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德高的瓷砖胶 > 导航 >

民间出现频率高的宝物 你家中可能也有

民间出现频率高的宝物 你家中可能也有

德高的瓷砖胶 高仿民国瓷器的鉴别 德高瓷砖胶

2021-03-25

德高的瓷砖胶。

民国瓷器虽然距今时间较短,但是那个时期所烧制的精品瓷器却价值千万。我们常说宝物在民间,而民国瓷器是民间出现率最高的宝贝,距我们统计,精品出现率为1.93每100人。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民间最常见的四类民国瓷器。

珠山八友

民国21年(1932)王大凡粉彩孔子周游图双龙耳瓶

成交价:RMB4,370,000

珠山八友大家都并不陌生,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他们的民国时期的作品非常多,占据了拍卖市场40%的份额,可想他们的作品受到推崇的程度。

王步

民国王步青花芦雁图梅瓶

成交价:RMB2,200,000

王步可以说是民国制瓷大师,他从仿制官窑瓷器开始,随后开创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被誉为“近代官窑瓷器”,他一人作品占据了拍卖市场25%的份额。唯一可惜的是王步作品被大家所熟知的较晚,被损坏和低价捡漏的非常多。

总督瓷器

民国蒋中正定制金地粉彩开光四季山水双耳瓶(一对)

成交价:RMB5,550,000

民国天蓝釉描金团花开光粉彩高士图葫芦瓶

成交价:RMB2,950,000

这类瓷器精品数量最多,民间留存率最低,从表象上来说,就连不懂的外行人都能看出这样的东西价值不菲,大多数已经被大藏家和博物馆保存,小部分还在民间。

主要包括袁世凯等军阀的定制瓷器,国民党政府的定制瓷器,地方权贵的定制瓷器,特点鲜明。

堂口瓷

民国“怀仁堂制”粉彩童子牧牛图观音瓶

成交价:RMB1,200,000

民國“碧云轩制”粉彩进宝图瓶

成交价:RMB770,000

民国时期制瓷堂口不少,有的外销,有的满足内需。作为观赏瓷,许多大户人家都会有留存保留。品质价格与官窑有差距,是四类民国瓷器中价格最低的一个,但是其存量最大,最容易被人们忽略,所以留存率最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宝物”入住海南省博物馆


魂瓶,也称魂魄瓶、五罐瓶等,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器形多呈平口罐、五孔罐或五联罐状,罐身和顶盖上有亭台楼阁、飞禽神兽等堆塑;其质料为陶瓷,尤以青瓷居多。

由于该物大量出土于汉末至宋以前的墓葬中,尤以六朝为多,所以一般认为中古时代为魂瓶习俗流行的鼎盛期。

近世民间葬俗中亦多有以“宝瓶”、“食罐”、“粮仓”、“五谷囤”、“招魂袋”之类器物随死者葬入土中的,一般认为正是魂瓶之俗的一脉相传。

海南省博物馆将展出的是青色釉魂瓶通高46厘米,口径11厘米。记者看到,该瓶体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通体施有青釉,釉色纯净。制作中采用了塑贴、模印等装饰手法,使其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

瓶体上部正面塑有三层飞檐高楼,四周塑造有各种动物的形象。瓶体其余三面共有八名乐人持不同乐器进行演奏。下部的大罐疏朗地贴有猎人、狗、鹿、猪、鱼、龟等形象,与上部密集的堆塑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件魂瓶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反映出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塑造的题材虽多却无琐碎之感。各种造型寓巧于拙,着重表达内在情趣,将天上人间、神话现实揉合在一起,既现实又浪漫。它作为随葬品,表现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贵、家运兴隆的祈望,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江南水乡的景象,因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仿古瓷也有收藏投资价值


北省收藏家协会现代陶瓷艺术会会长、资深收藏家陈也君女士,建议收藏爱好者可把眼光放在当代艺术瓷和当代高仿古瓷上。她认为现在正规的厂家制作的仿古瓷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些瓷器利用高科技进行分子分析,重新配制原料配方,制作出来的产品用料之昂贵,耗工之巨大,工艺之精湛,达到了足以“乱真”的效果。还有些仿古瓷是仿制古瓷的技法,其中加上了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形成个性的艺术风格,说明它本身已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了。他们以新仿品出售,开门见山,没有作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况且,今日之新瓷,百年、千年之后不也成了古董吗?这样制作出的仿古瓷就是收藏的精品,价格也比较合理,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景德镇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黄云鹏、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继梅、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廖传铭、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周勇等也表示“仿古瓷亦有收藏投资价值”。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要收到那么多的稀世珍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买到赝品而懊悔莫及,但把那些高仿、精仿出来的仿古瓷作为喜好的藏品也不是一件憾事,至少没有那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此外,仿古瓷格调高雅,富有传统气息,也是现代家居装饰装潢和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和最佳选择之一。但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表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从高位收起,比如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作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最保险。此外,有些年轻工艺师画得很好,师承也不错,价位低的话可以收藏。有一些仿制品,图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网纹。还有很多街边店卖的景德镇陶瓷,大多是用批量注浆坯印刷的,这些就不要贪便宜购买,现在基本没有捡漏的可能。

古陶瓷也有“身份证”?


“第一我们成分分析,看有没有现在的成分在里面;第二我们看高温还是低温烧制出来的;第三个就是我们技术的关键,用拉曼光谱检测古陶瓷有没有一个老化物质,叫羟基。”日前,在香港皇廷2016秋拍北京巡展上,香港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李港龙如此讲解古陶瓷检验技术。

众所周知,古陶瓷高仿品泛滥,令人防不胜防。据李港龙介绍,传统鉴定方法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方法鉴定陶瓷,“皇朝遗珍古陶瓷综合鉴定技术”,采用“科技加人文”鉴定模式,通过检测古陶瓷釉面成分,以及对文物的羟基分析,从而判定历史年代后给出相关数据参考。随后,专家根据对比和经验分析,最终给出古陶瓷的年代与真伪的参考报告。将拉曼光谱仪运用于古陶瓷检测,不但对陶瓷无损害,鉴定出来的年份也可控制在50年左右。

目前,这种创新性技术并不多见。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经多年对古陶瓷研究及与世界考古研究机构合作交流,理解古陶瓷固有特性后,结合“历代古陶瓷综合数据库”,建立“皇朝遗珍古陶瓷综合鉴定技术标准”并取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术考古研究院冯松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唐恺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承焕生教授等专家学者,对该项科鉴技术及其古陶瓷鉴定结论表示认可,并认为可为收藏界在古陶瓷鉴定方面提供依据。

皇廷拍卖总经理李晶告诉记者,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有年轻化趋势,这项检测技术,也能让那些刚“入门”投资者,欣赏到古陶瓷的魅力和价值。

在此次巡展上亮相的19件古陶瓷,全部通过“DNA”认证,均附有检测报告,有自己的“身份证”。19件古陶瓷古色古香,以宋瓷为主,也展出了元朝、清朝的古瓷精品。其中,值得关注是,南宋青釉冰裂弦纹瓶为南宋宫廷赏器,存世稀少。有业内人士表示,其釉色粉青中微微发蓝,为南宋皇室追求的极致色彩,可与汝窑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媲美,超越了同时期其他官窑釉色。南宋青釉冰裂弦纹瓶在开片上,呈现典型百极碎冰裂纹,此种开片在南宋只有溪口窑能烧制出来,而其他窑口都是以大开片呈现,或大开片加细小开片,但不能形成冰裂的层次感,顶级百极碎冰裂纹给人古朴而至美的视觉体验。

近代瓷器出现收藏热


绿地粉彩宝相纹福寿盖罐

近日,从市内古玩市场了解到,因明清等古瓷器收藏品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高价市场,曾经不被收藏人士看好的近代瓷器开始出现收藏热,无论是新粉彩还是浅绛彩,近代瓷器的大多数品种身价都涨了十倍以上。

新玩家热捧民国瓷

“近代瓷器的市场行情其实是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但这两年就涨得更快一些。”三峡古玩城的商家透露,近代瓷器主要是指1911年到1949年烧制的瓷器作品,业内一般称作民国瓷。走访三峡古玩城发现,除了极其普通的盘、碗等外,现在几乎找不到几百元价位的民国瓷了,其整体价格几乎是5年前的10倍,甚至更高。像一些普通的民国粉彩盖罐,5年前在市场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价格多在100~200元之间,但现在至少也要2000元。而一些名家落款的瓷版画和人物瓷塑,价格早已过万。比如,“珠山八友”等画师创作的新粉彩瓷,受收藏者追捧而声名大振,一幅瓷版画没有十来万元拿不下。

业内有争议后市看好

但对民国瓷的前景,业内仍有争议。一般来说,陶瓷的半衰期为60年,经历两个半衰期后,才能看出陶瓷的老气来。而1911年~1949年期间的民国瓷,基本上只经历了一个半衰期,在不少老玩家看来,民国瓷属于现代瓷的范畴,很少收藏。

一些专业人士则表示,民国期间,专为皇室烧制瓷器的景德镇瓷器御窑厂停办,一些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间,烧制出堪比晚清官窑的作品,其中不乏艺术价值相当高的精品,所以民国瓷收藏热潮的兴起绝不是偶然。瓷器收藏家钱先生收藏民国瓷器已有20多年,在他看来,虽最近5年民国瓷器整体上涨了近10倍,但目前总体价格仍处于低位,其后市也将继续看好。最明显的例证是,最近几年民国瓷器已经是内地各大拍卖会的主角之一,成交价格逐年攀升。钱先生称,2007年嘉德四季拍卖会中,推出了60多件民国瓷器,其中一件绘粉彩山水方笔筒,其估价仅为3.5万元至5.5万元,最终成交价竟达25.3万元。

投资要关注三类精品

投资民国瓷,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升值空间较大的是画工精湛的精品,普品则基本不具备太大的收藏价值,如民国时期画工拙劣的喜字罐,多为残次品。“可关注三类瓷品。”首选名家名作。如以“珠山八友”为领军人物的新粉彩工艺瓷器,一直深受收藏投资者热捧。其次,袁世凯时期烧制的“洪宪瓷”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一类瓷器工艺水准完全达到清王朝官窑的水平。最后,应收藏当时社会名流赠人之瓷器定制,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交状况,可以证史。

要从造型、胎釉、纹饰、描金工艺四方面综合鉴别赝品。其中,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赝品描金不纯正还很粗糙,大多描金像枯黄的败叶色。

古陶瓷收藏也有捷径可寻


针对那些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修养,有特定的文化收藏追求而热衷于古陶瓷收藏的收藏之友,笔者总结出古陶瓷收藏三个要诀:收藏启蒙入门阶段要诀:一不收新、可收旧;收藏求知进门阶段要诀:二不收旧、可收老;收藏鉴赏研究阶段要诀:三不收老、可收古。

第一阶段,所谓“不收新、可收旧”,即是指,处在收藏启蒙入门阶段,除了当代特指文革(1966-1976)后的新瓷工艺品不收藏之外,所有旧的、包括老的、古的一律可收;这一时期主要练辨新瓷的眼力,凡崭新出窑的瓷器一律不收。

第二阶段,所谓的“不收旧,可收老”,即是指处在收藏求知进门阶段,辨新器眼力已练就,接下来要练辨“旧器”的眼力。这里的“旧”,文物商店经营行业里特指新中国建国初期至“文革”(1949-1966年)的藏品,行话俗称“旧货”,因为1949年前的藏品就直接称民国货了。也就是说,处在第二阶段,除了新货、旧货不收外,可收“老(器)”,即民国、清朝、明朝的器物,而更“老"的“古器”,指的是元朝以前的器物。这一时期主要练辨“新器”、“旧器”的眼力,凡“新器”、“旧器”尽量不收。

第三阶段,所谓的“不收老、可收古”,即是指处在收藏鉴赏研究阶段,辨“新器”识“旧器”的能力早已解决,鉴定明清民国瓷器也非常在行,接下来就要向元以前的高古瓷器进军,即向晋唐宋元的瓷器收藏进军。“可收古”,即主要收元以前的“古瓷器”,文博专业术语叫做“高古瓷器”,古玩业行话叫做“老窑瓷器”。唯有真正懂得收藏鉴赏研究晋唐宋元瓷器的收藏家,才有可能成为学问渊博、历史修养高深的古陶瓷收藏鉴赏研究大家。而很多企业家型的瓷器收藏家收藏到明清官窑瓷器就停滞不前了,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深厚的古陶瓷收藏的历史文化修养。

至于古陶瓷收藏鉴赏研究阶段的进一步延伸,继续向前推进,专题收藏鉴赏研究秦汉陶俑,春秋战国、商周原始青瓷,史前彩陶者,属于更有学术收藏境界者。

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修养,有特定的文化收藏追求而热衷于古陶瓷收藏的收藏之友,或刚接触古陶瓷收藏的收藏文化人,只要记住上述三个古陶瓷收藏要诀,寻找同行藏友交流,敬拜高人为师,循序渐进,踏实收藏,三年、五年走过收藏启蒙入门阶段;五年、八年走过收藏求知进门阶段;十年二十年走进收藏鉴赏研究阶段。尔后总结收藏经验,写下收藏心得并著书立说,就会成为古陶瓷收藏圈内一名高手、一介名流,再回报收藏社会,你真的就可以大写收藏人生了。

博物馆馆藏也有假?


长沙窑大执壶

长沙窑青釉褐彩鸟形注壶

长沙窑大执壶一直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镇馆“壶王”,杭州市政府更是曾奖励“壶王”捐赠者1500万元。但在央视专题片《壶王真相调查》中,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壶王”为赝品。学术界对于一件文物真伪持有不同意见实属正常,但专家对经过其他专家鉴定的文物公开表示质疑的情况,非常罕见。该事首次让博物馆的权威和诚信度受到了公开的质疑。

博物馆出现赝品后患无穷:不仅会导致公众对博物馆权威的质疑,不再把博物馆作为学习的场所,甚至会将之视为逐利的帮手。高额奖金则成为刺激造假者铤而走险的“肥肉”,回报社会的捐赠也变成挑战捐赠者良知的“鸡肋”。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他认为科学和真实才是博物馆的生命线。

●公共博物馆数百年“科学”、“理性”的形象,被几件“赝品”打得粉碎,被几个铜臭熏心的人士抹黑。

●博物馆是研究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展览中出现赝品,会导致观众对博物馆展览和研究水平产生怀疑,不把博物馆再作为学习的场所,甚至视之为逐利的帮手,同时还会对中国的民间收藏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付给收藏者金钱,是不得已的方法。博物馆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伦理。同时,应健全制度、完善博物馆藏品征集标准和程序。

“壶王”事件回顾

2005年,安徽淮北收藏者丁仰振把自己收藏的长沙窑大执壶(“壶王”)、磁州窑白地黑花鼓等6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南宋官窑博物馆。当时,这批文物由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戢四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鉴定,而杭州市政府以奖励的方式给了丁仰振1500万元人民币。

2011年8月,央视播出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对“壶王”的公开质疑,称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仿品,理由大致是:一、他没有见到过类似的器物出土;二、不实用,且整个壶的设计比例有问题。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该执壶的釉面贴花图形的比例失调,与公认的长沙窑瓷器特征明显不符。而丁仰振称,捐赠文物并非出土,而是他从老百姓手上收过来的……

“壶王”遭质疑后,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邓禾颖回应称正在研究处理此事,但迟迟未见有关博物馆对这一质疑的答复。

博物馆必须告知“真相”

广州日报:日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壶王”——长沙窑大执壶遭质疑一事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这件事情让公益性的收藏、研究、展览机构——博物馆的权威和诚信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博物馆研究专家,您对这件事作何评价?

宋向光:媒体不久前对“长沙窑壶王”事件作了多篇报道,也对捐赠人和当时参与此项捐赠事宜的专家进行了采访,披露了大量具体的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有关博物馆对这一质疑的答复。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博物馆,有责任把真实的事实告诉公众。当然,这一事件涉及的不仅是一件物件的年代和来历,也涉及博物馆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关系到博物馆的社会形象。

我认为,有关博物馆首先应将“壶王”的捐赠过程说清楚。从媒体报道看,博物馆是按照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接受社会捐赠物品的程序办事的,聘请了专家对捐赠物件进行鉴定,并填报了相关工作文书。当然,鉴定结果如何,从博物馆藏品管理来说,博物馆可以对鉴定结果保密。但从展览情况看,展品标签说明该物件为“长沙窑”,也反映出鉴定结果如何了。

博物馆是否只能接受社会捐赠的“真”文物,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其实,博物馆是收藏文物的机构的这一认识,与博物馆作为“积聚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机构本质有很大的偏差。博物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机构,博物馆收藏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的发展的所有东西,人的发展涉及生理和心智的发展,也涉及人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博物馆收集和保存反映人的发展的各种物质证据。从这个角度说,“壶王”也是人工制品,是特定时代人的追求、技艺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如果它确实反映了特定领域的时代特征,博物馆可以收藏。但是,博物馆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对该物件的年代、地域、材质、工艺等有明确的认识,对与该物件有关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文化等事宜有准确的了解。

最重要的,博物馆必须告诉人们“真相”,要将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们。当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会连篇累牍,很难在展览中、在展品说明中全部表述。但博物馆应该允许公众查阅博物馆藏品研究信息,如大英博物馆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余万件馆藏的基本信息,有兴趣的公众还可以与博物馆联系,获取那些非保密性的信息。

完善制度降低误收“赝品”的几率

广州日报:从博物馆发展史上看,文物捐赠在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中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宋向光:捐赠是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建立之初的馆藏品都来自私人收藏。英国政府为购买汉斯·斯隆的私人收藏,发行了专项彩票,并支付给斯隆2万英镑。

捐赠确实丰富和充实了博物馆馆藏。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捐赠也让社会承担起保存和利用这些物件的责任,社会必须运用公共资源来保护这些物件,并运用公共资源来发挥它们的科学和教育作用。可以说,捐赠不仅关系到艺术品的延年益寿,也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对向公共博物馆捐赠物品也非常重视,既积极鼓励,也严格管理,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如美国利用税收进行调控,捐赠者可以得到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但也要防范一些人借此避税、逃税。

博物馆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捐赠行为,规避不良捐赠可能对博物馆造成的危害。博物馆要制定明确的藏品标准,不符合藏品标准的物件是不能接收的,即便是以捐赠的名义。在藏品征集入藏上,要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工作文书。西方知名博物馆多为理事会管理体制,理事会中有专人或专委会负责藏品征集入藏事务。力求通过严格的制度和审核程序,降低误收“赝品”的几率。

广州日报: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壶王”事件中,捐赠人丁仰振接受了政府1500万元的奖金。很多人担心不菲的奖金会否刺激造假者将来铤而走险,以捐赠假文物的方式从博物馆骗取巨额奖金?

宋向光:在西方,向博物馆的捐赠基本是无偿的,博物馆不会给予资金或奖状之类的表彰。在一些西方国家,捐赠者可以依据博物馆签发的捐赠文件,依法获得税务上的减免优惠。有些收藏者也会出售藏品,但购买就是购买,不会打着“捐赠”的旗号。

必须承认,我国有许多地下文物被盗掘,并流入民间。一些收藏单位不得不以捐赠的名目征集一些说不清来源的民间文物,且付给收藏者一些金钱,这是不得已的方法。我以为随着制度的健全、博物馆藏品征集标准和程序的完备,以及博物馆研究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骗术还是会被戳穿的。

广州日报:本来是出于回报社会的捐赠,今天却挑战着捐赠者的良知,考验着博物馆研究人员的智慧和眼力。您认为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宋向光:首先,我们要对博物馆以及藏品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博物馆不是“文物宝窟”,不是炫耀文物珍宝的场所。博物馆是研究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文化机构,科学和真实是博物馆的生命线。任何尊重博物馆的人,首先要尊重博物馆的科学和真实。

其次,民间收藏人士和博物馆研究人员要努力增进自身的学识。从向博物馆捐赠来说,不仅要对捐赠品的时代、出处、流传过程有清楚的认识,更要对该物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准确的理解。再次,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措施。有明确的博物馆藏品标准,有学有专长的专家,有完善的申报审批制度,有严格的监督体制,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博物馆可以将“走眼”控制在最小限度。

赝品粉碎了公共博物馆

数百年“科学”、“理性”的形象

广州日报:当下博物馆“打眼”的事情已不稀奇,我就曾在几个大型博物馆展览中见过标有“某某捐赠”的赝品。请谈谈赝品对博物馆业务和社会作用的影响。

宋向光:“赝品”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赝品”就是假冒之物,是欺骗之物,模仿特定器物或器类的特征,试图让人们相信它就是其所模仿的物品。出于各种原因,中国历代制作的“赝品”层出不穷。又由于中国传统上有将前代之制视为楷模的习惯,仿得越像,好像就离楷模越接近。

近年来,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一些人做起仿制古器的营生,以满足人们收藏古物的欲求。一些或高仿、或臆造的物件也流入了博物馆,甚至堂而皇之的摆进了博物馆展厅。很可笑的是,这些物件常常自隐出身,不敢或不愿标明捐赠者姓名,而只是以“传世品”或“捐赠”名目示人。在西方博物馆中,捐赠品是要明确标明捐赠者姓名的,这样做一来是表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二来也是一种监督吧。

“赝品”,特别是在博物馆展览中出现的赝品,会导致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质疑,进而对博物馆研究水平产生怀疑,对博物馆中的各项展览都可能打一个问好,甚至不把博物馆再作为学习的场所,而视之为逐利的帮手。公共博物馆数百年“科学”、“理性”的形象,被几件“赝品”打得粉碎,被几个铜臭熏心的人士抹黑。

“赝品”也会对观者造成极大伤害。许多热爱收藏的民间人士都将博物馆当成最真实的学习场所,他们将博物馆藏品视为标准器。如果把“赝品”当做标杆,其后果可想而知。往严重里说,这将会对中国的民间收藏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博物馆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伦理,藏品鉴定要有科学态度、精神和方法。个人经验是重要的,但团队合作也不应轻视;“一锤定音”与“众人拾柴”是相辅相成的。博物馆业务管理部门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不要过多介入藏品鉴定和研究等业务性事务。

战国礼器藏身民间


专家正在对市民收藏的瓷器进行鉴定。

“这个碗是真是假?”“这块玉有没有收藏价值?”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山市博物馆组织该市博物馆系统和相关方面专家在孙文西路步行街广场举行免费鉴宝活动。众多古玩爱好者带着自家宝贝,前来一辨真伪。经专家鉴定其中约有七成为真品,其中个别品质较好。

现场,多位专家一字排开,分玉器类、陶瓷紫砂类以及杂件类为市民免费鉴定。一位来自古镇的收藏家小心翼翼地掏出三件“宝贝”,这三样宝物分别是一块陶瓷璧、三足鼎以及青花碗。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副院长余乃刚经过仔细辨认后表示,这三样古物分别是战国陶璧、春秋战国时期三脚鼎、明代晚期青花瓷碗,三件宝物均是真品,且都属于质量比较上乘的藏品,价值在数万元到十余万元之间。

记者在现场发现,除了大多数带着“宝贝”前来鉴定的市民外,还有不少是来向专家“取经”交流的,想借此难得的机会同专业人士多多交流扩充自己在收藏爱好上的知识。热烈的讨论有时候可急坏了后面排队等着鉴宝的爱好者。

据粗略统计,当天上午有30多名市民携带30多件宝贝前来鉴别。经过专家初步判断其中七成为真品,三成是赝品或仿制品。

电视鉴宝引质疑 宝物究竟该由谁来鉴?


某鉴宝活动现场

专家在鉴宝

清粉彩镂空转心瓶

明永乐青花双系扁壶

西汉鎏金嵌琉璃乳钉纹壶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隔着玻璃罩走一圈就能辨识真伪?在一些人眼里,处处皆真品,而实际情况是赝品无所不在。”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一个自称“体制外”、“上过不少当”的收藏老顽童说,“当下收藏领域,所谓专家是最大祸根,充当着‘搅屎棍’角色。”据王立军介绍,当今文博系统不少专家最初学的是中文、档案,“看看真东西还成,辨伪并不擅长”。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鉴定家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要有理论;二要有实践;三要有悟性。“鉴定还得靠实战型行家,他们是经过市场磨砺的‘野生动物’,眼光更准。”王立军说。

有业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收藏领域范围很广,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书画,研究瓷器的不一定懂青铜器。这就要求没有鉴别能力的专家不要信口胡说,此外,公众也要敢于质疑专家。”玉器珠宝资深评估专家李彦君如是说。

撇开伪专家、隔行专家,真正的专家又在哪里呢?“由于政策、观念所限,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只对馆藏文物负责,并不允许为民间藏品提供鉴定支持。”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金瑞国回应。这也就造成了如王立军所说的现象,一些顶着研究员头衔的人士,只得四处“偷偷摸摸”走穴,而有关部门似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依我看,也别以系统内外分为专家、行家,依照鉴定对象是否属于文物划分也许更恰当。”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提出,“属于文物的,必须合乎《文物保护法》规定,由有资质的部门、个人鉴定,而非文物的可以放开让中介机构参与。”

谁有资格参与“鉴宝”,至今仍是自说自话,自行其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二问:鉴宝一定要估价吗?

看完藏品还未来得及落座,一众嘉宾和专家就被主持人吆喝着赶紧估价。娱乐节目常见的插科打诨出现了:其中一位嘉宾要么拿其他嘉宾取笑,要么抖落些自个的私生活。当然最终大家还是会亮出个价格,从零到上千万不等。

有人说,鉴宝节目的主角不是收藏者和观赏者,而是商家和专家。原因在于节目焦点从来就是商家关注的价格和鉴定专家给出怎样的价格。节目中最刺激的也莫过于识别真伪及估价这两个环节。“谁说鉴宝就一定要估价?”焦晋林认为,收藏对象绝不仅仅是文物,收藏也不意味着经营。他说,哪怕一块周朝的青铜器碎片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反映手工艺水平之外,还能体现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对丰富和完善地方志与断代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不可能通过估价来体现。估价很容易导致价值单一化,落入重器物轻文化的境地。”在他看来,为文物估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参照的是什么?朝代不同、类型不同,你如何估值?”最让他啼笑皆非的是,有些物件被鉴定出的价格竟然精确到几角几分。

“不估价,没有怦然心动的数字,观众还会紧盯着电视看吗?”一位不愿具名的鉴宝节目制片人向记者大吐苦水,“只有价钱才能拨动观众心底的那根弦,为了收视率,必须这么做。”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鉴宝”无疑也会打上诸如“观赏性”和“戏剧性”这样的电视烙印。“如果娱乐性太强,文化引导就会变弱。尤其是如果有意制造噱头,过分强调藏品的价格,导向就偏离了”。在电视文化学研究学者苗棣看来,不少鉴宝栏目都被安排在重要时段和主流频道,理应肩负起传播器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职能,否则只能流于低俗。“只希望观众不要太当真,千万不可把虚拟当作真实”。

“估价大多是应对方要求给出一个参考值,我想不会有人把专家的估值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贾文忠说。尽管反对为藏品贴价签,但在谈及专家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时,焦晋林认为:“专家估价环节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而银行据此贷款属于经济合同关系,二者不应该被捆绑在一起说是道非。”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他后来选择自修法律,就是想让自己有能力理清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

在不少国家,鉴宝纯属做公益,不向咨询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上电视的专家,还是接私活的,收取鉴定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收费本身属于双方约定,除非与人串通、主观故意给出与事实不符的鉴定结果,它并不构成犯罪。”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成说。“收费可以,但你得说实话。真专家们为何敢作伪鉴定?根源在于出具者除了名声可能受损外,几乎不受其他约束。”金瑞国提议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将鉴定机构定期报送的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的必要条件。

三问:对赝品能否“一砸了之”?

“砸它!砸它!该砸!”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王刚手执紫金锤砸向已被证伪的“宝物”,瞬间,完好的藏品化身碎片,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在不少鉴宝节目中,“砸宝”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焦晋林明确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草率砸掉,缺乏对文物应有的尊重。”

有人会说,自己的宝贝已被鉴定为赝品,总可以砸了吧。焦晋林认为也不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怎么能保证今天的鉴定结果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他举例说,当年被命名为“司马戊大方鼎”的器物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就是因为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

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那些打着“出土文物”幌子的藏品,竟然也加入到“砸宝”行列,尽管其中有不少是冲着抬高价钱来冒充的。据焦晋林介绍,个人在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备文物相关信息后,可以拥有文物的所有权,但同时也肩负起保护、传承的义务。“即使你已经签下‘生死文书’,‘砸宝’也是无效甚至违法的,你无权对拥有的文物自行处置”。

“假货该砸,太害人!”王立军给记者讲了一桩凄惨的故事。某人一辈子清贫,唯一爱好就是到古玩市场“捡漏”,临终时,他告诉妻子,那些藏品没一千万不要出手,而当其妻找人鉴定时,才发现没一件真品。“砸赝品不知惊醒了多少梦中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仿制前朝的惯例,比如,明朝仿宋朝、清朝仿明朝的瓷器,后世书画家仿前朝名家书画作品的更比比皆是。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赝品属于收藏者几代家传,上面凝聚着浓厚亲情。“一砸了之,可以视为在获悉不能挣大钱后的冷漠宣泄。”一位电视文化学者说。

“盛世收藏、收藏盛世”常被鉴宝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挂在嘴边。“其实这话重点不在收藏活动本身,而在于通过收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文化学者吴树认为,现如今穷人指望淘宝一夜暴富,富人指望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收益。“国人收藏精神的物化,必然带来一砸了之的破坏行为”。

四问:高科技能拯救肉眼吗?

短短数分钟里,嘉宾、专家环绕摆放在桌面上的藏品走一圈,有的会拿起来瞧瞧、嗅嗅;有的则全凭目测,并不上手。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全年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英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与漂亮的数据相比,国内文物鉴定手段却相当落后,民间文物鉴定仍停留在靠人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望、闻、问、切的阶段。有学者笑言,目前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高科技制假”对“低科技鉴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北京古玩城文物修复中心实验室首席科技顾问关海森,是国内文物鉴定领域较早引入高科技手段的专家之一。“现阶段,单凭陶瓷的‘长相’来鉴定文物真伪已经捉襟见肘。”他介绍说,“每件古物都有不可摹拟的因素,它往往记录着穿越时空的不少信息。我的仪器就是要通过采集这些信息分析出诸多结果。”相比十年前发明的40倍带光源的便携式显微镜,如今老关手中的仪器早已升级换代,包括热释光剂量仪、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等。前者能通过测量陶瓷最后一次热释光现象的年代精确检测其烧制年代,后者可以测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这一点能辨别出送检物品表面是否涂有新添加的“化妆品”。

除了仪器,关海森还有另一个“武器”——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它也是关海森这些年打假历程中的经验总结,赝品的配料、成分等是关海森重要的参考数据。不过,关海森也指出,单纯依靠“高科技鉴定”还不能完全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原因有二。其一,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和庞大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中未涵盖的内容,检测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仪器检测结果给出的只是物理分析后的成分列表,诸如文物在艺术、市场方面的价值,还需要专家利用文史知识及“肉眼”加以综合鉴定。

记者手记

鉴宝的复杂与不复杂

“这个问题很复杂啊。”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听到对方如此感叹。鉴宝,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宝贝”的成色。无论单纯依靠眼力,还是借助科技手段,它理应都只是一项技术活。俗语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再高难度的技能,掌握后就不算难事,何况鉴宝算不上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业界不少行家里手都是半路出家。

看来这个“复杂”比较少地出在技术层面。剔除掉“物”的因素,剩下的就是人的因素了。审视鉴宝活动各个环节,涉及的“人”不外乎藏品持有者、鉴宝者和相关行业管理方,他们共同构成收藏的“江湖”。“要不这样,我就不说啥了吧。”记者通过熟人联系过好几个受访者,对方要么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拒,要么听闻是记者便直接挂断电话。一些曾经“语必惊人”的文化学者,也选择了谨慎回应,几乎听不到个性化的声音。“你想听到的,恰恰是人家最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人家只能回避了。”笑言与鉴宝无直接瓜葛的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也不愿多谈鉴宝本身的话题。

在收藏界,鉴宝者因分属系统内外,有专家、行家的称谓之别,容易为大众接受、认可的文博系统内专家不允许公开给社会上的藏品做鉴定,而行动自由,掌握技能的圈内玩家、行家又极力想获得社会认可。不论谁瞧不起谁,其实,他们都是鉴宝的重要执行方,都难以置身事外。这是复杂之一。

再来看收藏者,据说国内有好几千万。不少人参与其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升值赚钱。谁不想自己的藏品被鉴定为真,被标注一个好价钱呢?既然有此需求,鉴宝者索取费用就变得理所当然,而收人钱财,难免“嘴短”,伪的说成真的,无处不真品,生意则源源不断。互相利用的双方构成了复杂之二。

“收藏热”必然导致对鉴定的需求旺盛,而事实上,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制约,尚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偷偷摸摸”接私活的;中介不具备资质胡乱出证书的,全活跃起来。更糟糕的是,目前鉴定机构都由工商部门批准,它只考虑是否具有开张的资质,而知晓其是否有经营能力的文物部门却没有审批权。此为复杂之三。

很显然,收藏的复杂往往与各方面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收藏并不意味着就要交易,收藏对象也绝不仅仅是文物。”在焦晋林眼里,收藏反而是简单的,无论是准备投身收藏还是探讨收藏的,都应该厘清一些最基本的认识。而人为造成种种复杂的收藏界,倒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毕竟,文物不是大白菜。

延伸阅读

鉴宝领域著名纠纷案例

田黄石事件

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栏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从公众视线中销声匿迹。

青铜镜事件

2007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其间,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

后来,据专家披露,那面铜镜其实并不为包括他在内的专家看好,只因铜镜所有人陈凤九另外还收藏了几面有价值的铜镜,所以才破例让那面铜镜登台亮相。至于铜镜值100万美元的说法,是陈凤九的一个朋友说的,并不可信。铜镜被摔碎后,央视工作人员和现场专家立刻对铜镜进行了更为慎重的鉴定,并将实际价值跟陈凤九进行了沟通,最后,陈凤九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公众再也无从知晓破碎铜镜的实际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