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钧瓷器 > 导航 >

“移花接木”钧瓷碗后还是“露馅”了

“移花接木”钧瓷碗后还是“露馅”了

古代钧瓷器 古代黑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2021-04-01

古代钧瓷器。

酸枣树上嫁接灰枣,能结出美味的枣子而不是酸涩的果实,但是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用在瓷器上,会让很多人上当受骗。

一位藏友刚入手的两件钧瓷,都是用元钧的残底接成完整器物的方式制成的。

“移花接木”钧瓷大碗

一位藏友是钧瓷爱好者,最近收了两件钧瓷,一件是钧瓷大碗,另一件是钧瓷罐。

爱玩瓷器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入手一件宝贝,除了端详釉色器形之外,专业的动作就是翻过来看瓷器裸露的底部。

别看这不施釉的底部黑灰色,一副貌不惊人的样子,但不少赝品往往就是在这里露出马脚。“我就是看着两件的底特别好,很到代啊!”抚摸着钧瓷大碗的底,这位藏友如是说。

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也仔细端详了大碗的底部,胎质色泽真的无可挑剔,这只碗最起码是元代的。

不过看了上面的釉色,就感觉不大对劲儿,仔细摸了摸碗腹部,有一道并不明显的棱,他让这位藏友也来摸了摸,“这碗是后来接起来的,这么老的底还真是骗人哦!”

这么研究了一下这只大碗,看了看釉色大致相近的罐子,这位藏友自己都发现是同样的工艺制成的。“这两件东西还真是在一家买的,卖家上来就让我看底,这还真让我"交学费"了。”他说,看来以后淘宝,不能只迷信看底,还有这样造假的。

专家点评:

王安乐(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会长)

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造假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样“移花接木”的手法还真是容易唬人。

这些瓷器的底都是真的,大多数是从一些窑口的遗址搜罗来的。不过玩瓷器的大都讲究完整,残器自然是卖不上什么价钱。

一些人就在这些残器上动了脑筋,特别是底部的残片,先用砂轮稍微修整,然后用陶泥接出来完整的器形,之后施釉进行烧制。

很多人在鉴定瓷器的时候十分迷信看底。而这种底还真的是天衣无缝,怎么也找不到毛病。但接缝总会有凹凸不平的地方,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猫腻。

此外,残片上若还沾有原来的釉料,即使重新施釉烧制,也会发现新施的釉不容易沾上去,很容易脱落露出本来的面目。这位藏友带来的两件瓷器底部边缘的釉上,都有这样的毛病,而如果是元代的老钧瓷,釉料都是牢牢附着在胎上,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淘宝时细心还是第一位的,要从器形、釉料、底、包浆等方面来衡量一件东西到底老不老,100条鉴定原则中但凡一条值得怀疑,就要考虑这件东西是不是有问题。

洪州窑五代小碗

相对于“移花接木”钧瓷碗的厚重大气,这件黄绿色的莲瓣小碗就显得小巧许多。

小碗整体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胎薄质细,表面釉色黄绿且非常匀净,不过小碗底部有几块漏胎的瑕疵。

乍一看这碗,釉色不及钧瓷明艳,有一种旧气,似乎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但细细欣赏,却有着手工制作特有的古拙自然,特别是口沿等部位,修边处理随意但非常干脆。

“这碗是洪州窑烧制,唐代茶圣陆羽就曾赞美过洪州窑瓷。”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说,在《茶经》中,陆羽从品茶的角度,将洪州窑瓷排在第六位。

尽管陆羽曾提及洪州窑,但他并没有说洪州窑究竟在何处。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南昌市南约30公里处的丰城罗湖村发现了一个窑址,经专家考证就是洪州窑。洪州窑是距今1800多年历史的江西本土窑,烧制的时间开始于东汉晚期,兴盛于两晋至中唐,晚唐五代时期开始衰落,最终被南面的吉安永和窑、北面的景德镇窑所取代。

专家点评:

王安乐

即使藏家是江西本地人,很多也都对洪州窑不是很了解,专门收藏的人并不是很多。

洪州窑烧制的器物种类非常多,从日常生活用器、装饰摆件到雕塑件等都有。

窑口产品一般制作规整端正,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釉质光亮滋润,色调柔和,以青、青绿或青灰色为主。

由于洪州窑兴盛的时期适值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这也让佛教在洪州窑烧制的瓷器中留下烙印。比如这只小碗就是用莲瓣的纹饰装饰的,而洪州窑当时很多瓷器都装饰莲瓣。

莲瓣制作得线条流畅,表面釉色晶莹,冰裂开片等,不仅将瓷器装饰得魅力非常,也是当时工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由于烧制的时间较早,洪州窑烧制的温度并不高,在1200℃到1300℃。尽管是唐代青瓷名窑之一,但因为低温烧制以及釉质的原因,洪州窑的青釉瓷经常达不到硬度,釉层容易脱落。这只小碗时间应该是在五代时期,由于古赣江的改道、瓷土资源的枯竭,以及周边窑口的兴起,烧造了800多年的洪州窑在当时已经开始逐渐衰落。

本周六免费鉴宝

主题:古代、近现代、当代书画;瓷器、玉器、金银器、古玩杂项

时间:5月18日9:30~12:00

地址:郑汴路与英协路交叉口向西50米省检察院大门东侧绿城典当行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钧瓷开片为什么说产生于烧成后才开片


钧瓷开片为什么说产生于烧成后才开片

钧瓷开片为什么说产生于烧成后才开片:禹州,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因大禹治水受封于此而得名“ 大禹之州” 。禹之子启,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朝,因此,禹州又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禹州曾涌现出法家代表韩非、杂家鼻祖吕不韦、政论家晁错、军事家张良、三度临朝辅佐五帝的褚蒜子、曹操谋士郭嘉,首创行书刘德升、百代画圣吴道子、书法大家褚遂良、五朝元老马文升等众多历史名人,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国宝钧瓷就诞生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之上。

那么有开片的钧瓷好吗?

静下来,能时不时地听到身旁前两天烧制成的定制灯饰钧瓷瓶开片的声音。开片?什么是开片?细看每一件钧瓷你会发现冰裂纹没有?那上面细细的,像须根一样交 错的纹路说。你看着是裂纹,一摸,却是光滑的。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它在不停地开片,就是说,它的纹路,在悄悄地发 生着变化,一点点细化。开片时,有很轻微的声音发出,你听!你把钧瓷放在耳边。听,静静地听,哈哈,白天太吵了,自然是听不见。如果在夜深人静、心清似水 时,把钧瓷放在耳边,会有轻微的声音,如铃似琴,像一朵花在开。

钧瓷以开片为奇,(钧瓷的四大美:神奇妙绝,其中奇即“奇在开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加之烧制极其复杂严格,这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钧瓷烧造“十窑九不成”。钧瓷没有重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世上唯一的东西。钧瓷窑变现象具体表现在五彩斑斓的色彩,如脂似玉的质地,自然玄妙的纹路、色斑、色线,或聚或散,或急或缓。最为神奇的是釉画,意象丰富,鬼斧神工,奇妙无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使钧瓷升华到具有纯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高度。

钧瓷开片为什么说产生于烧成后才开片:这可爱的东西原是山间的瓷土,成型后,入窑,窑变出各种神韵,本来已是炉火纯青,但它仍在不停地开片.那为什么说 钧瓷开片产生于烧成之后才开片呢?因为钧瓷在烧成时釉都不会产生纹片,这是由于在低温阶段釉层一般不会开裂,即使偶尔产生开裂,也会在烧成后期被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釉所填平, 也就是说 钧瓷的开片现象是由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实际上,不管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还是比胎小,在烧成时釉都不会产生纹片,这是由于在低温阶段釉层一般不会开裂,即使偶尔产生开裂,也会在烧成后期被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釉所填平。在高温阶段,包括烧成后期和冷却前期,釉也不会产生纹片,因为此时的釉层已经熔融成液态,有很大的弹性,能伸能缩。只有当冷却到200℃以下时,开片才会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釉的收缩量超过了胎,另一方面釉已完全硬化,弹性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釉就会受到较大的张应力。当这种张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超过釉本身的抗张强度时,釉才产生开裂。所以,釉的开片产生于烧成之后。 只有当冷却到200℃以下时,开片才会产生。

钧瓷开片为什么说产生于烧成后才开片:而当我们看到钧瓷上布滿細細的,像須根一樣交錯的冰裂紋。你看着它是裂紋,一摸,卻是光滑的。 这裂纹,使瓷“活”起来了,是瓷的毛细血管,是鲜活的生命。 它在不停地“开片”,就是说它的纹路,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一点点细化。开片时,它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伴随着声响,开片纹路不断出现,并向四下延伸布满釉面。开片早的,出窑时即大量开片,片纹小而密;开片晚的几天后才见片纹。随着时间的延长,钧瓷还会继续开片,而一件钧瓷,开片的生命是六十年...六十年的坚持,瓷花一片片细化、玲珑,也是它最值钱的时候。

就像我们的生命。 生命也如钧瓷般宝贵,都是上天的恩赐.需要珍惜...生命也如钧瓷一样,拥有有限的开片时间.

生命也如钧瓷般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打碎,需用心呵护.都想找到一个好的主人,懂自己的主人,给予爱惜...生命也需如钧瓷般坚强,需经历炉火锤炼,方能成气候.生命也如钧瓷般,在不断,每时每刻开片。```

煤烧钧瓷釉在显微镜下的呈现,简直美爆了


煤烧钧瓷是钧瓷烧制的一种传统的技艺,其特点是釉质丰厚,莹润通透,似玉非玉胜似玉,好的煤烧钧瓷玉质感非常强,窑变特别丰富,釉面具有很强的视觉立体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煤烧钧瓷淑女瓶鉴赏

窑变釉色、开片、玉质感俱佳

了解钧瓷的朋友都知道,钧瓷最大的魅力就是窑变,而窑变取决于钧瓷釉,不同的釉料配方窑变的效果也不一样,而釉在烧之前都是一样的颜色,经过火烧以后才会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钧瓷就有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性。

下面就为大家呈现一组煤烧钧瓷在显微镜下面呈现的釉色和质感,绝对让你大饱眼福,这样的美你也绝对没有见过。

煤烧钧瓷釉在显微镜下的呈现,简直美爆了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银河星空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深蓝海洋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流光溢彩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流光溢彩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浩瀚星空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白玉无暇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星空之眼

煤烧钧瓷釉面摄影-星云

以上摄影图片均为煤烧钧瓷釉面在显微镜下面的呈现,釉色变化美轮美奂,气泡晶莹剔透,质感浑厚,三维立体感十足,釉色的窑变纯粹自然形成,人力不可为,是煤烧钧瓷的魅力所在,也是煤烧钧瓷受欢迎的原因。

北宋定窑白瓷碗真伪如何鉴定


但凡对瓷器古玩感兴趣的藏友,一旦发现一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定是会激动不已,哪怕只是一件平常的定窑白瓷碗同样也会心照不宣。因为在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当中,定窑是以专门烧制白瓷的窑场,自定窑诞生以来,它经历了唐代,五代,宋代,金,元五个朝代的更迭。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中,它一直盛烧不衰。

由于定窑白瓷瓷器所烧制的大多为人们的日常所需,在北宋时期所烧制的白瓷碗尤为受到帝王,官宦以及文人墨客的喜爱。也正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定窑白瓷十分的喜爱,定窑白瓷碗,白瓷罐也便成为了人们作假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目前的古玩收藏市场上,虽然说有不少的北宋定要白瓷碗艺术品,但其中不乏是一些作假而来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来辨别它的真伪呢?

一、通过观察瓷器的泪痕

对瓷器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瓷器的泪痕是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自然流釉现象,流釉往往呈现条状,如同人们在流泪时残留下来的泪珠痕迹。据悉,瓷器泪痕的出现并不是在每个时代都有的产物,这种现象知识在北宋定要白瓷瓷器上才会出现,在唐代,五代,甚至后期的元明清时代的定窑瓷器均没有此种现象。故此,判断一件定窑白瓷碗是否是北宋时期的作品,有无泪痕是判断标准之一。

二、通过瓷器外壁的竹丝刷痕

不管是哪个时代制作瓷器,瓷器坯体都需要旋转加工,在旋转加工过程,哪怕再精致的旋转手法也会留下如同竹丝般的刷痕。但鉴于时代的不同,竹丝刷痕的精密度是有所不同的,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的刷痕是相对纤细密集的,它是明显与其他时代的定窑作品有所差异的。

三、通过瓷器的足底特征来判断

相比其他名窑的瓷器,定窑白瓷碗的足底是有很大的特征的,定窑白瓷足底分有圈足和平底两种。而有圈足又可以分为大圈足和小圈足两种,大圈足的足底可看到同心圆形状的竹丝刷痕,足墙狭窄,印迹较轻,而小圈足的瓷器足底则无竹丝刷痕。

四、从瓷器的变形来判断

在北宋中期,定窑的瓷器匠人发明了覆烧制瓷工艺,这种工艺的制作需要坯体反扣在窑具上烧造,其结果就是烧制的碗类器物大多都会发生变形情况,这一点通过将瓷器倒扣摆放便可轻松看出来。

北宋定窑白瓷碗真伪的鉴定方法大概就为大家介绍到此了,在收藏的时候不妨可以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进行判断,从而顺利的完成收藏。

杨东升:在瓷碗“王国”徜徉


明朝的、清朝的、民国的……走进武义县柳城镇县前村杨东升典雅的家,仿佛走进了一个瓷碗的“王国”,几千件各个时代的瓷碗使他成为当地收藏瓷碗最多的人。

“说起收藏还缘于一次很偶然的发现。”杨东升说,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他的奶奶在摆弄几件银器,这些做工精致、图案漂亮的老银器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古老的东西就开始注意了起来,慢慢地还喜欢上了收藏。后来,因为生计,杨东升高中读了一年就没有再读,回家开了一家五金店,这一开就是17年,但他的收藏梦却没有断过。由于收藏需要资金,好的东西买不起,他瞄上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瓷碗。

“一有空闲时间,我就往山区里跑。”杨东升说,那些地方农户家里的瓷碗往往比外面要古老一些。看着有人会要自家用过的瓷碗,山民还都很奇怪,因此他看上的往往也能够很快买到手。有时候出去旅游,他选择的也是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主要是逛逛那些地方的古玩市场,增长自己的收藏知识。”

34岁后,杨东升承包起了小工程,经济实力比以前好了。杨东升说,在瓷碗的收藏上,他也慢慢摸出了门道。一般来说,一个瓷碗拿到手,他能很快分辨出是官窑还是民窑,是哪个朝代的。“官窑出的是有字的,民间出的则没有,明代的瓷碗白底蓝花,颜色要白一点,清朝的则蓝一些。”杨东升说。

在几千件各个朝代的瓷碗中,最让杨东升得意的是民国时期的一套瓷碗。“这套瓷碗来得不容易。”杨东升说,4年前,他听说武义桃溪镇有户人家有古瓷器,马上跑了过去,一看是民国的,而且刚从地下挖出来,都是全新整套的,包扎的稻草都还在。他在那里磨了好几天,主人才卖给他。

“到现在,包扎这些瓷碗的稻草我也舍不得拿掉,原封不动放着。”杨东升说,民国离现在不算久远,可如果再过100年,价值就不一样,这些瓷碗可作为一件传家宝。

做了20多年的收藏,每年投入的资金也不少。可是至今杨东升还是只收不卖,没有卖过一件收藏品。“收藏让我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也提高了修养。”杨东升认为,更重要的是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历史,研究它们,让自己一步步了解了中国的古老文化。

本报记者胡灵敏通讯员舒清海

宋代斗茶首选黑釉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文图/记者金叶 资料提供/董理

乾隆青花瓷碗辨伪要诀


清廷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使得经济迅速复苏,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这个名字更是与瓷器联系到了一起,继续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代表着中国古瓷器的最高烧制水平。至康雍乾时期,清代的制瓷业发展已至鼎盛,从种类上看,清代瓷器各色品种齐头并进,创造了许多瓷器新品。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烧制水平上看,清代瓷业还是以青花瓷为主,在烧造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市场上青花伪瓷比较多,本文就着重谈论一下乾隆时期青花瓷碗的特点,以供参考。

从造型上看,乾隆时期的青花碗比较规范,制作精细,线条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匀,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底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的。另外,从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个大致的规范,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等”。而这一规定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看来在清代御窑烧制的青花碗的确在大小上有相应的规定。不过,民间青花碗的造型较为多样化,完全符合这个规定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业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较浅,目的是为了少盛一些饭食,这样利润会大一些。

从青料上看,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艳丽,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地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其中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从纹饰上看,乾隆青花碗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流畅,画笔工整,纹样守旧,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得很满,部分仿成化则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碗上还很喜欢用梵文作纹饰,一般都装饰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从落款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官窑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书和楷书两种写法,书写规范,很少草率,线条相当的流畅,应为书法功底深厚之人所书。民间也多有仿制,但从字迹模糊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识还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识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代款识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代款识豪放,多用铁线篆写而成,写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多为馆阁体。

80后陶艺雕塑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从此有了故事,陶艺雕塑工艺


▼陶艺家DaiLi是著名的陶艺雕塑家,他1987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目前在澳大利亚生活和工作。他的陶瓷艺术以人物为主表情诙谐幽默,是十分有代表性的陶艺工艺品。是现代陶瓷所表现的主题作品,有创新精神的作品由此推向前进的脚步。

▼中国的陶瓷工艺作为十大艺术之一,发展于公元前2000-8000年,英语形容中国的陶瓷为:china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赋予,天然的黏土经过混炼、配料、设计成型、干燥、煅烧等过程,形成了各种形态迥异的人物作品。在赞叹DaiLi的作品优秀的同时,更是大自然给我们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堆泥土变成了艺术品是多种神奇的事情。

▼陶瓷作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历经千万依然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四大发明名不虚传。如今的陶艺工作者依然发展中国传统的陶瓷工业,只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流行元素的变化就更具有现代特色,但依然发挥着时代文明的艺术本质。陶瓷艺术家DaiLi生于中国,中国永远是他“陶瓷的故乡”,他的作品中有汉文化的缩影,人物形象、装扮等都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族制造了精美的陶瓷,汉文化永远影响着一代艺术家将其发展的愿望,使中国的陶瓷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实用理念,进而推动世人对中国陶瓷的喜爱之情。使我们的文化影响世界,我们的技术依然引领艺术的前沿。DaiLi的陶瓷工艺品中最有许多精细的工艺手法,用陶瓷工艺中的美来塑造经典,证明人们对美的诉求依然存在。

▼精美的陶瓷工艺有“陶”和“瓷”,在漫长的事物进程中,设计新颖工艺独特的陶瓷工艺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我们喜陶瓷爱陶瓷的热情不会改变,DaiLi将时代感融入作品,将艺术陶瓷再续经典。

▼中国的陶瓷如唐三彩、宋名窑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塑造工业品,色釉的把控相当大到烘焙的颜色相当出彩。不同时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工艺品,种类繁多,色彩琳琅满目,所有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人们将陶瓷一步步的发展出极致,同时也相信明天的“china瓷”会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相关推荐