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建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

建窑瓷器鉴别 黑釉瓷器鉴别 宋代定窑黑釉瓷器鉴别要点

2021-01-25

建窑瓷器鉴别。

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建窑黑釉瓷特征及收藏价格


在众多黑釉瓷里,建窑黑釉瓷的名号可谓震耳发聩。尤其是正处于发展繁荣、成熟时期的宋代建窑作品,往往在拍卖市场上展现出非常令人惊喜的一面。2016年,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上拍出了一件南宋-建窑兔毫茶盏,最终获价584万元整。而同年底由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在海外秋拍上拍出的一件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盌,更是以1170万的成交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些拍出高价的宋代建窑瓷器,一会儿是兔毫,一会儿是油滴天目,它们属于建窑黑釉瓷中的什么品种,又为何能拍出如此高价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建窑。建窑,创烧于唐代,中心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建窑以烧黑釉瓷著称,在宋代时烧造情况尤为繁盛,技艺相当纯熟。当时,建窑虽不在五大名窑之列,但其精品多有进贡内廷。北宋皇帝徽宗就曾经赞美建窑黑釉瓷,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代建窑所产的黑釉瓷,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其他器型瓷器。其中,由于宋代斗茶风尚,建窑烧制的茶盏最多,亦最负盛名。建窑黑釉瓷所用的釉,是一种含铁量高的高温结晶釉,在1300℃以上的窑火中,釉质产生独一无二的变化,形成各种釉色。以这些釉色特征来看,宋代建窑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瓷器,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类。

①黑釉曜变盏:所谓曜变,是从日语化用而来,指的是一种高温下一次烧成的耀斑。曜变釉色的特点,是在黑色釉面中自然浮现着大小相近但不规则圆形斑点。这些斑点以群落的形式分布,并且周围有红、绿、蓝等彩色光晕,在阳光照射下,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黑釉曜变盏是宋代建窑黑釉瓷中最珍贵的品种。

②黑釉油滴盏:在古代又称鹧鸪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征就是在黑釉面之中,出现斑点状纹路,如同鹧鸪鸟胸部羽毛般的黑底白斑,也像水面上的油滴,多见银白色,偶见金黄色或蓝色。油滴建盏在日本称为油滴天目盏,被奉为国宝,而完整的油滴盏在我国境内却很少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③黑釉兔毫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斑纹呈丝状,如细密顺滑的兔毫,故名。宋代建盏中兔毫的形态比较多样,斑纹的长短,粗细,弯直和疏密等都没有特定情况。同时,兔毫也有颜色差异,其中以黄褐色最多见,另有金色、银色两种。

④纯色黑釉瓷:这种建窑黑釉瓷,釉色纯黑或者泛青,釉面没有特殊斑纹,属于民间日用瓷。就收藏来说,这种纯色黑釉瓷一般价格都不高。

带有特殊斑纹的宋代建窑黑釉瓷,都是因特殊的含铁结晶釉在高温下窑变产生的。一方面,这种窑变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控制的,且成品率极低;另一方面,每一只带斑纹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此,宋代黑釉建盏才能在众多黑釉瓷中脱颖而出。

黑建


宋代福建建阳窑系生产的黑瓷,主要产品是茶盏。建窑黑釉茶盏简称“建盏”。建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窑,北宋时始烧黑釉瓷,南宋达到高峰、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以后停烧。建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建阳水吉镇池中、后井附近。建窑黑瓷主要着色剂为氧化铁和氧化锰,尤其是氧化锰的含量高,接近1%,呈色纯黑光亮。建窑黑釉中还含有少量的氧化铜、氧化络、氧化钴等其他着色剂。不同配方的黑釉烧成温度和气氛略有不同,釉色机理的形成也有所不同。有的釉面上形成丝丝银灰或黄褐色纹理,叫作“兔毫斑”;有的显现形似油滴的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称为“鹧鸪斑”,后代又称“油滴釉”。有的在釉面上由细结晶组成斑点,斑点周围呈现蓝色光晕,并随观察方向的改变而产生光晕的变化,日本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还有的釉面为纯黑色。这些釉色同属一个体系,即均以铁作呈色剂,同为结晶釉。其区别在于釉中着色剂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不同,因此结晶形成的机理不同。建盏大部分为敛口斜壁,深腹、小圈足底,口薄腹底厚,造型小巧。有的出土器物底部印有“供御”、“进盏”款,是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茶碗。宋代饮茶之风很盛。饮法是把事先制好的干硬的茶饼碾碎,罗细、在盏中调和,再将沸水滴滴点注,同时用茶筅击搅,使茶汤泛出白沫。比赛点茶的游戏叫“斗茶”或“茗战”,以汤在白沫持久为上,而先在茶盏上沾染水痕为负。黑盏观茶沫、验水痕最为适宜。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的就是点茶宜用建窑兔毫盏。建盏除了釉色的优势,其胎体粗厚、略带气孔,也对保持盏内水温有利。因此建盏成为皇帝认可的首选茶具。宋代全国上下风靡斗茶,为满足需要,各地兴起不少专门仿烧黑釉茶盏的瓷窑,如江西吉安永和窑、河北定窑、山西临汾窑和广东、广东、浙江诸窑。这些民窑的黑釉茶盏,在当时也深受喜爱。宋、元时期建窑黑釉瓷作为商品被输往国外,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区都有发现。我国已失传的曜变天目盏,目前在日本还珍藏数件,它的传世为研究建窑和建窑黑釉瓷提供了重要资料。

讲述宋代建窑


我国十大明窑之一,中心窑场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建阳市古称建州,古窑以州冠名,乃称“建窑”。

建窑黑釉盏因“斗茶”而生。冯先铭先生言:“定窑的黑釉色黑如漆,而胎土洁白,徽宗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一定要用建窑兔毫盏呢?这是因为定窑胎薄,薄则茶易凉,凉则水痕易退,这对‘斗茶’要求来说是不适合的”......历史造就了建窑器。

古瓷器釉饰分为两大类:自然釉和人为装饰釉。建窑的曜变、油滴、兔毫、鹧鸪斑、铁锈斑等完全为器物入窑燃烧时自然形成,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窑中意外变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入窑一色,出窑千种,人们根本无法 预测甲器物为兔毫或乙器物为油滴,这是大自然愧赠给人类的艺术佳作......

建窑自然釉色主要有五:曜变最为稀罕名贵,油滴仅次于曜变,其次为兔毫,再为杂色釉,杂色釉中又以鹧鸪斑釉为魁。

曜变:最早出现这一名词的是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禅林小歌》一书的记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中国出现曜变名词是明万历间(1573~1619年)谢肇淛的《五杂俎》载:“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一人,活取其血祭之,故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血祭故无复曜变。”叶哲民先生指出:“曜变”一词最早出现于《五杂俎》,故曾凡先生所说:“建窑之中‘曜变’一词却来源于日本,是反以国外文献为依据而议论纷纷莫知所云,未免有数典忘祖之憾。”“曜”在我国虽较早出现,如“七曜”(日月与五星之合称)等,但不见用于陶瓷命名。日本文献《能阿相传集》也记载:“曜变,天下稀有物也,釉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也”。又据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中,足利将军与朋友们对其所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见下图)( 日本著古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教授所著《天目》一书中给曜变作出了这样的定义:“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曜变盏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仅见4例,均藏日本,我国未见,建窑遗址几乎不见碎片,仅见一、二片也并不完全相同。

油滴:不见我国文献记载,还是《禅林小歌》的记载:“油滴、曜变、建鳖、胡盏、汤盏、幅州盏、天目”;日本古籍《满济准后日记》、《荫凉轩日录》等也有:“油滴、银建盏、古建盏、御建盏”等。16世纪前期《君台观左右帐记》将油滴列入“第二重宝,五千疋”的价值。油滴属建窑名品,在黑色釉面上有无数大小不一的结晶斑点凸现,色如黄金者称金油滴,色如银灰者为银油滴,因酷似夏夜天空中闪现的繁星,故日本人也称之为“星建盏”。(磁州窑类型油滴盘)

叶哲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油滴之物在河南、山西窑址也时有发现,最近发掘磁州窑址出土残器内也有发现。以定窑在当时技艺之精……窑址所出油滴瓷片足以为证”.古代黑瓷中的油滴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窑器中亦有发现,但均不及建窑盏之杰出。

毫:我国文献、诗词、歌赋多有赞誉,如“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蔡襄《试茶》)、“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黄庭坚《信中远去相访且至今岁新茗》)、“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黄庭坚《西江月·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等。何谓兔毫盏,即盏内外釉面凸现出细密而不同色彩的条纹,状如兔毛,因而得名。建盏中以兔毫纹产量最大,因此兔毫盏也是建盏的代名词,它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毫色又可分为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白兔毫、红兔毫、黄(褐)兔毫)等。这里需要强调,金兔毫闪发金光,为兔毫盏中最罕见名贵品种,仅建窑有发现,它不同于黄、褐兔毫(无金属光泽);银兔毫是仅次于金兔毫珍稀品种,也不同于灰、白兔毫,银兔毫银光耀眼弦目,灰、白兔毫亦无金属光泽;蓝兔毫、白兔毫也较少见,最多的是褐、黄、灰白色兔毫。除建窑外,福建省福清市东张窑及南平市茶阳窑的兔毫纹也不错,东张窑目前已发现银兔毫及蓝、白、红兔毫等。茶阳窑黑釉很少有兔毫纹,但偶而碰上一件兔毫碗却异常艳丽多彩) ))。江西吉州窑亦有兔毫纹,但与建窑兔毫明显不同:建窑兔毫纹为结晶所致,吉州窑兔毫纹为二次施乳浊釉的杰作(不透明、少光泽),人为色彩。

乌黑(绀黑):关于它的定义不少,似是而非。谢道华曰:“‘绀黑’一词在宋代蔡襄《茶录》中已有记载:‘建安所造绀黑,纹如兔毫’,这是建窑中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面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窑的釉色多属此类……”宋代文献记载,如“建安所造绀黑,纹如兔毫”(蔡襄《茶录》)、“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赵佶《大观茶论》)等,均为一句完整语句,不能断章取义,整句话的意思为:建盏釉色绀黑或青黑,釉面分布丝状兔毫,毫纹长而清晰者为好.所指为兔毫盏,这些都应归入兔毫类。乌(绀)黑釉是指以黑色为基调的,无毫纹之素黑釉),大致可分乌黑、青黑、紫黑、蓝黑、褐黑等无兔毫或隐若可见,但较少、较短兔毫的碗(盏)。

杂色釉:凡有别于以上四种釉色纹饰者(指一次施釉装饰),均可视为杂色釉,釉色主要有褐、灰褐、灰黄、黄褐、酱绿、淡黄、乳浊白、橘皮、灰白、豆青、青绿、茶末)、朱红、绛红、柿红、紫银、紫红等,也有部分类似毫变,因五颜六色的品种较多,但每种数量又不多,故最好的也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将它全部归于“杂色”之列。这些杂色釉的产品里也有很多名品,如鹧鸪斑.茶叶末、柿红釉.孔雀斑.)豆绿、彩虹纹等,极具研究价值,拍卖成交价也超过一般兔毫.因杂色釉较少,物以稀为贵。

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鹧鸪斑:鹧鸪斑因酷似鹧鸪鸟胸前羽毛色而得名。鹧鸪斑最为罕见,也最名贵。目前完整的出土或传世鹧鸪斑,仅见三例:东京静嘉堂文库和华盛顿Freer美术馆各藏一件;另一件藏国内广东,应为“异毫”类鹧鸪斑,更加名贵.这三件均为窑中燃烧自然天成。宋人早已感叹此种异毫器:“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难得之”。鹧鸪斑盏足底一般刻有“供御”二字,作为御用贡品,可谓罕中之罕。)其实,鹧鸪斑早在北宋开宝三年以前陶穀《清异录》中即有圮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鹧鸪鸟给人最明显而突出的印象是身上白色、赭黄色圆斑点特征,也就是说,"凡带白色、赭黄色圆斑点者均可称之为鹧鸪斑"! 当然,没见过建窑发掘出真正的鹧鸪斑盏以前,这个问题争论由来已久,不仅国内有争论,日本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类似鹧鸪胸毛的白色圆斑才是鹧鸪斑”;另一派认为“与鹧鸪鸟背部紫赤色条纹相似,也是鹧鸪斑盏的一种”。而1988年鹧鸪斑出土实物标本(图)终被曾凡先生发现后(并发表了《建盏的新发现》一文),得到了1992年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们的一致共识,确定下来。陈显求教授见后高兴地说:“这就是鹧鸪斑!国内外学者们争论多年了,对此问题现在解决了。”)古代对于鹧鸪斑的赞誉很多,如“建安瓷碗鹧鸪斑”(黄庭坚)、“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僧惠洪)、“鹧鸪碗面云萦宇,兔毫瓯心雪作泓”(陈蹇叔)、“研膏溅乳汤,金缕鹧鸪斑”(黄山谷)、“或有点点鹧鸪斑,亦有毵毵兔毫茁”(蒋蘅)......2002年拍出1239万港元的定窑“黑釉鹧鸪斑碗”应为黄褐色鹧鸪斑碗。

异毫(或称毫变、俗称西瓜皮,有学者称“铁锈斑”):异毫)不同于铁锈斑。叶文程、林忠干合著的《建窑瓷鉴定与鉴赏》称:“异毫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毫毛状的花纹,不同于通常兔毫;二是花纹呈色与常见的呈色不同;三是数量极少。”政和二年(1112年)《宣和遗事》有关于异毫的记载:“徽宗为蔡京举行宫宴,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饮之。”有人考证为“建溪毫盏”。

铁锈斑: 是宋建窑系瓷色之一种,福建宋代许多窑均生产,量大质优实用器。实物见福建赤土窑铁锈斑器))。铁锈斑作为瓷装饰极大丰富了建窑系黑釉瓷的品种与延伸了建窑系黑釉瓷的文化内涵。

感悟建瓷-宋代建阳黑釉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名窑辈出,垂名千古。建窑是我国著名古窑之一,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旧建安)一带,以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村的芦花坪为中心。该地在晚唐五代开始烧造瓷器,宋代黑釉瓷冠绝一时,元代衰落。

岁月沧桑,昔时成就辉煌的闽北地区小村镇,今日杂草荒野,遗留我们的是众多的古窑址。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工作者几次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1981年,根据出土标本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和测试,取得了结论。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考古发掘和出土物的不断发现,从我集藏三百多件建瓷来看,仍有许多新资料和新发现。为弘扬光大,举办展览和选辑出版,我从前贤们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建瓷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祈望专家、学者们多多赐教。

一 建安的历史地理沿革与特产

福建还未设省、县之前,三国时,为建安郡所辖,原来的郡治在闽县(今福州),到了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至建安(今建瓯);宋代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又析建安而置瓯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将两县合并而置建瓯县。水吉原来是建瓯县的一个集镇,1940年改县,1956年撤县,划归建阳管辖(1993年武夷山割出设市)。

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产大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富裕。虽有五代、十国纷争的矛盾,但是各地割据政权之后,为保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便得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发。特别是南方的瓷业和茶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

宋代闽北建安最著名的有建窑黑釉瓷和北苑贡茶,为世所珍,流芳千古。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晚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之后,统一山河。福建的瓷业也在已有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窑场林立,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究其原因,瓷业和茶文化融合关系密切。唐五代的饮茶风尚继续盛行,宋代饮茶在继承唐代“重在品其味”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技趣性斗茶。斗茶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五代时始于福建建安。及宋,建安北苑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产茶区。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初,朝廷开始派专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贡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茶饼,自此有了“龙凤团茶”。北宋中,斗茶风播北方,加之蔡襄、宋徽宗等人著文宣扬,一时成为文人士大夫及民间的崇尚和雅好。

宋苏轼曾有咏茶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去年,笔者到水吉窑址调查,顺游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武夷山。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环峰,奇形怪状七十二洞穴,突兀壮观九十九岩,错落有致一百零八处景点,这就是巍峨秀丽的武夷山。在“采天地之大气,夺日月之精华”的历史文化名山中,有一处位于“四曲溪南的御茶园”,今虽杂草丛生,但有一种思古幽情的遥想。依今仅存的三株“大红袍”,总采收仅有415克,其价值为30万元,是当今茶文化的精萃。关于御茶园,我过去曾见几件建阳描金黑釉盏,其绘图是闽北建安之丹山碧水的御茶园,并配有山名寺庙及诗文等。另外有“北苑先春”、“点茶龙团”、“玉泉仙掌”、“寿山福海”等。由于价值昂贵,惜未全收藏。据文献史料的记载证实,闽北建安北苑为官营茶园,生产北苑贡茶。

蔡襄在《茶录》里讲,斗茶先斗色,宋人尚白茶,黑釉盏与茶汤形成鲜明反差,适于“斗试”。由于这一原因,闽北建安的建窑大量生产黑釉茶盏,建窑黑釉盏(南宋日本来华僧人从天目山带回建盏名之“天目”的誉称,现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普遍受到当时所珍爱。建窑茶盏除了当地众多窑口烧造之外,还有本省的各地窑场烧造,形成建窑系;为适应国外大量需求,在全国各地有三分之一的瓷业窑口相继仿烧黑釉茶盏;仍至日本也仿烧。

二 建瓷的特点及成就与影响

黑釉瓷与青瓷同时出现于东汉时期,宋代是黑釉瓷的黄金时代。建窑瓷器,主要生产一种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的小碗,俗称“建盏”。建盏胎骨灰黑,造型凝重,朴实大方,釉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闪现赤褐色,银灰色,青蓝色等的放射状花纹,分别称为金兔毫、银兔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此外还有油滴釉(曜变天目、鹧鸪斑)、酱褐色、龟裂釉等;还有装饰工艺的黑釉白斑、黑釉褐斑等,斑纹清晰,奇特自然。建瓷利用氧化铁的结晶,烧造出变幻莫测、瑰丽多姿的窑变纹釉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制品,反映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先进水平,展现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光彩。宋代建盏是当时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时代风尚。许多文献记载推崇备至,赞颂建盏。如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艺术品味超卓的宋徽宗赵佶爱好茶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极大。现存有“供御”、“进琖”、“官皿”等铭款的建盏就是当时的贡品。又如宋代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写:“伯父君谟尝得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作蛱蝶状,熟视若生动,每宝惜之。” 君谟即书法宋四家之一察襄,他十八岁举进士第一,官至吏部侍郎。这可以证明窑变建盏已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珍玩的宝物,日本把所藏的"曜变天目茶盏"视之为国宝。现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台湾等地的鉴藏家都有珍藏建瓷。自此可见,建瓷是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华,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高贵的艺术成就,永葆着深远的影响。

三 现代科学对建瓷的新研究

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建瓷进行现代科学新研究,根据福建省博物馆所提供的和其所采集的大量标本,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他们选出了金兔毫、银兔毫、鹧鸪斑、黑釉等具有代表性的十余种标本,对其胎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兔毫釉的工艺基础、显微结构和花纹形成的机理。结论是"毫纹表面呈晶膜或亚微Fe2O3微晶,其下面则有液相分离结构。所谓“液相分离结构”,就是“某一均匀的高温溶体,在特定的物理化学平衡条件下会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液相。其中某一相以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连续的液相中。” 在含铁的瓷釉中,孤立小液滴往往富铁,有时会发生聚结或者析晶,如果发生在釉面就可能形成各种艺术形象,称之为“分相呈色机理”。这种机理的形成,“多半是P2O5在起着促进作用。” 这种磷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含Fe2O3釉料的分相作用,另一方面会提高Fe2O3在釉中的溶解度”,从而形成变化无穷而美妙的兔毫纹。运用这种科学技术,是当前研究古陶瓷的一种新发展,它大大地推进了建瓷与其它瓷器的研究工作。

兔毫釉的化学成分特点是AI2O3含量高,达20.59%,SiO2 58.66%,Fe2O3 3.22%,CaO 6.85%,并有较多的MnO和P2O5。胎的化学成分特点是AI2O3含量低,有23.06%,SiO2 62.86%,Fe2O3 9.24%,CaO 0.08%,并且含较少的K2O。由于建瓷含铁量特高,又耐高温烧制不变形,所以被陶瓷界称为真为的“金属陶瓷”。

四 择要简介具代表性及珍稀的品种

兔毫釉,建窑瓷品以烧制兔毫纹为主,预测效果也比较稳定。它利用釉料中含CaO、K2O等较多,提高了釉层溶解与流动,冷却时析出晶体,从而形成了放射状的兔毫纹。金兔毫产量较大,如图七号银扣金兔毫盏。另外还有银兔毫、玉毫、异毫等等。金兔毫釉烧成温度在1330±20℃,如果温度增至约1350±20℃时(或以上),兔毫釉又可形成酱色釉,如图三十号、柿红釉图二十号、紫金釉、砂金釉图三十一号等。

油滴釉,是建窑瓷器的特殊品种之一。如图十五号,在这种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钢)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10mm(据孙建兴先生说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油滴结晶体),小者则如针尖。由于过去没有发现建窑油滴标本,从山西临汾油滴特定标本的测试可知,油滴中的晶体主要是粒状和块状的赤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并聚集成放射状结晶斑,油滴之间的玻璃体中有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团状辉石晶体、石英残粒以及少量赤铁矿与磁铁矿的小单晶,但其数量比油滴中要少得多,据电子探针测定,油滴中铁元素含量比周围玻璃体约高10倍,烧成温度约为1280±20℃,如果温度(一方面)控制不当,就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山西油滴斑点较小(最大的1.5mm)而密集,呈色较为单一,但银光闪烁;建窑油滴斑点较大(最大达10mm),两者虽同是窑变纹釉,但建窑所含微量元素不同,所以建窑油滴烧成后呈色丰富多彩。油滴釉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首先需要高温粘度较低的釉料,促进高温流动;而且釉层较厚,有利于晶体的形成及产生晶斑的效果;由于烧成温度范围很窄(约10-20℃),所以保温时间的长短决定着晶体的大小。现代油滴仿品,除了固有的含水量高铁元素等等外,可以加入或增加氧化锌、氧化钾、氧化钴等金属氧化物,以利于烧成和得到美丽的结晶。油滴釉烧成温度较低,如果温度稍为增高,即变成红釉滴,如图十四号,另外也可能烧成银兔毫和禾芒纹等,如图十号。又再增高温度(或过烧)即成酱褐釉。

结晶冰花纹釉盏,图七号,此盏呈现多棱形块状晶体(最大纵长达31mm,横长为14mm),呈异形放射状排列,闪烁磷光,斑斓多姿。应是含不同的微量元素着色剂促进而成,可以说是奇妙的“变色釉”。“冰花盏”与日本“曜变盏”所含化学成分和晶体呈色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日本的油滴结晶呈现圆形连串状疏朗分布;冰花结晶呈现异形块状密集分布。古人有“六出冰花”之说,故名(此盏是世界罕见的唯一珍品)。

虫化纹盏,图二十八号,此盏花纹呈椭圆形连珠状,几何形分布排列,本是蟑螂爬进窑内产卵粘附于茶盏,卵块经千年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形成此纹,故名。

波涛纹黑釉盏,图十六号左,此盏窑变形成大海波浪,在黑釉瓷的宁静本底中,呈现江河波涛汹涌的景观。妙趣横生。

龟裂纹茶盏,图十八号右,此盏釉面光润,釉层呈乳浊状,形成龟背纹样。由于釉药没有垂流,碗外壁至足部釉层较薄,可能含AI2O3较多,CaO、K2O较少等。而且利用胎釉收缩率与膨胀系数的关系而烧成的。

银星盏,图三十二号,此盏釉肥流动少,釉面呈现棕眼,在漆黑的釉面上呈现密集的银白色星状点,感光银星闪烁,可谓珍贵。

青黑色盏,图十二号,此盏釉色漆黑润泽,毫纹细密而流畅,是较为罕见的佳作。青黑色盏,制作烧造较为严格,首先釉药配制要恰当,烧造温度大约1300±20℃,通过保温釉面析晶,迅速降温,才能出现玉毫条达。用这种方也能烧造出青蓝色放射状花纹,如图十二号左。

铁红釉盏,图二十一号,此盏釉嫩泛红色,好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颊,美不胜收。它含有少量CuO,但要归为Fe2O3的呈色。

草灰釉盏,图十一号,此画釉面绀黑如漆,细观呈现幽暗条状放射纹,条纹晶体同釉面相差甚微。是所含草木灰(K2O)较多,烧制时釉面析晶较早,釉的流动性大,因而形成了带装饰艺术的黑釉盏,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底蕴。

黑釉白斑,图二十七号,它是利用减少铁元素或碱金属元素等的釉料,高温一次烧成的乳白斑。在漆黑的釉面上涂蘸点状装饰,白釉与黑釉互相溶合渗透烧成,形成了“近墨者独白”的效果,独具匠心。这种乳白斑象羊脂白玉似的釉色,也是建窑首创。在黑釉上装饰乳白釉斑点一次高温交溶烧成的制品,烧造十分不容易;现在的仿品不能达到这一点,只能用二次烧成。在90年代,陈显求先生获得一片黑釉白斑标本,欣喜之际,即命名为真正的“鹧鸪斑”。书法宋四家黄山谷的诗:“研膏溅浮,金缕鹧鸪斑。” 大略是指乳白釉装饰。吉州窑也有发现乳白釉装饰。我的几件展品中,有乳白釉装饰的菊花纹(或莲花纹)、梅花纹以及均匀点状纹。陶榖《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由此鹧鸪斑又是建窑独有佳作。《清异录》刊于宋初,建盏由此受到精于点试茶家的珍视。宋世,社会审美已非常崇尚窑化之斑纹,油滴釉有烧成似鹧鸪胸腹状的花纹,鹧鸪斑归为油滴釉品种,但且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黑釉褐斑,图十七号,此盏利用氧化铁装饰菊片纹(或莲片纹),在黑釉面上呈现出灿烂闪光的褐色放射状花纹,点画细腻工整,花斑随着釉层的流动,显示了自然美观,繁华锦秀。

建窑从北宋初期即开始生产黑釉瓷。一说可能从唐五代就已生产黑釉瓷,因日本发现"显德"(公元954-960年)年款的黑釉盏。福建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兔毫盏,碗底刻"雍熙"(宋太宗984-987年)二字,另外从资料上也有看到“至道”(宋太宗995-997年)、“明道”(宋仁宗1023-1032年)等纪年字样。我的展品也有许多刻“供御”印、“进琖”铭款的茶盏和瓷片,还有一件印“官皿”二字铭款(图三十三号右),带铭款的茶盏造型端庄稳重、美观大方,显示出官窑造型艺术。这些宫廷用器表明,建窑是为宋皇室烧造御用器的名窑之一,建盏在朝廷广为使用和钦赐臣僚。另外,由于宋代崇尚“斗茶”而风靡朝野,所以建盏需求量特别大,除了生产宫廷用器之外,还有生产民用与外销商品,也成为当地民间手工艺经济的主要产业。展品有许多姓氏和数目字的铭款,代表私家作品或主人定烧以及规格等。

五 收藏感悟与鉴定方法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收藏古旧,是精神财富的寄托,具有深远的意义。古物类别繁多,各自尚好,我性好收藏古代茶具,自90年代后期开始,执着集藏建盏,现有近二百件(精选展品),其中罕见珍品很多,品种齐全,形成系列。我偏爱建盏,也许是在喧哗的都市里,自然会追求黑釉瓷的沉静美,或许是深受传统茶文化的熏陶,故对历代茶具情有独钟。过去十年来,我走遍大江南北,在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场、双休日市场、跳蚤市场、天光墟和文化消闲市场以至古窑址,都曾留下我的足迹,在这过程中,可谓“五味尽尝,七情有之。”

近年来,瓷器收藏备受赝品的充斥,建盏也毫不例外。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言:“近年,建盏的赝品已可乱真。” 鉴于当前赝品泛滥,鱼目混珠,扰乱视听,下面几点鉴定建盏方法公诸于同好,以为抛砖引玉。

建瓷的赝品,从胎釉上都与真品较为相似,由于采用原料(含加入元素)都与真品的相同,所以测试胎釉化学成分也是基本一致的,烧成花纹也大同小异。但从外观特征上细细观察,赝品不管是怎么奥秘,都要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原料内因通过“火的艺术”,出现在表面的外因),这主要是古今的制作工艺、窑炉结构不同,使真、赝品有所区别。过去使用人工轮制,龙窑烧造,时间长,温度高;现在使用电动轮制,电炉烧造,时间短,温度低。仿品胎与造型显得工整而呆滞,真品修胎草率有力、活泼自然。仿品釉较稚嫩,“火性”也未退,用酸(HF)轻度腐蚀或磨光作旧,釉面肯定出现“柔涩”,而真品则“刚润”。从釉面的质感观察是效果最好的外观鉴定方法,也是鉴定古陶瓷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再说深入鉴定,是多学科的综合素质,互相借鉴,触类旁通;并且依靠现代科学检测“三位一体”。

六 后语

作为古陶瓷鉴藏家,收藏、鉴赏、研究、弘扬是一个整体。为弘扬中国古陶瓷文化,我很荣幸地得到广州博物馆的特别邀请,也是作为广州博物馆之友的义务,举办《詹培森先生藏宋代建窑黑釉瓷展》和出版《茶苑珍秀·黑瓷瑰宝》一书。本文得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先生、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导师刘有延先生斧正,在此特表感谢。

建窑瓷器文化内涵深奥,是次以近二百件展品展出和有代表性的展品选辑出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并且共同推进研究,发扬光大。在此,我也借此机会向收藏界的朋友们、博物馆领导和对本次展出与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


怎么鉴别宋代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

建盏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为产地在宋建宁府瓯宁县,所以称之为是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根据文献资料,在当时有很多诗句来描述建盏,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

1、造型。宋代建盏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敛口以及撇口的。宋代建盏的造型大多是口大足小,在距离口沿的一厘米的地方有一道向内凸起的圆棱,在外壁靠近足的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没有施釉的,而口沿上面的釉绝大多数都是沈黄褐色的,并且釉水是上面施得薄而下面施得厚的。

建盏虽然有大、中、小一共三种形状,但是比较常见的是中型,其次是小型,大型的建盏非常难得一见,因此一旦发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建盏的造型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的、敦厚的,它的线条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大方,然后赏心悦目。

仿品的建盏从外观上来是有一点过于规整了,让人感觉到不是那么自然,并且就尺寸而言也要比宋代建盏大一些,缺少了宋代建盏的灵巧。

2、胎体。制作宋代建盏的胎土是选择富含有铁质的瓷土,盏壁大约厚为0.2至0.8厘米,将建盏拿在手里会明显地感觉到非常沉。

在宋代,建盏的加工与现代相比比较落后,所以在胎土中时常会看到一些没有能够完全被粉碎的比较大的颗粒,显得有一点粗糙。

宋代建盏的胎色是紫褐色的,又粗又坚硬,并且还可以看到修胎时所遗留下来的棱角的痕迹。

仿品的建盏不论从加工手法还是工具配料来说都和宋代建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制作出来的建盏会显得比较细腻、整齐、橙色比较淡,也没有沉重的感觉。

3、釉。宋代建盏有独特的挂釉现象,用手摸口沿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毛糙并且扎手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表面上有一些坑坑洼洼的痕迹。

宋代建窑曜变


曜,光耀、明亮。曜变意为闪闪发亮。黑釉瓷曜变是指釉色黑里发亮,深、浅、蓝相互混杂布满其间。

中国流散到日本的4只天目曜变器,分别被东京静嘉堂文库、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镰仓大佛次郎私人收藏馆收藏。

在日本,这4只曜变天目瓷器保藏在巨型保险箱内,每7年才开放展览一次。

对于曜变的形成机理,日本学者山崎一雄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曜变的蓝色辉光不是釉的颜色,但可能是缘于釉上存在的一层薄膜。由于薄膜导致光的干涉产生蓝色辉光。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①由于硅(Si)的偏析,在釉面形成一层几千A到1微米厚的薄膜。②薄膜与釉的本体分别为亚稳分相与不稳分相,从而形成结构上的界面反射界面,③釉色曜变的光学原理是薄膜干涉。④影响曜变天目釉形成的工艺因素主要是釉的组成、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厚度和冷却速度等。

日本奈良市高分子科学家安藤坚率先仿制出6只曜变天目碗。

轻工部陶研所近年也仿制了曜变天目。仿制釉所用原料大多出自景德镇地区。

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


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宋代建盏怎么辨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宋代哥窑瓷辨识


南宋哥窑青瓷葵瓣型盘(底面)

华夏收藏网讯哥窑瓷,是青瓷的一种。最迟从元代起,哥窑已被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然而,这只是从文献意义对哥窑的一个定位。从传世和出土的情况来看,也确见有实物留存。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哥窑的确切窑址至今尚未找到,或者说尚未被确认。一种说法是在龙泉大窑附近的溪口一带;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的凤凰山一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对龙泉的大窑一带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些有开片的黑胎青瓷器。从而,引出两种意见:有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说的哥窑瓷,即所谓“琉田哥窑”;也有人说,这种制黑胎用的紫金土系由杭州运来,所做的应是仿官窑之作,而非哥瓷,哥瓷应是另有生产之处。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官哥不分”之说。这种争议,一直到现在也未有定论。对于哥窑的产生,也有种种传说,流传最广的即所谓章生一、章生二的哥、弟两窑之说。仔细推敲,这种种传说,均有附会之嫌,不足为信。总之,对于哥窑的发生,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不管哥窑的窑址尚待确认,还是哥窑的发生尚待研究,世间留存了不少宋代哥瓷以及后世仿宋哥瓷的实物,这却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重要的还不是前者,而是如何准确地去识别它的问题。

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几个方面去进行鉴别。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流落到民间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因此,在收藏哥窑瓷上,千万要克服侥幸的拣漏思想,因为,在一般的收藏品市场几乎可以说是无漏可拣的。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掺有紫金土,胎色较深,烧成后底部露胎处接近铁色,是为“铁足”。口部因釉水向下流淌,釉薄处就露出紫色胎色,是为“紫口”。实际状况是,“紫口铁足”并非每一件实物都是十分典型的,有的紫口明显一些,有的就不那么明显。至于“铁足”的颜色也不是一律的深紫灰色,由于胎质的配比不一样,从传世哥瓷上看到的胎色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灰色等多种。相比而言,传世宋哥瓷的胎壁稍厚,龙泉哥瓷的胎壁稍薄,胎质稍粗,胎色有灰白和黑灰等几种(亦有说龙泉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仿品的“紫口铁足”常用色料人工涂出,仔细观察可见与天然烧成不同。哥瓷用匣钵装烧,有用支钉,也有用垫饼或垫圈垫烧。

哥瓷两面上釉,一般都要上三到四道釉,因此瓷釉较厚,瓷釉的厚度常常要超过胎壁。由于胎釉的胀缩系数不一,釉面就产生开片,这是人工有意为之的结果。哥瓷釉面的开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因窑内作用加上人工染色,形成深色的大纹线中有褐黄色的小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又叫“文武片”。这是哥瓷区别于其他窑的一个重要特征。开片颜色,有深黑色的,也有黄色、褐色和鳝血色等多种。开片大小也有不同,大而疏的称“牛毛纹”,细小如珠的叫“鱼子纹”,大小参差错落的称“百圾碎”,此外还有“柳叶纹”等。从传世的实物来看,哥窑瓷器多小开片,如“鱼子纹”、“百圾碎”等,而同期的官窑瓷则多大而疏的“牛毛纹”开片。哥瓷的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多种。鉴识哥瓷从釉面方面主要要看3点:一、釉质细腻,有玉质感,釉面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龙泉哥窑玻化程度稍高,也不到完全通透的程度),泛出一种似人面微汗的油光,也称酥油光,这种光色是仿品所无法达到的。真品器物敲之无悦耳的金石声,而是似破碎的“卟卟”声。二、器身上多有缩釉之处,底部尤甚。因缩釉而留下的棕眼状如螃蟹爬过一般,俗称“蟹爪纹”。三、由于施釉厚,道数多,难免有厚薄,有色差,故烧成后易产生窑变现象。以上3点,在鉴识哥瓷时,须重点察看,仔细辨别。

哥窑瓷装饰比较简单,一般没有纹饰,少数器物出现鱼耳和贯耳的装饰。造型大多仿照古代青铜器。有少量创新品种,也符合宋代制瓷的造型特征。一般器形较小,未见大器,因此,若遇大器,须谨慎。

仿哥瓷器从元代起就有了。到明清两代官方则大量仿造。元末明初就出现了米色釉的仿哥釉产品。明代仿品显得浑厚沉静,清代仿品则较为浮华亮丽,清器内还可见拉坯的旋痕,现代新仿则没有。明清时因是官方仿造,地点在景德镇,产品质量讲究。民国后到现代,到处都仿,质量就很成问题,容易鉴别。因此,如遇明清仿品,尤其是写上当朝款识的,质优者也是很值得收藏的。一般来说,仿品胎色偏白,现代新仿的胎质较差;仿品釉面过于透亮,有贼光,也有做成亚光的,但缺乏灵气,无法做出酥油光来;仿品开片并非自然形成,系人工填色而就,仿品的“铁足”也系涂上黑褐色釉而做出,仔细看,容易识别;仿品手感常非轻即重,这是仿造者技术水平的关系,掌握不了真品的分寸;也有的仿造者在器物上涂上油污作旧,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建窑黑釉瓷怎么辨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建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