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

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如何鉴别安徽繁昌窑瓷器

2021-02-01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

对于很多热爱或者投资陶瓷的人来说,一开始能够鉴定一件的古瓷很不容易,但熟悉后又很容易。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专家认为,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收藏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首先说,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如今去景德镇观察,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当下瓷器中,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们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当然,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

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怎么通过底足鉴定陶瓷?


怎么通过底足鉴定陶瓷?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了。老师越讲,听起来越糊涂,回家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突破口是什么呢?专家建议不妨从底足着手。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类收藏品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高仿瓷器里的仿康熙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陶瓷文化】瓷器表面使用磨损痕迹与古瓷鉴定


图1清晚期冰梅纹罐(底足光滑,使用磨损痕迹自然)

图2新仿乾隆粉彩双耳瓶(底足粗糙,无自然使用磨损痕迹)

什么是使用磨损痕迹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不同的造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或用于实用,或用于陈设欣赏,或作为明器随葬。陶瓷器一经生产出来,它就需要被运输和销售,进而被使用、损坏、丢弃或埋藏、随葬。在这些过程中,陶瓷或多或少会被磕碰、撞击和摩擦,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会在陶瓷表面留下使用磨损痕迹。这些痕迹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有的则可能是不明显的(图1)。陶瓷表面的这些痕迹有时可以作为我们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依据。说这种依据是参考的,那是因为鉴定瓷器的根本还是在于瓷器本身的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等这些构成瓷器本质的部分,使用磨损痕迹只是瓷器表面的一种附加的现象。使用磨损痕迹的鉴定原理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过程中,会在表面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时间很短,一般没有古瓷那种自然的使用磨损痕迹,即使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磨损痕迹,或者人为有意做出某些磨损使用痕迹,但是这些痕迹是不自然的,与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损痕迹有着根本的区别。掌握了两种使用磨损痕迹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磨损痕迹来鉴定一件瓷器是真古瓷还是新仿瓷。瓷器最容易产生使用痕迹的地方是器物的底足,器物的口沿,碗、盘、盆、洗类器物的底心,器物突出的边角部位等。这些地方是我们观察使用痕迹的主要部位。

如何通过气泡鉴定瓷器?


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如何通过气泡鉴定瓷器?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气泡,哪些瓷器肯定没有气泡。

清代青花瓷气泡

1)有气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2)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3)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

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汝窑瓷器气泡

宋代哥釉气泡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青花气泡照

玛瑙釉气泡

清代青花瓷气泡

现代青花瓷

陶瓷文化:浅谈:瓷器表面使用磨损痕迹与古瓷鉴定


图1清晚期冰梅纹罐(底足光滑,使用磨损痕迹自然)

图2新仿乾隆粉彩双耳瓶(底足粗糙,无自然使用磨损痕迹)

什么是使用磨损痕迹

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不同的造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或用于实用,或用于陈设欣赏,或作为明器随葬。陶瓷器一经生产出来,它就需要被运输和销售,进而被使用、损坏、丢弃或埋藏、随葬。在这些过程中,陶瓷或多或少会被磕碰、撞击和摩擦,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会在陶瓷表面留下使用磨损痕迹。这些痕迹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有的则可能是不明显的(图1)。

陶瓷表面的这些痕迹有时可以作为我们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依据。说这种依据是参考的,那是因为鉴定瓷器的根本还是在于瓷器本身的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等这些构成瓷器本质的部分,使用磨损痕迹只是瓷器表面的一种附加的现象。

使用磨损痕迹的鉴定原理

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过程中,会在表面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时间很短,一般没有古瓷那种自然的使用磨损痕迹,即使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磨损痕迹,或者人为有意做出某些磨损使用痕迹,但是这些痕迹是不自然的,与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损痕迹有着根本的区别。掌握了两种使用磨损痕迹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磨损痕迹来鉴定一件瓷器是真古瓷还是新仿瓷。

瓷器最容易产生使用痕迹的地方是器物的底足,器物的口沿,碗、盘、盆、洗类器物的底心,器物突出的边角部位等。这些地方是我们观察使用痕迹的主要部位。

如何通过外表特征鉴定彩陶真伪


如何通过外表特征鉴定彩陶真伪。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陶瓷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图5、6)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图7、8)

五、色彩鉴别

真品陶瓷的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图9~11)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办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怎么鉴定陶瓷真假


建材市场上伪劣产品可谓防不胜防,尤其是瓷砖,真假难辨,本文给大家支招五个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鉴别劣质瓷砖,一起来看看“怎么鉴定陶瓷真假”。

第一步:请倒水!

吸水率反映的是瓷砖的密度问题,间接地也是反映出瓷砖硬度的好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瓷砖并不是吸水率越低越好哦。这里的吸水率测试,是针对客厅、卧室、走道等区间的瓷砖而做的测试,试想想,如果这些地方的瓷砖都把水吸进去了,岂不是整个区间都进入潮湿状态?好,事不宜迟,我们先把水倒到瓷砖的正反两面,细心观察水的渗透情况,如果你买的是抛光砖,水马上被吸进去,恭喜你,遇到劣质的抛光砖了。

第二步:注意表面平整度

不少顾客在准备购买瓷砖的时候,都会特意向客服询问平整度的问题,反映在市面上买过凹凸不平的瓷砖;更有客户不懂如何判断平整度,把不平的瓷砖铺上了才发现,只好翘起再买一批新的瓷砖。其实,瓷砖表面铺起来后出现不平整的状况,有两个方面,一是装修师傅手艺不到家;其次就是瓷砖本身的质量问题。在瓷砖还没有铺的时候,建议大家先看看瓷砖表面的平整度,确认无误后,再叫装修师傅动工,这样既可避免因瓷砖的问题而引起的美观问题,又可避免师傅把自己手艺问题推卸到瓷砖问题上去。

第三步:边角直度测试

在上一步提到,瓷砖表面决定了铺起来的效果是否平整,而瓷砖边角的直度测试,目的就是要看看瓷砖整体铺贴是否整齐,缝隙大小是否一致。这时候,我们拿起几块瓷砖一同铺放到平整的地面上,留心观察瓷砖与瓷砖的缝隙是否一致,瓷砖的边角是否可以拼凑而且没有太大排斥。如果边角直度不正规的话,铺起来的瓷砖一定是不整齐的,这很影响整体的铺贴效果,大家要留心注意。

第四步:弄上污迹看看吧

这一步主要考察的是瓷砖的耐污性,要知道,瓷砖将会陪伴我们一段好长的生活时间。如果脏了不容易清洗的话,估计不到三、四年,连自己也不想呆在脏脏的家里,恨不得马上把这些瓷砖翘起重铺。其实,做这个防污测试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瓷砖表面写上“到此一游”的大字,等一会墨水干了,看看是否容易清洗掉,如果留有墨迹的话,建议大家还是另选一款好的。

第五步:尽情地刮!刮!刮!

现在的瓷砖在耐磨性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无论是抛光砖、微晶石、全抛釉、仿古砖之类的,都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初步判断表面是否耐磨,我们只需拿起手中的利刀,尽情地往瓷砖表面刮,看看是否会把瓷砖表面的釉层刮掉,如果连这样小小的刻划也不能承受,可以断定的是,这款瓷砖不是一个能长久陪伴我们的好伙伴。

元青花鉴定之如何观察岁月痕迹


一、看青花透骨。

老东西自有它的老相,特殊之相,青花透骨就是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一种无法仿制的迹象。青花透骨是一种特殊迹象,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而且发生在釉下,独特性和排他性很强。元代青花所用钴料,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

何为青花透骨,又是如何个透法?青花是一种钴料,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钴料对胎体和釉面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只不过进口料的腐蚀性更强而已。用钴料在胎体表面绘画,然后再罩上一层釉,成为青花瓷。经高温烧制,钴料与胎紧密结合,并不断地向胎体内渗透,便形成了青花透骨现象,时间越久,渗透越深越广。到此可能就会有人说,老瓷青花下沉,新瓷青花上浮,这里面有细微的差别和不为人知道的特点。

关键在于:

1、元青花的青花不仅向下渗透,而且向上“扩张”,晕散,这种内在的变化和活动并不因为烧成出窑后停止,相反永无休止而缓慢地进行着,只是肉眼很难观测到而已。因天长日久化学和物理反应,青花与釉相互融化并扩散至釉面;而新烧制的瓷器,青花并非上浮,而是沉在釉中,如果敲碎瓷器用放大镜观察断面就会发现:老瓷的青花直达釉面,而新瓷的青花是在釉中,离釉面还有一段距离。

2、老瓷的青花下沉而且深入到胎内与胎体相溶,结合得非常紧密;即使釉面磨损或被腐蚀,青花依然留存可见。而新瓷的青花与胎骨结合不紧密,釉面被腐蚀时,青花也会随之脱落。元青花的发色多种多样,成因复杂,是鉴定元青花过程中遇到的最难解,最疑惑,最不容易判断的地方。由于元青花的数量稀少,见过、特别是能够上手一定数量和多种类型的元青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都缺乏实物参照,只好用照片来比对。照片因技术上的原因,色彩经常会有一些失真和无法避免的误差,使元青花的发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辩真识假十分困难。

二、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只有在这极少数的传世品上才会有使用痕迹。

元青花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很少,没有使用痕迹的较多,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倒是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真、精、新、美。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看使用痕迹,只是要看是自然的使用痕迹还是人为做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东西有没有做过旧,从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土沁、海捞痕迹:器物多为出土器,有“土沁、土斑”痕迹,有的釉面会出现剥蚀状况。

元青花有些是从大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简称海捞),目前已经有做假海捞的仿品,把瓷器放在海水里半年以上就会生成和真海捞没什么两样的皮壳,遇到有海捞皮壳的瓷器,要透过海捞皮壳看本质。目前仿古器中的仿土沁仿海捞,仿使用痕迹,仿得好的都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仿古土沁有一种作旧后回炉的,已经真假难分。

四、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由于“元青花瓷器”,在历史上被封锁了近六百年,到1929年才被英国人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由美国人出书,七十年代末才被国人认识。

因此,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国内馆藏品都属出土器,传世品绝少。如果藏者发现是“旧器”就必定是“真品”,如果是“新器”,就必定是“赝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仿制元青花)。

陶瓷茶具如何使用?


不同种类的茶用的茶具也有所不同,一般喝茶离不开陶瓷茶具,包含壶,碗,杯,盘,托等,今天由小编带您一起来看看陶瓷茶具是如何使用的:

1>、茶壶挑选茶壶,好坏规范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别离,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爱。壶的款式许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通常多有鼓形的,取其规矩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青花斗彩、四朝三釉......但不论样式,色泽怎么,最重要的是具有安康和文化底蕴。

2>、茶杯茶杯的挑选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烘托茶的色彩;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收藏"的"若深杯"为宝贵,但已不易得。盛世昌南出品的功夫茶具小杯,具有轻盈适中,既契合饮用习气、也坚持茶香。

3>、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许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4>、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样式,圆月形,棋盘形......但不论什么款式,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即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能够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烘托茶杯,茶壶,使之漂亮。

我们致力于纯手工古法陶瓷的研发与烧制,我们不敢以文化传承人自居,但那是我们奋斗的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一份有这千年历史的古玩意,

咨询交流请假微信:陶木居士,微信号:c696969Y(长按复制),

每天为您推送有价值的禅、茶、花、香等内容!订阅我们妥妥没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