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七夕:赏瓷器上的牛郎织女

七夕:赏瓷器上的牛郎织女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2021-01-25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传统的“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现如今还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至今,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中,同样可以见到不同形态的牛郎织女。

(图一)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因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造型别致,携带方便,为人喜爱。这件铜胎画珐琅牛郎织女鼻烟壶(图一),高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7厘米,壶呈扁圆鼓形,束口微撇,圆唇丰肩,弧壁鼓腹,平底圈足,平头圆盖。一侧壶身为织女画面。织女柳眉细目,直鼻小口,含情脉脉,面容秀美脱俗。头梳高髻,髻插珠花,身着浅粉长衣,足踏五色祥云,一手执琴,一手执拂尘,立于层叠碧波之上,所披帛巾凌带随风飞舞,一只喜鹊正在面前飞舞。另一侧则绘牛郎画面。牛郎浓眉凤目,头束发髻,身着蓝色布袍,背项间背一斗笠,一手牵牛,一手执一拂尘,淳朴无华,立于岸边树下,痴情凝望,情景温馨,令人不忍释手。

(图二)

帽筒是用来置放帽子的,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其实用性和观赏性比较强,就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演变成一种摆设。由于其寓意很丰富,因此,女儿出嫁时,帽筒也成为必备的嫁妆之一。这件牛郎织女粉彩帽筒(图二)是民国旧物,其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筒壁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只见牛郎双手抱拳,眼含深情注视织女,而头梳高髻的织女,也是眉目含情。两人中间是爱情的见证—老牛。此帽筒粉彩漂亮,纹饰精美,画工精细,色彩舒雅。

(图三)

醴陵釉下彩是我国湖南省醴陵瓷器的一种装饰艺术。它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曾在民国期间盛极一时,被人们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件醴陵瓷像牛郎织女(图三),高18厘米,底座长14厘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完整,瓷质细腻,釉色滋润,手感舒服,清新雅丽,别具一格。

(图四)

青花瓷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唐宋已见端倪,元代趋于成熟,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发展到了顶峰。这件青花牛郎织女大盘(图四),直径30.5厘米,圆唇、弧腹、圈足,胎骨细腻坚实,釉面匀净光润。盘内口沿饰一周锦地纹,盘底绘牛郎牵一头牛,织女跟随其后。外壁饰花草纹。以青花浓淡表现牛身肌理、衣纹质感。整体造型清雅古朴,令人一见倾心。

(图五)

粉彩是清代对瓷器制造史的一大贡献,它是一种软彩,也是一种釉上彩,即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之后,再入窑进行低温烧制。这件牛郎织女粉彩灯笼瓶(图五),高24.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厘米,撇口,短颈,溜肩,筒式腹,圈足。瓶腹绘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图:织女足踏五彩祥云,身穿五彩锦衣,一手执拂尘,一手执锦缎,头梳高髻,柳眉细目,直鼻小口,面容秀美脱俗。牛郎浓眉凤目,头束发髻,身着蓝色布袍,背项间背一斗笠,双手抱拳,朝织女施礼,两人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身旁是那只朝夕相处的老牛,彩云下面是翩翩起舞的喜鹊。此灯笼瓶器型规正,瓷质玉白,釉面滋润,画工精细,色彩舒雅,透明度高,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周六鉴宝逢七夕


上周六,恰逢七夕佳节,或许有意为天上那对有情人搭起彩虹相会,一天中雨水绵绵洒下,不知牛郎织女相会否,反正人间是清凉一片。在龙祥宾馆,藏友们纷纷拿着自己宝贝前来与大河鉴宝的专家相会,一件清末民初的和田青白玉执荷童子佩还为七夕鉴宝点题,增添不少意趣。

1青铜“副统之印”篆书印章(金代)

点评专家:钱币与青铜器鉴定专家 于倩

点评内容:

陈女士带来的这方青铜印章很是引人注目,经鉴定,这是一方金代的官印,印文为九叠篆书阳文“副统之印”,印面为正方形,橛钮,通高4.08厘米,印台厚1.23厘米,边长6.4厘米,重481.9克。钮旁阴刻有“副统之印”文字。钮顶部刻一 “上”字。

金代缺乏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史籍甚少,所以研究金史的学者,比较注重对金石印章的研究。此方“副统之印”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为了解金代军队的职官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官印上的文字虽少,却是金代当时官府所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

专家估价:6万元。

点评理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青花戏曲人物纹盘(明末清初)

点评专家:陶瓷鉴定专家 乔红涛

点评内容:

这件青花戏曲人物纹盘口径11.63厘米,底径6.5厘米,内壁绘有青花戏曲人物三个,画工飘逸自然,青花色泽清丽淡雅。周围绘有楼台、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一般了解青花瓷的藏友都知道,明代晚期青花瓷的特点是色彩相对淡雅,人物也画得自然飘逸。而且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图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也正好符合这件青花瓷盘的特点。

专家估价:1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3粉彩麒麟送子粉盒(清代)

点评专家:乔红涛

点评内容:

藏友的这件清代麒麟送子粉盒高5.3厘米, 直径7.7厘米,底径5厘米,保存非常完整,粉盒上的图案画工精细,色彩也比较鲜艳。

清代的粉盒多为当时大户人家的妇女常用之物,一般多以陶瓷为主,也有用玉及金银、料器、竹木等所制,图案上也常以人物、动物、花鸟等为题材。这件粉盒上所绘麒麟送子图案具有一定的生活文化气息,在清代器物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

清代的粉彩瓷是清康熙时期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也称软彩瓷,一般以康熙朝为最。清代雍正、乾隆及嘉庆、道光时期也各有特点。到清道光以后,随着国力的衰落,工艺水平也渐趋没落,做工比清三代时期明显粗糙许多。而这件粉彩粉盒的修胎修足较粗,器面上棕眼也较多,从器物特点上来看,应属于晚清同治光绪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瓷器在市场上尚有一定量的留存,所以价格一般不是很高。

专家估价:2000元左右。

点评理由:画工好,一定时期的代表器物。

4和田青白玉执荷童子佩(清末民初)

点评专家:玉器及杂项鉴定专家 张保龙

点评内容:

这件藏品高6.7厘米,重45.4克,和田青白玉质,玉质细腻油润。童子长头广额,发绾双角,细目高鼻小口,神情喜悦,天真可爱;身着束腰短衫、粗筒裤,脚穿布履,衣纹流畅,双手执一枝荷叶一朵荷花,自左肩举至脑后,作行走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七夕前后小儿执荷叶游戏的情景。

据载,北宋七夕前后,市民有折采荷花、荷叶的习俗,反映在当时的玉雕之中,便是执荷童子佩的出现。宋以后,执荷童子便成为玉雕的传统题材,特别是明、清两代,仿制的玉雕执荷童子极多,但整体均不如宋代作品简练有力和质朴自然。

专家估价:1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玉质较好,雕工较细。

5石雕辟支佛头像(北齐)

点评专家:张保龙

点评内容:这件北齐石雕佛头像高6.5厘米,长宽均为4厘米。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包浆厚重,黑润亮泽,椭圆头型,两耳垂肩,广额丰颊,弯眉鼓目,悬胆长鼻,小口方唇,面带微笑,形象传神。其雕琢细腻,技法娴熟,表现出北齐石雕佛像的典型风格。辟支佛,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为缘觉乘的最高果位。

专家估价:6000元左右。

点评理由:年代久远,开像精美,具文物价值。

近期

鉴宝安排

鉴宝时间:8月20日上午9点半~12点,下午2点~4点

鉴宝地点:龙祥宾馆(郑州市金水路与花园路交叉口向西100米,路北)

咨询电话: 15138909872,15138909873,0371-65991160

主办单位:大河报

协办单位:河南省龙祥宾馆

在古玩里赏牡丹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珐琅彩上的牡丹

谷雨前后的牡丹,竞相开放,花朵硕大,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国色天香,令人陶醉。而我们走进古玩的世界里,欣赏盛开的牡丹花,则是另一番风味。

这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外壁珐琅彩绘有牡丹花,青翠的绿叶,衬托两朵盛开的硕大的牡丹花,一朵粉红色,一朵深蓝色,花形优美,颜色绚丽、清雅,显出其雍容华贵大家之气。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漆器上的牡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汉代的漆器制作已空前繁荣,宋代开始雕漆工艺,元代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剔红,作为雕漆比较常见的品种,又名“雕红漆”,它通常用木头或金属做胎,然后在胎骨上一层层的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等到了相当的厚度,漆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眼前的这件牡丹花卉盒漆器,高2.8厘米,直径7厘米。盒盖是朱漆雕刻着一朵硕大无比的牡丹花,花瓣清晰,一片一片层次分明。看到它我们会想到暖暖的春意,心情十分惬意。

青花瓷盘上的牡丹

这件清代凤凰戏牡丹青花瓷盘,直径26.4厘米。瓷盘里面是一幅凤凰戏牡丹图,牡丹花雍容多姿的华贵之气跃然于青花瓷盘上,观赏者仿佛能够闻到牡丹花的浓郁花香。一只美丽凤凰飘然立于牡丹丛中,大气从容的气息立刻被散发了出来。此盘青白釉厚润、光滑、纯净,青花发色不稳定,有浓有淡,画工流畅随意,层次分明、密而不乱。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

宋代三彩牡丹纹枕

除了花圃里盛开的牡丹,你见过开在文物上,千年不衰的牡丹吗?各种器具上“盛开”的牡丹花:有的盛开在宋代的瓷枕上,有的盛开在清代的挂屏中;有的牡丹盛开在珍宝馆里的白釉黑花梅瓶上,有的盛开在慈禧太后御用画师的笔下。据介绍,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牡丹纹饰始见于唐代,北宋宫廷和民间的使用非常广泛。

金大钧绘贵妃赏牡丹图

粉彩缠枝牡丹纹尊

清代特色瓷器赏瓶


赏瓶在中国瓷器史上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瓷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器形。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新创的瓷器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的纹饰和寓意

赏瓶既然是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 所以赏瓶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青花瓷的颜色青色的“青”代表“清”,“莲”代表清朝臣子要“廉政”。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云龙纹赏瓶,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以青花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海水江崖与回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赏瓶是为皇帝赏赐需要而专门烧造的,始见于清代雍正年间,历朝多见缠枝莲纹,绘云龙纹者极为少见。

清宣统瓷器艺术特征探赏


余桥

清宣统朝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瓷器既有前朝烧造制作风格又具有现代瓷的特征。清宣统民窑粉彩器物中有许多不署款识的器物,因宣统一朝为期较短,民窑粉彩器特征与光绪或民国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在鉴定这类无款瓷时,人们易把它们归入光绪或民国器物中。清宣统历史虽短,却仍在烧制官窑瓷器,据《清档》载: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豆、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素瓷,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清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但近年来,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时期的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时期的烧造工艺技法,但器物的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青花瓷器的纹饰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物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时代特征。

笔者在从事流散文物收集、保护工作中,曾参与收集了一只矾红留白竹纹碗,该器物通高8.9㎝、口径18.7㎝、底径8.1㎝,其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内壁光素,胎釉莹润轻薄,其制作工艺是先烧成白釉碗,再于上绘矾红彩作为底色,留下白釉为花纹。外壁描绘竹纹,红彩艳丽妩媚、留白竹纹清爽挺拔,以竹纹装饰瓷器是赋予传统的美好寓意。绘画精细流畅,色彩浓重。底部款识为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无圈拦。字体方正,书写规整,笔路圆润有力,排列有致,发色明艳。

宣统款红地白竹碗

宣统款红地白竹碗

此茶碗是清代官窑传统品种,清宫档案中称之为“红地白竹茶碗”。装饰办法分外,清末陈浏在其所著《陶雅》中曾解释道:“涂以抹红之釉而需其间若为空白者,又如同阴文之斑纹,谓之盖雪。”碗外型细巧,胎质细腻,白釉温润,底以青花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楷书款。内壁光素,外壁以矾红地留白技法描绘雪竹屹立,竹叶舒展,计划错落有致。竹叶为清雅之物,本不适合用赤色来表现,此器却推翻传统做法,并周全地考虑到纹样的特性,以白色为叶,矾红烘托,红白各司其职,又互相烘托,既不扰清雅,又夺人眼球,新鲜脱俗,独具艺术感染力。

红彩描金云龙碗

红彩描金云龙碗

上图为宣统款红彩描金云龙碗,此碗造形规整、秀美。口微敞、斜腹、圈足窄细。通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4.8厘米。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制作精细,新瓷与旧瓷的特征兼有。烧结瓷化度较高,用手滑摸其口部,而有清越声响。扣其声若铜金属音响,具有近代瓷之特征。通体所施白色釉地稀薄、匀净、洁白。腹外壁所绘纹饰为红彩描金二龙戏珠图。绘工细腻,其色明艳,只是稍欠光泽。灵芝祥云飘动中,一行龙张牙舞爪奋力追戏一火珠,而前方另一行龙则于行进中右前爪把持一火珠回首顾盼。两颗火珠皆为描金绘制,光泽富丽,其色夺目,四周喷吐熊熊燃烧之火舌。双龙皆为圆眼、耸眉、如意形鼻。龙身强健,四肢粗壮有力,趾节苍劲,五爪犀利。双角、毛发飘逸。龙纹为斜格网纹中点染麟片。进底部饰红彩弦纹一道。画面装饰技法简练,一气呵成,节奏感强烈,突出了主题的雄浑气势。既表现出苍莽天穹蛟龙戏珠的壮观景象,同时又描绘了二龙的动态,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底部款识为红釉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无圈拦。字体方正,书写规整,笔路圆润有力,排列有致,发色明艳。

清代宣统朝虽仅短短三年,却烧制相当数量,并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官窑瓷器。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期的瓷器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耿宝昌先生概指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宣统朝虽历时较短,可景德镇御窑依然延续光绪时期传统瓷器的烧造风貌并有所进步,所烧制的御瓷颇为精良,宣统御器工艺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纯净,彩饰工整。宣统瓷器虽然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质选料上乘,胎体较薄,但胎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叩击能发出清悦的金属声。却更加精美。宣统时期官窑器的纹饰也基本承袭前朝传统图样,但比光绪朝描画精致,彩绘细腻。宣统官窑瓷器有“大清宣统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无圈栏楷款,也有红彩、赭彩、墨彩篆款。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浓鲜亮且不晕散。民窑款识常署干支纪年款和图记款,书写比较草率。。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清朝瓷器上的龙纹变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时期,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咀绘成猪咀,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瓷器上的“香山九老”


隐山遁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给自然山水风光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相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七十岁以上友人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相会结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歌舞弹唱,并为每人写真画像。此举彰显诗人尊老敬老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会昌九老”。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会那年74岁,而最长者李元爽136岁。有关香山九老的题材,从唐开始就非常兴盛,在瓷器、画卷、雕件上都多有体现,使得这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能够较好地继承下来。

广西博物馆藏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图1),就是其中一件代表器物。此器体型硕大,高71.8、口径20.5、底径23.3厘米。画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为文人墨客姿态。有的在苍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诗作画,有的站在松柏下畅谈,有的抱琴弹奏,有的对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或侍候笔墨,或聆听长者论道。图绘以石径和松柏为主线,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加以点缀,远处瀑布飞流,仙雾缭绕,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

拍卖市场上,香山九老题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这件中国嘉德2012年3月份拍卖的明崇祯青花香山九老图笔筒(图2)。笔筒高23.7厘米,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形成双层台阶状底足,此为转变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胎体坚实,釉色柔和,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胎体,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画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为背景,描绘九位高士于林中文会雅集,其中四人围坐于案前对弈观棋,其余五人闲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箫、或击板,或抚琴、或弹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尽现于其中。林间桌前还有四童子弯眉笑目,斟酒持巾,从旁伴侍。从画中人物数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绘故事正是“香山九老图”。该器当时的成交价格89.7万元,价值斐然。在2017年北京翰海四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光绪浅绛彩香山九老瓷板(图3),也曾留下43.7万元的成交数据。该瓷板画面上,只见绿阴笼罩的崖壁一隅,九老面容和蔼地聚在一起观赏一幅八卦图,言谈交流间,尽显畅快舒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