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矾红瓷器鉴别 > 导航 >

矾红色釉的介绍

矾红色釉的介绍

矾红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的介绍 古代的瓷器介绍

2021-01-18

矾红瓷器鉴别。

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编辑推荐

雕塑瓷的色釉装饰


近年来,艺术釉被广泛地应用在雕塑瓷上,鉴于艺术釉(尤其是高温颜色釉具有许多优点(如色泽丰富,自然生动,变化多样),在雕塑造型时应采用概括简练的表现手法,让简明的艺术形体给色釉质地发挥, 自然流动,深化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雕塑尽量是表面单纯的形体,但与丰富多采的色釉一结合,即能成为有变化,有生命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动物雕塑在这方面表现效果更为明显,各种艺术釉巧妙地装饰在各种动物雕塑上可以达到以少求多,以色制胜,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色釉装饰雕塑瓷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瓷雕的各种表现对象选择一种或数种方法,目前各地采用的方法有沾、喷,涂、浇釉等。沾釉(也叫浸釉)易于掌握,适应于大批量稳定生产,但变化不大。喷釉对釉层的厚薄部位灵活掌握和控制,以达到生动具体表现对象之目的。但在大批生产中不易达到统一的效果。有时为了某些局部进行装饰或突出某个局部的釉色,可采用涂、刮、刻、填等方法。也可用刻线的方法来控制釉色的流动或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为了表现人物雕塑的服装等经色釉装饰烧成后再用粉彩装饰其人物的面部及肤体,其艺术效果与色釉装饰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更胜—筹。

黄釉的介绍


黄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 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 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 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紫酱釉的介绍


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釉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此外还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称。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釉色可分浅、深、老三色啊:浅者色鲜艳,主要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一般茄皮色深,釉内发亮,多用于一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

酱釉 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科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时釉色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

金酱釉 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什么低温色釉?


低温色釉一般指在釉胎或石胎上施上以铅为助溶剂加入各种着色剂的釉料,在红炉内以相当于低温粉、古彩湿度烧成的色釉品种。就化学组成而言,它们都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由于二元系统的熔点特别低,因此视加入着色剂的种类及份量能在700-900度的低火度下形成一系列光泽度很高的有色铅玻璃,有时利用一种色釉覆盖在整个石胎或釉胎上形成单色的低温色釉瓷,有时利用二种或三种以上的低温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个瓷器上,形成绚丽多彩,花色繁多的低温色釉品种。

景德镇低温色釉自明初正式成批生产以来,品种日渐增多,按其色调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红釉系统,如胭脂红、矾红、荔枝红、辣椒红等;绿釉系统,如浇绿、哥绿、苹果绿、鹦哥绿、湖绿、瓜皮绿、翡翠、鱼子绿、金星绿等;黄釉系统如浇黄、正黄、鸡油黄、淡黄、金星黄等;蓝釉系统,如深蓝、淡天蓝等;黑釉系统如乌金等。

明清单色釉瓷器的魅力


单色釉,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宋代以后,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单色釉瓷以纯美取胜,其制作水平的细节要求非常讲究。烧制需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如果纯正明快的色釉在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这对烧制工艺提出近乎完美的苛刻挑战。由于是光素釉面,与之相得益彰的器型也大多是优雅、流畅的胎体。部分单色釉瓷,釉下暗刻花纹,似有若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明永乐甜白釉划缠枝莲纹“永平安颂”僧帽壶。明永乐甜白釉瓷中,僧帽壶是别具时代特色的一种器型。 白釉瓷: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明永乐朝(1403-1424)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蓝釉瓷: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

红釉瓷: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等。红釉始见于唐代长沙窑的偶然之作,宋代钧窑烧制的红、紫、蓝相间的铜红色已很普遍,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首创。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到明永乐、宣德时烧出的呈色鲜艳的“鲜红”、“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铜红釉名品。

明弘治黄釉碗

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清乾隆粉青釉刻博古龙纹壶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青釉在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

豆青釉

铁绣花

茶叶末

霁蓝釉

豇豆红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瓷器色釉之黄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明代单色釉瓷器欣赏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在瓷器的坯体上施釉后经窑火烧制,呈现出美丽的色泽,即成单色釉瓷器。

图1.甜白釉暗云龙纹高足碗 明 永乐 永乐“甜白”釉是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入窑烧成后白度很高,给人以“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的甜蜜之感,后世遂以“甜白”的美称命名。

图2.祭红釉盘 明 宣德 红釉瓷器初创于元代,明永乐时日臻成熟。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创新,釉色更加浓重,像红宝石一样瑰丽,被誉为“宝石红”。器物的口部及凸棱部位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有如灯草一般,故称“灯草边”或“灯草口”。

图3.孔雀绿釉高足碗 明 宣德 孔雀绿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一种低温颜色釉,它宛如孔雀羽毛般雅丽青翠而得名,又称“法翠”。

图4.黄釉盘 明 弘治 弘治黄釉淡雅纯正,质感好。因其呈色淡而娇艳,釉面肥润莹亮,故有“娇黄”之称。由于这种黄釉瓷器是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也称作“浇黄”。

明代单色釉瓷器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品种也日益增多。据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约有16种:即白釉、红釉、蓝釉、黄釉、酱釉、青釉、仿龙泉釉、影青釉、孔雀蓝釉、孔雀绿釉、青金蓝(洒蓝)、茄皮紫、回青、瓜皮绿、仿哥釉、仿汝釉等。这些色釉瓷器,少数为低温烧成,多数为高温釉。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永乐“甜白”、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弘治“娇黄”、正德“孔雀绿”等。

古代瓷器:明清单色釉瓷器的魅力


单色釉,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宋代以后,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以纯美取胜,其制作水平的细节要求非常讲究。烧制需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如果纯正明快的色釉在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这对烧制工艺提出近乎完美的苛刻挑战。由于是光素釉面,与之相得益彰的器型也大多是优雅、流畅的胎体。部分单色釉瓷,釉下暗刻花纹,似有若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明永乐朝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蓝釉瓷: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

红釉瓷: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等。红釉始见于唐代长沙窑的偶然之作,宋代钧窑烧制的红、紫、蓝相间的铜红色已很普遍,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首创。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到明永乐、宣德时烧出的呈色鲜艳的鲜红、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铜红釉名品。

明弘治黄釉碗

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清乾隆粉青釉刻博古龙纹壶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青釉在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

豆青釉

铁绣花

茶叶末

霁蓝釉

豇豆红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蚯蚓走泥纹介绍


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美到极致是自然”——清代皇帝最爱的单色釉


郎窑红釉观音尊

清乾隆茶叶末釉荸荠扁瓶

明 白釉刻花龙纹高足杯

清康熙 洒蓝纸槌瓶

清雍正 绿釉花口形高足杯

清乾隆蓝釉天球瓶

清 雍正 柠檬黄釉六角杯 (一对)

清雍正-黄釉暗刻八宝花卉高足碗

清雍正 柠檬黄釉莲瓣盘

清雍正-柠檬黄釉碗

清乾隆 红釉盘 (一对)

清 白釉菊瓣碗 (一对)

清乾隆 红釉小杯 (一对)

清 孔雀绿釉小瓶

清 蓝釉象耳方瓶

清乾隆 粉青釉瓜棱瓶

清中期 红釉五孔瓶

“美到极致是自然”——清代皇帝最爱的单色釉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单色釉——美到极致是自然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胎体优雅——精美无比、剔透玲珑

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发展时期——宋元、明清

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雍正帝专宠——黄釉釉色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净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雍正黄釉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一朝的黄釉瓷以柠檬黄釉瓷最为出名,淡黄釉瓶、柠檬黄釉杯子、菊瓣盘等品种颇受欢迎。

它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色釉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清康熙 洒蓝釉笔筒

清康熙 红釉大盘

清雍正 天蓝釉四方花盆

清乾隆 白釉透雕缠枝莲高足碗

清道光 绿釉瓜形盖罐

清道光 米黄釉印花碗

清道光 红釉洗

清光绪 豆青釉莲瓣口瓶

清光绪 豆青釉八卦琮式瓶

清 茶叶末釉灯笼瓶

清 红釉玉壶春瓶

清雍正 茶叶末釉双耳炉

清中期 祭蓝釉赏瓶

清 蓝釉簋

清光绪 茶叶末釉荸荠瓶

清光绪 白釉模印夔龙纹太白尊

清 冬青釉花盆 (一套)

“美到极致是自然”——清代皇帝最爱的单色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