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当代瓷器泡沫多 收藏青花瓷要谨慎

当代瓷器泡沫多 收藏青花瓷要谨慎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1-25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现在但凡上点岁数的老瓷器都太贵,那么限量版的当代瓷器是否有收藏、投资价值?”日前,乌鲁木齐市民郑公庆打进晨报收藏热线询问。

12月15日,记者了解到,在读者打来的热线中,和郑公庆抱有同样疑问的藏友不少,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一种藏品的升值潜力,主要由这种藏品的历史年龄、稀缺程度以及艺术价值等指标决定。”晨报我家有宝瓷器专家乔木认为,当代青花瓷器虽有一定艺术性,但其发行量不能严格控制,制作成本低,其高卖价多为一些商家炒作所致。

有近20年瓷器收藏历史的张华和一些藏友亦表示,从艺术价值上说,老瓷器多出自文人之手,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当代艺术陶瓷的作者则多为“手艺人”,在人文底蕴上是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的。

中国瓷器学会会员徐中慈介绍说:“投资收藏理念是贵稀贱多,厚古薄今。当代艺术陶瓷由于产量无法限定,增加了投资风险。”他提醒藏友,如果要收藏当代青花瓷,还是要谨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收藏青花瓷器必先掌握口诀


苏料石子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

元有苏料国产料,两料都用要知道

永乐苏料晕散艳,成化平等淡雅笑

正德石子浓带灰,回青石子混的妙

嘉万回青掺石子,散而不收解决掉

回青幽青掺石子,万历中期用浙料

嘉靖也用珠明料,只是少用要知道

万历浙料到清初,康熙浙料珠明辅

清初缺少回青料,只好多用些浙料

分水青花渐珠出,翠毛蓝色康熙造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

龙是中国历代官窑瓷器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封建时代,龙是天子的象征。它无形中代表了皇帝,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即使是王公大臣对五爪龙望而却步。

历代官窑瓷器上,元代和明初基本是普通虬龙,元多为三爪和四爪,明则皇帝用五爪,王公及赏赐外番国王用三爪。宣德时期,由于宣德瓷器装饰的多样化,使得更多龙纹得到应用,如螭龙,应龙,夔龙。这里暂且注重谈论应龙和夔龙。应龙和夔龙比较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辨别,并且有些人也把二者作为同一物,或称其为应龙,或为夔龙。

有关应龙的记载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焦竑记载的宣德与应龙的史实:焦竑《玉堂丛语.文学》,[景陵(宣德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取尔雅视之,信然。]由此推测,宣德瓷器上出现应龙纹应该是这段事情发生之后的事情了。

“夔”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形如龙,一足。商周时代的彝器上多雕铸其状作为文饰。”同时,辞海中对“夔一足”又是这样解释的:“《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意谓一夔已足,不必多求,而误传为夔只有一只足的神话。”

从现存宣德及成化官窑瓷器传世品与发掘品来看

应龙的主要特征是:1.象鼻(又称猪嘴)。2.二足。3.三爪。4.卷花尾。5.有翼。6.有角。7.有鳞。

夔龙的主要特征是:1.象鼻(又称猪嘴)。2.二足。3.三爪。4.卷花尾。5.有翼。6.有角。7.无鳞。8.口中含花(又称含花龙)。

可以说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鳞和含花了。

青花瓷茶具虽好,但收藏需谨慎


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功夫茶,特别是铁观音茶艺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茶具开始比较大规模的在市场上流行。与此同时,有一些茶友对青花瓷有着特别的钟爱,甚至收藏起了青花瓷器。

说起青花瓷收藏,外行业还真得小心。明清是青花瓷达到顶峰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尤其是到了清朝,青花瓷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青花魅力。青花瓷一向以升值快、升值潜力大闻名藏界,尤其是近年来青花更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屡拍新高,在成交率和成交价格上拔得头筹,一时间炙手可热,成为各路藏家追捧的对象。

但福建省收藏家协会收藏专家表示,初入门的收藏者最好选择一些品位不低、价格适宜的艺术瓷来收藏。收藏者除了要考虑瓷质及画工制作因素外,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许多作品的作者当时可能仅仅是小字辈,但等他们都成了国家级大师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会与日俱增。

此外,青花瓷虽始创于唐代,但直到元代其制作工艺才逐步成熟,其中又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为标志,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如今,业界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窑出产的青花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但元青花由于历史并不长,存世量实在太少,所以民间觅到的基本上都是仿制品。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

奥运吹动的当代青花瓷收藏热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这是陶瓷藏家的行内话,而青花瓷,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其青花幽静之美造就了其高雅的气质,也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藏品。而今年,当代青花瓷却显得尤为炙手可热,流转于人们的谈资间。

当代青花瓷随“永久和平”飙升

“永久和平”国礼级陶瓷青花梅瓶出炉,被专家誉为“当代青花瓷王”,目前已被联合国、国家博物馆以及17个奥运会主办国永久珍藏。主管部门还划拨出800套向公众公开发售。

当代青花瓷也随着这800套“永久和平”青花瓷,乘着周杰伦“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的余温绕梁而上,成为越来越多藏家倾财争夺的“新宠”。

景德镇珠山画院院长熊钢如大师对记者言:“青花瓷是火与土的艺术,通过1100℃-1300℃的高温烧制,对绘制和火候要求极高。青花瓷自诞生起就反映着当时的时代气质,成为了研究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风格的最好工具。”

有当代“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恩怀大师,是“珠山八友”王步嫡亲传人。王步的作品,自民国时期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目前可以拍到200多万元,足足暴涨几百倍。王恩怀对记者谈道:“青花瓷在中国瓷器的主导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如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甚至‘清三代’的青花瓷都可以拍到几千万元,青花瓷的收藏价值确实很大。而且,当代青花瓷的价格正直追‘清三代’青花瓷,自90年代后,民间交易活动逐渐频繁,随着当代青花瓷正式走进海内外各大拍卖场,相信拍出惊人天价也不足为奇。”

2005年,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在伦敦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陶瓷艺术品,再次拉升了青花瓷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青花瓷价格上涨远远超过其它品类陶瓷,几乎一年一个价。作为青花瓷三大家之一的王锡良在十年前创作的青花小盘卖价不过二千元,现在市场交易价格已达二十万以上,10年涨了100倍。资料显示,大师创作的青花瓷必然是人们追逐的热点,年均涨幅达到了惊人的50%,成本介入低,价格处于升值洼地,极具收藏投资价值。作为国家用瓷办出品的国礼青花瓷,发行背景重大,题材特殊,存世量极少,又是三位大师联手创作设计,受到国礼重点保护,更加珍贵难求。

青花瓷的升值潜力

由四面因素决定

青花瓷经千年面色不褪,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700年来一直占据中国陶瓷霸主地位,被称为是中华收藏之灵魂,为历代商贾名流所独爱,无数人以拥有青花瓷为荣耀。

有当代“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恩怀大师对记者介绍,收藏当代青花瓷必须从四个角度去考量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其一,要弄清其作者是否为名家创作。一般来说,收藏已经成名的大师创作设计的作品,是肯定会增值的。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花瓷名艺人有三位:王锡良、王恩怀和熊钢如。王锡良是中国瓷坛泰斗,珠山画院名誉院长,200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第一位单件作品售价过百万的当代瓷器大师,作品市场奇紧。另外,王恩怀和熊钢如也是当代青花瓷权威的高价艺人。曾任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改造副总设计师的熊钢如,其创作的香港回归纪念瓷《紫归牡怀》创造了10年涨20倍的升值奇迹!

其二,看陶瓷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是否与一个时代的主题相结合;

其三,看制作的工艺,是否由全手工绘制,而不是简单的贴花,手工绘制的青花瓷价值远远高于贴花的青花瓷。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辨别。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沄——若是手工绘制的青花瓷,青花颜料在釉面下散开的痕迹,另外,可以看见绘制的青花颜料的色彩浓淡不一,并可以从青花瓷颜料看出画工的笔道走向。而印花的青花瓷大多是浮于釉面的,用手抚摸有手感。

其四,看背后的经济价值,是不是限量,一般来说,无法被仿制的限量艺术瓷,收藏价值要比可以无限复制的工艺瓷价值要高得多。

陶瓷赝品多 解析青花瓷的收藏要领


“广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对海上瓷路的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正在广东博物馆进行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共展出了174套古代陶瓷精品,其中包括近年发掘的“南澳1号”青花瓷器,吸引了市民的热烈观赏。

作为本次展览的项目主持,广东博物馆艺术部主任黄静对中国陶瓷有着20余年的研究经历,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读者介绍了青花瓷的鉴赏及收藏要领。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

记者: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关于青花瓷的历史溯源,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肇始于唐或宋,也有人称起始于元。在您看来,青花瓷的源头在哪个历史时期?

黄静: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量不大,对后代的影响也小。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特别是西亚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简称“苏料”,是来自伊拉克的一种青料),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记者:青花瓷工艺能在元代逐步成熟,还有什么历史原因?

黄静:这不得不感谢元代的开创者,即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族。他们是游牧民族,对白色和蓝色青睐有加,这代表着圣洁与干净。所以说,我们要想真正掌握青花瓷的鉴赏要领,除了要懂得青花本身的工艺史,还要熟知与工艺史相对应的社会史,包括当时的文学艺术、市井风俗、政治活动等。

记者:能否结合明代,再谈一下当时的工艺如何与社会生活互动?

黄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平民皇帝,是吃过苦的,深知劳苦大众之艰辛,所以他在安排祭祀等政治活动时,就取消了金银器的使用,改用瓷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青花在内的瓷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看明晚期的青花瓷,纹饰中出现了戏剧故事,而这又与当时戏剧的勃兴分不开,再次证明青花瓷工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贴得很紧,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就很难理解青花瓷为何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新工艺。

鉴赏青花瓷看器形胎釉纹饰和款识

记者:具体到鉴赏的细节,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黄静: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既要看器形与胎釉,又要看纹饰与款识。就器形而言,元代多大罐与大盘,而明代的罐与瓶变得修长,而到了清代,器形就更复杂多样了。就胎而言,元代因为工艺水平不够高,胎相对粗糙,而康熙时期的胎就很精细。就釉而言,元到明的青花瓷釉有淡淡的泛青色,而康熙以后则比较白。

记者:那应该怎么样从纹饰方面鉴赏青花瓷?

黄静:元代的青花瓷纹饰丰满,层次丰富,且繁而不乱,而到了明晚期,青花瓷上的人物形象多了起来。对纹饰的鉴赏最重要的是看青料,康熙年间,工艺师对青料的使用达到了最高水平,纹饰显得淡雅青翠。当时纹饰借鉴了国画的技法,比如山水画皴法的使用,再加上当时康熙皇帝很开明,鼓励追求个性,纹饰的个性就特别突出。而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西方的审美原则逐渐影响到青花瓷的纹饰表现,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西方的造型方法就在青花瓷上运用得多了起来。

记者:青花收藏入门者该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鉴赏及辨别真伪的水平?

黄静:现在,陶瓷收藏界的赝品越来越多,造假的本领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收藏者辨别真伪的能力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对此,我想强调三条建议。首先,收藏爱好者要多到博物馆去看实物,博物馆的级别越高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藏品的规模大、规格高、水准严。其次,多看各大博物馆整理或出版的图书资料。现在市场上关于青花瓷的出版物很多,但真正有水准的占少数,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鉴赏家写的书。第三,最好能去窑址实地考察,借此获得亲身感受。有些人提出通过瓷片练习鉴别瓷器的眼力,其实,瓷片也不可靠,造假也很普遍。

瓷器收藏知识:青花瓷之嘉庆青花


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元青花收藏需谨慎


青花瓷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品种。青花瓷器出现于唐代,到元代发展成熟。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料,特点是高铁低锰,发色浓重艳丽,浓厚处有黑色斑点;另一种是国产料,特点是高锰低铁,发色蓝中泛灰。目前国内虽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青花瓷器出土和传世器物,但大部分流散海外,尤以土耳其、伊朗、英国等各大博物馆的收藏量最多。

2005年伦敦佳士得春拍一件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以2.28亿元人民币成交,元青花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民间拥有几件"元青花"的人比比皆是,拥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瓷器收藏品人士也很多。而随着元代青花瓷器收藏热升温,市场上许多赝品充斥其中,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现在仿制者已经逐渐掌握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工艺,仿制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上陆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元代青花瓷器,从选料、加工、绘画、成型、装匣到烧制完全按照元代工艺进行,一丝不苟,这样烧成的仿品几乎与真品相差无几。景德镇瓷器当地人士曾透露,制作一件高仿的元代青花瓷器,仅彩绘一项就需要人工费8000元,如果加上其它的费用,其成本最少在2万元以上。但是一旦出手的话,其利润至少要翻数倍。世博会礼品中,也不乏高仿元青花作品。

所以在收藏元代青花瓷器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睁大眼睛,多看多比较,多到博物馆去对照实物,要特别注意制作工艺。元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极富特色。首先,器物胎体采用分段制作粘接技法,所以器底与器腹之间往往留有明显的接痕。梅瓶的颈部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有毛糙感;高足杯的足与腹相接处用胎接,足内顶端无釉,留有凸起的接痕;盘、碗的口沿较薄,至底部渐厚。其次,器物施釉采用醮釉与荡釉技法,所以圈足处往往留有浸釉时手握的指印痕。瓶、罐的圈足多呈内凹状,挖足较浅;盘、碗的圈足多呈外侧斜削状,有不规整感。第三,器物内外均施釉,除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外,其余器物底部多无釉,但常有釉斑或釉块的粘痕。

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赝品多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当代青花瓷器之市场表现


中国人自古好瓷,青花更是倍受喜爱,深具艺术品位的当代青花虽不及古代青花那么历史厚重,信息丰赡,但依然受到人们的喜欢乃至追捧。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之下的艺术品市场与房地产和股票一样缩水严重,但优秀的瓷器,尤其青花瓷器,即便是当代的,也依然有良好的市场表现,缩水程度不太严重,有些仍旧坚挺,显示了良好的抗跌能力。

客观公允地讲,青花瓷器,广义的范围包括青花釉里红等,当然,那些青花与釉里红对半,甚或喧宾夺主的,在我看来与严格意义上的青花相去甚远。甚至不妨称做釉里红青花。青花釉里红中的釉里红应该是一种恰倒好处的点缀,譬如图案整体是石榴山石,为凸显石榴果实的殷红籽粒,或灼灼红花,不妨施些釉里红,这样白地蓝花中那抹红色就更其夺目耀眼,也更能表现出石榴的特点与朝气。过犹不及。倘若釉里红所占比例太大,就本末倒置,审美趣味也随之降低。因为青花本就以素雅清新胜,以看似单一,实则丰富胜。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目前市场上青花釉里红不少,然乏善可陈者居多,一新耳目格调雅致者并不多。纯粹青花之外,倘要创作青花釉里红,一定不能反客为主,一定是青花料与色为主,釉里红料与色为辅。否则,就成釉里红青花了。这种说法有没有姑且不论,但这种风格的瓷器市面上不是没有。当然真要做好了,也许效果与艺术感染力也会不错。

青花瓷器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此话怎讲?比起其他瓷种,青花更常见,与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有不少是平平的,属日用器,有部分是介于日用器与真正艺术品之间的器物,称其工艺品未尝不可,这部分算准阳春白雪。那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美学艺术价值的,才算得上是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目前来说,真正称得上艺术品的当代青花寥寥无几。总体而言,青花量不少,然质精品上的确实不太多。

当代青花,比拼的是艺术价值。撇开历史价值,因是当代所为。也基本撇开科技工艺价值,当代青花(其他瓷品亦然)就科技工艺来说已然不逊古人,譬如科技,古代窑工非技艺精湛者不能掌控窑温,当代控温相对容易多了。再说古时柴窑,成品常有沾染污秽、飞釉等现象,当代因是气窑,不存此问题。工艺上我们一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信息时代,我们可获取大量资讯,不像古时仅凭瞬间记忆,靠临摹图案纹饰,难免拷贝走样。当然也有形似略逊神似非凡的。

历朝历代的工艺演进嬗变,今人是一目了然的。但知晓工艺未必等同我们的工艺已经完全超越古人。一如艺术的东西未必具装饰性,装饰的物品未必有艺术性。况且,有些工艺已经随岁月渐渐消逝或完全湮没。这些已经失传或渐趋消亡的工艺,或许是平庸的,也或许是优秀的,今人难以企及的。赘言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当代青花比拼的更多是文化价值、美学艺术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文化和美学艺术者得瓷器之市场,青花瓷器似乎尤其如此,因了青花是更好地展现文化与美学艺术的不二载体。我放言优秀青花,也即真正的青花艺术品寥若晨星也是基于上述问题。

曾看过一篇文章《当代青花瓷:升值潜力有限》,也曾看过一文直言当代青花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莫衷一是。看似抵牾,实则很好理解。两位作者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说升值潜力有限,一是当代青花艺术瓷中有不少文化含金量忒低,艺术品位平庸,绘画技法贫乏拙劣,整体表现力不强。这样的作品数量众多,能达到这一层级的“手艺人”比比皆是,不独景德镇,其他如福建德化、湖南陵醴、山东临沂等均为数不少。二是市场法则是贵稀贱多,厚古薄今。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就贵,其实东西不见得就多好。古物承载了诸多信息,面对它可以浮想联翩,与物对话,与创作者对晤。当代青花瓷器一来数量多,层出不穷,创作者健在,可以源源不断地创作作品,至少理论上如此。当代青花艺术瓷,大多还达不到以往官窑或准官窑水准,主要就艺术水平而言。要有很高的升值空间自然是难,再说了称得上国粹的不独瓷器,书画、青铜器等门类不少,有限的资金分流了,只能稳步上升,这本就正常不过。加上炒家退场,藏家上场,价位体现了市场真正的需求及艺术品自身的价值、实际地位。尤其是当代油画和当代陶瓷本就炒作少,相对价位低,极少数真正大师级的作品另当别论。

在我看来,青花要具备艺术品级别,它的创制者须是陶瓷艺术家中的绘画大家,或算不上大家然有相当绘画水平,或绘画大家中的瓷艺家,换言之,须有相当的绘画功力与才情,同时能熟谙制瓷程序并时不时地实践操作,身体力行,亲密接触零距离。也就是说,能像绘画家一样在瓷上作画应对裕如,但又不像他们墨守成规作画普遍匠气。同时,较之一般画家对瓷器制作相当陌生,他们则虽不如专业制瓷的手艺人或陶艺家熟稔,但能基本知晓,准确判断。两者兼顾,青花艺术品方有可能诞生。而目下的现实是,受种种条件、因素掣肘,这样的艺术家凤毛麟角,甚至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古代曾出过些优秀的具浓郁人文气息的青花佳作,实在是因了这些人自身文人画水平极高,加之某段时空浸淫其中,熏陶之后佳作就有了诞生之可能。

艺术家可以纯粹些,但艺术种类与范畴绝无必要纯粹。单纯的书法家很少,单纯的画家也很少,其他艺术门类的这家那家通常也是兼项的,比方演而优则导,导而优则演的两栖类艺术家就颇不少。陈逸飞艺涉多项且均有创获即是明证。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一来艺术是相通的,隔行有时并不是如隔山,而只是隔一小河渠。文人相轻未必,可以相亲,艺术家也可以相亲而不是相轻。有时倾一己之力,再怎么着也无济于事。二来人总有挑战自我的欲念,总想在相关领域甚或风马牛不相及的区域闯荡一番,哪怕撞南墙也在所不惜。一直甘心一项工作一个门类的人也许不多。

有趣的是,南北各地丹青高手跃跃欲试,想在青花或他瓷上一展身手者众。海上知名画家陈家泠、朱屺瞻、唐云、谢稚柳、萧海春、乐震文、马小娟、杨正新、刘铜成,以及林风眠、关良、陆俨少、龙瑞等许许多多画家都曾兴致勃勃地前往景德镇,与千年窑火近距离,但似乎少有佳制。有也是彩瓷居多,实在是因了青花看似容易,实则玄妙。佛家有言:积思顿释,厚积薄发。积思实际上即积累实战经验,屡战屡败不要紧,紧要的是屡败屡战,不成功则成仁。好多画家一则烦于舟车劳顿,二则败于估计不足,以为“手艺人”之事,我等不在话下,实在是低估了千年瓷艺。最后只能铩羽而归。话题似乎扯远了。那么认为当代青花尚具很大升值潜力的依据是什么呢?愚以为有三。

其一是,宋元老窑瓷器市场上几无看到,归宿乃各大博物馆。倘若玩明清官窑青花惟有去顶级拍卖会竞拍,中小拍卖会多为高仿赝品,而品相完美艺术情趣高的青花其价也昂,非拥重金者莫为。民窑精品数量也极少,且价格也已经到达高位。“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清代龚轼《陶歌》里盛赞的青花历来是“瓷中之王”,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象征。周杰伦于春晚上倾情演绎《青花瓷》以及奥运场馆及地下铁车站内夺人眼球醒目之至的青花纹饰更是为人们喜好青花推波助澜。好瓷首当其冲好青花。

古代精品瓷器如今是价格高不可攀,官窑名品存世极少是主因。粥少僧多,瓷少藏多,收到真品的几率微乎其微。不像二十多年前,你只要出高于人家不太多的钞票,就可能收到真品官窑,不必担心货有假,甚至不必忧虑瑕疵。如今明清官窑,非实力超巨者不能玩,而明清及以前民窑,虽不乏精品,然整体乏善可陈,历史价值甚于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且也身价不菲。就算是珠山八友中之青花,也已经攀上高位。故好瓷一族,华丽转身,投身滚滚的当代瓷流中,包括青花。

其二是,当代优秀青花作品,堪比官窑,无论是工艺还是载托的文化内涵,都不逊官窑。官窑青花以规整的纹饰居多,有创意的文人画青花极少,常规避工整。难能可贵的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评定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大都货真价实,有些能与珠山八友媲美。有趣的是,他们中有的就是八友后裔或传人,得其衣钵。尽管当代官窑(姑且把优秀的瓷艺品称作当代官窑,未必妥帖)拍卖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上百万,然与古代官窑比相对便宜,故追名头者很看重这些大师的作品,尤其是迟暮之年棺未盖论已定的王锡良,具有传统功力,诗书画都不赖,有公认的重量级作品在,且不大存在真伪纠纷。一来有比较,二来虽然陶瓷创作不同于纸上绘画,可通过笔法功力很清晰地判断出作品的风格特点和美学价值。再说不通过拍卖行,价钱就会降许多。吉光片羽。从今往后出大师难矣。近几年大师泛滥成灾,良莠不齐,市、省、全国级的如过江之鲫,标榜自己有密招,自诩自己有绝活。当然惟有时间公允,最后裁定,是昙花一现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是耐读耐赏常读常新的真正艺术佳品。

其三是喜欢青花的人,大多文化修养较高,品位上乘,这就决定了他们拥有瓷器的原则:宁缺毋滥。这样,精品青花的价格上扬是必然。报载金融海啸袭来,古玩比当代艺术抗跌。同样,优秀瓷器书画比一般艺术品抗跌。整体来说品质高的物件抗跌,愈是劣质的东西缩水愈厉害。真金不怕火炼,佳品随时间推移,愈见其各方面的价值。

越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越是喜欢传统文化,相对排拒当代艺术,实在是因为传统文化耐读耐品,文化含金量高。加之独青花有中国水墨画之晕染效果。稍稍懂点瓷的朋友都爱青花瓷,甚至只爱青花,有艺术品位,瓷器中别的看不上。当代优秀青花一般是小写意甚至大写意的,瓷上而能小写意大写意且有神韵,非高手不能为之。中国画的大师往往大写意,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等莫不如此。我有一见解:哪天哪位艺术家能于青花上大写意,且笔墨酣畅淋漓气息灵动神韵不凡,当是真正的青花大家、大师。那种青花远离匠瓷行瓷,一定文人瓷人文瓷,一定是画面有尽而意趣无穷,当然也一定是彰显艺术家学识才情。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钱”途光明也罢,“钱”景黯淡也好,都是基于一个视点。有一点可以肯定,优秀的当代艺术青花瓷必为人们所看好。它的经济价值会得到应有体现。材料价值、劳动价值仅占其整体价值的一小部分,体现其大部分经济价值的一定是艺术,反之那些平庸的工艺品青花最多是材料价值加辛苦的劳动价值,盈小利而已。点“泥”成金。一坨紫砂泥,在韩美林创意,顾景舟制作下,便成了件优秀的艺术品,曲高和不寡,受到热捧。同样的例子还有陈家泠,前不久上海崇源拍卖行艺术家专场拍卖会上,陈家泠抽象带装饰意味的彩瓷竟拍至几十万,姑且不论个中泡沫,挤去大部分水分价格依然昂贵。

名头与作品有关系,但非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当下,很多名头是徒有其名,甚至空穴来风,用来沽名钓誉,利益最大化。有名买名头,有些名头还是不错的;无名看笔头,看作品的艺术价值,好多小名头甚至默默无闻的,东西倒确实不错。他们或不屑名头,不用名头做敲钱砖;或因种种原因想名头但名头不想他们。毕竟人都是功利的,即便如陆游、辛弃疾这样的大名头。一个说“当年万里觅封侯”,一个说“赢得生前身后名”,除了共同的为国效劳外,另外共同的是为一己私利,无可厚非,毕竟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我谋划。

有市场就有买方与卖方,这卖方或陶瓷家本人或第二甚至第三渠道,这买方一定是好瓷者。有时,藏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巴望它能在经济上增殖,也无可厚非,对他们来说,这绝对不只钱的问题,还是检验自己眼力的机会,如若升值巨大,他们会为自己的文化眼光暗自庆幸。很多时候双赢不是不可能的。但前提是东西必须够把玩,有回味。眼下的现实是,同为艺术青花,差距悬殊,高到万几十万,低至成本钱,个中缘由,艺术品位高下之故。一把紫砂泥、一团高岭土,再昂贵能值几个钱,还不是艺术(包括设计)在起重要作用,再加名人效应,价钱就水涨船高。

当然百货中百客,市场需要低端的青花,但对于爱好者骨灰级发烧友来说,在经济能承受的情况下,他们倒希冀中高端的青花,越是高端越与艺术品临界。现代瓷收藏大家张海国认为当代瓷器无论就釉料、胎质、工艺、造型均超越了前代,只是他喟叹“工”有余而“艺”不足,关注“益”而忽略“艺”,当代景德镇瓷艺家整体水准与前辈珠山八友相去甚远。诚哉斯言!然极少部分已经能够与之颉颃。前不久崇源拍卖会上,王锡良、陆如、王恩怀等前辈青花颇受欢迎,戚培才、熊钢如、宁勤征、余效团、冯叔文、罗晓涛、曾维开、黄云鹏、张学文、王采等中青年也有不错表现。看来市场风向标还是表明优秀青花是受青睐的。

如今一个个景瓷展走马灯似的,频频亮相沪上,中福、云洲古玩城,朵云轩,你方秀罢,我来粉墨登场。艺术家深知占据上海滩,得天下易矣。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是瓷好也得勤吆喝。不过最终是艺术说话,毕竟这个社会已经开始消费文化,甚至艺术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