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 导航 >

当“红店佬”遇上“文化中国”老手艺变潮了

当“红店佬”遇上“文化中国”老手艺变潮了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陶瓷文化 玻璃当瓷砖

2021-03-29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世界了解中国是从景德镇的陶瓷开始的,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千年瓷都景德镇是中国文化的缩影。“红店佬”—景德镇老手艺人民间称呼,处于整个行业最底层,他们很小就从事陶瓷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技艺精湛、但在销售和推广上缺乏理念,渠道匮乏。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文化中国平台将这样的手艺人、这样的作品和这样文化气息传递出去。

随着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着各行各业原有的商业格局。千年瓷都景德镇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商务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陶瓷行业较为特殊,为培养工艺品的电子商务消费观念,挖掘工艺品行业电商潜质。2016年1月26日,由景德市商务局、淘宝网旗下文化中国,景德镇电子商务协会协办的”馆”正式成立,馆集合了当地国大师、省大师、学院派教授、中青年艺术家、民间艺人等所有景德镇各个领域的手艺人,希望通过互联网,通过文化中国向全球消费者展示千年瓷都、推广陶瓷艺术,为消费提供最具景德镇特色陶瓷精品。

文化中国成为保护“非遗”新路径

当千年瓷都遇到互联网,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对此,有业界专家表示,守护、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全方位的保存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拓更多的观众群,以及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避免非遗文化和手艺在传承道路上出现远离大众的局面。换言之,无论是“围观”、“参与”还是“传承”,都同样重要,文化中国可以成为凝聚注意力、凝聚粉丝的平台。

文化中国平台将整合淘宝拍卖和众筹等阿里巴巴集团平台一系列的玩法,将景德镇产业带不同级别、不同题材、不同价位的作品通过不同营销模式推送给精准的消费者,众筹主要是以私人订制和限量预售的形式,拍卖则是以升值收藏为主,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形成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固定消费人群,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探索更多“非遗”保护路径,让人们、特别是年轻群体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当“吴门水墨”遇上景德镇瓷器?


当吴门水墨遇上景德镇瓷器,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苏州人吴中培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他将景德镇的烧瓷工艺搬到苏州,再请苏州画家在瓷器上作画,将这两种优秀的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8日起,近百件“吴门瓷艺”将在高风堂美术馆与市民见面,展出将持续一个月。

吴中培1983年毕业于苏州美校绘画专业,2009年起,他迷上去景德镇画瓷器。他发现,新吴门画派的水墨表现手法很适合通过瓷器表现,但每次驱车六七个小时去景德镇有点累,且画画时间有限。因而询问过当地的烧瓷过程后,他觉得把这个工艺“搬到苏州也可以做”。2011年7月起,吴中培从景德镇买回两个窑和配套机器,又请来8名景德镇的工人,腾出1000平方米的工厂,专门烧瓷,3个月后出了第一窑,效果不错。现在每窑一次可以出100多件瓷器,规模为全市最大。因为地处“东吴”,自己又姓吴,吴中培把他的工作室称为“吴窑”。

吴中培说,他之所以想把景德镇瓷器搬到苏州来制作,主要是想为吴门笔墨提供一种新载体。“吴门画派非常讲究用笔,滋润的笔墨在瓷器上非常有表现力。画釉中彩就跟画宣纸的感觉一样,而且吴门绘画兼工带写的风格也很适合瓷器。”目前工厂已烧制1000多件瓷器,吸引近60位苏州画家来进行创作。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此次,吴中培精选出40余位画家的近百件作品进行展出,其中不乏张继馨等苏城名家的手笔。“目前主要是青花,接下来逐渐要开始用上釉里红、釉上彩等创作手段。”吴中培介绍。

“‘吴门瓷艺’是当作艺术品来做,并不是简单的工艺品”,吴中培说,“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比较红火,我们的瓷器主要瞄准收藏市场。从目前的预订情况来看,前景还是不错的。艺术创作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可以反哺艺术创作,但这并不是说艺术与商业浑然一体。艺术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能以商业为诉求来进行创作。”吴中培这样描述他对于文化产业的心得。

当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遇上洛阳牡丹


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洛阳市的牡丹瓷工艺虽然诞生不久,但发展迅速,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当牡丹瓷这颗瓷界“新星”遇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将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

洛阳、景德镇制瓷技艺相结合

近日,一群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来到位于龙门大道牡丹宫的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参观,一款制作精美的牡丹瓷花瓶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拿起相机拍照,并询问如何购买。

记者看到,这款牡丹瓷花瓶胎质很薄,上面画有老寿星等吉祥图案,外壁上竞相“开放”着朵朵立体的瓷质牡丹,花瓣及叶子的纹路清晰可见,颜色深浅不一,看上去十分逼真。

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武介绍,这款牡丹瓷花瓶是新研制成功的,将景德镇手工拉坯技艺与洛阳牡丹瓷制作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新型牡丹瓷工艺品。

这款牡丹瓷花瓶瓶身由景德镇手工制造技艺目前唯一的传承人何国平制作,牡丹花用洛阳制作工艺制成,之后再将其巧妙地“嫁接”到瓶上,制作技艺独特。

攻克技术难关,成为全国首创

李学武说,目前,大多景德镇花瓶的外表装饰为平面画,而我市的牡丹瓷工艺凸显了牡丹花的立体美感。此外,瓶寓意平安,牡丹寓意富贵,将立体的牡丹瓷与精湛的景德镇制瓷技艺相结合,不仅寓意平安富贵,而且能显现立体与平面的融合之美。

2011年7月,在清华大学参加培训的李学武遇到景德镇人何国平。其间,李学武表达了将牡丹瓷与景德镇制瓷工艺相结合的想法。听到该想法后,何国平表示愿意尝试一下,并于2011年8月首次来到洛阳。

在牡丹瓷制作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拉坯的何国平。他将一块长约20厘米的圆柱状瓷土安放在转盘上,将双手沾湿后开始拉坯,先从瓷土中心开始,实心的圆柱状瓷土渐渐变成空心的水杯状,再依次显现出瓶身、瓶颈、瓶口……

何国平说,他拉坯近40年,将洛阳牡丹瓷工艺与景德镇拉坯工艺相结合,属全国首创。最初制作时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洛阳本地高岭土土质不同于景德镇,用本地高岭土制作的瓷土硬度大,无法采用景德镇工艺进行拉坯。此外,质地轻薄是景德镇瓷瓶特色,恰恰与瓶身上立体牡丹花的重量形成矛盾。最终,经过调整瓷土成分及瓷瓶外观设计等,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

应注重培养本地技术人才

这种牡丹瓷新品制作采用纯手工工艺,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至少烧制6次,耗时近2个月,因此售价不菲,最便宜的近3万元,档次较高的在10万元以上。

虽售价不菲,但牡丹瓷花瓶一直供不应求,一般情况下,制作好的花瓶还未在市场上露面,便被预订一空。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公司不断接到北京、香港等地的订购电话,全力赶制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景德镇拉坯师傅在我市的工资水平为每天2000元,且每个月仅来工作15天,但报酬如此优厚的行业中却少有本地人才的身影。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我市牡丹产品开发企业发展较快,但从事牡丹产品制作的技术型人才缺口却一直很大。不少企业高薪聘请“外来和尚”,成本增大的同时却仍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在引进外地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地技术型人才,形成企业自己的人才队伍。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新亮点“红店街”


“红店街”的古往今来

红店街位于景德镇市单栅门一号,毗邻莲社北路——景德镇中华陶瓷一条街,是中华陶瓷一条街的延伸。是在艺术瓷厂原厂房基础上改扩建的,也是市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具有明清青砖灰瓦“窑派建筑”风格的红店街,不仅能发展景德镇的粉彩陶瓷艺术,也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粉彩瓷是艺术瓷厂的当家产品、是瓷中瑰宝。曾为景德镇陶瓷争得了不少殊荣。该厂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九月,主要生产中、高级粉彩陈设瓷,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源起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有三百年的历史。粉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也是釉上装饰的一种形式,素以其线条纤细,色彩丰富,粉润柔和,光泽莹亮和秀美娇艳的最大特色而风靡于世。而如今打造的红店街,就是历史地再现画工们手工画红,以及前店后厂的场景。

“红店”是景德镇解放前画瓷和售瓷场所。画瓷工称之为“红店佬”,画瓷称之为“画红”。“红店街”项目,就是要打造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其意义在于保护、传承、挖掘粉彩瓷和其它彩类瓷传统技艺方法的最好途径;在于开辟景德镇特色粉彩瓷“原生态”生产流程与旅游相结合市场的需要。其实红店在解放前分散在市区很多弄堂街面上,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麻石下弄一条南北走向、与昌江平行的街市。这里瓷器琳琅满目,会馆、瓷行、红店大都集中在此,是当年景德镇陶瓷产品集中和出售的街市,现在被人们称为“老瓷器街”,而“新瓷器街”就在红店街坐落的莲社北路,她从陶瓷大世界起至道路两侧,画室、工作室、陶瓷馆藏、陶瓷专业媒体杂志网站、陶瓷文化旅游、装修豪华的经营店面、大师们的上乘佳作一应俱全。她的陶瓷文化、历史馆藏、信息资源、现代陶艺集于一街,红店街又为其增辉添色,的确无愧于中华陶瓷第一街的美称。

人们所说的老瓷器街已经成为历史,新瓷器街正显示出中华陶瓷第一街的独特魅力,建设中的红店街,按照项目规划,还将有二期、三期的开发建设,全部竣工后,总经营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租赁户增至66家,年产值3000万元,就业岗位可达到700个,填补了景德镇没有制瓷古街的空白,恢复了古瓷器的历史风貌。她与老瓷器街或新瓷器街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在陶瓷生产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后者则是市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她在古老的红店里,演绎着粉彩陶瓷艺术的新篇章,折射出老瓷器街的光辉,而又以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衬托出中华陶瓷第一街现代陶艺的气息。

一个项目,可以成败一个企业;一个创意,可以兴衰一个产业。但只要建设速度与发展规模,企业硬件与产业软件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能走向成功的彼岸,企业就会良性循环、产业就会做大做强。我们期待红店街的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给新一代“红店佬”提供一个粉彩陶瓷艺术创新的平台,让他们在青砖灰瓦的制瓷古街里,保护、传承、挖掘粉彩瓷和其它彩类瓷传统技艺方法的精髓,为粉彩陶瓷艺术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红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出精湛绝妙、光致茂美的中国瓷器,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陶瓷是人类最早运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中国人献给全世界人类的第一份厚礼。在世界陶瓷史上,日本的陶艺只有一万年历史,西亚只有9000 年,南美和欧洲只有8000 年。唯独中国人发明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一万五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早在距今6500 年前,洞庭湖畔的汤家岗人,就已懂得了用浩白的瓷土来烧制白陶了。商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在陶器内外涂釉的技术,解决了泥质和施釉这两大难题,烧制瓷器就不困难了,原始瓷器大约就发生于这段时期。东汉时期,长沙窑就已烧出了白瓷,东晋时期,湘阴窑则烧出了青瓷。到初唐时期,长沙铜官窑不但发明了釉下彩,还烧出了通体红釉的瓷壶..特别是从宋代开始,随着中国陶瓷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红色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格外突出,钧窑烧出了玫瑰红、玫瑰紫等红釉瓷器,景德镇的.釉里红.更是闻名天下。据《饮流斋说瓷》一书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最流行的红色就有祭红、云红、积红、醉红、鸡红、朱红、鲜红、抹红、珊瑚红、宝石红、胭脂红、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等一百多个品种。

中国瓷器之美妙,西方人叹为观之!公元1540 年,当中国的龙泉青瓷第一次传入英伦时,立马就轰动了全英国,传入法国后,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竟发布诏令,废除了法国使用银制器皿的传统,改用中国瓷器。西方人不知该怎样去形容中国瓷器之完美,便干脆把中国瓷器称作.china.。

中国陶瓷尽管五彩纷呈,享誉全球,但却因烧窑过程中.窑变.因素的不可控制,而一直无法烧制出大红色系的陶瓷,而这也正是全世界陶瓷专家努力的方向。

红色是全人类最喜爱的色彩之一,因为红色象征着太阳、火焰、热血、生命、光彩、亮丽、鲜花、丰收、吉祥、如意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陶瓷艺术是天生的红色艺术,火焰使它一出世便长了一张红色的面孔。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红色瓷釉都是铜红色,这种釉虽然能烧制出美丽的枣红色、棕红色等近似的红色,但却烧制不出纯正的大红色。因为铜红釉的质量极不稳定,谁也不能掌握它在窑中烧制时的.窑变.规律。是.国宝.还是.废品.,全靠不可捉摸的.窑变.来决定它的命运。

红色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如均红瓷、祭红瓷、郎红瓷等,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家才能享用。就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烧出钧红、祭红、郎红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蜚声中外的钧红、祭红、郎红瓷,其颜色色相与枣红色或棕红色相近,而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红色。多少年来,中外陶瓷专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烧制出人们梦以求的大红色瓷器,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陶瓷大红颜料不耐高温,当温度升至800℃以上,大红色全部褪去,而瓷器的生产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1380℃,能否烧制出1200℃以上的高温大红瓷器,这是摆在各国陶瓷专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科技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国际难题,我国陶瓷专家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采用高科技手段,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筛选出了能耐1200℃.1300℃高温的陶瓷釉配方,在高温下烧制出了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泽度高,色相与国旗、国徽一致的大红色瓷器,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大红色,这一中国人民最喜爱的颜色,它高贵、华丽、热烈、吉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人们对它倾注了无限的爱恋,专家们怀着无比神圣、虔诚、欢欣和自豪的心情将研制出的高温陶瓷大红色命名为.中国红.。

中国红陶瓷的研制成功不仅给陶瓷领域增加了一个极其名贵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中国红.的诞生,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中国文人雅士的高度重视。现在.中国红.成了大师级艺术家室内的雅玩,成了各国收藏家追求的宝货。

当陶瓷“遇上”漫画 山西首届瓷上漫画展开幕


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8日在太原美术馆成立,山西省首届瓷上漫画展也于同日开幕,展览展出了山西省50多位漫画家的100多件瓷上漫画作品。

此次展览由太原美术馆、山西省漫画家学会、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三晋艺术研究院陶艺所、孟家井民艺陶瓷馆承办,展出山西省50多位漫画家的100多件瓷上漫画作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瓷上漫画出现在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目前所见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漫画作品。

陶瓷的发明创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之一。瓷器坚硬、光洁、精美,釉下彩绘千百年仍历久弥新,书写在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上的诗文,完好如初,使当今世人得以欣赏到唐人书写的唐诗真迹。

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介绍说,举办瓷上漫画展,在国内尚属首次,温润洁白的釉质,明快典雅的色彩,幽默诙谐的漫画,新颖别致,相得益彰。希望这些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瓷上漫画作品能够美化生活、开启智慧、净化心灵。

王鼎说,这是陶瓷艺术和漫画艺术创新发展中做的新探索,在倡导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新时代,期待这一创意能够契合人民群众艺术生活的需求,使瓷上漫画“飞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带来“生活智慧”、“审美快乐”。

谁“捧红”了陶瓷大师?


自1979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下简称大师)评选以来,大师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国家级大师,有省级大师,有市级大师。而大师创作的作品价格,近年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捧红’了大师?

一、“大师”何其多?

自1979年以来的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中,共有包括紫砂、瓷器、漆艺等在内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诞生。除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的工艺工作者还能为自己争取很多和“大师”相关的荣誉称号,比如某些机构推出的“世界陶艺大师”、 “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大师”,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作品展上也可以获得某某工艺大师的称谓,比如2008 年6月份某部门推出的“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暨精品展”,就有多名工艺师成为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

以景德镇为例。据吴爱华了解,目前,景德镇有多名世界陶瓷艺术大师,1名亚太工艺美术大师, 2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9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多名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2009年景德镇市级大师的首次评选,就有26人上榜。

如此众多的“大师”评选,一时间使得大师如“老板、总经理”称号一样满天飞,“大师”含金量,大打折扣。

二、为何“大师”满天飞?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某负责人介绍,之所以现在“大师”满天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称谓与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称谓越高,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一个紫砂工艺师处在省级大师的地位时,他的一把壶可能卖两万,但是获得国家级大师的时候立刻就能卖到4万甚至6万”。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资深陶艺名家周国桢教授也证实了此种观点。据他反映,景德镇一名“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评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后,其同样等级的一件作品价格要上涨2-4倍;而一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评定为“中国级”工艺美术大师后,其同样等级的一件作品价格要上涨5-10倍。

在这种利益的推动下,市场对大师的称谓也就越来越追捧。导致了现在的艺术家把大师的名号看得比本身的技艺重得多,常常争这个大师,那个大师,而不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功”,甚至天天这边送礼,那边送钱。有需求就有市场,导致“大师”越来越多。

三、谁“捧红”了大师?

我国,目前“大师”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它并不是职称,它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国家对个人的工艺美术水平的认可。

吴爱华分析认为,当前,对大师名头的盲目推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机构和大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艺术品爱好者、收藏者们并不具备较高的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机械地认为“大师”的级别越高,作品艺术价值越高。如在山西的一次工艺美术展卖会上,一位煤老板就像点白菜一样只挑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一一收入囊中,却不管这些艺术作品的制作工艺、绘制难度和装饰效果。

眼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请人办事都会选择用艺术品来送礼,这不仅因为艺术品的价格模糊,更主要是送艺术品显得高雅、有品位。接受方往往容易接受。相反,如果送钱,往往会被拒绝;如果送保健品之类的,接受方不一定喜欢。而送礼者送“大师”作品,送者有面子,收者也高兴,这也导致“大师”作品价格“水涨船高”。

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艺术陶瓷来装点居室,被人们称之为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纯自然艺术”以及“心和手完美结合”的陶瓷艺术品,逐渐进入了中产家庭。同样,“大师”的作品,成为了既爱面子、又缺乏鉴赏能力的家庭的首选。

无疑,是这些不成熟、不理性的投资家、收藏家及请客送礼、美化家庭等群体“捧红”了大师。

四、解决“大师满天飞”之道?

“懂陶瓷的人买不起瓷器,不懂陶瓷的人,看到是某大师的东西,就以为捡到了宝,而一些画面装饰效果好的瓷器,却很难得到不懂陶瓷的人的欣赏。”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资深陶艺名家周国桢教授分析说:“这种只重大师称号,不重真实水平的情况,的“怪圈”对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而要彻底改变,目前市场上只重大师称号,不重真实水平的“怪圈”现状,吴爱华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国家要设立一个权威机构,制定工艺美术品的艺术价值标准和商品价格档次、等级,并对“大师”作品进行鉴定,评定价值等级和价格档次,以规范艺术品市场。

其次,对评定“大师”的部门,国家要进行规范和整合,不能政出多门,建议由学术部门,如国家级的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来评定。

第三,“大师”称号不能搞终生制,而应该进行合理流动。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定期对已评定的“大师”的作品及人品进行评审,对已不符合“大师”称号者坚决取缔。

第四,传媒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报纸、电视对大师的称谓一定要准确,应该完全按照国家所评授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来称谓。是省级的,也一定讲清楚是人事厅或者省行业学会评授的哪一个荣誉称号。而不能人云亦云用“大师”一带而过,以免误导消费者。

最后,要培育理性、健康的收藏、投资文化市场。政府、美术院校、行业协会及艺术品经纪机构,要加大对艺术品市场的正确引导,积极培育理性的、健康的收藏、投资文化,将学术性的投资、收藏,做大、做深、做广,并坚持不懈地为消费者发掘出一批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及高格调、高品位艺术作品。

“中国红”醴陵红瓷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为喜爱的颜色,它象代表着热情、欢乐、喜庆。更是为亲朋好友送祝福礼品的首选之色。中国的瓷器历史悠久、名闻海内外,二者结合,红瓷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传递祝福的载体。说到红瓷就要说说“中国红” 醴陵红瓷。

“中国红”醴陵红瓷由醴陵胡天霏发明,并且醴陵人称,正是胡天霏历尽艰辛研“红瓷”,李墨独具慧眼引“红瓷”,彭毅不失时机推“红瓷”,这才让“中国红”醴陵红瓷成功的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2006年,中国红瓷在醴陵这片热土上破茧而出,红的瓷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热情、欢乐、喜庆的民族情怀,中国红瓷一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红瓷,从专业术语上讲,红瓷又称釉里红。顾名思义,红瓷以中国传统的大吉大利大红色(标准国旗色)为主,大红的瓶上裹着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精美图案,整件器物洋溢着富贵、吉祥。红瓷历史悠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高超的艺术功底,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瓷器珍品。中国红瓷根据生产温度划分品质,有低温、中温、高温红瓷之分。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只有在胡天霏教授发明的专利技术指导下,达到1350度以上,温差不允许超过正负5度,生产出来的中国红瓷,严格意义来讲才能叫做高温中国红瓷。

红瓷生产种类繁多,款式多样。如:红瓷茶具、红瓷餐具、红瓷艺术品等

红瓷艺术品收藏热正在逐渐兴起,更多的红瓷成为各种礼仪交往中传递友谊和美好祝愿的最佳载体。

当瓷器遇见中国色,就是艺术


陶瓷之美在于造型、在于釉色、在于纹饰。陶瓷釉色之美在于质地、细节、在于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神韵。

商代,中国最早的颜色釉——青釉诞生。北齐,白釉初成,给世间留下一抹纯净的色彩。史上最风雅的宋代,全民斗茶玩盏,意外捧出了一个顶级国宝:黑釉建盏。传说中的天青色,又名雨过天青,从后周世宗到宋徽宗,都对这抹釉色着迷。千军万马为元朝打下广阔疆土,也给景德镇带来了西亚的进口钴料,制出一道霁蓝。史上最难烧制的红釉在明朝永乐年间也终于降生人世......

单色釉的诞生史,是历代工匠的高超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史,也饱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单色釉的纯净、厚薄、冷暖,窑变时的变幻莫测,偶尔有如风铃般清脆、令人愉悦的微小开片声音,都给人带来无穷的美的享受与遐想。

一、青釉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青釉,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施青釉的瓷器称为青瓷。始见于商代中期,以后历代都有烧造,均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含铁量越高,呈色越深。青釉烧制技术到雍正时期才真正稳定,釉面肥腴,色调匀净,有的苍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天青雨过天青

天青釉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色釉,古代陶书描写其青如天,明如镜。

关于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从创烧开始,天青釉在中国陶瓷史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代表着中国陶瓷的最高审美价值。北宋汝窑更把天青釉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成为芸芸众瓷中的绝色。

在北宋晚期出现的汝窑,是宋徽宗钦定烧制御用瓷的窑口。宋徽宗笃信道教,当时道教主张的是“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等清静的境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纯净莹澈、简洁质朴、飘逸素雅,青釉的美学价值从宋代到现在,都代表着瓷器的最高审美标准,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情怀。

龙泉青

一般认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在南宋。制瓷匠师融合南北技术优点,提高烧制温度,成品瓷化程度高,在技术层面达到了现代学术认定的瓷器要求;同时改进釉料配方,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创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前所未见的品种,被历来藏家激赏,列入宋代名窑。

影青青白釉

影青是一种宋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釉,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

二、白釉

北宋-金定窑白瓷划花莲花纹碟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白釉烧成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为后世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釉的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首先需要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和釉料,使含铁量降低到1%左右,施以透明纯净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白釉在北朝时烧制成功。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唐代河北刑窑白釉,诸窑之冠。精细者釉面均匀纯净,洁白光润,玻璃质感强,类银似雪。唐代早期白釉瓷器增加釉面白度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施化妆土方法。中期以后,多数选用高质量的原料,减少或不用化妆土,使其精品达到釉面光润洁净的程度。

定瓷白

到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烧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甚至一些瓷器的白度要超越在邢窑的细白瓷器,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宋代烧制白釉瓷以定窑为代表,釉色白中多泛牙黄。

德化白、中国白、猪油白、象牙白

德化白瓷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以烧造白瓷为主,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有着独特的风格,纯正的釉色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象牙白”或“猪油白”之称。

甜白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白釉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白釉温润如玉,胎体薄如卵壳。前人对这种白釉评价为“甜白”,称宣德时期的白釉为“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为一代绝品。

三、黑釉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

宋金时期黑釉烧造量更大。南方地区的建窑、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装饰,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纹或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

玳瑁

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窑变釉。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

木叶

木叶纹黑釉茶盏,南宋吉州窑独创。木叶盏制作时,先在胎上施黑釉,将经过特殊处理后天然菩提叶或桑叶贴在盏内,通过高温烧制,天然树叶纹理直接烧在黑釉碗上,脉络生动自然,有种质朴的野趣与禅意。

建盏

使用含铁量高的瓷土做原料,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称,也叫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建盏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

宋代民间盛行斗茶,宋人以白茶为上,黑色茶盏最适宜观色。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窑黑釉茶盏于是受尽追捧,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一度成为宫廷斗茶专用茶盏,进贡品底足刻印“供御”字样。

建盏的迷人之处在于,釉面会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曜变”及“鹧鸪斑”等品种。有人说:“观南宋的曜变时,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

随着斗茶的衰落,建盏烧造也随之落没,当时流传到日本的几只曜变天目盏,成为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四、红釉

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

红釉,从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铜红釉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中焙烧,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如霁红、郎红等。

霁红

鲜红、宝石红、祭红、积红

铜红釉的烧制极为不易,通体高温铜红釉在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成功,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熟练掌握了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终于烧出鲜红夺目的红釉瓷器,受到世人宝爱。

宣德时期的铜红釉艳丽匀润,釉层莹润透亮,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器口边均显淡青白色,俗称“灯草口”。

郎红

郎窑红牛血红

高温铜红釉在宣德以后开始衰落,清代康熙时期铜红釉得以恢复。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烧成的高温红釉“郎窑红”,就是效仿前代名品的成功之作,与永乐、宣德相比,达到了与真无二的境地。

郎红釉色深艳,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因似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

“脱口垂足郎不流”,郎红器口沿往往露出白胎,俗称“灯草边”,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形成。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若要穷,烧郎红”,郎红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郎窑红器在当时就非常珍稀昂贵。

胭脂红

胭脂紫胭脂水粉红釉

在烧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在800℃-850℃的彩炉中烘烤而成。釉色匀净明亮,娇嫩欲滴,器内白釉纯净,更映衬出外釉极其美丽的粉红色。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金红釉根据呈色的浓淡,有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之分。

金红釉的瓷器都是官窑的产品,雍正、乾隆两朝最精。底足一般用青花书写年代款识。器形多为小件碗、杯、水盂等。

五、蓝釉

清雍正窑霁青胆瓶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属高温石灰碱釉,掺入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断过生产。低温蓝釉在唐代已经普遍应用在唐三彩陶器上。高温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后人称为霁蓝。

霁蓝

祭蓝霁青宝石蓝

永乐霁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

洒蓝

吹青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

采用吹釉法施釉,所以又名吹青。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

洒蓝釉始创于明代宣德年间。其产品除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有出土标本外,宣德传世品不过一、二,国内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件胎体较厚的钵。

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标志着洒蓝釉制作水平的成熟与发展。

六、黄釉

明弘治窑娇黄盘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瓷本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低温釉。因而根据着色剂成分不同和烧造温度高低,颜色也有深浅、浓淡的区别。呈现出娇黄、鹅黄、麦芽黄、淡黄等多类的黄色品种。

“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但传世品罕见。“黄”与“皇”谐音,黄色因此是皇家尊贵的象征,而全黄瓷器只限于御用。

娇黄

浇黄鸡油黄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弘治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这时的黄釉实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娇黄”、“鸡油黄”。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

柠檬黄

淡黄蛋黄西洋黄

到了清代,随着氧化锑的引入,一种新的黄釉瓷器出现了,这就是创烧于雍正时期的柠檬黄,清代文献也称“西洋黄”“洋黄”。釉色比传统娇黄釉浅淡,所有又称“淡黄釉”。柠檬黄釉恬淡典雅,是雍正朝最为尊贵的一道釉,深得帝心宠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当“红店佬”遇上“文化中国”老手艺变潮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当“红店佬”遇上“文化中国”老手艺变潮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