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 导航 >

明代青花瓷器为什么这么值钱?

明代青花瓷器为什么这么值钱?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1-01-25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的瓷器艺术一朵奇葩。它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自古以来为皇室贵族、达官显要所青睐。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投资收藏价值。在古玩市场上,品相好的青花瓷常常受到买家追捧,明清青花瓷身价更是成倍上涨,青花瓷行情可谓长盛不衰。衡量青花瓷价值的高低可从这几方面看,从器型看,厅堂的陈设器具最贵,文房四宝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从制作难易程度看,制作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价值要高许多;从色种看,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从纹饰看,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青花瓷收藏还须重视名人名瓷,名家、官窑青花瓷的市场价很高。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上,已经和官窑瓷差距不大,因此民窑青花瓷精品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明代青花种类繁多,明青花罐填色细致讲究,色彩很少溢出轮廓线外,画风自然写意,图案多样,品味上远远超过前朝,是藏家广泛推崇的藏品,近年来价格上升幅很大。因制作工艺复杂,成功烧成的合格青花瓷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明代瓷器曾经远销欧洲,催化了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制瓷业的发展,当时欧洲瓷质往往以明青花瓷器为楷模。

目前,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近年来,青花瓷价格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品类陶瓷,几乎是一年一个价。如早在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曾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四年后,当该烛台出现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名为“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曾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而这笔钱当时足以在伦敦黄金市场购得两吨黄金。这一价格不仅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更使中国收藏界为之一震。在2009年香港苏富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在2010年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以6680万元拍出。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又以1.41亿港元成交,成为又一件跻身亿元榜的明代青花瓷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赝品多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宋代官窑瓷器为什么价格这么高


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底子很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出来了,差别不大。

北宋被灭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贵的东西一股脑运到东北去了,也包括官窑瓷器。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多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绍兴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议和以后,政局安定下来,就需要恢复祭祀的礼仪,大量生产礼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务。绍兴十三年(1145),《咸淳临安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这是权宜之计,变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礼器。

宋代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审美是对艳俗的藏品还不很重视,而重视这种高古的,所以宋瓷在当时的价格都非常高。进入21世纪后,大量新藏家出现,新藏家的审美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官窑这样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纪录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斗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长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宋代官窑一定会重新确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现在给宋代官窑做个小结。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古人归纳为“紫口铁足”。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显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很难确定什么样是南宋的,什么样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这个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性格比较粗犷,南方人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时注重点不同。在瓷器烧造当中,一般来说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时,有时仅凭胎体这一条,就可以准确地判断。

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理解这样的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明代天启青花瓷器鉴赏


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 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官窑停产,故天启官窑传世品极少。官窑青花传世精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署“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纹觚等。

根据传世不多的官窑青花瓷分析,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共青花颜色可分4种: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如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天启官窑款青花花篮折沿盘,即属此类。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如十八罗汉纹龙纽钟及米石隐款的花觚等。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龙耳瓶,属于此类。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 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尤其民窑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均与外销日本相关。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鉴赏


正德朝的官窑青花瓷胎体比成化和弘冶时的要厚重。立型大器胎厚欠精细,有的甚至出现缝隙;釉子肥厚光润,白中闪青或闪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洁谈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无名子”,颜色浓艳闪灰。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用双勾平涂技法绘画。常田纹饰有海兽波涛、翼龙、云龙、云凤、龙穿花、凤穿花朵云、双狮戏球、仕女婴戏、缠枝番莲‘缠枝牡丹、四季花果、山石牡丹、灵芝、蕉叶、花鸟、孔雀、八宝、八仙、暗八仙、山石栏杆、龟背锦、钱纹、回纹等。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绘画纹饰的瓷器,其纹饰往往仿宜德瓷的画意。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一般绘十几个孩子在庭院中戏耍,孩子的脑袋很大,活泼天真。以阿拉伯文宇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点。

正德官窑青花造型十分丰富,大件产品相对多起来,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炉、烛台、壶等,绣墩、笔架、多层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均为正德时创新的造型。造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宫式碗”。立器比较厚重,接胎痕迹明显。瓶、觚类瓷膀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块,而正德之前的瓶、觚类瓷器腔部只外撇不内收。碗、盘圈足梢高,直立或外撇,盘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芦瓶渐多且出现了作为坐器的绣墩。正德时期官窑款写得很工整,排列稍显松散,六宇或四宇款邵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宇上役有一横,呈“德”状。

正德民窑青花瓷胎子坚致但不够细密,白中闪灰,有孔洞缝隙及黑点,釉子光润,白中闪青灰,多数是亮青釉,有的釉中有细密的气泡。青花颜色浅谈闪灰,具晕散,多双勾平涂,纹饰草率、随便,但不乏佳作。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鉴赏


崇祯朝传世品中没见过官窑瓷器,只有民间烧的佛前用器、一般民用瓷器及外销瓷。有一部分供器胎子相当细润,甚至达到清代瓷器胎子细密的程度,施釉稍薄、较白、光润,青花色深蓝,很稳定。还有一种胎子较粗的,胎体厚重,施釉厚,釉子光润泛青。釉中有极细小的黑点,青花颜色暗蓝闪灰并晕散。崇祯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人物故事、达摩、罗汉、高官、仕女、婴戏、龙、凤、狮子、麒麟、牛、马、牡丹、梅鹊、山水、树石、花鸟鱼虫、蕉叶等,粗犷随意。还有一类瓷器,胎子细密坚致,釉面光洁,青花颜色青翠,色阶层次少,一直被认为是清代康雍时期的,因在崇帧二年(1629)沉船中打捞上很多类似的瓷器,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和传世品中“大明崇祯年制”款的类似瓷器互为印证,明确了这类瓷是专为外销生产的外销瓷。

崇祯朝的日常民用瓷,青花颜色有灰蓝、深蓝,有晕散的也有稳定的。纹饰一般画得比较潦草,常见纹饰有螭虎、凤鸟、游鱼、山水、树石、花鸟、玉兔、婴戏、达摩、和尚、高土、八仙、荷塘、花卉、松鼠葡萄、松树、垂柳、月影、博古等。

崇帧时期主要器型有盘、碗、罐、花抓、香炉、净水碗、筒瓶等。多酱口,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崇祯青花瓷器带年款的较少,佛前供器多有长篇铭文,字体比较古拙。崇祯时的斋堂款很多,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富贵佳器”、“雅”、“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特征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 到元代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无论是在瓷绘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在彩绘方面, 瓷的烧成不仅白度高、透明度高、烧结度高、吸水率低,而且无毒、耐酸碱、纹饰永不褪色这些实用性方面都脱颖而出, 非常优越,超过了当时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种。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顶峰, 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显赫地位毋庸置疑。

一、明代民窑青花的时代特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随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总是可以敏锐地显现出它鲜明的时代特征。长达二百多年历史的明代青花瓷,可以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

1.前期:明朝建国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这6个朝代。这段时间的政治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就给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洪武青花是承袭元代青花而来, 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风格, 都有明显的元代痕迹, 釉面清白,在底足处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调方面多与元代类同,《纹饰绘画风格更是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洪武青花发色几乎不见理想者,一般都发灰、发暗甚至漆黑,类似发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论上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见。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从器型、胎质、釉面、纹饰、色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发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 自成一体。对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风格。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 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 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 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 双勾线用浓笔, 渲染用淡笔, 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 当时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 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时期辉煌。尽管如此, 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而且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

3.衰退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后期, 政治、经济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制瓷业生产也开始渐渐衰败,青花瓷的质量明显下降。到三朝后期, 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民窑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是三朝的瓷器产品十分受人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

4.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天启、崇祯两朝处于明代末期, 共二十四年, 时间不长,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国力衰竭, 景德镇大部分的瓷窑几乎停产。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 仅存7年,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 民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至崇帧时民窑面临停产, 故天启民窑传世品极少。天启民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 简笔写意, 十分清爽, 改变了万历时青花装饰繁满的画面,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并为后代青花开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窑青花瓷更具代表性。

二,、民窑青花的艺术特征

1.民窑青花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 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与官窑陶瓷相比, 民窑陶瓷除了.自然、 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瓷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 鸳鸯象征成双喜庆; 鸟鹊象征喜庆; 鹿象征官禄; 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 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除了潜在传统意识外, 还有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力, 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民窑青花的实用性、多样性,促成了装饰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青花瓷器是民间艺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创造出来的产物,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连。

2.民窑青花的表现形式

民窑青花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 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可说是民间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间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中孕育了许多抽象造型的词汇, 给人们想象和理解。 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的美感, 很象中国的书法, 也是以笔墨,纺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 “以书入画”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如在民间青花中装饰画面的花鸟, 他们是以爱鸟之情,根据生活中对鸟的观察而抽象的概括出来, 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 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间青花重外形、取大势、舍繁缛、删枝节、避琐碎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过程, 是民窑青花写意特点的体现, 也是区别于官窑瓷的重要标志。

3.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青花瓷器不论从器型、装饰、工艺制造、材质的研制等等各个方面,在制瓷手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民窑的普遍生产, 使得青花瓷更具广泛性。 民间青花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淳朴、清新和雅致。精美绝伦的工艺制作, 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以及千姿百态的装饰题材,成为民间青花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窑青花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笔韵和料韵方面,过去的民间艺人从自己真淳、质朴的心里出发, 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的运用于陶瓷坯体上。像写意国画的纸墨相发, 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萧散放逸,超然远致。其轻重虚实, 曲直刚柔均根据画意大胆勾塌, 在快速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线条活泼流畅,真是出神入化,毫无矫揉造作。因为这些民窑青花艺人不可能去刻意雕琢,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在用笔方面, 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 比如民间青花表现的山水小景, 点上孤帆、宝塔和飞鸟, 画面虽只是寥寥几笔,有粗有细, 有松有紧,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却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见丰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蕴高雅, 朴拙中显灵巧, 天真中含哲理,真可谓是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有较高的艺术晶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和“野逸”的生活情趣。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对明代民窑青花瓷的特征和发展,了解到青花瓷的发展与明代的盛衰紧密相连, 青花瓷这一艺术形式从发展,繁荣,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也是陶瓷业兴衰的缩影。它无论是工艺特征还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 都鲜明的烙下了不同朝代的印迹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明代青花瓷器的蓝青釉色


青花瓷器的釉色分进口的苏麻离青和国产的回青两种。元代青花瓷器是最出名就是因为用了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发色明艳,呈色稳定,美观精致。

明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继承了元青花的特点,都是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蓝玻璃。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瓷器赏析


文中展示的是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成化官窑青花瓷器,烧制数量不大,且将进口料与国产“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地在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它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泥勃青”,特点是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或正蓝,含铁量小,故不出现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温润淡雅见长。其纹饰,画意疏朗,绘工精致,用笔纤细而柔浑,明晰透彻,衬以洁白细腻莹润的釉面,使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为典雅的艺术品。

1973年与1987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先后出土了成化官窑残碎瓷器,以青花瓷数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时的松竹梅、双狮戏球、麒麟、海水异兽等纹饰的盘、碗及灵芝纹或飞龙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时期的小型器皿以盘、碗、杯、碟、高足杯为最,胎薄体轻,造型秀丽,纹饰多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极为工细利落。所绘花鸟、并蒂莲、秋葵、九秋、莲池鸳鸯、水藻、螭龙、摩羯、云气楼阁、高人逸士等,生动飘逸,佛教的十字宝杵、梵文经语书体流畅。其修胎薄如卵壳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见外壁纹饰,实为一代之奇。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工艺袭宣德之制,亦有标新,更多的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及黄、绿釉青花、青花填绿配以鲜艳的五彩和斗彩,更是争奇斗艳。款识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书体笔锋苍劲有力,独具风格。

这十件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物,因年代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明代成化青花龙凤纹窝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缠枝莲花托八宝纹鼓形熏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长方花盆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莲托杂宝纹高足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鸡缸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花鸟纹盖盒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闹潮龙纹敛口盘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手机号:13795213132←长按可复制

微信平台ID:qanjing←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主编QQ:3181570337←长按可复制(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文化/交流/鉴赏/交易/古玩鉴赏.晁小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