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建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黑建

黑建

建窑瓷器鉴别 黑釉瓷器鉴别 古代黑花瓷器

2020-08-18

建窑瓷器鉴别。

宋代福建建阳窑系生产的黑瓷,主要产品是茶盏。建窑黑釉茶盏简称“建盏”。建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窑,北宋时始烧黑釉瓷,南宋达到高峰、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以后停烧。建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建阳水吉镇池中、后井附近。建窑黑瓷主要着色剂为氧化铁和氧化锰,尤其是氧化锰的含量高,接近1%,呈色纯黑光亮。建窑黑釉中还含有少量的氧化铜、氧化络、氧化钴等其他着色剂。不同配方的黑釉烧成温度和气氛略有不同,釉色机理的形成也有所不同。有的釉面上形成丝丝银灰或黄褐色纹理,叫作“兔毫斑”;有的显现形似油滴的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称为“鹧鸪斑”,后代又称“油滴釉”。有的在釉面上由细结晶组成斑点,斑点周围呈现蓝色光晕,并随观察方向的改变而产生光晕的变化,日本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还有的釉面为纯黑色。这些釉色同属一个体系,即均以铁作呈色剂,同为结晶釉。其区别在于釉中着色剂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不同,因此结晶形成的机理不同。建盏大部分为敛口斜壁,深腹、小圈足底,口薄腹底厚,造型小巧。有的出土器物底部印有“供御”、“进盏”款,是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茶碗。宋代饮茶之风很盛。饮法是把事先制好的干硬的茶饼碾碎,罗细、在盏中调和,再将沸水滴滴点注,同时用茶筅击搅,使茶汤泛出白沫。比赛点茶的游戏叫“斗茶”或“茗战”,以汤在白沫持久为上,而先在茶盏上沾染水痕为负。黑盏观茶沫、验水痕最为适宜。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的就是点茶宜用建窑兔毫盏。建盏除了釉色的优势,其胎体粗厚、略带气孔,也对保持盏内水温有利。因此建盏成为皇帝认可的首选茶具。宋代全国上下风靡斗茶,为满足需要,各地兴起不少专门仿烧黑釉茶盏的瓷窑,如江西吉安永和窑、河北定窑、山西临汾窑和广东、广东、浙江诸窑。这些民窑的黑釉茶盏,在当时也深受喜爱。宋、元时期建窑黑釉瓷作为商品被输往国外,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区都有发现。我国已失传的曜变天目盏,目前在日本还珍藏数件,它的传世为研究建窑和建窑黑釉瓷提供了重要资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感悟建瓷-宋代建阳黑釉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名窑辈出,垂名千古。建窑是我国著名古窑之一,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旧建安)一带,以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村的芦花坪为中心。该地在晚唐五代开始烧造瓷器,宋代黑釉瓷冠绝一时,元代衰落。

岁月沧桑,昔时成就辉煌的闽北地区小村镇,今日杂草荒野,遗留我们的是众多的古窑址。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工作者几次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1981年,根据出土标本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和测试,取得了结论。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考古发掘和出土物的不断发现,从我集藏三百多件建瓷来看,仍有许多新资料和新发现。为弘扬光大,举办展览和选辑出版,我从前贤们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建瓷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祈望专家、学者们多多赐教。

一 建安的历史地理沿革与特产

福建还未设省、县之前,三国时,为建安郡所辖,原来的郡治在闽县(今福州),到了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至建安(今建瓯);宋代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又析建安而置瓯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将两县合并而置建瓯县。水吉原来是建瓯县的一个集镇,1940年改县,1956年撤县,划归建阳管辖(1993年武夷山割出设市)。

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产大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富裕。虽有五代、十国纷争的矛盾,但是各地割据政权之后,为保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便得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发。特别是南方的瓷业和茶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

宋代闽北建安最著名的有建窑黑釉瓷和北苑贡茶,为世所珍,流芳千古。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晚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之后,统一山河。福建的瓷业也在已有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窑场林立,可谓达到了鼎盛时期。究其原因,瓷业和茶文化融合关系密切。唐五代的饮茶风尚继续盛行,宋代饮茶在继承唐代“重在品其味”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技趣性斗茶。斗茶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五代时始于福建建安。及宋,建安北苑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产茶区。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初,朝廷开始派专使到建安北苑督造贡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茶饼,自此有了“龙凤团茶”。北宋中,斗茶风播北方,加之蔡襄、宋徽宗等人著文宣扬,一时成为文人士大夫及民间的崇尚和雅好。

宋苏轼曾有咏茶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去年,笔者到水吉窑址调查,顺游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武夷山。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环峰,奇形怪状七十二洞穴,突兀壮观九十九岩,错落有致一百零八处景点,这就是巍峨秀丽的武夷山。在“采天地之大气,夺日月之精华”的历史文化名山中,有一处位于“四曲溪南的御茶园”,今虽杂草丛生,但有一种思古幽情的遥想。依今仅存的三株“大红袍”,总采收仅有415克,其价值为30万元,是当今茶文化的精萃。关于御茶园,我过去曾见几件建阳描金黑釉盏,其绘图是闽北建安之丹山碧水的御茶园,并配有山名寺庙及诗文等。另外有“北苑先春”、“点茶龙团”、“玉泉仙掌”、“寿山福海”等。由于价值昂贵,惜未全收藏。据文献史料的记载证实,闽北建安北苑为官营茶园,生产北苑贡茶。

蔡襄在《茶录》里讲,斗茶先斗色,宋人尚白茶,黑釉盏与茶汤形成鲜明反差,适于“斗试”。由于这一原因,闽北建安的建窑大量生产黑釉茶盏,建窑黑釉盏(南宋日本来华僧人从天目山带回建盏名之“天目”的誉称,现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普遍受到当时所珍爱。建窑茶盏除了当地众多窑口烧造之外,还有本省的各地窑场烧造,形成建窑系;为适应国外大量需求,在全国各地有三分之一的瓷业窑口相继仿烧黑釉茶盏;仍至日本也仿烧。

二 建瓷的特点及成就与影响

黑釉瓷与青瓷同时出现于东汉时期,宋代是黑釉瓷的黄金时代。建窑瓷器,主要生产一种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的小碗,俗称“建盏”。建盏胎骨灰黑,造型凝重,朴实大方,釉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闪现赤褐色,银灰色,青蓝色等的放射状花纹,分别称为金兔毫、银兔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此外还有油滴釉(曜变天目、鹧鸪斑)、酱褐色、龟裂釉等;还有装饰工艺的黑釉白斑、黑釉褐斑等,斑纹清晰,奇特自然。建瓷利用氧化铁的结晶,烧造出变幻莫测、瑰丽多姿的窑变纹釉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制品,反映了宋代制瓷工艺的先进水平,展现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光彩。宋代建盏是当时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时代风尚。许多文献记载推崇备至,赞颂建盏。如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艺术品味超卓的宋徽宗赵佶爱好茶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极大。现存有“供御”、“进琖”、“官皿”等铭款的建盏就是当时的贡品。又如宋代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写:“伯父君谟尝得茶瓯十,兔毫四散,其中凝作蛱蝶状,熟视若生动,每宝惜之。” 君谟即书法宋四家之一察襄,他十八岁举进士第一,官至吏部侍郎。这可以证明窑变建盏已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珍玩的宝物,日本把所藏的"曜变天目茶盏"视之为国宝。现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台湾等地的鉴藏家都有珍藏建瓷。自此可见,建瓷是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华,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高贵的艺术成就,永葆着深远的影响。

三 现代科学对建瓷的新研究

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建瓷进行现代科学新研究,根据福建省博物馆所提供的和其所采集的大量标本,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他们选出了金兔毫、银兔毫、鹧鸪斑、黑釉等具有代表性的十余种标本,对其胎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兔毫釉的工艺基础、显微结构和花纹形成的机理。结论是"毫纹表面呈晶膜或亚微Fe2O3微晶,其下面则有液相分离结构。所谓“液相分离结构”,就是“某一均匀的高温溶体,在特定的物理化学平衡条件下会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液相。其中某一相以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连续的液相中。” 在含铁的瓷釉中,孤立小液滴往往富铁,有时会发生聚结或者析晶,如果发生在釉面就可能形成各种艺术形象,称之为“分相呈色机理”。这种机理的形成,“多半是P2O5在起着促进作用。” 这种磷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含Fe2O3釉料的分相作用,另一方面会提高Fe2O3在釉中的溶解度”,从而形成变化无穷而美妙的兔毫纹。运用这种科学技术,是当前研究古陶瓷的一种新发展,它大大地推进了建瓷与其它瓷器的研究工作。

兔毫釉的化学成分特点是AI2O3含量高,达20.59%,SiO2 58.66%,Fe2O3 3.22%,CaO 6.85%,并有较多的MnO和P2O5。胎的化学成分特点是AI2O3含量低,有23.06%,SiO2 62.86%,Fe2O3 9.24%,CaO 0.08%,并且含较少的K2O。由于建瓷含铁量特高,又耐高温烧制不变形,所以被陶瓷界称为真为的“金属陶瓷”。

四 择要简介具代表性及珍稀的品种

兔毫釉,建窑瓷品以烧制兔毫纹为主,预测效果也比较稳定。它利用釉料中含CaO、K2O等较多,提高了釉层溶解与流动,冷却时析出晶体,从而形成了放射状的兔毫纹。金兔毫产量较大,如图七号银扣金兔毫盏。另外还有银兔毫、玉毫、异毫等等。金兔毫釉烧成温度在1330±20℃,如果温度增至约1350±20℃时(或以上),兔毫釉又可形成酱色釉,如图三十号、柿红釉图二十号、紫金釉、砂金釉图三十一号等。

油滴釉,是建窑瓷器的特殊品种之一。如图十五号,在这种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钢)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10mm(据孙建兴先生说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油滴结晶体),小者则如针尖。由于过去没有发现建窑油滴标本,从山西临汾油滴特定标本的测试可知,油滴中的晶体主要是粒状和块状的赤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并聚集成放射状结晶斑,油滴之间的玻璃体中有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团状辉石晶体、石英残粒以及少量赤铁矿与磁铁矿的小单晶,但其数量比油滴中要少得多,据电子探针测定,油滴中铁元素含量比周围玻璃体约高10倍,烧成温度约为1280±20℃,如果温度(一方面)控制不当,就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山西油滴斑点较小(最大的1.5mm)而密集,呈色较为单一,但银光闪烁;建窑油滴斑点较大(最大达10mm),两者虽同是窑变纹釉,但建窑所含微量元素不同,所以建窑油滴烧成后呈色丰富多彩。油滴釉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首先需要高温粘度较低的釉料,促进高温流动;而且釉层较厚,有利于晶体的形成及产生晶斑的效果;由于烧成温度范围很窄(约10-20℃),所以保温时间的长短决定着晶体的大小。现代油滴仿品,除了固有的含水量高铁元素等等外,可以加入或增加氧化锌、氧化钾、氧化钴等金属氧化物,以利于烧成和得到美丽的结晶。油滴釉烧成温度较低,如果温度稍为增高,即变成红釉滴,如图十四号,另外也可能烧成银兔毫和禾芒纹等,如图十号。又再增高温度(或过烧)即成酱褐釉。

结晶冰花纹釉盏,图七号,此盏呈现多棱形块状晶体(最大纵长达31mm,横长为14mm),呈异形放射状排列,闪烁磷光,斑斓多姿。应是含不同的微量元素着色剂促进而成,可以说是奇妙的“变色釉”。“冰花盏”与日本“曜变盏”所含化学成分和晶体呈色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日本的油滴结晶呈现圆形连串状疏朗分布;冰花结晶呈现异形块状密集分布。古人有“六出冰花”之说,故名(此盏是世界罕见的唯一珍品)。

虫化纹盏,图二十八号,此盏花纹呈椭圆形连珠状,几何形分布排列,本是蟑螂爬进窑内产卵粘附于茶盏,卵块经千年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形成此纹,故名。

波涛纹黑釉盏,图十六号左,此盏窑变形成大海波浪,在黑釉瓷的宁静本底中,呈现江河波涛汹涌的景观。妙趣横生。

龟裂纹茶盏,图十八号右,此盏釉面光润,釉层呈乳浊状,形成龟背纹样。由于釉药没有垂流,碗外壁至足部釉层较薄,可能含AI2O3较多,CaO、K2O较少等。而且利用胎釉收缩率与膨胀系数的关系而烧成的。

银星盏,图三十二号,此盏釉肥流动少,釉面呈现棕眼,在漆黑的釉面上呈现密集的银白色星状点,感光银星闪烁,可谓珍贵。

青黑色盏,图十二号,此盏釉色漆黑润泽,毫纹细密而流畅,是较为罕见的佳作。青黑色盏,制作烧造较为严格,首先釉药配制要恰当,烧造温度大约1300±20℃,通过保温釉面析晶,迅速降温,才能出现玉毫条达。用这种方也能烧造出青蓝色放射状花纹,如图十二号左。

铁红釉盏,图二十一号,此盏釉嫩泛红色,好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颊,美不胜收。它含有少量CuO,但要归为Fe2O3的呈色。

草灰釉盏,图十一号,此画釉面绀黑如漆,细观呈现幽暗条状放射纹,条纹晶体同釉面相差甚微。是所含草木灰(K2O)较多,烧制时釉面析晶较早,釉的流动性大,因而形成了带装饰艺术的黑釉盏,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底蕴。

黑釉白斑,图二十七号,它是利用减少铁元素或碱金属元素等的釉料,高温一次烧成的乳白斑。在漆黑的釉面上涂蘸点状装饰,白釉与黑釉互相溶合渗透烧成,形成了“近墨者独白”的效果,独具匠心。这种乳白斑象羊脂白玉似的釉色,也是建窑首创。在黑釉上装饰乳白釉斑点一次高温交溶烧成的制品,烧造十分不容易;现在的仿品不能达到这一点,只能用二次烧成。在90年代,陈显求先生获得一片黑釉白斑标本,欣喜之际,即命名为真正的“鹧鸪斑”。书法宋四家黄山谷的诗:“研膏溅浮,金缕鹧鸪斑。” 大略是指乳白釉装饰。吉州窑也有发现乳白釉装饰。我的几件展品中,有乳白釉装饰的菊花纹(或莲花纹)、梅花纹以及均匀点状纹。陶榖《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由此鹧鸪斑又是建窑独有佳作。《清异录》刊于宋初,建盏由此受到精于点试茶家的珍视。宋世,社会审美已非常崇尚窑化之斑纹,油滴釉有烧成似鹧鸪胸腹状的花纹,鹧鸪斑归为油滴釉品种,但且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黑釉褐斑,图十七号,此盏利用氧化铁装饰菊片纹(或莲片纹),在黑釉面上呈现出灿烂闪光的褐色放射状花纹,点画细腻工整,花斑随着釉层的流动,显示了自然美观,繁华锦秀。

建窑从北宋初期即开始生产黑釉瓷。一说可能从唐五代就已生产黑釉瓷,因日本发现"显德"(公元954-960年)年款的黑釉盏。福建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兔毫盏,碗底刻"雍熙"(宋太宗984-987年)二字,另外从资料上也有看到“至道”(宋太宗995-997年)、“明道”(宋仁宗1023-1032年)等纪年字样。我的展品也有许多刻“供御”印、“进琖”铭款的茶盏和瓷片,还有一件印“官皿”二字铭款(图三十三号右),带铭款的茶盏造型端庄稳重、美观大方,显示出官窑造型艺术。这些宫廷用器表明,建窑是为宋皇室烧造御用器的名窑之一,建盏在朝廷广为使用和钦赐臣僚。另外,由于宋代崇尚“斗茶”而风靡朝野,所以建盏需求量特别大,除了生产宫廷用器之外,还有生产民用与外销商品,也成为当地民间手工艺经济的主要产业。展品有许多姓氏和数目字的铭款,代表私家作品或主人定烧以及规格等。

五 收藏感悟与鉴定方法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收藏古旧,是精神财富的寄托,具有深远的意义。古物类别繁多,各自尚好,我性好收藏古代茶具,自90年代后期开始,执着集藏建盏,现有近二百件(精选展品),其中罕见珍品很多,品种齐全,形成系列。我偏爱建盏,也许是在喧哗的都市里,自然会追求黑釉瓷的沉静美,或许是深受传统茶文化的熏陶,故对历代茶具情有独钟。过去十年来,我走遍大江南北,在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场、双休日市场、跳蚤市场、天光墟和文化消闲市场以至古窑址,都曾留下我的足迹,在这过程中,可谓“五味尽尝,七情有之。”

近年来,瓷器收藏备受赝品的充斥,建盏也毫不例外。正如耿宝昌先生所言:“近年,建盏的赝品已可乱真。” 鉴于当前赝品泛滥,鱼目混珠,扰乱视听,下面几点鉴定建盏方法公诸于同好,以为抛砖引玉。

建瓷的赝品,从胎釉上都与真品较为相似,由于采用原料(含加入元素)都与真品的相同,所以测试胎釉化学成分也是基本一致的,烧成花纹也大同小异。但从外观特征上细细观察,赝品不管是怎么奥秘,都要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原料内因通过“火的艺术”,出现在表面的外因),这主要是古今的制作工艺、窑炉结构不同,使真、赝品有所区别。过去使用人工轮制,龙窑烧造,时间长,温度高;现在使用电动轮制,电炉烧造,时间短,温度低。仿品胎与造型显得工整而呆滞,真品修胎草率有力、活泼自然。仿品釉较稚嫩,“火性”也未退,用酸(HF)轻度腐蚀或磨光作旧,釉面肯定出现“柔涩”,而真品则“刚润”。从釉面的质感观察是效果最好的外观鉴定方法,也是鉴定古陶瓷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再说深入鉴定,是多学科的综合素质,互相借鉴,触类旁通;并且依靠现代科学检测“三位一体”。

六 后语

作为古陶瓷鉴藏家,收藏、鉴赏、研究、弘扬是一个整体。为弘扬中国古陶瓷文化,我很荣幸地得到广州博物馆的特别邀请,也是作为广州博物馆之友的义务,举办《詹培森先生藏宋代建窑黑釉瓷展》和出版《茶苑珍秀·黑瓷瑰宝》一书。本文得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先生、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导师刘有延先生斧正,在此特表感谢。

建窑瓷器文化内涵深奥,是次以近二百件展品展出和有代表性的展品选辑出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并且共同推进研究,发扬光大。在此,我也借此机会向收藏界的朋友们、博物馆领导和对本次展出与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怎么鉴别宋代建窑黑釉瓷器?


怎么鉴别宋代建窑黑釉瓷器?

在习惯上,人们把福建地区生产的瓷器,都称之为建窑瓷。在建瓷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建黑”和“建白”两种瓷器。前面说过,“建白”指的是明代德化窑的白釉瓷器;而“建黑”,就是指宋元建阳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建阳在宋时属建州管辖,故称建窑,或称建阳窑、乌泥窑。这是狭义的“建窑”概念。建阳窑始建于晚唐,至两宋达于顶盛,到元代就逐渐衰落。其实,所谓建窑黑釉瓷,建阳水吉镇一带是它的主要窑场,除此,在宋元时期,同在福建的崇安、松溪、光泽、泰宁、建宁等地也都在烧造。唯宋代时,建阳窑烧造的黑釉茶盏无论数量或质量,均位居第一,著称于世。建窑也因此而跻身于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建窑除黑釉瓷外,也生产青釉、白釉、褐釉等其他瓷品。此文主要讲一下对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辨识要领。

在宋代时,饮用的白茶是通过半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膏饼。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盏,沏入初沸的开水,水面即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宋人认为,泡沫越多,则茶叶就越好。文人好事,遂以斗茶来比试取乐。于是,斗茶之风骤起,后来从民间又传入皇室,皇室、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乐。在这种情况下黑釉茶盏便应运而生。因白茶入黑盏最便于观色。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一度成为皇室斗茶的专用茶盏。其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盏、油滴盏、窑变釉花盏等更是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这些贡品中,部分茶盏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琖(盏)”字样的,便是当年准备进贡的贡品的见证。据已故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考据认为: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兔毫盏。

黑釉盏,在当时不是只有建窑一家在烧,比它创烧略晚的吉州窑也在烧。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在品种上,吉州窑要远比建窑丰富。建窑的主要产品是兔毫、油滴、曜变和鹧鸪斑釉花盏等几种,而吉州窑除了这几种以外,尚有玳瑁斑、木叶纹、玳皮釉、虎皮釉、彩绘纹、洒彩纹、剪纸贴花等多种。但是,据当地资深研究专家近期研究发现,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的产品。一是自然窑变类。产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柿色、乌金盏等多种;二是人工装饰类。从装饰材料看,有氧化铁装饰、乳白釉装饰、草木灰装饰、描金银装饰等四种;从装饰方法看,有点装饰、线装饰、图案装饰、文字装饰等四种。因此,说吉州窑品种要远比建窑多的说法,看来需要深入研究。那么,如何区别吉州窑和建窑瓷,我以为,主要还是要看它的胎色和胎质。建窑用的是乌泥胎,胎色黑灰或紫黑,胎质较紧密厚实,沉着无光;而吉州窑胎质较疏松,界于瓷陶之间。胎色主要是米黄和土红两种。

建窑的胎体都是厚重坚致。其底为浅玉环圈足,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可见旋坯纹。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因釉厚垂挂,在黑釉盏的外面下方,常可看到因釉水流动而凝聚成的滴珠状的釉块。

下面主要以兔毫盏为例,说一下辨识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一些要领。

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

宋代建窑黑釉瓷特征及收藏价格


在众多黑釉瓷里,建窑黑釉瓷的名号可谓震耳发聩。尤其是正处于发展繁荣、成熟时期的宋代建窑作品,往往在拍卖市场上展现出非常令人惊喜的一面。2016年,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上拍出了一件南宋-建窑兔毫茶盏,最终获价584万元整。而同年底由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在海外秋拍上拍出的一件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盌,更是以1170万的成交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些拍出高价的宋代建窑瓷器,一会儿是兔毫,一会儿是油滴天目,它们属于建窑黑釉瓷中的什么品种,又为何能拍出如此高价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建窑。建窑,创烧于唐代,中心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建窑以烧黑釉瓷著称,在宋代时烧造情况尤为繁盛,技艺相当纯熟。当时,建窑虽不在五大名窑之列,但其精品多有进贡内廷。北宋皇帝徽宗就曾经赞美建窑黑釉瓷,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代建窑所产的黑釉瓷,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其他器型瓷器。其中,由于宋代斗茶风尚,建窑烧制的茶盏最多,亦最负盛名。建窑黑釉瓷所用的釉,是一种含铁量高的高温结晶釉,在1300℃以上的窑火中,釉质产生独一无二的变化,形成各种釉色。以这些釉色特征来看,宋代建窑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瓷器,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类。

①黑釉曜变盏:所谓曜变,是从日语化用而来,指的是一种高温下一次烧成的耀斑。曜变釉色的特点,是在黑色釉面中自然浮现着大小相近但不规则圆形斑点。这些斑点以群落的形式分布,并且周围有红、绿、蓝等彩色光晕,在阳光照射下,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黑釉曜变盏是宋代建窑黑釉瓷中最珍贵的品种。

②黑釉油滴盏:在古代又称鹧鸪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征就是在黑釉面之中,出现斑点状纹路,如同鹧鸪鸟胸部羽毛般的黑底白斑,也像水面上的油滴,多见银白色,偶见金黄色或蓝色。油滴建盏在日本称为油滴天目盏,被奉为国宝,而完整的油滴盏在我国境内却很少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③黑釉兔毫盏:这种釉色,最大的特点就是斑纹呈丝状,如细密顺滑的兔毫,故名。宋代建盏中兔毫的形态比较多样,斑纹的长短,粗细,弯直和疏密等都没有特定情况。同时,兔毫也有颜色差异,其中以黄褐色最多见,另有金色、银色两种。

④纯色黑釉瓷:这种建窑黑釉瓷,釉色纯黑或者泛青,釉面没有特殊斑纹,属于民间日用瓷。就收藏来说,这种纯色黑釉瓷一般价格都不高。

带有特殊斑纹的宋代建窑黑釉瓷,都是因特殊的含铁结晶釉在高温下窑变产生的。一方面,这种窑变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控制的,且成品率极低;另一方面,每一只带斑纹的建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此,宋代黑釉建盏才能在众多黑釉瓷中脱颖而出。

深邃如夜空之瞳—建窑黑釉的魅力


最早知道用“天目”来形容建窑黑瓷,是因为来浙江的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僧侣回国时把带回的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称为“天目”。此后,“天目”一词逐渐演变为黑釉瓷的代称。

后来对建窑黑釉的了解增多,不由得惊叹世事的机缘巧合与汉字艺术之精妙,一个偶得的代称,用来形容黑釉独特的艺术风格,竟是那么贴切!黑釉茶碗黑色的底色不正如夜空般深邃,点点亮光似满天繁星,而四射的亮纹于整盏一起构成一个瞳孔——深邃、神秘,如同无尽的夜空之上凝视你的苍穹之眼——这不正是建窑摄人心魄的魅力么。

建窑之兴起,源于两宋时期福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以及海外贸易的大发展,当时福建与海外的交流十分频繁,建盏也随着一艘艘商船远渡重洋,传播中华文化艺术。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甚深,其中福建在宋后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输出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可是有谁能想到这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的源头只是一个宁静的小城?

现在的建阳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层峦叠嶂环绕,两条溪流穿城而过,满城娇艳欲滴的青翠;一个广场、一个公园、一座电影院,满城的安静;一个只停几分钟的小火车站,这里是自成一体的世界,和外界交流不多。

但两宋的建阳并不寂寞。两宋时期,传统的文明重心——中原在战火中满目疮痍,继两晋“衣冠南渡”和唐代“永嘉南奔”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和经济南移开始了,而这一次的规模远胜前代。武夷山脉如同温暖的臂膀,它保护下的福建成了身心疲惫的移民们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各地迁来的文人墨客,乐医百工开启了福建最繁盛的时代。“忆昔瓯越险远之地,今为东南全盛之邦。”是宋人张守描绘当时福建的诗句。史载宋代福建有县学、州学56所,书院75所,还有数以百计的书堂遍布城乡;宋代福建进士多达7038人,占全国进士总数35093人的五分之一;宋代宰相共134人,福建籍宰相有18人,居全国第三位;被《宋史》收入的福建名人多达179人,居全国之冠。

建窑发端于此人文荟萃、百业兴盛之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艺术之可贵在于其风格的独特,建窑的魅力也在于它和其他名窑的迥然不同。建窑产品以兔毫纹碗盏为多,因胎土含铁量高,胎骨极厚重坚硬,敲之有清脆悦耳,声如金石。黑釉是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当釉中的含铁量高达8%-10%时,烧成的釉色便呈黑色了,釉色黑而滋润,光泽,釉面有白色小疵点。器内外釉里所见细长的兔毫纹是因为兔毫盏胎中的含铁量高达9%,在高温下,胎中部分铁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高温烧造时,釉层流动,铁质流成条纹状,在冷却时就会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兔毫了。建窑除了“兔毫”,还有“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繁多品种,这些极具实用和装饰价值的建盏影响并形成了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的建窑系。

青瓷的神韵是它的温润莹洁“类玉似冰”和“天人合一”;青花之美,长在其花纹绘制之精妙细腻;彩瓷之美胜在它色泽的花团锦簇;而建窑的黑釉的独特魅力应该就是它独特的用料和工艺所营造的这种神秘和深邃吧。

苏轼有词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当时,在“斗茶”风行的宋代,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在朝堂上街坊间用建盏品评茶叶的高下;而在书院孜孜不倦的讲学著述的朱熹,流连烟花巷末的才子词人柳永,伴随他们的一定也是家乡的建盏吧。

“建窑建盏”和“建阳建盏”有什么不同?


“建窑建盏”和“建阳建盏”有什么不同?

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以产黑瓷而著称。两宋时期,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江西的吉州窑,以及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瓷窑,形成了以建窑产的黑瓷成为建盏。

建盏于元中后期趋于落后,明代停烧,至今已停烧600多年。到了1979年9月,**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成功烧制出了仿宋建盏。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建盏知名度和价格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收藏市场对建盏的需求增多,各地仿冒者趋利而为,一些不合格的次品以低廉价格流入市场,给建盏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损坏了建盏的声誉。为传承建盏工艺,保证建窑建盏的质量特色,打击各种盗用品牌的违法行为,2012年和2013年,建阳市启动申报“建阳建盏”国家地理保护商标和国家证明商标的工作,拟对建盏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和资源做出界定,并申请“建阳建盏”作为今后使用的商标。以区别外地生产的非建盏产品。

建盏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建窑建盏特征及价格


建窑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在以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早在北宋时期宋徽宗先生就曾说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展现出皇室的重视程度。“玉胎水盂”烧制成功代表着建窑地方性乡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提升至宫廷之风的高贵韵味,将釉的原料、制作工艺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出建窑风格最美的韵味,成为中国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足以展现它的魅力。

一、建窑工艺特色

从建窑的工艺特色上来看,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且黑釉盏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它的产品类型上看,有盏、碗、盘、碟还兼烧制了壶、灯、炉、梅瓶等,丰富多样。

从它的釉色胎质上看,使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做胎,胎体较为厚重且呈现为黑灰色、紫黑色,胎质虽粗糙但是非常的坚硬,露胎之处颜色暗沉无光、从釉质上看,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的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

从它的造型上看,因为造型多样,形式也需要更加的多样化,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的形式,刀法也是非常的自然,虽然有垂流和窑变的现象,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外观呈现。

二 、建窑烧制特征

从建窑烧制瓷器的特征上看,以黑胎色、胎体厚重而闻名,但这恰好给建窑的瓷器贴上了鲜明的标签。

胎体厚重坚硬,胎色呈紫黑,不易氧化;釉色黑但是光润感较高,瓷器的内外都施加的釉,使其更加的相互映衬,流淌的兔毫纹,呈现出浓淡深浅、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现象,釉面呈现出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较为的多样且在其太阳光下,其黑色的釉面会呈现出闪烁的金红色光点,这也是建窑瓷器的特色。

建窑瓷器以碗盏较大,造型如同漏斗般的形状,分为敞口和合口两种,敞口较多,底为浅玉环圈足还有旋胚环圈足,甚至有些器物的底足部,还刻有“进王戋、供御”铭文的刻撰,是朝廷上等的贡品的标志。

由于宋朝斗茶风的盛行,主要烧制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在其器底刻上“进盏”等字样,则是由建窑烧制而出。建窑烧制出的瓷器含铁量较高,使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最为其胎,其胎色深黑且较为的坚硬,“铁胎”这一次正是来形容它而出,内外均施加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正是建窑瓷器的特征,也是多年发展的根基。

黑釉奇观


色彩是一种绚丽的视觉语言,把黑色运用到陶瓷上,是很早以前的事。宋代的陶匠凭着聪明才智,利用火的力量,铁的结晶,釉的流动,在黑色的釉面上烧出各种美妙奇特的色彩,收到流光溢彩的装饰效果,一直为后人珍爱,建窑黑釉瓷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简单明快的造型

根据科学测定,建窑胎中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较高,烧制后表现为砂粒多,胎色黑、灰黑、紫黑,少量褐黄色。这批藏品胎体共同特点是砂粒粗糙,疏松多孔,厚实坚硬,叩之声脆。器物加工上薄下厚过渡自然,底部最厚,圈足浅,足壁垂直,可见明显的轮旋拉胚痕,修胎流畅自然。器型古拙质朴,简单明快,以茶盏为主(图一),还有个别的大碗、钵、缸、梅瓶(图二)、灯盏(图三),种类不多,可能与其胎体粗厚,不宜生产其它日用品有关。

二、天然绚丽的釉色

单一的黑釉素净,易造成单调与乏味,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窑黑釉瓷,不以华丽的彩绘和优美的雕饰取悦于人,而是以天然绚丽的黑釉争胜。建窑釉药属铁系结晶釉类,着色剂中含铁量高,在高温中,铁质发生胶合作用并浮现在黑釉表面,冷却时发生晶化,出现奇特的结晶斑,因胎土、釉药、温度有差异,泛出青、蓝、赤、紫等色,放射出点点光辉,晕彩眩目,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美丽的色彩是偶然的窑变所得,非人为的意志左右,因而在当时已十分名贵。这批藏品浑厚凝重,内满釉,内底聚釉成厚层,外壁下部露胎,底垂釉成珠状,釉层上薄下厚。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亦不尽相同,颜色上淡下浓,出现不同的色阶,因而找不到一件相同釉色的瓷器。按釉色可分为兔毫釉、油滴釉、黑色釉、多色釉。

1、纹理自然的兔毫釉

这类釉色占多数,在黑色或褐色的釉地上,细密均匀地并排垂流着的丝状条纹,既像兔子身上的毫毛,又似雨丝,呈现出黄褐、银白、灰、青蓝等绮丽多变的色彩。根据毫纹的颜色,又有“金兔毫”、“银兔毫”、“灰兔毫”、“蓝兔毫”等别称,毫纹或迷蒙或清晰,连绵不断地覆盖在器壁上,成为建窑最富特色的产品(图四—八)。

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美丽的兔毫纹博得众多文人墨客的吟诵,黄庭坚“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杨万里“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形象地赞美了兔毫盏。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沿釉层薄,遮盖不住粗糙的胎砂,这是由于正置仰烧时,釉汁在高温下逐渐向下流,釉的流动使盏口几乎失釉露胎而呈褐色,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的盏口镶上铜边或银边,使兔毫盏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2、如赤如银的油滴釉

油滴釉是宋代的特色釉种之一,以建窑的最佳。油滴釉是在黑釉面上闪现赤色或银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可达几毫米,小的仅针尖大小,俗称“金油滴”“银油滴”,这是铁结晶呈油滴状的表现。赤色的小圆点满器密集,大小均匀,似汤面上飘浮的辣椒油点。残片中有一滴油滴釉,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油滴,直径竟达1厘米;也有呈赤灰色金属光泽,本来这种颜色在黑色底上,易被黑色掩盖,但由于油滴密布,变成喧宾夺主,充满天成之趣,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斑点与黑色的界线清晰,每个斑点都是一个光滑的亮点反射出银光,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釉滴的光泽也起着强弱的变化。油滴斑主要是由一层微米级尺寸的磁铁矿多晶沿釉表面分布,形成一个强烈反射光线的镜面。

3、深沉明亮的黑色釉

黑色釉又称绀黑釉,古籍谓“黑建”、“色黑而滋润”。胎体砂粒特大,呈色特黑,釉汁乌黑漆亮几可照人,流釉均匀,口沿釉层薄,外壁在流釉的终端取釉成圈,少见垂珠状,盏内底积釉厚呈色深状。所谓建窑黑色釉,并非一点杂质也没有,釉中的铁结晶在高温下或多或少地要表现出来,它是相对其它釉色而言,黑色成份高呈色纯而已。

4、七彩纷呈的多色釉

陶瓷是火的艺术,烧成是陶瓷生产中最后的一个关键性工序,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工序,烧成温度、冷却方法、火的气氛及其浓度,对呈色尤为重要。多色釉与上面几种釉的主要化学成份基本相同,但少量或微量的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铬等含量不同,对色调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次要成份含量的多寡、胎釉的厚薄、釉熔的粘度、烧成的温度、器物在窑中摆放的位置等有差异,呈色就不尽相同。烧造过程复杂的变化,把黑釉表面异化出各种颜色,成为七彩缤纷的多色釉。这批藏品的多色釉大致分为结晶冰花纹釉、灰白釉、酱色釉、芝麻花釉、青黑釉等。

建窑黑釉除自然的釉变外,还有氧化铁、描金、乳白釉等人工装饰。

氧化铁装饰:是在施好的黑釉上用氧化铁做着色剂绘画纹饰,氧化铁呈褐色,黑褐两种冷色的搭配,使黑色明度上升,取得色调和谐的艺术效果,给人沉着、统一的印象。黑褐相间自然垂流,釉汁流到盏内底改变流动方向,双色呈旋向相间积聚于盏底,像斑驳虎皮,妙趣横生。有的呈线条状或斑点状,两色横向相间,黑釉与褐斑交融为波浪纹,富有动感。(图九)恰似在褐色地上用浑融的浓墨毫无拘束地绘出舒展的菊瓣,组成一朵盛开的菊花,满布全器,生机勃勃。

金彩装饰:金是贵重金属,以经济价值论,有显赫的意思,作为装饰材料,有美好的含义。金色与各种颜色都容易配合,产生光辉灿烂的效果。我国很早就会用金来装饰陶瓷,四川曾出土用漆粘铁金的唐墓兽,宋代除建窑外,定窑、吉州窑等也运用描金装饰,这是在烧好的黑瓷上描金,再以低温烧成,只是因时间长金彩易氧化脱落(图十),但仍留下金彩的痕迹。梅花、竹叶从盏内底斜出,迎风摇曳,线条遒劲挺拔,大片的竹叶,怒放的梅花,争奇斗艳,布局上因器构图,随着盏形下密上疏,简洁明快,在黑釉中隐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图十一)仿兔毫纹,细长的线条参差有序,呈光芒状由内底向腹壁放射,充满韵律感,为黑釉增辉添色。(图十二)内壁绘兔毫纹地上开光四个,内分别草书“北苑先春”,方形的开光突破了线条纵向排列的单一局面,使图案富于变化,主次鲜明,雅素大方。金彩给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之美感,可想当时描金盏的身价是不菲的。

乳白釉装饰:当时由于油滴釉产量少需求大,为满足市场需要,用乳白釉装饰法仿油滴釉的效果,在黑釉上用笔蘸乳白釉点成卵状斑,两次上釉一次烧成,白斑突现在黑釉上(图十三)。可看到有规律地中间密点,四周疏点,黑色的明度最低,白色的明度最高,这两种明度处于两极的颜色互相配合,形成强烈的对比,黑白分明,粗犷洒脱,别有意趣。中间的盏为烧生。

有趣的是,有的盏壁上出现浅色的弹簧纹,呈相对状或品字状排列(图十四),据介绍是盏长期埋藏在废窑中,被虫子附壁产卵而留下的痕迹,经过长时间的侵蚀,这些痕迹已渗到釉中。这本是瑕疵,却因此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后天形成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它无意中为建窑盏的装饰增添了天然的风韵。

三、模印刀刻的文字

出土或传世的建窑盏中,不少带有铭文,通过这些文字资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情况或生产性质。这批藏品的铭文,有模印的、有刀刻的,以刀刻“供御”、模印“进”的最多,还有印、刻“杨”、“詹”、“先”、“昌”、“中”、“古”、“翁秀”、“中乙”、“一”、“二”、“拾六四”、“○”、“十”、“新窑”、“官囗”(疑为“官皿”)是为进贡朝廷而烧的(图十五),因而字体整,其它的较为草率,这些文字代表了窑主、承包制工、物主的姓名、产品的数量规格等特殊记号。据悉“新窑”是窑名,是当时在废弃的窑炉上新建的另一个窑炉。建窑瓷器是在龙窑中采用还原焰约1300度烧成的,龙窑具有体积大,烧制器皿多,热效率高,节省燃料,造价低的特点。由于生产规模大,数家合建一炉或窑主把窑炉租给生坯户共同使用,各自把做好的生坯集中起来装窑烧,因此产品要分别做记号避免造成混乱,合炉而烧的情况在我国古代民窑中较常见。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所有制为民营性质,同时又为宫廷生产大量御用品,与一般民窑不一样,兼有浓厚的民窑官用的性质。

建盏是宋代斗茶风尚的产物。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到了宋代,饮茶风更普及 。“北苑先春”是赞美建安(今建瓯市)北苑茶的词句,北苑茶产量高质量好,唐代陆羽《茶经》已把它列入名茶之列,晚唐五代这一带流行斗茶习俗,斗茶始于茶区民间,这种悠闲自得的斗茶趣味性浓,技艺性强,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并发展。宋初在建安凤凰山下建立全国第一家御茶园,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中对采茶时间、制茶工艺、贡茶名目和数量作了翔实的介绍,北苑贡茶品种多、工艺精,“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宋徽宗赵佶酷爱斗茶,常与上层官僚饮斗,并著有《大观茶论》。斗茶从民间走进宫廷,一时间斗茶成为古代饮茶技艺的一种特殊风气,这股风也传到日本,使建安的茶和黑釉盏名扬中外。建窑黑釉盏创烧于北宋初年,衰落于元末明初,是特定社会风尚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审美观念,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建窑黑釉盏异彩缤纷,不愧是茶苑珍秀,黑瓷瑰宝。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黑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黑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建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