;高17.7cm;底径:34.9cm ,盘外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款识,整器满带皇家御器的浓烈气息。

明宣德 - 青花五龙纹大盘(青花云龙纹折沿盘)

这位来自美国的女华侨鉴于此前澳门知名拍卖行的成交记录,并且相结合明永乐与明宣德两朝皇帝情怀,最终也决定选择在同一家拍卖行来“再续前缘”。相信这件 明宣德 - 青花五龙纹大盘 也会拥有属于它的那份光辉色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若有收藏爱好者对此盘有钟爱之意,也可以联系小编交流交流哦!!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基本摆脱了洪武青花瓷器从元向明过渡时期的特点,形成了自身清新隽秀的风格,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隽品迭出,尤为精绝,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

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明代文人品评甚高,谓之“发古未有之名品”、“其价几与宋器埒矣”,备受后世推崇。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曰,“永宣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

青花盘为明永乐官窑的经典品种,其造型丰富,纹饰多样,胎釉精细,色泽深翠,产品远播海内外,影响深远。此盘以缠枝莲纹为主要纹饰,构图疏朗大方,多出几分文人气息。盘外壁内壁均绘缠枝莲纹图案,盘心绘宝相花一朵,绘画婉转流畅,釉色肥莹,胎体光润,青花又有大量晕散,苏麻离青氧化铁之锡光几乎凡深处皆有,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作品典范之作。

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盘 尺寸:

口径:8.2cm

高:3.9cm

足径:2cm

明清瓷画“并蒂瓜图”的政治价值


明清瓷画“并蒂瓜图”的政治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一向很看重祥瑞吉兆。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理论:人间有什么好事或坏事,自然界就会有种种征兆出现。祥瑞是好事的征兆,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期史书上祥瑞事件的记载是零星的。到南北朝,史学家沈约在编撰《宋书》时首次列出一个“符瑞”门类,系统记载历代出现的祥瑞之事。从此,祥瑞成了中国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祥瑞文化影响,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上出现过一批表现祥瑞题材的纹样,“嘉瓜”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品种。

所谓“嘉瓜”,指的是并蒂瓜,即瓜蒂长在一起的两只瓜。在古代,这类并蒂植物统称“嘉禾”。《宋书》卷二十九“符瑞下”中说到:“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意思是,每当帝王德盛之时,谷物就会长出一根秆上二个穗头的瑞相来。“五谷之长”指的应是稻。沈约在《宋书》中例举“嘉禾”现世事件时,除了说到稻之外,还特别提到“嘉麦”“嘉粟”“嘉黍”“嘉瓜”“嘉莲”“嘉桔”“石榴”等等。可见,“嘉禾”在“符瑞”意义上,可以是范围很广的植物概念。

《宋书》在说到“嘉瓜”时,使用“两体共蒂”“异体同蒂”等表述,都是“并蒂瓜”的意思。“并蒂瓜”的征兆意义在南北朝时与“嘉禾”没有区别,也是“王者德盛”之兆。

到明清之时,“并蒂瓜”的祥瑞意义仍然与帝王的德行有关。早在洪武年间,就有人拿“并蒂瓜”来做政治文章。据记载:“洪武五年六月癸卯,句容县民献嘉瓜二,同蒂而生。太祖御武楼,中书省臣率百官以进,礼部尚书陶凯奏曰:‘陛下临御,同蒂之瓜产于句容。句容,陛下祖乡也,实为祯祥。盖由圣德和同,国家协庆,故双瓜联蒂之瑞独见于此,以彰陛下保民爱物之仁,非偶然者’。”(见《明太祖宝训》卷一)

从这则记载看,明初礼部尚书陶凯慎重其事地率群臣向朱元璋进献嘉瓜,表明当时朝廷重臣对嘉瓜的祥瑞意义十分看重,把它的出现当作天意肯定朱元璋治国有“保民爱物之仁”的嘉奖。然而朱元璋本人对这次进献嘉瓜并未看得太重,他回应说:“草木之瑞,如嘉禾并莲、合欢连理、两岐之麦、同蒂之瓜,皆是也。卿等以此归德于朕,朕否德,不敢当之。纵使朕有德,天必不以一物之祯祥示之。苟有过,必垂象以谴告,使我克谨其身,以保其民,不至于祸殃。且草木之祥,生于其土,亦惟其土之人应之,于朕何预?若尽天地间时和岁丰,乃王者之祯。”(见《明太祖宝训》卷一)

可见,朱元璋头脑还算清醒,没有接受进献嘉瓜对他的吹捧。但他也不否定祥瑞的意义,因为这种舆论对巩固他的皇权统治是有利的。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给献嘉瓜的句容县民赏赐了一些钱,让他高兴地回去,也算没白跑一趟。

其实在明代,有头脑的人并不认为“并蒂瓜”的出现与人间世事的好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洪武五年献“嘉瓜”一事,《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就专门记述了它后来可悲的结局:“史云洪武五年,句容民献二瓜,俱同蒂。礼部尚书陶凯奏曰:句容上祖乡,连蒂之瑞,独见于此。上曰:草木之瑞,如嘉禾并穗、连理合欢、两歧之麦、同蒂之瓜皆是。以归德于朕,朕不德不敢当。且草木之祥,亦惟其土之人应之,于朕何预?但赐其民钱一千二百而已。史不着其民姓名。按其民为张观,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太祖之卓识不必言,更似有先知之哲焉。意者,同蒂即骈戮之象欤?”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做这样的记载和评论,明显是在否定“并蒂瓜”的祥瑞意义。

尽管对“并蒂瓜”的出现不能太当回事,但它在社会心理上的暗示作用仍不可小视。明前期的瓷画中,“并蒂瓜图”十分常见,有两瓜(图1)、三瓜(图2)、四瓜(图3)并蒂等多种画法,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对此类符瑞至少有相当的看重。这种纹样在瓷器上大量流传,其原因在于:成祖靖难称帝、土木之变后景帝继位、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等,都需要有各种符瑞文化的宣扬,来证明自己坐皇位的合法性。

明后期,诸帝的皇位相对稳定使得统治者对体现“王者德盛”的“并蒂瓜图”的重视有所下降,所以“并蒂瓜”纹样就较少在瓷器上出现了。

到康熙时,瓷器上新的“并蒂瓜图”(图4)又一次兴起。这应是清初为证明满人执政合法性、稳定汉民民心而实施的一种舆论引导策略。

由此可见,“并蒂瓜图”作为“王者德盛”的符瑞,在明清时期对巩固王权是有重要价值的。

明代宣德青花


宜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伴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宜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育,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常见纹饰有批把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风、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青花一把莲纹大盘 明宣德 □径40·5厘米

敛□圆腹,圈足内细砂底,器形规整大方,胎质坚硬洁白,白釉肥润。盘分壁绘卷茧、缠枝莲与回纹,盘心绘一把莲纹,内壁绘缠枝花开,□沿饰海水纹。笔法流畅有力,青花发色典雅,为明宣德时期同类器中规格较大的品种,较为少见。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明宣德 高28厘米

13世纪伊斯兰八方烛台器型,上部为八棱形烛插,中部为锥形连柱,下部为八棱形台座,共3层,胎质厚重细白,苏麻离青浓翠深沉,装饰纹饰繁复精美,自口部到底部分别绘如意云纹、锦纹、莲瓣纹、缠枝花开纹、缠枝石榴纹、海水纹、缠枝莲纹,加上台座上的主题纹饰折枝花开等总共有11层装饰。为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瑞果纹大碗 明宣德 口径,9.5厘米

胎质缜密坚硬,白釉微微闪青,釉光莹润如玉。碗外壁以青花绘桃子、石榴、柿子、葡萄等六组瑞果纹,腔部以莲瓣纹衬托,足部绘六组花卉纹,外口沿落"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宇楷书款。苏麻离青深入胎骨,自然晕散,此特征为永宣时期青花所独有。大碗制作工艺精湛,青花发色艳丽,保存完好,为传世同类器中之上品。

青花八仙纹盖罐 明宣德 高41厘米

口沿小修,盖上饰缠枝莲纹,颈外部连钱纹装饰带,肩部海水飞马纹,腹部是主题纹饰----"八仙过海"图,青花绘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各显神通、漂洋过海。近足部饰海涛纹。纹饰生动,人物飘逸。造型端庄凝重,秀美规整。

岁寒三友图案


接下来由瓷库中国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器上的岁寒三友纹饰。岁寒三友图案是传统寓意图案,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这一图案,明清以来的瓷器、建筑等应用较多。

那么岁寒三友图案的出处是什么?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四季常青,梅花则在

寒冬腊月开放。《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四中说:“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岁寒三友在明清两代的建筑装饰上十分常见。松、竹、梅很早就是文人歌咏的对象。从现有的资料可知,南宋画家马远所绘的松竹梅图,被称为“岁寒三友图”。宋末诗人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中说:“即其居梁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篁”就是竹,这段记载被认为是岁寒三友的出处。

岁寒三友的寓意是“松逾霜雪而高洁”,岁寒三友图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寓意品质高洁。

宣德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也是科技考古介入较多且卓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宣德青花瓷器更是文博界里讨论最多和争议频发的重要课题。实际上,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在认识自然科学的能力上,都存在着相对客观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和持续提升,我们一定能找到进入自由世界的那扇大门。

一、解析著录里的宣德青花

明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论述宣成二窑时提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浡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 还有《南窑笔记》里宣窑一节中记录: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 上述古籍里关于宣德青花的评论由古至今影响深远,乃至当下个别专家在鉴定宣德青花瓷器工作中仍坚持锡斑、渗青、晕散这些特点作为肯定与否的首要依据。但老一辈文物专家、学者根据考古实践发现:古人结论有悖于明代史实!早有相关著作多次进行揭示。摘录如下:

1.《中国陶瓷史》在介绍明代青花时提到:在传世的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带铁锈瘢黑斑,而青花色泽又极为优雅美丽的制品。有人物画面的青花器,往往属于这一类,其所用的青料究竟是国产钴土矿,还是进口料加以精制的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冯先铭先生所著的《中国陶瓷》修订版中论述宣德青花时说: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锈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用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3.耿宝昌先生在《国粹青花瓷辨伪》中依据1983年景德镇珠山宣德官窑旧址中出土的一件青花试料盘的考证中也证明:宣德时期已开始使用国产青料了。 4.近期北大学者胡东波先生在其所著的《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一书中,根据对几组宣德青花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给出结论:他所检测的几个样品均属于高锰低铁青花料。与此同时胡东波先生还引用李家治先生的观点:宣德青花色料有两种,一种为高铁低锰,一种为高锰低铁,且高锰低铁型青花是大量的。同时胡东波又以此对比吴隽先生的研究成果也与之相同。

上述众多专家、学者的权威性科研成果证明:高铁低锰青花料和高锰低铁青花料,还有两种青料配伍的多元化青料都是宣德时期的主流品种。

二、从考古出土和传世的宣德青花瓷器的发色中看到的客观性 氧化钴是在高温气氛中呈现出蓝色的矿物原料,因其具有着色力强和性能稳定的综合特点,所以氧化钴是烧制青花瓷器时采用的主要原料,简称青料。青料又依据产地不同进而分离出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国产青料又分为平等青、回青、珠明青和现代极为纯净的氧化钴青料等。 进口青料译音苏渤尼青或苏麻离青,简称苏料。因其钴土矿物之中所含铁的比例较高、含锰的比例较低,所以又称之为高铁低锰料。宣德时期烧制青花瓷器时不仅使用进口青料,同时也使用国产青料,因国产青料中所含铁和锰的比例与进口青料的比值正好相反,故将国产青料称之为低铁高锰料。各种青料因其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所以不同的青料在相同的高温气氛中所呈现出的色泽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青料也会因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多种的发色变化,例如:

1.同一种青料会因提炼的纯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蓝色变化,如元青花、洪武青花、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采用的都是进口苏料,然而它们的发色变化却各不相同。

2.同一批次的青料会因烧制温度的不同,或因器物的釉料及胎土质量的不同和器物在窑炉里摆放的位置不同等因素而出现色泽的差异变化。

3.同一批次的青料在不同的火焰氛围里会发生色泽的变化,而装载器物匣钵的质量首先决定了匣钵中的还原焰是否纯正,尤其是国产青料在还原焰和氧化焰的不同气氛中会使青料中氧化锰的发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4.著名学者张浦生在研究青花微量元素时,详细地分析了其中几种主要元素在各种条件下发生不同变化的规律:钴元素氧化气氛下呈蓝色、紫色,还原气氛下呈蓝色、暗红色。

虽然说各种原料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可循,然而各种矿物成分匹配比例的交织变化和物质依存条件相互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鉴赏宣德青花瓷器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尊重客观历史,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谨慎实践,尤其是在没有科学仪器配合的传统鉴定时,一味地追求苏料特征,难免会造成认证时的误判,从而产生有损于文物保护事业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宣德青花艺术的历史评价 明代学者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中记录:“宣窑”,大明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皆纯白,或回青、石青画之,或加彩色。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亦以次重矣。明代万历学者袁宏道在《瓶史》里记载:但得宣、成等窑磁瓶一二枚,亦可谓乞儿暴富也。 “青花宣德最贵”已成古今学界共识。不过问及:青花工艺自唐而始,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为何“独誉宣窑”,再问因何而贵之时,却众说纷纭且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带着这些问题研究考证后发现:宣窑之青确有独耀其身的客观因素,成就了“青花宣德最贵”的旷世美誉。

1.独侍朝廷的御用属性决定了“宣窑之青”的至尊地位

王光尧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御器厂的建立时间是在宣德元年前后。 同时耿宝昌先生在其《国粹青花瓷辨伪》一书中也曾提到:是否可以说青花瓷真正成为皇宫之需,设置官窑而大量生产就应当始于宣德朝。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耿宝昌先生对御窑厂是在宣德元年建立的观点是有支持倾向的。因此我们说:宣宗皇帝登基之时不仅结束了过去御用瓷器由地方官窑烧造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御器厂专烧御用瓷器的全新时代。

然而我们在赏析历代官窑青花瓷器时却发现:虽说至正、洪武、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在烧造技术、工艺和绘画风格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究其生产材料和烧色原理一致性的平台上看并无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器形的大点小点、粗点细点的变化,图案装饰大都为龙凤纹、云鹤纹、鱼藻纹、八宝纹、瓜瓞纹、人物纹、麒麟瑞兽纹、缠枝花卉纹等,尤其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比较更为明显,若不采用非常专业的技术手段去刻意分析,仅凭正常的视觉观察是很难区别的。既然这样,宣德青花瓷器除了御用属性的特殊身价之外,还有哪些是提升“宣窑青花”市场价值因素的呢?

2.丹青画师决定了宣德官样瓷器装饰艺术的时代特色

众所周知:历代宫廷画师的艺术作品,都会在其所属的社会艺术品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明代早期的宫廷画师,他们不仅开创了写意花鸟的艺术先河,而且引领了绘画艺术从工细传统向写意风格转变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师们遇上了一位才华横溢且在瓷画艺术上喜于创新的开明皇帝,从而使画师们有机会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烧造在宫廷使用的陶瓷器皿之上,进而使原本就盖世一筹的宫廷瓷器成就了一代空前绝后的稀世珍品。有史为证: 明代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景德镇瓷器遍天下》文中这样描述: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余见御用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莹”者,其人物毫发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

乾隆举人梁同书在《明窑合评》中说:宣窑选料制样、绘画、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色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从古人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录描述的瓷器绝非是画、染分制的流水线上生产的工艺品,而是出于当代丹青之手的艺术品,诸位先师都是从品鉴书画艺术的角度上来品鉴官窑瓷画,并用瓷画水平的高低来确定宣德青花的价值与否。那么,宣窑瓷器上到底是怎样的绘画艺术赢得了历代名家的一致赞许呢?

3.苏青的晕散特性助写意小品在宣德名器上得以升华 本人曾有幸去过景德镇官窑博物馆,感悟颇深,宣德时期的宫廷画师名家众多,是哪位大家创造了哪些作品已无从考证,蟋蟀罐上诸多的花鸟纹饰给后人留下了随意联想的无限空间。虽说是花鸟题材的绘画艺术盛于唐宋,然写意之风却云起于明。将书画艺术烧造于瓷器之上更是让当时的宫廷器皿面貌一新。我们从蟋蟀罐中看到了诸多以苏料绘画的写意小品之后,不得不拍手叫绝。 飞鹰逐雁图、洲渚水禽图、鸳鸯嬉戏图等等,好像我们看见的就是一幅幅水墨丹青,仿佛置身于现实的自然场景之中。荷塘月色、清野飘香、芦苇摇曳、静谧恬美,苍鹰芦雁、鹭雀水禽、飞翔栖息、追逐嬉戏。尤其是青花苏料的洇晕特性,更加提升了瓷画近似纸绢水墨效果的艺术特征。烘染设色、浓淡干湿、皴擦点画、黑中留白,种种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再加小品题材活泼、意趣横生。仕女图不仅描画出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婀娜矜持,同时又看到了淑女们在亭台楼榭中的生活场景,婴戏图展现出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可爱的玩耍画面,充分地显示了太平盛世中百姓生活的天伦之乐,安静祥和。我们在品鉴陶瓷艺术品的同时又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明代绘画艺术,也正是这些殿中画院人的作品 ,使原本民间常见的日用俗器,一蹴而就地生成了璀璨盈庭、光耀后世的艺术珍宝。我们说不清是苏青成就了小品,还是小品成就了苏青,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宣德皇帝成就了一代空前绝后的官窑名器!

明宣德青花鱼藻一束莲纹葵口十棱碗


明代沈德符所书的《敝帚轩剩语•瓷器》:“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可见眀宣德青花瓷地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的地位。

此青花鱼藻一束莲纹葵口十棱碗,器型端正大气,胎釉肥厚,犹如堆脂。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青花浓艳苍翠,晕染自然。鱼藻纹绘画风格浑厚凝重,奔放豪迈,生动传神。虽然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至今仍完美无损,实属难能可贵。

鱼藻纹在中国的瓷器样式上是常见的饰样,但归功于宣德朝的经济推动下,宣德朝的纹饰画工而非常讲究。宣德青花在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

碗身呈十瓣花式,犹如荷叶之态。碗上绘有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在水藻池莲之间游水嬉戏、栩栩如生,图案寓意品德清白廉洁。

碗心绘莲花、莲蓬、浮萍等水生植物,两条游鱼随着水流动的波纹轻轻荡漾。青花发色明艳,画意幽雅。纹饰线条流丽自由,游鱼悠然自得,穿梭莲草之间,予观者自在无拘之感,为中国历代御瓷少见罕例,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款识结构布局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同款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于香港苏富比2017春季拍卖会中以2.29亿港元成交。同类的宣德青花鱼藻纹碗台北故宫亦有收藏。

故宫中的这只永乐青花大盘


故宫有一个大展正在进行中: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一位参观过此展的朋友,连用三个形容词向我推荐——太震撼了!震撼!震了!

我不为所动,我只关心里面的一只青花盘子:

明永乐

青花葡萄花卉纹菱口盘

直径43.2cm

阿勒萨尼收藏

这件盘子是2015年3月17日,在纽约苏富比拍下来的,成交价为:51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170万元。

大盘子究竟有多大呢?请看下图:

仔细看这只瓷盘,施以钴蓝色釉下彩,绘有三串同株带叶葡萄。

中国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备受珍视,在宫廷中,都是与最奢侈的金质器皿一同使用的。

盘体上镌刻的铭文,为我们了解它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参考。

盘底刻着第一位记录在案的所有者的捐赠文字:“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

于1562年去世的马欣·巴努·哈努姆(Mahin Banu Khanum)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是伊朗萨法维王朝开创者伊斯玛仪一世(Shah Isma’il I)之女,其兄弟塔赫玛斯普(Shah Tahmasp)即位后,她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出谋划策者。

这个盘子很可能在被马欣·巴努购得后,就已经成为伊朗皇室的收藏品了,因为盘子制成于15世纪20年代,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口到伊朗的。当时伊朗在帖木儿帝国统治之下,而历代帖木儿统治者都热衷于收藏瓷器。

这个盘子后来被移出,时间可能是在1590年乌兹别克人征服马什哈德的时候。

盘底足外缘上釉处的第二处铭文这样写道:“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

铭文正下方是第三处刻字,写的是“251图拉”,标注了这个盘子的重量。(“图拉”是用于衡量贵重物品重量的印度计量单位,251图拉大约相当于2.91公斤。)盘子的重量应该是沙·贾汗(Shah Jahan)拥有这个盘子时所记录的。

沙·贾汗1628年-1658年在位,他不仅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君主,也是一位满怀热情的收藏家,正是他在阿格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建造了著名的泰姬陵。

其上铭刻有波斯文:由萨法维(公主)马欣·巴努捐赠给拉扎维宫;贾汉吉尔·沙阿之子沙·贾汗(在位)第16年,(伊斯兰历)1053年;251图拉。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PS:同学们,抓紧时间进宫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宣德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宣德青花并蒂莲三友图大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并蒂莲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