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瓷器中的动物形烛台

瓷器中的动物形烛台

古代瓷器的器形 古代的瓷器狮子烛台 古代动物瓷器

2021-02-12

古代瓷器的器形。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开始用瓷烛台。瓷烛台中,借用动物的造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从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为主流。

1973年镇江丹徒县华墅公社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狮形烛台(图1),高9.3厘米,长12.5厘米。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长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两侧刻划卷毛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层均匀,釉色滋润,透明度高。狮形烛台过去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1993年南京上湖孙吴墓出土一件狮形烛台,在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一件南朝时期的狮形烛台,狮首向左上方回顾,尾巴上竖,四肢伏地,背部负方座,座上挑长方形横梁,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管径上大下小,平底,与器腹不通,是用以插烛的烛台,说明这类器物不是水注,而是照明用的烛台。

镇江市演军巷工地唐代地层中出土一件长沙窑青釉褐斑狮形烛台(图2),残高17.5厘米、残长18.4厘米。狮子回首仰视,作蹬伏状,颈系铃,背部为翻唇水盂,尾紧贴于盂腹,内中空。狮身绘条形褐彩。胎灰白色,全器施釉。

1980年镇江市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图3),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顶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羊形烛台曾被认为是插物的插座,它的造型与河北省满城中山国王刘胜墓出土的铜羊灯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铜羊灯的羊背可以翻转搁在羊头上作灯盏,瓷羊的额部镂一孔,用以插烛,两者的照明点都在羊头上。

从出土的动物形烛台看,被取象的动物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的。如狮子的形象来源于佛教,代表着神秘、威猛和勇敢。狮子纹是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其设计的源头,与印度的阿育王石柱有关。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作为佛教标志的独立石柱之一狮子柱柱头,上刻有覆莲、轮回、狮子、马、牛、象等佛教常用的形象,并以四头狮结顶。同时狮子的形象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之中是正义的象征,有着避邪的作用。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荷叶盏托瓷器中精美的茶具器形


荷叶盏托是古代茶具,由盏与托组成。以现代人的审美,瓷器荷叶盏托仍然是精美的造型,佩服古人的审美。

唐越窑荷叶盏托

唐越窑荷叶盏托的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质朴大方。盏托呈四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充分显示出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盏托和杯盏形成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其釉色之美,令人倾倒。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 底径9.3厘米 通高13.5厘米。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五代越窑青釉刻花盏托

五代越窑青釉刻花盏托通高8.4厘米。托高8.1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杯高4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的代表瓷器。

北宋景德镇窖影青荷叶托盏

景德镇窖影青荷叶托盏,高8.7、托径13.8、盏径7.8、底径4.8厘米。盏、托为一体。敛口,窄唇外翻折平、深弧腹,托盘呈六瓣荷叶形,锥形高圈足,足根处饰弦纹数道。胎体致密轻薄,薄胎近乎半透明,造型轻巧,宛如一朵盛开的荷花。通体施釉,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晶莹温润,整体似青白玉琢成。

北宋青白釉荷叶形托盏

青白釉荷叶形托盏高9.1、托径12.7、盏径5.8、底径4.8厘米。釉色白中泛青,托盘口沿平折外翻,内为一高足盏,盏外壁饰一周莲花瓣纹。圈足呈花叶形。整个造型似一开放的荷花形。造型精巧,制作细致。

辽代龙泉务窑白釉盏托

辽代龙泉务窑白釉盏托。通高9.7厘米、盏高4.4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5厘米,托高6.5厘米,口径7.2厘米,盘口径13.5厘米,底径5.5厘米。盏呈六瓣莲花形。敞口,浅斜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到底,足脊有支烧痕。托由托杯及托盘相连而成,撇口,直壁,仰莲式托盘。托口高于托盘。高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

瓷器器形的种类鉴赏


中国瓷器是中国一部文明史,瓷器器形种类繁多,有的瓷器器形是从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有的是观赏瓷器,有的是使用瓷器器形。还有明清时期瓷器高度发展时期出现了仿生瓷器器形。下面介绍中国瓷器经常见到的几种种类的器形。

一.瓶形瓷器

梅瓶:梅瓶是盛酒的器皿,是中国瓷器中最经典和美观的器形。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瓶的一种式样。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二.仿青铜器器形

出戟尊: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无挡尊:尊的一种式样。系从波斯传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状,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烧制,清代康熙、雍正仿烧,多为青花。

鱼篓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短颈,圆腹,圜底,造型似鱼篓,故名。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鱼篓尊,清代雍正所仿竹编鱼篓尊,有各种单色釉,造型逼真。

石榴尊: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太白尊:尊的一种式样。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晚清仿制质差。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罗卜尊:尊的一种式样。亦称“莱菔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清末民初仿品尤多。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牛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器形似牛头,故名。据记载,明末景德镇窑已经烧制。清代乾隆时流行,品种以青花为多。

百鹿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天字罐:罐的一种式样。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削肩,鼓腹,浅圈足,肩部凸雕对称半圆形装饰,象征日月,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祭红釉、东青釉多见,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军持:一种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语“Knudika”的译音,又译作“君持”、“君雅迦”等,意思是“水瓶”,为佛家饮水或净手之器。喇叭形口,直颈,扁圆腹,肩一侧有一个上细下粗的流,壶口与注口均有盖,便于保持卫生。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福建沿海地区瓷窑大量烧造,明清时景德镇窑亦有烧造,品种有青白釉、青花及五彩等。历代产品大多外销。

花浇:一种浇花用具。明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花浇大口,粗颈,圆腹,一侧有曲柄。清代雍正时造型有所变化,口部作窄流,细颈,浅圈足。品种见有青花。花觚:一种陈设瓷器。系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微鼓,广底。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古铜彩等。宜兴窑、德化窑烧制有紫砂、白釉花觚。

渣斗:一种日常用具。因用来专门盛放兽骨鱼剌等渣滓,故名。敞口,鼓腹,圈足外撇。晋代开始制作,品种有青釉和白釉等。

三.杯形瓷器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四.瓷器碗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五.瓷器壶

将军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提梁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窑创制,明、清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穿带壶: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椭圆腹,器物的下部两侧各有长方形穿孔,与肩部两侧的双贯耳两两相对,可以穿带提携,故名。唐代已见有,宋至清代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釉、红釉等。

僧帽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形纽盖,鸭嘴形流,短颈,鼓腹,圈足,一侧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始于元代,明清景德镇窑继续烧制,明永乐烧制的僧帽壶十分著名,有白釉、红釉等品种。

贲巴壶:壶的一种式样。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背壶:壶的一种式样。鸡心钮盖,小口,短颈,壶体圆形,腹部一侧隆起,中心部位凸脐,一侧扁平,肩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穿带背起,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晾德镇窑已有烧制,品种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制。

梨壶:壶的一种式样。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鼓钉洗:洗的一种式样。系

一种盥洗用具。系仿古青铜器造型,圆形,口部前侧有一出水流,平底或圈足。始于汉代,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元代龙泉窑及元、明景德镇窑均有烧造,品种有青釉、青花、白釉、釉里红、蓝釉白花等。

仿生瓷器器形:

明清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除了实用和观赏瓷器以为,出现了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捏塑瓷,故名仿生瓷器,明清之际,江苏宜兴窑制作有象生紫砂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石榴、花生、桂圆、螃蟹、海螺等象生瓷,形态逼真,艺术价值很高。

双鱼洗:洗的一种式样。板沿口,浅腹,圈足,洗心有凸出的双鱼装饰,故名。宋、元龙泉窑盛烧青釉双鱼洗。

虎子: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辟邪:一种文房用具。辟邪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似狮而有翅翼,能驱邪。青釉辟邪造型似狮而有翅翼,背部立有小圆管,可注水。两晋墓葬中出土青釉辟邪较多。

民国动物纹饰瓷器介绍及鉴赏


民国时期饰有动物纹饰的器物较多,不仅有陈设瓷、日常生活用瓷、文房用具,而且大量的瓷板亦以动物为题材,这里所讲的是狭义上的动物,即以走兽和水生动物为主。民国动物题材广泛,有龙、凤、狮子、虎、鹿、马、羊、犬、猴、兔、猫、松鼠、四灵、鱼、蟹、蛙等。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十二个动物纹饰。

一、龙纹饰

民国外胭脂水内粉彩龙纹盘

民国外胭脂水内粉彩龙纹盘发色极为清亮,圆边浅盘。上画粉彩云龙纹图案,龙鳞龙发可见精细。盘边纹饰极为精美,盘背干净完整,可见当时工匠技艺水平之高。

二、凤纹饰

民国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民国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为小口,细长颈,丰肩,筒式腹。以青花绘对称夔凤纹。凤首饰华丽凤冠,口中衔环,身体尾羽展开作夸张修饰。底足以青花书“静远堂制”四字篆书款。本品为仿康窑官瓷之器,古雅之气自然流露。

三、狮子纹饰

民国五彩狮子兽耳瓶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威武凶猛、优美健壮的体态令人敬畏,继而崇拜。狮子纹饰寓意祥瑞之兆,象征权利与威严。

四、虎纹饰

民国粉彩双虎壶

民国粉彩双虎壶,毕渊明,民国时期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此壶画片中两只猛虎穿梭在巍峨山中,灌木从生,绿松帚风,斑斓猛虎锯齿电目,虎威雄风展现无遗。画作对于猛虎的描绘尤为精湛,处理“撕毛”时的剔、勾、擦、晕的绘画技法娴熟纯粹;对猛虎在仲夏之季的深山原野中,出山觅食的形态描写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咄咄逼人的气势彰显无遗,显示了深邃的瓷绘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此壶壶钮为两寿桃,其下肩与壶底部皆绘红彩卷草纹配篮彩十字纹,遥相呼应搭配,壶嘴处绘有寿字纹饰。

五、鹿纹饰

民国粉彩百鹿尊 (一对)

民国粉彩百鹿尊圆口,器形以下渐广,垂腹,圈足,肩部饰双螭龙耳,胎体厚重,釉面洁净,造型端庄。腹部满绘粉彩百鹿图,衬以山林、小溪、灵芝、花草等景物。远山叠嶂,巍峨高缈,山峦起伏,山路蜿蜒而下,树林茂密,韵松如海,溪流回环,苍松翠柏下大小群鹿出没其间,百鹿神态各异,或嬉戏,或奔跑,或觅食,或小憩,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粉彩绘画技法高超,景致丰富,层次清晰,疏密有致,鹿群绘制灵动自然,写实鲜活,体现了极为高超的绘制功力。整器做工细腻,釉质温醇细洁,敷粉柔和莹润,用色考究,图案清丽典雅,端庄古朴,画工精细娴熟,极具艺术魅力。古人视鹿为瑞兽,寓有长寿之意。唐宋瓷器上已出现鹿纹,广泛流传是在元代。百鹿尊由百鹿图尊简称而来,因“鹿”与“禄”谐音,故又称“百禄尊”。

六、马纹饰

民国粉彩诗文松荫放马图玉梅瓶 (一对)

民国粉彩诗文松荫放马图玉梅瓶端正隽雅,成对而存,难能可贵,可资参照。瓶小巧精致,胎白质坚,通体施白釉,正面以粉彩绘郎世宁笔意松荫放马图,林荫下骏马健硕,姿态各异,悠闲自得,栩栩如生,背面题:“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句首红料钤印:“朵云轩”、“御制”,句尾压尾印:“郎世宁”、“恭绘”。用笔纤细精湛,纹饰细腻灵动,设色明妍鲜亮,布局疏朗饱满。瓶上诗文出自明朝第一状元吴伯宗《荣进集》卷二,“大驾春巡诗应制”。

七、羊纹饰

民国粉彩三羊开泰如意耳瓶

民国粉彩三羊开泰如意耳瓶撇口,长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象耳。肩部为如意云头纹,腹部通景粉彩绘三羊开泰图,胫部绿地粉彩绘如意云和花卉纹,足墙绘缠枝莲和卷草纹。中国古时羊与祥通,三羊开泰图,为传统吉祥装饰纹样,三羊谐音“三阳”。“三羊开泰”取材于《易记》:“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取其否极泰来,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意,为吉亨之象,此瓶三羊开泰图绘艳阳高照,光芒四射,参天古树之下,三头白羊,神态各异,其间衬以山石、四季花卉纹等。

八、犬纹饰

民国粉彩洋犬题诗盘 (一对)

民国粉彩洋犬题诗盘为一对,敞口弧腹,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口沿内以青花绘一周灵芝纹饰,内部开光粉彩装饰图案,底书乾隆年款。盘内主题纹饰为洋犬图,只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树地野花怒放,喜鹊立于高枝,对树下的一只洋犬附身鸣叫,洋犬身姿矫健,脖绕皮套,尾部上卷,一足离地,作惊异回首状。空白处墨彩诗文:“枝摇惊犬吠,花放系禽鸣。”并红彩郎世宁印文。其西洋绘画的艺术气息浓厚,配以诗文令人更觉雅气,乃民国上品精瓷。

九、猴纹饰

民国粉彩灵猴献寿纹灯笼瓶

灯笼瓶又称灯笼尊,是仿自灯笼的造型而得名。此瓶造型敦厚稳重,民国粉彩灵猴献寿纹灯笼瓶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颈部黄地粉彩绘缠枝花卉纹,肩部大小如意头纹,错落有致。瓶身绘有多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姿态优美,侧旁洞石之上立一棕色灵猴,灵猴一只手臂置于额前,做探望状,神情好奇,眺望远方一蝈蝈,以灵猴作为题材的瓷器作品,不为多见,本品巧思立意,殊为难得,整体图案布局疏朗有致,构思巧妙,色调考究,绘画精细入微,是不可多得的民国粉彩精品。

十、猫纹饰

民国仿珐琅彩猫蝶诗文瓶

民国仿珐琅彩猫蝶诗文瓶题识“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笑戏风花影。饱卧花间兴有余,小庭扑蝶露芬芳”、钤印“佳丽”、“寿古”、“香清”、“乾隆年制”款。

十一、松鼠纹饰

民国薄胎粉彩松鼠双寿御题诗瓶

瓶式取自康熙之柳叶瓶而稍加变化,胎体极为轻薄,釉质洁白莹润,十分适宜绘画如此精细的瓷画。主题纹饰为松鼠寿桃纹,虽主采国画之法,然西洋绘画之写实气息浓厚,其背配以墨彩诗文一首,钤“世宁”“碧露”两方朱文印,令人更觉雅气,乃民国上品精瓷。

十二、鱼纹饰

民国邓碧珊作粉彩鱼藻纹笔筒

粉彩鱼藻纹笔筒呈圆筒形,直壁,平底,内凹圈足。通体绘六尾鱼和一只虾悠游在几簇藻萍之间,画面没有波涛,也无潋影,在悠然恬静中透出一派生机。一面墨彩草书「山外斜阳半沉,清潭一为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是雷同庄子心。」署「时在庚午仲秋月铁肩子邓碧珊绘于珠山图画公会并题之西轩」,钤「碧珊」朱印;另一面墨彩草书「墨仙精神砚作胎,都从笔底写出来。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朝朝傍钓台。」署「庚午仲冬碧珊写晴窗读书楼之西轩」,钤「邓氏」朱印。圈足内凸起弦纹一周,中红彩《铁肩子》款。

瓷器中的绿釉


绿釉是一种绿色粉末陶瓷低温颜料无机颜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绿釉属于单色釉,绿釉早在汉代陶器上就已出现,唐三彩、辽三彩及宋代磁州窑、定窑中也均有绿釉陶瓷制品。明代之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绿釉分为瓜皮绿釉和松石绿釉。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铜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属于铜绿釉。今天立秋,跟夏天说一声再见,绿色象征着夏天,介绍一下瓷之色绿釉。

绿釉的分类

1.按照颜色分为浅绿釉和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发展到乾隆时期就是十分流行的绿釉瓷器。

浅绿釉,明代以嘉靖时期较有代表性,釉呈瓜皮绿色,以追求莹润的效果。清雍正朝时新创一种低温淡绿釉,黄中偏绿,习称“秋葵绿”或“西湖水”。

2.按照烧造温度不同有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

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朗窑绿釉瓷鉴别

“苍蝇翅”

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郎不流”

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圈足

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瓷器中的胭脂彩


胭脂彩是从西洋传入我国的一种低温彩釉,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胭脂彩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浅淡者为“胭脂水”,浓重者又称“胭脂紫”。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绘工精致,笔触细腻。胭脂彩的工艺为首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窑经800°C低温再次烧制而成。胭脂彩以金为着色剂,但与金的颜色截然不同,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金,就会出现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由于它略带螺红的色调,极似胭脂,故称胭脂彩,俗称胭脂水。胭脂红色在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绘中偶有应用,如当时珐琅彩中出现的淡红蔷薇色,似红宝石般的浓胭脂色,或闪紫的苏枋色等。到雍正时期,出现了众多呈色稳定、以单一胭脂彩作装饰的瓷器。造型以杯、碟、盘、碗较为多见,均为景德镇窑所制。胭脂彩料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胭脂红彩山水纹小瓶,清乾隆,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瓶直口,垂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内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此瓶不失为雍正时期官窑的绝美佳器。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纹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这件瓷器是在江西景德镇御窑中烧成瓷胎,解运入宫后,在宫中造办处按照雍正皇帝批复的画样,由珐琅彩画师用珐琅料绘画,再将瓷器入低温炉中烘烧而成。珐琅彩松竹梅纹瓶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制瓷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高超清代瓷器画师高超的绘画技法。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宋元窖藏瓷器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器形比较大,而且因为以荷叶形盖为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荷叶形盖古董文物很少见,如今只见出土的宋元时期的荷叶形盖罐瓷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因为器形优美,存世量少,故荷叶形盖罐故极为珍贵。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荷叶形盖瓷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盖呈覆荷叶状,钮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通高36.8cm,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精美异常,包浆完美。

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元代青瓷荷叶盖罐高31.5厘米,口径24.7厘米,出土于济宁市中区东门大街路南。罐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稍高,器形高大,造型稳重。青瓷荷叶盖罐罐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呈豆青色,釉质光泽肥润莹亮柔和。青瓷荷叶罐是浙江龙泉窑在元代新创的器型,明初仍在烧制。不过,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元代龙泉瓷器多烧大件器物,其成型工艺、装饰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它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瓷荷叶盖罐造型端庄大方,釉质色调素雅文静,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

荷叶形盖罐出现于宋元之际,宋代荷叶型罐施釉比较厚重,到了元代元代荷叶形盖罐这种器形已经比较普及了,除了青釉以外还有元青花荷叶形盖罐,器形大小不一,到了明代荷叶形盖罐又不流行了,非常少见,而且明代器形较小,留足部位做法与元代不同,元代器形一般都器体做好再做上圈足,看上去器体与圈足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似双层底。明代则是挖足成形。

宋代定窑瓷器经典器形碗


宋代定窑瓷器的器形很多,尤其在宋代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定窑瓷器碗不仅是定窑白瓷釉色的,还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等。

多年来,在宋代定窑瓷器遗址考察发现的遗存还有:仿钧、绞胎、绞釉、素瓷、宋三彩陶器、仿辽三彩陶器等。

宋代北宋定窑划花鱼纹大碗

宋代北宋定窑划花螭纹碗

宋代定窑黑定金银彩茶盏

宋代定窑紫定柿釉金彩蝶牡丹纹茶碗

精选了宋代定窑瓷器两种釉色的碗和茶盏。分享给喜欢艺术品收藏的藏友,尤其是喜欢中国宋代瓷器的藏友。

历代梅瓶瓷器器形和功能的演变


梅瓶始于唐代的器形,也是中国瓷器造型中最经典的,流传时间比较长的瓷器器形,受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的喜欢,梅瓶流行于宋代,风行于元明时期。样子收藏对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征、釉色、用途等介绍梅瓶的发展历史。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就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本文试从历代梅瓶的称谓、器形特点、用途诸方面进行浅析,以便对梅瓶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历代梅瓶器型的演变

其造型各个时期略有不同,但大致不离短颈小口,短颈,丰肩圆腹,敛腰窄胫等基本特征。

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各窑生产的梅瓶丰肩,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如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南方生产的梅瓶则肩较溜,略显矮胖,如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弦纹梅瓶。

辽、西夏及金代梅瓶均受北宋北方窑的影响,具有形体挺拔修长的特点。

元代梅瓶造型为小口外折,短颈呈上窄下宽之梯形,肩部比宋代梅瓶更趋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

明代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

清代梅瓶除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造型外,有所创新。创新的式样为口部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给人比例不谐调之感。

二、梅瓶名称的演变

从历年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来看,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形因特别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之为鸡腿瓶。两宋约辽金时期的南北方窑场中都有生产,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绘瓷或化妆土剔刻瓷等。宋时称其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令畴的《侯鲭录》中记:“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复,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意,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许之衡的说法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历代梅瓶釉色特点

梅瓶自唐创烧以来,作为一种传统的瓶式,各时期均有多个窑口烧造出釉色丰富的器物。

唐代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唐,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纹。

此种造型习惯上称为“梅瓶”,是装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认为,瓷梅瓶始烧于宋代,此件实物证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现。

(一)宋代

北方的河北磁州窑、定窑、河南钧窑、禹县扒村窑、登封窑、鲁山窑、陕西耀州窑、山西雁北地区瓷窑、辽代赤峰缸瓦窑、西夏宁夏灵武窑等,分别烧制白釉黑花、白釉划花、钧釉、黑釉白花、白釉划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刻花、黑釉剔花、白地褐花、黑釉剔花等各种釉色和纹饰的梅瓶。南方的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浙江龙泉窑、湖南衡山窑等,分别烧制青白釉、白釉褐花、黑釉剔花、青釉及褐绿彩绘等釉饰的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

(二)元代

景德镇烧造出青白釉、青花、蓝地白花、釉里红梅瓶。磁州窑烧造白釉、孔雀绿釉、孔雀绿釉黑花的梅瓶。

元代磁州窑梅瓶

磁州窑梅瓶高23、口径4、腹径15.8、底径9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腹部上鼓下敛,底足根外撇。白釉为地,饰以黑釉纹饰。腹部两个不规则的菱形开光,开光内花纹一为“林和清爱梅”,一为折枝花,自口沿至底绘多层次的装饰纹。足底无釉,呈浅台阶形,并有不规则的乳钉状凸起。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三)明代

梅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黄釉青花加红、哥釉青花、仿哥釉、青花赭彩、三彩、五彩、蓝釉白花、酱釉白花、白釉、红釉、蓝釉、影青釉、珐花、孔雀绿等。

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通高45厘米、口径7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隐圈足,砂底,摇铃式盖。腹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及腹下部饰变体莲瓣纹。肩部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6字楷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微微泛灰。

白釉暗花梅瓶

明嘉靖白釉暗花梅瓶通高47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8厘米。小口,短颈,丰肩,下腹内收,隐圈足。器身有两道接痕,周身施白釉,下暗刻花纹,肩部为云肩内折枝花卉,腹部为缠枝花卉,足部饰莲瓣纹。颈下一周暗刻“大明嘉靖年制”6字楷书款。

(四)清代

梅瓶品种更为丰富,计有青花、豆青釉青花、黄釉青花、青花红彩、青花胭脂紫彩、淡描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白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釉、釉里红、豆青釉青花釉里红、釉里黑、白釉浅青绿花、天蓝釉白花、豆青釉白花、哥釉铁花、白釉地五彩、五彩加金、斗彩、粉彩、青花粉彩、霁洒红釉地粉彩、白釉地矾红彩、茶叶末釉金彩、霁红釉、洒蓝釉、霁蓝釉、粉青釉、豆青釉、铁锈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定釉、窑变釉、白釉、茄皮紫釉、炉钧釉、珊瑚红釉、淡粉釉等。

粉青釉梅瓶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高23.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6.5厘米。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瓶身满施粉青色釉,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仿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色,比影青略深,釉面匀细,造型优美。

四、梅瓶用途

(一)储酒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类的容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二件宋代磁州窑梅瓶和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桂林元代民窑瓷器中,曾发现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的梅瓶残件。这些都是直接表明梅瓶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储酒器。

此外,还有些从侧面反映梅瓶基本功能的铭文。如桂林博物馆所藏出土于明墓的一件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着“天藏地酒”之谐意,表明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青花梅瓶上的图案哪怕是目不识丁者也能让他一目了然地认识其基本功能。比如1972年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这只“瓶中瓶”的画,与我馆所藏的不少陶梅瓶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际用途。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有些梅瓶,既无铭文也无图案直接反映其储酒的基本功能,但从它出土时瓶内的共存物也能直观地得知其用途。如山东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梅瓶内即装有美酒。最典型的莫过于1983年5月桂林明代靖江温裕王墓出土的高腰带盖梅瓶了。该墓出土的这件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四百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瓶酒是用当地产的著名“桂林三花酒”与乳鼠和名贵中药泡制而成,是特产的滋补药酒,对孕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的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明代则成为靖江王族的常用酒。这瓶酒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增加了珍贵而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梅瓶储酒功能的直接反应。另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有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之寓意,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之所在。

另外,梅瓶除了作为酒具外,还被帝皇作为高贵的赏品赐予臣下。如南京博物院藏的1995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古井内出土的白釉梅瓶,瓶的肩部就写有“赏赐”二字。据考证,这件白釉梅瓶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给臣下的贵重器物。往往赏赐梅瓶时,瓶中多装满一瓶御制的美酒,使获赏者既有精美的梅瓶观赏,也有美酒可喝,真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二)陈设观赏品

青花梅瓶的另一功能是作为陈设器,供人观赏,愉悦人们。在北京辽代墓群的墓葬壁画中,发现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佚名画《第四嘎尊者》中也出现有经瓶插花;明代唐寅《采菊图》中亦画有陶渊明之仆童手持插菊花的梅瓶。可见,青花梅瓶也用作陈设装饰品。从梅瓶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案及纹饰看,其观赏价值是相当高的。

(三)丧葬中的明器

梅瓶做为陪葬品,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梅瓶多置于棺椁的四周或周围。如北京定陵万历帝随葬的四个梅瓶,均置于棺椁四周,而孝后、端后(引者注:应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随葬的各两个梅瓶,则置于棺椁头前的两侧。至于郡王所使用的一个梅瓶,则多置于棺椁的前面。可以看出,这不同的陈设方法本身就含有不同的使用意义。我国古代,往往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表达一种吉祥的含义,把梅瓶放在棺椁四周,可能是作为一种‘四方(椁为方)清(青)平(瓶)’的象征;而内盛以酒置于棺椁之前应是‘清(青)平(瓶)长久(酒)’的寓意。总之,明墓的梅瓶,是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与‘风水’寓意的象征。”

虽然梅瓶是中国瓷器史上最经典的造型,但是在历史长河里,它的瓷器和功能还是在时间进程中变化,这是时代审美的变化,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民俗的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